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一模数学试卷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一模数学试卷分析
初三一模数学试卷分析(一)一、试卷总体情况:1、基础部分(86 分)
(1)相反数(2)科学记数法(3)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4)概率(5)相似(6)配方法(7) 统计量(9)自变量取值范围(10)分解因式(11)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13)实数计算(14)解不等式组(15)全等(16)方程组,代数式求值(17)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18)列方程解应用题(19)四边形计算(20)第一问切线证明(21)统计(23)第一问判别式(25)第一问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2、中档、提高部分(34 分)
(8)展开图(12)规律探索(19)第二问与圆有关的计算(22)阅读、操作问题
(23)第二、三问代数综合(24)几何综合(25)第二、三问代数几何综合题。
二、部分题目分析:
1、第8 题,展开图问题(中考选择压轴题常考题),难度中,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此题可采用退步法,使问题简化,三个面想不过来,你可以想两个面,之后看有无重叠即可,本题也可实验操作,但图形有些复杂,折起纸来有一定困难。
2、第12 题,规律探究题,本题所考图形在中考或模拟中多次出现,同学们并不陌生,解题关键是代数与几何之间的相互转换。
3、第17、18、19 题,都是模仿11年中考题出的,17注意分类讨论,18 注意分式方程要检验,19没考常规梯形计算。
4、第20 题,切线的证明实为弦切角逆定理模型,但为了降低难度,题中给画出了直径;第二问也是模仿中考题求了 2 条线段长度,但第一个线段长度实为降低求第二条的难度,并可以达到一定的区分度,本题为中等难题,但比11 年中考简单。
5、第22 题,本题为阅读理解类信息题,做这类题目注意一定要把信息读完了,再思考,然后照葫芦画瓢即可。本题在北京竞赛中考过,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培优类教辅《新思维》或《培优竞赛新方法》中的平移部分可以找到。
6、第23题,常规代数综合题,一句话“代数就行”。
7、第24 题,中点相关几何综合题,10、11年海淀一模第25 题皆是此类问题,本题图形的实质是增设中点法的外构中位线,进而极大的降低了难度,本类题在竞赛和中考中多次考察,08 北京中考第25 题就是此类问题(05 大连中考改题),本题为08 大连二模第26 题改题。
8、第25 题,代几综合,第一问送分,第二问割补法求面积,第3问可视为以代数为主的代几综合题(典型的大连题风格,本题为09大连中考第26 题改题),注意代数和几何之间的转换计算即可。
小结:
本次海淀区一模题目和以往相比略显简单,因此同学们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相对期末考试),但且不可骄傲,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要保证简单题的准确率,提高中等题的速度,了解难题的基本套路。
初三一模数学试卷分析(二)一、试卷中反映教与学的问题:
教的问题:
对学生解题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增强解题方法指导性教学。
学生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性质、基本定理不熟,造成失分;
2、审题不清,导致严重失分;
3、解题过程不规范,不严谨,解题基本技能不熟练,基本思路不明确,造成失分;
4、数学思想方法不灵活,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能力差,综合、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差造成失分。
二、试卷分析
这次试卷检测的范围主要是初三上学的知识点,难易也适度,比较能如实反
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从试卷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通过选择、填空、计算、和画图题进行
检测,第二类是综合应用,主要是考几何证明、应用实践和分类讨论等试题。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 “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在基本知识中,选择、填空的情况基本较好。选择题失分情况最多的是第一题,学生容易犯粗心的错误,其次填空题错误的在地17 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对于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很关键,自己读懂题意。分析题意在现在看来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很多学生因为缺少这种能力而在自己明明会做的题上失分了,太可惜了。(试卷第22题就是一应用题,学生主要错误是由于题意没有理解导致错误;第25题学生因为看见题目太
长,甚至xx 题目都没有看就没有去做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
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
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