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镇街道机关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

2023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就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增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中央编委要求持续深化乡镇(街道)改革,推动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简约高效、富有活力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积极稳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市委编办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查阅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街道职能定位、机构设置、综合执法、机制运行、资源保障等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实情,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街道基本情况(一)职能定位《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意见》对街道职能进行了明确:根据县(市、区)党委、政府授权,街道依法履行辖区内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综合管理职能,统筹协调辖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

(二)街道分布我市共有街道55个,其中,五县(市)18个,五城区37个。

涉农街道共35个,占总数的63.6%。

(三)街道规模分类参照乡镇分类标准,以常住人口为主要指标对街道进行规模分类,规模较小[2万人(含)以下]、中等规模(2万~7万人)和规模较大[7万人(含)以±]o我市55个街道中规模较小街道13个,其中有5个街道人口仅IOOo~3000人,中等规模街道32个,规模较大街道10个。

(四)机构设置按照《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55个街道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机构限额为10个,除省定的党建工作办公室、党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5个必设机构外,各县(市、区)根据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规定的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了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等5个机构。

大力推进乡镇街道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乡镇街道体制改革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大力推进乡镇街道体制改革二、改革措施落地落实落细,成效初现•广东省委编办2019年市县机构改革完成后,广东省压茬推进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工作。

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初步形成;助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基层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是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广东省委编办坚持 深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 理的重要论述,在2019年3月市县 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压茬推进深 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工作。

2020年 以来,坚持疫情防控和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工作“两手抓”,强 化统筹协调,扎实推动改革措施落 地见效。

全力以赴麵改革各项工作省市县三级党委编办均建立 了工作协调机制并成立改革专项 工作组,由专人负责改革相关工作。

改革启动后,各级编办迅速制 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建立了改革 任务台账,倒排工期,明确责任主 体、具体要求、实施步骤等,确保各项任务、各个环节有序衔接。

出台《关于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意见》,制定了政策口径、审核要点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组织举办了全省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培训班,加强对市县的指导服务。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下放行政职权、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加强财政保障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市县编办扎实做好改革实施方案、乡镇街道“三定”规定和配套文件的研究制定以及组织实施工作。

疫情暴发后,各地各部门一方面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一方面紧紧围绕合理下放管理职权、统筹优化党政机构、健全协同高效运行机制、完善运行保障体系四大改革任务,积极做好改革各项工作。

截至2020年11月底,广东省各地改革实施方案和乡镇街道“三定”规定均已印发。

乡镇街道机构挂牌、人员转隶、干部任免等工作基本完成,改革的阶段性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

通过明确乡镇街道党(工)委的职能定位,设立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等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平台,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加强了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基层各类组织、各项T.作的领导统筹和对各类资源的管理使用。

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汇报材料(3)

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汇报材料(3)

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汇报材料(3)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汇报材料(四)有情操作,机构改革工作稳妥有序作为全县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单位,我乡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坚决贯彻、县政府的意图,坚持完成编制精简任务毫不动摇,决不留情。

但在实施人员分流过程中,做到了耐心细致,有情操作。

对于机关公务员的分流实行离岗退养政策,对于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引导动员其从事市场经营、鼓励创业分流。

在实施编人员分流过程中,乡党委、政府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同时通过谈心等方式逐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从而做到改革无情,操作有情,使机构改革工作顺利、稳妥、有序推进,到现在无一起上访事件。

二、主要成效(一)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进一步找准,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这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找准了适合禾梨坳乡的职能定位,所规范的机关职能,体现了乡镇党委政府所要做的工作。

例如:农技站技术人员如何利用技术服务百姓,如果实现服务经营两不误;如何建设文明社会,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流动人口急剧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如何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所有这些乡镇政府所面临的新的职能,在机构改革中一办四中心中充分体现出来。

可以说,通过改革,乡镇的职能定位更准确,该强化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加强,机构人员编制都得到了有效保障,这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主开放、竞争择优的干部管理机制加快形成面对人员整合、管理问题,我乡探索出新的选人用人模式。

一办四中心各岗位的工作人员从乡各部门在编在岗人员中整合使用,一办四中心各设主任1名,由乡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兼任,按工作需要设臵副主任1-2名,由中心工作人员竞聘产生,工作人员按核定的编制和岗位定员。

在各中心副主任的产生过程中,竞聘方法把党的干部政策亮给群众,把干部的任职标准和条件交给群众,把对干部的评判权和选举权下放给群众,在比较中鉴别,在竞争中甄选,更直接地体现了群众的意愿。

2019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探析-范文汇编

2019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探析-范文汇编

2019年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探析-范文汇编摘要:到目前为止多次以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和人员膨胀等核心问题,其原因在于:忽视了通过竞争推动乡镇政府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在精简编外人员的同时忽视了精简在编人员;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忽视了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调整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同时忽视了“上改下也改”的配套改革。

鉴于此,今后要以竞争为重点,精简乡镇党政机构和人员,转变政府职能,从撤消事业站所、置换职工身份和建立“以钱养事”的新的为农服务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改革中的难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改革;配套措施乡镇机构改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改革主体与客体合一,是自己为自己动手术,所以直接导致了改革受阻。

以往多次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不仅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反而产生了机构越简越大、人员越简越多的现象。

在现阶段或近一个时期内,要以竞争为重点,对乡镇政府机构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基层政权。

一、以竞争为重点,改革乡镇政府管理体制1.加强新农村**政治建设,改革乡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行“两票”直选初步候选人。

我国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镇领导干部选拔任免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改革。

具体的改革办法有二:一是实行自荐报名,让人才充分涌现。

凡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乡镇机关干部和上届班子成员,只要符合任职资格条件,均可自荐报名。

自荐报名结束后,由乡镇党委进行资格审查,报市县委组织部审核确定并公布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其简历,接受群众公开监督。

二是以“海选”方式推荐候选人,充分尊重民意。

各乡镇分别以政府机关、直属部门、所属村、企业为单位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

根据市县委的决定,每个参加推荐的党员、群众代表限推荐9名党委班子成员为初步候选人。

浅析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者:吴摄天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2期[摘要]我国乡镇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职能,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并重点剖析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指由乡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管理体系。

乡镇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底层,更是落实改革政策的基礎。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政府基于社会发展对基层经济改革的需求,开展了多次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在2010年实施试点工作,逐渐地建立起了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得乡镇政府职能实现了有效的转变。

1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并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关键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作为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政权的领导者,乡镇政府部门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勇敢地接受新时期所带来的挑战。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总人口为13.9亿,其中农村人口为5.77亿,占比42.4%,和往年的数据相比,区域发展的势头有所放缓。

乡镇政府在职责方面主要涉及协调城乡、管理农村以及落实上级政策等,属于我国行政体系当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人民政权的基石、发展的重点以及改革的重点。

但在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的背景下,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地暴露了出来。

2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1 机构比较臃肿我国各乡镇结合自身具体状况,均建立了各类不同的机构来提升职责行使的有效性,并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但是因受不同时间、环境以及因素的制约,使得一些乡镇机构体系较为庞大。

主要表现为:提升工作的便捷性,和县级部门保持相应的机构设置;安置更多的人员,在部门设置方面过于细化,通常都是根据七站八所以及办公室等部门予以设置的,使得部分人员工作量极少,人力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关于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关于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海安县从县、镇实际出发,围绕“优化组织架构、扩大管理权限、创新体制机制”的工作思路,在曲塘镇和李堡镇开展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一)调整组织架构按照“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原则,对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归并,打破了原有行政七大办公室和事业六大中心的设置,设立精干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形成“八局两中心”的新型政府管理架构,即党群工作局、经济发展局、建设局、农村工作局、社会事业局、财政局、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便民服务中心。

各局和中心负责人由镇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局和中心不再下设科室,通过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的方式,使局和中心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实行扁平化管理;镇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予以保留,但不单独运转,职责和人员与相关局和中心进行整合。

(二)推进权力下放按照权力“放得下、接得住、运转得好”的要求,结合试点镇实际,认真研究梳理下放权力事项,重点扩大试点镇在城镇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解决镇级政府责任大、权力小、权责不对等的问题。

经过会商和论证,县政府首批下放该镇县级机关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行政处罚及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共341项,具体统计如下:按权限类型分:按放权方式分:为了实现对下放权限的无缝对接,试点镇优先将能力强、业务精的人员调配到三大平台,确保人才需求;县法制办、编办等部门积极组织岗前培训,提高试点镇对下放权限承接的能力;各放权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培训、上门指导等方式努力做好“传、帮、带”,切实提高试点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开封市改革实践为例

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开封市改革实践为例

2021·02根据中央关于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有关精神,省委、省政府部署了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工作。

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乡镇和街道职能转变,扩大基层管理权限,理顺条块之间职责关系,完善机构设置,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开封市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全省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要求,组织实施了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

因参与改革的组织实施推动过程,本人边实践边思考,结合改革工作实际,对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及要求、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一)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在开封市兰考县调研期间强调县域治理要“三起来”,在开封市尉氏县视察期间强调乡镇工作要“三结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对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又提出了明确要求。

落实好这些重要指示,不仅要求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改变工作方式,还要求从根本上完善和优化乡镇和街道的职能定位、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激发乡镇和街道发展的动力动能。

(二)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关键举措基层治理是国家的基石,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性部署。

省、市、县三级党政机构改革已经告一段落,迅速推进乡镇和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落实中央和省委机构改革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从中央到省、市、县、乡五级协同体系的重要举措。

关于街道(园区)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镇江市为样本

关于街道(园区)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镇江市为样本

关于街道(园区)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镇江市为样本作者:王丰江来源:《人大研究》 2019年第8期关于街道(园区)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镇江市为样本王丰江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街道(园区)人大工作,街道(园区)人大联系代表、联系群众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基层人大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依法履职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街道人大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作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现状1.工委设置。

目前,全市除31个镇外,共有25个街道(丹阳2个、句容3个、扬中2个、丹徒2个、京口6个、润州8个、镇江新区2个),5个开发区(镇江、丹阳、句容、扬中、丹徒),3个高新区(镇江、丹阳、扬中),7个园区(茅山景区、赤山湖、荣炳、江心、京口工业、新民洲、润州工业),其中街道层面已全部建立人大工委,开发区、高新区、园区除合署外,镇江高新区、茅山景区、京口工业园区、新民洲园区4个未设立人大工委。

2.人员配备。

目前,现成立的街道(园区)人大工委多为2人,其中最多的丹阳市曲阿、云阳街道、润州区金山街道各4人,最少的丹徒区高资、宜城街道各1人;主任平均年龄51.9周岁,任职5年以上的占25%,最长13年(华阳街道);工作人员35周岁以下、55周岁以上的分别占24.1%、31.0%,大学文化占75.9%,女性占20.7%。

在此基础上,都依法产生了人大工委委员,成员一般为5~7人。

3.工作做法。

一是强化示范引导。

1999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镇街人大联系点,充分发挥联动带动作用。

2016年3月全市确定20个镇、街道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其中有9个街道、开发区作为示范点。

2017年3月,全市确定8个联系点,其中有2个街道,采取上下联动、规范引导,进一步强化街道(园区)人大建设。

二是完善建章立制。

基层“三整合”改革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与总结(镇乡)

基层“三整合”改革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与总结(镇乡)

基层“三整合”改革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思考与总结(镇乡)乡镇(街道)是基层治理的主阵地。

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是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地一个重要的改革向度。

一、背景与形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指出,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乡镇(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推动更多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

二、实践与成效近年来,**市**区紧密结合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开启了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的新模式、新征程。

一是机构综合。

各乡镇(街道)整合原有“七站八所”执法力量和资源,分别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名义集中行使有关执法权。

综合行政执法局配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统一规范设立询问室、档案室、会议室、罚没物资仓库、行政执法公示栏等,配备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照相机、录音笔等必要办案装备,依托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智慧城管综合指挥系统等,运用GPS定位、手机APP客户端等方式,与所在镇(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进行实时连线对接,第一时间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第一时间派员到达现场进行执法处置。

二是职能聚合。

经省市政府批复同意,区政府出台乡镇(街道)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施方案,依法将涉及区教体局、民宗局、人社局、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市场监管局和卫健委等**个部门的**项行政处罚权下放给乡镇(街道)直接行使。

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具体实施上述**项行政处罚权、固有的法定行政处罚权和区有关部门委托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具体承担相应的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应诉等职责。

2019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2019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共有5028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根据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天党发[2019]8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我镇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深化机构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我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原则。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公开,创新公益性事业服务运行机制,搞活经营性服务。

二是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坚持以职能设置机构、以职责核定编制,以编制确定岗位,按岗位配备人员,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原则。

逐步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规范政府事权,进一步理顺上级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关系,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机构改革措施和办法,确保我镇行政事业机构职能转变、编制精简、财政保障、人员分流“四到位”。

五是坚持积极、稳妥原则。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周密制定改革方案,注意化解各类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一)**镇党政办事机构根据**党办发[2019]19号和**党办发(2019)57号文件关于“原则上乡镇党政办事机构不超过5个,县级党委、政府所在地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镇党政办事机构不超过6个”的规定。

乡镇体制机制改革总结汇报

乡镇体制机制改革总结汇报

乡镇体制机制改革总结汇报乡镇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

乡镇是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负责统筹管理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传统乡镇体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为了给大家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将乡镇体制机制改革的总结汇报如下。

首先,乡镇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加强乡镇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深化乡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为乡镇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此外,乡镇干部是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应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乡镇发展。

因此,改革乡镇体制机制,必须重点培养和选拔乡镇干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乡镇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潜力所在,但受到金融机构的疏远和缺乏金融支持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乡镇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向农村倾斜,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再次,乡镇体制机制改革要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

乡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和推动,但由于机制不完善和观念陈旧,农村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乡镇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农村产业经济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最后,乡镇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因此,乡镇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乡镇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镇街道机关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镇街道机关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镇街道机关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机关工作运行中暴露了诸多矛盾和困难,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加快推进基层运行机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年6月份,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我区在骆驼街道开展了机关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试点开展之初,有关职能部门召开有关会议,听取多方意见,并至外地进行调研。

在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骆驼街道推行以“机构设置、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机关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完善“职能明确,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政高效”的基层管理新机制。

新机制试点运行一年以来,基本解决了机关内人浮于事、职能混淆、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增强了体制新优势,初步建立健全了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城市化建设要求的行政体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初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机关运转效率有较大提高,群众反响较好;初步实现干部配置从“组织定岗”到“双向择岗”的转变,机关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调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实现干部队伍从“被动加压”向“自求绩效”的转变,各项工作有了新进展,基层执政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领导认可,群众满意。

今年8月份,在总结骆驼街道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区镇(街道)全面推行新的运行机制,目前,整个工作已基本结束。

二、实施镇(街道)机关运行机制改革的主要动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镇(街道)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老框架、老办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一些深层次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机构庞杂、人员过多、效率不高、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在镇(街道)普遍存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方面,“七站八所”现象严重,如骆驼街道原有一办一所五科室,同时还有农机、农科、环卫,绿化等10多个事业站所,加上各种附属机构,街道内部机构总数达20多个,机构过多、过杂,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形成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机关中普遍存在“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怪现象;领导体制方面,中层领导职数设置不合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中层正职,造成领导职责不明确,抑制了后备干部的成长,中层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合力欠强、整体效率欠高,影响基层党政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人员编制方面,各类性质的干部人员偏多,构成复杂,既有国家行政干部、又有事业干部、劳动合同制工人,既有集体人员、又有借用人员、临时工,人头费用大,财政负担重;分配机制方面,缺少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街道各项工作的开展。

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情况汇报

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情况汇报

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情况汇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就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情况进行汇报,旨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以及提出建议。

一、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背景新时代,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现实中,基层行政执法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执法标准不一致。

不同乡镇(街道)之间的执法标准不同,很大程度上因地制宜,但也给执法人员留下了太多主观性,导致执法不公。

2. 执法依据过于单一。

许多乡镇(街道)依然以行政规章和工作程序为主要执法法规,对执法人员的执法限制非常大。

3. 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执法人员不具备相关业务水平,对执法不熟悉,难免会出现执法失误,增加了公众的不信任。

以上的问题都制约了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实施效果,因此,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现执法规范、科学、公正,成为当前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做法1. 推进执法标准化。

通过制定一系列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等方案,使不同乡镇(街道)之间的执法工作更加协调、统一。

2. 开展执法能力培训。

在确保基层执法人员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能力。

3. 制定综合执法标准。

将各综合执法局的执法标准进行统一,明确执法基础制度,具体界定执法责任、执法主体和执法内容、程序等,构筑起全面规范的综合执法规范体系。

4. 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以检查考核为重点的执法监督制度,完善执法结果反馈机制,并对执法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执法水平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的惩处和奖励。

以上的做法,使得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得到良好的推进,有力地提升了基层行政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更好地维护了公民的合法利益。

2019年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汇报

2019年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汇报

20XX年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汇报继18年行政区划调整、18年村级建制调整后,今年又实行了农业税全部免收的重大举措,在经济不断发展和农民取得实惠的同时,新形势下的乡镇政府工作也出现诸多矛盾。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显得犹为迫切,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同志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为基层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

++镇自18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认真改进工作方式,因地制宜,对内设机构的调整、服务体系构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镇位于**市东部,交通便捷,资源富足,是全国“文体之乡”,**市东部中心镇。

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18年进入**市工业十强。

全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27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幅员面积84.48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余万人。

(一)、机关干部基本情况我镇现定编140人,实际129人,其中参加干部实践锻炼23人,不占编4人,实际在岗102人。

其中,财政工资111人,自收自支18人。

一级班子12人,占实际人数的9.3%,二级班子28人,占实际人数的21.7%。

一二级班子合计40人,占实际人数的31%。

(二)、内设机构基本情况今年初,为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干部的工作能力,降低行政成本,我镇结合市委组织部开展的干部实践锻炼活动,政府对部门和人员进行了调整:一是对职能重复、功能相近的办、站、所进行合并。

我镇原有17个部门,经过归口合并,现共有8个部门,具体为:党政办(党政办、文体中心)、经发办(经发办、招商办)、农办(农办、农技中心、林业站、水农站、兽医站)、社事办(社事办、社保所)、计生办(计生办、计生服务站)、综治办、国建所(国建所、城管队)、财政所。

二是对个别部门进行人员加强,特别针对与农民群众接触较多,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部门,抽调了部份人员补充其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推进街道办(乡镇)转变职能的思考

推进街道办(乡镇)转变职能的思考

推进街道办(乡镇)转变职能的思考推进街道(乡镇)转变职能、扩权赋能,个人思考,有三个方面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内设机构和职能调整优化问题。

当前,各街道(乡镇)内设机构,主要根据“三定”方案要求,设置党政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等三个内设机构。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根据职责职能需要,设置职能线块,主要设置有机关线、农村农业线、工业招商线、计生健康线、综治维稳线、城市管理线、纪检督查线等线块,“三定”方案内设机构要求与现实工作需要“两张皮”,内设机构和职能调整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根据街道(乡镇)现有职能职责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需要,建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按“413”模式,设立基层党建办、综合服务办、社会治理办、公共安全办(安监站)等4个党政机构,设立1个综合执法大队,设立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财务代管结算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3个事业单位。

建议取消街道办事处工业建设和招商引资指标任务,将街道办所属园区划归市高新区管理。

其次是强化街道对执法单位、有关部门的指挥调度效能问题。

为强化街道(乡镇)对执法单位、有关部门的指挥调度能力,整合现有站所、分局执法力量,组建综合执法大队,由街道(乡镇)相关内设党政机构负责人任大队长,相关站所、分局负责人任副大队长或队长,工作接受街道(乡镇)和单位部门双重领导。

赋予街道办(乡镇)对区域内站所负责人人事任免建议权、工作业绩考核权。

第三是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问题。

这项工作,北京等地先行先试,形成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典型经验。

个人认为,可以由县委统筹、领导带头,将全县近百个单位部门划分到社区和小区网格,落实包保责任,开展新代时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单位部门进社区、在职党员进社区、城管公安和社区人员进小区的工作格局。

深化街镇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创新的建议

深化街镇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创新的建议

深化街镇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创新的建议作者:余池明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22年第03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对基层政权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乡镇和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逐步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

将行政处罚权下移给乡镇(街道),对于构建更加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以来,各地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先行,多种模式积极探索,改革各项工作顺利起步,基层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新一轮鄉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通过明确执法主体及事项,打造高效执法队伍,构建信息化执法平台,形成统一执法规范,成功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理顺执法体制,防止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提升综合执法水平和效能,降低行政执法成本,便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将执法和管理职责赋予乡镇(街道),实现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权责一致。

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机构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各类执法工作。

作为最基层的执法机构,在面对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及信访时,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在快速响应、后续督促整改及乡镇(街道)政府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明显优势,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

各地统一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队),充分整合乡镇(街道)执法职责和执法资源,规范和创新执法服务机制,推动综合行政执法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执法效能。

有效整合乡镇(街道)具有行政执法和管理职能的机构、编制、人员和财政等资源,下划涉及城管、劳动、卫生、国土、水利等部门360多名编制内行政执法人员充实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机构,基层执法力量显著增强。

最新-2019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精品

最新-2019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精品

2019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根据省、州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天党发[2019]8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我镇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深化机构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我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原则。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公开,创新公益性事业服务运行机制,搞活经营性服务。

二是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坚持以职能设置机构、以职责核定编制,以编制确定岗位,按岗位配备人员,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原则。

逐步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规范政府事权,进一步理顺上级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关系,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机构改革措施和办法,确保我镇行政事业机构职能转变、编制精简、财政保障、人员分流“四到位”。

五是坚持积极、稳妥原则。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周密制定改革方案,注意化解各类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一)**镇党政办事机构根据**党办发[2019]19号和**党办发(2019)57号文件关于“原则上乡镇党政办事机构不超过5个,县级党委、政府所在地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镇党政办事机构不超过6个”的规定。

新一轮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瞻与思考

新一轮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瞻与思考

新一轮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瞻与思考作者:盖九志来源:《机构与行政》2018年第03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这为我们组织开展新一轮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下一步,如何把握好改革时机,统筹解决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而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历次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来看,改革的方向和目的都是要满足和适应基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基层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当前,东营市乡镇(街道)管理机构的基本框架是2010年乡镇机构改革确定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营市还对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扶贫、人大、政协等机构及工作力量进行了加强。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总的来看,历次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均取得了不错效果,集中解决了部分基层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提高了乡镇(街道)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但改革没有完成时,发展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改革越深入,遇到和需解决的矛盾就越艰巨。

从宏观角度来讲,当前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设计逻辑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

行政管理体制的设计要符合政治运行的基本逻辑。

目前,我国基层政权只到乡镇(街道)一级,乡村、社区实行的是自治管理。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对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设计时,有一个逻辑前提需要考虑,那就是预设乡村、社区的自治管理是有效的。

按照这样的预设,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直接面向有效自治群体的行政管理末梢,从管理科学角度讲,将其打造成扁平化、服务型的管理结构,更加符合理论逻辑。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面对的情景却并不是这样。

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致使农村社会破碎化、零散化,加之传统文化及宗族关系的势弱,农村有效自治很难实现。

新形势下乡镇党委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乡镇党委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乡镇党委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担负着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的重任。

乡镇党委作用发挥是否充分,关系到一个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近年来,xx镇针对新时期乡镇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紧扣宣传政策法规、发展农村经济、强化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五大职能,从机构设置、干部管理、工作运行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建立了一套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工作效率较以前有了大幅提升。

一是注重机构优化,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按照精简、规范、高效、便民的原则,结合xx区位特点和工作重心,对原有的“七站八所”进行理顺和重设,撤销设置重复、职能交叉、越位错位的机构,合并业务相近、性质相似的机构,探索建立了由机关内务组、小城镇开发组、高太路果菜间作经济带建设组、高邵路新农村示范带建设组、xx区蔬菜产业开发组、计划生育工作组、环境整治工作组构成的七大工作小组,优化了工作机构,整合了工作力量。

二是注重力量整合,创新科学用人机制。

以优质、高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发挥班子成员和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在全体干部中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

按照公开公正、自主择岗、优胜劣汰的原则,采取重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选择干部,干部选择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根据工作任务,自主选择业务干部,干部根据自身学历、专业、特长等因素,自主选择分管领导;村党支部、村委会根据村情实际选择包村干部,干部根据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选择所包村的方式,做到了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实现了干部能力的“归口”和人才特长的“归类”,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干部一专多能,实施一岗多责,既能保证重点突出,又可全面兼顾,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三是注重效率提高,建立便民服务机制。

针对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不方便”的问题,将政策咨询、综治信访、婚姻登记、惠农政策兑现、民政、合作医疗等业务统一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并将办事流程、负责人员、收费标准等对外公示,指导群众办事。

关于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我市自2007年全面推行街道综合执法以来,通过科学、合理配臵行政资源,建立起规范协调、精简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行政执法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权责分割、执法效率不高、基层执法薄弱等问题。

但工作中也面临许多亟待应对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尤其是“9.20”火灾事故的发生,暴露出当前街道综合执法工作在体制机制上的一些薄弱环节,引发了我们对街道综合执法工作的深入反思:一、推行街道综合执法工作以来的基本情况一是有效地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

执法队的人、财、物管理权全部下放到街道,使执法资源与街道内的各部门资源、社区资源一样成为街道可以统一调配、整合的行政资源,有效地实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和责权的统一,使街道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战斗堡垒和一线单位,在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现。

二是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状况有了明显改进。

全面推行综合执法以后,长期以来市民投诉较为集中且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得到有效查处的“六乱”(乱搭建、乱堆放、乱摆卖、乱挂晒、乱张贴、乱扔吐)和“三黑”(黑网吧、黑诊所、黑煤气)等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社会秩序、市场秩序和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市民的满意度有了一定提升。

三是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过去多个职能部门分别执法改变为综合执法队统一行使,减少了部门间的职能交叉、权责分割现象,街道层面70%的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综合执法队。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行政执法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问题。

四是一系列创新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在全面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如行政执法驻警制度、大鹏街道的巡查签到制度、布吉“大综管”协同执法模式、城管数字化指挥中心建设等,这种比较成功的探索,对政府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革新对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机关工作运行中暴露了诸多矛盾和困难,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加快推进基层运行机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年份,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我区在骆驼街道开展了机关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试点开展之初,有关职能部门召开有关会议,听取多方意见,并至外地进行调研。

在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骆驼街道推行以“机构设置、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机关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完善“职能明确,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政高效”的基层管理新机制。

新机制试点运行一年以来,基本解决了机关内人浮于事、职能混淆、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增强了体制新优势,初步建立健全了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城市化建设要求的行政体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初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机关运转效率有较大提高,群众反响较好;初步实现干部配置从“组织定岗”到“双向择岗”的转变,机关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调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实现干部队伍从“被动加压”向“自求绩效”的转变,各项工作有了新进展,基层执政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领导认可,群众满意。

今年份,在总结骆驼街道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区镇(街道)全面推行新的运行机制,目前,整个工作已基本结束。

二、实施镇(街道)机关运行机制改革的主要动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镇(街道)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老框架、老办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一些深层次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机构庞杂、人员过多、效率不高、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在镇(街道)普遍存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方面,“七站八所”现象严重,如骆驼街道原有一办一所五科室,同时还有农机、农科、环卫,绿化等10多个事业站所,加上各种附属机构,街道内部机构总数达20多个,机构过多、过杂,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形成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机关中普遍存在“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怪现象;领导体制方面,中层领导职数设置不合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中层正职,造成领导职责不明确,抑制了后备干部的成长,中层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合力欠强、整体效率欠高,影响基层党政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人员编制方面,各类性质的干部人员偏多,构成复杂,既有国家行政干部、又有事业干部、劳动合同制工人,既有集体人员、又有借用人员、临时工,人头费用大,财政负担重;分配机制方面,缺少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街道各项工作的开展。

基层机关工作运行中暴露出来的这些矛盾和困难,从根源上讲是当前镇(街道)机制性障碍的外在表现,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基层执政能力的提升。

实行基层机关运行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实施镇(街道)机关运行机制改革应该重点把握三个环节机关运行机制改革千头万绪,相互牵连,实施之前必须统盘考虑。

具体操作中应该从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干部反响最强烈的制度、效率最低的部门着手,通过改革镇(街道)机关机构设置、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升了机关效能,增强了执政能力。

重点应该对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把握。

(一)实施机构设置改革,推行“中心”管理机制,解决机构庞杂问题按照统筹发展的理念和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政府工作的重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中层职数,归并事业机构,进一步理顺“办、所、中心”的工作职能。

一是综合设置机构,充分发挥镇(街道)自主权。

要打破现有的办、科、所及下属事业单位的设置模式,综合设置内设机构。

对内设机构和中层职数从总量上进行核定,基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及每阶段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各内设机构的中层数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镇(街道)的自主性。

二是调整职能,推行“中心”管理。

在保留必要办、所的同时,注重把大量的职能并入“中心”管理,对各“中心”职能逐条梳理,剔除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和具体事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按责权一致、上下衔接的原则,做到缺位的补位、越位的正位、错位的到位,实现了乡镇到街道的职能转变,从而理顺了权属关系,明确了职能职责。

三是归并事业单位职能,进行机构精简。

对现有的下属事业单位,一般只保留牌子、编制、印章及档案,其职能划入相应的“办、所、中心”,人员由镇(街道)统一调剂使用。

撤并下属事业单位,对职能相近、分工过细的机构进行归并,对房地产公司、自来水厂等企业化管理的单位实行转制。

镇海区共有2镇4街道,通过撤并重组后精简了有关机构16个。

(二)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竞争机制,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贯彻“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健全科学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职能已明显弱化的岗位取消兼并,对一些人浮于事的岗位进行力量调整,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目标。

1、因事定岗,分流人员。

坚持因事定岗、因岗定编、因编定人,精简机关工作人员。

针对机关人员少、编制紧、岗位多的特点,采用一人多岗的办法,使一部分常年工作量不大的机关干部承担多项任务,避免因岗位性质不同而造成的苦乐不均,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对事业单位人员严格执行分流政策,可通过提前退休、离岗退养等途径,分流一部分事业人员;对所有工勤人员、企业化管理的聘用人员,实行工龄一次性补偿的办法,理顺劳动关系,进行清退分流;对个别确因工作需要留用的,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合同关系。

通过改革用工制度,既有利于精简人员,又可以对基层各种身份人员进行清理,解决处理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6个镇(街道)人员分流后共精简机关各类工作人员50人,其中骆驼街道精简人员占机关干部总数的21%,一批比较复杂的职工劳动关系得到的理顺。

2、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

明确班子成员不再兼任中层干部,对镇(街道)的所有中层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通过报名推荐、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差额考察,党委(党工委)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的办法选拔中层干部。

同时,对上任的中层干部实行为期三年的聘任期。

通过竞聘,可以使镇(街道)机关内部的管理层次更加清晰合理,既调动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更增强了责任感,也有利于基层后备干部的培养与选拔。

全区共有80名干部通过竞聘走上了中层岗位,其中提拔使用44人,占55%,一大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3、实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

实行双向选择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环节:首先在参与面上应该打破机关行政、事业编制的身份界限,组织中心、办、所与全体机关干部进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员的优化组合;其次在选择时给予选择双方最大的主动权,弱化组织安排,使干部真正做到适岗适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再次是必须在选择中注入危机感和紧迫感,对未被聘用人员安排到基层工作或试岗。

通过选择,我们共有7名同志试岗,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4、设置重要岗位进行公开选聘。

重要岗位是相对的,动态的,各地可根据本地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工作情况,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岗位的难度、强度和重要性三方面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将仲裁调解、征地、拆迁、信访、计生等承担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岗位作为重点岗位,由机关干部进行公开竞聘,从而把能力强、素质好的机关干部充实到艰苦一线岗位,既有利于优秀干部的锻炼培养,又可使热点、难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三)实施绩效考核,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解决苦乐不均问题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的调配,多注重于事的管理而忽略人的积极因素,因此多见“人浮于事”,它要求因事择人,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而不重视员工潜能的开发和利用,更忽视了人是一种“资源”的战略意义,同时,它是重视物质的奖惩,忽视了对人的重视和尊重。

在改革中,应当注重融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挖掘了人力资源潜能,促进了机关效能的提升。

1、因岗定薪,重难从优。

对机关事业干部实行因岗定薪,干部的工资管理不变,奖金按岗位标准发放,不同的工作岗位根据工作难易程度确定不同的奖金发放系数,明确重点岗位年终目标考核奖金系数上浮一定的百分比,在双向选择中落聘的试岗人员,扣发各类奖金50%。

同时,奖金岗位系数一年一定,根据各地整体工作推进的需要,拉开不同岗位的奖金基数,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量化考核,绩酬挂钩。

对工作岗位实行目标管理,年终对工作人员进行民主测评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年薪奖金挂钩。

机关事业干部考核优秀的,奖金系数上浮20%,考核不称职的扣发所有奖金;其他干部考核优秀的,年薪增加10%,考核不称职的,年薪扣发40%。

同时,建立完善年度考核末位告诫制和淘汰制,告诫时间一般为6个月,告诫期内不发年度目标考核奖,连续二年考核末位者作解聘处理。

对“双向选择”中试岗的人员,试岗期间扣发各类奖金50%,试岗人员由组织另行安排工作,试岗期满经考核称职的,由组织安排上岗。

3、年薪管理,激发活力。

对返聘的工勤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年薪管理,按职定薪,按岗定薪,劳酬挂钩,并签定聘用合同,通过年薪管理,直接拉开收入差距,发挥一定的激励和警戒作用。

四、实施机关运行机制改革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及障碍性因素实施机关运行机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历史性、体制性问题多,而且直接涉及干部的根本利益,在实施中必将遇到诸多问题。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实施改革的思想障碍较多。

一是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长期疏于管理,素质不高,对政策的理解和分流的去向考虑较少,有为政府出难题的想法,观望政府的态度,看改革是真搞还是假搞。

二是干部思想认识难统一,有些干部担心被精简分流,有些干部担心失去领导职务,有些干部担心双向选择中落聘试岗,有些干部担心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由于认识不够统一,容易造成干部队伍的思想不够稳定。

三是对改革缺乏信心。

在调研中,发现干部最担心的问题是公开公平公正,尤其是对人员分流不公正;人际关系影响多;操作方法不透明、不规范;干部升降、去留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比较担心。

四是分流职工思想难以稳定,很多职工对政府过于信赖,且没有一技之长,对投身市场竞争,自谋职业存在畏惧思想,也有人认为目前编制缺乏钢性,可能今天减人,明天又加人,因此对改革抱抵触情绪。

2、改革的配套人事制度难于完善。

由于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改革的范围还不够彻底,使被精简分流的人员感到不公;分流政策没有从上而下没有统一标准,属于“应急性”政策,不够稳定和连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的方法还欠科学合理,特别是“落聘试岗”人员的确定方法难于把握;部份科室中层领导调动较多,工作业务尚欠熟悉,工作的连续性受到一些影响;超编人员来源的特殊性,增加改革分流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