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阳维脉、阴维脉
阴维脉(7穴)
阴维脉(7穴)
经脉循行歌
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郄。
【经脉概述】
阴维之“维”,含有维系;维络的意思。
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阴维脉维络诸阴经,交会于天突、廉泉。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经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
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有关的疾病。
【经脉循行】
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
其脉气所发,阴维之郄,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其为病也,苦心痛。
凡一十二穴。
筑宾(内踝上)腹哀(日月下)大横(腹哀下)府舍(腹结下)
期门(乳下)天突(结喉下)廉泉(结喉上)
【白话注译】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
【主症病候】
心痛、胃痛,腹痛等里证,以及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腹中积块,坚横,胁肋攻撑疼痛,妇女胁痛,结胸里急,伤寒,疟疾,忧郁等证。
【交会腧穴】
筑宾(KI9)
府舍(SP13)
大横(SP15)
腹哀(SP16)
期门(LR14)
天突(CV22)
廉泉(CV23)。
保健按摩师模拟初级九
保健按摩师模拟初级九一、单项选择(第1 题~第160 题。
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1(单选题). 在脏腑阴阳中(D )归属于阳。
A、心B、肺C、肝D、胆2(单选题). 喜为(D )志。
A、肺B、肝C、肾D、心3(单选题). (D )脏其华在爪,在体合筋。
A、心B、肾C、肺D、肝4(单选题). (A )为肝志。
A、怒B、惊C、忧D、思5(单选题). 有“后天之本”之说的脏腑是(B )。
A、肾B、脾C、肝D、肺6(单选题). (C )为脾液。
A、汗B、唾C、涎D、泪7(单选题). (B )脏在志为思。
A、肾B、脾C、肝D、肺8(单选题). 在液为涕的脏是(D )。
A、心B、肝C、脾D、肺9(单选题).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的脏腑是( B)。
A、肝B、肾C、心D、胆10(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小肠生理功能的是(A )。
A、行气化水B、受盛化物C、分清泌浊D、受盛化物、分清泌浊11(单选题). 传化(D )是大肠的生理功能。
A、水谷B、精气C、营气D、糟粕12(单选题). (C )的贮尿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A、胆B、小肠C、膀胱D、肾13(单选题). 有水谷之海之称的脏腑是(D )。
A、膀胱B、肾C、大肠D、胃14(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胆的功能是(A )。
A、生髓、藏血B、藏精汁、助消化C、主决断D、藏精汁、主决断15(单选题). 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和(C )。
A、津能援气B、津能化气C、津能载气D、气为津母16(单选题).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D )。
A、血液B、神经C、经脉D、经络17(单选题). 手厥阴(A )经。
A、心包B、心C、肺D、肝18(单选题). 足三阴经的名称是(A )。
A、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B、任脉、阴维脉、阴跷脉C、足少阴肾经、任脉、阴维脉D、足太阴脾经、足厥阳肝经、阴跷脉19(单选题).阴维脉,阳维脉是(C )的组成。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既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偶,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其主要功能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运行的气血满盈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储存起来;当十二经脉中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可调动其储蓄,把气血还流于十二经脉中。
此外,由于奇经八脉也各有其循行路线,因此它们所含蓄的气血,同样起着营养机体、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
(一)任脉(图2-15)图2-15 任脉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下出于会阴,上抵额部,诸明经都相与交会,所以有“阴脉之海”之称。
具有调节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会阴:男子为阴囊根部与肛门的中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的中间。
曲骨:耻骨联合中点上缘。
中极:前正中线脐下4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石门:前正中线脐下2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阴交:前正中线脐下1寸。
神阙(què)(脐中):脐之正中。
水分:前正中线脐上1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巨阙:前正中线脐上6寸。
鸠尾:剑突下,相当于脐上7寸。
中庭:胸剑联合的中点。
膻(dàn)中: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玉堂:前正中线膻中穴上,平第三肋间。
紫宫:前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
华盖:前正中线,胸骨柄与胸骨体结合处。
璇玑:前正中线,胸骨柄中央。
天突:胸骨上缘凹陷。
廉泉: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承浆:颊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任脉的病症:任脉为阴经脉气所汇聚,故任脉发生异常时,主要出现阴经,特别是肝、肾方面的症状。
文献载述有“男子内结也疝,女子带下瘕聚”等病。
如任脉脉气虚耗,会导致“地道(指阴经脉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任脉对于孕育的重要作用,说明它同肾气和胞宫的密切关系。
足三阴之经脉皆循行少腹,而隶属于任脉,故晋代医书载述任脉疾病,有“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和“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等症状。
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含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奇经八脉的分布纪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个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七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感化: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接洽,将部位邻近.功效类似的经脉接洽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调和阴阳的感化;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感化,奇经八脉如同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如同江河之水.•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蹻脉•阴蹻脉督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感化,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殊是男性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本经脉腧穴有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体系.呼吸体系.消化体系.泌尿生殖体系.活动体系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 |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1) 长强DU1 Ch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剖解]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痛苦悲伤.[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 治脱肛.痔疮.[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谋杀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沾染,不灸.(2) 腰俞DU2 Yāo shū[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剖解]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配伍]配膀胱俞(灸) .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3) 腰阳关DU3 Yāo yáng guān[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主治]腰骶痛苦悲伤,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4) 命门DU4 Mìng mén[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骇,手足逆冷.[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辛酸.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感冒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 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呆滞型) (艾灸) ;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 治寒湿痹腰痛.[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5) 悬枢 DU5 Xuán shū[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6) 脊中DU6 Jì zhōng[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刺灸法]斜刺0.5~1寸.(7) 中枢DU7 Zhōng shū[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主治]黄疸,吐逆,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8) 筋缩DU8 Jīnsuò[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配伍]副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9) 至阳DU9 Zhì yáng[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痛苦悲伤,脊强,身热.[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肉痛.[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10) 灵台DU10 Líng 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合营谷(泻法) .委中(放血) 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11) 神道DU11 Shén dào[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肉痛,惊慌,怔忡,掉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配伍]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慌;配百会.三阴交治掉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12) 身柱 DU12Shēn zhù[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配伍]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 治疔毒.[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13) 陶道DU13 Táo dào[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烧,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配伍]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合营谷.曲池.风池治外感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14) 大椎DU14 Dà zhuī[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剖解]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吐逆,黄疸,风疹.[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 ;配曲池预防流脑;合营谷治白血球削减;配足三里.命门进步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15) 哑门DU15 Yǎ mén[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剖解]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吐逆.[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 .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掉语.晕厥不醒;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偏向迟缓刺入0.5~1寸.(16) 风府DU16 Fēng fǔ[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剖解]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惧慌,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配伍]配腰俞治足不仁;配昆仑治癫狂.多言;配二间.迎喷鼻治鼽衄;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难言.[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偏向迟缓刺入0.5~1寸.针尖不成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17) 脑户DU17 Nǎo hù[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尊府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剖解]在阁下枕骨肌之间;有阁下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配伍]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癫狂痫.[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18) 强间DU18 Qiáng jiān[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剖解]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阁下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掉眠.[配伍]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19) 后顶DU19 Hòu dǐng[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剖解]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阁下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掉眠.[配伍]配百会.合谷治头顶剧痛;配外丘治颈项痛.恶风寒;配玉枕.颔厌治风眩;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配风池治脱发.[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20) 百会DU20 Bǎi huì[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剖解]在帽状腱膜中;有阁下颞浅动.静脉及阁下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眩晕,惊慌,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配伍]配天窗治中风掉音不克不及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分解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生发火;配百会.肾俞(盘旋灸) 主治炎症.[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21) 前顶DU21 Qián dǐng[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6寸(百会前0.5寸) .[剖解]在帽状腱膜中;有阁下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汇合处.[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配伍]配前顶.后顶.颌厌治风眩.偏头痛;配人中治面肿虚浮;配百会治目暴赤肿;配五处治头风目眩.目戴上.[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22) 囟会DU22 Xìng huì[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剖解]在帽状腱膜中;有阁下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配伍]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妃耦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喷鼻治鼻渊.鼻衄;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晕厥.癫痫;配血海.支沟治贫血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23) 上星DU23 Shàng xīng[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剖解]在阁下额肌接壤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配伍]合营谷.太冲治头子痛;配丘墟.陷谷治疟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治癫狂;配印堂.素髎.百会.迎喷鼻.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24) 神庭DU24 Shén tíng[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剖解]在阁下额肌之接壤处;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额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配伍]配行间治目泪出;配囟会治中风不语;配兑端.承浆治癫痫呕沫;配水沟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成视;配太冲.太溪.阴郄.风池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掉眠等病症.[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25) 素髎DU25 Sù liáo[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心.[剖解]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主治]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晕厥,新生儿梗塞.[配伍]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配迎喷鼻.合谷治鼻渊.[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26) 水沟DU26 Shuǐ gōu[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剖解]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主治]晕厥,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晕厥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梗塞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生发火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 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27) 兑端DU27 Duì duān[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剖解]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主治]晕厥,晕厥,癫狂,癔病,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配伍]配本神治癫痫呕沫;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止齿龋痛.[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28) 龈交DU28 Yín jiāo[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剖解]有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配伍]配风府治颈项急,不得顾;配承浆治口臭难近;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任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计二十四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在线,“手.足三阴脉之海”.起于会阴穴,阴阳相贯,任脉与督脉必订交,下交于会阴之间,上则交于唇.上至毛际曲骨端,行家腹内入胞中,是为“经络之海”.任脉为血海,又与胃脉相会,同时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会阴,而任脉走腹部,督脉走背部,冲脉并少阴,分布于胸中.明代《医经小学》中奇经八脉歌诀:“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咽承浆里,阴脉之海衽所谓.” 患任脉疾病者的病候:遗尿.遗精.腹胀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气.本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体系.呼吸体系.消化体系.泌尿生殖体系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由之部位的病症.本经穴位: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1) 会阴RN1 Huì yīn[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结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剖解]在球海绵体中心,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主治]溺水梗塞,晕厥,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梗塞;配十宣急救晕厥;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疮.脱肛;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配中极治遗尿.淋症;配关元治遗精.[刺灸法]直刺0.5~1寸,妊妇慎用;可灸.[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2) 曲骨 RN2 Qū gǔ[定位]鄙人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结合上缘的中点处.[剖解]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配伍]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晦气;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刺灸法]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落后行针刺;可灸.[附注]任脉.足厥阴之会.(3) 中极 RN3 Zhōng jí[定位]鄙人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剖解]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主治]小便晦气,遗溺不由,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累痛苦悲伤,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配伍]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阳萎.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4) 关元 RN4 Guān yuán[定位]鄙人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剖解]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痛苦悲伤,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晦气,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配伍]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须眉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5) 石门RN5 Shí mén[定位]鄙人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剖解]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痛苦悲伤,奔豚疝气,水肿,小便晦气,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配伍]配阴陵泉.关元.阴交治四肢水肿.小便晦气(肾气不化);配肾俞.三阴交治遗尿;配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三阴交.带脉穴治崩漏.带下.[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妊妇慎用.[附注]手少阳之募穴.(6) 气海RN6 Qì hǎi[定位]鄙人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剖解]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由,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配伍]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配关元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命门(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枢.上巨虚治胃腹胀痛.呃逆.吐逆.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性格衰弱);配足三里.合谷.百会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妊妇慎用.[附注]肓之原穴.(7) 阴交 RN7 Yīn jiāo[定位]鄙人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剖解]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晦气,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配伍]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妊妇慎用.[附注]任脉.冲脉.少阴之会.(8) 神阙RN8 Shén què[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心.[剖解]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由,五淋,妇女不孕.[配伍]配三阴交治五淋;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和气);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由.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气海(重灸)治中风脱证.[刺灸法]禁刺;可灸.(9) 水分RN9 Shuǐ fēn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剖解]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
阳维脉、阴维脉、外关穴、内关穴
阳维脉、阴维脉、外关穴、内关穴
阳维脉是外关穴在管阳维。
所以,所有的腑跟阳维是互通声息的。
阴维脉是跟内脏随时在沟通的。
所以,阴维脉是内关在管,阳维是外关在管。
所以,我们在外关和内关下针时,你从外关引到气,再透到内关去的时侯,阴阳脉生死桥就搭起来了,阴阳就交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用在很多地方,阴阳分离的时候可以用外关透内关。
所以,有时病人胸痛,我们会问你是痛在肋骨外面,还是肋骨里面。
里面是阴维,外面是阳维。
如果病人讲不清楚,就外关透内关。
这是我们治症的来源。
阳维脉
【2018.08】轩岐纵横经络图解□孙立艳阳维脉阳维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经脉命名时“维”字有“维系、联络”之意。
因此,阳维脉的含义是“维系人体阳经”,也就是说,阳维脉能够联络人体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到溢蓄气血的作用。
“维”也指代系物或提网的绳索,如果把十二正经、经筋、别络、孙络、浮络,整体看成一阴、一阳两张网,那么阴维脉、阳维脉就是提起这两张网的两条大绳。
一般正常的情况下,阳维脉和阴维脉互相维系,对人体内气血盛衰起到调节作用,二者并不参与十二正经脉的气血环流,但是,如果阴维脉或阳维脉功能失常则会出现相关的症证。
《难经·二十九难》指出:“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说的就是,阳维脉负责联络人体阳经,阴维脉负责联络人体各阴经,如果阴维脉和阳维脉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若二脉功能失常不能相互维系。
患者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情不愉快,或者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或者思维不够畅快等感觉。
同时,还会出现全身疲倦而导致动作不协调的情况。
尤其是阳维脉发生病变,人多半会感到发热或是发冷,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上班族经常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全身无力,疲乏没精神,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啥大病,多休息休息就好了。
但实际上,如果上述表现还伴随有身上怕冷的情况,就可能是人体的阴阳不能自相维系,尤其是阳维脉发生了病变,气血不能灌注全身了。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阳维脉。
一、阳维脉循行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的金门穴,过外脚踝,向上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54轩岐纵横经络图解二、阳维脉病变阳维脉能够维系全身阳脉,具有调节溢蓄全身气血的作用。
由于阳维脉分布头肩各部,主寒热等表证。
故临床主要治疗头、耳、目、咽喉、胸胁部病证和热病。
例如偏头痛、胁肋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痛、肩背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等。
中医常说人有奇经八脉以下哪个说法是对的
奇经八脉不同于人体十二正经,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的功能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
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
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奇 经 八 脉
体内联系
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二) 主要病候: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 如果督脉脉气失调,经络之气受阻、 清阳不升,就会出现: 1 实则脊强 2 虚则头重,又因督脉的别络由小 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也会发生 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癃闭、 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
(三)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 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 的内脏疾病。
1 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 髓有密 切的联系;脑为元神之府,故能治神志病。 2 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俞穴受督 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与督脉有 关,所以能治内脏疾病。 3 督脉循行背脊,背为阳,所以督脉对全身阳经脉 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同时也是阳脉之海 ,它 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
4 神阙: 定位:脐窝中央 主治: 本穴居于脐,中焦、下焦之间,为胎儿的根蒂,与脏腑有 密切关系,尤其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原, 如果脾胃虚寒,元气也不能充,诸病由此而生。 凡真阳虚衰,下元虚冷,胃肠虚寒,脾阳不足之证,皆属 本穴主治范围。故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等证可 用本穴。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炷灸 法。
奇 经 八 脉
总论
定义:八条别道奇行的经脉,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特点:1 不直隶属于十二脏腑。 2 没有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3 与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
4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和冲脉,起 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 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 歧” 5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 脉之海”。
7 建里: 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3寸 主治: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所以治疗胃痛、呕 吐,配内关; 食欲不振,配足三里;腹胀、水肿配水分、 阳陵泉、阴陵泉 操作:直针1--1。5 寸。
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
它们分别联系、调节六阳经与六阴经,对气血盛衰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联系心包和腹,所以,如果感到心痛或者忧郁,应当从调节阴维脉着手。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联系眼脑、咽喉与眼。
所以,如果感到眼睛痛或者入眠困难,患者可以轻揉阳跷脉,加以调适。
阴跷脉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阴跷脉联系咽喉、眼目、脑。
如果出现好睡、多眠、易困,则可以轻揉阴跷脉。
阴维脉
【2018援07】 47源自轩岐纵横 经络图解经和肝经的“推拉”养生法之外,脚部的运动 对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经脉来讲,具有重要 养生意义,尤其是阴维脉的养生保健。脚在 人的一生中意义非凡,我们站立或行走都依 赖脚,古人讲“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 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人全身有 十二条正经,脚上就有六条,而奇经八脉的 八条均始于足下。另外,脚上汇集了人体的 60 多个穴位,因此脚被医学家们又称为人 体的“第二心脏”。
《难经·二十九难》 指出: “阳维维于阳, 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 病苦心痛。”说的就是,阳维脉负责联络人体 阳经,阴维脉负责联络人体各阴经,如果阴 维脉和阳维脉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 若二脉功能失常,便不能相互维系。患者就 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情不愉快,或者不如意 而感到不痛快,或者思维不够畅快等感觉。 同时,还会出现全身疲倦而导致动作不协调 的情况。另外,血液化生依赖于手少阴心经, 阴维脉不通,则血液化生受阻,患者就会出 现心痛的症状, “心痛”在中医证候中不仅是 心之为病,还包括胃胆等痛症,范围较广。因 此,阴维脉病多表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痛等 里证。临床上当疼痛难熬时,按摩阴维脉会 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 下阴维脉。
一、阴维脉循经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三阴交穴)后上方
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 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 合,再上行交于任脉咽喉部的天突穴。
二、阴维脉病变 阴维脉能够维系全身阴脉,具有调节溢 蓄全身气血的作用。阴维脉发生病变主要表 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 三、对应经络 阴维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 经脉气相通,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 联系。 四、阴维脉养生 1.养阴维脉— — —脚趾运动少不了 阴维脉循行时起于小腿内侧,沿下肢内 侧上行,过胸部至咽喉。它和足太阴脾经、足 厥阴肝经循行的位置相近,都在我们的大腿 内侧。对于阴维脉的养生来讲,除了之前脾
传统中医奇经八脉基础知识
八脉隶属肝肾
联系奇恒之腑
但奇经八脉在生理功能上与肝、肾关系密切,故有 “ 八脉皆 隶属于肝肾 ” 之说。在循行分布上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如督 脉与脑、髓有联系,冲脉,任脉与胞宫有联系。
奇经的循行 除带脉之外皆自 下而上
奇经八脉的循行各自不同,但除带脉呈横向分布之外,其它 各经都是起于下部、行至上部。如冲脉、任脉、督脉都起自胞宫, 阴阳维脉和阴阳跷脉起自下肢,最后均上至头面。这与十二正经 有上有下的循行方式不同,它没有逆顺之分。
3
循行分布
奇经八脉具有各自 不同的循行路线,其总 的规律是“自下而上”。 但它的具体循行路线过 去记载的比较分散,现 据《内经》、《难经》 以及后世医家的有关记 述,加以整理,综合进 行论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胞宫”在于女性,显然指女子胞(子宫) 无疑。而对于男性“胞宫”何在?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男性的 生殖系统,这未免有些太笼统。有人认为是指男性的睾丸,但在 生理、病理治疗上又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目前按照中医的理论 解释,一般将其解释为“精宫”。
带 脉 循 行 示 意
季 胁
十四椎
环行于腰腹
阴维脉 阳维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 (足少阴筑宾穴),沿大 腿内侧上行至腹部,过胸 部,上于颈,在咽喉部与 任脉的天突、廉泉交会。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 ( 足太阳经金门穴),沿 膝外上行至胁肋,过肩部, 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 的哑门、风府交会。
阴维脉、阳维脉循行示意
冲 脉 ————
调节十二经气血
带脉环身一 周,络腹而过, 联系着纵行于躯 干的各条经脉, 使足三阳、足三 阴六条经脉皆受 带脉的约束。因 此,带脉的作用 是约束诸经不使 妄行,调节经气, 保持通畅。
带 脉 ————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
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1.督脉:督,有总督的意思。
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图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一、督脉循行图督脉穴歌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任脉穴歌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二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中医奇经八脉详解(附奇经八脉动态图)
中医奇经⼋脉详解(附奇经⼋脉动态图)奇经⼋脉包括哪些?奇经奇经⼋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表⾥配合关系,其循⾏别道奇⾏,故称奇经。
功能:1、沟通⼗⼆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经⽓⾎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
⼋脉1、任脉:⾏于腹⾯正中线,其脉多次与⼿⾜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2、督脉:⾏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于脊⾥,上⾏⼊脑,并从脊⾥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有密切联系。
3、冲脉:上⾄于头,下⾄于⾜,贯穿全⾝;成为⽓⾎的要冲,能调节⼗⼆经⽓⾎故称'⼗⼆经脉之海',⼜称'⾎海'。
同妇⼥的⽉经有关。
4、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到带脉⽳,绕⾝⼀周,如腰带,能约束纵⾏的诸脉。
5、6、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
有濡养眼⽬、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7、8、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
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奇经⼋脉的⽣理功能1、进⼀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诸脉。
⼆骄脉主宰⼀⾝左右的阴阳;⼆维脉维络⼀⾝表⾥的阴阳。
即奇经⼋脉进⼀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经脉的⽓⾎:⼗⼆经脉⽓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脉;⼗⼆经脉⽓⾎不⾜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脉与肝、肾等脏及⼥⼦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理、病理上均有⼀定的联系。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督脉的循⾏及其⽣理功能1.循⾏部位:督脉起于⼩腹内,下出会阴,向后⾄尾骶部的长强⽳,沿脊柱上⾏,经项部⾄风府⽳,进⼊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巅顶的百会⽳,经前额下⾏⿐柱⾄⿐尖的素寥⽳,过⼈中,⾄上齿正中的龈交⽳。
阴、阳维脉与《周易》乾坤二卦关系之浅析
《难经·二十九难》载:“阴维维于阴……阴维为病
这个立体空间方位上将阳维主表喻为《周易》的乾卦 苦心痛。”[3]阴维脉具有维系、联络全身诸阴经之功
(天),阴维主里譬为坤卦(地),一表一里,一天一地, 能,三阴俱属于里,与阴维脉所交会之处主要位于胸
维系人体一身之阴阳诸经,运营气血濡养表里,本身 腹,故其主治病症多以心胸腹疼痛为主,同理,因其交
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
文将从胆(经)与乾卦、脾(经)与坤卦两个角度进一步
《难经·二十九难》曰:“阳维维于阳……阳维为病 阐述二维脉与乾坤二卦的关系。
苦寒热。”[3]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三阳俱属于表,
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大多分布在头肩部,故其所主治的 2 胆(经)与乾卦的联系
病症主要以寒热、头痛为主,但由于这些交会穴的归
唐代医家杨玄操注曰“此脉为诸脉之纲维”[1],点明其 切,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阳维脉交会穴的主治病
连接、联络全身诸阴阳经的生理功能,尔后明代李时 症与足少阳胆经病候及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的病症
珍。
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2]。此论从人体
综上,阳维脉主治与胆经病候为主,阴维脉主治
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三阴经以及任督二脉等多条 与脾经病候为主,而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将
经脉的交会穴上,这些交会穴既能治疗各自所属经脉 阳维脉、阴维脉的顺序置于八脉之首,分别类比其为
(脏腑)的病症,还能治疗与其相通的二维脉的病症, 《周易》乾卦(天)、坤卦(地)而具统领八脉之义,故下
从乾卦的象征义来看,清代郑钦安所著《医理真
经和部位的不同,因此寒热之症又各有偏重,主要以 传》曰:“乾为天,属金,纯阳也。称为老父、老阳、老
少阳为主,根据历代文献记载,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 子。又名曰‘龙’……乾之初爻,乘于坤之初爻,而生
阳维脉
【附】《奇经八脉考》
【循行】
•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 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 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 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 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 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 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 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 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 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附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注释】
• [1]一尺所--指离地一尺许,当阳交穴所 在,为阳维之郄。杨上善《太素》注: “阳维诸阳之会,从头下至金门,阳交即 是也。” • [2]诸阳会--指阳维所交会的头肩部各穴。 参见上注。又张飞畴注:“诸阳皆会于 头”。
【语译】
• 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取穴在腿 肚下际,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即阳 交穴。 • 阳维脉起于与各阳经交会之处。
阳维脉
【循行】
• [1]《素问· 刺腰痛篇》:阳维之脉,脉与太合下间, 去地一尺所(1)。 • [2]《难经· 二十八难》:阳维起于诸阳会(2)也。 • [交会穴]金门(足太阳),阳交(郄;足少 阳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 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通于阳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维脉常用腧穴 】
穴名
1 金门
穴 位
申脉穴与京骨穴连 线中点,当骰骨外 侧凹陷中。 外踝高点上7寸, 腓骨后缘。 腋后皱襞直上,肩 胛骨下缘凹陷中。 肩胛骨上角,曲垣 穴上1寸。
主治
头痛,癫痫,小儿 惊风,腰痛,下肢 痿痹,外踝痛。 胸胁胀满,下肢痿 痹,癫狂。 肩臂疼痛,瘰疬。
特定穴
膀胱经的“郄 穴”。阳维脉的 之别属。 阳维脉的郄穴。 手、足太阳,阳 维脉与阳跷脉交 会穴
【功能】 《难经· 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 不能环流灌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 的作用; 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 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 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有关的 症证。 【病证】 阳维脉发病,出现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症, 所以《难经· 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张洁 古解释说:“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 寒热;《脉经》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 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以上都说明,阳 维脉主表证;《素问· 刺腰痛篇》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的记载。
2
阳交
3
臑俞
4
天髎
手少阳经与阳维 肩臂痛,颈项强急。 脉、阳蹻脉交会 穴
头项强痛,肩背疼 痛,上肢不遂,难 产,乳痈,乳汁不 下,瘰疬。
5
肩并
大椎穴(督脉)与 肩峰连线的中点。
手、足少阳经与 阳维脉交会穴。
穴名
6 头维
穴
位
主 治
头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眩,口痛,
特定穴
足阳明、足少阳经 与阳维脉交会穴。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2
3
4
穴名 5 腹哀
穴 位
主 治
特定穴 足太阴与阴维 脉交会穴。 肝的募穴;足 厥阴、足太阴 与阴维脉交会 穴。
大横穴上3寸,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 前正中线旁开 痢疾。 4寸。 乳头直下,第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 六肋间隙。 乳痈。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 胸骨上窝正中。 肿痛,暴喑,瘿气,梅核 气,噎膈。
【阴维脉常用腧穴 】
穴名 穴 位
1
主 治
特定穴
太溪穴上5寸,在 癫狂,疝气,呕 阴维脉的“郄 筑宾 太溪与阴谷的连线 吐,小腿疼痛。 穴”。 上。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腹痛,疝气,崩 足太阴、厥阴经 冲门 旁开3.5寸。 漏,带下。 交会穴。 冲门穴外上方 腹痛,疝气,积 足大阴、厥阴经 府舍 0.7寸,前正中 聚。 与阴维脉交会穴。 线旁开4寸。 大横 脐中旁开4寸。 泄泻,便秘,腹 足太阴与阴维脉 痛。 交会穴。
9
内关
14
风池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 胸锁乳突肌与斜 渊,鼽衄,耳鸣,颈项强痛,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方肌之间凹陷中, 感冒,癫痫,中风,热病, 交会穴。 平风府穴处。 疟疾,瘿气。 后发际正中直上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 二寸。 痛,失音,癫狂,中风。 后发际正中直上 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 0.5寸。 头痛项强。 热病,头痛,自赤肿痛,耳 腕背横纹上2寸, 鸣,耳聋,瘰疬,胁肋病, 桡骨与尺骨之间。 上肢痹痛。 督脉与阳维脉交会 穴。 督脉与阳维脉交会 穴。 三焦经的“经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阳维脉。
【功能】《难经· 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 身,溢蓄不能环流灌诸经者也。”说明阴维有维系、联络 全身阴经的作用。阴维脉维络诸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天突、 廉泉。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 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 有关的症证。 【病证】 阴维脉发病,则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所以 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张洁古解释说:“营为阴, 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脉经》王叔和 说: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满, 心痛”。以上都说明,阴维脉主里证。
额角发际宜上0.5 寸。 神庭穴(督脉)旁3 寸,当神庭穴与头维 穴连线的内2/3与 外1/3连接点处。
7
本神
头痛,目眩,癫痫, 小儿惊风。
8
阳白 头临 泣
目正视,瞳孔直上, 眉上 1寸。
阳白穴直上,入发际 0.5寸。
头痛,目痛,视物模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足少阳、足太阳经 与阳维脉交会穴。
9
头痛,目眩,流泪, 鼻塞,小儿惊痫。 头痛,目赤肿痛,青 盲,鼻塞;癫痫,面 浮肿。 头痛,目眩,唇吻急 强,齿痛。
15
风府
16
哑门
17
外关
联 络 各 阴 经 以 归 于 任 脉
旅顺中医理疗
主讲;杨奎振
QQ 1685828939
-----
阴 维 脉
【阴维脉循行】 《奇经八脉考》;阴维起于诸 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 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 寸踹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 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 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 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 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 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 前而终。凡十四穴。
6
期门
7
天突
任脉与阴维脉 交会穴。
8
廉泉
舌骨体上缘的 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 任脉与阴维脉 中点处。 强不语,暴喑,吞咽困难。 交会穴。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 心包经的 腕横纹上2寸, 掌长肌腱与桡 呕吐,癫痫,热病,上肢 “络穴”;八 侧腕屈肌腱之 痹痛;偏瘫,失眠,眩晕, 脉交会穴之一, 偏头痛。 间。 通阴维脉。
-----
阳 维 脉
联 络 各 阳 经 以 归 于 督 脉
旅顺中医理疗
主讲;杨奎振 QQ 1685828939
【阳维脉循行】; 《奇经八脉考》;阳维起于诸阳之会, 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 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 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 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 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 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 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 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 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 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 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 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10
目窗
头临泣穴后 1寸。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11
正营
目窗穴后 1寸。
穴名 12 13 承灵 脑空
穴
位
主 治
特定穴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 交会穴。
正营穴后1.5 头痛,眩晕,目痛,鼻塞, 寸。 鼽衄。 风池穴直上 1.5寸。 头痛,目眩,癫狂痫,颈项 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