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词《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合集下载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古诗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古诗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古诗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唐代: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ān):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古诗赏析此诗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

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翻译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翻译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翻译《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前言】《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翻译】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刘禹锡的诗词《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刘禹锡的诗词《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刘禹锡的诗词《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唐代•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应答诗,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里抒发了自己年老体衰的悲伤和无奈。

诗人则通过抒写自己的衰老,来鼓励好友积极振作,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势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为了安慰好友,诗人首先叙述了自己的年老状况。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由于衰老的缘故,诗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瘦弱,常常需要缩短衣带,满头的白发掉得厉害,一天比一天稀疏,甚至连帽子都斜在了一边。

自从眼睛变得不好使,书也很少去读了,因为这一身的病痛,长年累月都要针灸治疗。

好友白居易年老一身疾病,生活十分不便,可是对于诗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两人相比,诗人的情况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当然令人伤心悲痛。

可是诗人并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哀伤之中,年老或许还有年老的好处。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正是由于年老,自己阅人阅事无数,反而对万事都娴熟于心。

为什么衰老容易令人消极?可能还是心态的问题,“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只要自己能慢慢地接受它,年老也并不是那么可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桑榆”,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代指日暮。

意思是:千万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日落散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璀璨无比呢!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以日暮喻衰人老,却传递出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催人奋进。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晚霞喻人古诗词

晚霞喻人古诗词

晚霞喻人古诗词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唐代〕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开头两句提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人都害怕变老,但是老了之后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和怜悯呢?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消瘦,需要不断调整腰带;头发也变得稀疏,帽子自然也就歪斜了。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为了保护视力,不得不放弃读书;频繁地接受灸疗,以适应衰老的身体。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经历了许多事情后变得更加熟悉世事;看待人生如同观看江河般,不断地流淌过去。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仔细想想,能够活到老也是一种幸运;放下了这些琐碎的事情,内心就会变得自由自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晚年就像日落时分的桑树和榆树一样,因为晚年的天空仍然可以充满绚烂的霞光。

晚霞的意象在这首诗中,“晚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晚年的美丽与价值:“晚霞”通常出现在黄昏时分,象征着一天中的最后时光。

在这里,它被用来比喻老年人的生命阶段,尽管接近生命的终点,但依然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美丽和价值。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晚霞”这一美好的自然景象,鼓励人们即使在老年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经验与智慧的积累:正如晚霞是夕阳西下时分天空中最灿烂的景象一样,老年人经过了漫长的人生旅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宝贵的财富是年轻人所不具备的。

超越年龄的尊严与魅力:“晚霞”不仅代表着美丽,也象征着一种超越年龄限制的尊严与魅力,表明即使到了晚年,人们仍然可以保持优雅和风采。

通过这些意象和比喻,刘禹锡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无论年龄如何增长,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珍惜当下的美好,展现自己的价值。

古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

古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

古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前言】《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翻译】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及练习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唐代: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译文及注释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酬乐天咏老见示》习题1.诗中叙述了怎样的老年状况?请简要分析。

(5分)2.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诗中叙述了老年苦况令人怜悯:体瘦、发稀、眼昏、病多,无法读书,经常针灸。

诗中也指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阅历丰富,对社会、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细细思量,对一切都能释然。

2.相同。

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

本诗用“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

坦然面对衰老诗句

坦然面对衰老诗句

衰老,是人生的一部分,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它。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表达了这种坦然面对衰老的精神。

一、《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作品,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坦然态度。

诗中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寓意着虽然日已西沉,但是晚霞依然可以映红整个天空。

这是对衰老的一种积极、乐观的解读,鼓励人们坦然面对生活的晚年。

二、《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诗是毛泽东的作品,他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看法。

诗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明确提出了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精神却可以永存。

这是对衰老的一种超越和升华,让人们明白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三、《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的作品,他通过描绘神龟、腾蛇、老骥等自然生物的生命过程,表达了自己对衰老的看法。

诗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寓意着虽然身体已经衰老,但是精神依然可以追求远方的目标。

这是对衰老的一种挑战和超越让人们明白只要有梦想和追求生活就永远充满活力和希望。

总的来说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坦然面对衰老的精神它们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的晚年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

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名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名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名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其中的名句有: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衰老的无奈和对年老时无人怜悯的感慨。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这句诗通过描写身体的消瘦和头发的稀疏,形象地表现出衰老带来的变化。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此句写出了诗人经历丰富,看人看事如同看河流一般,寓意着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思是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时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成为了鼓励人们在晚年保持豁达心态的名句。

这些名句生动地描绘了衰老的现实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这首诗表达诗人刘禹锡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简析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

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

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评说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的意思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的意思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的意思“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酬乐天咏老见示》,其古诗全文如下: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翻译】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赏析】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

古诗赏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二句既照应诗题,也点出了“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B.“身瘦”“发稀”“废书”叙述了老年苦况令人怜悯,用形象的语言交代了“顾老”的原因。

C.七八句语言精辟,指出人老也有自豪自傲的长处:阅历丰富,对社会、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

D.整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诗歌内容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的力量。

1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有什么含义?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古人常在诗中借助鸟的意象来写景抒情,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里仁》篇中说,如果他人贤能,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如果他人不贤能,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

(3)愁,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有慨叹时光流逝之愁、友人送别之愁、哀伤故国之愁等等。

由于水的一去不回头,剪切不断,绵软不绝的特性,古人常以水喻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D[解析]“沉郁顿挫”错,应是“旷达豪迈”16.①含义: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

(3分)②“桑榆”比喻晚年,体现了诗人面对衰老、人生的困境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3分)17.(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刘禹锡的诗歌《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刘禹锡的诗歌《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刘禹锡的诗歌《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灵魂里有一种奋发精神,人总有消极颓废的时候,而刘禹锡善于自省,不愿在颓废里沉陷,他振奋一搏,也就打开了诗歌新境界。

他诗歌的高明正在于此。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刘禹锡诗歌《酬乐天咏老见示》的最末两句,结合全诗以及当时诗人老迈的状态,它是诗人对自己和朋友的安慰和勉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勉励和安慰,它的意思其实更接近这样:不要一味陷入对年老体衰的悲悯中,也应看到年老美好的一面。

夕阳虽然近黄昏,可依然绚丽美好。

《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个“酬”字点名了它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字乐天)的唱酬之作。

首先是老迈的白居易写了一首“咏老”的诗给刘禹锡(字梦得),这便是《咏老赠梦得》,此诗流露出白居易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有点诉苦的性质。

《酬乐天咏老见示》就是刘禹锡对白居易《咏老赠梦得》的答诗,两人你来我往,都在诗中诉说自己衰老的身体之苦,但刘禹锡显然乐观些,也客观些,他不单单只围绕身体,还写到了老年人在经事识人方面的智慧:“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但要说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没有一点颓废情绪吗?也不是的。

诗歌的前六句基本上也是对白居易诉苦自己的“老”。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谁人不顾虑哀愁衰老咯,人老了还有谁怜爱他呢。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老迈的身体越发清瘦,束腰的衣带不得不频频收紧。

头发掉落稀少了,原来的帽子显得宽松往往偏向一边。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为了爱惜眼睛,不得不废弃看书。

随着年龄越发老迈,身体也越来越依靠针灸。

但是,刘禹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在消极的情绪里沉陷徘徊下去,他的认知里有种“辩证法”,这让他总能找到事物的光亮,比如“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刘禹锡找到年老的光亮是:“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原文、赏析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原文、赏析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

但白居易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拼音版翻译朗诵音乐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拼音版翻译朗诵音乐

酬乐天咏老见示拼音版翻译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酬乐天咏老见示拼音版注音:rén shuí bù gù lǎo ,lǎo qù yǒu shuí lián 。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shēn shòu dài pín jiǎn ,fàxī guàn zì piān 。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fèi shū yuán xī yǎn ,duō jiǔwèi suí nián 。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jīng shì hái ān shì ,yuè rén rú yuè chuān 。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xì sī jiē xìng yǐ ,xià cǐ biàn xiāo rán 。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mò dào sāng yú wǎn ,wéi xiá shàng mǎn tiān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字词句解释(意思):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中老年感悟的诗句

中老年感悟的诗句

中老年感悟的诗句《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一、衍生注释:1.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人谁不害怕衰老呢,老了之后又有谁来怜惜自己呢。

这里表达了对衰老的一种普遍担忧。

2.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身体消瘦腰带不断地缩紧,头发稀少帽子自然就戴得偏斜了。

描绘出老年人身体上的变化。

3.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不再读书是因为珍惜眼睛,常常烤火是为了适应年老体寒的身体。

4.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经历的事情多了就更加懂得事理,见过的人多了就像看过山川一样有阅历。

5.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仔细想想这都是幸运的事,明白了这些心里就坦然了。

6.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呢。

桑榆,喻日暮。

二、赏析:这首诗是刘禹锡回应白居易感慨衰老的作品。

诗的前几句细致地描绘了衰老带来的身体变化,如消瘦、发稀等,以及因衰老而改变的生活习惯,真实地展现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然而,诗的格调从“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开始发生转变。

诗人表达出随着年龄增长,经历丰富,也有了更多的人生智慧。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是全诗的精华,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晚年生活,就像晚霞一样,虽然接近黄昏,但依然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三、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诗风豪迈,题材广泛。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的诗歌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无论是描写山水风光,还是抒发人生感慨,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运用片段:我邻居张大爷,一辈子勤勤恳恳。

前几年退休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唉声叹气的,觉得自己老了就没用了。

我就跟他说:“张大爷,您看人家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呢。

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诗中叙述了怎样的老年状况?请简要分析。

(5分)2.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诗中叙述了老年苦况令人怜悯:体瘦、发稀、眼昏、病多,无法读书,经常针灸。

诗中也指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阅历丰富,对社会、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细细思量,对一切都能释然。

2.相同。

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

本诗用“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

简析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酬乐天咏老见示诗歌鉴赏

酬乐天咏老见示诗歌鉴赏

酬乐天咏老见示诗歌鉴赏
赏析:这是一首以乐天主义为基调的咏史诗,作者以豪迈的笔调,颂扬了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并将其与乐观向上的态度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以“酬乐天”来命名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乐观人生
态度的赞赏。

乐天主义是一种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生活哲学,鼓励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诗人通过赞颂乐天来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诗中细腻描绘了古老文化的辉煌。

诗人以“咏老”为主题,颂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描写古代伟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文化传统等,诗人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最后,诗人以“见示”来表达自己对读者的期待。

见示可以理解
为启示、指导,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传达给读者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和对古老文化的尊敬。

诗人希望读者能够从自己的诗歌中获得启发,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并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乐观向上和尊重古老文化为主题,通过赞颂乐天和咏史,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古老文化的尊敬之情。

诗歌语言豪迈有力,表达了诗人对乐天主义和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

酬乐天咏老见示

酬乐天咏老见示

酬乐天咏老见示《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

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实际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台;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

这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在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之后;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

两人又是诗坛宿将,自然少不了诗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怜。

对于老病,白居易有时很通达,他在《览镜喜老》中就说过:“晚衰胜早夭,此理决不疑。

”可是,有时也不免感伤,他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便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的诗词《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应答诗,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里抒发了自己年老体衰的悲伤和无奈。

诗人则通过抒写自己的衰老,来鼓励好友积极振作,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势和奋
斗不息的精神。

为了安慰好友,诗人首先叙述了自己的年老状况。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由于衰老的缘故,诗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瘦弱,常常需要缩短衣带,满头的白发掉得厉害,一天比一天稀疏,甚至连帽子都斜在了一边。

自从眼睛变得不好使,书也很少去读了,因为这一身的病痛,长年累月都要针灸治疗。

好友白居易年老一身疾病,生活十分不便,可是对于诗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两人相比,诗人的情况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当然令人伤心悲痛。

可是诗人并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哀伤之中,年老或许还有年老的好处。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正是由于年老,自己阅人阅事无数,反而对万事都娴熟于心。

为什么衰老容易令人消极?可能还是心态的问题,“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只要自己能慢慢地接受它,年老也并不是那么可怕。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桑榆”,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代指日暮。

意思是:千万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日落散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璀璨无比呢!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以日暮喻衰人老,却传递出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催人奋进。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
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

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
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