文言实词猜读法(案)

合集下载

破解:文言实词猜解之法

破解:文言实词猜解之法

【导语】《考试说明》中“文言文阅读”要求的第一项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题。

在此介绍猜解词义之法,掌握之,便可迅疾突破实词把握的难点。

破解:文言实词猜解之法方法一:结构猜解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

文句结构整齐,而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词性)一致,词义是相近或者相反的。

如:翻译下句: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相关语段】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方法}“恶人者”是何意?这是难点。

从语段可知,它与“爱人者”对应,“利人者”与“害人者”对应。

而爱人者是“喜爱他人者”,于是,恶人者应是“憎恶他人者”,而不是“危害他人者”。

于是,这句话应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高考链接:高考连接1:画线句子如何翻译?【相关语段】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方法}此画线句子中,最难翻译的是“督”字。

我们从前面句子“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可见“督”与对动词“节”(节约)对应,“督”应为动词“督责”之意。

由此可见画线橘子翻译为:耕种者不被督责而尽力耕种;消费者不据收入确定支出。

方法二:语境推断同一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释义,于是,需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猜解实词含义。

如翻译划线句子子张问政。

子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方法}“居之”“行之”是“住”“行”吗?我们看前文:子张问如何处理政务。

由此可知,居之为“居于官位”,行之为“执行君令”。

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则是:居于官位要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高考连接2:2010年浙江题: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文言文翻译技巧猜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猜词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字词深奥,意蕴深远。

然今之人,鲜能通晓。

欲解其奥,必先精通翻译技巧。

其中,猜词法尤为关键。

今试述之,以俾后学。

一、字词猜词法1. 以形猜义汉字字形,多有渊源。

故可从字形入手,猜度其义。

如“鲜”字,从鱼从羊,意指鱼羊之味鲜美,故可猜测其义为“新鲜”。

2. 以声猜义汉字同音字、近音字众多,可从音韵入手,推测其义。

如“戛”字,与“戛然而止”的“戛”同音,可推测其义为“突然”。

3. 以意猜义根据上下文,推测字词意义。

如“天朗气清”,根据“朗”字的意义,可推测“天朗”为天空晴朗,“气清”为空气清新。

二、词组猜词法1. 以成语猜义成语多为四字短语,结构固定,意义明确。

如“世外桃源”,根据成语,可推测其义为“一个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 以典故猜义文言文中,常引用典故。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根据典故,可推测其义为“小鸟怎么能理解大鸟的志向”。

3. 以官职猜义文言文中,官职繁多。

如“太守”,根据官职,可推测其义为“一郡之长”。

三、句子猜词法1. 以修辞猜义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

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了夜深人静的景象。

2. 以句式猜义文言文句式多变,如判断句、倒装句等。

如“臣死且不避,后患何惧?”为倒装句,表达出“臣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后患?”的意思。

3. 以语气猜义文言文中,语气词丰富。

如“焉得”、“何如”等,根据语气词,可推测其义为“怎么”、“怎么样”。

四、篇章猜词法1. 以篇章结构猜义文言文篇章结构严谨,如总分、并列、递进等。

如《岳阳楼记》为总分结构,先总述楼之壮观,再分述登楼所见。

2. 以篇章主旨猜义文言文篇章主旨明确,如议论、叙事、抒情等。

如《出师表》为议论性文章,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忠诚、对君主尽忠的情感。

总之,猜词法在文言文翻译中至关重要。

只有准确猜度字词意义,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

然猜词非一日之功,需在阅读、积累中不断修炼。

望后学之士,勤于钻研,终能登堂入室,精通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

文言文|文言文猜词有技巧,8种方法帮你搞定它文言文阅读是很多考生的失分项目,而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不当是导致失分的最大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文言文如何猜读。

文言文猜度并非胡乱瞎蒙,而是“用已知求未知”的一种科学解读,它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只要熟练掌握,便能在平时阅读或考场上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一、猜度虚词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我们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

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2、成语联想法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3、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方法+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方法+课件

课内积累
1、除南清河太守
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
授予官职
2.乃令甲兵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登上
小试牛刀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2.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卫风·氓》
借助成语
相如因持璧却立 望而却步 (后退)
1、运用这几种方法时要结合语境,多角度思 考,仔细推敲,相互验证,作出选择。
2、所有的方法都是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
综合检测盲盒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
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 联系,它应是宾语,是名词,应解为“木柴”
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贷:宽恕。联想成语“严惩不贷”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剩余的
结发:指刚成年。“结发”见《孔雀东 南飞》中“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累外,更需要瞻前顾后,合理推求。
猜法1:字形推断法(推本溯源)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 形声字的形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偏旁”,与 字义联系密切。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义。
“目”与眼有关 ;
“贝”与钱物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
“宀”与房舍有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纟”与丝、绳有关;

tiào
(官府)丰则贵籴 ,歉则贱粜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借助字形
爨 迨诸父异 ,东西多置小门墙。
从字形上来看,用火烧木柴从底下给器皿加热的情状。

文言词语词义猜读法

文言词语词义猜读法

文言词语词义猜读法对于“理解文言实词”,《考试说明》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标明了考查范围,特别要注意《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用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猜读,文言文应试,考场上更离不开猜读。

但是,猜读并不是单凭着主观想像去瞎蒙,它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只要熟练掌握这些猜读的方法,在考场上便会游刃有余,应付高考理应不成问题。

(一)文言实词词义猜读主要有六种方法:―、变文见义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应性,有的是短语与短语相对应,有的是句子与句子相对应,还有的是段与段相对应。

处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那么,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只要找到了这种对应关系,便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出未知的词性、词义,此即为变文见义法。

例如:1、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不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终身饱,凶年之事》)2、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所谓故国者》)以上两个例句,单音词对单音词,词组对词组,其中“仰”对应“俯”(词义相反),“事”对应“畜”(词性相同,词义相近)。

“乐岁”对应“凶年”(词义相反)。

“卑”对应“尊”(词义相反),“疏”对应“戚”(词义相反)。

再如: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4、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

(王子坊))在这两个例句中加点词“御”与“乘”相对应,其义当解作“乘,驾”。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教学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教学构想:1、实词重在积累,督促学生每周复习两篇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分为12组,每天落实一组。

2、设计导学案,了解学情。

3、精选课内和高考真题作为实例,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业检查2、明确复习目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应考对策: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完成练习。

2、讨论六组练习,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第一组: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请推断词义: 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纺锤。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

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

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

文言文翻译猜读法

文言文翻译猜读法

盖自周秦以来,文辞之学,代有变迁。

然文言文之精妙,实为后世所宗。

然文言文晦涩难懂,往往令人望而生畏。

故吾人欲求其真谛,不得不借助翻译之法。

其中,猜读法尤为妙用无穷。

今特论之,以供学者参考。

夫猜读法者,乃是以己之知识,揣摩文言文之意,从而推敲文义之一种方法。

此法虽不若直译之精确,然却能在不甚明了之处,寻得一条明路,使人豁然开朗。

其法有三:曰字义揣摩,曰文意推测,曰背景理解。

一、字义揣摩。

此法者,先从字面意思入手,揣摩文言文中每个字的本义。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本义为喜悦,故可翻译为“高兴”。

然文言文中多有通假字,故需结合上下文,方能准确理解。

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令”,通“令”,意为命令,故可翻译为“命令”。

二、文意推测。

此法者,在字义揣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文言文之文意。

如《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之“道”,若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则难以明了。

然结合上下文,可知“道”在此处指道德、仁义,故可翻译为“道德”。

三、背景理解。

此法者,通过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如《史记》中“鸿门宴”一节,若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则难以理解项羽、刘邦之间的矛盾冲突。

故在翻译时,需结合历史资料,深入理解。

然猜读法虽妙,亦有其局限性。

如遇文辞晦涩、典故繁多之篇,单凭猜读法,恐难以解其真意。

此时,需借助其他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等,以辅助猜读。

以下为猜读法之应用实例:例一:《庄子·逍遥游》中“鲲鹏之舞,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是以蜩与学鸠笑之。

”字义揣摩:“鲲鹏”、“舞”、“蛇鳝”、“穴”、“寄托”、“蜩”、“学鸠”、“笑”。

文意推测:“鲲鹏”为一种大鸟,“舞”指飞翔,“蛇鳝”为小鱼,“穴”指小洞,“寄托”指安身之所,“蜩”为蝉,“学鸠”为小雀,“笑”为嘲笑。

背景理解:庄子所处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仍,人民生活困苦。

庄子借此寓言,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文言文猜读法一ppt课件

文言文猜读法一ppt课件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 娶 ”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小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 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 胆逆推。
三、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 的语言现象很多,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 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 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 相反,相近(相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二、字音推断法
三、结构推断法
四、组词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1、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 形声字在汉字里占了约85%,弄懂形声字的字 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先弄 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 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
①如:夜则窃啮斗暴。(《永某氏之鼠》) 啮: 啮——从口;从齿。 啮:咬 ②雁奴独不瞑 (《雁奴》) 瞑——从目;从冥。 瞑: 瞑:合眼;闭眼。
作业订正: 1.成语《直击中考》P22(61——70) CCACD ACADA 2.试卷测验易错点: 生字:祈( )祷 引颈( )受戮 选择:ADB 对联: 1)探胜拾魏,扬帆游学海 2)狼生毫毫为笔,写出妙笔佳作乐读者
• 文言文: •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德
文言文阅读之
——猜读法
高新三中
学习目标
二、通假逆用法(字音推断法)
文言文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非音 同音近不能通假。那么,在一个句子中若遇上讲 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 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学生古文猜读法

学生古文猜读法

文言词语词义猜读法(学案)考点说明对于“理解文言实词”,《考试说明》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标明了考查范围,特别要注意《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用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学会猜读(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猜读,文言文应试,考场上更离不开猜读。

但是,猜读并不是单凭着主观想像去瞎蒙,它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只要熟练掌握这些猜读的方法,在考场上便会游刃有余,应付高考理应不成问题。

―、对称推断法。

1、方法阐述——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行文的对应性(排比句,对偶句,整句),有的是短语与短语相对应,有的是句子与句子相对应,还有的是段与段相对应。

处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那么,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只要找到了这种对应关系,便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出未知的词性、词义,此即为对文见义法。

2、实例分析——分析下列加点字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例:(1)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不免于死亡。

..终身饱,凶年(《齐桓晋文之事》)(2)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

《王子坊》(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4)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五蠹》)【分析】:以上4个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比较难以理解。

但是用对文文见义的方法,都能化难为易,准确理解。

(1)单音词对单音词,词组对词组,其中“仰”对应“俯”(词义相反),“事”对应“畜”(词性相同,词义相近)。

文言猜读九法

文言猜读九法

1.温故知新法 . “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 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 温故知新法 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 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 关知识。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第8小题 项“除著 年全国卷Ⅱ 小题A项 关知识。例如 年全国卷 小题 作郎,不就” 就可用本法猜解。 作郎,不就”的“就”字,就可用本法猜解。《张 衡传》中有“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一句, 衡传》中有“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一句, 其中“就”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即“赴任”。又 其中“ 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 赴任” 如2008年江西卷第 小题A项“吾不克救也”的 年江西卷第9小题 项 吾不克救也” 年江西卷第 小题 字该怎样解释呢?联系课文《鸿门宴》 “克”字该怎样解释呢?联系课文《鸿门宴》中 如其克谐”以及课文《谏太宗十思疏》 “如其克谐”以及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中“善始 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即可明白“ 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克”,即可明白“克” 可解作“能够”的意思,而考题中的“克”字正是 可解作“能够”的意思,而考题中的“ 这个含义。 这个含义。
6.对偶互训法 . 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 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 相同、平仄相间。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 相同、平仄相间。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 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反对和流水对三种。正对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词一 般是同义词;反对句中则是反义词;流水对呢, 般是同义词;反对句中则是反义词;流水对呢,词 义也有相关性。我们所讲的“对偶互训”,即是利 义也有相关性。我们所讲的“对偶互训” 用这些特点(尤其是正对句)进行诠释、理解。 用这些特点(尤其是正对句)进行诠释、理解。例 年广东卷第8小题 如2006年广东卷第 小题 项“奉糜食母,抱衾寝 年广东卷第 小题D项 奉糜食母, 字解作“ 母”的“食”字解作“给……吃”对不对?根据上 吃 对不对? 下文对偶的特点可以判定,这个“ 下文对偶的特点可以判定,这个“食”字绝对不是 名词“食物”的意思,而应是个动词,而且要译成 名词“食物”的意思,而应是个动词, 这个“ 字的用法与此相同, “给……吃”。这个“寝”字的用法与此相同,也 吃 应译为“ 应译为“给……睡”。 睡

文言审案类实词积累

文言审案类实词积累

文言审案类实词积累▪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常常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相关词语:1、狱:官司、案件,监牢讼:案件治:审理2、讼:官司、打官司3、囹圄:监狱▪案发,诬陷或告发4、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5、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6、谮(zèn)、短: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7、构陷:构成罪名陷害8、揭:揭发9、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10、劾:检举揭发罪状▪案发后,就要调查:11、按、案:考察,追究,调查,巡视▪调查后就要捉拿、逮捕:12、执:捉拿13、收:逮捕14、系:拘囚、关押▪犯人会逃跑:15、表逃跑:遁、亡、逃、走16、匿:躲藏▪抓不到就要悬赏:17、购:悬赏▪抓到后就要审讯:18、鞫:审讯▪审讯时犯人招供:19、引:招供、牵连。

▪有人就会受到牵连:20、坐:因……而犯罪;连坐,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21、染逮:牵连、连累。

《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审清后就会判罪:22、当:判罪 23、论:判罪24:决:判决25、罪:惩罚,治罪26.坐:定罪▪27、表刑罚的: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笞(鞭打)、磔(把肢体分裂)、刖(砍脚)、族(族灭)、仗(杖打)、流、放(流放)、赭衣、械、黥(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28、徙:流放。

▪有时会赦免:29、容、贷、恕、宽:宽恕,原谅30、宥:宽恕、赦免31、原:赦免,原谅▪至此案件审结:32、具:具结,定案。

具狱(狱具):案件具结▪如果是冤案,会昭雪:33、雪:洗刷,昭雪。

文言文阅读中词义的“猜读”

文言文阅读中词义的“猜读”

文言文阅读中词义的“猜读”作者:易国祥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12期在考场上或身边没有工具书时,解读文言文中的词义常常须要“猜读”。

但“猜读”不是“瞎蒙”,而是有根据的推断。

猜读也是平时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列举常用的三种猜读方法。

一、以形推义汉字属于表意的文字体系,形声造字法是汉字主要的造字法。

形声字的形旁,是起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作用的,根据形旁,一般可探求该字的本义,进而知道它的引申义。

“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因而可以以形推义。

如“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睇眄”一词,两个字都有“目”旁,我们可试着把它解释为“看”。

又如“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欧阳修《丰乐亭记》)中的“窈”字,形旁为“穴”,推断与“洞穴”意思有一定关系,而“窈”字后面的“然”字是形容词词尾,再联系前面的“幽谷”一词,可试着解释为“幽暗深远”。

再如“谮延多冤枉”(《后汉书·虞延传》)一句中的“谮”字,形旁为“言”旁,推测与言论有关,又根据前后语境意义可推断出“谮”字作“诬陷、中伤”解。

形声字的形旁虽然表意,但是历经历史演变,靠形旁已很难推断出许多汉字后来的引申意义。

切不可字字由形推意,关键还是结合语境解义。

二、结合语境解义例如“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句中的“赊”字,显然由“贝”字旁很难推断出它的意义。

从《庄子·逍遥游》一文,我们可知“扶摇”的意思是“旋风”,根据第二句的意思,可推断出“赊”为“远”的意思。

又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左传·隐公元年》)一句中的“寤”字由字形我们也难推断出“寤生”的词义,但由前后文的意思,我们可以揣摩出“寤生”为“逆生”,即胎儿出生时先下脚。

尤其是多义词、活用词和通假字更要结合语境猜读。

如“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北史·裴侠传》)中的“忧”字,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词义看,只知道它作“愁苦、忧虑”解,而这里作“愁苦、忧虑”解显然不通,那么,究竟作何解释呢?当我们联系后一句的意思,便不难推断出“忧”字在这里应释为“父亲去世”。

3分钟教你用8种方法猜对文言文实词词义

3分钟教你用8种方法猜对文言文实词词义

3分钟教你用8种方法猜对文言文实词词义在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没见过的或者是不大熟悉的实词,在这个时候,会“猜”的方法和不会“猜”的方法就完全是两码事儿了。

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

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文言实词猜读六法(网友来稿)

文言实词猜读六法(网友来稿)

文言实词猜读六法(网友来稿)作者王中华“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难点。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要读懂文,就必须读懂句;要读懂句,必须读懂词,尤其是实词,它是构成句的核心。

学习文言实词首先自然是要结合教材多读多记,培养语感,尤其是高中各册语文课本后的《文言常用实词表》所收340个,连同初中所学的200多个实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库存,更应切实掌握。

但是,通常成为阅读难点的有一种情况是文言实词是我们初见的,但我们也会发现陌生的词常常有我们熟识的意义;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熟识的字词在文中。

表现出特殊的使用意义,即临时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是语句中的深层含义及某种修辞格产生的特殊意义,也不易辨析。

总之,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供测试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一定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实词处理能力--“猜读”的能力。

下面就实词的“猜读”简单地谈几种方法。

一、据形索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分析字形,可以探知字的本义1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再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

为资举一反三,不妨粗略归纳形符意义如下: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与丝麻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与房舍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yàn)与旌旗关;“旨”与美味关;“辛”与刑具关;“隹(zhuī)”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系”与捆绑关;“”与环绕关;“攴(pū)”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强烈推荐文言文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ppt课件

强烈推荐文言文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ppt课件
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 不呼父母也。”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 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 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6
练习二
(一)能快速推断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吗?
1、街衢
2、园圃
3、校勘
4、治乱
5、休戚
6、饥穰
7、陟罚臧否 8、童山秃岭 9、文过饰非
“还”通“环”,环绕着。
4、众皆伏泰之义
加点字“伏”,中学里虽没见过,但从各种关系来看,
“伏”通“服”是顺理成章的
3
方法一:分析音形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意的,从字的形旁可以推测字 义。古汉语中有些是通假字,可以从字音上去考虑,但是 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不要一看到一个字不会就从通假字上 去考虑也没这个必要。
11
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词义。(第四组)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中的“薄”与“日薄西山”相联 系,都是“靠近”“通近”的意思。
3、势拔五岳掩赤城 4、必躬造左公第
与“出类拔萃”中“拔”(超 出)
与“登峰造极”中的“造” (到达)都可以用此法推断出 来。
分析音形
方法二:
看清结构
方法三:
语法辨析
方法四:
成语印证
方法五:
借助语境
19
“百金之士五万人”中“百金之士”学生有的理解为拿 各种兵器的士兵,有的认为是拿盾牌的士兵,有的理解穿盔 甲的士兵,这种理解均不合理,根据上文李牧“市租皆入莫 府,为士卒费”,以及“边士月得赏赐而不用”。可以推知: “百金之士”为“得百金以上赏赐的士兵”。

实词释义巧“猜”法

实词释义巧“猜”法

实词释义巧“猜”法在考场实际操作中,判断文言实词解释正误的便捷方法是将义项嵌进原句去理解,讲得通为对,讲不通为不对。

但加点词的多义性又决定了释义必须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因而除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外,还可以运用下面一些方法去猜读,现举教材例子说明如下,望对同学们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联系通假猜。

读“相如奉璧奏秦王”的“奉”字是动词,带宾语“璧",当不能理解为“奉命”,而只能想到是“捧"字的通假(古今字);“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解作“相信”显然不符文意,于是想到“伸张正义”一词,就看出“信”通“伸”了。

二、随文断义猜。

读“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修饰“难”这个形容词,是副词,表程度“的确、实在”之意。

三、对举反义猜。

读“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的“察察”与“汶汶”是反义对举,知其一推知其二,“察察”是“洁净的样子”,而“汶汶”当是“浑浊的样子”。

四、感情色彩猜。

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不作今义的“仇恨”解,这里按文意的感情色彩只是“不满意,遗憾”。

“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中的“恨”也指“遗憾”,即对自己得到或抛弃侯的官位,都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文言文中的“憾”、“恨”是同义词,都表遗憾;而“怨”与“恨”不是同义词,在古书中“怨”表仇视、怀恨,而“恨”不表仇视、怀恨,只有“怨恨”连用才有仇恨的意思。

五、逻辑推断猜。

读“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亡”与“死”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亡”只能作“逃亡”解。

“等”承上语境两个“死”而来,不能解作“等待”,只能理解为“相等”,引伸为“同样”。

六、词位分析猜。

《促织》中两句话“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与“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中的两个“靡”字,可按句中的位置去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然后猜读。

前者与“不”同修饰动词“施”,是副词,解渎为“无”,形成双重否定,说“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想到”;而后者作谓语“溃败”解,是说“试着让它和别的蟋蟀斗,那些蟋蟀都被斗败了”。

如何猜读文言字词的含义

如何猜读文言字词的含义

如何猜读文言字词的含义作者:张启芬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03期无论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是《2013年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都体现了准确理解文言字词句含义的重要性。

文言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工具性体现在: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较常见的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层次等等。

人文性体现在:在吃透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去理解文章的观念、鉴赏文章风格、体会和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念,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文言文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古奥艰涩,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无助,从而望而却步。

对语文教师来说,教学效率低下;“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体现,相当多的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兴趣或感觉困难,参与性不够,几年的文言文学下来,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独立读懂一篇文言文。

从考场阅卷情况来看,文言文阅读丢分严重,尤其是翻译题丢分特别严重。

其原因可能就在于不能准确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古人云:供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教学贵在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反三。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揭示文言的语法规律,教给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字词句的方法——猜读法。

下面结合2013年各省高考语文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一题来具体说明。

一、联想猜读法联想曾经学过的课文语句中的关键字的含义来推断字词含义,可以增强文言字词句理解的准确性。

这一方法以课内文言实词积累为基础,并且要求在面对新的阅读时学会迁移。

如“会所导火灭”中“会”可联系到“会天下大雨”,推测其意义为“适逢”。

“意其穴竟于是”中“意”可联想到“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推断其意为“料想,考虑”。

“亦阳慑为殆”中“慑”可联想到“威慑”一词推测其意义为“害怕”。

(2013年福建卷第2题A、B、c)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文言实词猜读法(案)一、字形猜读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

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

常见的形旁如:“五行”和“六蓄”类;左包耳——阜,右包耳——邑;“禾”与五谷有关;刀(刂)、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古书上指短尾巴的鸟)”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颅有关;王,和玉有关(理,就是雕琢璞玉。

)宀(mián):本义深屋,与房舍有关;冖(mì):同“幂”,笼罩,覆盖;尸:与身体有关。

“竹”与“句”(“句”是古“勾”字)组成了“笱”字,意义是“竹子制的钩,捕鱼器具,口小,鱼进去出不来”;“取”,从又(手)持耳,古代打仗之后,要论功行赏,按杀敌多少记功,开始以人头为记功的依据,后献人头太重,不易携带,就规定割下敌人尸体的右耳,以记军功,这个字就反映了古战场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种植叫“稼”,收割叫“穑”。

“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粜(tiào)”是会意字,意为“卖出粮食”。

“籴”(dí)是会意字,意为“买进粮食”。

“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宾语为法华寺,不难推测其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本义与玉石珠宝有关,词义应为“治玉、雕琢”。

例1:“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

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

“绝”也有“极点”或“极”的意思,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如“绝巘多生怪柏”(《三峡》)中的“绝”就是“极点”或“极”的意思。

例2:“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例3:“治中(官职名)策蹇(jiǎn,跛也)驴;例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看来妥当。

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

例5:“若少屈(金人),冀得一归觐”“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

例6:“夫子将焉适”“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二、对称猜读法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对称性文化,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推断。

例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意思。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 逸豫”之意,“忧劳”“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例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地”的意思,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险固的地方”。

例4:“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例5:“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其中“风神高简”,“风”与“神”“高”与“简”之间都是并列关系,讲为“风采神韵高洁简淡”。

三、语境猜读法文言文阅读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猜读,如何猜读,不是瞎猜,为什么有的同学猜读的准确率高,有的低,更有就是碰运气而已呢?这往往取决于阅读者的丰富的文言知识积累和技巧的掌握,就文言实词而言,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1:“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其乡邻”,吴履……立释之,(周)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语境分为句子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段文章而言的大环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例2:“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误区剖析]语境推断法运用的误区,通常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未能有效地理解原文,语境模糊导致理解错误;二是文化常识的匮乏,这一点知识的积累导致对文言词句理解相差万里。

例3:[国家]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解析】根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意为:(国家)兴盛与衰的事理,虽然说是天意,而“岂非人事哉”与它是转折关系,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四、语法猜读法(附句子成分概述)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义。

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材”的意思,“打材”是动词,明显不当。

又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有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解释为“用眼睛示意”。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因“腰”与“戴”对应,我们就可判断“腰”在此处应为动词,解释为“腰佩”。

例2: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吾”为主语,“新”“题曰”都该作谓语,由此可知,“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整个句子译为“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例3:“治中策蹇..驴”中的“策”作谓语,名词用用动词,讲为“鞭打”。

例4:“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吏袖空牒”缺少了谓语动词,不符合造句规则,“袖”处于谓语动词位置,可以推断出“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袖藏”的意思,这样此句才规范。

五、活用判断法1、“名词+名词”的动宾结构(正常情况,这种组合有两种情况:⑴并列,⑵偏正,如果讲不通,就要考虑活用了。

)在这结构中,当前面的名词当充当谓语动词时,根据动宾结构特点可判断出后面的一个名词应该是宾语或补语,那前面的名词即活用为动词了。

例1:“籍官民,封府库”“籍”本是名词词性,但它后面跟的是宾语“吏民”,故应翻译为“登记”,即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2:“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如用作名词,既应理解成“眼睛”,但根据句意推断是不正确的;若用如动词理解为“用眼睛示意”就比较恰当了。

2、“名词+动词”结构: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知,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一般作为动词施事或受事的主语。

在文言文里,当我们看到“名词+动词”这种结构模式时,可以先判断一下该名词是否为动词的施事或受事主语,如果是,这则是一般的名词;如果为非主语,只是作为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修饰动词的,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

例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事之”(《鸿门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名词为表时间、方位的词语(朝、夜、左、右、上、下、东、南、西、北等等),放在动词前,我们基本可以直接判断它是活用作状语。

3、动词+动词/ 形容词结构:当出现两个动词或动词与形容词连用的情况时,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他们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

如:例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5:“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陈涉世家》),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6:“策之不以其道”例7:“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六、常识猜读法(含课文猜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例1:“清风徐来”,联系《童趣》“徐喷以烟”即可判断其意义,是“缓慢”的意思。

例2:“屋比延烧,不足优也”中的比,可以根据八上《核舟记》中其两膝相比者的比,可以推测为“并排”。

例3:2009年山东潍坊中考卷第9题解释:“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一句中的“过”字,如果联想到“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过”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字的意思也是“有过错(或犯错误)”。

例4:“不以外夷见易”中的“见”我们可以联想见外,见谅来推断,“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不以外夷见易”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七、成语猜读法成语是唯一健在的古汉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有很大的帮助。

例1:“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中的“拔”不能讲为“拔除”。

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应讲为“超出”之义。

例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例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例4:“几欲先走”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来理解,义为“跑”。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括号内成语中的词义,平时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推断文言语句的词义。

总之,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注意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平时多注重积累,多注意归纳方法技巧,相信理解文言实词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