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调查方案设计
篇一:田野调查方法论
田野调查方法论
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即调查者不论信奉何种理沦,服膺哪—
学派,在调查中都必须遵循的程序,每—步骤中应奉行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选择一个课题,即到什么民族或社区之中调查什么问题,一般说来应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而提出。

它是长期考虑的结果,不能是“灵机一动”的产物。

按文化人类学调查可分两种类型:全面调查——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

定向调查一一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作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

例如,刀耕火种农业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还是破坏?某地毒品泛滥屡禁不止之原因何在?如何抢救日趋消失的某种传统文化?等等。

你选择课题时,先要决定是做—次全面调查抑是一次定向调查,这二者必居其一。

一般说来,本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全面调查;而近几十年来,从事定向调查者多。

但这是
西方人类学界的情况,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已建立起系统的人类学档案。

而在中国,由于过去基础薄弱,近几十年又受干扰,很多民族尚无全面详细的民族志,对汉族社区所做工作也少,全面调查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青年学者若能不趋时髦,不避艰苦,决心从事这一费时较久的枯寂工作,将能为中国人类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当然,课题的选择是自己的事,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来决定的,不能只看这一课题是否重要。

当前中国有些人类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多迎合“潮流”,从易于申请经费出发,题目名称响亮动人,如“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山区改革和开发”之类,但调查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调查成果是否真的能为现代化
服务,全不考虑。

一旦经费到手—,多半不了了之,亦无人追问和检查。

而在一个正常社会中,若提出自己力所不及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必然失败。

因为基金会的决策者若不是官僚,是不易乱花钱和被蒙混的。

二、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
课题既定,把你的考虑和打算写下来,这就是调查方案。

拟定一个好的调查方案非常必要,这不仅为了申请经费,而且为了明确自己调查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今后调查工作中有所遵循。

调查方案中要包括以下内容: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
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你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

这就是西方人拟定计划时常说的五个“W”。

其中既包括了必要性,也包括了可行性。

假如调查方案获得批准或支持,还要根据你的调查课题,是全面调查抑是定向调查,再拟一份详细的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问哪些问题。

它主要供你自己看,帮助你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前人拟定的调查提纲或问题表可供借鉴。

马凌诺斯基《文化表格》列举了文化三个因素和八种功能,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和秩序、巫术宗教、艺术、民间知识各个方面,可作一次全面调查的调查提纲基础。

但它仅列项目,对初学者来说不够具体;且它按功能学派观点安排,若完全照章行事,极易落入该派的理论框架而不能自拔。

此外,国内外学者介绍民族志工作方法著作中亦常附有调查提纲或问题表,亦可参考。

值得推荐的仍是上述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人类学的询问和记录》一书,它几乎为调查文化各个方面列出应提问的问题,完全可供田野工作者作随身携带的手册使用。

但前人调查提纲总不会完全适合你自己,只能参考,不能照抄。

特别是定向调查当前人类学理论一些热点问题,现成经验不多,要根据课题性质自行设计
调查提纲。

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无论考虑得如何周全细致,总不免闭门造车,有脱离实际之处。

调查者在田野工作中可随时加以修改和补充。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像其他野外工作者一样,人类学田野工作者未到调查地点之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常决定调查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并能影响调查的质量。

关于调查前的准备,人类学比其他科学更为复杂,有自己的
特殊性。

大抵言之,共有下列诸项:
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
调查以前有必要对所去地区的地理情况,如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物品供应等等有所认识。

此外,对当地的历史,如何时有人居住,历代建置情况,有什么重要文物古迹,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人民有什么特殊生活习俗,等等,亦应通过查阅地方志书及其他有关资料,作初步了解。

这些均为调查前准备工作及熟悉环境所必需。

此外,还应了解当地特殊问题,如有无流行病、地方病流行,有无危害健康的昆虫或食物,社会治安情况如何,等等,以便调查者注意个人安全及安排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田野工作之前通过查阅资料对上述问题的了
解,绝不能代替自己到达现场后的详尽调查。

通过自己长时期的观察和勘查,总能发现一些新的情况,为前人所不知,可纠正前人之误失。

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
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

若所去地区过去已有同行作过调查,有关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必须查阅,以便了解前人作过哪些调查,取得什么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前人做过的工作和已解决的问题,自不必再重复。

调查者参考或利用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必须在自己的调查报告中详加注明。

分明是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地据为已有;或分明是参考前人论著中的材
料,而不加注明,仿佛是自己新发现。

这种恶劣学风在当前中国学术界颇为流行,为一切正派学者所不齿。

有些地区迄无人类学家作过调查,但过去地方官吏、使臣、传教士、旅游者或已留下记载。

他们虽不是专业的田野工作者,但他们的记载中往往包含珍贵材料,也是调查者必须查阅参考的。

例如,1909年第一个派往云南独龙族地区的汉族官吏夏瑚著《怒俅边境详情》,便是研究独龙族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书,即使今天仍为去独龙河调查的人所必
读。

总之,所有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及有关记载,在调查以前都应
充分搜集,不厌其多;或摘录要点,或复印全文,供田野工作中随时参考。

为此花费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对今后调查大有助益。

调查队伍的组成
早期人类学调查是“一个人的工作”。

人类学
家通常是只身深入边远地区,长期生活在土著人民之中,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夫妇同为人类学家,亦有两人去同一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如M.米德曾和她第二个丈夫福琼一起在海军大将岛调查马努人,费孝通和王同惠一起调查广西瑶族。

这些调查当然不存在队伍组成问题。

一个人知识有限,协作调查好处甚多。

.海顿领导的托列斯海峡考察团中,就包括原为心理学家利弗斯,音乐学家梅耶,原为病理学家的塞里格曼和一个摄影师。

近几十年,随着科学分工和知识专门化发展,人类学家和其他专家组成一个群体共同从事一次田野工作的情况日益加多。

一个好的调查队的组成原则应该是:根据调查课题性质而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由一个有经验的人类学家为领导;调查人员中最好包括有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个调查队,其成员仍是各有研究课题。

有自己的调查点,在田野中都是独立工作的。

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展大规模民族调查工作,有时几个人甚至十几人一组,住在同一村寨中,调查同一问题,分工不明,意见不—,彼此牵制,这样调查的效果不问可知。

装备、物品的购置
携带什么装备和物品,应根据调查时间长短及调查地区件而
定。

除个人衣物及文具、书籍外,下列物件大概是一般调查者必须置备的:
地图:所去地区及其附近地区的较新且较详明的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地形图等。

摄影设备:—个附有摄远镜头和广角镜头的照相机及足够多的胶卷是必不可少的。

如带两个相机更佳。

如有条件,带一个摄像机,对记录活动场面大为方便。

假如可能,再带去简单的冲洗设备,使底片能及时冲洗出来。

录音设备:假如无特殊的专业需要,一个小型录音机就足够了,而不必携带笨重的录音没备。

但不要忘记多带录音磁带。

记录表格:根据要调查的问题设计一系列表格并事先印好,调查中以填表方式来记录材料,将比一般的笔录大大节
省时间。

除人口调查表、亲属称谓表等常用表格外,还可根据自己调查需要并参考前人调查设计其他表格。

药品:根据调查者身体状况及调查地区有何疾病流行,携带—些药品是必需的。

有了这些药品,还可给予当地人民以简单的医药帮助。

预防有害昆虫及净化用水的药物,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证件:即旅行或长期居留所必需的身份证明或文件;在中国边疆地区调查,还应准备好边境通行证。

仪器设备:如一切野外工作者常用的海拔表、罗盘、温度计、望远镜,等等。

生活用物;如当地缺乏的生活必需品,特殊需要的物品,等等。

必要时还应自带居住设备和照明用具。

上述物件应在出发前购置齐备。

特别去偏僻地区,购物困难,更应事先准备。

四、调查的开始
调查者到达目的地要经过一段时间来熟悉环境,并使自己安顿下来,这—时期为调查的开始阶段。

一般应做好下述一系列工作:
选点和安排生活
到达调查地区,首先要选择一个村落和社区作为调查者的驻
篇二:4.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
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
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

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著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

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

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

黄先生就笑了,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

这与毛泽
东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

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

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

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

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根据抽样方法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用预先设计好的询问方式来搜集社会事实数据。

因此,毛泽东所采用的直接到农村去,挑选农民进行谈话、开展座谈会等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方法。

我们经常在方法教科书上看到的“典型调查”,是根据毛泽东的调查方法概括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调查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以抽样为基础,问卷为询问的结构化资料搜集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

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都需要并且经常用到的方法。

比如文史哲,就完全没必要采用抽样与问卷的方
法进行资料搜集;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也并不经常使用这种结构化的“调查”方法;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是根据研究主题才会用到“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相对来说,其实是社会学常用和必需的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二)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

其实翻译为田野研究也许更恰当,但是实践当中大家都习惯称作田野调查,基本上没有使用“田野研究”这一概念的。

“田野调查”最早是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被用于研究非本族文化和相对原始部落群体,后来被社会学家们拓展用于研究本民族文化、都市社区、亚文化群体甚至是现代生活等方面。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田野”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太平洋上的岛屿到都市中的意大利社区,从异文化的部落到本民族的村落,再到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中村”,“田野”无处不在。

所以,这一概念从最初的在异文化中、在部落里、在田间村头上做调查,已经发展到只要你走出书斋,进入研究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就已经在“田野”中了。

而“田野工作”(field work)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田野中调查时所做的全部工作,而不是另外一种调查方法。

所以,按照严
谨的学术定义,发展到今天,field research,翻译为实地研究更为恰当。

不过因为大家的习惯,在行文中,我仍会以“田野调查”来代替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field research)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工作生活实地中,以观察、访谈、口述史的方法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来理解、解释现象和社会的社会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Qualitive research 或者被翻译为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理论建构类型。

它强调的是到“田野”中去,研究者一定要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并且要在其中工作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

一般来说,社会学要求的“田野工作”时间最短也要呆满三个月,半年是正常的;对于人类学来说,“田野”最短的时间怎么也要八个月到一年,两三年是经常的事。

所以其实“做田野”并不浪漫,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物质条件差,语言风俗差异大的地方。

进入到“田野”后,就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研究现象,理清其背后的逻辑,找到解释的因素。

一般的工作流程是,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问题或现象后,不要带任何假设进入“田野”中,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各种数据资料,记录田野日志。

在对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后,查阅参考文献、整理思路、发现新问题,然后再次进入“田野”,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访谈,然后再分析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
到对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论概括与解释。

(三)进入“田野”的步骤
既然是要开展实地研究,那么如何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田野点”就是调查能否顺利进行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调查地点显然不能随便选择,应该根据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实际条件等要求来谨慎科学地选择。

首选,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及其类型,选择与其密切相关的“田野点”。

一般来说,如果研究问题是探索性的、描述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一个尚未被世人所了解的已存在的,或者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那么调查地点的要求相对宽松,只要存在所要研究问题的全貌和特征就是可以选择的调查点,当然调查点的独特性越突出越好。

如果研究问题是解释性的、理论性的,就是说你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并要对其进行理论抽象思辨,那么调查地点的选择相对严谨,需要调查者多方综合比较,有相对充足的理由。

比如,当你的研究问题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民生活”时,那么所有从农村转变为城镇或正在转变中的村庄都可以成为你的“田野点”。

但当此类探索性、描述性研究问题逐步增多,人们开始想要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时。

你的研究问题可能就变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城市融入失败/成功问题研究”。

此时,你要选择的“田野点”的要求就相对较多,必须是农民城市融入成功/失败的村庄,
你要对该村非常熟悉,才能比较选择出有代表性的能说明问题的调查点。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在于,客观物质条件允许,你能够进入“田野”。

但凡做过田野的研究者都非常清楚,难度系数最高的工作是怎样才能进入“田野”。

在做研究准备时,你会充满了各种乐观的想法,什么我的研究很重要了,这对当地很有意义了之类。

但是当开始联系调查点和调查对象时,就会发现会被各种理由拒绝,特别是一个你完全陌生的“田野点”。

怎么办,如何突破呢?首选,你需要一个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这保证了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你常常需要通过各种私人关系找到“关键人物”或“中间人”,他们可能是普通居民、非正式的领袖、或者是正式的官员,可以帮助你顺利进入“田野”。

而你的身份可以是多样的,既可以隐藏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以“亲戚”、“朋友”等角色进入,也可以公开自己的身份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

其次,你要尽快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这也是进入田野后首要的关键性任务。

获准进入“田野”只是完成了进入实地的表面程序,实际距离融入“田野”生活,走进被调查群体还具有相当长的路途。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不能着急,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种生活,用自己的真诚和尊重,去获得当地居民的习惯与认可。

这里需要特
别说明的一点是,无论研究者的身份是否公开,都应该尊重被调查者的意愿,不能不经允许就私下录音录像,或者公开被调查者的信息、言论。

对于此,学术界是有相关的伦理道德要求,有的国家还有相关立法。

无他,尊重被调查者及其权益,是每一根研究者应有的和必需的职业道德。

再次,当你和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敞开心扉收集各种数据资料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中立之间的矛盾冲突。

无疑,研究者投入感情越多,就越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被调查者。

但同时因为陷入的感情越多,研究者就越难保持超然的客观性和敏锐性,变得过于想当然,甚至还会偏离事实真相。

这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须警惕和注意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进行“田野调查”中,研究者要逐渐适应一个“先融入”、“再跳出”的角色转换过程。

白天在田野中进行观察和访谈的时候,要尽快地“进入角色”,将自己融为被调查者的一员,和他们拉近关系、保持一致,以达到“移情理解”的目的。

晚上或返回整理田野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和思考时,要能够“跳出角色”,恢复到客观中立的立场上来,从研究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被调查者的言行,发掘其背后的逻辑和客观含义,以达到“超脱理解”的目的。

当然这个很难,所有从事过田野调查工作的人,总是纠结于这两种角色的难以转换。

特别是当与被调查者建立起比较深厚情感的时候,如何能够跳出
来作为一个冷静的研究者进行冷冰冰的客观研究,对于每一个调查者来说都是很困难的。

但是,你要记得任何偏离事实真相的研究成果非但不能帮助你的被调查者,很可能让他们陷入更大的困境,毕竟科学是以求真为目的,并因此赢得声誉的。

所以头脑清醒地保持情感和理性的分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成功完成“田野调查”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当你完成以上这些工作顺利进入田野后,就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调查数据、资料的搜集了。

(四)“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
在“田野”中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搜集资料,主要依据研究主题进行选择,有观察法、访谈法和口述史的方法。

因为要掌握每种方法的技巧精髓,都需要长期理论的学习和大量实践的演练,所以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只做一下简要说明。

首先,观察法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到实地参观一下就可以的。

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指的是带着明确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系统地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并根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分析和规律性的解释。

主要分为非参与式观察、半参与式观察和完全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主要是指观察者完全不参与进被调查者中,完全隐蔽起来进行的观察。

优点是完全不打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