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从出生到成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习性形成的理论研究,旨在探索儿童习性形成的原因、机制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基本概念1. 习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 环境:指儿童所处的物理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

3. 习性形成:指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逐渐形成的适应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习性形成主要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例如,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正面的奖励和鼓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习性。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习性形成与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习性。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的习性形成不仅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

例如,儿童在学校和同伴的互动中,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形成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习性。

三、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采集儿童习性形成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理论假设。

2. 个案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儿童的习性形成过程,了解其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为理论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3.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习性形成的差异和共性,探索文化因素对儿童习性的影响。

四、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意义和应用1.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通过深入理解儿童习性形成的规律,可以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 优化教育环境:了解儿童习性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引导教育者优化教育环境,提供更适合儿童发展的学习和成长条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多元视角
理解儿童的多元身份和经验,并扩大我们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结论和要点
•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 常见的理论观点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学习、生态系统、构
建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不同的理论提供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理解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 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多重生态系统
儿童与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等 多个生态系统互动。
微系统和宏系统
生态圈互动
儿童发展受到微系统(家庭、学校) 儿童与不同的生态系统互动,互动
和宏系统(文化、社会)的影响。
影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在与环境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理解。
1
主体性认知
儿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实践和体验
社会交互
2
建构知识。
社会交互和合作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3
建构知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儿童通过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来促进他们 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理论关注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建构和多元化。
身份建构
儿童在多样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创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权力关系
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儿童与权力关系的互动和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特别是通过观察和模仿。
1 观察学习
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
2 建模行为
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化
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生态系统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一、引言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习性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关注个体的习惯形成和行为表现。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则是将习性学理论应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1. 理论概述行为主义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中最早被提出和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来形成的,强调外部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2. 习性学视角行为主义理论从习性学的角度解释儿童心理发展。

它强调儿童习得的行为是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这些刺激和反应形成了儿童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3. 实例分析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和奖励来学习语言。

当儿童发出正确的语言表达时,得到了父母的赞扬和奖励,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语言习惯。

三、认知发展理论1. 理论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强调儿童主动参与和内在思维的作用。

2. 习性学视角认知发展理论将习性学应用于儿童心理发展,强调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

3. 实例分析以儿童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例,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试错和反思,逐渐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策略。

四、社会文化理论1. 理论概述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中实现的。

2. 习性学视角社会文化理论将习性学纳入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强调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来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

3. 实例分析以儿童学习社会规范为例,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互动来学习社会规范。

他们通过模仿和社会反馈,逐渐形成了符合社会文化期望的行为习惯。

五、总结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理论被提出来解释儿童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八大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并评价它们在教育中的价值。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学习过程形成的。

这一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给予儿童正确的激励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Jean Piaget提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参与来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4. 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情感经历和情感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5.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由Albert Bandura提出,认为儿童的信念和期望对他们的行为和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6.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Lev Vygotsky提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7.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多个层面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等。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从发生的角度看,儿童的思维是从对白开始的,以后逐渐发展到嘴唇的微弱活动,最 后变成无声的言语活动。思维的高级形式,包括创造性活动,也都是言语活动,只不过其水
平比一般人更高些罢了。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习惯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 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例如,让一个已经掌握一定动作技能(拣起、打击、拖、踏等)的3岁儿童设法打开一只装有糖 果的小箱子,这个儿童会使出自己的全部动作技能(50个习得的和非习得的独立反应)来对付 这只小箱子,以达到打开箱子吃到糖果的目的。第一次,这位儿童用了20分钟才达到目的。以 后各次时间不断缩短,以致到最后,这位儿童只要用2秒钟便能打开箱子,得到糖果。华生认为, 儿童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不必要的动作精简,使动作时间大大缩短,就是由于已经形 成了开箱子的习惯。看得出,华生关于习惯的解释,与学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在研究方法上,机能主义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 和客观观察相结合;
学习是心理学的中心问题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机能主义已经被吸收到当今的主流心理学之中。作为一个理论系统,它是成功的。
但是,有一位心理学家不以为然,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是一 丘之貉,因为它们都是心灵主义的,并且都使用内省法,应该加 以抛弃。
此人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行为主义的兴 起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而后,以斯金纳、班杜
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又把行为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02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认知、学习、发展等方面。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来形成的。

它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观察的行为,忽略了内在的思维和情感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上。

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内在的心理表示和模式的,而不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理论对教育、学习和认知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和行为的社会性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模仿过程,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而不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的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对教育、领导力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研究人类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导语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

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第一节理论背景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界风行了至少50年。

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以及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这就构成了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注意的反叛。

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

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

1898年,铁钦纳发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名称。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能细分基本元素的化学复合物类似,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认为成人内省是必需的。

第二节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跻身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

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一、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

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过程相反的明适应。

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

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心理发展理论,简称"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索心理发展机制的理论。

发展理论的任务:1.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2.描述几个心理领域的变化关系;3.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提示:尽管教材阐述了发展理论肩负着三方面的任务,但由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高度复杂性,迄今为止,各种发展理论都还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包容心理本质的水平。

我们在学习发展理论时,不要忘记它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适应性,全面认识发展理论的思想体系、把握它的发展沿革,还要认识各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不要把发展理论看作是孤立的、绝对的、僵化的和万能的。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发展理论产生误解和误用。

二、发展理论的作用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

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

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1.组织信息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习性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习惯的形成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是将习性学的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相结合,研究儿童心理习性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基本概念1.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儿童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逐渐发展和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儿童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2. 习性学:习性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巩固的行为习惯、心理习惯以及相关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以及这些行为和反应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是将习性学的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相结合,研究儿童心理习性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它探索儿童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行为和心理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历程1. 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的,儿童的心理习惯是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强化而形成的。

例如,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积极的奖励时,会形成积极的心理习惯。

2. 认知发展观点: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习惯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儿童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和思量,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习惯。

例如,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和思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社会文化观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习惯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的传承,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习惯。

例如,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到的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念会影响他们的心理习惯的形成。

三、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习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以及家庭的价值观念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习性产生影响。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干系来塑造的。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方式来加强或减弱某种行为。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思考来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

二、作业设计目标1. 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能够运用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诠释实际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作业设计内容1. 理论进修: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实验钻研。

学生可以结合教室讲解和在线资源进行进修。

2. 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如孩子的进修行为、员工的工作表现等,运用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和诠释。

学生需要提供详细的案例描述和分析过程,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3. 讨论与分享:学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案例分析和思考。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展示,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四、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时间:作业需在规守时间内提交,逾期作业将扣分。

2. 作业格式:作业需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包括标题、姓名、班级等信息。

3. 作业内容:作业需包括理论进修、案例分析和个人思考等部分,要求内容详实、清晰。

4. 作业评分:作业将根据内容的完备性、准确性和深度进行评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五、评判标准1.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逻辑性。

3. 对个人思考和总结的独到见解和观点。

4. 对作业撰写的规范性和清晰度。

六、作业安置与反馈1. 作业安置:作业设计方案将在教室上进行详细说明,并通过学校平台发布。

学生可以在规守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

2. 作业反馈: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幼儿心理学》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介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探讨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通过进修和训练可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为他们打下结壮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2. 掌握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学钻研中的应用;3. 能够分析和诠释行为主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钻研能力。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行为主义相关的钻研课题,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

论文内容包括选题背景、钻研目标、方法论、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学生需在论文中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评分标准:选题合理、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行为主义相关的实验课题,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展示。

小组需要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最后,每组需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评分标准: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准确、分析有深度、讨论有新意。

3. 教室演讲: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行为主义相关的话题,在教室上进行10分钟的演讲。

演讲内容包括背景介绍、理论分析、案例讨论和结论总结。

学生需在演讲中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标准:演讲内容丰富、表达流畅、逻辑清晰、观点独到。

四、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行为主义发展理论》2. 参考书目:《行为主义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3. 网络资源:心理学相关学术网站、在线期刊数据库五、评判方式1. 个人论文占总成绩的30%2. 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30%3. 教室演讲占总成绩的20%4. 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行为主义理论概述2. 第3-4周: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贡献3. 第5-6周: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钻研中的应用4. 第7-8周:个人论文撰写及选题讨论5. 第9-10周: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及数据收集6. 第11-12周:教室演讲准备及展示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学术钻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①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一。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就是具有使用价值。

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与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那么,什么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与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就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就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就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与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 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就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与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二)儿童行为的变化
1.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逐渐习得, 斯金纳把这个过程称为“塑造”。
2.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新行 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的。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 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儿童心理发展 的整体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系统理论。
发展理论是多元的。
第一节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以行为主义为代表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行为
的基本成分是反应,而反应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 的。因此,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 (一)行为主义的思维 华生认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的运动。 (二)行为主义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三、育儿观念
1.格塞尔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对于他们自己的需要, 什么事在什么时候准备去做,而什么事在什么时候 不做是明确的,成人应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 他们,即不要强行将儿童嵌入成人预想的模式之中。
2.对父母提出的忠告 (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
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
2.自我中心是由思维缺乏可逆性造成的。
3.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 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 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为去中心化。 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讲,解除自我中心并 不是必然的、必胜的,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 的人身上,自我中心状态会纠缠终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斯金纳箱
•实验发现: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 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 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内容页
(三)强化理论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
框哦)
1.什么是强化?
——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
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儿童心理 发展的必 要条件
物理 环境
•物理经验 •数理逻辑 经验
社会 环境
平衡
包括社会生 活、文化教 育和语言等
不断成熟 的内部组 织和外部 环境的相 互作用
四、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重难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
靠感觉和动作(口尝、手抓、 敲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1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2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说 3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4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格赛尔 1、“双生子爬梯”实验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2、自然成熟>后天教育
3.评价
优点:
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提供了一系列育儿观念。
2.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将感知动作内 化为表象,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这一阶段其思维特点有: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等。
前运算阶段特点一:泛灵论
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 的意识活动、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前运算阶段特点二:自我中心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从环境中吸收刺激并产生反应来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正反馈和惩罚,儿童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以适应他们周围的环境。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适应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在儿童生命早期的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符号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了环境和社会交往对学前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区间性发展”的概念,即一个人在个体层面上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4.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儿童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根据该理论,儿童在实现满足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感到自主、有能力和有关联感。

这可以通过提供支持、提供选择和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方式实现。

5.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互动和情感关系中的发展。

詹姆斯·鲁比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自主、皮肤到皮肤接触、控制、认同和恋爱。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和成人之间情感连接的重要性,以及正面亲密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6.性别角色理论:性别角色理论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充当的性别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通过社会化和性别角色模型的塑造,儿童学会了符合其所在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7.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由布隆弗伯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包含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一。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就是具有使用价值。

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与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那么,什么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与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就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就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就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与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 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就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与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就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就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就是反射,而反射就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

(S-R)那么,什么就是刺激与反射呢?华生认为,刺激指的就是外部环境与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与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就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就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 如何研究人类行为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就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

这正就是研究的目的。

用公式来表示,就就是:华生认为,"刺激-反应"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

其中,刺激与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与反应所代替。

(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

例如:(点击展开)(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

例如:(点击展开)从上例中可以瞧出:反应的替代表现为行为的变化。

正就是根据刺激-反应与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替代,才构成人的无限学习能力。

华生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直到今天,尽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的改进与综合,但基本思想方法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左右。

(三) 行为主义的思维为了彻底改造心理学,华生开始用行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其基本原则:凡能用行为加以解释的就纳入心理学的框架,凡不能用行为解释的就把它赶出心理学,从而建构了一整套行为主义心理学。

那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如何瞧待思维呢?华生认为,思维与言语就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就是言语活动。

思维与言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声音。

言语就是有声的思维,思维就是无声的言语。

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华生将思维分为三类。

(请参阅教材第69页。

)由于言语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生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言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

只不过言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人的肌肉骨骼活动。

这么一来,华生终于将思维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华生以学习弹钢琴为例,如下图所示:(点击展开)该图表明动作习惯就是怎样形成的。

S1 、S2、S3 就是乐谱上的独立音符,作为视觉刺激,引起了弹钢琴者的手指运动,在琴键上作出相应的弹奏动作RK1 、RK2 与RK3 等。

(RK1 、RK2 与RK3等等就是对每一个独立的音符予以独立的动作反应)。

这说明当您瞧到音符G(S1)时,您弹奏键G(RK1)。

这个图解表明了当您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就是发生的情况。

S1--第一个音符(G)____展现在您面前,然后乐谱被拿走。

但您能继续弹奏,为什么?这就是因为经过多次弹奏后,形成了习惯,只要出现最初的音符S1,弹奏者便引发出一系列的弹奏动作:RK1 -RK2-RK3-RK4-RK5 ………其中除了RK1 就是由S1 引起的之外,RK2、RK3等不再由S2、S3引起,而就是由RK1引起。

每一个前面的弹奏动作都成为下一个弹奏动作的替代刺激。

这张图只反映了动作一个因素,事实上,在动作发生的同时,还产生言语与内脏的活动。

这个简单的图解表明了同样的事实--当我们对任何对象,比如说S1反应时,我们不仅用胳膊的横纹肌反应(RK1),而且语言(RV1)与内脏(RG1)也参与了反应。

三种反应形成了有组织的反应系统。

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反应系统中的三种反应成分的主导地位会有所变化,有时以言语反应为主,有时以动作反应为主,有时以内脏组织反应为主。

从左图中可以瞧出,思维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不用言语,但反应系统中的其她成分有效地保证着思维的连续进行。

(四) 行为主义的习惯诸如思维这样的复杂的心理都纳入了行为,对华生来说,用行为来解释习惯就不就是个难题了。

什么就是习惯呢?1、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就是在适应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人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活动。

其中外部环境指人周围可以产生视觉、听觉、触觉、温觉、嗅觉、味觉刺激的外在世界的物体,内部环境指人体内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与腺体所发生的刺激。

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就是随机的,而就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换句话说,当人所处的情境与先前曾经发生过的情境相同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整合,能更为迅速与更多地活动起来达到目的,于就是,我们可以认为她已"学会"或已"形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就是习惯的单位。

"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习惯的作用就就是为了使动作更简便。

2、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华生认为:(点击展开)(1)年龄。

华生从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存有影响。

(2)练习的分配当习惯形成并巩固之后,实际的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等刺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华生称之为条件反射的第二阶段。

究其原因就是习惯了的动作本身的动觉刺激足以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而下一个运动反应又引起再下一个运动反应,肌肉不仅就是"反应的器官",而且也成了"感觉的器官"。

华生十分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认为这就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行为主义的情绪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关于儿童情绪的发展主要有分化说与原始情绪说两大学说。

华生属于后者。

她认为,情绪就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就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

新生儿具有三种原始情绪(即非习得行为):惧、怒与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就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华生将一名11个月大小的婴儿艾伯特作被试,成功地运用条件反射法形成她对毛绒绒动物的惧怕。

实验如下:上面当实验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

但这一实验严重伤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出于道德原因,受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

(六) 行为主义的人格人格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华生却轻而易举地把它纳入到行为的行列:人格就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在人的一生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又包含许多个各自独立的习惯。

所有习惯系统的总与,便构成人格。

下图直观地表明了人从出生到成熟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的剖面图:在人格的习惯系统中,有一些习惯系统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观察到,有些习惯系统则不易被观察。

至于哪一种习惯系统如何支配人的行为,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例如:人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

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行为就发生冲突,导致肌肉、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生颉颃。

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导致心理失调华生认为儿童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行为在适当的情境中会重新表现出现。

在华生瞧来,人格既然就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一) 行为的分类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就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就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就是条件反射。

这就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就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

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就是自发的,偶然的。

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

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

不管就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就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就会经常重复出现。

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

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

她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的方法论斯金纳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原则,把行为主义的研究推向更规范、更值得分析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