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合集下载

重温经典,温病学名著必背原文

重温经典,温病学名著必背原文

重温经典,温病学名著必背原文温病学名著必背原文节选自中医经典必备叶天士《温热论》必背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则与伤寒大异也。

【提要】论述温邪首犯部位与传变特点。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夢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提要】论述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及温病初起的治法。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提要】论温邪挟风、挟湿的特点及与伤寒的鉴别。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提要】论风热与湿热传入营分的证治。

5若斑岀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

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提要】论邪热入血发斑的证治。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⑴,令邪与汗并,热达媵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完整)叶天士《温热论》

(完整)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

温病学 背诵条文

温病学  背诵条文

《温病学》背诵条文叶天士《温热论》一、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8)二、邪在肺卫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不尔,风夹湿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篜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三、流连气分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当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如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燥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四、邪留三焦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五、里结阳明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温病学原文背诵条文

温病学原文背诵条文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一、温病大纲【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温邪:是温病的病因,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上受:指温邪一般的传入途径,由口鼻而入侵人体,先犯手太阴肺。

【原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如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借,反致慌张矣。

(8)(二)邪在肺卫【原文】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提要:温邪在表治法:辛凉轻剂温病挟风、挟湿的治法用药(三)邪入营血【原文】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三)流连气分【原文】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

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四)邪留三焦【原文】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完整word版)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完整word版)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二、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6
一、叶天士生平
• 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药之寒温,视疾 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
恒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
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 寒凉,宗东恒者多温养。近世医者茫无定识,假 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 易一剂,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特证, 必灼见其初、终、转、变,
叶 天 士 《 温 热 论 》 (附篇 第十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
2021/3/10
1
温热论讲述目录
• 一、叶天士生平 • 二、《温热论》简介 • 三、温病大纲(原文1、2) • 四、邪在肺卫(原文3、4) • 五、流连气分(原文5) • 六、邪留三焦(原文6) • 七、里结阳明(原文7) • 八、论湿(原文10) • 九、邪入营血(原文11、12)
•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 论治》,称为“唐本”。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2
Hale Waihona Puke 二、《温热论》简介•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 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 释,并阐发已见。
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6
温病大纲(原文1)
•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7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或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乱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二、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温病学原文背诵条文

温病学原文背诵条文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分享清·叶天士(叶桂)《温热论》

分享清·叶天士(叶桂)《温热论》

分享清·叶天士(叶桂)《温热论》分享清·叶天士(叶桂)《温热论》(相由心生,相由心灭)总论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

叶天士温热论是论述温病证治的名著,创立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作为辨证的根据,并指出温病的传变模式有顺传与逆传二种∶顺传由卫而气而营而血,逐步传入;逆传由卫分直入营分。

至于卫、气、营、血如何分辨,主要是根据温病的诊断特点,运用察舌、验齿以及辨斑、疹、白,作为要点,然后结合证情,作出诊断,决定治法。

全篇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兹重编分章论述如下。

1.温病大纲2 逆传入营3.流连气分4.邪留三焦5.里结阳明6.卫、气、营、血看法7.论湿邪8.察舌 (白苔黄苔绛舌紫舌淡红舌黑苔 )9.验齿10.辨斑疹11.辨白疹12.论妇人温病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逆传入营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

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速透斑为要。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此句根据温热经纬增一“如”字);轻则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病虽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徨,此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

温热论-叶天士

温热论-叶天士

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

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有多种刊本。

叶天士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

叶桂12 岁开始从父学医,14 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

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

”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

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

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18
温病大纲(原文1、2)
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辛凉透解、辛温 发汗、辛寒清解)
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 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 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 5、逆传心包—— 6、透热转气—— 7、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4
一、叶天士生平
叶桂如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故学识渊博,医术 精湛,于家传儿科之外,兼精通内科,妇科、外科 等各科,临证时能探清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 奇效,名满天下,为医界之首。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5
一、叶天士生平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
一、叶天士生平
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 苏吴县人,1667~1746)。祖籍安徽歙(she)县,先世 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阊(chang)门外下塘上津桥 畔。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皆精通医术,都以儿科知名。
2/24/2020 1:05 PM
叶桂以医致富,性好闲好玩。有人病危,急请诊 治,也常懒惰不愿出门,由此颇遭非议。但凡叶 桂赴诊者,则无不立奏奇效,故虽有非议也未能 湮没其名誉。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6
一、叶天士生平
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药之寒温,视疾 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
恒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
叶天士《温热论》
3
一、叶天士生平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2)
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辛凉透解、辛温 发汗、辛寒清解)
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 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 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 5、逆传心包—— 6、透热转气—— 7、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2)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 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
二、叶天士著作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 《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叶天士《温热论》
二、叶天士著作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叶天士《温热论》
一、叶天士生平

温热论(全文)

温热论(全文)

温热论(全文)温热论总论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

叶天士温热论是论述温病证治的名著,创立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作为辨证的根据,并指出温病的传变模式有顺传与逆传二种∶顺传由卫而气而营而血,逐步传入;逆传由卫分直入营分。

至于卫、气、营、血如何分辨,主要是根据温病的诊断特点,运用察舌、验齿以及辨斑、疹、白,作为要点,然后结合证情,作出诊断,决定治法。

全篇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兹重编分章论述如下。

第一章·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第二章·逆传入营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

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速透斑为要。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此句根据温热经纬增一“如”字);轻则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病虽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徨,此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

第三章·流连气分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一、叶天士生平
• 叶桂十二岁从其父习医。十四岁时,其父逝世, 遂 从其父门生朱君。朱君以得于师者授之与叶桂, 桂闻言即解,领悟更胜于老师。同时,凡闻某医 善治某证,即执弟子礼,得其术则更从他师。至 十八岁时已先后得到17位老师指点津迷,包括王 子接28.1658-?、周扬俊577等名医。
23.10.2020
•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 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 妇科学的内容。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0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1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叶天士《温热论》
4
一、叶天士生平
• 叶桂如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故学识渊博,医术 精湛,于家传儿科之外,兼精通内科,妇科、外科 等各科,临证时能探清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 奇效,名满天下,为医界之首。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5
一、叶天士生平
• 叶桂以医致富,性好闲好玩。有人病危,急请诊 治,也常懒惰不愿出门,由此颇遭非议。但凡叶 桂赴诊者,则无不立奏奇效,故虽有非议也未能 湮没其名誉。
•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 论治》,称为“唐本”。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2
二、《温热论》简介
•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 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 释,并阐发已见。
•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9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 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 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 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8
温病大纲(原文1、2)
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辛凉透解、辛温 发汗、辛寒清解)
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 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 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 5、逆传心包—— 6、透热转气—— 7、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4
《温热论》简介
• 本教材以“华本”为据,共列37条,将内容归类分 析,按原文、提要、释评之体例予以叙述。
• 原文后括号内数字,为《温热论》条文顺序编号 • 原文1-10要求理解背诵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5
三、《温热论》原文类编
• (一)温病大纲(原文1) •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
• 王孟英依“华本” 将其收于《温热经纬》中,更 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不仅收入了众多医 家的注释和论述,本人亦加了精辟的按语。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3
《温热论》简介
• 此后,注释本篇的还有凌嘉六、宋佑甫、 周学海、陈光淞、杨达夫等。
• 吴坤安的《伤寒指掌》、茅雨人的《感证 集腋》、董废翁的《西塘感证》虽非注释 本,但对本篇内容也作了阐发,可供参考。
叶 天 士 《 温 热 论 》 (附篇 第十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
23.10.2020
1
温热论讲述目录
• 一、叶天士生平 • 二、《温热论》简介 • 三、温病大纲(原文1、2) • 四、邪在肺卫(原文3、4) • 五、流连气分(原文5) • 六、邪留三焦(原文6) • 七、里结阳明(原文7) • 八、论湿(原文10) • 九、邪入营血(原文11、12)
伤寒大异也”?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9
“温邪”
• 对于温病的病因,历来认识不同。
• 明代以前医家多遵从《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之说。
• 明末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提出“杂气 论”,认为“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非 专由“风寒暑湿燥火”致病,因而提出了温 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气”、 “杂气”、 “疠 气”、 “戾气”等。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2
一、叶天士生平
• 清代名医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 苏吴县人,1667~1746)。祖籍安徽歙(she)县,先世 迁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阊(chang)门外下塘上津桥 畔。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皆精通医术,都以儿科知名。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6
温病大纲(原文1)
•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17
温病大纲(原文2)
•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 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6
一、叶天士生平
• 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药之寒温,视疾 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
恒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
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 寒凉,宗东恒者多温养。近世医者茫无定识,假 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 易一剂,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特证, 必灼见其初、终、转、变,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7
二、叶天士著作
•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 《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23.10.2020
叶天士《温热论》
8
二、叶天士著作
•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