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单纯形法2

合集下载

最优化方法第二讲 单纯形法

最优化方法第二讲 单纯形法
XB,XN 0
令 xˆ x d ,其中 0 ,取搜索方向 d (B1Am ,0, ,0,1,0, ,0) (a1k , amk ,0, ,0,1,0, ,0) 其非基变量(自由求知量)中第 k 个非基变量取值为 1,其它为 0。 故 xˆ x d = B1b a jk , 由于 x 0 ,可知 xˆ 0 为可行解。 当 时,目标值 cxˆ cB1b k 。
17
换入变量和换出变量的确定:
换入变量的确定— 最大减小原则
假设检验向量 N CN CBB1N ( m1, m2,, n )
若其中有两个以上的检验数为负,那么为了使目标函数 值下降得快些,通常要用“最大减小原则”,即选取最小 负检验数所对应的非基变量为换入变量,即若
min j j 0, m 1 j n mk
0, 1
i
m
( B1b)l ( B1Pmk )l
则选取对应的基变量 Xl 为换出变量。
19
4. 用初等变换求改进了的基本可行解——旋转运算
假设B是线性规划 min z CX , AX b, X 的0 可行基,则
AX
b
(B
N )
XB XN
b
(I , B1N )
XB XN
B1b
令非基变量 XN 0 ,则基变量 XB B1b。

(3)移至目标函数值有所改善的另一个基本
可行解,然后转会到步骤(2)。
3
其步骤如下: 找出一个初始可行解
是否最优

最优解



结束
转移到另一个目标函数 (找更小的基本可行解)
直到找出为止,核心是:变量迭代
4
1 确定初始的基本可行解
确定初始的基本可行解等价于确定初始的可行基,一旦初始 的可行基确定了,那么对应的初始基本可行解也就唯一确定.

第5章_单纯形法

第5章_单纯形法

初始可行解:第一个找到的可行域的顶点。
三、单纯形法试算程序框图(见图5—1)
开始
转变为标准型[增加额外 变量(松弛、剩余、人工 变量)]
建立初始单纯形表
最优


否 找出“换入”“换出”变量
修正单纯形表
图5—1
5.2 线性规划模型的变换
一、线性规划模型标准型的特点 ⑴目标函数是求极大值或极小值; ⑵所有的变量都是非负的; ⑶除变量的非负约束外,其余的约束条件都
ABCD 含量(单位/千克)
最低需求量 (单位)

5 2 4 2 60
蛋白质
3 2 1 4 40
脂肪
3 1 2 5 35
单价(元/千克) 1.5 0.7 0.9 1.2
例3是例2的对偶问题,例3与例2互为对偶线性规 划原规划与对偶规划具有对称性,如图所示:
食品
单一营
养成分单价
AB C D
单一营养
(x1) (x2) (x3) (x4) 成分需求量
m
c a Z j
i ij
i 1
解b
b 1
b 2
…… b
n
目标函 数
例1
求max Z=7x1+10x2 满足 7x1+7x2≤49 10x1+5x2≤50 x1,x2≥0
用单纯形法求解。
例2
第2章例1中我们得线性规划模型为: 目标函数:max Z = 50x1+100x2
满足 x1 + x2 ≤300 2x1 + x2 ≤400 x2 ≤250 x1,x2 ≥0
…… am1x1 + am2x2 + ……+ amnxn ≤(≥,=) bm x1,x2 …… xn≥ 0

运筹学第5章 单纯形法

运筹学第5章 单纯形法

0 0 1
在第一次找可行基时,所找到的基或为单位矩阵或为由单位矩阵的 各列向量所组成,称之为初始可行基,其相应的基本可行解叫初始基 本可行解。如果找不到单位矩阵或由单位矩阵的各列向量组成的基作 为初始可行基,我们将构造初始可行基,具体做法在以后详细讲述。
8Leabharlann §1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二、 最优性检验 所谓最优性检验就是判断已求得的基本可行解是否是最优解。
5
§1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线性规划解之间的关系:
1.可行解与最优解: 最优解一定是可行解,但可行解不一定是最优解。
2. 可行解与基本解: 基本解不一定是可行解,可行解也不一定是基本解。
3. 可行解与基本可行解: 基本可行解一定是可行解,但可行解不一定是基本可行解。
4. 基本解与基本可行解: 基本可行解一定是基本解, 但基本解不一定是基本可行解。
9
§1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2.最优解判别定理
对于求最大目标函数的问题中,对于某个基本可行解,如
果所有检验数 j≤0,则这个基本可行解是最优解。 下面我
们用通俗的说法来解释最优解判别定理。设用非基变量表示
的目标函数为: z z0 j xj jJ 由于所有的xj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零,当所有的 j都小
由线性代数的知识知道,如果我们在约束方程组系数矩阵中找
到一个基,令这个基的非基变量为零,再求解这个m元线性方程组就
可得到唯一的解了,这个解我们称之为线性规划的基本解。
在此例中我们不妨找到
1 1 0 B3 1 0 0
为A的一个基,令这个基的非
1 0 1
基变量x1,s2为零。这时约束方程就变为基变量的约束方程:
第五章 单 纯 形 法

1-3 单纯形法第2部分

1-3 单纯形法第2部分

证明思路——构造性证明 证明思路——构造性证明: 构造性证明: 依据用非基变量表示基变量的表达式构造一族 可行解,其对应的目标函数值趋于无穷大。 可行解,其对应的目标函数值趋于无穷大。 几何意义: 几何意义:沿着无界边界前进的一族可行解
− x 2 − x 3 − x 4 x5 = 6 − 3x2 − 6 x3 + x4
一般(经过若干次迭代) 对于基B 一般(经过若干次迭代),对于基B,
用非基变量表出基变量的表达式 为:
xn+i = b − ∑ a x j ,
' i j =1 ' ij
n
i = 1,2L, m
用非基变量表示目标函数的表达式: 用非基变量表示目标函数的表达式:
Z =∑ j xj =∑ j xj +∑ n+i xn+i =∑ j xj +∑ n+i (bi' −∑ ijxj ) c c c c c a'
确定是停止迭代还是转入基变换? 确定是停止迭代还是转入基变换?
第三步:基变换 第三步:
选择(最大)正检验数对应的系数列 选择(最大)正检验数对应的系数列 主元列,主元列对应的非基变量为换 为主元列,主元列对应的非基变量为换 入变量; 入变量; 最小比值对应的行为主元行 主元行, 最小比值对应的行为主元行,主元行 对应的基变量为换出变量 换出变量。 对应的基变量为换出变量。
x2 ≤ 3 / 1 于是: 于是: ⇒ x2 ≤ min{3 / 1,6 / 2} = θ x2 ≤ 6 / 3
如果x2的系数列变成 2’=(-1,0)T,则用非 如果 的系数列变成P ( , ) 则用非 基变量表示基变量的表达式就变成; 基变量表示基变量的表达式就变成; x1 = 3 + x 2 − x3 − x 4 ≥ 0 x5 = 6 + 0 x 2 − 6 x3 + x 4 ≥ 0 可行性自然满足,最小比值原则失效 意即 可行性自然满足 最小比值原则失效,意即 2的值 最小比值原则失效 意即x 可以任意增大→原线性规划无 有限最优解” 原线性规划无“ 可以任意增大 原线性规划无“有限最优解”。

运筹学教程 第五章 单纯形法(2表格形式)

运筹学教程 第五章 单纯形法(2表格形式)
0 5 1 0 0 6 2 0 1 0 1 1 0 0 1
r2 ÷ 6
b
15 24 5
x1 = 4 x2 = 0 x3 = 15 x4 = 0 x5 = 1
P P P P P 1 2 3 4 5
b
P 1
P2
P3
P4
P5
b
0 5 1 0 0 1 1/ 3 0 1 / 6 0 1 1 0 0 1
元数a 元数a21决定了从一个基可行解到相邻基可行解 的转移去向,取名主元 的转移去向,取名主元
§5.2单纯形法的表格形式
第3步:迭代。 步
1.确定入基变量 确定入基变量 2.确定出基变量 确定出基变量 3.用入基变量替换出基变量,得到一个新的基; 用入基变量替换出基变量, 用入基变量替换出基变量 得到一个新的基; 对应这个基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基可行解; 对应这个基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基可行解; 并画出一个新的单纯形表。 并画出一个新的单纯形表。
§5.2单纯形法的表格形式
迭代 次数 基 x3 x4 0 x5 CB 0 0 0 x1 2 0 6 1 x2 1 5 2 1 0 1 x3 0 1 0 0 0 0 x4 0 0 1 0 0 0 x5 0 0 0 1 0 0 b 15 24 5 Z=0 比值 24/6 5
zj σj= cj -zj
? 0
z = c 3 × b1 + c 4 × b2 + c 5 × b3 = 0 × 15 + 0 × 24 + 0 × 5 = 0
§5.2单纯形法的表格形式
迭代 次数 基 x3 x4 0 x5 CB 0 0 0 x1 2 0 6 1 0 2 x2 1 5 2 1 0 1 x3 0 1 0 0 0 0 x4 0 0 1 0 0 0 x5 0 0 0 1 0 0 b 15 24 5 Z=0 比值 24/6 5

单纯形法

单纯形法

四、单纯形法的实现——单纯形表
例1:煤电油例 Max Z=7 x1 +12x2 9 x1 +4x2≤360 化为标准型 s.t. 4x1 +5x2 ≤200 3 x1 +10x2 ≤300 x1 , x2≥0 s.t. Max Z=7 x1 +12x2 9 x1 +4x2 +x3 4x1 +5x2 3 x1 +10x2 x1 ,…,x5≥0 +x4 =360 = 200

“≥”型约束,减松弛变量;
练习1.3 请将例1.1的约束化为标准型
Maxz = 7 x1 + 12 x 2 ⎧9 x1 + 4 x 2 ≤ 360 ⎪4 x1 + 5 x 2 ≤ 200 s.t.⎨ 3x1 + 10 x 2 ≤ 300 ⎪x , x ≥ 0 ⎩ 1 2
则约束化为
= 360 ⎧9 x1 + 4 x 2 + x3 ⎪4 x + 5 x 2 + x4 = 200 s.t.⎨ 1 3 x1 + 10 x 2 + x5 = 300 ⎪x , x , x , x , x ≥ 0 ⎩ 1 2 3 4 5
例4 下面为某线性规划的约束
=1 ⎧ x1 + 2 x2 + x3 ⎪ + x4 = 3 ⎨2 x1 − x2 ⎪ x1 , , x4 ≥ 0 ⎩ 请例举出其基矩阵和相应的基向量、基变量。
解:
本例中, A = ⎡1 2 1 0⎤,A中的2阶可逆子阵有 ⎢ 2 − 1 0 1⎥ ⎦ ⎣
问题:本例的A中一共有几个基?—— 6个。
易见,增加的松弛变量的系数恰构成一个单位阵I。
一般地,记松弛变量的向量为 X s,则

第五章 单纯形法ppt课件

第五章 单纯形法ppt课件

➢ x2+x5=250
→ 0=250?
➢ 显然不能得到相应的解。
编辑版pppt
9
一、问题的提出
➢ 为什么令x2=0,x5=0时不能得到解? ➢ 因为其余三个变量的系数列向量为
110
201
000
➢ 该矩阵是非可逆矩阵,即去掉x2和x5后的三个约束 方程线性相关,这种情况下得不到解。
编辑版pppt
10
编辑版pppt
24
二、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 3、那有没有办法在求出解之前保证我 们取得的基为可行基?
➢ 解决办法:保证右端项非负,找到一个 单位矩阵,必定是一个可行基。
编辑版pppt
25
二、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 如范例系数阵:
右端项非负
1 1 1 0 0 300 2 1 0 1 0 400 0 1 0 0 1 250
❖ 我们首先将最优解缩小在一个有限的❖ 回顾图解法,我们知道:最优解必定在可行域的顶 点上取得,而顶点的个数总是有限的。
❖ 多维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也存在有限个顶点。
❖ 如果能够从一个顶点开始,通过某种方式向更优顶 点转移,总会找到最优点。
❖ 首先面临的问题: ❖ 如何通过代数方法找到第一个顶点?
存在3阶单位阵
编辑版pppt (初始可行基)
26
二、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 基本可行解为(0,0,300,400,250) ➢ 此可行基称为初始可行基。 ➢ 对应的解称为初始基本可行解。
➢ 初始基本可行解在上页矩阵中一目了然。
编辑版pppt
27
二、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第二步:最优性检验
不存在 (200,0,100,0,50) (300,0,0,-200,-50) (0,250,50,150,0) (0,400,-100,0,150) (0,300,0,100,-50)

单纯形法

单纯形法

目录第一章单纯形法的提出……………………………………………………………1.1 单纯形法提出背景……………………………………………………………第二章单纯形法的一般原理………………………………………………………2.1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2.2 确定初始基本可行解…………………………………………………………2.3 最优性检验……………………………………………………………………2.4 基变换…………………………………………………………………………2.5 解的判别定理…………………………………………………………………2.6 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程序框图……………………………………第三章表格单纯形法………………………………………………………………3.1单纯型表求解…………………………………………………………………3.2 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举例………………………………………第四章人工变量及其处理方法……………………………………………………4.1大M法…………………………………………………………………………4.2两阶段法………………………………………………………………………4.3无最优解和无穷多最优解……………………………………………………4.4退化与循环……………………………………………………………………第五章单纯形法的矩阵表示………………………………………………………总结……………………………………………………………………………………参考文献………………………………………………………………………………第一章 单纯形法的提出1.1 单纯形法的提出背景单纯形法是1947年由George Bernard Dantzing(1914-2005)创建的,单纯形法的创建标志着线性规划问题的诞生。

线性规划问题是研究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函数的极值问题。

然而,对这类极值问题,经典的极值理论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单纯形法才能有效解决这类极值问题的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若不按最小比值法确定 出基变量会怎么样?
请大家计算一下: 若在第一次迭代中不选x5出基,而让x3
或x4出基,会出现什么情况。
若让x3 出基,则新的基为(p2
,p4 ,p5) , 求得解为(0,300,0,100,-50),非可行。

如,取1、2、3列得到:
1 1 1 2 1 0 0 1 0
此矩阵为可逆阵,故令x4=0,x5=0,一定 可以得到一个解。 对应的解为(75,250,-25,0,0)。

基的概念: 已知A是约束条件的m×n阶系数矩阵,其秩 为m 。 设B是A矩阵中的一个非奇异(可逆)的m×m 阶子矩阵,则称B为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基。 B由A中的m个线性无关列向量组成。
一定可以找到? 答案:不一定。 如例中x2=0,x5=0时不能得到解。 可行的办法:找到一个基。
2、一个基是否一定对应可行域顶点? 答案:不一定。必须是可行基。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基是否是可行基,
需要在求出其基本解后才能判断。
3、那有没有办法在求出解之前保证我
们取得的基为可行基? 解决办法:保证右端项非负,找到一个 单位矩阵,必定是一个可行基。

二、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
首先找到一个顶点;
然后判断它是否最优;
如果不是,则通过更换顶点的方式找到
更优的顶点; 直到找到最优顶点。
二、单纯形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
第一步:找到一个顶点
(初始基本可行解)
思考: 1、令n-m个变量为0(非基变量)是否


一个基对应一组概念:
非基变量
x1 1 2
x2 1 1 1
x3 1 0 0
x4 0 1 0
x5 0 0 1
基变量
b
300 400 250
基向量
非基向量
0
对应基本解:(0,0,300,400,250)
基 B1=(p1 ,p2 ,p3) B2=(p1,p2 ,p4 ) B3=(p1 ,p2 ,p5) B4=(p1 ,p3 ,p4) B5=(p1 ,p3 ,p5) B6=(p1 ,p4 ,p5) B7=(p2 ,p3,p4) B8=(p2 ,p3,p5)

检验数的概念非基变量: 若只用来表示目标函数,将所有基变量从目 标函数中用非基变量替换出去。 此时目标函数中各非基变量的系数即为各非 基变量的检验数,把变量xj的检验数记为j。


最优解判别准则:
对于求最大目标函数的问题中,对于某个基 本可行解,若所有非基变量检验数j≤0,则 这个基本可行解是最优解。
s.t.
Max z= 50x1+100 x2 1· x1+1· x2≤300 2· x1+1 · x2≤400 0· x1+1 · x2≤250 x1 ≥0, x2 ≥0
从其标准形的解向量开始研究:
Max z= 50x1+100 x2 s.t. 1· x1+1· x2+1· x3+0· x4+0· x5=300 2· x1+1· x2+0· x3+1· x4+0· x5=400 0· x1+1· x2+0· x3+0· x4+1· x5=250 xj ≥0 (j=1,2,3,4,5)
是否可行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否
p1 ,p2 ,p3 x1 ,x2 ,x3 p1 ,p2 ,p4 x1 ,x2 ,x4 p1 ,p2 ,p5 x1 ,x2 ,x5 p1 ,p3 ,p4 x1 ,x3 ,x4 p1 ,p3 ,p5 x1 ,x3 ,x5 p1 ,p4 ,p5 x1 ,x4 ,x5 p2 ,p3 ,p4 x2 ,x3 ,x4 p2 ,p3 ,p5 x2 ,x3 ,x5
2x1+x2+x4=400
x2+x5=250
可得到解(50,250,0,50,0)
若令x2=0,x5=0,会怎样? 由约束方程可知: x1+x2+x3=300 → x1+x3=300

2x1+x2+x4=400 → 2x1+x4=400


x2+x5=250
→ 0=250?
。 可见要使Z增加,只有使x3和x5减少。
x3,x5的取值是否有减少的可能?
分析:该解中非基变量
0,其值不可能再减少。 所以Z值不可能再增加。
x3,x5的取值为
说明此基本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已经达
到最优。
由以上分析,可见,完全可以由典式中

的系数来判断解是否最优。 如: Z= 50x1+100 x2系数>0,未达到最优; Z= 27500-50x3-50x5系数<0,达到最优。 这些系数我们称为检验数。
(x3,x4,x5是每个约束条件的松弛变量)
X2

A(0,250)
B(50,250)

C(100,200)

O(0,0)
D(200,0)

X1
顶点对应的解向量有何代 数特征? O (0,0,300,400,250) A (0,250,50,150,0) B (50,250,0,50,0) C (100,200,0,0,50) D (200,0,100,0,50) 答案:都有两个变量取值 为0,且非负。
B9=(p2,p4,p5) B10 =(p3,p4,p5)
p2 ,p4 ,p5 x2 ,x4 ,x5 p3 ,p4 ,p5 x3 ,x4 ,x5
p1 ,p3 p1 ,p2
x1 ,x3 x1 ,x2
(0,300,0,100,-50) (0,0,300,400,250)
否 是
线性规划解的集合关系:
如范例系数阵:
右端项非负
1 1 1 0 0 300 2 1 0 1 0 400 0 1 0 0 1 250
存在3阶单位阵 (初始可行基)
基本可行解为(0,0,300,400,250) 此可行基称为初始可行基。
对应的解称为初始基本可行解。
初始基本可行解在上页矩阵中一目了然。



回顾图解法,我们知道:最优解必定在可行域的顶 点上取得,而顶点的个数总是有限的。 多维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也存在有限个顶点。 如果能够从一个顶点开始,通过某种方式向更优顶 点转移,总会找到最优点。

首先面临的问题: 如何通过代数方法找到第一个顶点?

图解法中的例1.5模型为:
可 行 解
基 本 可 行 解
最 优 解
基 本 解
显然,将搜索范围控制在基本可行
解内,将大大减少搜索工作量。
但是,即使取得一个基,得到的解
还不一定可行。 如何才能保证取得一个可行基呢?
总结: 1、可行域顶点对应的解必为基本可行解:有 n-m个变量取值为0,满足非负条件。(n为 未知数个数,m为方程个数) 2、一个基对应一组基本解,可能可行,也可 能不可行; 3、最优解必定在基本可行解中;
1 1 -3 -1 1 3 -1 -3 4 4 1 5 -9 -8 0
x1=1.5x3-0.75x4+1.25 x2=1.5x3+1.75x4-0.25 x3= x3 x4= x4

单纯形法,就是这样的一种代数搜寻法。
线性规划问题的解一般有无穷多个,如果不 缩小搜寻范围,工作量太大! 我们首先将最优解缩小在一个有限的范围。
答案:Z增加50。 如果x2的值增加1,Z会怎样? 答案:Z增加100。
x1,x2的取值是否有增加的可能?
分析:该解中非基变量
x1,x2的取值为
0,(》=0)其值完全有可能增加。
说明此时目标函数值还有增加的可能,
没有达到最优。
再如:基本解(50,250,0,50,0) 其非基变量为x3,x5
由约束方程可得:
x1=50-x3+x5 目标函数为Max
x2=250 -x5 z= 50x1+100 x2 =
27500-50x3-50x5
典式Z=
27500-50x3-50x5
如果x3增加1,Z会怎样?
答案:Z减少50。 如果x5的值增加1,Z会怎样? 答案:Z减少50
基向量
基变量
非基 向量 p4 ,p5 p3 ,p5 p3 ,p4 p2 ,p5 p2 ,p4 p2 ,p3 p1 ,p5 p1 ,p4
非基 变量 x4 ,x5 x3 ,x5 x3 ,x4 x2 ,x5 x2 ,x4 x2 ,x3 x1 ,x5 x1 ,x4
基本解 (75,250,-25,0,0) (50,250,0,50,0) (100,200,0,0,50) 不存在 (200,0,100,0,50) (300,0,0,-200,-50) (0,250,50,150,0) (0,400,-100,0,150)
对于求最小目标函数的情况,当所有非基变 量检验数j≥0时,目标值最优,对应的基本 可行解为最优解。

第三步:基变换
1 1 1 0 0 300 2 1 0 1 0 400 0 1 0 0 1 250
初始基本可行解(0,0,300,400,250),x1,x2为非基变量, 代入目标函数

为什么令x2=0,x5=0时不能得到解? 因为其余三个变量的系数列向量为
1 1 0 1 0 1 0 0 0

该矩阵是非可逆矩阵,即去掉x2和x5后的三个约束 方程线性相关,这种情况下得不到解。

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在技术矩阵中取出三列, 组成一个可逆阵,令其余两列对应的变量为 零,则一定可以得到一个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