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s 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Piaget’s 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皮亚杰的研究对发展心理学有以下几大贡献:(1)在他之前的研究,将儿童简单的看出是一个小大人儿。

(2)皮亚杰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探索个体问题解决或认知技能的变化,而是为了对不同形式自然逻辑的特点进行探索,如行为、言语、推理的逻辑。

(3)皮亚杰研究自然逻辑发展所采用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4)皮亚杰对思维和推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基本假设(一)人类的智力和生物有机体的功能以相似的方式进行活动。

两者都是与坏境不断相互作用的有组织的系统。

都构建出适应坏境所需要的结构。

(二)皮亚杰的研究目的是探索自然逻辑的特征,即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推理过程(三)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构成了皮亚杰的研究和理论框架。

其中知识的本质、认知者与现实的关系源于哲学;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方法论源于心理学;皮亚杰对智力本质的假设来源于生物学。

智力与生物体相似,都是有组织的系统,不断的与环境相互作用,为了适应环境进行结构建构(四)从一种推理形式向另一种推理形式的转变受到四个基本因素的影响:(1)物理环境。

个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是新知识的来源,个体与物理环境的接触不可避免。

(2)成熟。

神经系统的成熟对个体从物理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十分重要,它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社会影响。

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尤其是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如果个体缺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会主观的坚信自己的观点,不可能通过做出必要的动作来改变自己不准确的观点。

(4)平衡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一系列过程,是个体在思维形式的转变和变化过程中,智力活动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

皮杰尔个体认知发展理论

皮杰尔个体认知发展理论

皮杰尔个体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对应年龄:(0-2岁),大致处于婴儿时期。

特征:①以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此阶段的孩子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靠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其中以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为主要手段,比如,你仔细去观察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不管看到什么都会用手去抓,一旦抓到后就立马往嘴里放。

②逐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所谓的客体永恒性是指认为事物是永恒存在的)。

皮亚杰通过一个实验发现,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在他的女儿大概五个月时,他将自己女儿正在玩的玩具用一块布蒙住,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并没有因为用布将玩具蒙住而产生一些异样的情绪。

然后在女儿9个月时,他又做了同样的实验,此时的女儿产生了和5个月时不同的反应,在看到他用白布将玩具遮住时,女儿选择了用手扒开他的手,并四处找玩具,因此他得出孩子在9个月后开始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对应年龄:(2-7岁),大致处于学前儿童。

特征:①“泛灵论”,此时的孩子认为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比如此时的孩子自己吃饭的时候,经常也会给自己的毛绒玩具喂饭,一边喂还会一边跟“他们”说话。

②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即用自己认为的经验去评论别人的经验,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也是什么,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认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来转的。

在此,皮亚杰做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

此外,此阶段的孩子在语言方面也存在“自我中心”。

具体表现为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其中,重复就是反反复复的说一个词或一句话。

比如,他们会一直说叫“爸爸”、“爸爸”,“我要狗狗”,“我要狗狗”等等;独白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或者自言自语。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TheoryonDevelopmentofMoralCagnition)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

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长出规律性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

儿童常常把自己认定的规则与成人教给的社会规则混在一起。

第二阶段,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绝对不能变的东西。

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

第三阶段,规则是彼此商订的、可变的。

这时儿童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认为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对等的原则,具体的规则是儿童们自己商订的,因此也是可变的,关键是要使它合理,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局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适应和平衡是源于生 物学的,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他将 适应和平衡扩展至人类社会,从而忽略了人的社 会性这个最根本的特征。 个体认知发展并不完全像皮亚杰描述的“全或 无”那样的形式,个体的有些认知能力在其年幼 时就已经存在。 其过于强调逻辑思维对数学概念发展的影响, 忽略了数学语词的学习、数学符号系统掌握和理 解以及数学学习经验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经验
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文化的传递, 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以及交往对个体认 知发展的影响。 平衡化 平衡化的作用:其一,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其二, 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 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 化的实质。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适应周围世界。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凭借很简单的动作与外部世 界或其他人进行交流。 客体永久性获得:早期——看不到就不存在。 六七个月后——物体消失后仍能在心中存在符号性 心象。 因果关系联系完成:在儿童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 影响结果的分化,又扩大到动作与客体的关系上, 使动作目的性更明确。也就是,儿童会有意识地 控制自己的动作。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巴克雷·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他的理论旨在探讨什么是孩子们在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认知能力,以及如何形成这种能力。

该理论指出,儿童由幼儿期到青少年期经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有明确的顺序(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传感期(Sensorimotor Stage),符号性运算阶段(Symbolic Operation Stage),具体逻辑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抽象逻辑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传感期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开始的阶段,也是最短的一个阶段。

传感期从0至2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婴儿将使用各种感官(如眼睛、鼻子、手和口)以及运动来了解世界,并学习如何操纵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进入了符号性运算阶段,即以三岁至六岁为界限。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开始使用抽象的符号,例如语言,来概括和推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此后,婴儿进入了具体逻辑阶段,从七岁到十二岁,孩子们可以开始在具体情况下进行思考和推理。

他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拆分成更小的部分,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终于,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进入了抽象逻辑阶段,从十三岁到十八岁。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思考全局的、抽象的情况,并运用逻辑去解决问题。

总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描述了儿童从出生开始到成熟时,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认知能力,并指明了它们依次发生的阶段。

该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家和孩子们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为他们提供了有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的方向和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这部分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察,多为理解类题目,需要结合认知发展理论理解个体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对应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其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杰出的生物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识发生论的创始人,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一)基本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前两种理论不同,它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智力发展、认知过程、个人完成某种逻辑运算的能力上。

皮亚杰对制约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经验、环境和平衡。

(1)成熟。

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2)经验。

个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经验因素不是对智力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环境。

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4)平衡(equilibration)。

平衡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又分为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形式。

同化指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e))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它属于量的变化,即“同化于己”。

例如,已经学习过几何图形基本概念的青少年在遇到多边形时会把有关多边形的新知识纳入其关于几何图形的认知结构而并不改变这一结构。

顺应是指个体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适应新的情况,它属于质的变化,即“外化于物”。

例如,已经具有“鸟会飞,会飞的动物是鸟”这一经验的儿童在学习了“蜜蜂会飞但不是鸟”这一知识后用其已有的关于鸟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这种新情况,只能改变他/她原有的认知结构(“会飞的动物是鸟”)来实现其心理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物体定位性认知
婴儿能够记住物体的位置,并能够 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找到它,这表明 他们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01
02
03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直观感知和 表象进行思维,而非逻辑 推理。
思维不可逆
儿童在此阶段往往只能进 行正向思考,难以进行逆 向思维。
守恒概念缺失
增强儿童自信心
通过肯定和鼓励,帮助儿童建 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 通和解决冲突,培养其良好的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 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相应教学方法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物理环境,促 进儿童感知和动作能力的发展。
运用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 游戏等,帮助儿童理解抽象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守恒观念
儿童开始理解某些物理量的守恒 性,如物质守恒、重量守恒和容 积守恒等。
分类、排序和序列化能力提高
分类能力
儿童能够根据物体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 等。
排序能力
儿童能够按照一定规则对物体进行排序,如从大到小、从高到低 等。
序列化能力
儿童能够理解并操作序列化过程,如数列、时间顺序等。
儿童难以理解物质的守恒 性,例如物质的数量、质 量等属性在形态变化时保 持不变。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符号功能出现
儿童开始能够使用符号 (如语言、图像等)来代 表实物或抽象概念。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演讲人:
日期:
•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01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皮亚杰生平及贡献
01
02
03
杰出心理学家
皮亚杰是20世纪最杰出的 心理学家之一,被誉为“ 现代儿童心理学之父”。
分类与排序
儿童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和排序,比如 按照颜色、形状或大小等特征对物体进行归类。
3
理解时间与空间
儿童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 够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理解物体的空间 位置关系。
去自我中心化过程
意识到他人观点
01
儿童开始意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并尝试从他人的
动作模仿
婴儿开始模仿成人的动作,并逐渐 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爬行 、站立等。
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
客体存在性认知
婴儿逐渐认识到物体即使不在视线范 围内仍然存在,这是客体永久性概念 的初步形成。
物体守恒性认知
分离焦虑
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的 分离是永久性的时,可能会产生分离 焦虑。
婴儿开始理解物体的守恒性,即物体 不会因为形状或位置的变化而消失。
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互动增加
02
儿童更多地参与社会互动,与同伴进行合作和交流,学会考虑
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理解规则与道德
03
儿童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并知道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和道德标准。
守恒观念获得与运用
物质守恒
儿童理解物质守恒的概念,即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在封闭系统中保持 不变。比如,当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水的总量不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以说是儿童发展理论中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理论。

皮亚杰本人也一直是过去几十年中儿童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理论内容的广延性和对实际研究的启发性来看,皮亚杰构建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一)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为了说明这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皮亚杰首先引出了图式(schema)的概念。

所谓图式,在皮亚杰看来就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

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同时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完成的。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顺应就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见表2-2)。

在皮亚杰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

但是,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生平及思想渊源(一)生平与著作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

出生于瑞士。

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物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

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

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他在工作中注意到两个基本事实:(1)同龄儿童的回答中存在着相似的错误;(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回答中的错误发生相应变化。

他认识到,不同年龄儿童回答的错误内容及导致错误回答的思维过程不是偶然的,而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于是,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的工作,并由此决定他一生的主攻方向。

他一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30多本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年)、《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午)、《儿童的智力起源》(1936年)、《智力心理学》(1947年)、《儿童心理学》(与英海尔德合着,1966年)、《结构主义》(1968年)、《发生认识沦》(1970年)等。

皮亚杰的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科学均儿童心理学》(包括1935年与1965年写的两篇论文,1969年出版)及《了解即发明、教育的未来》(1972年)(二)思想渊源哲学上,受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詹姆斯等人哲学观的影响,受康德的影响尤深。

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即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见图3-1)的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最重大的贡献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两方面。

有关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我们留待第四章社会发展主题之下再行讨论。

在此先介绍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始自20世纪的30年代,但他的研究成就之被世界(尤其是在美国)心理学家们肯定,却是在多年后的60年代期间。

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除皮亚杰的著作全系以法文撰写不如英文易于传播之外,主要还是他采用的方法和对人类智力发展(见第十章)理念与其他多数心理学家不同使然。

皮亚杰不采用当时心理学主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见第五章)所强调的等组实验以及根据多数人资料统计结果推论解释的方法。

而是只对个别的儿童(主要是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在相当自然的情境下细密地、连续地观察记录他们对事物处理时所表现的智能性反应,从而分析儿童们的智能表现与其年龄的关系。

皮亚杰对儿童心智活动的解释,与当时其他心理学家有异;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或心智活动异于成人,儿童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智力发展,并非表现于他的知识在量上有所增加,而是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质的改变。

换言之,儿童不是具体而微的成人;不同年龄的儿童,采用不同概念看待事物,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皮亚杰所采用的质变重于量变的研究取向,可说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所重视的质的研究(见补充讨论1-1)的滥觞。

基于以上说明可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事实上也就是他的智力发展理论(在他的主要著作中多以智力为书名)。

以下我们要介绍者,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两个主要部分:其一是他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术语;这些术语代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

其二是他理论中的发展阶段观;不同阶段儿童所表现的认知差异,代表人类的认知行为随年龄增长而产生了质的改变。

皮亚杰认知学说

皮亚杰认知学说

皮亚杰认知学说1. 简介皮亚杰认知学说(Jean Piaget’s cognitive theory)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他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行为,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并对儿童的思维和知识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

2.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学说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2.1 感觉运动期感觉运动期是指出生后到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

他们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只能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建立起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并逐渐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2.2 前操作期前操作期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代表对象和事件,并逐渐形成语言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但还不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操作来探索世界,并建立起对事物的基本概念。

2.3 具体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发生在7岁到11岁之间,儿童开始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思维。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并开始形成抽象思维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数量、空间、时间等概念,并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2.4 形式操作期形式操作期发生在11岁以后,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考,不再局限于具体情境中。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并开始对抽象概念进行探索。

3. 认知发展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学说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过程来实现的。

适应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同化和顺应。

3.1 同化同化是指儿童将新的信息和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框架中。

当儿童遇到新的事物或情境时,他们会试图用已有的概念和知识来理解和解释。

通过同化,儿童能够将新的经验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

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和改变。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sensorimotor stage)、前运算期(preoperational stage)、具体运算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运算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特点。

感知运动期是从出生到约两岁的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儿童在这个阶段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只能看到自己的视角和行为,还没有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的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感觉为基础的。

前运算期发生在大约两到七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符号来思考和交流。

他们开始具有象征性思维,可以用词语或符号来代替现实物体。

然而,儿童在这个阶段还没有掌握逻辑思维和具体概念,他们常常使用过度一般化和不成熟的逻辑。

具体运算期发生在大约七到十一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有具体的逻辑思维和概念形成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序列和数量运算。

儿童开始能够反思思维过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发生在十一岁及以后的人。

在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推理和假设的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假设设想和推论,并能够处理复杂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建立自我认知,具备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他人的观点和感受相互比较的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理论认为,儿童不仅仅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在认知能力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体验世界的重要性。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 与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 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 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 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 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 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1.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 同化
平衡
顺应
图式:支配儿童的 心理模式, 儿童 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 适 应 并 组织 他们周围的环境。
图式是来表示一种 认知结构 或 者 心理结构。
比如:婴儿的吮吸、摇摆、投扔 就是最初的图式
同化:把 新感知 的 材料 或 经验 纳入 已有图式 理解新事物 的过程叫同化。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运算(Operation)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

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

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

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

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

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

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

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

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reversibili ty),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

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

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

所谓守恒性(conse rvaion)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

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1 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

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具体的例子。

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具有了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
• (3)具有了归纳推理能力 • 归纳推理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形式
• 英海尔德和皮亚杰的“钟摆实验” • 研究者给出了不同长度的绳子、不同重量的砝码,
任务是找出影响钟摆摆速度的因素。
• (1)思维具有可逆性。 • (2)获得了守恒概念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是通 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同化,二是顺应。
• 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 同化: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 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 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 顺应:是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 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 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 些,问儿童:"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这个问题如 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 确回答。
• 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分别命 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 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年,提问者再将布娃娃收 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 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 (3)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
• 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 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4朵红花和2朵白花组成的花 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 能正确回答,但是当问到“红花多还是花多?”时 ,学前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但是小学儿童,由于 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类问题多能正确回答。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 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 • 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
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 与他不一样 • 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抽象思维阶段
• (1)能对命题进行运算
• 问题:汤姆比玛丽高一些,爱丽丝比玛丽矮一些, 问在这三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皮亚杰(1896——1980)瑞士人 • 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 皮亚杰的全部学说称为“发生认知论”
• 广义的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等
• 狭义的认知主要是指记忆与思维。
• 皮亚杰主要是研究儿童的智力、思维是从哪里来 的?怎么发展起来的?
•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 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 就本质而言,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
• (1)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与适应环境 • (2)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 (3)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2。前运算阶段(2——6、7岁)表象或 形象思维
• (1)自我中心
• (2)泛灵论 • (3)思维不可逆 • (4)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