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成分;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3.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仪器与试剂,课件,PPT等;2.学生准备:实验报告模板和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步骤1. 知识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空气的实验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空气的特点和组成。
2. 理论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课件,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
重点讲解氧气对大气中的燃烧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3. 实验操作(40分钟)3.1 实验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3.2 实验操作步骤1.将所需试剂和仪器摆放整齐,保持实验台的整洁;2.取两只干燥的烧杯,称取适量待测空气样品,记录质量;3.将待测空气样品中的氧气与一定量的一氧化碳进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用烧杯称点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待测空气样品中氧气的含量。
3.3 实验记录与分析学生按照实验记录表的要求,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 实验结果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并与理论学习内容进行对比和验证。
5. 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今后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同时,强调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化学的意义。
四、教学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等,拓展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五、课后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等;2.阅读相关教材中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内容,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和应用;3.思考并总结氧气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写一篇文字作文。
以上就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案》的编写,希望对你有帮助!。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案)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执教老师:陈静华时间:2005-5-10
地点:东昌南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以及将化学原理演变为实验原理的实践能力;
2、结合典型的化学史实,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
3、让学生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运用已学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使他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培养、训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的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后记:
化学实验应该重视对学生综合、设计、动手、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不断改进,从化学史的学习→对现有实验装置批判→自行设计→不断改进,充分挖掘该实验的潜在功能,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化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教案

初中化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教案
实验名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到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了解到氧气在空气中的百分含量。
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将空气中的氧气与硫化铁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氧化亚铁。
利用氧化亚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比色反应,通过比色计测定生成的氧化亚铁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器材与试剂:
1. 硫化铁
2. 氢氧化钠溶液
3. 带有刻度的试管
4. 比色计
实验步骤:
1. 取一根试管,并在试管中放入一小撮硫化铁。
2. 将试管倒立在试验台上,向试管中注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 盖上试管盖,摇晃试管使硫化铁完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 等待反应完成,观察试管中生成的沉淀。
5. 用比色计测定试管中的溶液的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氧气的含量。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需戴好安全眼镜,注意保护眼睛。
2. 硫化铁为有毒试剂,操作时要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
3. 比色计的使用需要按照操作手册进行,避免操作错误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到利用化学反应测定氧气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并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和百分含量的计算方法。
希望学生能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更准确的氧气含量测定装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氛围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对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步骤,正确操作仪器,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合理的分析。看到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我感到非常欣慰。
(2)视频:播放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降低实验操作的难度。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线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具体内容包括:
1.空气中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3.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教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并描述现象, 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2)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推理分析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二、实验教学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三、实验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以及分析教材中装置可能产生的测定误差的原因。
四、实验器材:红磷、药匙、装有水的烧杯、带有导管和燃烧匙的橡皮塞、集气瓶、酒精灯、火柴五、教学方法:实验法、总结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哪些?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新课】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实验原理,我们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室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要求:1、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2、要等集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3、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4、瓶底要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实验步骤:1、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2、 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做记号;实验装置3、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4、等红磷燃烧停止,温度降低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实验原理:点燃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2P2O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思考:1、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中?2、根据现象分析:(1)烟和雾是一样的吗?(2)集气瓶内的水平面上升了五分之一说明什么?3、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4、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5、(1)在进行该实验时,为什么进入集气瓶的水少于1/5(2)在进行该实验时,为什么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1/5?本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2、红磷要足量;3、红磷燃烧停止后,要等到集气瓶内温度降至室温后才打红磷开弹簧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第1课时教学内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燃烧除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及实验步骤。
2、了解燃烧除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误差分析。
3、培养学生设计并操作简单实验的技能。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运用实验、资料和生活获取有用信息;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整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3、树立学生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1、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2、药品选择及误差分析教学难点:1、药品选择及误差分析2、改进装置的原理及优点教具准备1、 教师用具 (1)多媒体(2)集气瓶、带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红磷、火柴、酒精灯、燃烧匙、药匙 2、学生用具(9组)集气瓶、带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红磷、火柴、酒精灯、燃烧匙、药匙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客观存在”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对象,通过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等化学家的介绍进一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燃烧除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药品: 红磷(P )红色固体实验仪器: 集气瓶、带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红磷、火柴、酒精灯、燃烧匙、药匙 实验装置: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物为固体,使集气瓶中的内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文字表达式: 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红色固体) (白色固体)反 应 式: P + O 22O 5 实验步骤: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向集气瓶中注入极少量的水。
③ 向导气管中注满水,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④ 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并用酒精灯点燃。
⑤ 迅速将燃烧匙伸集气瓶中,并盖好橡皮塞。
⑥ 待红磷熄灭后,轻轻摇动集气瓶,使之迅速冷却。
初中数学氧气含量测定教案

初中数学氧气含量测定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教学重点:1.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实验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管、水槽、酒精灯、红磷、氧气瓶等。
2. 实验试剂:红磷、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多少?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 学生分享已知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实验原理介绍(10分钟)1. 介绍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原理。
2.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实验操作技巧。
2. 教师点评实验情况,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实验技能。
在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并对实验结果加以观察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共享实验成果,发展学生善于协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策略本节课总的教学策略是创设教学情景,通过体验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可能多地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发展,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导课:谜语导入,提出探究问题老师先请学生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学生回答:是空气。
教师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与空气有关,然后提问学生: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如何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他们的存在?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生活中能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有很高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给车胎打气;风;空玻璃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时,有气泡冒出;树叶飘落下来,等等。
教师引出探究性问题: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那么,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探究: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想象,分析和推理,能主动地或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大胆的提出假设。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一)、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三)、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组设计实验,预期实验结果。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教师给以适时地点拨、引导,共同得出实验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响肠中心学校王家进
2016-9-15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是研究空气组成的一个基本实验,这个实验对于认识空气的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下节课教学——《氧气的性质》提供了基础。
学情分析: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空气中含有氧气及二氧化碳等。
这些为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 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 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 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 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 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精神。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
之间存在的误差,并分析,设计合理的装置进行改进。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行程。
让学生更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 图的
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 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1. (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
水,并作上记号 d 。
并将广口瓶从 b -d 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 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 关
闭 c 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 伸入瓶中,并塞紧。
3. 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 观
察现象。
5. 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 原
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观 察现象并思考:
学生分 组讨论,并报 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 察
红磷燃烧 的现象:红磷 燃烧时产生 黄色火焰,放 出大量热量, 并有大量白 烟,最终
燃烧 停止。
学生观 察:打开止水 夹后,烧杯中
的水进入广 口瓶中,约占 红磷燃烧前 瓶中空气体 积的
1/5 。
学生分
组讨 论后,各组派 代表回答。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 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 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 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
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 的水就会进入瓶中。
而且广口瓶内氧气 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
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 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
c. 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 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 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 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
归纳总结, 智能反馈
科学分析: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 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 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 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
上述实验中的 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 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
因此白 烟最终消失。
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 广口瓶的原因。
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 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
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 么?它有何性质?
学生体 会实验原理 并从中得出 正确的实验 结论。
学生再次 进行讨论并 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 后得出:上述 体积是估算
的,存在较大 误差。
培养学生 的
表达能力, 在交流中取长 补短。
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 对实验的评价
能力。
板书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4P+5O2=2P2O5
原理分析:
↓
实验设计
↓
交流评价:(1)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影响因素:气密性、燃烧物用量、操作规范
反思改进
【教学设计特色】课堂开始,以“猜谜语”引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与空气有关,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接下来的探究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思考。
教学活动分为“创设情境,倒入新课”、“实验演示,学习新知”、“归纳总结,智能反馈”、“交流研讨,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到结论;后两个环节先总结前面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然后对所做实验进行改进并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情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