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晏清《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0-2021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北团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北团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
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其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
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
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
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
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
湖南省长沙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独木舟”文学社成立于1988年,转眼已走过30个春秋。
30年来,“独木舟”始终秉承“为青年人而存在,为青春梦想而歌唱”的办社宗旨,坚持文学理想,扶持文学新人,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独木舟”文学社成立之初,即以“青春文学”作为主打方向,旨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展示才华、抒发情感的舞台。
30年来,一代又一代“独木舟人”在这里汇聚,他们用文字记录下青春的喜怒哀乐,用故事讲述着时代的变迁。
从早期的《青春校园小说》到后来的《青春文学选刊》,再到如今的《独木舟》杂志,我们始终坚守着青春文学的阵地,关注青年人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心声。
“独木舟”文学社的成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学人的辛勤付出。
他们中有享誉文坛的作家、诗人,也有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
正是这些文学人的共同努力,使得“独木舟”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学社团。
他们用文字传递着正能量,用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独木舟”文学社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关注青年人的成长。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见证了无数青春梦想的绽放,见证了无数文学才子的成长。
正是这些梦想和成长,为“独木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今,“独木舟”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青春文学品牌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为青春梦想而歌唱,为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小题1】下列对“独木舟”文学社成立宗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青年人而存在B.为青春梦想而歌唱C.扶持文学新人D.坚持文学理想【小题2】下列对“独木舟”文学社发展历程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立之初以“青春文学”作为主打方向B.从《青春校园小说》到《青春文学选刊》,再到《独木舟》杂志,始终坚持青春文学的阵地C.关注青年人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心声D.在过去的30年里,见证了无数青春梦想的绽放,见证了无数文学才子的成长【小题3】下列对“独木舟”文学社成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享誉文坛的作家、诗人B.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C.用文字传递着正能量D.用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小题4】下列对“独木舟”文学社发展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青年人而存在B.为青春梦想而歌唱C.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D.为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独木舟”文学社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如何发展。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四单元测评(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哲学主要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人间哲学,一种为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供应指导的哲学。
在区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方面,中国哲学始终没有做好。
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遵循的准则是不同的。
前者是人伦关系,后者是法理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要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遵循同一法则,视君臣如“父子”,视官员为“父母”,视百姓为“子民”,是一种重大的学问局限。
这种学问局限在今日仍旧影响着中国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在以自由原则主要是思想自由和个体自由原则为前提的哲学体系中,中国传统哲学是被排斥在外的。
但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哲学仍旧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且有自己适用性或有效性的公共哲学。
这种哲学对宇宙、自然人伦、社会关系、生存和生命的思索,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在中国哲学思想指导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官制度,对处理权利和权力的关系,解决有才能者的出路,实现其政治与社会理想,维持社会层级或阶层的流淌性、有序性和公允性,维护社会稳定,曾经起过确定性的作用。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君主政治中,相对开明的君主体制和完全开放的文官制度,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维持和持续,并且促成其不断改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制度因素。
在社会治理模式的设计中,中国哲学指导下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在前现代社会始终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当然,随着现代性的自由原则被承认,随着现代法权观念的确立,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一体性和完备性模式已经受到广泛质疑。
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事实上是个体法权作为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的现代法治体系的建立。
现代法治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现代契约理论,家庭、社会和国家,或者公民、公民社会和国家,都只是那个体系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环节,形成一种有着不同社会功能和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社会主体。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三位弟子在某方面都比孔子强,但用颜回之“仁”、子贡之“辩”、子路之“勇”换孔子之“道”,孔子并不愿意。
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 ) A.对自然万物的迷惑和惊讶B.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C.对世界必然性的正确认识D.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2.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全新视角和重大飞跃,在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也产生着深远影响。
2024_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十课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选择题1.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
“守破离”蕴含的哲理是( )A.丰富的实践阅历必定促进思维创新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C.创新思维对推动人类的实践有确定作用D.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离”,这体现了对事物批判继承基础上开拓性发展。
说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B项符合题意;创新须要在实践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A项说法不精确;C项夸大了创新思维对人类实践的作用;冲突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D项说法错误。
2.《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华民族历来注意“和”的理念,主见和平、和谐、和谐、和而不同,这些主见在今日又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这说明白( )A.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起先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C.新事物的力气总是强大的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说明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B 项说法错误;新事物产生之初,力气往往是比较弱小的,C项说法错误。
3.当今中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困难的冲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消退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释放社会的主动性和创建力。
这启示我们要( )①擅长在困难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主要冲突②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体制机制创新③以更大的政治志气从根本上变更我国的经济制度④坚持敢于否定一切的看法,开创崭新的将来A.①③B.①④C.①②D.③④中国面对的主要冲突,还启示我们要擅长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体制创新,①②符合题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说法错误;“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④说法错误。
4.在一项测验中,应试者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将一个瓶盖拧开?第一位拧了几分钟没有打开,就拿出了手帕包在瓶盖上面拧,还是不行;其次位身强力壮,明显力气不小,拧了半天也没有打开;第三位以为是他们拧的方向不对,于是反方向拧,还是不行。
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衡阳县四中2025届高三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既然艺术鉴赏是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那么,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
作为审美主体,他有很大的能动性,是艺术形象创造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他不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
王朝闻把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叫作“再创造"。
他说:“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
”②既然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那么,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当然,因为鉴赏的是同一部作品,作家所提供的信息——诱导物是相同的,所以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
③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先是鉴赏者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在感受的基础上,就进入体验。
体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
鉴赏者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而再体现在头脑中。
体验是以本人的记忆为基础的。
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感情时,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情绪记忆;读者在鉴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形象记忆。
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那就无从体验,也就无从“再体现"或“再创造”。
但即使在同一或相近的社会形态中生活的人们,其人生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就必然有所差别。
所以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④艺术鉴赏的另一重要心理因素是想象,想象在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鉴赏活动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五)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卷(五)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现代社会主义诞生在西欧的土壤,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孕育的叛逆之子,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社会主义的产生离不开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历史前提。
因此,中华文明把现代社会主义融入自身,包含着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文明必须积极吸纳作为现代社会主义之前提的一切“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现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东西;另一方面,中华文明还要借助现代社会主义能动地创造一种新型的、更好的现代文明。
这就是文明革新的辩证法。
问题在于,经典作家所论述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实质上是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超越,而在缺乏资本主义土壤乃至基因的其他社会,比如中国,到底如何经过“拿来主义”来人为构建一种并非自生自发的未来文明,却是谁也不知究竟应该怎么做的事情。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这一问题实质在于,中华文明的现代新生,并非按照现代社会主义的抽象原则进行生硬的单向自我改造的结果,而是在现代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自身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对于现代社会主义和自身的双重改造。
实际上,也就是在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双向互动中进行的融合创新。
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绝不是作为一个被动受纳的纯粹客体而存在,毋宁说,中华文明必须保持高度的主体性,只不过这种主体性不是现代西方哲学所设想的那种基于主客二分、流于封闭自我的形而上学“主体”,而是中华文明作为一种学习型文明所固有的“日新之谓盛德”(《易经·系辞上传》)。
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禀有这种积极能动、刚健有为又虚怀若谷、涵容吐纳的优良品质,它才可能为现代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别开生面。
现代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在现代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个人主义荒原和利己主义废墟上重新激发人的社会性,实现一种“自由联合”。
当然,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哲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哲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哲学是什么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
答复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
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假设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
如果这里真有个争论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是否开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
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
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蚀月蚀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开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
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
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
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
在这种环境里开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
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
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
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
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防止流入字面之争。
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
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
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来:哲学有什么用?人们现在通常都认为科学很有用,把科学技术叫作第一生产力,其实,西方开始开展近代科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科学有用,也很少用科学有用来为开展科学张本。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校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具有相互渗透的特点,“儒道互补,庄禅相通”就是很好的说明。
B.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青岛崂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可以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又如王维身上既在儒家的东西,也有道家的东西。
C.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失意时的精神家园,如中国画家中的“明代四大家”“扬州八怪”等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禅里尽情的遐想。
再一个是艺术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的空间,尤其是道家和禅宗。刚才讲了儒家是“入世”,但是在历代知识分子失意的时候,道家和禅宗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比如说中国画家中著名的“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清代“扬州八怪”全都是寄情于书画,在道家和禅宗里面尽情地遐想。而西方就不一样了,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功成名就以后都自杀了,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如德国哲学家尼采,他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名著《悲剧的诞生》中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尼采自己就没有做完这场梦和演完这幕剧,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自杀了,因为他钻研越深入,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也是一个典型例子,茨威格就是在拿了文学大奖以后和他的妻子双双服毒自尽的,既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生病导致的,就是因为他觉得越写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而中国的文人可以在艺术里面找到精神的家园,失意之后往往到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寄托。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四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四中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也不是人格权衍生出的财产权的组成部分,而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享的数据资源。
因此,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应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应侧重规范信息资产合理开发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应更好地发挥个人信息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公共产品作用。
个人信息作为传统法律上人格权的客体,一直处于静态而稳定的法律关系之中。
然而,近十年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交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激增,云计算普遍运用,物联网雏形逐渐显现等,数据资产在政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
与在传统隐私权或人格权保护中个人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单个主体作为大量信息流的一个末梢,其可识别性的符号化特征在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大数据要求的全样本分析中,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
个人信息不是纯粹的私法权利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仅从私权保护的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
就个人信息的范围而言,在个人提供的信息产生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中,既有个人所创建的信息,又有他人参与创建或主要由他人创建的信息(如信用信息和信誉信息等),故而,已经不能完全从隐私权或人格权的私有化属性方面进行边界厘定。
在大数据时代,单一性个人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不明显。
个人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微观效应,迅速让位于大数据时代全部样本的信息挖掘产生的分析价值和预测效用。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四)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得分: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
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
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
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
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
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
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
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
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
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
2021届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①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②《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④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⑤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艺术虚构中创造出艺术真实。
那么,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必须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而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所形成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
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艺术家调动全部生活积累,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
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经过艺术虚构进入艺术真实之中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对的,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遇的,那么,这个作品就符合了艺术真实的部分要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
要想创造出艺术真实,一般来说既不能没有生活真实,也不能没有艺术虚构。
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各有志。
”志,就是人的志向,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往往取决于他的志向。
人有了志,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自己不断进取,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志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成就。
志向的力量是巨大的。
古往今来,无数杰出人物都是因为有了伟大的志向,才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甘受宫刑之辱;曹雪芹为了完成《红楼梦》,历经磨难;毛泽东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的志向使他们超越了常人,成为了一代伟人。
那么,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志向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自己的志向。
其次,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志向。
【乙】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志向”这一概念的理解似乎越来越模糊。
许多人认为,只要有兴趣,就能成功。
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兴趣固然重要,但志向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
兴趣是人们追求志向的动力。
当我们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时,我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然而,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兴趣只是志向的起点,而志向才是我们追求目标的动力。
志向决定了我们的方向。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
而有了志向,我们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
正如古人所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志向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特长。
其次,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志向。
《中国的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傅佩荣“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
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
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
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
由此可见, 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
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
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
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
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
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
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
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
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
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启蒙思潮与公私观念刘志琴①对个体生命关怀的学说在中国不绝如缕....。
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星星点点地散见于诸子的篇章中。
到封建社会后期,在宋明理学崇天理、灭人欲的高压下,“私”无藏身之处,然而发展到明后期,王艮对天理作了重新的解释,他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
”人的本性是自然,自然趋向快乐,穿衣吃饭是自然要求,顺应自然要求,就是至道和快乐。
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人同此欲”是“自然天则”的命题,强调人欲与天理并非天生对立。
顺应自然的发展,以己欲度人欲,乃是顺人意应天理的行为。
②由肯定人欲进而提出“尊身”的观念,认为“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
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
”。
王艮提出“爱身如宝”的思想:“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
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
能爱人,则人必爱我。
人爱我,则我身保矣。
……能敬身,则不敢慢人。
不慢人,则人不慢我。
人不慢我,则吾身保矣。
此‘仁’也,‘万物一体之道’也。
”并按此理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把“尊身”提到“尊道”的地位,认为保身与保国、保天下是一致的,这是对“身”的最高评价,显然,这“身”是依托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有身尊才能做到道尊,实际上这已超越群体,属于个体性的范畴。
在群体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中,突出“身”和“生”的观念,回归人的本性,是个体从群体剥离的前提,是冲破封建伦理坚冰而走向人文启蒙的先导。
③这在中国是个艰难的历程,近代人文启蒙以崇尚个人价值和人格独立为内涵,这是封建文化对人的传统观念中难以含有的内容。
“人文”这一概念在中国虽然古已有之,但这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与西方的人文观......大相径庭。
第四单元检测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4山西大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
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
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 迷娘是歌德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塑造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大利少女的形象。
“迷娘”原文为法文“Mignon”,意为“宝贝儿”。
她姓名不详,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称“人们叫我迷娘”,故而小说中以“迷娘”称呼她。
她早年被人拐卖到德国,流落街头卖艺为生,受尽虐待和摧残,后被威廉搭救并养育成人。
她逐渐对威廉产生了难以言说的爱恋,又时时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最终因为无结果的爱情和无法实现的思乡之情而未老先衰、客死异乡。
“学习时代”的第二卷,歌德写了这样两个情节。
第八章迷娘跳舞。
她的舞姿“矫健、轻盈、敏捷而准确”“她身姿柔软,其严肃庄重却胜于优美悦目”,这唤起了威廉内心的保护欲和同情心,“渴望将这无依无靠的孩子像亲女儿似的装进自己的心坎儿”“用父爱在她心里唤起生活的快乐”。
陈晏清《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社会哲学,我国学界曾存在一种误识,即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社会哲学,因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对于是否有可能和有必要在历史唯物论之外建构独立的社会哲学存有怀疑。
其实,在历史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
我们从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个不同的维度。
历史哲学注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社会哲学则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它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
这一区别构成了社会哲学存在的基础。
社会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总体把握。
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因为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即有多种构成类型。
这就是说,社会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
因此,研究社会哲学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否则研究工作便无法展开。
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归根到底是由研究者身处其中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当代中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迫切需要从哲学层面提供一种总体性观念,以实现对这一社会转型的观念引导;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整体性或结构性变迁,社会运动的整体性特征能更为鲜明地呈现出来,这就为具有总体性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
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无疑是社会哲学研究最好的切入点。
考诸思想史,近代西方社会哲学的兴起就是与西方国家由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相伴随的。
近几百年里,支配西方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深入人心的观念,可以说都是由社会哲学提供的。
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是世界范围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西方社会哲学的积极成果,对我们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但是,中国的社会转型处在现代化的后发阶段。
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即先发国家相比,它有着不同的制度前提和历史起点,并且面临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
2022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2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
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照某些哲学家说,一个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
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
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
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
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
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
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
2024年重庆市一中高三语文4月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重庆市一中高三语文4月二模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4.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
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蘖”,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
善的生长需要努力。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
“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
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
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
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
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
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社会哲学,我国学界曾存在一种误识,即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社会哲学,因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对于是否有可能和有必要在历史唯物论之外建构独立的社会哲学存有怀疑。
其实,在历史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
我们从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社会历史理论存在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个不同的维度。
历史哲学注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社会哲学则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它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
这一区别构成了社会哲学存在的基础。
社会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总体把握。
社会生活的总体有着多种可能的存在样态,因为体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结构是多重的,即有多种构成类型。
这就是说,社会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
因此,研究社会哲学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否则研究工作便无法展开。
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归根到底是由研究者身处其中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
当代中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迫切需要从哲学层面提供一种总体性观念,以实现对这一社会转型的观念引导;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整体性或结构性变迁,社会运动的整体性特征能更为鲜明地呈现出来,这就为具有总体性的哲学研究提供了客观基础。
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无疑是社会哲学研究最好的切入点。
考诸思想史,近代西方社会哲学的兴起就是与西方国家由市场经济发展所推动的社会转型相伴随的。
近几百年里,支配西方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深入人心的观念,可以说都是由社会哲学提供的。
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是世界范围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西方社会哲学的积极成果,对我们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但是,中国的社会转型处在现代化的后发阶段。
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即先发国家相比,它有着不同的制度前提和历史起点,并且面临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
因此,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便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依据这样的理解,在过去20年间,我们选择了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哲学研究,推出了一套“社会哲学研究丛书’’(共10种),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由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变化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社会转型的文化约束、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效率与公平、社会转型的代价、转型社会的控制、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等。
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在起步时期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
这些研究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观念框架。
这个观念框架的确立尽管是初步的,却是十分必要的。
(摘编自陈晏清《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构独立的社会哲学并非可有可无,历史唯物论主张建构与之有区别的独立的社会哲学。
B.因为社会哲学提供了许多支配西方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观念,所以它们能够深入人心。
C.中国当前国情决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哲学。
D.人们可以从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研究中观察社会转型的观念框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建立独立的社会哲学的必要性,社会哲学和历史唯物论可以区别开来是
其立论基础。
B.文章第二段紧承上段,结合马克思的重要哲学专著具体阐释了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区别。
C.第三段先阐释合适的切人点对研究社会哲学的重要性,再指出中国社会哲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D.结尾两段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建立中国社会哲学的任务和社会哲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哲学等同起来,导致了一些人对建构独立的社会哲学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B.社会哲学若不能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它就不能存在。
C.社会哲学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因此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研究它的先决条件。
D.中国社会转型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支配西方社会近几百年的观念也深人中国人的心。
参考答案:
1.C(A项,于文无据。
原文只是说“在历史唯物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哲学是可以与历史唯物论区别开来的”。
B项,强加因果,扩大时间范围。
原文是“近几百年里,支配西方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深入人心的观念,可以说都是由社会哲学提供的”。
D项,扩大范围。
原文是“这些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在起步时期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
这些研究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观念框架”。
)2.D(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建立中国社会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最后一段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社会哲学对当代社会转型在起步时期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对观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且最后一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
3.D(“支配西方社会近几百年的观念也深人中国人的心”说法绝对。
只能说支配西方近几百年的观念或多或少也会影响中国人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