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试题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西周()A.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社会等级森严C.冶铜业十分落后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秦朝()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九卿制约,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7.“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禹传》)这种状况出现是由于当时()A.世袭制的实行B.按军功受爵的结果C.察举日益注重门第D.科举择优录取的结果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C.主要地方官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练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 )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

2.察右边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

3.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

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答案】C。

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答案】A。

5.据《左转·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性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有( )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A.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B。

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国家大一统B.风水学成为主流C.天人合一D.皇权至上【答案】D。

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B.监察百官C.参与决策D.遵旨承办【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各种奏折先由军机章京交给军机大臣审阅,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成谕旨,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在运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皇帝的旨意,因此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

2.下面有关下图反映的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制度创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B.该制度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C.该制度下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没有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故排除D项;“封驳”“审议”体现了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故答案为C。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禅让制【答案】A【解析】题干中“分天下为郡县”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4.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见秦朝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项,不选B项。

封建社会时期,百姓始终是皇帝和封建政府的属民,不选A项。

中央集权政治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已经出现,不选C项。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下列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C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2. 下面是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D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3.山海关某段长城的残垣断壁旁边有一座石庙,导游说这是宋代人为纪念秦朝孟姜女在这里哭倒长城而建,残垣断壁就是哭倒的长城的遗迹.下列有关石庙真伪的议论最有说服力的是 CA.不大可能,因为孟姜女的故事是虚构的,石庙不可能为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而建B.完全可能,不管孟姜女是否真有其人,关键是有哭倒的长城的遗迹的确存在C.不大可能,因为秦长城根本不过山海关,山海关在宋代为契丹占据D.完全可能,因为宋代的长城通过山海关,人们就认为孟姜女是在这里哭倒长城的4.“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目的是 CA.削弱朝中大将兵权 B.加强皇权C.防止藩镇割据 D.使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分离5.2010年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14题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观众领略了“秦皇汉武”的风采.银幕艺术往往真实与虚构并存.下列电视剧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托孤则霍光、金日砃;其余不可胜纪”,与上述人才兴盛有关的制度是B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 CA.察举制的没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标准3.“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C.唐朝的科举制 D.明代的科举制解析D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明确这是对科举制的描述,其次材料既强调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也突出了它的弊端,这符合明代科举制的特点,即八股取士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4.2010年4月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4题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D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3题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6.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人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C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福建土楼“承启楼”内一幅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这种以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聚族敦宗,联宗睦族的文化传统,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 C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行省制2.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书,汤显祖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解析B “敬先、孝祖、延宗、显祖”体现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是宗法制度在后世的体现.3.2009年4月徐州/淮安/宿迁/连云港第三次调研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心”出现在周时期,因此C、D排除.又根据材料中“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说明这一制度对后世有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出是A.4.2009年4月湛江市高考测试题二礼记·表记所载:“母,亲而不尊.”这一记载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A.宗法家族意识 B.男尊女卑观念C.以义为重的价值观 D.儒家伦理思想解析C 本题属逆向思维题.以义为重的价值观反映的是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5.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历史悠久.<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C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6.2010年5月南平市高三质检14题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 A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7. 2009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二模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C 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衰落的情况,秦朝以后汉初出现郡国并行逐渐消失,不符合题意.8.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9.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古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D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2. 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D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卿世禄制确立4.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解析B本题可用排除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在夏朝,故排除A;行省制代替郡国制的表述本身有误,排除c;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的表述本身有误,排除D.故选B.5.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解析A引文材料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更符合题意要求.6. 2010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质检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D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7.2010年3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4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D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8.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B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9.10南京调研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的“规范”指 C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10.秦代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C A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集权于皇帝 D水路交通发达,便利统治11.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氏是含义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胙赏赐封赠土命氏”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它应是 B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1.着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A.郡县制 B.郡县与封国并行C.州郡县三级管理D.行省制度解析B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2.2011年1月徐州一检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D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3.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汉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A 提取信息:“皇帝为丞相起”说明皇权对相权的控制力很小,应该是在封建社会早期,所以最有可能发生在西汉初年.4.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周公……立七十一国”D、山东素称“齐鲁大地”唐代1.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其“成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科举制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律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监察制度2.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B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3.“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有此认识的是B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唐太宗A.调动宰相等大臣参政议政B.注重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C.将中央的决策权转移给宰相D.从纷繁的事物中解放了出来解析A 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知,A正确.变通和稳便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译文天下这么大,国内人口这么多,每天发生的事情千头万绪,必须要不拘一法,灵活处理,凡事应交文武百官商议,宰相认真筹划,对于所要处理的事,能做到稳妥牢靠,才可以呈奏施行.4. 2010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6题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将CA.交唐太宗定夺 B.交兵部出兵攻击C.交门下省审议 D.交内阁裁定处理5.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赦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赦”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赦”,这表明D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B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2.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A.刺史 B.通判 C.知州 D.三司使解析B 北宋通过分权的方式以集权,在地方设立知州的同时,设立通判,监察知州,两者互相牵制.3. 中国古代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C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解析c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采用“杯酒释兵权”等方式削弱或剥夺了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4.“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解析C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权力的史实.根据材料中“参知政事”一语,可判定出此题答案为 C.5.为避免武将专权,宋太祖在中央设立了A.枢密院 B.转运使 C.三司使 D.中书门下解析A B项是在地方设置的官职,负责把地方的财赋转运到京师或朝廷指定的其他地方,借以削弱地方的财政;C项是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分的是宰相的财权;D项是宰相的办公场所.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D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2.上海地区,历史悠久,历史上一直归属其它县辖.其正式设置上海县是在:DA.秦朝 B.唐朝 C.南宋D.元朝3.2010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5题“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CA.实行郡县制B.建立宗法制C.推行行省制度D.设立刺史1.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B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是C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门下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首辅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3.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DA.秦汉B.隋唐C.宋元 D.明清4. 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时”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B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解析B “畏法度者”,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人治高于法治,法律的制定完全服从皇帝的个人意志.所以,畏法度者实际是强调遵从皇帝的意志.5.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A.新唐书B.资治通鉴C.元史D.明史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一现象出现在明朝,故选D.6. 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D 实行省制是在元朝才开始的,以后明清时期沿用,据此就可以排除A、B、C,再就是,明朝有两京,一是南京,一是北京.7.2009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二模“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①东周②西汉③三国时的魏④北魏⑤北宋⑥清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⑥解析B 本题考查文史知识.西汉都城在长安,现今西安.北宋都城在汴京、开封.清朝都城在北京. 8.2009年4月合肥市高三第2次质检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解析A 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一职,设了殿阁大学士,帮助其处理政事.1.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C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2.2009年4月山东省济钢高中一模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大臣办事非常认真仔细解析A 紧扣题意“依样画胡芦”,说明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3. 2009年4月盐城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A.实施行省制度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内阁制 D.增没军机处解析 D 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任何的决策权,也就是说,通过设立军机处,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君权空前加强的表现,就是说,军机处管理的是皇帝家的事务.4.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DA.秦汉B.隋唐C.宋元 D.明清1.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解析C 该题目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理解“皇权下的民主”是关键,三省六部制下,各省分工明确,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但最后的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这又体现了皇权的至上,因此是“皇权下的民主”.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洛阳在历史上曾经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①东周②西汉③三国时的魏④北魏⑤北宋⑥清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⑥解析B 本题考查文史知识.西汉都城在长安,现今西安.北宋都城在汴京、开封.清朝都城在北京.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B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

”这里的封建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C.宋代的三司D.明代的内阁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1. 在中国古代,以下哪个政治制度最早?答案:封建制度。

2. 西周时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答案:周天子和诸侯共同组成的周朝政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 秦朝采用了什么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郡县制度。

秦朝通过设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央政权更加统一、顺从。

4.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答案:隋朝。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

5. 宋朝创立了哪个制度来选拔人才?答案:进士科举制度。

宋朝通过进士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选拔,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6. 元朝实行了哪种政治制度?答案:行省制度。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进行统治,将全国分为行省,由行省长官负责行政管理。

7. 明朝通过哪个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户口制度。

明朝通过户口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 清朝实行了哪个政治制度?答案:八旗制度。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划分为不同的旗号,维护统治秩序和统治等级。

9. 民国时期中国建立了哪个政府机构?答案:中华民国政府。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实行多党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制度。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哪种政治制度?答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由人民群众行使,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演变,从封建制度到科举制度,再到行省制度和户口制度,每一种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塑造未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题班次 学号 姓名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分)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 .周王.周王 B .鲁国国君.鲁国国君 C .卿大夫.卿大夫 D .士.士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一般称谓一般称谓 妻(正室)妻(正室) A 、三哥(20岁)岁) B 、四哥(14岁)岁)妾一(侧室)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岁)妾二(侧室)妾二(侧室) D 、二哥(22岁)岁)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 (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基础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实现了选贤任能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5.(2006上海单科)《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耕牛.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人口和铁犁 6.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 .绝对的.绝对的 B .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 .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 .方国联盟的基础.方国联盟的基础7.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 )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防止财产大量流失B B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保证王权平稳过渡D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1_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_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那么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说明( )根据2.(2021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开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施行( )3.(2021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 )4.(2021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扩大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5.(2021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6.(2021江苏扬州一模)“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鞭挞的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以下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7.(2021江苏赣榆模拟)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根本制度和规那么的根底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信息属于儒家伦理,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故C正确。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没有突出儒家思想的作用,故A排除。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错把宗法制度等同于儒家伦理,故B排除。

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这一制度应该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大夫—士C.王—诸侯—士兵—大夫D.王—大夫—士—卿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B.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禄制度D.嫡长子都被称为大宗4.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A.大汶口文化 B.西周分封 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6.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7.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8.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9.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决始于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1.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1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阶段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阶段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解析:选A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有早期的民本思想,借此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

2.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

周王此举有利于()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解析:选D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成为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其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周王的认同,故D项正确。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地的大小,故C项正确。

4.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解析:选A材料中西周时期虽然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

5.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由此可知() 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解析:选D根据材料“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明做好“家君”才能做好国父,即“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故C 项错误。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试题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试题3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70题共7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BA.黄帝 B.禹 C.启 D.汤2.下列商朝官员中,从其分工看,能够参与商王决策和指挥军队的分别是( A ) A.相、师 B.卜、祝 C.师、史 D.祝、卿士3、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B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4、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D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D、保证王权的稳定5、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B )A、绝对的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方国联盟的基础6、宗法制度的核心是(A )A、嫡长子继承制B、大宗小宗制C、礼乐制D、世卿世禄制7、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BA.完全割裂的 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8.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D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9.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 ( A ) A.直接影响 B.间接影响 C.完全继承 D.毫无关系10.分封制的主体是(D)A.殷商的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11.西周实行分封制,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的直接目的( B ) A.发展封建经济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制C.强化中央集权 D.巩固封建统治12.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C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13.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 D ) A.周王—卿大夫—诸侯一士 B.周王—大夫一士—诸侯C.周王—卿—诸侯一士 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14.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B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15.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A.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C.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16.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中,最准确的是B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17、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的统治者称为()。

A.皇帝B.王C.宰相D.将军答案:A2.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A.唐朝B.宋朝C.秦朝D.西周答案:D3.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B4.以下哪个政治制度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A.奴隶制B.农民政权C.士族政权D.官僚制度答案:C5.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年成立的?A.1919年B.1921年C.1949年D.1966年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答案: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以王朝为基础,国家由君主统治,形成了一种以王为中心,以封建王朝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政治制度。

整个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上层是王室贵族,下层是百姓农民,贵族通过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2.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通过这个制度选拔官员,使他们能够在政治上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阶层流动得以实现,提供机会给那些智慧和才能超过贵族的人参与政治,并且基本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论述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统治下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统治形态,并且形成了一种以王朝为核心的政治组织形式。

该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但不断演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宰相、封建王朝、科举制度等。

宰相是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君主统治国家,参与决策和处理国家事务。

在封建王朝中,贵族地主通过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实施封建统治,并且由王朝的君主最终掌握最高权力。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司法和行政领域的人才能力得到提升,为政府机构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人才来源。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也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到汉朝政治制度试卷(包括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到汉朝政治制度试卷(包括答案)

1、“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其中“周制”指B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2、“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DA.世袭制B.郡县制C.禅让制D.分封制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4、《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C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5、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DA、封建制的法规B、禅让制的规则C、世袭制的传统D、分封制的义务6、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禹建立了夏朝B.汤灭夏建立商朝C.周文王建立周朝D.周武王建立周朝7、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 A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8、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CA.管仲改革之时B.周平王东迁之际C.商鞅变法之后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9、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 AA.建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D.严刑峻法10、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CA.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耕战D.推行县制11、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BA.编制户口B.奖励生产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12、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AA、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13、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

这一措施是BA.实行分封制B.建立县制C.奖励耕战D.统一度量14、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生动形象的历史课本剧。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测试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测试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测试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选择题后的表格里。

1.《诗经》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则材料最能说明西周 ( )A.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B.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体系C.分封制与宗法制并行D.通过宗法制实现权力集中2.《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5.《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④为防止分封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7.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B.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8.“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分类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题组) C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一、单项选择题1 . (2011广东文综,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B .察举制的完善D .科举制的推行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D •广东、广西3. (2010山东文综,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4. (2009山东文综,4分)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 (2009浙江文综,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6. (2008天津文综,4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专制皇权B .中央集权C .监察权力D .对农民的控制8.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9.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1.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父系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庶子.非婚生子的不断的提高其实是由于父系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而造成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是反映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而是反映庶子.非婚生子的不断的提高,反映的是家庭成员关系趋于不平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反映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而是反映庶子.非婚生子的地位日渐上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传统家庭观念并未逐渐解体而是仍然根深蒂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父系家长的权力的巩固2.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A.外朝B.军机处C.六部D.枢密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的军机处。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代设立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相对于中朝来讲成为外朝,故排除A;六部形成完善于隋唐时期,故排除C;枢密院设立于宋代,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图示中的空白处指的是清代的机构,清代加强皇权的机构为军机处,故选B。

3.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答案】B【解析】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除了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减三公的权力外,还任命布衣为相,以降低丞相的身份和地位,接着又以各种过错为由对丞相严厉处罚,可谓多管齐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7.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8.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9.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10.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1.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12.“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13.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1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1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17.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8.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

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19.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20.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21.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2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3.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2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5.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B.行政C.监察D.司法2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A 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这一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2.D B项是表象,是对鼎器生活功能的叙述。

D是本质,是对鼎器政治功能的本质反映。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3.C 分封制度不是“行政区划”,具有行政区划特征的就是“郡县制”。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6. D “偶有特殊情况”是指君主专制被削弱。

A、B、C三项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D项中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君主削弱的特殊情况,故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7.B 秦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一人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认再现能力。

8.C 依据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等信息,不难得出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这一结论,故选C。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及信息提取能力。

【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9.D 公元前299年至280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初,公元前206年属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故选D。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10.C A项不符合史实。

B项错在“剥夺”的表述上。

C项是本质反映。

D项错在“弱化君权”的表述上。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1.D “周政”、“周礼”均是指周代的礼乐制度。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2.C A、B、D都是西汉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项是西汉的创设,刺史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3.B A项属于皇帝。

B项是宰相的职能。

C项由枢密使行使。

D项由三司使行使。

故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4.C 西汉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故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15.D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C项是通过门第来实现、B项是推选实现。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16.A 唐太宗是古代封建君主,其意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D不符合加强君权,分割、削弱相权之趋势。

C项错在中央权力下移,应是中央权力集中、上移。

17.D 特别注意材料中的“通判”这一关键信息,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同时设“通判”一职,也知州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由上分析,可知此题选D。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及提取信息能力。

18.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削藩”即可选出。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20.A 读懂材料的内容。

材料是指不是由皇帝分封的诸侯而自己称诸侯的,将遭到共同诛灭。

其目的是通过分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20.D A项和B项履行监察职能。

C项履行地方军权和行政权。

D项是中央设置的分割宰相的军权的机构。

故选D。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21.B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中书门下”作为行使宰相权力的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

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22.C 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

但没有决策权。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答案为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23.A A项是因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邦”字而改名;B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职权和强化皇权而改名;C项是因为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在昌南镇烧制瓷器充作贡品而改名;D项是因为明朝面临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而改名。

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24.A ①、②与题意中的宰相职权不相符合。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5. B 明朝的六部行使的是行政权。

故选B。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26.B 内阁制是明成祖时设立的,故A项不正确。

B项与张居正首辅地位很高相符。

C项不正确,内阁的地位不高。

D项不符合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