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学生指导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完整版ppt课件
题量 20
3 2 1(六选一) 26
单题分值 2 10 20 40
总分值 40 30 40 40 150分
.
3
问题三:重难点?
模块
题量
单选(20个) 简答(3个) 材料分析(2个) 教学设计(1个)
总分值
1.教学基础
8.8个
1.4个
0.5个
2.学生指导
7个
1个
0.4个
3.班级管理
0.75个
0.6个
.
11
2.教育调查法
• 1.问卷法 • 2.访谈法 • 3.查阅法和填表法
.
12
3.教育实验法
• 过程: • 实验的准备阶段 • 实验的实施阶段 • 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
13
4.个案法 5.历史法 6.比较法
.
14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1.客观性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创新性原则 • 4.教育性原则 •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 一、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 二、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 三、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 • 四、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 五、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 六、专业人士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 七、网络远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 八、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
.
23
学习的基本理论
•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 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 7.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 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总称,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 管理体制等,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班级组织活动的类型
班级组织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 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班级组织活动的实施
班级组织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少先队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 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预备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 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 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集体服务 的能力。
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和进步 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业发展。
03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基础
01 02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 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 究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手 段。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别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教育对象特别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经历、道德感含糊、);基础性(社会、个体进展的基础,课程内容);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青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进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进展)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制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别断更新、教育机制)劳动时刻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刻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进展的延续性决定)3.课程打算(教学打算)是依照教育目的和别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要紧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咨询题妨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进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妨碍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妨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挑选和施加教育妨碍的对象,教育妨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治理三要素:治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治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7.8.教育观看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举行系统感知和考察)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咨询题的方案)系统抽样(依照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举行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教育实验法(操纵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操纵措施、无对比组)真实验(彻底操纵、效度高)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举行、无随机分派,别能操纵误差)9.学校文化核心是:精神(观念)文化10.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展”小学时期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何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挑选性;紧密课程内容与日子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养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治理制度11.教师专业进展三时期:进展最后成为专家型教师关注生存时期(搞好关系)关注情境时期(提高学生成绩)关注学生时期(思考个不差异、学生需求)12.教师专业进展的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教学)举行特意训练(日回忆、新材料、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周月回忆)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13.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7:确定研究课题;查阅、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打算、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做出结论;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最全整理,都在这里了!
⼩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必背知识点最全整理,都在这⾥了!⼩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必背知识点整理(最全)第⼀章教育基础⼩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第⼀节⼩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第⼀节1. ⼩学教育的特点⼩学教育的特点包括:(1)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2)⼩学教育的义务性;(3)⼩学教育的基础性;(4)⼩学教育的全⾯性。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2.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
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相互影响。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的中介。
3. 教育的相对独⽴性的表现教育的相对独⽴性主要表现在三个⽅⾯:(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表现为:(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
5. 简述学校产⽣的基本条件。
(1)社会⽣产⼒⽔平有了⼀定程度的提⾼,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
使社会上有⼀部分⼈可以脱离⽣产劳动和体⼒劳动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劳动与体⼒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化活动知识分⼦,使⼈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3)⽂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具,使教育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6. 教育与社会⽣产⼒的相互关系⽣产⼒对教育的制约作⽤:(1)⽣产⼒⽔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产⼒⽔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产⼒⽔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段。
教育对⽣产⼒的促进作⽤:(1)教育再⽣产劳动⼒;(2)教育再⽣产科学知识。
7.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考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教育的形态:P4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导形态。
三种教育形态的功能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完成教育的整体效应。
P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偏向;2.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能对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P5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P61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④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3.选择功能;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重要依据。
P8小学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信息化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小学生的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2章 中学课程
实战练习—单选
•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吸收了日本明 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最大的特 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到大学堂需要21 年,至通儒院需要26年。这是我国 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 D,儿童学理论
答案 :CB
• 辨析: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
• 正确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早期经验 、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等几个要素。在这几个因素中,遗传 因素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 由遗传决定的结论。
实战练习—单选
实战练习—单选
• 辨析: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 正确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 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 • 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 • 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因此,题干的描述是不正确 • 的。
•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
• D,主观能动性
• (2012 年下)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 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 )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 A,遗传素质
• B,家庭背景
• C,社会环境
• D,个体能动性
答案 :BD
实战练习—单选
• C,京师同文馆D,南洋公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第2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课程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导航:1、从考纲和历史考情来看,本章复习的重点应包括课程类型、课程理论流派、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制和新课改的理念与目标。
2、本章内容最常用的命题形式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考生可在复习本章内容的同时,留心各部分内容哪些适合设计为选择题,哪些可以设计为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理论流派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理论教育知识与能力一、课程(一)课程概述1、词源:“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跑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指课业及其进程。
2、世界上最早运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始于唐朝孔颖达,“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教学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必须要有智慧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保持和执行。
教育知识与能力3、1918,博比特出版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活动分析法”4、课程的概念广义:所学内容的总和和进程安排狭义:某一学科5、课程的作用(1)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教学的依据(3)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教学手段的依据(4)国家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教育知识与能力1、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命题的学者是()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解析:B2、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的标志是()的出版A博比特《课程》B查特斯《课程编制》C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施瓦布《课程的语言》解析:A教育知识与能力(二)课程的构成要素1、课程目标——导向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学习者(基本依据)、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学科体系2、课程内容——目标的载体3、课程组织、实施: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4、课程评价教育知识与能力(三)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1)概念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重难点分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一词的由来1.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课程称之为“寝庙”,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2.课程的类型(高频考点:单选为主、简答)4、课程理论流派(中等考频:单选、简答)5、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单选)3、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3.1课程目标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概括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②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作用,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
对学生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
如: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在五分钟内不靠参考书帮助,识别出它的风格。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他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如:课文中提到樱花时,老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孩子去公园里赏樱花。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景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
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如:老师要求孩子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回来谈谈各自看到的事情。
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要点
二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高频考点速记_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单选题]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江南博哥))。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教科书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单选题]2.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
A.任务分析模式B.过程导向C.工作分析D.目标导向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泰勒所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目标导向模式。
[单选题]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单选题]6.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
A.确定方法B.确定内容C.确定目标D.确定标准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目标评价模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确定目标。
[单选题]7.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是()。
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理论,被称之为泰勒理论,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
[单选题]8.()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
A.教材B.事例C.个案D.情境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如课本、讲义等。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也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对象。
答案选A。
[单选题]9.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中学课程
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 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 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 组织学习经验(课程编排) 课程评价
(一)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 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 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 校教师负责承担。
劳顿认为设计课程 考虑三方面问题:
知识的性质本身
儿童或个别儿童本性
社会情境、压力与社会需要
知识是什么,知 识的不同形式以 及不同逻辑处理
认知的成长 与发展
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传播社会的 文化遗迹,特别 是“共同文化遗
产”
真题: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
再次,他以 知识为中心, 重视知识的 逻辑与结构, 主张学科专 家是课程开 发的主导者, 强调“预成 性”
泰勒的课程评价以目标为依据,检查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 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活动方案,因此又被称为“目标评价模式”。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 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 式的课程理论。
接下来的课程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
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这些训练却让泥鳅
2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第二章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适当过度学习。
(五)思维 1、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2、思维的种类 :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聚合思维 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 )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P50-P64
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一、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补充)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赞扬 (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 (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
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
(2)学习动机的培养
A、学习动机培养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 B、设置目标 C、设置榜样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具体性与抽象型
场独立型:自主判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场依存型:察言观色,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沉思型:深思熟虑,减少错误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第4节(小学试题)
(2)内在因素:①认知失调;②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 (2)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 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 意图和行为举止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 程度的影响。 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 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一种 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学生指导-4
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教育
1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2.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是( )。 A.道德认知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D.道德行为 )。
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教育
11.方明做事时能遵守规则,但同时有同情 12.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到皮亚杰 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 道德发展理论的( )。 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A.自我中心阶段 A.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B.权威阶段
A.说服教育法
B.实践指导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第四节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教育
31.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 3 2 . 小 学 德 育 工 作 中 常 用 的 奖 惩 属 于 一种方法。下列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 ( )。 A.榜样示范法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品德评价法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陶冶教育法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说理教育法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完整版ppt课件
民主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重要)
• 1.民主管理班级,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2,民主管理可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主的熏陶,有利于养成民主的作风。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 2、中等生的教育工作 • 3、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操行评定步骤
• 1、学生自评 • 2、小组评议 • 3、班主任评价 • 4、信息反馈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 1、思想道德素质 • 2、知识能力素质 • 3、心理素质 • 4、身体素质
班级活动特点
• 1、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 2、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 3、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 4、活动时间的伸缩性 • 5、辅导力量的多方面性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 1.学科专业素养 • 2.文化素养 • 3.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
• 一、三阶段发展论 • 1.关注生存阶段 • 2.关注情境阶段 • 3.关注学生阶段 • 二、五阶段发展论 • 新手、进步中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 • 三、原型发展论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 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 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 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三、教学措施的设计
•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 3、教学结构的设计
• 1、重规范制度管理而轻人性化管理 • 2、重课堂教学管理而轻课外活动管理 • 3、重封闭性管理而轻开放性管理 • 4,、重经验型管理而轻科学性管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思维导图(高清背诵版)
教材编写原则已考两次未考过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课程课程概述P76课程的概念: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概念,指”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课程类型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理论流派P80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教育目的是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些知识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学科内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教育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经验,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设计课程社会中心课程论:主张课程要联系社会,从社会需要设计课程课程目标与内容P82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所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概念: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开发P86课程设计概念:课程设计是指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指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形式的过程课程开发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学生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指向学生知识能力的整体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内容有跨学科性质、强调整体性课程类型多样,学习活动形式也灵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知识社会本位以知识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重视学科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从儿童需要兴趣个性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在实践中探索,直接经验分科/综合/活动课程必修/选修课程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显性/隐性课程:从学生角度进行判断组织形式直线式/螺旋式纵向组织/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所有学校、全国、中心和首要问题是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教材编写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泰勒过程模式: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斯腾豪斯情景模式:包含目标/过程模式,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劳顿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概念:课程实施是指吧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评价概念: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90具体目标实施情况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育观念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程评价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生: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老师: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教学: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小学生学习指导2
一、单项选择题1.学习是人类和动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学习是()。
A.形成思想的必要条件B.掌握技能的必要条件C.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D.有机体适应阶段的必要条件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最终是要让学生()。
A.学会生存B.学会思考C.学会学习D.学会分析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4.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是()。
A.望而生畏B.谈梅生津C.见风流泪D.尝梅生津5.小狗听到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能跑过来,这是()的反应。
A.第一信号系统B.非条件反射C.第二信号系统D.第三信号系统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指()。
A.消退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属于刺激()。
A.获得B.消退C.分化D.泛化8.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顿悟的过程B.同化顺应的过程C.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D.尝试一错误的过程9.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实现的途径是()。
A.尝试过程B.试误过程C.联结过程D.反馈过程10.桑代克的学习三律指的是()。
A.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B.准备律、练习律、类化律C.练习律、思考律、迁移律D.练习律、因果律、近因律1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只有提前具有某种需要,才能积极接受知识,这体现的学习规律是()。
A.准备律B.效果律C.练习律D.条件反射12.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限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问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13.下列事例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生指导1.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
2.全身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属于小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3.小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4.场独立型: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提出人是威特金。
5.美国心理学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
6.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
7.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易变性、可塑性、摇摆性。
8.多动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多等。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9.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3岁后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10.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或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的情感教学目标是形成价值观念。
11.基本的信任感是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也是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基础。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是由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13.艺术表演能力、绘画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14.认知内驱力以知识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15.学生学习是为了赢得地位和自尊,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16.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
17.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①前习俗水平(0-9岁):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②习俗水平(9-15岁):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③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与普通伦理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18.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且困难时,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是低。
倒U关系。
19.态度的行为成分指个体准备对人、对事、对物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0.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斯金纳,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21.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2.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从范例中学习。
2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头脑风暴法。
24.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多血质的反应迅速,有朝气,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稳重、踏实,但比较死板;抑郁质的人比较敏感。
2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通过表象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儿童已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和符号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能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具体运算阶段形成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征是多命题形式进行。
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
26.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7.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
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8.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销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29.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有观察法、面谈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团体活动法和个案法。
30.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行动一致。
3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32.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1、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段的、分散的。
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既定的方向持续、系统的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33.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复述策略。
34.元认知计划策略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5.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班的接纳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6.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等。
37.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理解的是领会。
38.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由简到繁划分为八个层次:⑴信号学习。
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或弥散性反应。
⑵刺激—反应学习。
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其典型例证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⑶.连锁学习。
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结。
它是各种技能学习的基础,其动作的熟练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例如,体育运动中的三级跳,从助跑、踏板、起跳到落地,就是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动作的联结和连锁化。
⑷.言语联想学习。
指形成一系列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其实质是不过是言语领域的连锁学习。
⑸辨别学习。
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作出相应的不同反应。
它包括简单的辨别,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作出不同的反应,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辨别,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作出正确的的反应。
⑹概念学习。
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加以反应。
如,将鸟、狗与花、草等刺激进行区别,并将鸟、狗用“动物”加以概括,这就是概念学习。
⑺.规则学习。
规则学习亦称原理学习,指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
⑻.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也称高级规则的学习,就是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39.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主要差异是强调不同类型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
40.有时为了便于理解知识,学习者会利用表格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组织策略。
41. 先行学习在难度上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并且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续学习发生迁移效果的现象叫做横向迁移,也叫做水平迁移。
先行学习与后续学习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是某种下位能力的先行学习,进而对更高一级的后续学习发生迁移,叫做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表象在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5.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由自觉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随意后注意。
46.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其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47.保持信息在2秒以内的记忆是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是0.25-2秒。
48.小学生的想象多属于再造性想象。
49.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50.布鲁纳是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在教学中主张采用发现法。
5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5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53.常规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54.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55.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56.根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5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针对陈述性知识有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针对程序性知识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它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58.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造成的。
59.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等,班主任工作是重要且特殊的途径。
6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