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合集下载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措施。

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80例患者均于术后7~14 d愈合,70例一期愈合,10例二期愈合,所有患者切口均未发生感染。

结论通過本组观察,总结通过纠正重视患者的基本情况,术中精致的操作,术后正确的处理能够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和促进切口脂肪液化创面的恢复。

标签: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在外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逐渐增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普外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现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28~78岁。

肥胖62例(肥胖标准体质量指数BMI>23~26)体重正常18 例,糖尿病15例,低蛋白血症7例,贫血4例。

1.2 手术方法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0例,胆总管、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8例,胃大部分切除术15例,脾切除术10例,阑尾切除术21例,结肠癌根治术10例,直肠癌根治术6例。

1.3 诊断标准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临床无发热等炎症反应;属于无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渗出液涂片有少量炎细胞,没有脓细胞[1]。

1.4 治疗方法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贫血,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液形成;对切口渗液较少,表皮未裂开,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将渗液尽可能排出后外敷碘伏纱条。

多数患者经2~3次换药后可按期拆线;渗出液较多范围在3~5 cm者,于液化最明显处拆除1~2针缝线或低位拆除1~2根缝线,仔细冲洗,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液化范围大于5 cm皮下分离者,拆除缝线,排除渗出液,细致冲洗创面,放置盐水纱条引流1次/d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拆线后切口裂开脂肪液化者,未完全冲洗后放置盐水纱条引流,无渗液后用创可贴或蝶形胶布对合切口[2]。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治分析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治分析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外科发生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51例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基础治疗和针对性处置后51例患者均顺利愈合,其中47例一期愈合,4例二期愈合,愈合时间为8~18天,随访3~6个月无切口裂开或感染发生。

结论肥胖、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缝合技巧等是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术前预防、早期诊断、适时对症处理可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缩短脂肪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临床外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得到明显控制和下降。

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电刀的不恰当使用等,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益增多。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我院外科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51例患者的诊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51例患者中,男21例,女30例,年龄23~65岁,平均47岁。

所有患者均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3~11 cm,平均6.5cm。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者38例,未使用者13例。

糖尿病12例,低蛋白血症6例,贫血4例。

乳腺手术13例,腰腹部输尿管切开取石2例,行上腹部手术19例:其中胆囊切除术1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肠梗阻手术5例、脾切除术2例,下腹部手术17例:其中直肠癌根治术3例,腹股沟疝手术8例,阑尾切除术6例。

1.2方法。

1.2.1观察方法。

本组患者于手术后3~8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出液,局部皮下空虚,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及皮下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2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贫血,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液形成,促进渗液的吸收。

(2)根据切口及渗液的情况:①对切口渗液较少,表皮未裂开,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将渗液尽可能排出后外敷碘伏纱条。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2013.10临床经验109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营养过剩致肥胖人数增多,使得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机会增加[1]。

脂肪液化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本文通过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进行研究,对该症状发病因素及防治进行分析,现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07~2011年腹部切口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30例,患者术后不存在任何自觉症状。

术后4~8天换药时发现切口存在淡黄色液体渗漏,其中出现在第4天5例、第5天10例、第7天4例、第8天1例。

选取患者中8例手术后体温明显上升,未超过38.6℃,患者切口均没有明显变化。

轻轻按压腹部切口,渗出液增多,采取渗出液样本进行涂片观察,出现明显脂肪滴。

血常规显示患者白细胞没有明显变化。

1.2 方法针对患者腹部渗液状况进行合理处理。

渗液较少且患者不存在切口感染时可以对切口中的渗液进行挤压,将脂肪液清除。

使用红外线对切口进行照射,在切口表面部位撒上脐粉,覆盖敷料。

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杀菌抗感染,通过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对切口感染区进行清洗,清除切口部分存在的坏死组织。

使用利凡诺尔纱条对脂肪液进行引流,2次/d ,出现新浅谈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王晓琳 围场县医院妇产科 河北省围场县 068450生肉芽组织后二期缝合2 结果本次治疗的过程中选取患者愈合时间在9~13d 之间,30例均没有出现切口感染状况,均痊愈出院。

3 讨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一项常见的妇科手术切口急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缺少明确诊断依据,不具有统一诊断标准已经严重制约了妇科手术质量。

在当前的国内脂肪液化诊断的过程中,多数人认为以下几方面症状符合脂肪液化基本特征。

①手术后存在渗液,挤压渗液增多;②切口皮下组织游离,出现明显脂肪滴渗出,切口愈合质量较差愈;③渗液涂片显示存在大量脂肪滴且连续3次不存在细菌;④切口不存在坏死、肿痛、炎症、发脓症状。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

但 阴道 超 声 也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未 婚 女 性 、 道 炎 性 反 应 对 阴
颈, 使盆腔器官处于声束近场区 , 声束 吸收少 , 能准确判断宫
腔大小、 位 、 部 内部 结 构 ;阴 道 超 声 显 示 图 像 质 量 好 且 不 受 子 宫 位 置 的影 响 , 其 对 内膜 及 微 小 病 变 的 观 察 , 为 经 腹 尤 作
般女性患者腹部皮下脂肪较男性厚 , 其是下腹部 常有脂 尤
肪堆积 , 这可能是女性 以及 下腹部 发生率 高 的原 因 ; 同时 因 恶 性疾病手术 的患者 切 口发生脂 肪液化 的发 生率较 良性疾 病 手术 的高 , 这可能与 恶性疾 病对全 身状态 影响 较大 、 手术
严重 、 阴道 畸形患者 不能使 用 阴道超声 检查 , 以及 中期 以上
妊娠胎儿 , 腔巨大肿块等患者不能全面观察。 盆 参 考 文 献
[ ] 龚渭 冰 , 1 徐颖.超声诊断学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0 : 9 2 73 . 0 6
[ ] 陈善蓉. 阴道超声对官腔内异常 回声 的鉴别 诊断价值. 2 经 中国

6 பைடு நூலகம் 6
中 国现 代 药 物 应 用 2 1 0 0年 8月 第 4卷 第 1 5期
C i o rgA D , g2 1 V 14。o 1 hnJM dDu D 1Au oO。 o. N .5
可 减 少 患 者 的 痛 苦 和就 诊 时 间 ;阴道 探 头 频 率 高 , 紧 贴 宫 且
部超声的补充 , 对药流 、 人流 术后宫 腔 内少 许点状 残 留物的 观察更确切 。从而 降低误诊 率 ; 阴道探 头小 巧灵活 , 可变 换
扫描角度和探测深度 , 对子宫 内膜息 肉, 黏膜下小肌 瘤 , 使用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腹部过度脂肪积聚,导致腹部轮廓不美观或腹部皮肤下组织松弛等。

在术前评估中,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是否有接受过类似手术。

除了病史,医生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对腹部进行详细触诊以确定腹部脂肪积聚的程度。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整体技术步骤包括局麻、切口放置、脂肪液化、组织抽吸以及切口缝合。

手术应该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

首先,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疼痛感。

然后,在腹部适当位置进行切口放置,一般为在腹部中线下缘或腹部两侧正中线上开一个较小的切口。

接下来,医生使用特定的器械,将液化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内进行抽吸。

在抽吸脂肪组织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结构,尤其是深部血管和神经。

最后,医生将切口缝合,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疼痛、肿胀、淤血和皮肤感染。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注意术后的休息和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用力。

此外,患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缓解疼痛和预防感染等。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手术的预后主要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技术、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等。

如果手术技术得当,患者合理护理,大部分患者术后可以有效改善腹部外观,获得满意的效果。

然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手术只是治疗腹部过度脂肪积聚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持手术效果,患者需要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保持体重,避免脂肪堆积的再次出现。

总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常见的整形手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术前评估中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手术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合理护理和恢复,以便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妇产科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96-02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病人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不仅给患者及家属在精神、躯体、工作、家庭、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也增加了医生的压力和工作量。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5例病例,探讨其原因及防治体会,以期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一2012年1月,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3056例,切口脂肪液化25例,发生率为0.82%,全部裂开6例,年龄21—69岁,平均33.2岁,其中23例皮下脂肪厚3—10cm,平均4.8cm。

其中妇科手术1018例,切口脂肪液化9例,发生率为0.88%,全部裂开2例;剖宫产2038例,切口脂肪液化16例,发生率为0.79%,全部裂开5例。

1.2 合并症妇科9例均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年龄41—69岁,术中使用电刀18例,合并肥胖6例,术后咳嗽5例,瘢痕体质1例,糖尿病2例,重度贫血2例,高血压病1例。

16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1—33岁,合并肥胖15例,贫血11例,瘢痕体质5例,妊娠水肿8例,糖尿病3例,术后咳嗽5例,滞产4例。

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5例患者手术时间均较同类手术延长,其中16例剖宫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25一50min,9例妇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延长30一60min,2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100—400ml间,无术中大出血情况。

1.4 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4—12天切口有淡黄色或淡红色血水样渗出物,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外观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渗出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细菌培养阴性。

2 治疗与转归根据切口渗液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5例切口渗液少,部分愈合不良的患者,予每日换药挤压切口至渗液流出后用热疗仪理疗伤口30min,1次/天,不置引流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蝶形胶布消毒后予局部牵拉固定,加压包扎,平均愈合时间10—14天。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口干燥 , 减少渗液形成 , 促进渗液 的吸收。
( 2 ) 根据 腹部 切 口渗液 情况 区别 采用 不 同 的治疗 方法。① 切 口渗液量较少 , 液化范 围小 、 浅者 , 一般不拆除缝线 , 每天挤压切
口l ~ 2次 , 每次尽量将液 化的液体挤净 ,
化诊 断、 治 疗 方 法 及 预 防措 施 。 方 法 : 近 5年 来 收 治 腹 部 手 术 术 后 切 口 脂 肪 液 化 患者 5 0例 , 对 诊 治 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觉症状 , 切 口出现 黄色渗 液 , 并可见 漂 浮 的脂 肪滴 ; ② 切 口无 红肿 、 硬结 , 无压 痛 , 切 口边缘及 皮下组织无坏死 现象 ; ③渗 出 液镜检可见 大量脂肪滴 , 连续 3次培养无
致 病 菌生 长 。 脂 肪 液 化 的处 理 方 法 : 应 根 据 切 口愈
并发 症 , 延 长 了愈合 时间 , 给 患 者 及 家 属
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肉芽组织 、 新鲜 后 , 再进 行 Ⅱ期缝 合 或用蝶 形 胶 布对 合 创 口, 用 腹带 加 压 包
扎。
切 口脂 肪 液化 的 预 防措 施 : ①合理应
增加 了精 神 I 的 痛苦 和 经 济上 的负 担 。
GHt NEs E c0M M UN{ TY D0 c T0 Rs
沦著 ・ 临床论坛
腹部 手术切 口脂肪液 化的诊治分析及 防治办法
吕雪 松
褐色渗液 , 内混有 脂肪 滴 、 积 血 和 坏 死 组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诊 断 : 一 般 认 为具 有
1 2 1 0 0 0辽 宁 锦 州 市 太 和 区 医院 普 外 科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分析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分析目的研究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腹部手术发生脂肪液化的117例患者。

结果腹部脂肪液化渗液较少时无需二期缝合,均于术后7~10 d愈合。

渗液较多二期缝合者,手术后20~30 d愈合。

结论虽然发生腹部脂肪液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积极的术前准备、术中精细操作及术后正确的处理是可以有效预防其发生。

术后及时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发生脂肪液化,如能及时正确处理,可使切口早期愈合。

标签:脂肪液化;治疗由于民族习惯等因素影响,肥胖女性在新疆占较大比例。

而胆囊结石是本地区的多发病。

近年来,随着B超检查在临床中的普及,手术技术的提高,临床上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本地区较为常见的手术。

但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病例不断出现。

脂肪液化使手术切口不能正常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

为了使脂肪液化尽早发现,及时作出正确处理,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腹部手术发生脂肪液化的1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病因及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占笔者所在科腹部手术病例的6.7%(117/1746),年龄23~74岁,平均42.5岁。

男性41例,女性76例。

上腹部手术85例,其中胆囊切除71例,胃及脾手术14例。

下腹部手术46例,阑尾切除术34例,腹股沟疝修补术12例。

1.2临床表现所以脂肪液化的患者均与术后4~8 d出现较多淡黄色渗液,切口无疼痛,局部无红肿,切口愈合差。

渗液行细菌培养为阴性。

1.3治疗方法对于渗液较少的即拆除部分缝线,使刀口敞开,充分引流,每日以盐水纱布内置引流,每日换药一次,直至切口愈合。

对于渗液较多,脂肪液化范围较大者,即拆除全部缝线,以盐水纱布湿敷,1次/d。

另用红外线照射刀口,1~2次/d。

待切口渗液减少,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两周左右拆除缝线。

2结果渗液较少时无需二期缝合,均于术后7~10 d愈合。

渗液较多二期缝合者,于术后20~30 d愈合。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高频电刀的不合理使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我院妇产科从2013 年7 月至2015 年10 月共收治了38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1.1 一般资料 38 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65 岁之间,平均年龄43 岁。

所有患者均为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度4-10cm,平均5.5cm。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28 例,未使用10 例,糖尿病10 例,低蛋白血症6 例,贫血4 例。

1.2 诊断标准患者于术后3-7 天切口出现黄色渗出液,按压切口局部皮下空虚,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表面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和红细胞,渗出液标本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1.3.1 一般治疗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出液形成,促进渗出液吸收。

针对病因治疗: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局部物理治疗:局部应用电磁热疗,促进血液循环。

1.3.2 根据切口及渗出液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1.3.2.1 切口渗出液少,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切口两边向中央挤压,尽量将渗出液排出,并外敷酒精纱条。

1.3.2.2 切口渗出液较多者,可拆除缝线,必要时清除坏死脂肪组织,用高渗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置橡皮片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对合创面或行二期缝合。

1.3.2.3 切口全部发生脂肪液化者,予拆除全部缝线,置硅胶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全层缝合切口。

2.结果38 例患者中,32 例一期愈合,6 例二期愈合,愈合时间为7-15 日,平均为12 天,随访3-6个月没有发现切口裂开或感染。

3.讨论3.1 一般治疗术前术后均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增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3.2 早期发现对于术后患者,特别是肥胖和使用高频电刀者,术后第3 天开始严密观察切口变化,一旦发现有黄色渗出液后应立即处理。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腹部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11年3月68例腹部手术术后发生脂肪液化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频电刀的应用,手术缝合技术,手术操作方法及手术暴露时间长短的关系。

结论围手术期,手术期合理处理,正确熟练掌握手术缝合技术,手术操作方法及高频电刀的合理应用,有利于预防和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早期采用TDP照射及换药时采用挤压排液法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避免医疗纠纷。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高频电刀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特别肥胖人员,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往往给患者造成身体及心理上的创伤,延长住院时间,给病人增加经济负担,并增加医疗纠纷,我院自2001年3月-2011年3月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68例腹部手术进行分析,进行围手术期,手术期合理管理,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术后早期行TDP照射及换药时采用挤压排液法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合理应用电刀,严格掌握缝合技巧,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3月-2011年3月因腹部手术术后发生脂肪液化共68例,男性22例,女性46例。

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61岁。

平均年龄36岁。

所涉及手术包括胃穿孔修补术,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肠粘连松解术等。

1.2观察内容:患者术后5-7天,换药时发现患者敷料纱布上有多少不等的淡黄色渗液,渗液中见漂浮脂肪滴,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症状,无脓性分泌物,拆线后出现刀口部分裂开,渗出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1.3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情况,特别肥胖人员,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液化可能性大的病人,术后早期行TDP照射及换药时采用挤压排液法治疗,换药时撑开切口,观察渗液多少,及时排除渗液,对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对切口渗液较多,全层不愈合,皮下组织分离,拆除全部缝线,并撑开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清除坏死组织及渗液,同时置于庆大霉素纱布条引流,同时用生长因子(贝复剂)喷于切口上,根据敷料渗透情况,每日换药1-2次,致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配成考查组和对照组,各组成员45例。

考查组运用微波治疗,比较组采用传统方法。

结果考察组45例患者中,显效40例,有效4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7.8%。

对照组45例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8.9%,考查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一定要进行预防工作,采用微波方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概率,减少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预防措施引言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手术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患者自身病情、临床医生医术、设备有很大的关联[1]。

伴随着外科治疗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方法的增多,严重腹部切口并发症患者已不多见。

不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感染、开裂、血肿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在患者精神造成极大的压力。

为了研究临床诊治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通过对我院接受诊治的9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研究,现主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受诊治的9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38.5±4.4)岁,最大患者56岁,最小患者21岁。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全部是在术后3~7天出现。

90例患者中合并肥胖患者68例、糖尿病患者13例、术后咳嗽患者2例、滞产患者5例,妊娠水肿患者2例。

随机分配成考查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45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病况,以及其它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

方法对我院近期做的妇产科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所进行的治疗进行对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微波法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切口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67.5%) ( P<0.05 )。

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妇产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采取微波治疗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微波脂肪液化是指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是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并且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而近年来,随着妇产科剖宫产率的增高,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

我们对本院近期收治的妇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0例,年龄20~52岁;妇科手术32例,其中子宫全切术22例,单侧输卵管妊娠10例,剖宫产48例。

所有资料中,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肥胖56例,妊娠水肿4例,滞产4例,术后咳嗽2例。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7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后患者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以及血性渗出物,切口外观没有明显红肿,部分可见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为阴性。

1.3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发生在术后3~7d,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论文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论文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6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操作及治疗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脂肪液化预防、观察、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脂肪液化治疗情况。

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0%。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的术后止血、缝合处理,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现象后及时给予一般性治疗处理。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密切的切口愈合情况观察与统计,及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

发现脂肪液化现象之后立即上报,观察患者渗液量及分泌物形状。

本组患者经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发现时脂肪液化均属轻度,渗液量偏少。

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脂肪液化情况灵活选用相应的药物配合熟练手法将切口渗液充分挤压、理疗处理,每日理疗持续半小时[2]。

一般情况不放置引流条,帮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使用蝶形胶布规范消毒,消毒完毕后牵拉并固定处理,固定之后以适当的力度加压并包扎处理。

若患者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渗液量增加或出现皮下组织明显游离的患者,尽快拆线处理,并立即将坏死组织清理并消毒处理,将清除、消毒处理过的部位用浸有甲硝唑的纱布湿敷处理,在热疗仪的辅助之下对切口实施每日半小时的理疗,同时使用二连抗生素感染预防及控制处理[3]。

全面避免操作错误刺激切口及周边部位而加重渗液现象。

注意保暖,避免患者着凉感冒或咳嗽,若患者有咳嗽现象,适当予以药物止咳辅助腹部加压以控制病情。

1.4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3.1脂肪液化原理及诊断妇产科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现象的原因众多,主要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手术、护理操作刺激等因素有直接关联。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治体会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治体会

譬 | l一 f| 一 j _ 。簟 | 1 I l
|. 床 探 讨 。 |、 .
可缺 少的原料 , 别是 维生 素 c疗效 肯定 。( ) 肪液化 属 无 特 3脂
菌性炎症反应 , 般不需 使用抗 生素 ; 对 脂 肪液化 发现 晚 , 一 但 渗 液 较 多 , 部 引 流 时 间 长 的 切 口 . 本 培 养 有 细 菌 q 长 者 , 张 局 标 二 主
ls e tiiy k f f l t ik s utr sn tt oc o e,la i ode d s a e,i ls i ot e p ncp eo d r t n,h rma y d s a e e selcrc t nie,ul— hc ne s s u e o o ls e vng n a p c teea t t h r il fmo e ai t e p i r- ie s c i o a d a g e s v ra me twih die s e ry itr e in, d qu t r i a e,h ai n l s fdr g uti e An n r rd rdito a r a — n g r s ie te t n t s a e, a ne v nt l o a e ae d a n g te r to a u e o u so sd d ifae a ai n, nd te t
3 1 腹部手术切 口脂 肪液化 的原 因 ( ) 口脂肪 液化 与体 . 1切 形肥胖 、 中是否使 用高频 电刀切 开腹壁 有一定 的关 系。由于 术 电切所产生 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 的浅表性烧伤 及部分脂肪
细 胞 因热 损 伤 发 生变 性 , 时 脂 肪 组 织 内毛 细 血 管 由于 热 凝 吲 同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浅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浅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浅析妇产科手术涉及到腹部切口,而开放性手术技术中的腹肌切开和切片是常规的手术步骤。

经常出现的形式之一是在手术中削减皮下组织,特别是脂肪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脂肪液化术是非常普遍的。

本文将分析该手术的诊治方法。

背景腹部切口是开放性手术的基本步骤,其中包括腹肌切开和切片。

然而,在切开过程中,通常可以看到一定量的皮下脂肪。

因此,在手术中削减脂肪组织,可以更好地暴露手术区域,更容易操作,使手术更加成功。

脂肪液化术是将皮下脂肪液化,并将其吸出来的手术方法。

脂肪液化术主要用于减少局部脂肪,以达到美容效果。

对于手术操作者来说,术中使用硬化液注射皮下脂肪,在较短时间内溶解脂肪并将其吸出。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减重和手术美容领域。

诊治方法脂肪液化手术在妇产科手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腹部切口手术中,更更加普遍。

该手术的诊疗方法如下:1. 术前准备在进行脂肪液化手术前,需要清楚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部位。

术前检查包括基础检查和手术前准备。

基础检查包括切口部位、患者身高、体重、病史、实验室检查、麻醉评估等;手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皮肤消毒和麻醉等。

2. 皮下注射硬化液手术时,需要在患者皮肤下注射硬化液。

注射硬化液的位置应该在皮下组织中,特别是在脂肪组织中。

注射量根据各个部位需要注射的量大致相同,但应视患者身体情况而定。

通常,注射前需要进行新鲜的准备工作,并在一个有足够光线照射的地方进行操作。

3. 皮下脂肪液化注射硬化液后应等待约30分钟,或者根据注射药物指示等待适当的时间。

皮下脂肪液化的主要思想是将硬化液转化为单细胞脂肪(liquid fat)。

这些细胞随后会被吸出,从而实现减肥和美容效果。

4. 吸出皮下脂肪皮下脂肪液化后,需要立即开始吸出。

使用吸取器或特殊的注射器将皮下脂肪抽吸掉。

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抽取的量应在安全范围内,以避免对患者的局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5. 缝合吸取足够多的皮下脂肪后,需要对切口进行紧密地缝合。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摘要目的:探讨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预防治疗。

方法:选择外科及妇科腹部手术共计858例,其中出现脂肪液化4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术中皮下使用电刀、肥胖与术中切口未使用电刀、非肥胖切口脂肪液化有明显差异。

结论:切口脂肪液化病因中以切口使用电刀、肥胖关系密切。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随着高频电刀在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

本文对近年来外科及妇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收治的病例进行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858例,男405例,女453例,年龄15~91岁,平均584岁。

肥胖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50cm)276列,非肥胖582例,术中皮下脂肪层使用电刀者537例,未使用电刀者321例。

切口脂肪液化者手术后4~10天,切口出现黄色渗液,内混合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有部分切口愈合不良。

诊断标准:①手术切口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渗出液内可见漂浮脂肪滴;②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外观无坏死症象;③属于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三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颗粒。

结果肥胖患者发生脂肪液化18例(65%),非肥胖者脂肪液化25例(43%)。

术中皮下脂肪使用电刀者发生脂肪液化36例(69%)。

未使用电刀者发生脂肪液化7例(22%)。

讨论病因:肥胖患者脂肪较厚,脂肪层中本身血运较差,切割后破坏局部血运。

电刀切割止血形成高温,对切缘创面及附近组织均有损伤,高温致变性坏死,成为切口脂肪液化最常见的原因。

术中切口大块的钳夹结扎,切口暴露时间长,造成无菌性炎症。

患者年老体弱、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也可造成脂肪液化。

治疗:脂肪液化诊断不难,多发生在术后4~10天,切口有少量黄色或淡血性渗出液,可挤压切口两侧予以确定,切口无疼痛、无明显红肿,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状态,渗出液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少量炎性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作者:吕雪松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近5年来收治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0例,对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50例切口全部愈合。

结论:肥胖、营养不良、使用电刀、暴露时间、缝合技巧等是影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术前预防、早期诊断、适时对症处理可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缩短脂肪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治疗近年由于肥胖人群逐渐增多,电刀的不恰当使用等,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给医生增加了工作压力,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

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医生压力。

近5年来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28~72岁,平均50.2岁。

上腹部手术14例(胆囊切除术8例,肠梗阻手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脾切除术1例)。

中下腹部手术36例,其中阑尾切除术18例,腹股沟疝手术9例,直、结肠癌根治术6例,前列腺摘除3例)均为肥胖患者。

患者于手术后3~8天切口出现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和坏死组织,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热、痛等切口感染的炎症反应,部分切口组织有硬结或局部皮下空虚,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1]。

治疗方法:⑴基础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贫血。

保持切口干燥,减少渗液形成,促进渗液的吸收。

⑵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区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切口渗液量较少,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每天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的液体挤净,切口微波照射30分钟,2次/日,然后切口再加压包扎。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在7~24 d内治愈,均无继发性切口感染发生。

结论术前控制感染,控制血糖,纠正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血压至正常;糖尿病患者应使血糖稳定在10 mmol/L以下,择期手术血糖应控制平稳一段时间,急诊手术术后要积极控制血糖;对肥胖患者尽量避免使用电刀,手术操作应轻柔,切口尽量用盐水纱堑保护,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缝合脂肪层时应全层缝合,对合良好,切勿留有死腔;对高危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以免延误切口愈合,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诊治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肥胖人群逐年增多,再加上高频电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我院2001年6月至2010年10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85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上腹部手术55例,其中胆囊切除术39例,胃大部切除术7例,胆总管探查术9例;中下腹部手术30例,其中右半结肠肿瘤4例,直肠癌12例,阑尾切除术14例,均为肥胖患者;切口皮下脂肪厚度2~9 cm;其中71例使用高频电刀,14例未使用电刀;24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手术后3~7 d切口出现黄色或者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现在术后3~7 d,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时皮下有渗液涌出,绝大部分患者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和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2008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46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41例一期愈合,5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

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肥胖、电刀、手术时间、缝合技巧、年老体弱,伴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标签: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等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恰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日益增多。

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

本文通过收集我科2000~2008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0~2008年进行各类腹部Ⅰ~Ⅱ类切口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共46例。

其中,妇科经腹手术27例(恶性肿瘤12例,子宫肌瘤9例,卵巢肿瘤5例,宫外孕1例),剖宫产19例。

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53.6岁,合并糖尿病4例,低蛋白血症3例,中重度贫血3例。

本组病例均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4~8 cm,平均5.6 cm。

所有患者在术后3~8 d出现切口针眼渗液或换药时出现局部皮下空虚,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渗出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中晚期甚至有大量积液时可及波动感。

常有不同程度疼痛,患者体温正常或低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渗液图片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方法
根据渗液多少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渗液较少时切口仅局部愈合不良,采用挤压,撑开切口或拆除部分缝线,内置橡皮条或盐水纱布引流,加压包扎,红外线照射切口,通过换药即可使切口愈合。

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时,应及时敞开切口,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2次,清除深层积液及坏死组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切口干燥,无渗液,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

2 结果
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愈合,46例中41例一期愈合,余5例二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愈合时间8~20 d。

3 讨论
3.1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的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术后出现渗液,大部分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少数有切口处疼痛。

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出大量的脂肪滴;③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切口无红肿压痛,临床无炎症反应;④渗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1]。

3.2 切口脂肪液化的机制
切口液化的机制尚未明了[2-3],其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腹部脂肪厚,凡皮下脂肪超过2 cm以上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几率明显增高;②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电凝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4]。

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5];
③切口暴露时间长,在挤压、钳夹、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脂肪组织发生液化[6];④缝合脂肪层时骑跨组织过多,切割组织过多,缝线密集,结扎线过紧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液化;⑤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

3.3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
术前详细检查患者,评估患者整体情况,有无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血糖尽量控制到正常水平,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情况。

手术中操作精细轻柔,止血彻底,保护切口,缝合不留死腔,缝线打结松紧适宜。

对肥胖患者慎用电刀,应将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宜,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或先用手术刀迅速切开皮下组织后,再用电刀局部电凝止血,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将电场及热损伤降到最低,减少脂肪组织破坏。

缝合腹膜之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将已脱落坏死的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的可能性。

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可分层缝合或立八字缝合,放置橡皮条引流坏死物及渗液,24~48 h取出。

早期观察换药,早期可拆部分丝线,使切口减压,减少缝线排斥反应产生的渗液[7]。

出现脂肪液化轻易不要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愈合时间,要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渗液较多,愈合不好时,及时敞开引流,充分引流,勤换药,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缩短愈合时间。

肥胖患者,术后可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加强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治疗的基础[8-11]。

[参考文献]
[1] 张义才.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12(3):163-164.
[2]Chuang SD, Chiu HC, Chang CC. 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the newborn complicating hypothermic cardiac surgery[J].Br J Dermatol,1995,132:805-810.
[3]石松斛,刘俊田,宁连胜,等.乳腺脂肪坏死108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杂志,2000,5:300-301.
[4]邱文山.35例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和防治[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12(8):470-471.
[5]纪光伟,祁志,王旭,等.高频电刀致腹部切口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18:326-327.
[6]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80.
[7]李仓红.切口脂肪液化36例病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2:614.
[8]朱建昌,张波.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35-36.
[9]么甲申.烤瓷钢托复合体修复前牙区牙列缺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7.
[10]杨宗梅,谢桂芝,付宏.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原因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29-30.
[11]申彦杰,杨奕梅,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72-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