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合集下载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摘要: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诊疗中要合理把握切口脂肪液化发生高危因素,做好预防与治疗,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切口脂肪液化会导致炎症反应延长愈合时间,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严重者还会导致护患纠纷,因此做好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疗研究极为必要,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是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因手术破坏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滴流出,形成液态脂肪引发无菌性炎症,这个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切口血液循环与愈合,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负担。

临床报道显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患者肥胖、糖尿病、应用高频电刀、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贫血、抗生素应用、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妊高症水肿等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作为典型的影响因素,是由于皮下脂肪厚度过后导致患者更易发生脂肪液化,一般厚度<3㎝患者发生几率较低,超过3㎝则发生风险伴随厚度增加直线上升,且由于肥胖患者多数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切口受手术侵入性操作影响更易发生脂肪氧化分解导致液化,因此对皮下脂肪层过厚患者要予以重点关注。

合并糖尿病作为引发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加重切口血液供给负担引发血供障碍,增加脂肪液化风险,且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修复能力,抑制切口部位肉芽生长、干扰其抗感染与愈合能力,造成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因此合并糖尿病患者要加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高频电刀作为近年来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医疗器械,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变频电流引发局部热效应并增温,会增加皮下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烧焦等几率,增加术后切口渗液风险,导致脂肪液化,因此高频电刀的应用临床操作必须慎重,并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缺血、游离及烧伤坏死的脂肪组织,以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几率。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摘要】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本院2009年01月至2017年1月,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易引起脂肪液化的原因,采取具体的防治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6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均≥25kg/m?根据切口脂肪液化程度给予换药、充分引流、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等治疗;从基础护理、体位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加强护理,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

2016年起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入手,对脂肪液化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后,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开展1400台经腹部切口手术,尚未发生1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结论:落实个体化治疗原则,积极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中细致操作、减少组织损伤,加强术后护理,可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83-02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切口脂肪液化为大量脂肪细胞破裂后,细胞内脂肪颗粒外溢、分解,形成液状油脂,积留于切口内的现象。

对于腹部切口,此种情况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感染发生率已降到较低的水平。

但因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日益增多。

它不仅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1]。

对此,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妇产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共55例,年龄20~58岁。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提高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①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②针对原因自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术中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等预防措施。

结果:2012年1月至12月采取预防措施223例剖宫产未再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二次缝合病例。

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剖宫产术后【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157-02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进行剖宫产术465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2例,发生率为6.88%,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是医患双方都很关心的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做好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讨发生原因,术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及放置皮片引流、术后腹部切口红外线理疗等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现对我院32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切口脂肪液化患者32例,纵切口25例,横切口7例,合并肥胖1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贫血8例,胎膜早破、试产时间较长8例。

1.2临床表现:32例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年龄17—32岁,多于手术后3~7d腹部切口出现淡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患者亦无自觉症状,但可见愈合不良,渗出物细菌培养均阴性。

32例患者中4例术后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12例患者术后3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7例术后5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3例患者术后7天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交 流
园 地
妇产科 腹部手 术后脂肪液化 的原 因吉林梅河 口 150 ) 0 0 3
【 摘要l目的 探讨妇产科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 处理及预防。方法 根据切 口渗液及愈合情况不同将 1 倒脂肪液化病人分为 8
A,B两蛆 , 分别换 药处理 。结果
织, 予1 给 号医学 美容 线全 层 Ⅱ 缝合 , 留死腔 , 药 3 , 期 不 换 次 于术 后 2 d 合拆线 出院 。 5愈 3 讨 论 3 1 切 口脂肪 液化原 因 .
[】 古丽红 . 2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 1脂肪液化 4 例分析【】中国实用妇 3 6 J. 科与产科杂志 ,0 5 2 ()2 4 2 0 , 14 : 1 .
脂肪液 化的 1例 。 8 年龄 均在 2 ~5 岁 , 5 5 体形 均较 肥胖 , 皮下 脂肪 厚度
外伴发糖尿病、 低蛋白血症等, 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 增加脂肪液化的
危 险 陛。 ) ( 有手术瘢痕 , 6 再次手术 。 口脂 肪液化 的处理原则应 根据切 切
8 5m, ~1c 所涉 及手术 类型 有子 宫切除 术 、 卵巢 瘤核 除术 、宫外 孕
死征 象 ; 出液 涂片镜 检可 见大 量脂肪 滴 , 无细 菌生长 “ ③渗 培养 】 。
13 治疗 方法 .
化的关键。1 () 慎用电刀。 对于肥胖患者应用电刀时 , 应将电刀强度调到
恰 好能切割组织为宜 , 勿以高强度 电流切割组织 , 切 同时应尽量缩短 电 刀与脂 肪组织接触的时 间 , 电场及热 损伤降到最低 , 少脂肪组织破 将 减 坏 。 ) 腹壁脂 肪厚应 早期处 理 , 术 中放 皮下 引流条 , (对 2 如 术后2 ~4h 4 8 后拔 除 。 ) 术中严格精 细操作 , 细 止血并 尽量缩 短手术时 间。 (手 3 仔 缝合 腹膜后 用生理盐 水或 甲硝唑 冲洗 切 1 将 已坏死 的脂肪组 织冲洗 掉。 3, () 术后 及时纠 正贫血 、 4术前 低蛋 白血 症 、 糖尿病 等 。5缝合 时应将 皮 () 下组织 全层缝合 , 不留死腔是 关键要 素。 ) 后易发生 咳嗽者 , 加 (术 6 术后 用止咳化 痰药物 。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防治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防治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1991年3月-2010年3月间行剖宫产术5384例病人发生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42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结果:肥胖、贫血、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p0.05。

见表l。

3讨论3.1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不是感染伤口,发生机制尚未明了。

有报道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4],本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78%,高于报道的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考虑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肥胖、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贫血等有关。

另外术者手术操作也是较主要的因素[5]。

分析本文中脂肪液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体型肥胖:由于肥胖,皮下组织切开后由于局部血运的破坏,使本身血运就较差的肥厚脂肪层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加之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刺激下脂肪组织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高频电刀。

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的渗液,影响切口愈合 [6]。

(3)切开与缝合技术及动作粗暴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使血运不佳而致脂肪液化,缝合过松、漏缝容易遗留死腔。

纵形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明显增多,考虑与皮下脂肪厚薄、纵切口张力大有关。

有报道下腹部切口裂开纵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多20倍 [7-8]。

(4)妊娠期合并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特别是中重度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合并这些并发症的患者本身明显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易引起切口脂肪液化,且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切口容易感染,愈合能力下降,都可造成切口不愈裂开。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ppt课件
定义

伤口裂开,局部淡血性渗出物 及淡黄色水样渗出液,无红、

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分泌
物培养无细菌生长。
临床 表现
➢ 多发生在术后3 ~7 d, 大部分患者 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 无其他自觉症 状
➢ 部分患者于常规术后检查时发现敷 料上有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有较 多渗液
➢ 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 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 加强全身营养、补充蛋白质,提高机 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重视心理安慰,加强心理护理
➢ 负性心理强烈将影响切口愈合。一旦出现
切口渗液,患者及家属往往出现紧张、恐惧、
护 焦虑等负性心理,害怕切口裂开不能愈合、

第2 次缝合疼痛、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经 济负担等。
➢ 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向患者说明切口脂 肪液化原因、治疗护理方法,每次换药时将 切口情况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 属,并介绍同类患者很快愈合不需缝合的例 子,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积极配合治疗。
➢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切口边缘及皮 下组织无坏死现象。
➢ 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 伤口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病理 生理
目前无统一结论。
但在肥胖患者尤其是腹壁脂肪 厚的切口中较多见
脂肪组织血液循环受破坏,脂肪 组织在各种机械刺激下易氧化 分解,可能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的主要机制。
病因 (一)
治疗 (二)
切口光疗--改善脂肪组织血供 和液化脂肪及渗液的吸收
灯距30~40cm ,每次30 分钟,每日 两次,至切口愈合时止
➢ 促进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
➢ 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组织营 养增加,代谢加快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措施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措施

提高诊断水平与防治意识
诊断水平
医生应提高对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了解其 发病机制和诊断标准。当发现患者有类似症 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防治意识
医院应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生对切口脂肪 液化的防治意识。同时,医生应在日常工作 中加强对患者的宣教,让患者了解脂肪液化
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术后腹部切口出现黄色或淡红色渗液,以及局部红肿、发热等症状,结 合涂片检查结果,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
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渗液可见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 阴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 。
VS
意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脂肪液化的诊断 ,并排除感染因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
术前准备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肥胖症、高血压 、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 者,应积极控制病情,降 低手术风险。
改善营养状态
对于营养不良或长期消耗 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改 善营养状态,提高手术耐 受能力。
告知风险
术前应向患者和家属充分 告知手术风险,特别是脂 肪液化等并发症的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减少电刀使用
警惕脂肪液化的发生。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脂肪液化,应及时采 取有效措施,如引流、换药、 加压包扎等,防止病情恶化。
04
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使用红外线照射或微波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液的吸收。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同时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促进伤口愈合。
特点
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患者、高龄患者、营养不良患者 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此外,手术中 使用电刀、超声刀等设备时也可能导致脂肪液化。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皮下组织游离 , 渗液 中可见飘浮 的脂肪滴 , 镜检见大量脂肪滴 , 细菌培养阴性 ; ④切 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 无脓性分泌物 ; ⑤血常规未见 白细胞数 明显增加 , 体温升高不超过 3 . 8 5℃。 1 治疗方法 . 3 积 极治疗原发病和基础 病 , 控制 血糖 , 纠 正低蛋 白血症及 对症 支持治疗。①渗液较少 , 手术切 口仅部 分 愈合不 良者 , 轻揉切 V排尽渗液 , I 无需拆 除缝线 , 放置 引流条 , 微波疗法处 理 , 加压包扎 , 2 d换药 1 , 次 直至切 口愈合 ; ②渗 液
2 结 果
6 腹 部 手 术 切 口发 生 脂肪 液化 患者 的临 床 资 料 , 结 脂 肪 液 5例 总
化 发 生原 因、 治疗 经 验 及 预 防措 施 。 结 果 造 成 手 术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主 要 原 因为 肥 胖 、 尿 病 、 蛋 白血 症 、 频 电 刀使 用 及 糖 低 高
不 良易诱发脂肪 液化 ;③高频 电切和 电凝 时 ,局部温度 可达
20 1 0 0 ~ 0℃, 0 高频 电刀长 时间、 反复 、 大功率灼烧 , 可灼烧皮下
脂 肪 , 成 脂 肪 细胞 因 热 损 伤 发 生 变 性 , 致 无 菌 性 坏 死 , 成 造 导 形
液 化科 ④术 中操作不 当 , 度牵拉 、 口暴露 时间过长及 缝合 ; 过 切 时对 位不 良或缝扎血 管等 , 均可造成脂肪 细胞损伤坏 死 , 发生
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 的原因 : ①肥胖患者 由于腹部脂肪组织 血供较差 , 术后易发生脂肪液化 , 是脂肪液化 的主要原因。 本组
约 占全部发 病原 因的 5 . ②合并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尿病 、 蛋 白血症 的老 23 %; 低

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液化的诊治分析

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液化的诊治分析

剖腹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液化的诊治分析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液化的原因、诊断、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5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0例术后切口液化的临床资料。

分析引起切口感染和液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切口感染、液化与妊娠合并症,肥胖,急症剖宫产,胎膜早破且破膜时间长,贫血等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液化的主要原因。

结论:做好孕产期保健工作,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防止产程延长,提高手术者的技术操作水平,减少术中及术后失血,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有效地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液化。

标签:剖宫产;切口感染、液化;诊治,分析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有发生切口感染、液化的可能。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资料特点,探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

结果报告如下: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15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0例术后切口液化的临床资料,年龄21—35岁,都为足月妊娠,初产妇、胎膜早破时间超过24小时,产程大于12小时,急诊剖腹产,肥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等合并症。

其中20例为腹部横切口,5例为腹部纵切口。

1.2临床表现25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术后3~7 d切口出现红肿、硬结,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考虑为感染所致;10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体温升高,术后3-7天切口无红、肿、压痛,但切口有黄色渗液,内见漂浮脂肪滴,考虑为切口脂肪液化,给予换药并以镊子探查,发现皮下有空腔隙,扩开皮肤见皮下脂肪不新鲜,有液化组织,部分可达腹直肌前鞘层。

1.3切口感染及液化的诊断标准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出脓液;自然裂开或由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度,局部有压痛;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及防治办法

口干燥 , 减少渗液形成 , 促进渗液 的吸收。
( 2 ) 根据 腹部 切 口渗液 情况 区别 采用 不 同 的治疗 方法。① 切 口渗液量较少 , 液化范 围小 、 浅者 , 一般不拆除缝线 , 每天挤压切
口l ~ 2次 , 每次尽量将液 化的液体挤净 ,
化诊 断、 治 疗 方 法 及 预 防措 施 。 方 法 : 近 5年 来 收 治 腹 部 手 术 术 后 切 口 脂 肪 液 化 患者 5 0例 , 对 诊 治 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觉症状 , 切 口出现 黄色渗 液 , 并可见 漂 浮 的脂 肪滴 ; ② 切 口无 红肿 、 硬结 , 无压 痛 , 切 口边缘及 皮下组织无坏死 现象 ; ③渗 出 液镜检可见 大量脂肪滴 , 连续 3次培养无
致 病 菌生 长 。 脂 肪 液 化 的处 理 方 法 : 应 根 据 切 口愈
并发 症 , 延 长 了愈合 时间 , 给 患 者 及 家 属
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肉芽组织 、 新鲜 后 , 再进 行 Ⅱ期缝 合 或用蝶 形 胶 布对 合 创 口, 用 腹带 加 压 包
扎。
切 口脂 肪 液化 的 预 防措 施 : ①合理应
增加 了精 神 I 的 痛苦 和 经 济上 的负 担 。
GHt NEs E c0M M UN{ TY D0 c T0 Rs
沦著 ・ 临床论坛
腹部 手术切 口脂肪液 化的诊治分析及 防治办法
吕雪 松
褐色渗液 , 内混有 脂肪 滴 、 积 血 和 坏 死 组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诊 断 : 一 般 认 为具 有
1 2 1 0 0 0辽 宁 锦 州 市 太 和 区 医院 普 外 科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3例原因和防治体会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3例原因和防治体会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3例原因和防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在本院产科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33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肥胖、妊娠水肿、贫血、滞产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

结论:重视孕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对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应积极治疗。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资料与方法2000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剖宫产术1803例(181例纵切口,1622例横切口),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产妇33例,发生率1.76%,纵切口9例,其中2例为二次剖宫产;横切口24例,其中3例为二次剖宫产。

27例部分脂肪层裂开,6例脂肪层全部裂开。

33例腹直肌前鞘均完整。

切口出现液化的时间分别是术后3天15例、术后5天13例、术后7天3例,2例出院时切口无异常,出院后平均3天发现切口粉红色油状渗出液。

诊断标准: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出大量的脂肪滴。

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切口无红肿压痛,临床无炎症反应。

属于非细菌性炎症,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渗出液涂片没有脓细胞。

结果辅助化验:①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均未超过正常范围。

②渗出液涂片镜检33例均可见大量脂肪细胞。

③切口细菌培养结果33例均无细菌生长。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体型肥胖脂肪层厚超过5cm者有10例,妊娠水肿11例,滞产6例,术中出血致贫血者8例,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延长50~120分钟者4例。

咳嗽者2例。

用上述方法治疗,33例患者全部痊愈,无1例发生感染。

讨论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无感染症状。

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但公认原因有:糖尿病病人、电刀使用、肥胖、贫血、妊娠期水肿、营养不良等[1]。

有报道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2]。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对策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对策
5.c 。 5m
切割 损 伤
制 到 理 想 范 围 1 2周后 进 行 .因 为血 糖 ~
1 临 床 表 现 及 实 验 室 检 查 : 组 病 人 22 术 后 切 口 脂 肪 液 化 的 诊 断 标 准 虽 然 可 以在 短 期 内得 以控 制 .但 组 织 代 . 2 全 . 手术 后 3 5天 切 口或 针 眼 处 出现 黄 色 渗 目前 尚无 统 一 标 准 。 一 般认 为具 有 以下 谢 则 需 要 更 长 的 时 间 才 能 恢 复 到 正 常 。 ~ 液. 内混 有 少许 脂 肪 滴 . 口边 缘 无 红 、 表现 者 应 诊 断 切 口脂 肪 液化 :① 多发 生 动 态 监 测 糖 化 血 红 蛋 白能 指 导 临 床 治 切 肿、 、 。 热 痛 血常 规 白细胞 计 数 正 常 范 围 , 在 术后 5 7天 .大 部 分 病 人 除诉 切 口有 疗 。 于 高血 压 、 心 病 的病 人在 控 制 血 ~ 对 冠 渗 液涂 片 镜 检 见 较 多 脂肪 滴 .连 续 3次 较 多渗 液 外 . 无其 他 自觉 症 状 . 分病 人 压 、 纠正 心 肌 缺 血 时有 必要 加 用 改 善 微 部 培 养 无细 菌 生长 。 于 常 规检 查 切 口时 发 现 敷 料 上有 黄 色渗 循环 的药物, 增加组织 的抵抗力。②术 中
生液化 ; 缝 合脂肪 层时骑 跨脂 肪组 Ⅱ期 缝 合 。缝 合 时必 须 达 到 肉芽 基 底下 ④
1 临床 资 料 织过 多 . 割组 织 形 成 死 腔 , 液无 法 得 部 , 切 积 否则 缝 线 本 身会 影 响 肉 芽 的生 长 。 注 11 一 般 资 料 : 收 集 2 0 . 0 0年 1月 至 到 良好 引 流 .结 扎 线 过 紧 造 成 脂 肪 组织 意换 药 时 勿 长 期 用 双 氧 水 消 毒 伤 口 , 用 20 0 6年 1 本 院普 外 科 各 种 手 术 后 切 缺 血 引起 无 菌 性 坏 死 ; 代 谢 性 疾 病 , 2月 ⑤ 如 双氧 水 可 损 伤 肉芽组 织 , 其 易 老化 , 使 引 脂 因 口脂 肪 液 化病 例 共 3 7例 。其 中 男 性 2 糖 尿病 、 质 代 谢 紊 乱 等患 者 . 其 代 谢 起伤 口经 久不 愈 。 l 例, 性 1 女 6例 : 龄 2 ~ 8岁 . 均 5 . 功 能紊 乱 , 肪 组 织 营 养 障碍 等 原 因 , 年 17 平 3 6 脂 极 24 切 口脂 肪 液 化 的 预 防 : 防 切 口脂 . 预 岁。 上腹 部 手 术 2 2例 ( 括 胆囊 切 除 术 、 易 发 生 术后 脂 肪 液 化 ; 包 ⑥酒 精作 用 。 中 肪 液化 要 从 围手 术 期 和 手术 操 作 多 方 面 术 胃大 部 切 除 术 、 切 除 术 ) 下 腹 部 手 术 或 术 后 消 毒 时 , 精 进 入 切 口 , 脂 肪 组 人手 : 术前 治 疗 原 发病 。 尿 病 患者 控 脾 . 酒 使 ① 糖 1 5例 ( 括 阑 尾 切 除术 、 直 肠 癌 根 治 织 破 坏 而 液化 ; 术 后 腹 压 增 加 , 剧 烈 制 血 糖 至 1 m o L以 下 .最 好 能 达 到 包 结 ⑦ 如 0 ml / 术) .皮 下 脂 肪 厚 度 约 3 ~ . m . 7 c ,平 均 咳嗽 . 重 腹 胀 等 , 成切 口组 织 被 缝 线 8 mo L 以下 。手 术 时 间最 好 在 血 糖 控 5 0 严 造 m l /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它的发生会导致术后愈合不良,甚至会影响手术效果。

对于这种并发症的防治,医生和护士们需要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将分享本人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有所帮助。

切口脂肪液化的定义切口脂肪液化指的是手术后,切口周围的脂肪组织出现液化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手术部位旁边的组织中,这些组织通常在手术时需要被移动以便医生完成手术。

脂肪液化通常是由于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组织缺氧、感染等因素引起的。

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表现包括:切口周围肿胀,疼痛、渗出物增多等症状。

如果未及时治疗,液化的脂肪会引起切口愈合延迟,术后疤痕明显,影响美观,甚至会使手术部位感染。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1. 术前准备手术前,医生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减肥手术、重度肥胖、代谢性疾病等,应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切口脂肪液化风险。

同时,术前还应注意加强手术部位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缓解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

2. 术中措施手术中,医生应尽量保持手术处的清洁,注意术中污染,必要时采取抗感染措施。

在切割脂肪时,医生应该注意控制力度,避免过度损伤组织,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体型、脂肪厚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手段。

3.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防治切口脂肪液化最为关键的一环,主要应该从局部清洁消毒、伤口旁血肿的清除、局部冷敷、避免感染等方面入手。

根据患者术后情况,护理人员还需要及时观察切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保障切口处的良好愈合。

4. 个人护理患者也应该在术后进行适当的个人护理,如保持休息、避免身体过度活动等。

患者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增加身体锻炼以及定期进行体检等方式,提高免疫力,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结语切口脂肪液化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防治措施应该从术前、术中、术后和个人护理四个方面入手,特别是术后护理应该重点加强。

通过加强宣传、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以及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相信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处理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处理
圆润的硬膜外导管 ,必要时可以用温热的无菌 09 S注射液浸泡 .%N
[ 盛卓人. 2 J 实用临床麻醉学[ I 3版. M. 第 沈阳 : 辽宁科学技术 出版社 ,9 6 3 5 19 : 1-
36 1.
头端一会 儿以增 强其柔 韧性 ; ③置管前先以 2 d 速率注 入 0 %N n/ s . S 9
编辑, 兰 雅
腹 部 手术 切 口脂 肪 液化 的原 因和 处理
刘 存 途
( 南 省 怒 江 州福 贡 县人 民 医 院 , 南 云 云 怒江 6 3O ) 7 1 0 摘 要 : 着 生 活 水平 的提 高 . 胖 手 术 病 人 的 增 多, 随 肥 腹部 切 口脂 肪 液化 在 临床 上 也越 来 越 多 见 , 发 生 主要 原 因 与脂 肪 厚 、 其 血供 差 、 织受 损 坏 组 死 、 液 引 流 不畅 等 有 关 提 高 手 术技 能 、 畅 引流 可 以 有 效预 防脂 肪 液 化 。 脂肪 液 化 发 生后 , 根 据情 况采 取 针 对 性 处理 措 施 。 渗 通 应
医学信息 2 1 年 2 01 月第 2 卷第 2 M d a I o a o. e . 0 1V 12 . o 4 期 e i ln r t n F b 2 1. o 4 N . c fm i . 2 特点 。我们通过调节硬膜外导管的 留置深度 , 在约相 当于穿刺 点上
两 个 椎 间 隙 的位 置 ; 入 起 低 深 度在 O2 5 注 .3 %。甲磺 酸罗 哌 卡 因 4 l m,
次利用其感觉一 运动神经分离特性 ,在阻滞感觉神经时尽量减 少或 不 阻滞运 动神 经 , 减少对 胸部呼 吸肌 的影响 , 减弱对直径最 细的 对 交感 神经 的阻滞程度 , 降低心脏交感神经阻滞对呼吸、 循环的影响。 硬脊膜外腔是 一 环绕硬脊膜囊的潜在间隙 ,内有疏松结缔组织 和脂肪组织 , 并有极为丰 富丽较粗的静 脉丛 纵行排列 在两侧 , 在其 中间有较细 的静脉丛连接 。因静脉丛血管壁薄 , 穿刺和置入硬膜外 导管有可能损伤静脉丛 而出血 , 论.增 加硬膜外导管 的置入深度 理 I : 会增加损伤静脉丛而出血的机率。为减少其风险 , 我们归纳 以下几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体会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体会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体会标签: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预防脂肪液化是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切口不易愈合,且易并发感染,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笔者分析了15例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产科行剖宫产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15例,均為足月妊娠剖宫产术后,年龄25~36岁。

1·2 临床表现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或带有血性渗液,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细菌培养阴性。

1.3治疗方法(1)如皮下组织游离则尽量扩大创口,清除脂肪组织内的线结、脂肪油滴、坏死组织,创口冲洗干净后纱条引流。

渗出液较多时随时更换外敷纱布,创口内的引流纱条每天只更换1次;(2)创口渗出液少且干净,组织新鲜,可用蝶形胶布固定黏合创口,外用腹带保护,减小创口张力。

(3)如裂口深,切口清洁度好,肉芽组织生长慢,加强局部营养及清除局部水分,待切口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局部麻醉下清创进行2次缝合。

此外,应用大黄、芒硝外敷,红外线照射或微波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2 结果15例中的14例出院后切口愈合好,皮肤对合整齐。

只有1例因皮下脂肪游离面积较大,伤口清洁后拉拢伤口也不能黏合,患者又拒绝Ⅱ期缝合,因此每天换敷料至术后30 d伤口愈合。

3 讨论过度肥胖、滞产、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贫血、孕妇支原体感染、缝合技术不佳是引起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

术后咳嗽可使腹压增加,腹部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

此外,营养不良,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暴露时间长,伤口感染率增加,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之一。

横切口比纵切口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加上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效果更好。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

方法:回顾分析315例腹部手术患者资料。

结果:发生脂肪液化12例。

结论: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降低。

腹壁切开时少用电刀、全层缝合线不要过密、不留死腔、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能够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资料与方法2004~2008年1月收治腹部手术患者315例。

2004年1月~2005年12月的患者160例腹部切口采用传统的腹壁缝合法(简称前组),2006年1月~2008年1月患者155例采用了缝合腹部切口时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法(简称后组)。

前组160例中,男73例,女87例,年龄18~80岁。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6例,坏疽性阑尾炎10例,腹股沟疝23例,外伤性肠破裂8例,外伤性脾破裂4例,急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44例,结肠癌5例,合并糖尿病18例。

后组155例中,男71例,女81例,年龄17~82岁。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2例,坏疽性阑尾炎15例,腹股沟疝32例,外伤性肠破裂13例,外伤性脾破裂6例,急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4例,结肠癌3例,合并糖尿病23例。

方法:①二组均缝合腹膜后用盐水或稀释碘伏液冲洗切口,将已坏死游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切口脂肪组织的坏死量;②前组用传统缝合方法逐层缝合,后组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全层缝合,而且打结较松弛,以切缘对合为宜;③部分皮下剥离范围较大的腹壁疝患者局部置入引流管并切口加压包扎;④对肥胖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术后腹部切口理疗。

结果前组患者152例切口一期愈合,8例发生脂肪液化,经局部微波理疗,4例治疗后痊愈出院,4例患者由于肥胖合并糖尿病,切口脂肪液化较重,滲出较多,皮下组织游离,故拆除全部缝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胰岛素、庆大霉素混合液换药,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行二期缝合。

后组患者151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发生轻度脂肪液化,经局部微波理疗、换药疗治愈出院。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指术后切口周围的脂肪组织因为手术创伤或其他原因而液化。

以下是针对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个案建议:
1. 保持切口清洁: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肥皂轻轻清洁切口周围的皮肤,可以采用棉签蘸取温水进行擦拭。

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或过于热水清洁切口区域。

2. 干燥保持:保持切口周围的皮肤干燥,可以使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

避免用力擦拭或摩擦切口区域,以免引起感染或进一步损伤。

3. 使用敷料:根据医生或护士的建议,可以使用透明敷料或透气性敷料覆盖在切口上,以保护切口并促进愈合。

及时更换敷料,并注意观察是否有渗液、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

4. 规范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密切关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5. 注意饮食和营养: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健康。

6. 避免过度活动:术后适当休息和减少活动量,以免切口受到过度张力或摩擦。

避免举重或过度用力,以免引起切口裂开或伤口感染。

7. 定期随访: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

医生会检查切口的愈合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护理计划。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护理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制定。

如果出现任何异常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

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姚谦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姚谦摘要: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仍然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近年随着手术患者中肥胖、高龄人数比例的增加及高频手术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明显的增多。

切口脂肪液化,使手术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

甚至合并二次感染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常需多次手术。

本组回顾性分析过去五年中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采用积极治疗后16例患者中14例一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

结论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关键词脂肪液化腹部手术切口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3年8月~2008年8月,在我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16例。

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5~68岁。

上腹部手术12例(包括胆囊切除术9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

下腹部手术4例(阑尾切除术3例,肠梗阻1例)体形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5~10cm。

本组病人于手术后3~8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良。

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送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

A组9例,切口发生渗液,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3次,直至伤口愈合。

其中有1例,切口换药至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无黄色渗出液后行Ⅱ期缝合。

治疗过程中口服抗生素。

B组:7例,切口发生渗液,部分愈合不良,不拆除缝线,挤压伤口排除渗液,外用碘伏纱条覆盖切口,每日换药1次;同时每日用红外线灯照射伤口1~2次,每次20min。

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27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27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27例临床分析标签:剖宫产术;脂肪液化近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增加、肥胖人群的增多及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导致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趋势。

据有关文献报道,肥胖病人术后脂肪液化发生率为8%[1],使用高频电刀比未使用电刀者发生率高20.5%[2]。

脂肪液化易造成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导致切口裂开,增加病人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自2011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后有27例发生脂肪液化,现分析如下,以提高对此并发症的认识和改进。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孕妇共7033例,行剖宫产者1365例,占分娩总数19%。

其中发生脂肪液化27例,占剖宫产的1.98%,年龄22-35岁,其中初产妇21例,经产妇6例,其中纵切口22例,横切口5例,伴肥胖16例,中度贫血4例,术后咳嗽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例,妊娠期糖尿病2例。

1.2 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是脂肪细胞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是一种无菌性炎性反应[3],一般发生在术后3-6天,排除切口感染,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挤压切口渗液内含油性脂肪滴,切口皮肤不红,无其他不适,有少数病人在术后7天拆线后出现切口裂开,有较多渗液流出,脂肪层未愈合。

1.3 治疗治疗原发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咳嗽及纠正贫血等,切口局部换药,及时的局部处理是加快愈合的关键所在,液化处切口提前拆线,局部敞开,清除部分脂肪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可以用凡士林或碘伏砂条填塞切口,也可以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于皮下脂肪层置引流管一根,外接负压器,切口处敷透明贴膜,完全封闭切口,保持切口局部呈负压状态,持续引流,定期换药,严格无菌,保持局部清洁,待几次换药后肉芽组织新鲜,行蝶形胶布牵拉固定或二期缝合,继续换药密切观察切口处无渗液,5-7天切口即可完全愈合,并配合局部理疗如激光、微波或红外线照射等治疗均可以促进切口愈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1991年3月-2010年3月间行剖宫产术5384例病人发生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42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结果:肥胖、贫血、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P<0.05)。

结论: 重视孕期保健,降低剖宫产率,积极的防治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剖宫产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剖宫产术解决了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成为挽救产妇和新生儿生命的重要手段,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也逐年增加。

切口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有报道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34%[1]。

切口脂肪液化使手术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延长了住院时间,甚至合并感染经久不愈,常需多次手术,加重了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及有效的处理十分重要。

为了解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本文对1991年3月-2010年3月期间的4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分析及讨论,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991年3月~2010年3月我院行剖宫产5384例中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42例患者资料,脂肪液化发生率0.78%,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7.3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9例,其中纵形切口30例,占71.4%,横形切口12例,占28.6%。

孕期合并症:妊高征l2例,妊娠期糖尿病3例,妊娠水肿4例,贫血(Hb0.05。

见表l。

3讨论
3.1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不是感染伤口,发生机制尚未明了。

有报道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4],本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78%,高于报道的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考虑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肥胖、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贫血等有关。

另外术者手术操作也是较主要的因素[5]。

分析本文中脂肪液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体型肥胖:由于肥胖,皮下组织切开后由于局部血运的破坏,使本身血运就较差的肥厚脂肪层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加之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刺激下脂肪组织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高频电刀。

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
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的渗液,影响切口愈合[6]。

(3)切开与缝合技术及动作粗暴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使血运不佳而致脂肪液化,缝合过松、漏缝容易遗留死腔。

纵形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明显增多,考虑与皮下脂肪厚薄、纵切口张力大有关。

有报道下腹部切口裂开纵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多20倍[7-8]。

(4)妊娠期合并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特别是中重度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合并这些并发症的患者本身明显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易引起切口脂肪液化,且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切口容易感染,愈合能力下降,都可造成切口不愈裂开。

(5)咳嗽。

术后咳嗽,使腹压增加,不利于切口愈合。

(6)其他因素:切口暴露时间长,胎膜早破、滞产患者,多次剖宫产、产妇疲倦、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以及术前未使用抗生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差,可致脂肪液化率、感染率增加。

产褥期大量出汗,切口局部潮湿,也可导致切口脂肪液化。

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凝固,坏死液化。

3.2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1)术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术前要调整血糖水平,一般控制在8 mmol/L以下再行手术。

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

积极治疗,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的抵抗力。

(2)对肥胖患术后早期换药,注意观察切口,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可能者,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 h后拔除。

(3)慎用电刀。

尤其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

如使用应将电刀调到合适的电流强度,避免反复切割和大块的电凝止血。

另外电凝止血灼点尽可能的准确而小,不应在钳夹组织较多的血管钳上长时间电凝,造成大块组织灼伤坏死。

(4)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术前术后管理。

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作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

缝合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缝合间隙适当,缝线松紧适度。

关腹时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的脂肪组织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量。

术后可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预防脂肪液化的形成。

(5)换药时可从切口两侧适度向切口线按压,仔细检查切口皮下有无分离、空虚、波动感及积液,一方面可将渗液挤出,另一方面可早发现早处理。

(6)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宣教,指导孕妇适量摄入营养,避免营养过剩和肥胖,进行产前检查,了解健康状况不明。

(7)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一味加强抗生素的使用意义不大,辅以理疗如红外线治疗、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可加强疗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古丽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4):214.
[2]彭凌湘,乐江华,劳一平,等.孕妇孕期肥胖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099—41 00.
[3] 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疗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4]胡建明.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798例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4,20(3):225.
[5]古丽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13’脂肪液化46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10):214.
[6]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1,20(11):680.
[7]Strauss RJ,Wise L.Operative risks of obesity.Surg Gyneeol Ob—stet,1978,146(2):286—300.
[8]Groot G,Chappell W.Electrocautery used to create incision doesnot increase wound infection rates.Am J Surg,1994,167:601—6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