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输注技巧及停顿[精品

合集下载

靶控输注讲解

靶控输注讲解
开放环路(open-loop)靶控是无反馈装置的靶
控,仅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生命 体征的变化来设定和调节靶浓度。
闭合环路
闭合环路(closed-loop)则通过一定反馈系统
自动调节靶控装置,根据反馈指标的变化自 动调整输注剂量和速度。
T1/2keo
T1/2keo是指恒速给药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
效应室靶控输注输注方法,给予负荷量后暂时停 止输注,当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 一致时再开始维持输注。与血浆靶控相比, 使用同一药物时平衡时间短、诱导快,负荷 量较大而使循环波动较大。因此适合于 T1/2keo大的药物以及年轻体健的患者。
开放环路
迅速达到并稳定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流动力
学平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过程平稳、 还可以预测病人苏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便、 精确、可控性好。
靶控输注缺点
由于药代学模型的误差、个体变异性的影响、
输注泵的精确度以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也会 影响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
分型
根据靶浓度设定部位可以分为血浆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一定要选择适合的病人和手术; 2.尽量选择T1/2keo和T1/2cs小的药物, 其它药物并非TCI首选药物; 3.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TCI模式 (血浆靶控或效应室靶控); 4.手术过程中不要以单一靶浓度维持, 而应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和病人的反应来及时 调节靶控浓度;
T1/2cs)是指维持某恒定血药浓度一定时间(血药 浓度达稳态后)停止输注后,血药浓度(作用部位 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它不是定值,而 是随输注剂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意义是可以 预测停药后的血药浓度。采用这两个参数较短的药 物才能达到诱导、恢复都十分迅速的目的,又利于 在麻醉过程中根据需要迅速调节麻醉深度,真正体 现出靶控输注的特点。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间断推注在改良喉罩全麻无痛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间断推注在改良喉罩全麻无痛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间断推注在改良喉罩全麻无痛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宋进;雷勇静;杜筱玲【摘要】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和间断推注在改良喉罩全麻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合理用药方式.方法:ASA Ⅰ~Ⅱ级拟行纤支镜检查病人40例,随机分为间断推注组(A组)和靶控输注组(B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麻醉诱导相同,置入改良喉罩后行手动辅助通气.纤支镜检查期间A组病人发生4级体动时推注丙泊酚0.5 mg/kg.B组喉罩置入后设初始血浆靶浓度3 μg /ml,发生4级体动时靶浓度增加0.5 μg /ml,血压<基础值20%则降低靶浓度0.5 μg /ml.记录麻醉前、睫毛反射消失、置入喉罩、纤支镜过声门、入声门后5 min和检查结束各时点的MAP、HR、SpO2,同时记录诱导、唤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4级体动发生次数、丙泊酚追加次数、呛咳、呃逆以及低氧血症等发生情况.结果:A组检查中各时点MAP和HR 的波动较B组明显(P<0.05 );B组的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较A组短,而体动、呛咳、呃逆发生率以及追加丙泊酚的次数低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喉罩全麻纤支镜检查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具有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苏醒快速、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给药方法.%Objective :To rompare the efficacy oi the proiile by applying improved laryngeal mask rombined with either infusion oi propoiol at discrete intervals or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o analg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fiberoptic bronchoscopyt FOB ) for rational anesthetic dosage. Methods : Forty patients( ASA Ⅰ- Ⅱ) undergoing bronchofibroscopy were randomized into equal group A( infusion oi propoiol at discrete intervals ) and groupB(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i propofol ) with similar anesthetic induction.Manually assisted ventil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two groups at placement oi the improved laryngeal mask.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managed with infusion oi propoiol in dose oi 0. 5 mg/kg during the proce dure at body response by stage Ⅳ. In group B,the target plasma concentration oi propoiol was initially set at 3 μg/ml after successful placement oi the laryngeal mask and increased by 0. 5 μg /ml at body response by stage Ⅳ , whereas decreased by 0.5 μg /m l upon 20% fall of the basic value of blood pressur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heart rate( HR ) and SpO2 were maintained at the time points of prior to anesthesia, loss of eyelash reflex,placement of laryngeal mask , bronchofibioscope through the vocal cords,live minutes after bronchofibioscope passage down the vocal cords and completion oi check-up. Records were also kept concerning the induction time, awakening from anesthesia, duration oi orientation force recover-y,frequencies oi body response at s tage Ⅳ, extra dosage oi propoiol and occurrences oi bucking, hiccupping and hypoxemia. Results: The fluctuation oi MAP and HR dining the procedure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group A compared to group B( P < 0. 05 ), whereas the group B had shorter time for awakening and recovery of the orientation force, lower incidences of body response, bucking and hiccoughing and less dose requirement oi additional propoiol.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 P < 0. 05 ). Conclusion : Application oi improved laryngeal mask with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i propoiol to fiberoptic brohchoscopy may ensure stable hemodynamics and early awakening irom anesthesia, yetproduce less adverse eiiects, suggesting that this proiile is a safe recommendation in clinic.【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01【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喉罩;异丙酚;间断推注;靶控输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作者】宋进;雷勇静;杜筱玲【作者单位】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是呼吸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传统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方式是在咽部作局部喷雾表面麻醉,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检查,易出现生理、心理不适,影响检查质量,多数受检者不愿意接受再检查[2]。

靶控输注技术及其进展讲义

靶控输注技术及其进展讲义

再分布,所以,血药浓度下降快,苏醒迅速
主要经过肝脏代谢(88%),肝肾功能不全对其药代
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总消除半衰期为3~4.8h
J Clin Anesth,1993,5:14-21
小儿与成人异丙酚药代参数比较
七岁小儿 成人
V1[中央室表观容积,L/Kg] V2[快分布相表观容积,L/Kg] V3[慢分布相表观容积,L/Kg] CI1[代谢清除率,mg/Kg/min] CI2[快分布代谢清除率,mg/Kg/min] CI3[慢分布代谢清除率,mg/Kg/min]
合力是母体的1/800~2 000
主要经肾脏清除, 肝肾功能衰竭不影响其药
代过程,但应适当减量
阿芬太尼 Vdss (L/kg) 0.25–0.75
芬太尼 3 –5
瑞芬太尼 0.3–0.4
Cl (mL/min/kg)
elimination [t1/2 ;min] distribution [t1/2; min] T1/2CS*
0.52 1.0 8.2 34 58 26
0.13 0.63 3.8 20.57 32.14 13.14
异丙酚血浆浓度与麻醉深度
轻度镇静:0.5~1.0 µ g/L 中度镇静:1.0~1.5 µ g/L 深度镇静:3.0~16 µ g/L
生理学报,2002,54(1):60-64
异丙酚TCI推荐剂量(诱导)
是根据药代动力学模型设计的自动给药系统,
计算机预测的当前药物浓度是理论血浆浓度,输 注泵据此发生控制信号控制输注,无病 人来源 的反馈信号,一旦病人的药物分布和代 谢发生 改变,开环控制系统的输注即产生错误
开环(open-loop)控制系统
微计算机控制的输注泵 药代动力学控制程序

麻醉PPT:靶控输注

麻醉PPT:靶控输注

定期监测和调整药物浓度,确保麻醉深 度和安全。
计算机控制系统根据实时监测的药物浓 度和输注速率,自动调整输注速率以维 持稳定的药物浓度。
流程 设定目标药物浓度或效应室浓度。
02
靶控输注的药物与设备
靶控输注的药物种类
01 镇静药
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用于诱导和维持患者的 镇静状态。
02 镇痛药
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等,用于减轻或消除患者的 疼痛。
03 肌松药
如顺式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等,用于松弛患者的 骨骼肌,以便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
靶控输注的设备介绍
靶控输注泵
是实现靶控输注的核心设备,能 够按照预设的参数和模式输注药
物。
靶控仪
是一种能够显示和监测患者生理参 数的设备,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麻醉气体监测仪
用于监测患者吸入和呼出的麻醉气 体浓度,以便及时调整药物输注。
靶控输注技术在麻醉、重症监护等领域得到广泛 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3
靶控输注技术的药物选择与优化
针对不同药物的特点,研究者不断优化靶控输注 方案,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靶控输注的未来展望
靶控输注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靶控输注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 患者的治疗效果。
靶控输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操作前准备
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核对 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确保 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操作步骤
按照预设的参数和模式启 动靶控输注泵,同时监测 患者的生理参数和麻醉气 体浓度。
故障处理
如遇设备故障或输注异常, 应及时停止输注,检查并 排除故障,确保设备正常 运行。
日常维护
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保 养和校准,保证设备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麻醉靶控输注

麻醉靶控输注

03
术后并发症
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 和处理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
麻醉靶控输注的培训与教育
强化基础理论培训
模拟训练与实践操 作
加强靶控输注原理、药物作用 机制等基础理论培训,提高医 生对麻醉过程的理解和控制能 力。
利用模拟训练系统进行靶控输 注的模拟操作,提高医生操作 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定期考核与评估
精确控制药物代谢
对于危重病人,靶控输注技术可 以根据病情精确控制药物的代谢 速度和剂量,确保治疗效果最大 化。
提高抢救成功率
通过靶控输注技术,可以更好地 控制病人的病情,提高抢救成功 率,为病人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
05
麻醉靶控输注的未来发展与 挑战
新技术与设备的发展
智能化的靶控输注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的靶 控输注,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若出现并发症,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如给予呼吸支持、升压药等急救 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同时,需要对并发症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 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04
麻醉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手术麻醉
要点一
维持麻醉状态
通过靶控输注麻醉药物,能够维持稳 定的麻醉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要点二
02
延长镇痛持续时间
通过靶控输注技术,可以延长镇痛药 物的输注时间,从而延长镇痛持续时 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3
减少不良反应
精确控制镇痛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不 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
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对于危重病人,靶控输注技术可 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为抢救 治疗提供保障。
02

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

药效动力学:
生物相biophase(也称为效应室effect site):药 物发挥效应的部位。 Keo :指药物从效应室的消除速率常数, keo 大, 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间达平衡速度越快。意 义:预测药物在效应部位的作用、起效及恢 复时间。 T1/2keo :指恒速给药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达 平衡的时间(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血浆浓度 50% 所需的时间)。意义:决定起效快慢。 T1/2keo=0.693/keo 如果持续输注或停止输注 5 个 t1/2keo ,可以认为效应室的药物浓度达到 稳态或时药物基本消除。
表5.阿片类药的常用浓度范围(ng/ml)
Ã Í Ó ¾ Õ » Ó µ Í ¹ ² å ¸ Ü í ê Á Ú ¬ Í Æ Ä N2O  ¬ é ì Î ¬ ³ Ö ´ ¹ · Ï N2O+Î ü ë È ´ ¹ · Ï N2O ´ ¹ · Ï O2 Ë Ð Õ Ñ Ç Ò ¹ ô Î ü Õ ù ³ £ í Í Õ ´ Ò Ì « « Ä ® 3-5 8-10 1.5-4 1.5-10 15-60 1.5 1-2 ¢ « © Ò Ì « Ä ® 250-400 400-750 100-300 100-750 1000-4000 200-250 50-150 æ « Ê Ò Ì « Ä ® 0.4-0.6 0.8-1.2 0.25-0.5 0.25-1.0 37660 0.25 0.2-0.4 <1-3 1-2 ð « È Ò Ì « Ä ®
表观分布容积(Vd):理论上药物应占有的体 液容积。 Vd=A(mg)/C(mg/L) 。 5L- 血浆、 1020L- 细胞外液、40L- 全身、 >100L- 集中分布 于某一器官。
稳态血药浓度:(Css)以恒速恒量(静滴) 给药经4-6个半衰期,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 的水平,称为稳态(st3· Vd,稳态浓度与静滴速度 (R)及半衰期(t1/2)成正比。

靶控输注技术及进展

靶控输注技术及进展

2,6-二异丙基, 1,4-对二酚
葡萄糖醛酸化 + 磺酸化
2,6-二异丙基酚
尿液 葡萄糖醛酸化
药代动力学-清除(连续输注)

10



1



0. 1
0. 0
0
9 mg/kg/h 6 mg/kg/h 3 mg/kg/h
60
120
180
240
300
360
420
480
(μg/ml)
异丙酚、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等6种常见静脉麻醉镇痛药的CSHT模拟曲线图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一) 临床体征: 体动、流泪、出汗
存在问题:
1.肌松药可以掩盖躯体体征 2.缺少研究证据表明可以减少知晓的发生 3.不用肌松药并不能防止知晓发生
(二) 常规监测: 血压、心率、呼吸率、呼气末麻醉气体浓度 存在问题: 1. 心血管药物(如β-阻滞药)可以掩盖症状 2. 缺少研究证据表明可以减少知晓的发生 3. 生命体征正常仍可能发生知晓
众多神经电生理指标,如脑电功率 谱、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 电位(AEP)、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参数、 熵(Entropy)、脑功能状态指数(CSI) 等。
• 意识包括清醒程度和认知功能,因此监测 麻醉下意识是否消失不能仅仅以指令反应 (呼之睁眼)消失为标准,而应该包含麻 醉中有无记忆发生,确保无知晓。
• 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尚未彻底消失时,皮 层下中枢将处于异常兴奋状态
全麻苏醒期的应用
• 出现焦虑不安和兴奋烦躁等表现,甚至有 谵妄和狂躁行为
• 异丙酚持续输注[10-20 μg/(kg.min)],控制 苏醒期兴奋症状
靶控输注法与传统的给药方法有 什麽不同?

靶控输注讲课讲义课件

靶控输注讲课讲义课件
在疼痛治疗中,靶控输注能够实现药 物的稳定释放,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 症状。
靶控输注的历史与发展
靶控输注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 纪7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 用需求的增加,靶控输注技术得到了迅
速的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靶控输注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 ,出现了多种新型的靶控输注系统和技 术,如智能靶控输注系统、个体化靶控 输注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 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和异常情况,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03
靶控输注在临床中的应用
靶控输注在手术中的应用
手术中应用靶控输注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输注速度和 剂量,确保药物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到达目标部 位,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在麻醉手术中,通过靶控输注技术,可以精确控制麻 醉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使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稳 定的生命体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案例二
抢救生命
在重症监护中,靶控输注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药物,有效控制病情,抢救患者的 生命。
案例三
及时救治
在急诊急救中,时间就是生命,靶控 输注技术能够迅速地为患者输注必要 的药物,为抢救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
案例四
个性化治疗
VS
在肿瘤治疗中,靶控输注技术可以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精确控制 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实现个性化 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
靶控输注讲课讲义课 件
• 靶控输注概述 • 靶控输注的原理与技术 • 靶控输注在临床中的应用 • 靶控输注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案例分析
目录
01
靶控输注概述
定义与特点
靶控输注是一种先进的输液技术 ,通过精准控制药物输注的速度 和剂量,实现药物的稳定释放和

麻醉PPT:靶控输注

麻醉PPT:靶控输注
Keo:指药物从效应室的消除速率常数,keo大, 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间达平衡速度越快。意 义:预测药物在效应部位的作用、起效及恢 复时间。
T1/2keo:指恒速给药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达 平衡的时间(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血浆浓度 50% 所 需 的 时 间 ) 。 意 义 : 决 定 起 效 快 慢 。 T1/2keo=0.693/keo如果持续输注或停止输注5 个t1/2keo,可以认为效应室的药物浓度达到 稳态或时药物基本消除。
1985 年 Alvis 设 计 了 较 为 完 整 的 computer-assisted continuous infusion system(CACI)微机控制输液泵系统。
1988年Shafer改进了数学计算模式,使软件更加简单 和易操作。
1990年Diprifusor研制成功。 1997年,统一名称为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靶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利用 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过程进 行模拟,并寻找到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 效应部位浓度稳定于预期值,从而控制 麻醉深度,并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给 药系统。
的大小,即精确度。 Divergence:偏离性,表示随时间变化的执行误差。 Wobble:摆动,表示执行误差的个体间差异。 通常认为MDPE 10~20% ,MDAPE 20~40%该
系统在临床就可以接受。
临床应用:
1. 麻醉诱导和维持:TIVA、复合吸入。 2. 药效学研究:可以方便地达到和维持药 物在血浆或效应室的浓度恒定,药效学、 药物相互作用。 3.病人自控镇静和镇痛(PCA、PCS): 异丙酚、吗啡、阿芬太尼。

靶控输注讲课讲义

靶控输注讲课讲义
缩短时间,但也可导致呼吸和循环 的抑制。
2021/2/7
43
异丙酚的临床应用浓度范围
用途
诱导和插管无术前用药 Nhomakorabea术前用药
麻醉维持
N2O 阿片类
O2 苏醒且呼吸正常
2021/2/7
镇静
浓度范围(ug/ml)
6~9 3~4.5
2~5,3~7 2~4,4~7 6~9,8~16
1~2 0.5~1.5,1~2
44
2021/2/7
7
1974 1986 1996 1996 2001
得普利麻合成 得普利麻正式上市 得普利麻靶控给药技术上市 得普利麻抑菌配方上市 得普利麻被美国FDA批准用于2个 月以上儿童的麻醉维持
2021/2/7
8
全凭静脉麻醉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
注射器
• 1%或2%异丙酚,注射器上有电子识别标记。
• 输注泵可探测标记产生的磁共振信号,传递给
“Diprifusor” TCI子系统,识别其浓度。
• 只有使用带有特异电子识别标记的异丙酚注射器(PFS),
注射泵才能开始运行;一旦开始输注,电子识别标记即 自动消除。
2021/2/7
51
得普利麻预充注射器 (PFS)
2021/2/7
20
吸入麻醉
静脉麻醉
• 蒸发罐
• 药物浓度与血浆和效
应部位(脑)呈比例
• 呼出气体中药物的浓
度可以精确地测量
• 药效学的临床意义明
确(MAC)
• 微泵
• 药物输注速率与血浆
浓度之间无明确的联 系
• 不能及时测量药物的
血浆浓度

静脉靶控输注麻醉的实施方法及原则

静脉靶控输注麻醉的实施方法及原则

静脉靶控输注麻醉的实施方法及原则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利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过程进行模拟,并寻找到最合理的用药方案,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定于预期值(靶浓度值),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根据临床需要可随时调整给药系统。

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定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过程平稳、还可以预测病人苏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便、精确、可控性好。

但由于药代学模型的误差、个体变异性的影响、输注泵的精确度以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

根据靶浓度设定部位可以分为血浆靶控输注和效应室靶控输注两种模式,而根据调节机制又可以分为开放环路靶控和闭合环路靶控两种模式。

适用于靶控输注的药物起效时间和消退时间均很短的药物最适合用于靶控输注鉴于靶控输注的给药模式,起效时间和消退时间均很短的药物最适合用于靶控输注,这可以用T1/2keo和T1/2cs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加以说明。

T1/2keo是指恒速给药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达平衡的时间(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血浆浓度50%所需的时间)。

T1/2keo=0.693/keo,其意义是可以决定起效快慢。

如果持续输注(或停止输注)5个T1/2keo,可以认为效应室的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或药物基本消除)。

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 T1/2cs)是指维持某恒定血药浓度一定时间(血药浓度达稳态后)停止输注后,血药浓度(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

它不是定值,而是随输注剂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其意义是可以预测停药后的血药浓度。

采用这两个参数较短的药物才能达到诱导、恢复都十分迅速的目的,又利于在麻醉过程中根据需要迅速调节麻醉深度,真正体现出靶控输注的特点。

目前临床使用的麻醉药物中,以瑞芬太尼(Remifentanil)和异丙酚(propofol)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最为适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机制
• 口服给药无活性,可能是由于胃肠道破坏 所致
• 肠代谢参与异丙酚全身清除
• 异丙酚麻醉、抗惊厥和神经保护等特性与 其对电压依赖性Na+通道的阻断作用有关
作用机制
• 也可能与其他麻醉剂相似,与γ-氨基丁酸受 体复合物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麻醉作用
• 异丙酚麻醉存在一个“阈”血浆药物浓度 (1.7~1.8 mg/L)
的处置速度
TCI的定义
靶控输注法(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指 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 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部位)的药物浓度来控 制或维持麻醉在适当的深度,以满足临床要求的一种静脉 给药方法。
TCI 不是完全的计算机控制麻醉
• 闭合环路(closed-loop)则通过一定反馈系统 自动调节靶控装置,根据反馈指标的变化 自动调整输注剂量和速度。靶控目标换成 了病人的药效反应而不是药物的浓度,最 大程度地做到了按需给药。
TCI系统主要部分
1)所用药物的药代模式; 2)人群药代参数资料; 3)输液泵和微机硬件; 4)微机程序和模拟(来自药代模式)转换 至输注控制系统; 5)选择药代模式和模拟以决定TCI系统进 行工作。
基本出发点 使静脉麻醉深浅的调节能像吸入麻醉利
用标准挥发罐调节那样简单
• 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药理学研究都提示:
稳定的能够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的最小 浓度的使用是满足上述平衡的最佳选择。
TCI的优点-实践方面
使用方便
• 操作简单 • 能持续显示所计算的血药浓度 • 对中断输注有补偿作用 • 避免了对输注速率的复杂计算
• 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尚未彻底消失时,皮 层下中枢将处于异常兴奋状态
全麻苏醒期的应用
• 出现焦虑不安和兴奋烦躁等表现,甚至有 谵妄和狂躁行为
• 异丙酚持续输注[10-20 μg/(kg.min)],控制 苏醒期兴奋症状
靶控输注法与传统的给药方法有 什麽不同?
• 1.单次静脉注入法 • 2.持续静脉输注法 • 3.靶浓度控制静脉输注法
具体实施步骤
1. 选择适合的病例、手术以及药物; 2. 选择适合的靶控模式(血浆靶控或效应室靶控); 3. 正确设定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 4. 正确设定药物的输注模式(尤其是儿童或成人模式) 和配置浓度; 5. 选择适当的靶控浓度; 6. 开始靶控输注; 7. 麻醉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节靶控浓度; 8. 手术结束前选择适当的时机停止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技术及进展
怡轩212 2011-12-08
全凭静脉麻醉 (TIVA) Total Intra Venous Anaesthesia:
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 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
• 药代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代谢) 及排泄过程的科学,简称药代学。
靶控输注法的理论基础是什麽?
• 1.效应室的概念 • 2.Ke0 • 3.t1/2ke0 • 4.持续输注半降时间(Context-
Sensitive Half Time)
• 血浆靶控输注是以药物的血浆浓度为靶控 目标的输注方法,开始给予一定的负荷量, 当血浆计算浓度达到预定的靶浓度时即维 持在这一浓度。效应室浓度随之逐渐升高, 将迟滞一定时间(相对对血浆浓度)后最 终与血浆浓度平衡一致。
药物优先蓄积的组织可作为贮库,以维持 血药浓度延长作用时间。
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 CSHT)
• 也称持续输注半降时间,等 • 指每次停止输注药物后,中央室药物浓度
下降50%所需的时间 • 随药物输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 在多房室模型时能很好地描述机体对药物
• 给药途径与吸收:吸入给药(被动扩散)、 口服给药、口腔粘膜给药、直肠给药、皮 肤给药、注射给药、其他途径给药。
• 药物的分布与再分布:药物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后,大部分即转运至高血液灌注的组 织(心、脑、肾、肝等),当血药浓度降 至低于这些组织中药物浓度时,药物则离 开这些组织随血流再分布至低灌注组织 (骨骼肌、脂肪组织等)。
• ADME过程: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
• 对于作用可逆的药物,其在作用部位的浓 度与药理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直接相关, 但通常难以测得作用部位药物的含量或浓 度,而是测定血浆、血清、全血或尿液、 唾液等体液中药物浓度,通过药动学参数 阐明药物体内过程的规律。
• 在“阈”浓度以下,具有镇静作用,并不 抑制心血管功能
药代动力学
• 代谢迅速, 由于该药消除快,分布广,受 第三室缓慢平衡的影响,只有连续静注才 能达到预计的稳态血药浓度。
• 通过调节滴速达到不同的血药浓度,从而 取得不同程度的镇静,催眠效果。
全麻苏醒期的应用
• 全麻苏醒期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恢复顺序 基本上是脑干→间脑→边缘系统→大脑皮 层
TCI的优点-理论方面
麻醉的控制
• 麻醉深度的良好控制 • 改善了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 • 诱导期的反应可作为预设麻醉维持的参考,
比手控更精确
为什么得普利麻®可以全凭静脉麻醉TIVA
• 线性的量-效关系 • T1/2keo短 • 即时输注半衰期短
可控性强 起效快 苏醒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代谢
2,6-二异丙基, 1,4-对二酚
葡萄糖醛酸化 + 磺酸化
2,6-二异丙基酚
葡萄糖醛酸化
尿液
药代动力学-清除(连续输注)
(μg/ml)

10




1


0. 1
0. 0
0
9 mg/kg/h 6 mg/kg/h 3 mg/kg/h
60
120
180
240
300
360
420
480
异丙酚、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等6种常见静脉麻醉镇痛药的CSHT模拟曲线图
• 效应室靶控输注则是以药物的效应室浓度 为靶控目标的输注方法,给予负荷量后暂 时停止输注,当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 到平衡一致时再开始维持输注。与血浆靶 控相比,使用同一药物时平衡时间短、诱 导快,负荷量较大而使循环波动较大。
• 开放环路(open-loop)靶控是无反馈装置的 靶控,仅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 生命体征的变化来设定和调节靶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