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影像的逼真性-精选资料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艺术的逼真性

浅析电影艺术的逼真性

《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总第254期浅析电影艺术的逼真性朱浩宇(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摘要】由于巴赞与克拉考尔的支持,以“逼真性”为主的现实主义流派经历不同时期的蓬勃发展。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可以将一切搬上银幕,再现实际生活。

与“逼真性”相同,“假定性”是客观存在必不可少的美学特性。

本文以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为主,从其起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假定性”关系出发简单介绍了电影艺术的“逼真性”。

【关键词】逼真性;电影艺术;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14-02一、电影艺术“逼真性”的本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电影艺术最具有还原世界的能 力。

以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造型艺术用线条、色彩等 在二维空间塑造静态画面,记录某一时刻;实用艺术以形体、空间等独特语言满足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综合艺术将科 技与艺术结合,调动感官在平面银幕上再现立体的生活。

克 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质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 手段一样,当影片记录和解释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真正的 影片。

” 0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

” ® 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如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样对照 搬生活原貌,大部分现实主义影像内容无限接近日常生活,作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性,“逼真性”即无限接近真实,但 绝不等同于真实。

伴随电影理论的不断充实与完善,不同时 代的电影人对现实主义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如二十世纪3十 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二战期间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与战时现实主义等。

进一步来说“逼真性”让观众“不仅体验到电影所表达的真实,也可以感受到他们 自己内心的真实” ®,在对影像的审美过程中引起“共鸣”,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也“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 ®影史上的每次技术变革都开拓了“逼真性”的范围,默 片时期,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静态画面,由于“视 觉滞留”造成的运动幻觉,带给观众深度感和运动感,也因 此出现了《火车进站》放映时观众逃跑的场面。

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

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

从逼真性看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以《2012》电影特效为例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4-20 15:02:58 点击:1摘要:电影特效的逼真性是灾难类型电影后期制作的关键,高度逼真性也是影视艺术审美特性在电影中的核心体现。

本文通过对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分析,全方位展现影片场景制作的逼真性,以此来解读逼真性在影视艺术审美特性中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影视艺术;逼真性;审美特性;电影特效;《2012》电影《2012》对喜爱灾难类型电影的观众可谓是一次全新的视觉盛宴。

一方面因为电影特效确实精彩刺激,导演一共砸下两亿美元打造出了惊天浩劫般的震撼场景;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中高度逼真的末日场景也引起人们的无限猜想。

《2012》中的火山爆发、海啸、洪水等灾难形式的呈现,无疑成为第一个灾难元素容纳最多的电影。

全片共计有1300 多处特效处理,视觉上近乎真实。

片中多数灾难场景全靠电脑特效呈现,后期制作长达14 个月。

电影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给观众以逼真的感受和艺术享受。

电影特效制作能使观众产生巨大的可信性,电影的高度逼真性使观众有可能进入电影设定的场景中,从而调动观众的创造性和想象性。

因此,从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程度来看,电影艺术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审美特性的重要体现。

一、电影《2012》特效制作的逼真性电影为了使拍摄空间逼近真实生活场景走出摄影棚到自然空间去拍各种景色、场面和人物, 有时也需人工搭景拍摄。

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为了重现古代封建世家生活场景的真实性, 曾不惜花费重金在河北省某地人工搭建了一座大观园, 使观众能切实感受到怡红院、潇湘馆的场景。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最吸引人的看点自然是用最新的好莱坞特效打造出夺人眼球的灾难场景,公路被截断、建筑物集体坍塌、海啸洪水等,让一切看起来真实可信。

强大特效场面的逼真性使电影《2012》一度受到热捧,电影特效的高度逼真性成为其致胜的关键法宝。

论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论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论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又同创作中的抽象思维密切相关。抽象思维是任何认识科学认识,艺
术认识所具有的性质。
没有抽象思维,
就不可能把两个自然界的事实联系起来或者弄清它们
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
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在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又同创作中的抽象思维密
切相关。抽象思维是任何认识——科学认识,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越是向前发展,
就越注重通过现代科技成果给观众以逼真的感受和艺术
享受。
事实上,
电影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复杂,
已促使艺术家们更加直接接近真实的生活形态,
要求艺术家采取各种各样的假定性来概括和表现生活。银幕能使观众同时看到和听到一切,
从而获得巨大的可信性;
电影的假定性使观众有可能进入银幕形象,
能够纵情表达我对自然的全部热爱;我爱大海、爱星辰,爱光彩,爱真正的雷雨、爱真正的
雷声,而不是指在幕后的铁皮发出的轰隆声——你说地点的统一?时间的统一?动作的统
一?这在电影里简直不值得一提,
因为在这里,
你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你能把这整个
世界拍摄在胶片上并且只用百分之一秒
(通过蒙太奇)
年。
④张涵等:
《影视美学》
,第
57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种因素——客观与主观,
一般与具体,情感与理性。归根到底,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之间内在
而直接的联系。
没有假定性,就说不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
它的内部
世界对现实世界来说总是被假定性浓缩了的世界。
实际上,在选择、淘汰、剔除一切具体艺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如前苏联艺术学博士日丹在《影片的美学》一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自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人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走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干预电影反而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①在电影发明的初始阶段,对于电影的真实性,人们是把电影活动的银幕形象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等同起来,把电影视作对生活的复制。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

这些影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场景的纪录,是放映时间,物理时间和镜头内内容的等同与统一,可以说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的本身,是每秒24格的真实。

就是这样,还轰动了整个的巴黎城。

当时,作为来宾的乔治·梅里爱写下了公映的情况:“在我和别的来宾的面前挂着一幅小小的布幕,和我们放映摩登尼的幻灯时所用的布幕大体一样。

我才说完了这话,就看到一匹拉着卡车的马向我们走来,后面跟着别的车辆,紧接着是一些过路的人。

总之,一切街头上的活动情况都实现了。

我们对这个情景看得目瞪口呆,惊奇到非一切言辞所能形容的地步”。

②对于热烈的电影观众,法国电影史家萨杜尔这样写道:“估计每天要放映二十多场。

观众等候入场的人数之多,到了需要有警察来维持秩序的地步”。

③确实,电影在其诞生的最初年代,以其真实的生活场景,活动银幕画面,吸引了无数的观众,给人以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新鲜感。

电影作为活动的画面艺术,它有形、有声、有色,即使在无声电影时期,它也十分形象,直观,不需要任何媒介的中转,观众们就能直接感受到电影画面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

但是,电影要长久地吸引观众,光有真实不行,还需有艺术。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虽轰动一时,但不能长久。

影视作品赏析2.3

影视作品赏析2.3
破坏了镜头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破坏了时空统一性 破坏了时空真实性 提出长镜头和景深镜头
二、假定性:
1、影视艺术为什么具有假定性?
主观、客观、无纯粹的客观 时间、空间都要受到限制 由观众决定
人物服饰
2、假定性的表现:
(1)故事的假定 (2)结构的假定 (3)角色的假定 (4)场景的假定 (5)影视语言的假定
第二节 逼真性与假定性
一、逼真性:
1、“逼真”:指影视艺术对现实反映或复现的 接近和亲近性。
2、逼真性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性。
2、表现:
(1)把现实直观地复现在观众面前,造成一种 “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2)对空间和时间的真实再现。 (3)“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Hale Waihona Puke 巴赞纪实美学舞台布置人物化妆
三、逼真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
逼真性强调反映与在先,注重外在的真实。 假定性强调创造和表现,追求本质的真实 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思考题:
1、阐述影视艺术在假定性上的表现。 2、就影片《紫日》写一篇影评。

浅析电影艺术的逼真性

浅析电影艺术的逼真性

浅析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作者:朱浩宇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摘要】由于巴赞与克拉考尔的支持,以“逼真性”为主的现实主义流派经历不同时期的蓬勃发展。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可以将一切搬上银幕,再现实际生活。

与“逼真性”相同,“假定性”是客观存在必不可少的美学特性。

本文以电影艺术的“逼真性”为主,从其起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假定性”关系出发简单介绍了电影艺术的“逼真性”。

【关键词】逼真性;电影艺术;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114-02一、电影艺术“逼真性”的本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电影艺术最具有还原世界的能力。

以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造型艺术用线条、色彩等在二维空间塑造静态画面,记录某一时刻;实用艺术以形体、空间等独特语言满足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综合艺术将科技与艺术结合,调动感官在平面银幕上再现立体的生活。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质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当影片记录和解释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真正的影片。

”①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

”②他所提倡的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如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样对照搬生活原貌,大部分现实主义影像内容无限接近日常生活,作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性,“逼真性”即无限接近真实,但绝不等同于真实。

伴随电影理论的不断充实与完善,不同时代的电影人对现实主义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二战期间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与战时现实主义等。

进一步来说“逼真性”让观众“不仅体验到电影所表达的真实,也可以感受到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③,在对影像的审美过程中引起“共鸣”,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也“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④影史上的每次技术变革都开拓了“逼真性”的范围,默片时期,电影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静态画面,由于“视觉滞留”造成的运动幻觉,带给观众深度感和运动感,也因此出现了《火车进站》放映时观众逃跑的场面。

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真实与“逼真度”(李道勇)

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真实与“逼真度”(李道勇)

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真实与“逼真度”一、问题的提出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曾在日记里记述自己观看一幅作品后的感受:“当席里柯在画他的《梅杜莎之筏》时,允许我去看他的工作,它给我这样强烈的印象:当我走出画室后,我像疯一样跑回家,一步不停,直到我回家为止”。

①为什么德拉克罗瓦面对那幅画时会有如此的疯狂?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方面是因为席里柯画得确实很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德拉克罗瓦看见的是原作,或许在旁边还有席里柯进行讲解。

如果当时德拉克罗瓦只是看见美术教材里的一个小图片,又会怎样呢?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

陈丹青在东南大学做过一次演讲,他说二十年前为什么去到纽约?他回答:“不是为了移民、发财,而是为了到西方开眼界,看看油画经典的原作。

当我走进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上下古今的西方油画看也看不过来,可是没想到就在那里,我从此开始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启蒙。

”同时,他还说:“绘画是视觉艺术,看不到真东西,一切都是空谈,就像一群聋子在那里谈论音乐,可是我们全国上下的千万名画家和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居然也就空口谈艺术,谈了半个多世纪,而像我这样的无知,今天还要给无知的学生去上课。

”②显然,陈丹青是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察到艺术品原作后才有这样感慨的。

陈丹青的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美术教师的思考:当我们习惯使用教材和书本,日复一日地讲解美术知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在“空口谈艺术”?然而,现实中有多少美术欣赏课能在美术馆、博物馆上?又有多少美术欣赏课能由艺术家来执教?如果做不到这样,美术欣赏课堂应该怎样去上?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达到或接近作品的真实?以往的美术欣赏,比较侧重在视觉上探讨艺术作品,这本来没有什么错,可是艺术作品还有其它重要的特征,如材料、大小、位臵、环境等因素,甚至有些作品中的色彩还会因天气、时间、温度的不同而出现微妙的变化。

如果忽视这些特征就难以对艺术作品作全面的了解。

例如北京的故宫、洛阳龙门的石窟以及众多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没有到现场,而只是在邮票上欣赏,虽然也能获得一些知识,但显然我们难以获得这些艺术作品在环境中那种巍峨的气势和崇高的精神体验。

论艺术中的真实性-2019年文档资料

论艺术中的真实性-2019年文档资料

论艺术中的真实性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时代的推动,哲学的指导, 个人思想的发展,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推动个人前进。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时代的推动与哲学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时代的推动与哲学的指导,可能成不了艺术家,但如果没有个人思想,也成不了艺术家,这就好比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外因只是起一个推动、促进作用,而内因则是前进、飞跃的重要因由,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内因,外因就不起作用,他们是相互的,因此说,个人思想在成就艺术家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独特的个人思想,也就失去了艺术家的内因, 而今天就让我谈谈作为一个艺术家该有的思想与个人思想的重要意义。

所谓思想就是个人独特的一种见解,而这种见解应该做到一种“大”,一种真实。

应勇于揭开事物的面纱,探究事物最真实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一切,只不过是一种假象,甚至我自己也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不过是假象罢了。

而什么是真实,仅以个人角度来看,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宇宙的本质是“虚无缥缈”,天地混沌初开,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虚无缥缈”,是“无”。

而这种原始状态发展推进才有了“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归结起来可以说宇宙的存在只不过是假象,宇宙最真实,最原始的状态是虚无缥缈”,事物的真实是“纯粹实在”,而我们个人最真实的存在是“心”,当然只要我们活着,肯定是摆脱不了种种假象,因此我们需要的是用心去很虔诚的对待人世的一切,在这种假象中,以虔诚的态度揭开事物的面纱,获得至纯的真实。

每个人均有其价值,自有其可贵的真实,不比依据圣人,更不应装模作样假道学,文艺之可贵就在于各人表达这种自己的真实,而不在其他。

(《美学三书一一美的历程》?李泽厚)。

因此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有种个人独特的价值,并且应尽量去发掘?完善这种个人特有的价值。

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看到自己“可贵的真实”,当然,仅仅不是看到就行,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表达出这种真实。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

论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与假定性论电影艺术的真实性与假定性前苏联艺术学博⼠⽇丹在《影⽚的美学》⼀书中所写:“最现实主义的。

最合乎⾃然的。

最没有假定性的。

电影艺术是种客观的,客观的、客观的艺术……。

⼈们往往是这样,或者近乎这样地给银幕艺术下定义,并以此作为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知,最新的美学则⾛得更远,认为电影中最主要的不是艺术;艺术⼲预电影反⽽有碍发挥电影本来的可能性。

思考和议论对银幕是格格不⼊的。

电影是真实的本⾝,是每秒24格的真实……”。

所谓的电影的假定性是指电影的超现实特性。

⾸先,它展现在欣赏者⾯前的只是⼈与景物的影像,⽽不是⼈与景物本⾝,⽽这种影像⼜由于拍摄的不同⾓度、景别、运动以及光影⾊彩的处理,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电影的声⾳是通过录⾳机械转播的,可以是夸⼤的主观的,⾳乐往往是外加的;再则,不同镜头经过分解组合的蒙太奇⼿段──包括画⾯的、声⾳的、画⾯与声⾳的─构成电影的特殊时空,产⽣特定的节奏与含义。

此外,电影还通过画外⾳、闪现等⼿段使⼈物⼼理形象化主观化。

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产⽣电影艺术的魅⼒。

在电影的综合体中,有着多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假定性。

如剧作的假定性(情节上的虚构、时间上的变化、内⼼独⽩、画外⾳);造型构图的假定性(具有概括作⽤的俯仰⾓度、不同景别镜头、光调处理);表演的假定性(表演⼿段的选择、⾓⾊的蒙太奇设计和造型设计、特写镜头);⾳乐⾳响的假定性(⾳乐⾳响的概括节奏)等等。

此外,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假定性,也起着相当的作⽤。

⽤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观众这个“接受器”是信息传递中的联系通道的终端环节,⽽且他同时沿着⼏个⽅向(情节、蒙太奇、⾓度、语⾔、声⾳)对信息进⾏校正。

当然,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假定性的这种形式和性质上的区别,并不使得电影艺术作品失去⼀般的和特殊的电影假定性,或者结构的完整性,从⽽使得观众失去完整的感受。

这⾥,假定性决不是什么“多余艺术奢侈品”,⽽是艺术反映的⼀种规律和⼿段。

影视的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

影视的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

影视的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呈现的世界往往是一种既虚构又真实的物质世界。

这种既表现出艺术假定性又体现真实性的特质,使得影视作品广受观众喜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作品如何在虚构与真实的边界上徘徊。

一、艺术假定性在影视中的表现艺术假定性始终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特质,影视作品中的虚构世界往往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假设,一个特定的想象体系,它给了创作者无限的创作空间。

影视作品表现出的假定性,往往需要依靠故事、情节、角色设定等手段来实现。

1、故事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看,故事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

影视中的故事往往是经过处理和改编的文学、历史等素材,在创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种完整的虚构世界。

凭借故事,影视作品可以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情节情节是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驱动力。

好的情节需要紧扣主题,符合逻辑,并形成紧密有机的结构。

3、角色设定角色设定是影视作品中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

创作者通过角色设定,为影视作品构建人物形象,使得角色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好的角色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个性,以及有效的逻辑行动。

二、真实性在影视中的表现虽然影视作品中有艺术假定性的存在,但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需要表现真实的生命和世界。

在表达真实的方面,创作者需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确保故事和角色的表现与现实世界相符合。

1、真实感的塑造真实感是影视作品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它要求影视作品在表达虚构世界的同时也需具备现实的参照。

影视作品中的真实感主要呈现在影像、音乐、场景、人物等方面。

影视作品要求具备真实场景、道具、服装、妆容等。

当然,有时候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影片中的虚拟特效也需要表现出真实感。

2、影视创作的真实性原则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原则是影视创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必须遵循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和人性特征,尽可能真实地表现生命、人性和世界。

(完整版)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完整版)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论述1:电影的综合属性:艺术性、商业性、科技性、意识形态性艺术性: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1、高度逼真性:2、假定性:以二维平面空间表现三维立体空间艺术取舍加工后的影像艺术真实3、综合性:多种艺术有机融合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如《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

影片表现的是翠巧的悲剧,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

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代表,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商业性电影具有浓郁的商业性:1、从世界电影诞生时开始切入—-公开售票卢米埃尔梅里爱电影的拍摄制作,商品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2、电影由浩大的社会群体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3、电影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并且快速完善的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的阶段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供需和价格体系、运作模式和分配比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

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

近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影片,充分利用了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主要包括覆盖式的集中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的追求与营造等。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1、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的产品2、电影的生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3、电影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其商业性得以实现4、电影的商业性又需要艺术性的保障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

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

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

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一、综合性(一)综合其他各种艺术元素艺术分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分类依据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1、戏剧元素2、文学元素3、美术元素4、音乐、舞蹈元素二、技术性▪ 1.影视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艺术种类。

▪照相式——镜头连接——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电脑数码合成与制作2.技术性赋予影视艺术鲜明的个性▪美国学者芭芭拉:影片《英雄》里面,真正的英雄是高科技。

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1.叙事电影(1)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话语特征。

所以,早期电影带有很大的戏剧成分,因此带有更多的话语中心特征。

例:希区柯克的悬念片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电影(2)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视觉艺术,电影的叙事性主要体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或者叫叙事蒙太奇。

蒙太奇的组织原则要服务于叙事性的要求对于推进情节和叙事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

2.奇观电影(1)在奇观电影中,叙事的要求或逻辑被边缘化为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因素了。

例子:《变形金刚》《蓝精灵》(2)奇观电影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画面的组接来传递出具有视觉吸引力和快感的影像。

叙事变成了奇观的附庸。

(3)奇观使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艺术本体论,不再屈从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而是服从于自身的视觉奇观要旨。

3.奇观作为电影的主因(1)动作奇观:种种惊险刺激的人体动作所构成的场面和过程。

(2)身体奇观:调动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示和再现身体。

(3)速度奇观:快节奏的镜头组接和快速度的物体、人体空间移动之间的叠加和组合。

(4)场面奇观: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象。

3.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1)轻便摄像机、高速感光胶片、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促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

“把摄影机抗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

▪(2)DV出现:个人化摄影。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逼真性与假定性

守空 间 的统 一 。” 。巴赞认 为 ,电影摄像 不 仅 具有 照相 似 实 的时 空 ,而是 一种 再造 的 时空 或创 造 的 时空 。在 电影 广
的再 现 空 问 的 功 能 ,它 还 可 以 同 时记 录 时 间 ,具 有 再 现 岛 之恋 ))中 ,整部 电影不 是按 照 时 间的先 后顺 序 来 写的 ,
质 的真实 感 。 即使 画面 比较逼 真 ,不体 现本 质 的真 实感 , 浓 缩 、改 造 。一 种 是取 材 自 日常 生 活 ,将 生 活 中的 许 多
影片 也不 真 实 。在 电 影 亲 爱 的》 中 ,拐 卖 儿童 、母 爱 问题集 中体 现 在 同一 部 电视 剧 中 ,使得 这 部 电视 剧 矛盾
接 的方 式 将 物 质 现实 诉 诸 于 观 众 的视 觉 和 听 觉 ,从 而 产 有 的真 实 ,又增 加 了它 的趣 味性 ,取得 了好 的 口碑 。
生真 实感 ,给人 们 身临 其境 的感 受 。 因 此影 视艺 术 不仅
第 二 ,影视 艺术 的假 定 性 也 表 现在 观 众 身 上 。观众
中经 常借 用 一 些特 殊 的手 段 ,在 被 拍 摄 对 象 毫无 知 觉 的 定 性 成 为 了 影视 艺 术 必 不 可少 的特 性 ,观 众 通 过 观 看 电
情 况 下记 录 当时 真实 地情 景 ,使 观众 真 实地 了解 情 况 。 影 、 电视 ,呈 现 出主客 体 的统一 。
可 以表 现 13常 生 活 的场 景 ,甚 至可 以逼 真 揭示 我 们 生 活 愿 意 花费 一定 的 时间 去 看 电影 、看 电视 ,从 而 忘 却 现 实
中所 忽 略 的场 景 。在 ((焦 点访 谈 东 方 时 空 等 栏 目 生 活 的烦 恼 、焦 躁 。正 是 观 众 的这 种心 理 欲 求 ,使得 假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精选5篇)[摘要]影视作为视听艺术,它通过可视的画面、可听的声音抒情言志,给欣赏者以巨大的情感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愉悦。

影视是吸取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广告、建筑和雕塑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以互相融合形成自身的艺术特性。

以综合性、视觉性、逼真性互为一体,构成了影视艺术的特征。

文中分析了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对提高当前鉴赏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特性;审美;策略影视艺术作品是由各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体,从其中一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鉴赏体现的只是观众对影视作品一些层面一些因素的选择。

高水平的影视艺术鉴赏者可以鉴赏多个层面、关注到诸多方面和诸多因素,但不可能选择和鉴赏所有层面和所有因素。

作为影视鉴赏的影视片,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可以说是编、导、演、摄、录、美的各个部分,再以各部分为切入点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具体体现在文学观念、美学观念、整体结构、艺术特征、技术处理及民族风格上。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现代的艺术。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的元素,同时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的艺术特性。

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我们感悟影视艺术魅力的审美能力。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实际上就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摄影到电脑动画,每一步发展和飞越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拟音、数字式录音、变焦组合镜头、高科技仿真技术等新成果的诞生都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科技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不断开拓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其表现能力。

据介绍,美国的皮克斯、梦工场、蓝天工作室等动画界的领头羊,无一不是依靠自主研发的动画渲染系统软件而获得稳固的领先地位。

由于三维技术研发的长期积累,这些公司将3D动画迅速转换为立体电影可谓驾轻就熟。

影像真实性的探讨

影像真实性的探讨

影像真实性的探讨2019-10-29摘要 摄影、电影等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让⼤众获得了最⼤限度了解真实的可能,记录和纪实被认为是摄影的特质。

然⽽其记录功能所达到的真实性程度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影像建构过程并⾮纯粹的机械过程,影像的带“框”性和⼈为化,数码技术的普遍应⽤,“读图时代”的影像霸权都使得其真实具有相对性。

关键词 影像 真实性 读图时代摄影技术在⼯业⾰命的孕育中诞⽣了,⼀百多年来,这⼀⼈类⽂明的产物正在深刻⽽⼴泛地影响着⼈类⽂明的轨迹,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出了贵族、精英的沙龙。

越来越多的⼈怀着各式各样的动机举起照相机和摄像机对世界的每⼀个⾓落进⾏疯狂的复制和表述。

在传媒资本的扩张下,我们已经置⾝于影像的海洋。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为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所不在的影像的影响,“影像时代”已经到来。

通常认为,摄影的特质是记录和纪实。

所谓真实性是指现实⽣活的实体性、具体性。

⼀种事物具有社会事实性和历史真实的可信性。

摄影的真实性指通过摄影⼿段获得的影像中所包含、记录的社会事实和历史状况是具有可靠性。

不含虚饰成分的。

摄影技术的出现,让⼤众获得了最⼤限度了解真实的可能。

然⽽影像所呈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摄影的特质是记录⼈类最早的记事⽅式是图画,在许多史前遗迹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类留下的壁画,如西班⽛北部的阿尔塔⽶拉洞窟壁画。

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壁画。

尽管⾄今⼈们尚未搞懂这些壁画的真正涵意,但可以肯定的是记录与传达信息是其主要⽬的,这证实了⼈类对事物真实性的关注。

随着⼈类⽂明的发展,产⽣了更加抽象的⽂字。

虽然绘画、⽂字都可以记录历史,但绘画充其量只能实现对现实的模仿,⽂字的排列组合因可以随⼈⼼所欲⽽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

1839年摄影术发明了,因通过机械映像与事物相对应,其真实可靠。

性⽴即被⼤众所接受,于是摄影在肖像、科技、国家管理等诸多领域中以记录现实的⼯具这⼀形式得以⼴泛应⽤。

⼗九世纪五⼗⾄七⼗年代,纪实摄影作为⼀个⽐较独⽴的摄影门类开始确⽴。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中的真实性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中的真实性

浅谈美术作品中的真实性以前,我对美术本来就是没有多少研究的。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说也没有对这门充满了艺术的学科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但是毕竟学会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也能够对一些美术作品进行一些粗略的欣赏了。

那么,什么是美术呢?所谓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要成为一件有价值的美术作品,除了要客观的反映出事物的真实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有一些加工,这样才会使作品更加的出色。

人们运用摄影、绘画和雕塑等造型手段表现过去的生活。

观看这些作品中的任务和场景,我们往往能从有趣的细节和感人的故事中引发丰富的想象。

艺术作品不是机械的模仿自然,艺术家在反映显示生活的同时,总要融会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

优秀的艺术家总是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个性。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美术作品都是纯粹的一幅作品,它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但是,就是由于这些东西的加入,引起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真实性。

这是一个富有哲学含义的问题。

何谓真实性?它指跟‘假’相反的,是实在的,是原来的。

一旦经过修饰之后,作品和原来的真实情况就有了差别,不再是完全的自然了,这就违背真实的原则了。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鲜有明确的定论。

美术本来就是门复杂的艺术,它具备各种不同的属性,不只是内在还有外在,关键是要看你怎样看待它。

不是因为它有某种属性,所有的属性都是人通过主观判断而得到的。

西方美学史上对艺术真实性的证明更没有像对艺术非真实性的证明那样有力,柏拉图正是借模仿论之手将艺术贬低为影子的影子的。

即便是在一心想捍卫艺术的真理性质的黑格尔那里,艺术的真实性最终还是被更真实的绝对理念吞噬殆尽。

现在我就自己的观点,结合几幅我个人比较喜欢,同时也能比较鲜明地阐述我观点的作品进行一些分析。

1. 蒙娜丽莎这幅最为世人熟知的画,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或其他任何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影像的逼真性
美国心理学家及艺术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beim) 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谈到“判断一个艺术形象逼真与否的基础是什么呢?人们可能把它想的很简单,认为只要拿着一形象与‘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直接对比,就可以判断这一形象是否逼真了。

但事实却与此恰恰相反。

”可见在我们探究艺术影像的“艺术的真实性水准”时,不能仅仅对“真实生活”进行简单的“真实模仿”,真正能再现现实的视觉理性,创造完美幻象才是摄影艺术所产生的艺术影像“逼真”的本源。

摄影术发明的功能在于真实的影像记录,逼真的纪录物质生活也就成为历史真实的反映,可以说自从摄影术的诞生,人类真正可以客观地审视历史。

每一个影像的记录都是去除偏见,逼真的、无法篡改的历史影像,在瞬间完成了发明者赋予他的使命――自然之笔的忠实映照,同时“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他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 那么可将空间凝固的真实影像就是人类视觉性纯粹的逼真,或亦可说影像艺术的逼真性是表现人类心灵纯粹的逼真,以成为现阶段影像艺术困惑的焦点。

所谓的逼真,源于我们视觉观察时事的记忆,这种记忆可以停留在摄影最早功能性作为纪念家庭成员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是后工业时代理性思维的代表,在信息时代,它又是唤起人们心灵原本真实最好的慰寄。

可见,逼真的影像来源于时代所造就的认识自
我,是审视生活最好的现实表达方法,也是摄影艺术语境化所追求至高的境界。

一、视觉理性的逼真性视觉的理性来源于观察事物表象而产生认识对象的视界,视界的宽阔于狭窄又取源于个人、社会、物质世界在瞬间思维意识而产生的理性。

视觉艺术的逼真性在古老的艺术中已有明确的体现,无论是汉代画像石的耕猎图,还是西班牙阿尔泰米拉岩洞中人类意识思维所留下的真实图像,无论是以装饰为目的,或是为达到最终获取食物的愿望的“巫术”行为,都是力求再现视觉真实性。

下面所产生的问题就是“自然本身正在反映她自身的面容”的逼真性,是影像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吗?如果影像的实践拍摄仅仅表现“表象”的逼真性,摄影实践就会陷入被美国摄影批评家玛丽娅(Mary) 所指出的误区中:“摄影是不加区别地反映视觉现实,而视觉现实不过是沉溺于事物的外在形象而已。

”所以好的图片必须“揭示世界,认识自然”,世界“自然的表现”也是逼真事物由单纯物质转向审美的标志,从表象的逼真转化为摄影家理性的逼真。

这种对事物的深入了解既显示了美与质朴又是作者以照片(影像)的形式体现自己世界观方面严肃认真的结果。

克拉考尔写道:“如果摄影家不集中他的全部感受力来深入自然,他不把他全部身心投入这个过程,自然便不会向他敞开胸怀。


前苏联摄影理论家A?瓦尔坦诺夫(AnWartannuofu)认为,从
摄影的职能上划分的艺术摄影和新闻纪实摄影两种表现形式,都是在反映真实,只是“真实性的标准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无论是何
种影像记录形式的现实还原,需要记录者本人以及不同媒介理性分
析,由此而产生普遍意义的逼真。

无论是南?哥尔丁(NanGoldin) 认为的“我的纪实摄影是来自我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经历,是从我个人的价值观出发的记录”,还是卡蒂埃?布勒松(CartierBresson) 提出的“决定性瞬间”,都是摄影家个体对事物客观真实记录所得到的逼真影像,都是反映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真实。

这种影像记录来源于生活本来样式中的真实,同时也体现摄影家主观的反映。

这种主观的真实需要个人同发布媒介共同审视其生活的社会意义逼真性。

萨尔加多(Salgado) 的作品在记录苦难时又表现一种强烈的唯美主义构图形式,使生活真实的苦难同艺术家个体认识在影像中达到完美的逼真。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也成为所有战地记者不畏炮火揭露战争残酷真实性的精神动力。

“照相机永不撒谎”成为摄影术发明之时作为推广摄影术的标志性语言,传统摄影中胶片卤化银一次形成的峰谷是无法改变的,由此而形成了影像语言的真实性。

但西波里特?贝亚尔(Xibolie beiyaer) 一幅抗议官方对他的发明漠然置之的摄影作品《溺死者》一经问世,改变了世人对胶片真实性的认识。

“高艺术摄影”流派运用
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
照片以及“印象派”摄影追求朦胧般的艺术感,被20 世纪的“纯粹派”摄影中关注摄影语言的独立性、清晰的焦点、尺寸尽可能大的底片所带来的视觉理性真实的影像所代替。

而“未来派”摄影家安东?吉乌利奥?布拉加利阿(Anton JiwuliiimEeac Lie)1911 年创作的《打字者》使得多瞬间的具体描绘形成了逼真影像另一种形式的代表
者。

当我们质疑中美洲阿兹特克帝国用获取俘虏来祭祀神灵的残酷壁画场景,是否是真实再现古墨西哥文明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性的逼真最终来源于影像(图形) 制作者同历史阶段、客观社会、技术水平综合的统一。

二、幻象感悟的逼真性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同释迦牟尼在捻花之中的幻象感悟,成为禅宗诠释真实生活的典型公案,同样,图像语言中“悟真”情怀也是摄影者追求的精神代表。

20 世纪中叶读图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影像世界的交流无需以文字、语言作为直接的媒介,影像本身受到现代艺术的直接影响,而转为表现个人生活体验所产生物我感知直接的反映,随即产生“超现实主义摄影”、“蒙太奇摄影”、“后现代摄影”、“新摄影”。

这种主观表现意识力图在影像之中表现幻象,如梦幻、荒谬、罪恶、调侃、暴力等,以达到某种象征意义中的心灵逼真。

幻象感悟所产生的心灵逼真,在梦幻中常得到切实体验,有
时无法分辨。

弗洛伊德说:“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
的种种本能欲望”,他认为“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 这种压抑的冲动往往是造成梦幻逼真影像的直接来源,美国摄影大师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 为达利所拍摄的影像作品中,充满了感性与理智、诱惑与抵御,种种矛盾融为一体,形成情感世界精神的真实,每一张影像中都透露着哈尔斯曼对摄影感悟的认知。

他说:“如果一张肖像照片(影像)没有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它就不能称为真正的肖像,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


在影像真实的语境中,我们力图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美”,美的概念又是困扰影像逼真关键的因素。

黑格尔(Hegel) 认
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自然与理想的结合”,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中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可见美是在自然生活中被人们不断地认知并感悟出来的,艺术影像的“美”是精神愉悦的幻象体现。

三、结语日本建筑摄影大师衫本博司说“摄影的历史是人类幻想的历史,人类要看见幻想的能力就是他们拥有视觉”。

艺术影像从真实再现自然到追求艺术摄影,从读图时代的影像完全依附于科技产物,到引领视觉语言潮流的今天,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短暂的岁月。

但21世纪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数字技术革命,赋予了摄影新的契机和生命力。

“人类的幻想”在新技术突飞猛进
的发展势态下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觉”空间,艺术家主观审视现实、反映生活的逼真影像,也将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艺术影像的逼真性并将会对“新视觉语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