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静脉系统简略

合集下载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

小脑后静脉
小脑后静脉是小脑静脉中最小 的一条,主要收集小脑半球下 面外侧缘部分的血液。
它从小脑半球下面外侧缘开始 ,沿小脑半球后面前行,汇入 岩静脉或直接汇入大脑后静脉 。
小脑后静脉沿途与小脑下动脉 分支伴行,收集小脑表面的血 液。
小脑后静脉在小脑半球下面外 侧缘部分的分支较少,变异较 小。
05
中脑静脉
01
中脑静脉是脑干静脉中的一支, 主要收集中脑的血液,并将其回 流至相应的脑静脉。
02
中脑静脉通常与中脑动脉伴行, 为中脑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中脑静脉在解剖学上具有一定的 复杂性,与邻近的神经和血管结 构关系密切。
03
中脑静脉在脑干静脉中占据重要 位置,对于维持中脑的正常功能
具有重要意义。
02
大脑静脉
大脑上静脉
大脑上静脉是大脑静脉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收集大脑
上半部分的血液回流。
它通常与大脑表面的浅静脉相 连接,将血液导入到上矢状窦
等较大的静脉窦中。
大脑上静脉对于维持大脑的正 常功能和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如脑外伤或脑 出血,大脑上静脉可能会受到 压迫或损伤,导致颅内压升高 或脑水肿等并发症。
04
04
小脑静脉
小脑上静脉
01
小脑上静脉是小脑静脉中最大的一条,主要收集小脑半球上面部分的 血液。
02
它从小脑半球背外侧向内下方走行,与小脑中脚交叉后汇入岩静脉。
03
小脑上静脉沿途与小脑中动脉和小脑前动脉分支伴行,收集小脑表面 的血液。
04
小脑上静脉在小脑半球上面部分的分支较多,变异较大,有时可分成 两支或一支较小的支进入小脑半球内侧面。
延髓静脉

静脉系统解剖

静脉系统解剖
胫后静脉 胫前静脉
(2)下肢浅静脉
①足背静脉弓由趾背静脉合成,横 位于跖骨远侧端皮下。
②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皮下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 前方、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并逐 渐转至前面,在耻骨结节下外方约 3厘米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 脉。在此有五条属支注入:股内侧 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 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直肠静脉丛围绕直肠的 后方及两侧,在直肠下部更 为发达。由直肠静脉丛经直 肠上静脉,注入肠系膜下静 脉;经直肠下静脉,注入髂 内静脉;肛静脉经阴部内静 脉 注入髂内静脉。
4、下肢静脉回流:静脉瓣较多
(1)下肢深静脉 从足底至股部,深静脉皆与
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分 布区域的静脉血。
髂外静脉 股静脉 腘静脉

Rectal venous plexus
C、脐 周 静 脉 网 肝门静脉 附脐静脉
脐周静脉网
胸腹壁V 腋V
锁骨下V 头臂V 上腔V
腹壁浅V 大隐V 股V 髂外V 髂总V 下腔V •肝门静脉高压时脐周静脉网和胸腹壁静脉曲张
3、髂总静脉
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 液。 组成:由髂内静脉和髂外静脉 在骶髂关节的前方汇合而成。 走行:左、右髂总静脉各向内 上方斜行,在第5腰椎体处与右 髂总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
走行:垂直下行,至右侧第 3胸肋关节处注入右心房。 在其入心前,有奇静脉自后 方注入。
右锁骨 下静脉
右头臂 静脉
上腔静脉
颈内静脉
静脉角 左锁骨下 静脉
左头臂 静脉
静脉角: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 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 成头臂静脉,汇合处的夹角称 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 的部位。
上腔静脉的合成、属支及收纳范围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ppt课件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ppt课件
• 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研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是相辅相成的。未来需要进 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脑血 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通过临床实践的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基础研究成 果,推动脑血管疾病研究的不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脑静脉的回流路径
脑静脉的血液通过脑深静 脉和脑浅静脉回流到颅内 静脉窦,最终通过颈内静 脉和椎静脉回流到心脏。
脑静脉的功能
脑静脉的主要功能是输送 血液,并帮助维持颅内压 的稳定。
脑毛细血管
脑毛细血管的结构
脑毛细血管是脑血管的最末端, 由一层内皮细胞和一层基底膜组
成,具有通透性高的特点。
脑毛细血管的功能
02 脑动脉的分支
脑动脉的主干在颅内分为许多分支,包括大脑前 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这些分支进 一步分支为更小的动脉,形成密集的动脉网。
03 脑动脉的功能
脑动脉的主要功能是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并带走代谢废物。
脑静脉系统
01
02
03
脑静脉系统的组成
脑静脉系统由脑深静脉、 脑浅静脉和颅内静脉窦组 成,它们负责将血液从大 脑输送回心脏。
• 探讨脑静脉系统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静脉系 统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具体机 制,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开发新的脑静脉系统成像技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的成像方面 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开发新的成像技术,提高脑静脉系统的分辨率 和清晰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脑静脉系与脑水肿的关系
脑水肿的形成
脑静脉回流受阻时,脑组织液产生增多而不能及 时排出,导致脑水肿。

脑血管

脑血管

(二)大脑深静脉
大脑大静脉(Galen 静脉):由两侧大 脑内静脉合成,注入直窦。 大脑内静脉:左右各一,位于第三脑室 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多数(约80%) 始于室间孔后缘。 基底静脉(Rosenthal静脉):左右各一, 由大脑前静脉和大脑中深静脉在前穿质 附近合成,沿视束腹侧,绕大脑脚,经 内、外侧膝状体之间,注入大脑大静脉。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脑的动脉系统
包括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 以小脑幕为界,幕上结构接受颈内动脉 系和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应,幕下结构 接受椎-基底动脉系的血液供应。
(一)颈内动脉系
颈内动脉的行程和分段 1. 颅外段(颈段): 直且无分支。 2. 颅内段:颈动脉造影一般分其为五段: C5, 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C4, 海绵窦段; C3, 前膝段,发出眼动脉; C2, 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 C1, 后膝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 前动脉。
基底动脉 主要的分支有: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1.行程和分段 P1 段,水平段; P2 段,纵行段; P3 段,为从P2 段向外发出的颞支; P4 段,为从P2 段向上发出的顶枕动脉 和距状沟动脉。
2. 主要分支 皮质支: 颞下前动脉; 颞下中间动脉; 颞下后动脉; 距状沟动脉; 顶枕动脉。 营养颞叶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枕叶。 中央支(穿动脉):供应脑干、背侧丘 脑、下丘脑、外侧膝状体。
C1段再稍向前分为大脑前动脉(A1 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 C1+A1+M1称颈内动脉分叉部,在脑 血管造影的前后位片上呈“T”形; 在侧位片上,C2+C3+C4呈“C”形, 即虹吸部。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 眼动脉:自C3段发出,经视神经管入眶。 2. 后交通动脉:自C1段发出,与大脑后动 脉吻合。 3. 脉络丛前动脉:自C1段发出,经脉络裂 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 皮质支:供应海马和钩; 中央支:营养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苍白 球等。 特点是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栓塞,所 以临床上苍白球和海马发病较多。

大脑的静脉系统(MRV)

大脑的静脉系统(MRV)

大脑的静脉系统MRV 绿色:上矢状窦
浅蓝:下矢状窦
暗紫:直窦
橙色:窦汇
深蓝:横窦
黄色:乙状窦
淡紫:颈静脉及球部
剪除了深静脉系统的MRV
由大脑半球引流至上矢状窦的静脉:
1、额极静脉
2、前额静脉
3、后额静脉
4、上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
5、前壁静脉
由大脑侧面引流的静脉:
6、大脑中浅静脉至蝶顶窦和海绵窦
7、下吻合静脉(labbe静脉)至横窦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皮层引流静脉的引流区域:绿色:汇入上矢状窦
黄色:汇入基底硬脑膜窦
蓝色:汇入横窦
大脑深静脉系统的MRV
1、丘脑纹状静脉
2、透明隔静脉
3、大脑内静脉
4、基底静脉
5、Galen静脉
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深部静脉的引流区域:紫色: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
蓝色:髓静脉
基底硬脑膜窦(为更好显示,去除了深浅静脉)
1、海绵窦
2、岩上窦
3、岩下窦
4、大脑中浅静脉
5、导静脉与枕静脉丛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综述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部位及途径

综述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部位及途径

综述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部位及途径在人体中,血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运输血液及其所携带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转。

而脑部血管通畅对于大脑的正常功能也非常重要,因此颅内外静脉交通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话题。

颅内静脉交通是指位于颅腔内的静脉通路,到达大脑内部的血管。

头颅内的静脉主要由大脑静脉、静脉窦和颈静脉三部分组成。

大脑静脉分为上、中、下静脉,它们分别引流来自大脑半球表面、深部和中央灰质的静脉血液。

静脉窦是位于脑膜中的一系列硬膜窦,主要负责引流静脉分流口的血液。

颈静脉则是颅腔外的最后通道,它负责引流颅腔内的静脉血液并连接到体外的静脉。

颅内静脉交通的顶点为大脑静脉的共同汇聚点:大静脉的后端、横窦、乙状窦和直窦。

这些部位总汇成为颅内静脉窦。

颅内静脉交通的血流方向通常是从大脑内部的微小血管,进入到基底静脉丛和大脑静脉,最后通过颈静脉引出体外。

另一方面,颅外静脉则是位于颅腔外的静脉通路。

颅外静脉通常由头颅外的静脉和脊髓周围静脉组成。

头颅外的静脉可以分为浅、深和中静脉,分别位于头皮、面部和深部组织中。

它们在头颅外周围形成网状结构,引流头颅外部的血液并连接到颅内静脉。

脊髓周围静脉起源于脊髓周围组织中的微小血管网,负责引流脊髓周围的静脉血液并进入颈静脉。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非常紧密,二者之间通过静脉窦连接。

颅内和颅外静脉交通的主要通气路径是颈静脉,它们通过颈部的颈内、颈外静脉连接。

此外,在头脑袋会的前庭部分,还有一些特殊的静脉管道,如短静脉、前庭静脉等。

整个颅内、外静脉交通系统的顺畅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如果出现颅内、外静脉阻塞、血流反向性改变等情况,就会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栓、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等。

因此,了解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部位和途径,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总之,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部位及途径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协调。

通过对颅内、外静脉交通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结构,还能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

脑血管解剖(脑静脉系)

大脑内静脉的属支
丘脑纹状体静脉 thalamostriate vein 由前终静脉 anterior terminal vein 和后终静脉 posterior terminal vein 汇合而成,两者接受尾状横静脉 transverse caudate vein 和尾状纵静脉 longitudinal caudate vein 的回流。尾状核纵静脉要接受来自纹状体上静脉 superior striate vein的回流,而纹状体下静脉回流至大脑中深静脉。丘脑纹状体静脉与隔静脉一起汇合成大脑内静脉,主要接受丘脑、尾状核等属支回流。
大脑内侧面的浅静脉
2
1
5
4
3
02
03
04
05
06
01
收集额叶眶面部静脉血,汇入大脑前静脉,后入基底静脉。
额下静脉 inferior frontal veins
颞下静脉 inferior temporal veins
收集枕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前外,注入横窦。
收集颞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后外方,入横窦。
临床:
01
因为静脉间吻合丰富,浅静脉闭塞后,症状多样,诊断困难。
02
大脑上静脉的开口多集中于上矢状窦前段的前2/3和窦后段的前1/3,在前段的后1/3和窦后段的后2/3内,大脑上静脉开口相对稀疏,为手术相对安全部位。
03
大脑上静脉在上矢状窦的开口位置,从窦前段到中后段,有由高位变低位的趋势
04
大脑外侧面的浅静脉
硬膜静脉窦
硬膜窦收集脑、脑膜、颅骨板障静脉和眼眶等处的静脉血,最后汇入颈内静脉;同时硬膜窦通过蛛网膜颗粒等结构回收脑脊液汇入静脉血。
硬膜窦是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主要由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及其它颅底诸窦组成,最后穿过颈静脉孔,续为颈内静脉。

脑血管各支供血区分布

脑血管各支供血区分布


• •
中央支和皮质支
• 动脉未入脑实质之前成为脑实质外 动脉,入脑实质后成为脑实质内动 脉。脑外动脉的分支可以分为两类, 即中央支(或旁中央支)和皮质支 (或回旋支)。中央支和皮质支之 间彼此几乎不相衔接,各成体系。
中央支和皮质支
• 皮质支进入软膜后先吻合成网,然后 从吻合网上发出细小的分支,以垂直 方向进入皮质。各皮质支之间广泛吻 合,侧支循环容易建立。

大脑前动脉

– –
皮质支
胼周动脉 pericallosal artery 指大脑前动脉主干在胼胝 体沟内行走的部分,即胼周段,位置恒定,是定位胼胝 体上缘和扣带回下缘的良好定位标志。 胼缘动脉 callosomarginal artery 从胼周动脉向上发出 的分支,总称胼缘动脉。胼缘动脉可以有一条主干也可 以没有,由前向后可发出额内前、额内中、额内后以及 旁中央动脉,在内侧面上行,至半球上缘翻越到大脑半 球背外侧面,与同测大脑中动脉分支形成广泛吻合。主 要供应扣带回、额上回、旁中央小叶、额中回上缘以及 中央前后回的1/4。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为旁中央动脉, 主要供应旁中央小叶。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二、大脑前动脉供血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
眶额动脉 额极动脉 胼胝体缘动脉 胼胝体周围动脉 旁中央动脉 楔前动脉
大 脑 前 动 脉
大脑前动脉
• 皮质支
– 眶额动脉 orbitoforntal artery 约在大脑前 动脉上行段的起始部,距前交通4-10mm处 ,供应直回、嗅叶及眶回内侧部分,在眶回 外侧部与大脑中动脉的眶额动脉吻合。 额极动脉 frontopolar artery 约在胼胝体膝 部附近从大脑前动脉膝段发出,沿额底沟向 前至额极,供应额叶前部和额极内外侧面。

全身静脉解剖图

全身静脉解剖图

全身静脉解剖图全身静脉解剖图颈内静脉属支:颈内静脉的颅外属支有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

面静脉在口角平面以上没有静脉瓣,且可通过内眦静脉经眶内的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因此,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时,若处理不当如挤压时,细菌和脓栓可经以上交通途径进入颅内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

临床上常将鼻根至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下颌后静脉主要起自颅顶的颞浅静脉,在腮腺下端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注入面静脉,后支注入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耳下方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汇合而成。

颈外静脉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至锁骨上方穿深筋膜。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附脐静脉、胃右静脉和胆囊静脉。

肝门静脉通过属支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不成对器官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主要通过3个静脉丛进行交通,①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丛向下与肝门静脉的属支胃左静脉交通,向上与上腔静脉的属支奇静脉相交通,构成了肝门静脉系与上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

②直肠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向上与肠系膜下静脉的属支直肠上静脉交通,向下与髂内静脉的属支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交通,构成了肝门静脉系与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

③脐周静脉网,肝门静脉的属支附脐静脉通过脐周静脉网向上与上腔静脉系的腹壁上静脉、胸腹壁静脉交通,向下与下腔静脉系的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交通,构成了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

奇静脉:起自右腰升静脉,穿膈后沿脊柱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高度,绕右肺根上方呈弓形向前注入上腔静脉。

奇静脉沿途收集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及半奇静脉的血液。

半奇静脉起自左腰升静脉,穿膈后沿脊柱左侧上行至第8~9胸椎高度越过脊柱注入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沿脊柱左侧下行注入半奇静脉。

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要收集左侧肋间后静脉血液。

头臂静脉:左、右各一,由同侧的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有淋巴导管注入。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
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多
炎症因子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 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从而 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壁改变
血管内皮损伤
脑静脉系统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损伤部位聚集,从而 形成血栓。
血管壁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刺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增 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脑出血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并发症,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 呕吐、偏瘫等症状。
脑水肿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并发症,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 等症状。
04
CATALOGUE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脑膜刺 激征、眼部症状等体征。
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如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 耐药性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药物 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等问题 。
THANKS
感谢观看
检测血液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 指标,有助于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 成。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 察脑静脉系统是否存在血栓形成,以 及是否存在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抗凝 、溶栓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溶解
血栓、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维持脑代谢平衡
脑静脉系统通过运输营养 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大 脑的正常代谢。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特点
结构复杂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复杂,包括许 多分支和吻合支,以确保血液的
正常流动。
血流缓慢

全身静脉总结归纳

全身静脉总结归纳

全身静脉总结归纳静脉系统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将血液从身体各个部位回流至心脏的作用。

全身静脉包括上肢静脉、下肢静脉以及颈部和躯干的静脉。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身静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本文将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一、上肢静脉上肢静脉主要包括桡动脉和尺动脉两侧的静脉,如桡骨静脉、尺骨静脉等。

这些静脉负责将上肢部分的血液回流至心脏,其静脉血液经过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最终注入心脏右心房。

二、下肢静脉下肢静脉是全身静脉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组成部分。

它由浅静脉系统和深静脉系统构成。

浅静脉系统主要包括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负责下肢表浅血管的回流。

深静脉系统则包括胫后静脉、腘静脉等,它们更为深层,负责将下肢深层肌肉组织产生的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

三、颈部静脉颈部静脉是将头部和颈部的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重要通道。

其中,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颈内静脉主要负责将脑部的血液经过椎骨孔进入锁骨下静脉,最终注入心脏。

而颈外静脉则是将头面部的静脉血液汇入锁骨下静脉的关键通道。

四、躯干静脉躯干静脉主要包括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等。

肝静脉是将肝脏产生的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的主要通道。

而门静脉是将肠道、脾脏等器官的静脉血液输送至肝脏的关键通道。

下腔静脉则是将腹部和盆腔的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重要通道。

综上所述,全身静脉系统的组成非常复杂,包括了上肢静脉、下肢静脉、颈部静脉和躯干静脉。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协同工作,确保人体的血液循环畅通无阻。

对于了解全身静脉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研究和诊断循环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全身静脉系统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加深对该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归纳总结,相信读者对全身静脉系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静脉系统的健康对人体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

此外,对于已经出现静脉系统问题的人群,要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保持全身静脉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脑的血流

脑的血流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眼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脉络膜前动脉 (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 通动脉 (5)大脑中动脉
颈动脉解剖图
• • ⑽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前。 ⑺ 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自主动脉弓发出,在气管旁向上 走行,远端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⑼ 右颈总动脉,自头臂干动脉发出,远端隐去。 ⑾ 左侧颈外动脉,除一部分进入颅内供应硬膜外,主要 分支供应头皮及颌面部等。
1.脑部代谢特点:
(2)大脑中静脉 血流丰富、无葡萄糖和糖原储备 (3)大脑下静脉
2.脑血流调节:
自动调节(Bayliss效应):60-160mmHg
(二)脑的深静脉
• (1)大脑大静脉 • (2)大脑内静脉
• (3)丘脑纹状体静脉
• (4)隔静脉 • (5)基底静脉
三、正常脑血流量
• 脑血流量是指每 100g 脑组织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血流量 • 局部脑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局部脑 组织的血流量。供应脑组织的血液约占心 排出量的14%。
• 重度颅脑损伤时 , 可使脑血流调节功能严重 紊乱,脑血流锐减,加剧脑缺血、缺氧。




⒁ 左侧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左大脑后 部。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的构成及意义
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 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使两半球及两个供血动脉系统间
的血供相互代偿。
但脑深部穿动脉的吻合支较少,脑血流的调节和代偿作 用较差。
(一)脑的浅静脉
五、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1)大脑上静脉
• •

⑿ 左侧颈内动脉,只供应颅内结构,自颈总动脉分出后 进入颅腔前没有分支。
⑶ 头臂干(又称无名动脉),从主动脉分出的粗短动脉 主干,分支成右锁骨下动脉和右颈总动脉等供应右上肢、 颈肩和颅脑右侧。 ⒂ 左侧眼动脉,供应眼球及眼眶内结构,供血不足时可 有黑矇等视力障碍发作。 ⒄ 左侧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左侧大脑半球的前部及内 侧部分。 ⒃ 左侧大脑中动脉 ⒅ 及⒆,均为颈外动脉的远端分支,位于颅骨外。

大脑血液供给系统名词解释

大脑血液供给系统名词解释

大脑血液供给系统名词解释
大脑血液供给系统是指供给大脑正常运转所需的血液和氧气的系统。

它由脑血管、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调节机制等组成。

脑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大脑,毛细血管将血液注入到大脑的细胞和神经元中,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从大脑中运出。

心血管系统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输送到大脑,以满足其正常运转的需求。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通过血管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大脑。

神经调节机制通过调节心脏收缩和血管的扩张与收缩来保持大脑血流的稳定。

神经调节机制受到大脑本身和外部刺激的影响,可以调节血管的直径和心率,以保持大脑血流量的恒定和适应不同情境下的需求。

大脑血液供给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供应足够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帮助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脑组织的稳态。

任何对大脑血液供给系统的损害都可能导致脑部功能障碍或疾病。

颅内静脉系统解剖

颅内静脉系统解剖
3.各出血点会聚起来,可以形成脑内血肿或伴有不同 程度的SAH。 4.室内有不成形的血块或充满脓液。 5.炎性V窦血栓形成 ,造成邻近区的脑膜炎、脑梗死、 脑脓肿。
18
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
• 血栓成份差异
• 静脉内—可为红色血栓或混合性血栓

动脉内—多为白色血栓。
19
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
• 起病形式:
5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海绵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6
脑部静脉
大脑上V
背上V:引流大脑半球凸面背侧的血液 注入上矢状窦。 内上V:引流大脑半球内侧面大部 分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大 脑 部 浅 V
大脑中V
浅支:引流侧裂周围脑回、额叶外侧凸 面及眶叶外侧脑回的血流。进入海绵窦。
引流侧裂内各脑回的血液。
1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范树中
2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 所导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 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
3
解剖 颅内大的静脉窦
• 硬脑膜窦:硬脑膜本是由两层合成,在某些部位两 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静脉窦,窦壁不含 平滑肌,无收缩性,血流速度缓慢、回旋。 (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前始自额骨的 鸡冠,向后在枕骨内粗隆处与横窦相通,接收由大 脑上V而来的静脉血。 (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的一半部在小脑幕 处与直窦相连。 (3)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结处向后与上矢 状窦的后端融合而成窦汇。
静脉血栓—起 病形式多样,多呈渐进性。 动脉血栓—常突然起病(sudden onset) 临床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汇流的联合形式,各家意见不 一致。
可以归纳有三种讲法
1、窦汇是由上矢状窦、直窦、 枕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并与左右 横窦相连;
2、把上矢状窦与直窦汇合处膨 大或仅把上矢状窦后端膨大处称 窦汇;
3、把上矢状窦、直窦和横窦汇 集之处叫窦汇。
实际上这几个硬膜静脉窦 在枕内隆凸处的汇流情况极为复 杂,形式多样。窦汇壁内也有海 绵样间隙组织的存在。
第26页/共42页
第27页/共42页
枕窦
枕窦是位于小脑镰附着缘的最小静脉窦,从枕骨大孔边缘上 行至窦汇或其他静脉窦。枕窦的变异很大,但多为一条,汇 入直窦及其分支。枕窦甚至可与乙状窦连结,一般都绕过枕 骨大孔边缘再与乙状窦相连。枕窦还可与椎静脉丛交通。
第28页/共42页
窦汇
窦汇是诸硬膜静脉窦在枕内隆凸
第6页/共42页
第7页/共42页
第8页/共42页
脑静脉窦内血流方向
脑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9页/共42页
第10页/共42页
第11页/共42页
第12页/共42页
第13页/共42页
大脑深静脉引流区
第14页/共42页
第15页/共42页
第16页/共42页
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凸缘附着处,前从鸡冠开始,沿颅内面 的矢状沟向后行,至近枕内隆凸处,多偏向右移行为右横窦, 也有的后端分叉,分别移行于左、右横窦(详后窦汇)。
上矢状窦的横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左右侧壁 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每侧还有三 个静脉陷窝,是窦壁较薄的扩大部分。顶静脉陷窝最大,枕 静脉陷窝次之,在前的额静脉陷窝最小。有作者记录:儿童 静脉陷窝不明显,成年人的静脉陷窝发育良好;到老年,这 些静脉陷窝有彼此连续的倾向,每侧几乎成一个长形的陷窝。 静脉陷窝接受大脑上静脉的开口,每个静脉陷窝可接受 1 ~ 3 个静脉。静脉陷窝内有许多纤维横过,还有许多柱状、中 隔状或弓形的蛛网膜颗粒从下突入至陷窝内。窦的下角也有 许多横行纤维束横过。
第25页/共42页
乙状窦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乙状沟内两层硬脑膜之间,在横窦离 开小脑幕处开始,沿乙状沟弯曲向下内行,横过颈静脉突转 向前,至颈静脉孔,终于颈内静脉上球。
乙状窦上部仅以薄骨片与鼓室及乳突小房相隔,乳窦小房的 感染,有可能涉及于乙状窦,引起乙状窦栓塞。
乙状窦可由髁管的导静脉与头皮的静脉交通,头皮的感染也 有可能波及至乙状窦。
第23页/共42页
第24页/共42页
凭 X 光片的横窦沟来判定横窦容量的大小是不可靠的。右侧 横窦明显大于左侧横窦。
当左横窦过小,右横窦发生急性阻塞,或右侧颈内静脉结扎, 可能发生脑静脉的回流障碍,引起严重的脑瘀血。
临床统计,右横窦栓塞较为多见,可能是右横窦较大,发生 栓塞时,临床症状严重,容易发现。左横窦较小,当发生栓 塞时,可由较在原右横窦代偿,所以较不容易发现。
直窦的横切面也呈三角形。窦内有许多横行纤维,和有 H 形 或网状的小梁。从组织学的观察,也有海绵状间隙系统。
第20页/共42页
第21页/共42页
下矢状窦
下矢状窦在大脑镰下缘后半或后 2/3 的两层硬膜内,后部稍 增大。接受大脑镰静脉,偶有大脑半球内侧面的静脉汇入。
第22页/共42页
横窦
横窦是一对大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小脑幕附着缘两层硬脑 膜之间,容于颅骨内面的横窦沟内。从枕内隆凸开始,一般 右横窦多续于上矢状窦;左横窦续于直窦。但也可以共同起 于窦汇,或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分叉,分别形成左 / 右横窦, 类型极为复杂。横窦从起始部开始后,在小脑幕附着缘弧形 向前外,并轻度凸向上弯曲,至近颞骨岩部底急弯向下移行 为乙状窦。横窦口径,由后向前逐渐增大,一般右侧大于左 侧。横窦横切面呈三角形,窦内有小梁和中隔等。窦壁也有 海绵状间隙系统。横窦除接受上矢状窦和直窦的血液以外, 经过中还接受大脑下静脉、 Labbe 吻合静脉、小脑及脑干的 静脉,导静脉和板障静脉的血液,在移行为乙状窦处附近, 还接受岩上窦的血液。
硬脑膜静脉窦是位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静脉道,窦壁的外层 是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所组成,坚韧无弹性;内层是由疏松的 细胶原纤维构成。窦腔内表面衬有内皮,与静脉的内皮相续, 但无瓣膜。在大脑静脉和小脑静脉汇入静脉窦的入口处具有 瓣膜装置,如半月瓣,小梁和中隔等,有调节入窦血流的作 用。人的硬脑膜静脉窦可分为后上群与前下群。后上群包括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直窦、窦汇、 左右岩鳞窦及枕窦等;前下群包括海绵窦、海绵间窦、左右 岩上、岩下窦、左右蝶顶窦及基底窦等,此外,还有旁窦、 大脑镰静脉和小脑幕静脉。
第29页/共42页
窦汇分型
第一型――窦汇型:即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汇合于枕 内隆凸处,约占 19 %。
上矢状窦可与头皮静脉、板障静脉和鼻腔的静脉交通,这些 部位的化脓性感染,有可能引起上矢状窦的传染性血栓形成。
第19页/共42页
直窦
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结合处的两层硬脑膜之间,开始部 明显膨大,向后下行,近枕内隆凸处偏向左移行为左横窦, 或入窦汇,或分叉为左右两支,参与左、右横窦。直窦除接 受大脑大静脉和下矢状窦外,还直接接受小脑幕静脉和小脑 静脉,这些静脉开口处都有半月瓣。
第2页/共42页
第3页/共42页
第4页/共42页
颅内静脉系统
颅内静脉系统分为:浅静脉、深静脉、颅后 窝静脉和硬膜静脉窦。
第5页/共42页
脑静脉(cerebral veins)
浅静脉组
大脑上静脉、大脑中浅静 脉、大脑下静脉
深静脉组
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大静脉 (Galen vein)。
第17页/共42页
第18页/共42页
上矢状窦接受大脑半球浅层的血液,在后端还接受经顶孔导 入颅骨骨膜的静脉,静脉陷窝处导入板障静脉和硬脑膜静脉 的血液。上矢状窦起始部与鼻静脉有吻合,在儿童较明显。
上矢状窦的栓塞是最多见的常可由小儿脱水、头部外伤,皮 质血栓性静脉炎及横窦的血栓等引起。在上矢状窦最前部栓 塞可以不出现症状,如在顶部栓塞可以引起脑皮质被动充血, 颅内压增高及视乳头水肿等严重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