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寒食》一诗。

该诗位于教材第四章《古韵悠长》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展开,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寒食》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食》一诗,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句,分析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寒食》主题相近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古诗,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人:白居易3. 诗句解析:(1)修辞手法(2)诗意概括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分析《寒食》中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 答案:(1)略。

(2)例:《寒食》中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寒食节时春天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2)开展寒食节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寒食节习俗,弘扬传统文化。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

《寒食》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理解《寒食》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寒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寒食》。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诗句的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主题。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3. 欣赏法:品味诗句,体会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4. 实践法: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解读和赏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诗文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品味诗句,体会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5. 朗读与背诵:(1)分组朗读,培养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寒食》。

8. 板书设计:《寒食》杜甫意象:春风、寒食、宫柳、御沟、管理等表现手法:对比、寓情于景、家国情怀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纪律等方面。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教案:《寒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古诗《寒食》,它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的情景,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 理解《寒食》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习古诗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难点:理解《寒食》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寒食》诗文3. 寒食节的介绍资料4. 学生的笔记本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特点。

2. 朗读诗文:让学生齐读《寒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文:逐句讲解诗文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

5. 实践练习:让学生模仿《寒食》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节日。

6. 分享作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寒食》。

2. 收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节日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寒食》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朗读、解析和写作环节,学生表现出色,对诗文的理解和写作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课堂纪律方面,部分学生稍显散漫,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搜集更多关于寒食节的诗词、故事等资料,进行阅读和分享。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重点和难点部分提到了“理解《寒食》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关键所在。

2024《寒食》教学设计 教案 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2024《寒食》教学设计  教案 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寒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写的是皇宫之内,在寒食日,宫中蜡烛不燃,柳絮不飞,显得非常清冷。

宫中景尚且如此,宫外景更可想而知了。

这首诗优点在于,选取最能表现皇宫气象的寒食景象作描写对象,显得特别集中鲜明。

全诗一句一转,一转一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晰生动的寒食小连环画。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3)品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诗、描述画面、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诗句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与寒食节和唐诗有关的知识。

收集一些描写春天和风细雨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相传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到了唐代这个风俗被正式定为了官方的节日。

)2. 你们还知道关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韩翃是唐玄宗时的一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教师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让学生读诗句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师:这句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寒食》这首诗中的一句。

师手指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 质疑: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师小结: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这天,民间禁烟火,只吃冷食,有俗话为证:“寒食不举火,十五不烧灯。

”据说这样做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当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在外,流亡各国长达十九年。

在他流亡期间,介子推与母亲一直伴随左右,不离不弃,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对跟随他流亡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可是功臣们却纷纷向重耳邀功请赏,独我不肯,所以背着母亲躲到绵山(现山西介休县东南)隐居起来。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案模板

《寒食》教学设计 《寒食》教案模板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寒食》。

(2)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意境。

(3)学会欣赏唐代诗人韩愈的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寒食节日的氛围。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欣赏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1)诗歌的鉴赏方法。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寒食节的由来。

(2)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寒食节习俗。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寒食》,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意境。

3.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讲解《寒食》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

5.课堂互动(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的寒食节习俗。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

6.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寒食》。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学生对寒食节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了解民间习俗。

2.引导学生阅读更多韩愈的诗歌,欣赏其诗歌风格。

3.鼓励学生创作关于寒食节的诗歌,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理解《寒食》的意思,欣赏诗歌的意境,学会鉴赏唐代诗歌的方法。

同时,学生应对寒食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提问:“同学们,‘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你们觉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欣赏诗歌的意境:教师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们走在春日的长安城,眼前是一片飞舞的花海,耳边是东风吹拂柳树的声音,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2.教学难点补充(1)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鉴赏诗歌有哪些方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鉴赏诗歌可以从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PPT课件flash朗读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人有悲浑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

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1、关于柳永(约9871053)1)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寒食》这首诗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能够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能够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含义、生字词、意境和情感。

2.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诗歌?(3)引出课题:《寒食》。

2. 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 13 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2)诗歌朗诵①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

③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教师进行点评和奖励。

(3)诗歌讲解①讲解诗歌的题目《寒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②讲解诗歌的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的京城,飞花指落花。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京城到处都在飘落着落花。

③讲解诗歌的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指寒食节,东风指春风,御柳指皇宫中的柳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一诗。

这首诗位于教材第三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寒食节景象描绘,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中生词、句式和韵律。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句式和韵律,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寒食节来历和习俗,引发他们对本节课兴趣。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翻开课文,跟随老师一起朗读《寒食》。

(2)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例题讲解(1)分析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描绘景象。

(2)讲解“飞花”、“御柳”等生词,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绘制一幅寒食节景象。

5. 课堂小结6. 课堂延伸(1)讨论:诗人在《寒食》中表达怎样情感?(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寒食节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生词:飞花、御柳、寒食、东风3. 句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根据诗句,绘制一幅寒食节景象。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根据个人理解,自由发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寒食》基本内容,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句。

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提高他们审美情趣。

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寒食节资料,解各地寒食节习俗,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激发他们创作潜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人的节日》中的《寒食》一课。

本课详细内容为:介绍寒食节的来历,赏析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通过诗歌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寒食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学会赏析韩翃的《寒食》一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诗歌中提取信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寒食》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寒食》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意境。

4. 例题讲解:以《寒食》诗句为例,讲解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其他诗歌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内容:寒食节来历与习俗诗人:韩翃诗句解析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寒食》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通过赏析《寒食》一诗,我感受到了古代诗人在节日氛围中的独特情感,也体会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方面,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收集其他节日的诗歌,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行诗歌鉴赏。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诗歌朗诵法: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寒食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

(2)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春晓》等,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让学生分析一些诗歌作品,如《登鹳雀楼》《江雪》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总结(1)总结《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5.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寒食》这首诗。

(2)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寒食节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024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

2024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

2024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寒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精华》中的《寒食》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寒食》这首古诗的理解、分析和欣赏。

具体章节内容为:课文阅读与赏析、词语解释、句意理解、背景介绍、意境领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寒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欣赏。

重点:掌握诗句的基本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基本内容。

3. 词语解释对诗中的难懂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4. 句意理解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5.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韩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6. 意境领略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形象、色彩、氛围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8. 例题讲解出示相关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9.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人:韩翃3. 诗句解析4. 意境领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寒食》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意境领略3. 作业设计的要求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达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无处不’这个词组起到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3.讲解诗句中的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在这首诗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生字、生词,如‘寒食’、‘春城’、‘飞花’等。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它们。”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寒食》诗句的深层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会为你们解答。”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寒食节的描述。”
2.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方法。
“请大家把写好的段落交给老师,老师会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你们提高写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寒食》,了解了寒食节的习俗,分析了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也进行了写作练习。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4.了解《寒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寒食》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朗读并背诵《寒食》全诗,理解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习生字词:寒、食、春、城、飞、花、燃、禁、火等。
3.分析诗句,理解诗人韩愈通过对比春天美景和寒食节的冷清,表达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寒食》诗中的文化内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分析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字词游戏等,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寒食》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美丽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春天美景的兴趣,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描绘寒食节的氛围。
-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古诗中抽象的意境,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形象的比喻来辅助理解。
-词汇的准确记忆与运用:对于一些形近字、难写字,学生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来掌握。
-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寒食节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学生可能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象征意义感到困惑。
举例解释:针对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东风”与“御柳斜”之间的关系,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春风与柳枝动态的关联,以及这一景象如何与寒食节的氛围相呼应,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

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桂林山水相关的展示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寒食》经典教案

《寒食》经典教案

《寒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尤其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

2. 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尤其是“寒食节”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朗读: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然后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 讲解:教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句讲解诗歌,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重点讲解“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 赏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通过赏析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等,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尝试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对优美词句的赏析等方面,给予评价和指导。

3. 测试与考试:通过测试和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优质课教案(模板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优质课教案(模板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优质课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韵悠悠》中的《寒食》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寒食》的作者、背景、意境和主题;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分析并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寒食》的作者韩愈及其时代背景,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3. 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寒食》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难点: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寒食》。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的背景。

3. 朗读: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4. 解读: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如“春城”、“无处不飞花”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5. 讲解:详细讲解诗的每一句,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揭示诗的主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的意境,并进行朗读练习。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作者:韩愈3. 背景及主题4. 关键字词及意象5. 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朗读技巧,朗读《寒食》,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通过朗读《寒食》,我感受到了诗人韩愈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春日景象,感受到了古人的风雅。

2. 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寒食节的更多习俗,结合《寒食》这首诗,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诗的背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这首诗。

1.2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寒食节的习俗。

1.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绘画、表演,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背诵《寒食》。

1.2理解诗句意义。

1.3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2对寒食节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寒食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有什么习俗?”2.学习《寒食》2.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寒食》,注意语气、节奏。

2.2学生自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3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学会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3.2学生组内交流,用生字词造句。

3.3教师选取优秀句子进行展示,给予鼓励。

4.活动环节4.1绘画:学生根据《寒食》的诗意,绘制一幅寒食节画作。

4.2表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5.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1.1朗读并背诵《寒食》。

1.2用生字词造句。

1.3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寒食节的相关知识。

2.课堂作业:2.1完成课后练习题。

2.2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寒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诗句理解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3.学生对寒食节的了解有所提高,但还需进一步拓展,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结合寒食节,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2.组织学生参观寒食节相关展览,拓宽视野。

2024《寒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2024《寒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寒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描写了长安城寒食节达官贵人悠然自得、普通百姓禁止生火、以冷食度日的情形。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寒食》。

2. 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寒食节特有的风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寒食》。

教学难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寒食节特有的风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中国传统节日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出示图片或文字资料,补充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本课学习的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寒食》。

2.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古诗《寒食》,学生齐读课题。

3. 简介作者。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预习情况简介作者的信息,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字、号、主要成就等方面加以介绍。

可以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部分资料,并让学生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是学习古诗的首要环节,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简介诗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 互读互评。

教师安排同桌之间相互检查朗读情况,互相评议,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 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指名学生解释。

全班交流后教师出示正确的解释。

重点词语:春城:春天里的都城长安城。

飞骑:这里指骑马飞奔的禁军骑兵。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皇宫也要传烛分火给臣民,是唐代的制度。

轻烟散入五侯家:据《西阳杂俎》记载,汉代豪门多聚结党徒为祸,当时有童谣说:“城头稚乌啼,巷里儿童戏;齐唤拿车儿,市里游游戏。

承平日内诸谒者,上朝尘土填街砌。

拜章期会处严城,良人贾客不得窥。

唯有诸官家所媚者,千万看车来上面是描绘汉代长安城中,显贵之家所乘的车子很多,以尘土飞扬、填砌街市的情景;下文则是描绘禁火时唐宫中的传烛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
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
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
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
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
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四、板书设计: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