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全文
《草原》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草原》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迷人的风光片,你们想看吗?咱们一起欣赏吧。
看完提问:看完片子,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骑着骏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慢赏草原。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朗读,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请大家仔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景色和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儿感受到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
2、小组交流,探讨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预设:同学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概括了作者草原之行的心情。
天涯碧草说出了景色美,蒙汉情深道出了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是“碧”,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原“碧”的句子,抓住重点词体会体会。
理解重点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学生说说“一碧千里”的含义。
“碧””形容青草的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课文中这些描写草原的优美的语句,在今后我们写作中都可以借鉴。
学生体会朗读。
大家读的这么投入,你想亲眼看看那一碧千里的草原吗?(展示)4、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也不知是谁的手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匆匆》教案(通用20篇)
《匆匆》教案(通用20篇)《匆匆》教案 1目标要求: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谈话导课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讨论。
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师告诉你是20多年。
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
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
(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设置情景引入课文
设置情景引入课文
设置情景引入课文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造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和理解新课文。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以下是设置情景引入课文的一些步骤:
1. 分析课文: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课文的主题、背景、结构和重点知识点。
2. 确定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个或多个情景,这些情景应该能够反映课文的主题,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
3. 创造情景:使用教具、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创造一个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
4. 引入课文:在学生充分体验情景之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情景。
5. 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就情景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 总结和反思:在情景引入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和收获,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设置情景引入课文,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加生动和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1。
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体会意境 拓展延伸论文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体会意境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唱。
教学重点、难点:(一)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唱这首诗。
教学流程及解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参加过市、县举行的徒步大会吗?你徒步最多走过多少里程?有什么感受吗?生:身子很累;脚很疼;口很渴;腿很酸;心里很害怕——害怕我能不能坚持下来。
师: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吧,红军战士对于长征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伟人毛泽东的叙述吧。
这是一次正气浩然的长征,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长征,你对长征了解多少?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理解诗中红军长征的艰难以及体会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做下了情感的铺垫。
通过交流资料使学生了解那一段背景,为新课的学习作下知识的铺垫。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
3、填空。
毛泽东的诗中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翻越(五岭),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五幅征难图。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对诗的内容把握上,我采取让学生自己找词语填空的形式来学习。
为诵读诗文、理解诗的意境节省时间。
三、读、唱诗句,体会意境1、学习第一句诗(1)教师引读:红军/不怕(学生--远征/难)(2)组内学生:对比朗读(按照教师引导的方式)师:从同学们的对比朗读当中,你了解到红军对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感受是什么?生:不害怕(即大无畏)师:从哪个词中看出红军的大无畏来。
生: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指导学生理解和朗读“万水千山”和“只等闲”。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 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麻雀》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麻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2.理解文章中心,细读课文;3.感受文章生动具体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和动作,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了解他们对麻雀的了解程度。
2.导入课题,介绍课文《麻雀》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1.复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指名读和领读。
2.提问学生,回答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合作探究品读悟文1.研究第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的小麻雀的形象。
2.分析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指导学生从外形描写、动作和神态等方面理解小麻雀的处境和性格。
注:文章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只是有一些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行改写。
同学们,你们真是理解得太好了!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弱小的、可怜的、急需救助的小麻雀。
请有同学带着焦急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小麻雀为什么不呆在窝里,反而会从巢里掉下来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中的原因。
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我的猎狗发现了这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
现在,我要让大家体会一下猎狗的凶猛。
请看这张猎狗的图片,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它凶猛、体格健壮、行动敏捷。
这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它要干什么呢?当时小麻雀的处境可以用“生命危险”、“危在旦夕”、“千钧一发”来形容。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老麻雀出现了,它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请大家朗读第5自然段,书上有一句话概括了老麻雀怎样拯救小麻雀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现在,请四人小组一起合作读4、5自然段,想象老麻雀当时的神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麻雀是怎样用自己的身躯掩护和拯救小麻雀的?请看这些相关的句子: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毫不犹豫,力量大,速度快,着急。
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以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扎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年级语文: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供各位教师参考!一、有关背景《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
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
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
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课堂教学节录)(一)激趣引题,感受美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
出示图〈一〉师:图上画的是哪里?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呀,在晴朗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06.《散步》(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积累“分歧、各得其所”等重点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学习处理语气、节奏的技巧。
3.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回环句”的妙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句。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活的使命感,学会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热爱生命。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中华传统美德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作家及其文章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亲情?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略有改动。
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获奖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明任务 运用方法读文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
【获奖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明任务运用方法读文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是“小说”题材教学单元,在新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类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任务群,选编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小说,分别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阅读的目标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表达的目标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本单元教学的意图在于了解小说这一类文体的基本特征,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习得小说的基本写法。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课是根据著名作家谈歌的微型小说改编,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在党性面前,他一视同仁,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故事短小,全文511 个字,27 个自然段,最短的一段仅7 个字。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结尾更是出乎意料,极富韵味。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占据两页连成一幅完整的画。
画中狂风暴雨,洪水肆虐,村民们扶老携幼,走在一座没入洪水中的小桥上。
插图很好地表现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他们喜欢情节,喜欢形象,教师应该适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学习任务、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阅读本课时对于情节会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对于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一点需要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统编版语文教材《百合花》一课的教学过程及反思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统编版语文教材《百合花》一课的教学过程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百合花》。
在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最欣赏哪种花?为什么?学生1:我最欣赏梅花,因为它在冬天里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学生2:我最欣赏玫瑰花,因为它代表着爱情和浪漫。
教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朵。
那么,你们知道百合花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美丽的花朵,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熟悉的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学生认读并理解。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欣赏课文中精彩的描写和对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诗歌和歌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播放音乐和图片辅助教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的表现。
教师总结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强调重点内容。
学生根据总结进行复习巩固。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进行自我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并答疑解惑。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
周公戒子教学设计
《周公诫子》教学目标:1、了解韩婴及其《韩诗外传》;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选文主旨,学习言简意赅的写法。
3、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教学重点:目标 3.教学难点:目标 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哪些教子的故事?我们学过哪些教育孩子的文章?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
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
2、作者简介:明确: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南宋以后,仅存《外传》。
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外传》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3、关于周公:明确: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
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
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
曾助武王灭商。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4、学习生字:守以畏者(wēi)睿智(ruì)桀(jié)纣(zhòu)欤(yú)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现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
《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学设计《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只拣儿童多处行》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教师导语: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春天在哪里》,听后感觉怎样?这首欢快的曲子描绘了明媚的春天,你知道春天在哪里吗?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很快地找到美丽的春天呢?书上有一句最能反映出来,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
2.出示“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指着板书,板书:春天)换句话,怎么说?(意思不变)二、自读自悟,深入探究1.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带着问题,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1)出示“拣颐嚷躯倚棠畅”(2)自己读(3)你已学过会哪个字,怎么学会的。
(4)把不认识的再读一读。
3.初步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4.小结:儿童多的地方,花也多(出示投影)花儿和儿童都有着什么特点?快速默读课文,学生说,老师板书:旺盛的生命力?5.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讨论。
出示小黑板:“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喷花的飞泉。
”(1)、自己读这段话,你是怎么体会到“旺盛”的?(2)、这里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样?如果不用比喻部分好不好?为什么?(3)、你能读出花旺盛的样子吗?a练读b指明读评议c听录音,想象画面(闭眼)你仿佛看到什么?讨论d齐读(4)、这么旺盛的繁花在阳光下像喷花的飞泉,会是怎样的美景呢?看投影想象,说话。
6.指导背诵,填空反馈。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阳光下就象几座喷花的飞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2、掌握生字的写法: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5、指导朗读(1)激发情感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地球的清洁工》教案(精选6篇)
《地球的清洁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丰富知识积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清洁工是干什么的吗? 师:是啊!正是清洁工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帮我们把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我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他们的功劳真大啊! 其实,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好多动物清洁工呢!它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为地球的环境做出了贡献。
学了《地球清洁工》一课,你一定会大开眼界的。
(板书课题) 从孩子熟悉的人物入手,能够让他们准确地明白“地球的清洁工”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读重任字 1.自主识字,教师提出识字要求,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组内互帮互助,交流识字的好办法,请代表发言。
) 2.以游戏形式,交流识字。
A:“找朋友”给字组词 B:猜谜语,如:把东西放在土里面是“埋”c:开火车识字,组词。
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自主识字,积累方法,提供给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开展多种多样的识字活动,将枯燥的识字与游戏结合,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谁是来报名当清洁工的?大猩猩是做什么的? 2.大猩猩录用了报名来的小动物吗?你是从哪知道的?读课文最后一段。
得到大猩猩的夸奖可是要有真正的本领啊!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每种小动物的本领吧! 从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的角色。
《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搭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⑴指名读: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情景教案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情景教案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设计情景教学案例: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与实际情境相呼应的教学情景。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案、教学PPT等。
三、教学步骤1. 情景导入(通过一小段情景描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联想和思考。
)2. 课文理解与分析(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3. 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与情景相符的角色扮演活动,按照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对话演绎。
)4. 反思总结与展示(要求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个小结,通过展示与他人分享,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
)5. 语言运用与拓展(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创设新的情境并展示,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和语言表达能力。
)6. 形成性评价(针对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心得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语言运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情景教案的设计要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或学习相关,体现情境引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不断创设情景,我们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
赤壁杜牧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赤壁杜牧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赤壁杜牧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赤壁杜牧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教学重点】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二、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其中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
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5.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
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积累词语。
背诵课文。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三、教学方法
1、“读-讲-读-赏-读”。
读1:让学生熟悉课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读2: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读3: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四、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
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