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

合集下载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第一章心理学基本知识一、心理学的定义情绪情感、意志是随着认识产生的。

认识也受到情绪情感、意志的影响。

2、个体心理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三、关于心理源自先天与后天之争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由物质发展演化产生的。

四、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反射是一切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它是有机体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问答。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马克思:(心理活动)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

同时,人也积极的作用于周围世界。

拓展思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3、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密切关系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形成态度的基础。

心理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指针。

不同的客观现实条件结合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理特点,就造成不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克思: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时,现实世界的宗教才会消失。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身心合璧快乐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常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2、良好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情绪注意—自觉情绪反应—适当强度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3、健全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追求善于自制4、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5、正确的自我观念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贵在“自知之明”6、适度的行为反应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7、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三、积极行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尺度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2、压力与健康:1)、什么是压力压力是伴随可预测的生理变化、生物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15.传播学备考-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考研-传播学-知识点15】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动机: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

③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识。

2、库利“镜中我”(1)概况:库利是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

(2)基本内容: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联系包括: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习题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这个理论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播,其主体是人或组织,客体是信息。属于组织传播。) (8)报纸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
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属于大众传播。)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一、填空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 _______ ,也 不是 _______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2.符号 3.讯息 三、简答 1.信息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2.符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3.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 四、练习 1.思考一下,这个客观世界当中,哪些东西是物质的,哪些是能 量的,又有哪些是信息的呢?属于信息范畴的东西能否单独存在? 2.例: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 个苹果?甲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乙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两个人交换,各 自拥有几个单位的信息?上述例子,说明信息的交换,与物质、能量的 交换有什么根本不同? 3.看到红色 ■■■■,你会联想到什么?列举十个你联想到的事 物、意义、观念等。据此,以红色作为符号的一个例子,思考符号的定 义、特性。 4.你和朋友的一次面对面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次电话 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场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播会使用哪些 符号?在一份报纸的版面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广播节目中,使 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个网站的网 页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 communication(名词) 。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 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 和 大众传播 。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 符号与信号 时代、 说 话和语言 时代、 文字 时代、 印刷 时代、 大众传播 时代和 网络传播 时代。 二、名词解释 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 三、论述 简述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答:(1)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①符号和信号时代 ②说话和语言时代 ③文字时代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第一篇:传播学原理第一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人类语言的特征:从说话或话语谈起(与其他动物的区别)a.单位明细,分层装置系统及其驱动机制组合与聚合。

b.递归性。

可以采用一条规则进行无限递归,从而理论上可以形成无限长的句子。

c.生成性。

能创造出别人没有说过,且他没有听过的句子d.约定俗成、多样性、复杂性与可变性。

e.遗传的心智、大脑分区,单侧化,左半球分域。

这四方面特征却包含着极其简要、经济的规则,规律及其有限的构建材料。

这就是语言——看不见的嘴。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口语传播阶段: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传播者是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词语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谈话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或沟通、劝说活动,通常采取面对面的方式。

影响口头传播有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

口语传播阶段特征是: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传播媒体原始简单;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使用的感官主要是听觉。

文字传播阶段:文字传播让异时、异地传播成为了可能,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史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

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

文字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日益增大,并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传播媒体逐渐多样,除了口语、印刷书外,普通教具也日益普遍使用;传播方式除了口耳相传,又有了读写训练;传播过程中感觉的重心,从耳朵转到眼睛,从听觉转到了视觉文字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从而引发了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它大大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播的更久更远。

[讲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讲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第二章 传播基本类型

第二章 传播基本类型

初级群体
• 次级群体
2.德国社会学家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 弱,将群体分为:
• 组织群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 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之 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 非组织群体:除组织群体以外的群体。
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即是否存在着 一个“管理主体”。
1.镜中我的含义
• 镜中我——就是在与他人交往 过程中,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和态度组成的自我概念。
2.“镜中我”概念的层次
•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 自己对他人这些“认识”和“评价”的 情感
3.“镜中我”理论
•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 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 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 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成为反映 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 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 面对面传播的特点 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多彩,特殊的情境 会产生新的意义。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是 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 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具有自发性、 自主性和非强制性,相对自由和平等。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沟通信息 •协调关系 •联络感情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招募志愿者

现代人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随时遭遇着 挫折、痛苦和失败。据统计,我国每天 因为心理承受力弱而产生自杀念头的有 4000余人,其中付诸自杀行动的超过 400人。大学生中有25%的人有比较严 重的心理障碍。由此看来,提高心理承 受力,防治心理疾病,迫在眉睫。
四、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1863-1931)美 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象征 互动理论创始人,芝加哥学 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学派 是美国社会学领域最早的一 大流派,对传播研究影响甚 大。

老子的人际传播思想探析——基于“自我认知”的理论视角

老子的人际传播思想探析——基于“自我认知”的理论视角

尔伯 ・ 施拉姆 的《 播学概 论》 传 开篇 写道 :我们 研究传播 的同 “
而 早 在 十 八 世 纪 ,亚 历 山 大 ・ 伯 就 曾说 过 :无 所 期待 蒲 “
时也 研 究 人 : 究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 与 他 所 属 的 团体 、 织 和 的人是幸福 的 , 研 人 组 因为他永远不会尝到失望的滋味。” 人们 对人 社 会 的 关 系 , 究 人 怎样 受 影 响 , 及互 相 影 响。要 了 解 人 类 际关 系确 实心怀种 种期望 , 研 以 同时 , 我们 为 了满 足 自我 利 益而 传 播 , 须 了解 人 是 怎样 相 互建 立 起联 系 的 ” [ 子 生 活 的 需要建 立各种 关系 , 必 。1 1 老 当这些 关系达不到 期望 的状 态时 , 际 人 时 代 没 有 现代 意 义 上 的 大 众 传 播 媒 介 , 是 , 如 施 拉 姆 所 冲 突 就 不 可 避 免 地会 发 生 。如 此 , 但 正 要避 免人 际冲 突 , 们 就 得 人 言 , 人 类传 播 是 自人 类 诞 生 起 就 存 在 的 , 播 是 社 会 存 在 的 首 先 对 人 际 关 系有 所 认 识 , 这 是 建 立 良好 人 际 关 系 的 基 础 : “ 传
老子是反 自我 中心的。 用水 的特性来 比喻上德 之人 的 他
东南 专 2 2 第 期 (第9期 档 0 年 9 总 7 ) 1
老 子 的人 际传播 思想探 析

基 于“ 认知 " 自我 的理 论 视 角
陈 明媚
(厦 门大 学新 闻传 播 学 院 福 建 厦 门 3 1 0 60 5)

要 :老子的哲学 中反映 了许 多人 际传播 中的 自我认知思想 , 老子的 自我认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到目前为止,传播 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 域:
• 这种理解认为,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 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为了达到 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 解,只要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 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形态。实际上,这是 一种宽泛得多的理解,包含了群体传播 (如“团体”可指与个人自然发生的社 会群体,家庭、亲友、社交圈等)和组 织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
•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 情感沟通的需要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了际传播具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 非制度化的传播 私密性
•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库 利提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 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内传播 与 人际传播
央 视 大 楼

智慧树知到人际传播能力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人际传播能力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人际传播能力》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说得越多,越有利于关系吗?A.对B.错答案: 错2、信息配对有哪几种方式?A.对称性互动B.补充性互动C.竞争性互动D.合作性互动答案: 对称性互动,补充性互动3、课程中,传播学者提出了人际传播的五种能力,是哪五种?A.感知能力、交流能力、讯息能力、管理能力、冲突能力B.感知能力、知彼能力、讯息能力、管理能力、冲突能力C.感知能力、自我能力、讯息能力、关系能力、冲突能力D.感知能力、知彼能力、讯息能力、沟通能力、冲突能力答案: 感知能力、自我能力、讯息能力、关系能力、冲突能力4、社会学家米德提出“人有主我宾我”两种概念,并认为人总是要从__的角度来看。

A.主我B.宾我C.自我D.他人答案: 宾我5、从传播者的支配与顺从倾向来说,可分为哪些种类?A.修辞敏感者B.修辞反应者C.自我清高者D.其他答案: 修辞敏感者,修辞反应者,自我清高者6、下列叙述何者错误?A.人际传播是不可能避免的B.有目的、无目的传播都是人际传播的一种C.沉默不是一种传播答案: 沉默不是一种传播7、哪一种态度容易成功进行人际传播?A.自卑B.适当自尊C.拒绝倾听他人答案: 适当自尊8、下列叙述何者正确?A.人际传播具有强制性B.人际传播能力是不可能养成的C.人际传播具有不同语境答案: 人际传播具有强制性,人际传播具有不同语境9、()对现代人际交往和互动语境产生巨大变化。

A.性别B.技术C.全球暖化答案: 技术10、何者会对人际沟通的语境产生影响?A.环境B.角色身份C.气候答案: 环境,角色身份第二章1、自我有哪些类型?A.物理自我B.认知自我C.情感自我D.道德自我E:社会自我答案: 物理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道德自我,社会自我2、自我形成的渠道有哪些?A.家庭传播B.同伴传播C.社会传播D.自我传播答案: 家庭传播,同伴传播,社会传播,自我传播3、依恋风格有哪些?A.安全的依恋B.分裂的依恋C.回避的依恋D.混乱的依恋答案: 安全的依恋,分裂的依恋,回避的依恋,混乱的依恋4、自我是可以改变的。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二、人际传播
(广义):自我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指人 对人,面对面的传播,社会信息在两个人或三五个 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三、群体传播 1、常态的群体传播 (1)群体压力 (2)趋同心理 2、非常态的群体传播——集合行为中的传播 (1)集合行为指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
会集合现象 (2)集合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传播的概念、分类及历史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 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一、如何理解传播 傳播
《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
1、符号和信号传播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 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传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口语传播时代:

第2章 健全自我意识 认知真实自我

第2章 健全自我意识 认知真实自我

(二)我国心理学界理论
1. 生理自我的形成(0~3 岁)
新生婴儿不具有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环境。8 个月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1 岁左右,逐步认识自己 的身体,明白自己与外界环境是分开的,自己与他人是不 同的。2 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学会用“我”代表自己, 知道自己的名字。3 岁左右,自我意识逐步清晰,开始出 现羞辱感、占有心。萌生自立的需求——对许多事情要 求“自己来做”。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也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涉及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 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现象。因此,将自我意识的结构(表 2-1)划分为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它是自我意 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解控制的心理基础。
7. 成人中期(26~60 岁)
繁殖——停滞: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 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 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万代的幸福。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 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与痛苦, 即使有创造,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2. 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是指对自己的知识、 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 体验,也称心理自我。例如,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成 绩差,没有别人聪明,没有任何特长;有的同学认 为自己还算聪明,但就是自控能力差,不喜欢学习, 情绪易激动。这些都是心理自我的表现。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课件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课件

批判性思维
学会分析、评估和挑战自己的 思维过程,避免陷入认知偏差。
多元信息来源
获取多种来源的信息,以更全 面地了解事物,避免单一信息
源的局限性。
反思和自省
定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 为,发现并纠正认知偏差。
人际传播中的情感与情绪
情感与情绪的种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情感
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
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形成自我概念,通 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 值。
自我展示与印象管理
01
02
03
有意识展示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有意 识地展示自己的某些方面, 以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
印象整饰
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语言、服饰等方式来管理 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以达 到期望的效果。
自我呈现
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 不同的情境和对象调整自 己的呈现方式,以符合对 方的期望和喜好。
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
自我认同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寻求 他人的认同和肯定,以增 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 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我效能感
个体在人际传播中会形成 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在 人际关系中的能力和价值 的认识和评价。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种类
文化差异障碍 在跨文化沟通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 障碍,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寻找共同 点并建立共识。
沟通技巧的提升
反馈技巧 反馈是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通过提供及时、具体和建设 性的反馈,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提问技巧 提问是促进沟通的有效手段,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对方表达意见和观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 需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自我表达的媒介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挥手、握拳、上身倾斜等) 2、补充语言 (话说一半,后一半用握手、
点头等) 3、代替语言 (用耸肩表示无奈等) 4、控制语言 (脸部表情与语言不符)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Thank !
• 20世纪60、70代初起,人际传播学作为西方传 播研究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在真正意义上开始 建立
• 80、9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 标志是詹姆斯·麦克 罗斯基、卡尔·拉森和麦克·纳普的《人际传播引 论》
人际传播学研究对象
• 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着一人类社会最 古老、最常见、最频繁的社会活动为最 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讲主要分3 个部分
人际传播学发展
• 20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马丁·布伯在自己的经典 著作《我和你》中详细了人际传播属性。他认 为人际传播是人在两种情形中与世界发生联系, 及“我和他”和“我和你”。阐明了人际传播 中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人, 一个能进行情思交流的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 的交往者。在这种意义上,人际传播得以建立。
The End
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始于自我表露。互不相识的个 体 根据他人自我表露和自我呈现出的信息 进行人际认知,在此基础上对认知对象产 生各种不同的人际印象,形成一定的人际 交往态度。正面的印象和态度就会导致人 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负面的人际印象和态度会导致人际关系 的恶化和梳离。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1)魅力 (2)接近性 (3)增强作用 (4)相似性 (5)相补性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之一是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第二章 人类的传播行为

第二章 人类的传播行为

编辑版pppt
14
3、电视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 广播公司(B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 的诞生。
4、因特网 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最早的计算机网 络于1969年在美国问世。
编辑版pppt
15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传播 的两个基本要素。多媒 体技术的显著特点:
人类传播的演变是传播媒介的复合过程,而不 是简单地从一种媒介系统过渡到另一媒介系统。各 种媒介是互为补充、迭加累积的过程。
编辑版pppt
18
第二节 人类的传播活动
一、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 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体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 的活动,即人的自我信息传递。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 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 话。
编辑版pppt
27
(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 论、“创新—普及”理论等等
人际传播的目的: (1) 获得信息。 (2)人际传播可以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3)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 播的一个基本功能。
编辑版pppt
28
(4)满足情感沟通需求,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 精神和心理需求。
编辑版pppt
42
②非正式渠道
相对于组织内的正式渠道而言,组织内传播的非 正式渠道,是指越过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和制度限制, 自由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信息传播通道。组织成员 藉此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
编辑版pppt
43
(2)组织外传播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 环境联系在一起。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于组 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这种交换 实际包含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93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忘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讲解人际传播的自我,人际符号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并结合不同社会语境,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相关技能,同时涉及跨文化、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解人际传播的理论,并重视实际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关系。

目标2:能够积极地改进自己一生的传播行为,并能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目标3: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常用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精讲人际传播自我和语言等相关概念,细讲人际传播社交礼仪。

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实际效果。

根据本学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

讲练结合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人际传播相关概念第一节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ppt课件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ppt课件
刺激 组织 解读-评价 记忆 回忆
5
人际认知的类型
对于他人的认知 对于自我的认知
关系认知
角色认知
6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与归因
沈普逊认知差异的因素
海德认知差异的因素
本身的信念、意见和态度
文化传统 经验和性格
经验 刺激体与个心体理的状距态离
态度 刺激体本身的期信性待念质
假设 刺激体对于个人需体格要的重要性7
(四)功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所谓功利性角
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
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
所谓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 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 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所谓自致角色, 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 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 人选择的结果。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2)对应推断理论
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 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 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 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 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 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10
第四章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与印象
1
人际传播中 的认知
2
认知(perception)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事件尤其是认识 人的过程。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ppt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ppt

总而言之,五个阶段模型的意味着: 人们依靠一些捷径(规则、基模、脚本)来简化对于人物、事 件信息的理解、记忆、回忆
这些捷径可能会误导你,它们会让你记住那些与之一致的人和 事情,而扭曲或者忘记不一致的事情
有关某人或者某事的以及不是一种客观的搜集,而是极大受到 先前概念或者基模的影响
对于其他文化成员的评判常常是以种族为中心的,因为基模的 建立以自己的文化信仰和经历为基础,这些很容易导致跨文化 的误解
基模就是有关他人、自己和社会角色的普遍观点
人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亲身经历、电视、广播、传 闻)发展出基模
人们为不同的宗教、种族、国家、男人、女人以及 不同情感倾向的个体
人们通过基模将数不清的人和事组织进为数不多的 类别中
3)通过脚本组织
脚本是基模的一中类型,它是关于事情发展和 揭示的普遍观点,它是管理事件和发展顺序的 规则
媒体为给你一些刻板成见,构成你的基模 当信息可以以不同方式解释或者当信息模糊时,记忆尤其不可
靠。尽管基模很方便就减少了不确定性,但是不可靠。
二、认知过程
1、隐含个性理论
每个人都会将一些个性与其他个性相连
如精力充沛的、积极进取的、(聪明or愚蠢的) 勇敢的、勇于挑战的(外向的or内向的)
强不确定回避文化创立清晰的交流规则。
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法:
在他人积极工作的时候,或者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 观察他的行为,这时候的行为更能够揭示他的真实 自我
在特定的场合中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面试戏剧试 演等场合,可以帮助你减少不确定性
在网络上进入一个聊天群时先潜水,了解群体成员 的言行和规则
7、归因 1)归因原则: 多数人的做法:是否与多数人的做法相同,如果不
同,则倾向于做内部归因,如果大多数都这样,则 倾向于外部归因。例如,考试给分 一致性:是否前后行为一致,如果高度一致,则倾 向于内部归因,如果不一致则倾向于外部归因 独特性:在不同的情形行为相似。如果不同情形下 反应一致则倾向于内部归因 可控制性:行为控制。行为可控则为内部归因,不 可控则外部归因,且会同情并给予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6
人际传播中的认知
认知 – 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 感官来认识事物、事件的尤其是人的过程。
影响感知的因素
价值 性别 教育 宗教信仰 兴趣爱好 社会经济地位
A
27
案例
有一个单位招聘业务员,由于公司待遇很好,所以很多人面试。经理为了考 验大家就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推销梳子,向和尚推销。很 多人都说这不可能的,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可能向他们推销?于是很多 人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但是有三个人愿意试试。第三天,他们回来了。
A
18
印象的形成
6.你家族的经济情况 7.你家族的社会地位 8.你的家庭教养 9.你是不是成功人士 10.你的品行 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在留给别人一个关于你形 象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工作时影响你的升迁,在商 业上影响着你的交易,在生活中影响着你的人际关 系和爱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自尊和 自信,最终影响着你的幸福感。
A
19
印象的作用
美国著名形象设计师莫利先生曾对美国财富排名 榜前300位中的100位执行总裁调查,97%的人认为 懂得并能够展示外表魅力的人,在公司中,有更多 的升迁机会;100%的人认为若有关于商务着装的课, 他们会送子女去学习;93%的人相信在首次面试中, 申请人会由于不合适的穿着而被拒绝录用;92%的 人认为不会选用不懂穿着的人做自己的助手;100% 的人认为应该有一本专门讲述职业形象的书以供职 员们阅读。
A
20
提高个人形象的准确度
分析印象 检查认知 减少不确定性 增加文化包容性
A
21
课堂互动
你认为你留给他人的印象......? 同学认为你的第一印象......? 室友认为你留给他们的印象......? 老师认为你留给他们的印象......?
A
22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 -- 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 语行为表现自己,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 个特定的看法。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
实验(S. Asch)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礼貌、果断、实际、谨慎
聪明、灵巧、勤奋、粗鲁、果断、实际、谨慎
A
17
印象的形成
人们仅仅凭你的外表就可以对你做出10个方面的 判断,甚至还可以更多: 1.你的经济水平 2.你的文化程度 3.你的可信任程度 4.你的社会地位 5.你的老练程度
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
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
和乳汁,但是捉我确是要我的命啊。
这个故事告诉了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是 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因此,对他人的失意、挫
折和伤痛,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
去了解,关心他人。
A
30
案例
宾馆、酒店的电梯里通常会有一面大镜子,镜子是 干什么用的?
A
2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 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偏好和个 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你的判断、决策以 及与他人的交往。
◦ 简而言之,自我意识即对自己的了解程度
你的四个自我(约哈里之窗) ◦ 开放的自我 – 我和他人都知道的自我 ◦ 盲目的自我 – 我不知道但他人知道的自我 ◦ 隐藏的自我 – 我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自我 ◦ 未知的自我 – 我和他人都不知道的自我
A
14
印象的形成
特征1 特征2 特征3 …… 特征n
总体印象
A
15
印象形成的相关理论
印象形成的过程: ◦ 自我实现的预期 ◦ 内隐人格理论 ◦ 认知强化 ◦ 首因 – 近因效应 ◦ 一致性 ◦ 控制归因
A
16
印象的中心品质
在我们形成印象时,有些特性的信息常常更有 分量,并能改变整个印象,这些特性称为中心 特性或中心品质。
A
10
自我表露的价值
对自己进一步理解与认可 对别人进一步了解 加深和丰富我们的人际关系
A
11
对自我表露的建议
表露要适度 对等原则 循序渐进不可强求 分清场合、对象 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爱好与需求,有针
对性和准备性的暴露效果更佳 存在性别差异
A
12
A
13
印象的形成
印象 -- 我们对别人的看法 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印象的形成过程。 我们是否把握了他人的全面特征后,再形成对他 人的印象? 我们往往会根据很有限的信息,甚至仅是只言片 语,就对某个人做出评价。
A
3
自我意识的增强
自我提问 倾听他人 积极寻求关于自己的信息 发现不同的自我 增加开放的自我
A
4
测试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必须把所有的事情都做 成功
一些熟人会经常批评我的想法和行为 我经常会做一些明知不会让自己满意的事情 回忆过去,我看失败的事情多,但成功的事
情少;关注消极面多,关注积极面少 我很少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个人和社交技巧
第一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很痒 ,在那里用手抓。我就骗他说抓头用梳子抓,于是我就卖出了一把。”
第二个人卖了1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找到庙里的主持,对他说如果上 山礼佛的人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就表示对佛不尊敬,是一种罪过,假如在 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游客来了梳完头再拜佛就更好!于是我卖了10把梳 子。”
如果我们中途不下车,就不会耽误他们宝贵的时 间,车会在巨石落下之前通过,他们就不会死!
要是我们在那辆车上,那该多好啊!不管什么时 候,只要和你在一起,都是最幸福的事!
A
32
印象管理从实质上说就是要求每个人在不同的场 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不同的自我呈现。
A
23
印象管理的作用
塑造个体 形象的重 要途径
润滑人际 关系的手 段
适应社会实 现社会期望 的方法
A
24
印象管理
被他人喜欢:寻求亲近与喜爱策略
◦ 帮助他人 ◦ 将自己和他人视为平等的人 ◦ 和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放松和舒服的状态 ◦ 表现得像个领导者一样能够控制局面 ◦ 允许他人控制交往活动 ◦ 遵守文化规则(说话礼貌、表现出合作的态度等) ◦ 表现得积极、热情、充满活力 ◦ 鼓励他人谈及自己,促进他人展示自己、表达观点 ◦ 积极认真地倾听他人
A
5
自尊
自尊 – 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如何建立自尊?
如何打消自我否定的观念 自我否定的想法 – 坚信你自己必须完美;自 己必须坚强;自己必须让他人快乐;必须加快 速度;自己必须比他人承担更多事情。 与乐观豁达的人为伍 做会成功的事情 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 寻求肯定
A
6
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分为5个阶段: ◦ 通过感官接受某种刺激(有选择性) ◦ 以某种方式组织这些刺激 ◦ 解读和评价感知的事物 ◦ 把这些内容存在大脑里(记忆) ◦ 需要时,重新回忆
第三个人卖了3000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
丈讲,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庙最繁华的地方贴
上标语,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
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
梳头又使很多人去捐钱。一下子就卖出了3000把。”A
一般三四岁的小孩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 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 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呢?
致残人士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 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答案很简单,当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 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你会看到什么?来自A31案例
一对恋人乘车去山里游玩,他们中途下车了,车 继续前行。突然悬崖上落下一块巨石,把车砸坏 ,车里人全部遇难。这对恋人随后听到这个消息 后会说什么?
第二章 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和认知
一.自我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 三.自我表露 四.人际认知 五.人际印象 六.印象管理 七.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A
1
自我的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人的印象 – 别人怎么看我 社会比较 – 我和同辈相比表现如何 文化习得 – 我是否符合自己文化的要求 自我评价 – 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的评价
A
25
印象管理
被他人喜欢:寻求亲近与喜爱策略
◦ 表达出对对方的兴趣 ◦ 向对方展示自我 ◦ 外在表现尽可能吸引人 ◦ 显示出你能给交往的人带来回报 ◦ 安排彼此能频繁接触的环境 ◦ 让对方觉得你是个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 ◦ 表明你和对方分享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 在对方的人际交往中表现支持 ◦ 让对方觉得你诚实可靠
28
案例
在沟通时,我们要找到对方的需求并给予 解决,只有增加了对方的价值,才能取得 沟通的目的、达到个人的预期。
A
29
案例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 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
听猪大声嚎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
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
A
7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 – 人际传播交流中重要技能, 是自觉不自觉进行的自愿和正式的行为。 当一个个体将自己的情况、状态、能力等 信息传递给他人时便形成了自我表露。
A
8
自我表露的特点
自我表露是自愿的 自我表露是有意的 自我表露是真实的
A
9
自我表露的评价尺度
表露的量 表露的积极或消极的性质 自我表露的深度 时间的选择 表露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