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1课)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3.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单元(2——5课)1.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2.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地球最南端的一点叫(南极),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5.识读地图的三要素为:(比例尺、判定方向、图例)。

“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6.地图的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7.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8.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9.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10.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11.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山多)12.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13.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青藏高原)14.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地球的形状、大小、地形、地貌、陆地、海洋、动植物、物产、矿藏、人类和环境等资料)第三单元(6-9课)1.“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

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知识点复习提纲

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知识点复习提纲

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课知识要点第一课一、填空1、人的一生经历(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中(婴儿期)和(青春期)生长最快。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特征之一,它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二、问题1、你现在处在什么生长发育时期?应该注意什么?答、我现在处在青春发育期。

应该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合理休息等。

2、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男女生长有什么规律?答、青少年发育期女生从12岁开始发育,男生从13岁—14岁开始发育,在此时期女生比男生早发育2年,10岁以前男同学平均身高略大于女同学的身高,12岁开始女孩的身高、体重超过男孩。

3、举例说说你遗传你父母的哪些特点?有哪些变异(植物也举例说明)3、什么叫遗传现象?什么事变异现象?答、自己与爸爸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叫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妹姐弟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第二课一、填空。

1、(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星球,它是一个(水)球。

人类认识它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

2、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大多是(咸)水。

3、古希腊人通过(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的现象,提出了“地球说”。

4、(哥伦布)是地理发现的先驱者。

5、(麦哲伦)是航海家,探险家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

二、问题1、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答、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大多是咸水。

2、古希腊人通过什么现象提出地球说?答、古希腊人通过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的现象,提出了地球说。

第三课一、填空。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纬指示(南北方向)。

4、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二、问题1、什么叫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答、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就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叫地球仪。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1课)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下同。

)、(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

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6、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进行过几次体检,一般在哪里检查的?(据实回答)6、说一说你与去年相比,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据实回答)8、你的形态特征等方面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9、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形态特征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10、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

(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第二单元(2——5课)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8、“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一、一个人要经历“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

人的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人有两个生长高峰期:①由胎儿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②女孩约10-12岁,男孩约12-14岁。

2.在10岁之前,男孩的身高和体重略高于女孩。

10岁以后,女孩在身高和体重方面的平均数量高于男孩,形成曲线上的第一个交叉点;12岁左右,男孩开始发育。

在14岁时,男孩比女孩更高、更重。

在发展曲线上形成第二个交叉点。

3、(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2、地球1519年9月,领航员(麦哲伦)带领船队(三年)完成了第一次绕地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仪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在地球上,有一条圆线(赤道)将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其他平行于赤道的圆周线称为纬线。

纬度表示东西方向。

北半球的一个纬度被称为北回归线。

在南半球,与北回归线相对应的一个纬度被称为北回归线。

在地球仪上,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称为经度,表示南北方向。

4.地图看地图要注意哪三要素?首先要知道比例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

其次,要判断方向:或根据经纬线定向;或根据指向标定向;或面对地图,定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

最后,地图上附有图例,每个符号都代表具体的地理事物。

知道了标志的作用,我们就能够通过读图来了解一个地方的状况了。

5、建立“地球档案”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6、昼夜交替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太阳中心”说。

地球绕太阳旋转约365天,地球绕地轴旋转约24小时,昼夜交替约24小时。

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

7.谁先看到日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是自西向东。

在我国是东边先看到日出,最后是西边地方。

(1)8、昼夜温度的变化温度的日变化与太阳的辐射距离、角度、面积等因素有关。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下册知识梳理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下册知识梳理

地球自身不发光, 科学家研究
也不透明,太阳在 发现,地球
同一时间只能照亮 围绕太阳公
地球的一半,产生 转一周约为
昼夜。
365天,地
只转有变化有,昼,“同夜而地时变且球自化才围转,符绕”又合太才有实阳会四情公既季。球一小交约绕 周 时 替 为2轴 约 , 一4自 为 昼 次小2转 夜 也时4。
以希腊亚里 士多德为代 表,认为地 球是宇宙的 中心。其它 天体则以地 球为中心, 在不停地运 动。这种观 点,就是 “地心说”。
纬度: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
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
1、度数范围:
0°(赤道)~90°(两极点) 2、表示:
北纬-#°N ,南纬-#°S 南北半球分界线: 南极圈 0°纬线(赤道)
重要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越 大

西






66.5°N
90°N 北极圈 高 纬 60°N
30°N
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时区数*15=中央经线数
(1)西八区的中央经线是
。东十一区的中央经是 。
(2)中时区的经度范围是7.5°W─7.5°E,东十区的经度范围是

西六区的经度范围

(3)纽约所在的时区是
,莫斯科所在的时区是

两地的时差是
小时。
(4)若太平洋标准时间(西八区区时)是2时,则北京时间是
A、什么叫经线?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垂
直于纬线的弧线。 B、经线的特征:
半圆;相交于极点;长度都相等; 指示南北方向。 a 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 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 b 经度的标定: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 1 课我们的生长发育1、一个人一生经受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我们觉察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像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肯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觉察?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样,女同学在9 岁到12 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 2 课地球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围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 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局部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外表积的29%;海洋局部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 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外表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 3 课地球仪1、人们依据地球的外形,按肯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局部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课自己与父母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一种遗传现象,一树结果酸甜各异,说的是一种变异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动物有这种现象,植物也有这种现象。

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在少年期。

我们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仅身高和体重在增长,而且身体的各个部分也显著变化。

第二课地球是人类的居住地。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由“居住地中心说”到“天圆地方说”再到“地球说”的认识过程。

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他们的依据是远方的航船桅杆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和隐没。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带领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地球是以海洋为主的球体。

四大海洋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大陆地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是,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第三课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就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在宇宙中是绕一根假想的轴自传,这根假想的轴叫地轴。

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分别是南极和北极。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我们称它为赤道。

其它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北半球有一条纬线叫北回归线,南半球有一条纬线叫南回归线。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在地球仪上,还有表示地球表面陆地、海洋、国家位置等的地图。

通过经纬度,我们能很快在地球仪上确定物体的具体的位置。

第四课我们常见的地图类型有,地形地图图,行政区划地图、交通地图、气象地图、物产分布地图等。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重点1、我们的生长发育1、一个人要经历“婴儿 - 少年 - 青年 - 中年 -老年”五个阶段。

人的生长发育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人有两个生长顶峰期:①由胎儿期开始到出生后 1 岁;②女孩约 10-12 岁,男孩约 12-14 岁。

2、10 岁从前,男孩在身高、体重稍高于女孩。

10 岁此后,女孩不论身高、体重等均匀数都高于男孩,形成曲线上的第一次交错; 12 岁左右男孩开始发育,约 14 岁男孩身高、体重又超出女孩。

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二次交错。

3、(遗传)与 ( 变异 ) 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2、地球1519 年 9 月,航海家(麦哲伦)历时(三年)带领船队达成了人类初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仪地轴与地面订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均匀分红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 . 其余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此中北半球有条纬线叫北回归线,在南半球,与北回归线对应的一条纬线叫南回归线。

在地球仪上,很多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

4、地图看地图要注意哪三因素?第一要知道比率尺,比率尺是图上距离它所表示的实质距离的比。

其次,要判断方向:或依据经纬线定向;或依据指向标定向;或面对地图,定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

最后,地图上附有图例,每个符号都代表详细的地理事物。

知道了标记的作用,我们便可以经过读图来认识一个地方的状况了。

5、成立“地球档案”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表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半径均匀约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

4 月 22 日为“世界地球日”。

6、日夜交替1543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转论》--- “太阳中心”说。

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 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 小时,日夜交替一次约为 24 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

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2课地球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

(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第4课地图1、地图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与地里有关的各种信息,正确的反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疆界等的分布状况,如实的表达地理特征的图。

2、看地图的三要素是:(看比例尺),(判断方向),(了解图例);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图例);图例一般在图的(左下)方。

第5课建立地球档案1、整理有关地球的材料,为地球建一个“档案”形状:球体,像一个皮球。

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2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48亿平方千米结构:由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自转方式:自西向东绕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地球上的自然事件:地球上有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还有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地球的邻居: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是月球,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2、关于地球的现在,你知道些什么?答:1、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如:冰川地貌、丹霞地貌.2、地球上有各种繁多的动植物。

3、地球环境受到了污染,如:山体污染、河流污染。

4、人类越来越重视保护地球了。

4、查阅资料,了解父辈们30年前生活的环境状况,与我们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造成的?为了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答:以前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可以直接从河里提水饮用,房子周围树木成林,空气清新,而现在河水大多被污染了,时常有死鱼漂上来,周围的树木也变少了,这都是工厂增多,人们乱砍树木造成的。

建议:1、多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2、不乱扔垃圾。

3、工厂的废水废气要净化处理后排放。

4、农业生产中要尽量少用化肥、农药。

6、昼夜交替1、“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

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也约为(24)小时。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3、“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答:“昼夜交替”的现象是地球在绕地轴自传的过程中产生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在自传过程中,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

7、谁先看到日出1、全球可以分为(24 )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 1 )个小时,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为什么北京比巴黎先迎来黎明?答:因为北京在巴黎的东方而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北京比巴黎先迎来黎明。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说出你的理由。

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因为我国的东部先看到日出,西部后看到日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的。

8、昼夜温度的变化1、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14时)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6时)左右。

2、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由低到高),下午12点-早晨6点(由高到低)。

3、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4、昼夜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答:昼夜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5、昼夜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答:通过观察我发现:早晨6:00钟温度最低,从6:00以后温度开始上升,一直到14:00达到最高,从14:00以后温度开始下降,14:00——18:00之间温度下降最快。

7、昼夜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答: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照射的角度、距离、面积等有关。

太阳直射大地温度很高,太阳斜射大地,温度较低。

9、一天中的动植物1、人类一般是白天(工作),夜晚(休息),猫头鹰则是白天(休息),夜晚(工作)。

大多数植物是白天(生长)夜晚(休眠)。

2、白天开花的植物:牵牛花、牡丹、荷花、睡莲、郁金香夜间开花的植物:昙花、夜来香、月光花、丝瓜花、蒲公英、3、昼出夜伏的动物(白天活动):鸡、鸭、鹅、牛、羊、鸽子昼伏夜出的动物(晚上活动):老鼠、萤火虫、猫头鹰、蝙蝠、飞蛾4、依据上述动植物的昼夜行为,说一说:它们的昼夜行为受到了昼夜变化的影响吗答:动物和植物各有自己的生物钟,它们的昼夜行为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

植物会在不同的时刻开花,而动物有的昼伏夜出,有的昼出夜伏。

10、卵石的形成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上游的石头很大,棱角分明;中游的石头比上游的小一些;下游的石头光滑圆溜。

3、河流下游河滩上的卵石又是怎么来的?你怎样做实验研究的?答:河滩上的卵石是上游石块在流水长期搬运和磨圆作用下形成的,我把一些小砖块装在广口瓶中,并装入半瓶水,盖上盖子用力摇晃,瓶中的水带着小砖块一起转动起来,过一会儿停止摇晃,小砖块沉到瓶底,砖块上的棱角消失了,说明流水具有搬运和磨圆的作用。

4、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答: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光滑圆溜的卵石。

11、溶洞1、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是地下(洞穴)。

溶洞内有(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等。

悬垂在溶洞顶部的(钟乳石),从地下往上“生长”的(石笋),有钟乳石和石笋连接起来的(石柱),还有由池水沉淀而成的(石花)2、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带有酸性的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溶洞的形成与带有(酸性的水)的长期浸蚀有关。

3、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4、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有酸性。

这些带有酸性的雨水渗透到地下石灰岩的裂缝时,会对石灰岩产生(腐蚀作用),天长日久,由石灰岩构成的岩层,会形成许多(溶洞)。

1、溶洞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1、石灰岩地貌,2、有含酸性的水流过)2、溶洞是怎样形成的?答:自然界的雨水和地下水常带有酸性,当它流经石灰岩或沿裂缝透到岩石中去时,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

天长日久,石灰岩就会在这种酸性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下形成很多洞穴,而且相互连通,不断扩大,一旦地下水退却,在石灰岩构成的山中,就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

第12课升高的河床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2、水土大量流失,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3、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是因为(大量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

4、(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5、黄河下游河床中沉积的泥沙主要是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向下游的(途中)带来的。

6、黄河两岸大量泥沙流失沉积到黄河中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造成的。

7、黄河下游河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答:黄河下游河床会发生升高的变化。

因为黄河向下游流的途中,带走了大量泥沙,长期淤积,所以会升高。

8、为什么黄河的水是浑黄的?答: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土质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9、根据44页的实验,说说黄河下游河床的升高与那些因素有关?答:第一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第二河水的冲刷,第三黄河水带着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流向下游,第四泥沙在水流中慢慢沉淀,导致了黄河底部日益升高,慢慢的抬高了河床。

10、升高的河床会有什么危害?答:黄河下游的河床已经远远高出两岸民居的房顶。

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一旦遇上大雨,黄河泛滥,大堤决口,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自然灾害。

例如:田地淹没,房毁人亡等。

11、怎样治理黄河,让河水变清?请谈谈你的想法?答:①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

②将开垦的农田还原成草地森林。

③有计划的开展畜牧业,不过度放牧。

第13课沙尘暴1、沙尘天气分为:(浮沉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四类。

2、沙尘暴形成至少需要的两个条件是:(强风)(沙尘源)。

3、沙尘暴多发于(沙漠)(沙地)(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

4、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空中沙尘飞扬)(空气浑浊),(能见度差)5、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天气。

6、在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的基本条件中,(人为破坏植被),(开垦作耕地)等人类活动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有关。

7、产生沙尘暴的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8、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现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答:风将地面的沙尘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很浑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都是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人们行走很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