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亿万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历史瞬间,油画家董希文据此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无疑是惟一的权威之作和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巨幅油画创作于一九五二年,完成于一九五三年。
画幅高二百三十三厘米、长四百厘米。
《开国大典》所展现的场面十分壮观,画面的近景是天安门城楼的一角,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部,按实际情况,右边还有一根柱子,被画家大胆去掉,这就给画面中心留下了充足开阔的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遥相呼应,即庄重神圣又热烈绝庆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这样热烈而又静谧的历史时刻,共和国的领袖在开阔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幕:毛泽东站在麦克风前,从容庄重,神采奕奕,在他的身后,朱德一脸喜气,刘少奇正视前方,周恩来潇洒豪迈,宋庆龄的慈爱,李济深的满足,郭沫若的忆惜抚今,张澜的落拓大方,高岗的拘谨严肃,各各不同的神态风度,让我们看到了各自的阅历,性格,真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
画面上,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完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辉煌气势。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费了一番苦心,由于当时条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画些简写,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他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容华贵,唐代人物画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划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有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手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简介《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
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
《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画作内容《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时代背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大会司仪、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
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毛泽东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揿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创作过程1951年初,中国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党庆画展。
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便创作出近百件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典时刻——开国大典的作品没有。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的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不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幅超厉害的油画《开国大典》呀!这幅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到了那个无比重要的时刻。
你瞧,画面上那热闹的场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神情,那姿态,多有气势啊!就好像毛主席真的在咱眼前一样。
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这就像是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开心是藏都藏不住的。
画家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细腻,那么生动。
就说那些穿着盛装的人们,那衣服的颜色和纹理,多逼真啊!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这可比咱平时拍照厉害多了,照片有时候还拍不出这么生动的感觉呢。
还有那天安门城楼,画得雄伟壮观,红墙黄瓦,多漂亮啊!这城楼就像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它就像是咱们家里的顶梁柱,给咱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也特别妙。
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有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让咱也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
你说,这么一幅画,它得花费画家多少心血啊!这可不是随便涂涂抹抹就能画出来的。
这得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多么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才能完成啊!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候,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得好好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它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油画《开国大典》,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记录了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布高5米,长20米,是中国油画史上最大的一幅作品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该作品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首先,董希文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广泛的明、暗、冷、暖色调,营造出热烈、庄严、神圣的氛围。
他使用了鲜明对比的明暗,塑造出人物的肌肉和衣服的褶皱,更能突出画面的立体感。
而使用的冷、暖色调,则是通过色彩的变奏,使画面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细节。
例如,他将工人和群众描绘成灰、土黄色调,强调出他们的纯朴劳动,而将领导人描绘成正红色调,则体现出他们的威严和权威。
其次,董希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充分地利用线条的粗细、长度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例如,他描绘毛泽东时,将颈部的肌肉和脖子的纵向线条描绘得比较突出,突显出毛泽东的气势;而在描绘周恩来时,则更注重周身的自然流畅感,充分展现出周恩来的温润风度。
在塑造场景时,董希文也能把出自然的景观,如天空与云朵、土地与房屋等,刻画得细致、充满感受力。
通过这样精湛的绘画技法,董希文成功地将《开国大典》描述得更加真实、精致而具有感染力。
最后,董希文还充分地发挥了造型语言的艺术魅力。
他 skillfully 出泻用线条、色块等元素构成和谐平衡的画面,在人物和场景之间加入了许多细节,丰富了图像。
由此,画面不单呈现视觉感受,更具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更是一部油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法,更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摘要: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1.油画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2.人物形象刻画3.色彩与构图分析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2.艺术价值3.社会影响四、结论正文: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第一幅油画,由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
这幅画描绘了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开国大典》油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2.人物形象刻画在画中,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他们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豪情壮志。
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各具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现场的氛围。
3.色彩与构图分析整幅画色彩鲜明,红、黄、蓝等色彩的运用,强化了画面的庄重感和热烈气氛。
构图上,画面以天安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一种稳定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气象。
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开国大典》油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记录历史的生动画卷。
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回顾新中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2.艺术价值在艺术上,《开国大典》展示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巧。
画面细腻丰富,富有层次感,将历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幅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3.社会影响《开国大典》油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还多次作为邮票、纸币等印刷品的设计图案,充分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
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 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油画《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
薛续友
画《开国大典》是 1951 年为纪念中
油国共产党成立 30 周年而创作的作品。 展 现 的 场 景 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 的 天安门城楼。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边,画家大 胆去掉了右边的一根柱子,使画面中心有了充足 的表现空间。画面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 笼和广场上红旗的红 .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亟待有新的艺术语 言和形式展现新中国风貌。彼时,中国传统绘画 难以表达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苏联式的油画 绘画语言又难以展现中国风度和气派。董希文曾 在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三所艺术院校
学习,对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派作品有着充分的 了解。接到任务的中央美术学院经过研究,将这 副重担落到当时只有 37 岁的年轻教师董希文身 上。为创作好这幅作品,画家还亲历了天安门广 场上开国大典那激情澎湃的一刻,充满了表达和 创作的热情。为了画面的整体性表达,画家还做 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他在画中去掉了天安门城楼 上原有的毛主席身边的一根柱子,使视线不再被 遮挡。
这 幅 纪 念 碑 般 的 作 品, 由 董 希 文 创 作 于 1953 年,靳尚谊与赵域于 1972 年临摹、闫振铎 和叶武林于 1979 年修改完成。画作展现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情景。画面上,黄灿灿 的菊花,红通通的灯笼,人们脸上庄重而喜悦的 神情,湛蓝而开阔的天空,广场上飘舞的旗帜, 还有满怀期待的人民群众。作品以恢弘的视野、 明丽的色彩、民族化的语言和形式,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中国庄严和谐 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喜悦激动的心情,成为中华 民族站起来的见证。
作品建立在西方素描和造型的写实基础上, 人物塑造准确,建筑、场景以及广场人群都有强 烈的现实感,这符合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念性绘画 的诉求。使现实做了艺术化的提升,把中华民族 传统绘画技巧和审美融入创作中。在构图上,画 家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将天安门 城楼、国家领导人、广场群众以及广阔的蓝天纳 入同一画面,突出了“大团圆”式的节日气氛。 1953 年 5 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 中南海怀仁堂审阅一批将赴海外展览的美术作 品,看到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后,高兴地 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自己的画拿到 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 特的民族形式。”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油画美术手法
开国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而《开国大典油画》则是一件油画艺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采用了油画艺术手法,运用光影、色彩等技巧,生动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首先,该作品在色彩方面运用了高度饱和度的色彩,营造了热烈喜庆的氛围。
红色、黄色、金色等色彩充满了整幅画面,给人以温暖、欢乐的感觉。
同时,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使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其次,光影的运用也是该作品的特色之一。
画面中,人物、建筑等都有光影的投射和反射,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
此外,画面中的光影还有助于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使其更加突出。
最后,该作品的构图也是其成功之处。
画面中的建筑、人物、旗帜等元素都被布置在画面中心,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协调和谐的画面。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表现画面中的主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油画艺术手法在《开国大典油画》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使这件作品成为了油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其色彩、光影和构图,该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氛围。
- 1 -。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摘要:
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
1.油画创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作品主题
二、油画《开国大典》艺术特点
1.构图与布局
2.色彩运用
3.人物形象刻画
三、油画《开国大典》鉴赏要点
1.历史意义
2.艺术价值
3.社会影响
四、结论
1.对后世的影响
2.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正文:
油画《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2年创作的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
这幅画以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为背景,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采用横向构图,将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他们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人民群众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画面的上部是蓝天白云,寓意着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画面下部则是欢腾的人群,他们挥舞着国旗,欢呼雀跃,表现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喜悦心情。
在色彩方面,作者运用了鲜明的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既象征着革命,又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
同时,画面中还运用了丰富的灰色调,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作者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姿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喜悦心情。
油画《开国大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还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油画《开国大典》的成功与蒙难
油画《开国大典》的成功与蒙难《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随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博得广泛称誉的革命历史画。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也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
董希文早已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但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声誉。
反映重大主题的绘画作品,总是不同程度地维系于特定时代的,革命历史画更是直接和时代的命脉相联系,和人们向往光明、进步的心态紧紧的扣在一起。
人们热情欣赏《开国大典》,正是因为它形象地揭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新世纪,它不仅鼓舞了中国各民族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坎,为新中国从此屹立宇东方而同心欢庆。
人们喜爱《开国大典》无疑是受到了它的强烈艺术感染,没有艺术性的绘画是不可能令人瞩目倾心的。
然而,考察一件艺术品的成就如何,首先映着眼于它的社会效益,然后估计它的艺术价值,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统一是艺术品是否完美的标准。
董希文的成功正在于艺术地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册的第一篇章。
遗憾的是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开国大典》并不是董希文的原作,而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原作同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
原作因在"文革"中蒙受不实之辞的连累,作了很大的改动,以后又不能恢复原貌,只能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
为了纪念董希文完成这件重要创作近四十周年,现在我把所了解的有关情况作为美术资料记述下来,以供大家参考研究。
董希文接受这件创作任务时,正在北京郊区参加土改工作(1950年初)。
他被调回城里后,遵照必须尽快完成的指示,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交了卷。
他虽然不习惯赶任务的创作方法,但以无比旺盛的创作热情克服了许多困难,如在收集文字资料、形象素材进行构思的同时,还亲自参与制作画布(那时没有现成的宽门面油画布),以及筹划做大型油画的各种设施和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是中国著名画家、学者、艺术家徐悲鸿先生创作的一幅巨幅油画作品。
这幅油画长达18米,高达4.8米,共
分13个画面,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油画的整体构图非常庞大,画幅非常宏大。
画面上首先展现出的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巨型画像,凸显了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中央画面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场景,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庆祝人群簇拥在毛泽东的周围。
画面的上方是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象征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左右两侧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带微笑,满怀期待地凝视着中央。
这幅油画在人物形象和细节描绘上非常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
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生动描绘了广大人民的喜悦、期盼和自豪感。
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形式大气,情感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通过这幅油画,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庄严、坚定和兴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热爱和赞美。
《开国大典》是一幅非常珍贵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这幅油画不仅在艺
术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一幅不可复制的珍贵之作。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 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 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 将《开 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 原貌,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 名画家靳尚谊。当时靳尚谊忙于公务,便推 荐了北京青 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 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这次可以定性为第四次修改。)
1954年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被清算年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被清算1955年年作者董希文奉命将画中的作者董希文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除高岗删除开国大典中一抹蓝天不露痕迹地隐去了当年庄重而拘谨的同庆共和国庆典的高岗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为开国大典中一抹蓝天不露痕迹地隐去了当年庄重而拘谨的同庆共和国庆典的高岗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为第一次修改第一次修改
望在有生之年亲手将刘少 奇恢复。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两次抹掉两个人,都是在原作上进行的。两次之 外,还有第三次、第四次。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0年,当年掌握文化大权的“文 革 小组”,命令把创作 的几篇革命历史画“刷新备用”,其中就有《开国大典》。而 《开国大典》早在两年前就抹去了刘少奇,“上面”让刷掉林伯 渠,也就是画面左边那位无力应命也得“刷新”,《开国大典》 的特殊影响决定了谁也不敢把它打入冷宫,使开国大典的历史成 为空白。于是,董希文只好请他的学生来完成第三次的删改。这 次,学生没有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删改,而且临摹了一幅以应“刷 新备用”之需,终于使董希文的笔下,保留了林伯渠的形象,没 有再一次造成历史的遗憾。(这次可以定性为第三次修改。)
董希文说: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 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 处。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开国大典》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重要作品,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毛泽东同志所创作。
这幅画作创作于1951年,旨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以油画技法呈现,画面辽阔,具有宏大的气势。
整幅画的背景是宽广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具有辽阔胸怀和广袤国土的气魄。
画中描绘了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气势磅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行进中的各类队伍。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自信,充满革命斗志。
整幅画充满了力量和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的创作主旨是表达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当年的喜悦和自豪感。
画中的人民群众是主角,他们身着各类服装,代表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和知识分子等。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逼真,他们充满激情地向前行进,展现了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
通过这幅画,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历史场景的画作,更是一幅载入史册的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艺术才华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视。
毛泽东以画画的方式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贺,彰显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国家情感的表达。
这幅画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和对美术的重视。
《开国大典》这幅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的自信和豪情壮志,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这幅画作激励了无数后来者继续致力于艺术创作中的历史题材,表达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要艺术作品。
它以其优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让观者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时刻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激发了整个国家的爱国热情。
这幅画的存在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美术史的篇章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油画《开国大典》曾四次修改
油画《开国大典》曾四次修改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
两个月后,董希文完成了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张澜、郭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红签,脸上呈现出聆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作为一幅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政治绘画作品,《开国大典》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称赞。
但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画中人物的命运就决定了此画的命运。
《开国大典》完成后才三年,就发生了“高饶事件”。
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党籍。
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
《开国大典》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
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
这个修改工程就更难了,因为不是简单地去掉一个人,而且要另外补上一个人,还要牵动旁边的人。
更为难的是,董希文此时已得了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
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进行修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
1972年,当时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术展,要求董希文重作此画,而此时董希文的癌症已到了晚期。
“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抹掉画面中的林伯渠,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
这时董希文已去世,就找到了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就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此画的第四稿。
关于油画《开国大典》的经历
关于油画《开国大典》的经历前言油画《开国大典》是一幅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国过程的艺术作品。
我对这幅画作产生兴趣是在大学时期,那时我正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并对中国领袖毛泽东感兴趣。
更深入地了解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角色和贡献,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也在网上搜寻了一些与毛泽东相关的艺术作品。
这道路引领我到了油画《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的介绍《开国大典》油画是中国著名画家何曾祥于1959年创作的一幅壁画。
该画由红、绿、黄三本大册和黑、白两本补充册组成,共计218幅,宽272米,高9.8米。
图画所描绘的场景包括: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阅兵仪式、中共中央与国民党政府在南京签订《双十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等。
图中的人物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革命家和建国元勋。
油画《开国大典》是中国政府于1959年下令制作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
制作油画的过程历经五年,最终在1964年4月完成了全部画作。
据说为了保持画面的整体性,画家何曾祥还亲自前往北京天安门城楼取景,以便准确再现地面实景。
这幅油画因其宏大的规模、充满活力并充满志向的场景以及描绘人物的神态和特别的肖像,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中的杰出作品之一。
它的真正价值也在于其所描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开国大典”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术语。
对于我和我的家人来说,这幅画代表着我们伟大的国家和历史底蕴。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它犹如一道活泼的风景线,内敛而有力,浓缩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
它不仅是一幅山川画,更是一个描绘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宣言和纪念碑。
此外,这幅作品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无论是文化、建筑、艺术作品或是历史,都代表了某种特殊的贡献。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幅油画代表了重大事件和国家建立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概括出这段时期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改变一个国家的全球影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在这段时期中寻求国家的自立、自主和自尊。
董希文红色油画《开国大典》鉴赏
董希文红色油画《开国大典》鉴赏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2018精选版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197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 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 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革博征得上级同意,决定 将《开 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 原貌,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委托著 名画家靳尚谊。当时靳尚谊忙于公务,便推 荐了北京青 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 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这次可以定性为第四次修改。)
董希文(1914——1973), 我国著名的油画家。 3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4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 严地
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 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 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代表的红签,脸上呈现出聆 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5
画面上除了毛主席侧身站 立在画面中间,其他的领 导人都站在左边大约三分 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 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凸 显了天安门城楼的开阔。
周 恩 来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张 高 澜 岗
6
古建筑专家指出,非但两柱之 间的跨度加大了好几倍,而且 从透视学的角度指出,画面右 方应该能看到的半边柱子也没 有画上去。他说,这在建筑学 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 艺术上确是一个大成功。
7
8
9
油画《开国大典》的四次修改
董希文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完成后历经多次修 改,曾经删减过几个人。
10
1954年,高岗、饶漱 石反党集团被清算, 1955年,作者董希文 奉命将画中的高岗删 除,《开国大典》中 一抹蓝天,不露痕迹 地隐去了当年庄重而 拘谨的同庆共和国庆 典的高岗,原位以一 盆鲜花代替,为第一 次修改。
《开国大典》油画被迫四次修改,删去高岗和刘少奇,后恢复原貌
《开国大典》油画被迫四次修改,删去高岗和刘少奇,后恢复原貌国宝级油画《开国大典》是表现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凝结了中国人民热爱新中国情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精品油画作品,被誉为“新中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然而,《开国大典》的命运却异常坎坷,曾被迫进行了四次修改,先后删去了高岗和刘少奇,后来又恢复了原貌。
1951年初,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的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绘画展览,虽经过广泛征集,征集到了上百幅绘画作品,但是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创作一批展现新中国风貌的巨型油画,中央美院知名教授、青年画家董希文领取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接受了任务之后,董希文推掉了一切工作,把自己锁在画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呕心沥血,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创作出了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开国大典》。
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看过之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称赞。
油画正中,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站在没课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朱德、周总理、刘少奇、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
董希文作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艺术品和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开国大典》一经正式诞生便受到了人民的广泛关注,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
第一次修改:1954年,“高饶事件”发生,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高岗被撤销职务,同年8月,高岗畏罪自杀,不久就被开除了党籍。
随后,中国革命博物馆找到了董希文,要求他将《开国大典》上的高岗删掉。
《开国大典》中,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而高岗站在前排的最边上。
为了不破坏油画的整体布局和画面,董希文事先做了多次试验之后,才将高岗删掉。
高岗第二次修改:“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再次找到了董希文,要求他将《开国大典》上的刘少奇删掉。
开国大典油画介绍词
开国大典油画介绍词开国大典油画是一幅以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这幅油画是由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于1953年创作的,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庄严场面和伟大历史时刻。
整幅油画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为主线,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绘画技巧,展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到解放、从分裂到团结的历史进程。
画面上,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身着各种服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希望的笑容,代表着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迎接新生活的决心和信心。
油画的背景是天安门城楼,整座城楼庄严肃穆,象征着新中国的崛起和国家的权威。
城楼上方悬挂着巨大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表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充满朝气与活力。
在油画的左侧,一位身穿军装的将领手持大旗,高举着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胜利。
而在油画的右下方,则是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代表着中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和谐。
整幅油画采用了浓烈的色彩,运用了光影效果和线条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充满了自豪和自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中的喜悦和期盼。
开国大典油画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杰作,它通过绘画的形式,将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深入人心。
这幅油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艺术珍品。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开国大典油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通过绘画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
这幅油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它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岸英墓
焦景文
黄继光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
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
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邱 少 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 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不仅让中国 人民翻身做主,也增加了维护世界公 正和平的力量。 为了巩固新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战争。
占有土地比例
10%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材料: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
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 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 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 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 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 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 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 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
这幅漫画创作于 1950年,题为《历 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对朝鲜的形势不能 置之不理》。漫画 上幅指的是“历史 的经验”;漫画下 幅指的是当时“朝 鲜的形势”。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国野心狼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五星红旗作为国旗
国旗设计者曾联 松
精彩 瞬间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国 内 中国摆脱了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年代,彻 影 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响
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时期,中国历史开始新的纪元。
➢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
国
际 影
➢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改变了二 战后的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东西方关系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其他争取民族解放运 动的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占人类 总数四分之 一的中国人 从此站起来
了!
毛泽东在政协会议 致开幕词
解放前中国人口比例及其所占土地比例
所占农村人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