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学前教育情境中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生理成熟所决定的,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例如,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才能学会走路、说话等技能。

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和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3、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环境中的刺激和强化所塑造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4、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

5、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的。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逐渐增强。

例如,幼儿能够更敏锐地分辨颜色和形状。

2、注意发展学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3、记忆发展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有意记忆和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4、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1、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表现,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力逐渐提高。

2、情感的发展幼儿逐渐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

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特征和能力,形成自我概念。

2、人际交往发展学前儿童与同伴、成人的交往能力不断发展,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整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整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解不到的就结合到书看哈!)名词解释:横向研究: 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 又叫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观察法: 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称为观察法调查法(P 31)、测验法、实验法、临床法敏化效应:之以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是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的经历时变得更加的脆弱。

钢化效应:反得。

脚手架的概念:成人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成人的指导是如何建构高楼的脚手架。

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p22)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分为两类,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同化(吸收):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人所偏好的现有的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则需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从而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顺化意指个体对特定事件作出反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

)什么是“自我同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不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

成熟是由自我本身内在发出的。

太容易受影响就没有形成自我同一。

遗传素质:包括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遗传的生物属性。

情绪:个体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主观体验,包含生理变化(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表情和体验三个基本成分。

本质上是个体对内外刺激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需要的反应。

气质:指的是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和量方面的个体差异。

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1、心理P3 :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2、学前儿童心理学P4: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儿童心理发展P4 :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4、发展心理学P6 :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5、年龄特征P18 :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6、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P18 :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7、儿童心理年龄特征P20 :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8、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P25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9、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26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10、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P26 :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P28: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2、手眼协调动作P35 :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13、五指分工P37 :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14、注意P55: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注意的指向性P55 :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16、注意的集中性P56: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

人格特征(个性)(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四.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略讲)(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心理过程的内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统一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体性喝形象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4. 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5.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6.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7. 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

8. 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9. 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10.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2.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5.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_ ,再前后_ ,然后是左右_ 。

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_感知者_ 、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_ 、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19.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2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2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居里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2.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核心概念
3.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 婴幼儿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
2. 儿童情感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
3. 提供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的教育环境及方式
三、儿童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1. 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 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儿童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儿童身体发展及相关问题
1. 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2. 儿童常见的生长发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五、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儿童心理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影响因素
2. 学前教育在促进儿童综合发展中的作用
3. 儿童综合发展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疾病预防
1. 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2.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措施
七、儿童心理评价与干预
1. 儿童心理评价的方法及工具
2. 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及技巧
3. 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及学校配合处理方式
以上是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当然,学前心理学的知识点众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

口唇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性器期(3—5岁)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

出现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男孩对母亲较亲近,女孩跟父亲亲密,企图排斥母亲。

处于无意识状态。

潜伏期(6—12岁)潜伏期又称“同性期”,最大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

直到青春期这种现象才有所转变。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同性别父母的角色认同。

2、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否认意识、情绪等内在心理过程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

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4、自然成熟理论I格赛尔I个体心理发展由儿童的生理成熟所规定,有着自己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旦SO
(2)蒙宜校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响和开展,并称之为敏感期。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趋势
研究内室的多元化:研究王段的现代化;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研究内安的外乡化。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幼儿学习心理、幼儿教学心理、幼儿教师心理。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生亘心理和幼儿教学心理。
(5)新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存储起来。
29.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观(单项选择)★
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生成模式。
30.学习策略的含义(名词解释)★
★★
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单项选择、简答)★★
(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
学习与教学的五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创立与开展(单项选择)★★★
(1)桑代克被称为“教学心理学之父”。
(2)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由此确立。
(3)20世纪初,耋代克构建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拟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立与开展(单项选择、名词解释、
简答)★★★
(1)卢梭的著作(爱弥尔一论教育)被誉为“儿童文学宪章和儿童权利誓士“
(2)学习的实质: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主体借助于问题情境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领悟的过程。
24.认知学习理论一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1.观察法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3.幼儿的情绪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5.记忆的种类6.想象7.思维方式8.年龄特征9.具体形象思维10.社会性微笑11.气质12.类型13.视觉悬崖14.埃斯沃斯的贡献15.同化16.个性17.心理年龄特征18.依恋19.自我意识20.儿童动作发展21.学前儿童无意注意22.学前儿童时间知觉23.学前儿童自我评价24.学前儿童同伴交往25.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前心理学》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B.生理成熟C.自然环境D.社会环境和教育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A.小B.接近学前晚期C.大D.接近于成年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A.0~1月B.4~5月C.6~12月D.1~3岁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8.儿童的视觉发展主要包括颜色视觉和(D)的发展。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幼儿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关键的知识点和理论需要我们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与周围环境互动,表现出简单的认知能力。

2. 前操作阶段:2岁到7岁的幼儿,开始具备符号思维,可以通过语言和图像进行思考。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觉为基础,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3. 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的幼儿,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运算。

4. 形式操作阶段:11岁开始,幼儿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抽象的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

二、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发展在学前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情绪认知:通过学习,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绪,比如高兴、生气、难过等,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相联系。

2. 自我认同:幼儿在学前阶段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3. 社交技能:幼儿需要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同龄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社交技能的培养,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社会支持。

三、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是幼儿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1. 言承语接:在学前阶段,幼儿通过模仿和接触他人的语言来逐渐学会并使用语言。

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进行交流。

2. 语法和句法:随着幼儿的语言发展,他们逐渐掌握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能够组织和运用更加复杂的语言表达。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来促进学前儿童教育和发展的学科。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点的梳理。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感知觉方面,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

他们对颜色、形状、大小等的感知具有一定的特点。

例如,幼儿在早期可能更倾向于关注鲜艳的颜色和较大的物体。

在注意力方面,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但持续时间仍然较短。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记忆力方面,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

他们更容易记住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则较难记忆。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图片、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记忆。

在思维方面,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和直觉行动性的特点。

他们往往通过直接的操作和感知来思考问题,难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

二、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易冲动、不稳定、外露等特点。

他们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哭大笑,情绪的转换也比较快。

在早期,幼儿的基本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等逐渐发展。

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他们开始出现复杂的情绪,如羞愧、内疚、自豪等。

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的发展。

幼儿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1、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

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它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反映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但是抽象概括水平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4、电报句: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一岁半至两岁左右。

5、情境语言: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

6、说出声音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语言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

7、原始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

8、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比如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

9、理智感: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比如求知欲和好奇心。

10、意志:意志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

11、直接动机:根据动机和目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和目的直接联系的称为直接动机。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关键期: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儿童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3.研究幼儿心理时必须从而有的生活,活动中研究,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这即______原则。

4.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儿童身上是大致相同的,这表明了儿童年龄特征()A.阶段性B.稳定性C.可变性5.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遗传起________作用,环境起_______作用,教育起________作用。

6.由外在要求一起的______和______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7.儿童发展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答题上都是共同的,这反映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_______。

8.社会活动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_____和_____、______。

9.简述教育的主导作用①教育史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

③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在教室指导下,同龄伙伴的互相影响对幼儿心理,特别是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

教育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幼儿心理的发展。

教育总是要通过幼儿的积极活动,引起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领会、掌握才有可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四.语言1.幼儿用语言来提醒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这是言语的_____功能。

2._____岁时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1.被动性语言: 一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这种能理解却不能主动说出应用的语言则是被动性语言;2.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儿童心理的发展应该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产物;3.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异同的过程;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4.独白言语:是一个人在较长的时间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如报告,讲课演讲等;书面言语:是指人们要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6.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7.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学等多种分析器联合运动的结果;8.回忆: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记忆的最终目的,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重新呈现其印象的过程;灯具在线是否有预定目的,可以把在线分为无意在线和有意在线;9.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品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注意的转移:指有意识的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10.布拉泽尔顿根据婴儿的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等指标,把婴儿分成三种类型,一般型、活动型、安静型;11.运动记忆:以过去练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绪记忆;12.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能力;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14.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的降低有时也可以是感觉的消失;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从亮处进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了一会儿,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刚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时,最初一瞬间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钟,由于对强光的感受性较快的降低,视觉随即恢复正常,就能清楚的看清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15.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根据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们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等等;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和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学前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体等等;16.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六岁幼儿虽然能完全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一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电别人很困难;17.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憎恨,赞赏,厌恶等;18.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19.重听,是指幼儿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唇部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才出说话的内容;20.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符号系统;言语的作用: 符号固着功能,概括功能,交流功能;2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简答;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对象的特征;主观因素,像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状况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22.思维的种类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直觉行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终止;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与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其主要功能是求异;23.儿童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语句的掌握,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单词句一到一岁半__双词句两岁左右__简单完整句两岁开始__复合句两岁半开始;24.学前儿童记忆的量的发展;记忆量的发展主要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年长度等方面去衡量;①记忆范围,指幼儿记忆中内容种类的多少,幼儿前期,记忆的范围十分狭窄,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记忆范围也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词语,儿童掌握语言后,记忆的范围就更加广阔,从家庭发展到教育机构,学校,社会;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幼儿记忆的范围随着他们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以及对识记目的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②记忆广度,指幼儿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随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也不断扩大;③记忆保持时间,从铭记材料到开始能对材料再认和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有时也称为潜伏期;幼儿记忆保持时间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一般来说在再认方面,二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星期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三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月前感知过的事物,四岁能再认一年以前感受过的事物,七岁儿童能再认三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一岁儿童能再认几天以前感知过的事物;25.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26.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题一、通过促进儿童社会性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各种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处在社会中只有积极广泛的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和谐发展;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但在知识和技能上要比别人出众;更重要的事,有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等等;因此学校和家庭不但要向儿童传授各种学科知识,还要对他们进行社会性教育;促进其社会化;二、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的系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的到很好的发展呐,也就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未来人格发展的基础,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人格的方向和水平,幼儿期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已初步具有了个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稳定的特征在个人身上,将进一步明确化、固定化,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因此,对处在可塑阶段的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幼儿期自信的培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7.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二,中班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大班;三,儿童攻击行为表现为以身体动作为主;四,攻击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28儿童记忆的主要特点1、容易记容易忘幼儿期健忘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3、以形象记忆为主儿童记忆内容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两周左右,接着是情绪记忆半岁左右,然后是形象记忆六个月到十二个月,最后才是语词——逻辑记忆一周岁以后;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5、记忆不精确29.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两大反映形式;也是两种语言符号类型;30.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31.想象: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32.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两岁左右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p127页3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十分必要的;34.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的意义归纳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父母亲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性急的孩子饿了第几大哭大闹;这使成人不得不马上放下一切其他事情,急忙给她喂奶;而对那些饿了只是断断续续地细声哼哼唧唧的婴儿成人则可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再去喂奶;日积月累,前一种儿童可能形成不能等待别人自己的要求必须立刻满足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而后一种儿童则可以培养成自制的性格特征;有如成人,自己总是而且要求儿童东西要放的整整齐齐,衣服扣子要扣好手脏了立刻去洗,等等;这些耳濡目染的周围现实是婴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逐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也就是喜整洁爱劳动等性格特征的萌芽;35.婴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注意的对象逐渐增加,在第一年的下半年,他们不仅注意具体事物,对周围语言刺激也引起注意;36.学前儿童语言的培养一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三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四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37.简答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六抓住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38.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1.情绪和情感适应而适应生存的重要的心理工具;孩子一路的就用哭声传达着信息和金额;和含了等等呼唤照料者的注意,用自身的情绪,情感能力,求得生存的动地位,得到母亲等照料着的抚爱,他们用微笑反应舒适,满足用哭声挽留母亲的离去;2.情绪和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婴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影响着婴儿的行为;3.情绪和情感推动、组织婴儿的认知加工4.情绪和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表情是婴儿与成人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5.情绪和情感,促进婴儿意识产生、个性形成;情绪情感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1.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一、原始的注意行为——条件的定向注意。

二、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和发展(1.最初形态——定向注意2.发展——选择性注意)三、有意注意发展的三个阶段(1.儿童的注意是由成人的言语和指令引起和调节的。

2.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3.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指控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2.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转折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1.一岁以前婴儿注意发展以无意注意为主。

2.1-3岁儿童,无意注意为主,范围有所扩大,稳定性有所增长。

3.3-6岁儿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新奇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他的注意,但注意容易被其他新奇的刺激所转移。

2.中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而且比较稳定,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

3.大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对于干扰其无意注意的活动,表示不满,并设法排除。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1.婴儿末期,有意注意开始逐渐萌芽。

2.1-3岁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比较缓慢。

3.3-6岁儿童,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

(小班有意注意时间为3-5分钟。

中班有意注意时间为10分钟。

大班有意注意的时间为15分钟。

)3.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

2.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

3.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

4.注意的转移动力不断发展。

4.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于转移。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5.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数量。

5.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6.灵活的交互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8.对幼儿进行有意注意的训练。

6.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84学前心理学心理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0-6岁学前儿童心理学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体的发展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一)抓住学科特点(二)明确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四)调查访问法(五)问卷法年龄特征的概念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期心理发展的阶段婴儿期0-1岁、先学前期1-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期6、7-18岁转折期转折期即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危机期即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

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成为关键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新生儿期的心理特征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3认识世界的开始4人际交往的开端2-6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3主动招人4开始认生6-12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3言语开始萌芽4依恋关系发展1-3岁独立行走不自如原因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比较嫩弱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最初步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行为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注意的概念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在学前儿童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指向性、集中性注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选择性的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

2注意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着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的顺利进行。

3注意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为应付外来刺激作出相应的准备,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活动的关系1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2注意与先前儿童记忆的发展3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定向性注意定向注意是指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而来,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也就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新生儿注意的特征1出现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2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的萌芽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表现1新生儿对成形的图形比对不成形的杂乱的刺激点或线条注视的时间更长2对简单明了的图形更加偏爱3对人脸的注意多于对其他事物的注意一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4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1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2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无意注意占优势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无意注意占优势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初步发展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无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知觉的影响视觉敏度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距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为辨色力。

学前儿童疼痛发生的条件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阈限3痛的情绪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感受性的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

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4教师的言语与直接材料相结合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发生的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3记忆容量的增加4记忆内容的变化常见的记忆策略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间接的意义识记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

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生后第二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4出现初步的回忆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无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

机械记忆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语词记忆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识记材料。

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想像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像无意想像。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像。

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像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像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的想像。

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像创造想像,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1想像依靠原有的表象2想像与记忆密不可分3想像与思维关系密切想像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1想像往往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像学前儿童想像发生的年龄1岁半-2岁学前儿童想像萌芽的表现和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学前儿童想像发展的趋势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联想发展学前儿童想像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1从想像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像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像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1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像的主题不稳定3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以想像过程为满足5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学前儿童有意想像的萌芽幼儿期学前儿童有意想像发展的表现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像;想像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学前儿童再造想像的发展1幼儿再造想像的特点2再造想像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3幼儿再造想像为创造想像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再造想像的特点1幼儿的想像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像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再造想像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地位1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像2再造想像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学前儿童创造想像发生的标志独立性、新颖性学前儿童创造想像的特点1最初的创造想像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2幼儿创造想像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点改造。

3幼儿创造想像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学前儿童创造想像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表现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

2自编新故事。

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像发展的特点2-3岁儿童想像的特点1想像活动完全没有目的2想像过程进行缓慢3想像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4想像内容简单贫乏5想像依靠感知动作6想像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3-4岁儿童想像的特点1想像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2想像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4-5岁儿童想像的特点1想像仍以无意性为主2想像出现了有意成分3想像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4想像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5-6岁儿童想像的特点1想像的有意性相当明显2想像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3想像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4想像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思维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2岁左右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阶段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方式的变化2思维工具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