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演讲】师:今天的课前3分钟演讲由××同学来讲。

生:演讲(照稿子念)师: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

师: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生:明天不可能。

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师:我们今天学习《再别康桥》。

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生: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

还有哪个同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师: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

从哪儿知道的?生2:从优化设计的。

师:很好,有预习的习惯,就是不一般。

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老师补充。

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生(议论后)发言: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生3:(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

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师:徐志摩怎么死的?生4:飞机失事。

师:对。

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以称优秀诗人。

他还做过许多大学的教授。

当时很多人都是二十来岁做教授的,比如胡适等,很有才华,现在找不到多少这样的人。

当然他们不会玩电脑游戏,没有读过金庸。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楚。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farew 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授者:李镇西老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

李老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徐志摩的《长恨歌》,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另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本文将以教学实录及点评的形式,分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朗读《再别康桥》,了解诗意及表达意境的技巧。

2.理解徐志摩的思想情感,并掌握其语言运用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通过投影仪让学生看一张康桥的照片,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后,想到了什么?康桥附近是否有任何故事呢?通过学生的参与,引出徐志摩及其《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2.朗读诗歌老师示范朗读诗歌,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表演出来。

3.理解诗歌的意象向学生解释《再别康桥》的意义,即徐志摩在深情告别康桥的同时,借用康桥作为自己告别故乡,告别青春、告别过去的象征。

之后,老师指示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对康桥的描绘。

4.分析诗中的情感分析徐志摩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的痛苦、怀念之情等。

5.探究诗中的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揭示徐志摩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比喻、排比、押韵等。

6.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徐志摩的语言技巧,写一篇以“告别”为主题的小作文。

7.总结回顾通过提问,回顾课堂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告别”诗歌,如《离骚》等诗歌,拓展孩子的文化视野。

教学点评:1.导入环节和朗读环节都暖场效果很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康桥的景色和诗稿。

3.在分析诗中的情感时,教师充分发挥了情感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徐志摩的情感,并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4.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细心点评,做到了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节很精品的课程本次课程针对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通过导入、朗读、分析意象、情感、表达技巧等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生1: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是一首送别诗。

生3: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离别康桥,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感情很深厚。

师:康桥在哪?生4:文章注释①上写道: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师: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演绎这份眷恋之情的?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出示幻灯:配乐朗读)(学生听配乐朗读)师:好的诗总是能感染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听完后,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生5:这首诗的意境很美,首尾呼应,很容易背诵。

生6:我觉得康桥的景色很美丽,我有一股前往一见的冲动。

(生笑)生8: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那一股淡淡的忧愁和依依不舍之情。

师: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呢?生9:语速要慢一点。

生10:要读得深沉一点才能表现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感情舒缓深沉地一起齐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师:诗人踏着余辉再次来到熟悉的康桥,他是来向谁告别的?生11:向康桥的人和事。

师:那诗中有没有直接写出他是来向谁或是什么事情告别的?生齐:没有。

生12:诗歌是通过康桥的景物来表达对康桥的人和事的回忆眷恋之情的。

师:那么是哪些物呢?师:(幻灯:板书景物,桥的图形)在诗歌里我们把这些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叫做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眷恋之情的呢?我们先看范例引路,诗歌的第二节。

(出示幻灯)师:请你来朗读一下第二小节,其它同学思考右边的三个问题。

(生15读)(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怎样处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生15读)生16:作者选取了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艳影表达了作者对康桥喜爱和无比眷恋之情。

生17:作者把在夕阳映照下镀上一层金色的柳树比喻为美丽羞涩的新娘,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柳树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柳树的喜爱与赞美。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以及反思《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有关教学实录以及反思,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一、导入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

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

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留恋学生:依依不舍……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投影3:徐志摩简介找一学生读: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朱自清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一读:学生自由朗读二读:找一学生朗读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Classroom recording teaching design of farew ell to Cambridge《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篇章2:《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授者:李镇西老师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

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

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

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

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

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

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

**:明天不可能。

李老师:后天。

明天该谁呢?(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张飞教语文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的”,还是“似(s)的”?生6:是“似(sh)的”。

师:对,彩虹似(sh)的。

什么时候读“似”?生6:相似(s)。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

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生:(小组交流)师:好。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下面是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著名诗人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的《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

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由情景化一重新回到主客相离、各自收敛激情,于是只轻轻地互祝安宁,永远保存那份美好的情感记忆。

下面再来看看课文的教学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

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还有呢?生:……师: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生:不能。

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实录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着名诗人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生:离别康桥。

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

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

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还有呢?生:……师: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生:不能。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 程翔)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 程翔)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特级教师程翔)教材2014-09-22 19:06:《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程翔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写入作品的包含了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

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接下来,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什么时候读“似”?生6:相似(sì)。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刚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洁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气氛,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答复以下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答复,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答复,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2)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2)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2)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李老师:就是说这首诗和你生活中的某一点有相通的地方。

同学一:再加之前后两节写得特别美。

同学二;我第一次是从广告里,轻轻的我来了,请让我轻轻地喝一口,当时画面特别美。

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美,把广告里的画面与这首诗联系起来,觉得特别美。

李老师: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

能说出理由吗?同学三:没有举手的同学准备,为什么不喜欢。

)我比较喜欢这里的第二段。

我开始读的时候,他说金柳是夕阳,我想不通,就通过反复的读找到了感觉,通过联想想象河畔旁边的金柳,金柳是一种丝丝的,构成了一种夕阳斜晖撒在上面,柳枝飘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新娘。

(李:而且柳树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说松树之类) 同学四:我第一次听这首诗是在初中一节诗歌鉴赏课上。

我听第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

李老师: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还有哪些可能看到?同学:人。

李老师:咱们说东西。

鸟,建筑,飞机。

哪为什么不选这些?也就是说这些景物最能体现他的情感,也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最能通过这些景物来体现。

这就是意象。

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树,带上了作者的感情。

包括长沙里的鹰等。

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为一种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来表现。

无数这样的意象组织起来的叫意境。

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

他所写的是康桥,康桥在英国。

他避开了当时的科技,写了云彩等,这些恰恰是在古典诗词里最容易出现的,这不是偶然的。

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诗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同学五:我觉得徐志摩写的诗感觉都比较细腻。

我读过他的《偶然》,记不记得?学生背诵。

还有一首诗读过没有?沙扬娜拉,这首诗感情特别细腻,截取一瞬间的感受。

同学五:当时,我在母校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特别不想离开。

李老师:读诗怎样才算读进去了,诗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张飞教语文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的”,还是“似(s)的”?生6:是“似(sh)的”。

师:对,彩虹似(sh)的。

什么时候读“似”?生6:相似(s)。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

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生:(小组交流)师:好。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

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生:(没举手的)师:没有不喜欢的。

为什么喜欢?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

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

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提问题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师:还有新问题吗?生21:为什么用荡漾?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有问题吗?生24:有。

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师:还有吗?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

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

指名读第二段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师:你知道“金柳”是什么吗?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

“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

你看到了吗?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生30:心里。

师:对。

“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生:不会。

(笑)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

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

“艳影”是什么意思?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

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

齐读这段。

生:(读)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生:(再读)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

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

然后看到什么?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

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师:读第四段。

生:(读)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

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

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只有一座很小的桥。

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生:(无人举手)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

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

那么,这里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生42:象征着梦师:什么梦?生42:是……是……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

破碎的是什么呢?生43:爱情。

生44:希望,梦。

师:是消失了吗?生45:没有,埋在心里。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

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移到了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

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

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生47:忧伤。

师:为什么忧伤?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生:(笑)师:你们太小了。

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

生48:(读)师:好,我问你,是什么样的梦?寻梦,用的什么标点符号?生48:问号。

师:问谁?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

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生:(笑)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

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生:回家。

师:回家了吗?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

生:(读)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能体会的举手。

生:(举手)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

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生50:(张开双手)师:头应该怎么样?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

生50:(读)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范读,很陶醉)生:(鼓掌)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