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
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
·总第442期·理论界2010第8期□于开颜全文娟从伍尔夫的经历及作品看其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代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出生于伦敦后一直接受家庭教育。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期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在小说中她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欣赏弗吉尼亚娴雅风度和超凡智慧。
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
弗吉尼亚也明确地宣布雷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1917年伍尔夫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远航》、《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朵》、《海浪》等作品。
1931年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
1933年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9年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1941年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目前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一、引言伍尔夫生活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父权社会使男女呈现出二元等级对立的状态,男人有事业,属于社会,被赋予理智、坚强、讲实际等特征;女人没有事业,属于家庭,是感性、情感脆弱的代名词,凡是不属于这两种固定模式的男性与女性都被看成是另类的,甚至是精神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亲友亡故之后,男性和女性更应该改按照这种传统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悲伤方式,如若不然就要接受被当时社会认为的最有效的修养疗法的治疗,伍尔夫本人就曾多次进行过修养治疗。
论薇拉·凯瑟短篇小说《菲德拉的婚姻》中的二元对立
术家们 》 、 《 雕塑 家的葬礼 》 、 《 花 园小 屋》 、 《 魂 断荒 漠》 、 《 瓦格纳作 品音乐会》 、 《 保罗事 件》 。《 菲德 拉 的婚姻》 是根据故事中的一幅画命名 的, 讲述 的是伦 敦 画家特 雷芬 尔 和艾 伦 女 勋 爵 之 间不 匹配 的 婚 姻 悲
剧 。叙 事 者 是 美 国画 家 麦 克 马 斯 特 , 故 事 是 他 根 据
婚姻》 并为其写传记 , 却不幸得 知守寡 的艾伦无视丈 夫 的遗 愿 , 决定 出售 他 的遗 作 和 画室 , 准备 嫁 给格 雷 沙姆上尉。一心想要保护主人画作 的詹姆斯不顾一 切、 冒险偷画的举措打动 了麦克 马斯特 , 于是麦克马
斯 特来 到艾 伦 夫 人 的 订 婚 典 礼 劝 说 她 改 变 主 意 , 却 为 时 已晚 , 这 幅 画早 已被利 益 熏 心 的犹 太 画 商 买走 , 带 到 了大 洋 彼 岸 的 澳 大 利 亚 。评 论 家 对 《 菲 德 拉 的
( F e r d i n a n d d e S a u s s u r e ) 所提 出来 的重要 的 浯言学 理 论, 用 于研究 能 指与 所 指 、 历 时 与共 时 、 语 言与 言 语 、 句段 和 联想 之 间 的关 系 。后来 布 拉 格 学 派 的罗 曼 ・ 雅各 布森 ( R o m a n J a k o b s o n ) 发 展 了索 绪 尔 二元 对 立 的语 言 学理论 , 创 造 性 运用 它 分 析 诗歌 , 形 或了语 言 学诗 学 流派 。2 0世 纪 6 0年 代 , 法 国结 构 主 义大 师 列 维 ・ 斯特 劳斯 ( L e v i S t r a u s s ) 运 用二 元 对 立 原则 分 析 文学 中的 民间 故 事 和神 话 , 后 来 的评 论 家 : 受到启 发 逐 渐 开始 运 用 二 元 对 立 原 则 分 析 典 型 文 本 , 以揭 示 蕴含 在表 层 文 本 中 的深 层 文 本 的涵 义 J 。《 菲德 拉
不可能的爱情——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观”解读《情人》
2019年1月第35卷第1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Jan.2019Vol.35No.1不可能的爱情——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观”解读《情人》冯霞摘要:玛格丽特·杜拉斯是知名度颇高的法国女作家,她在法属殖民地西贡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使她的小说充满了各种亚洲元素,这其中包括她最负盛名的作品——《情人》。
该作品以半自传体的形式,回忆了杜拉斯在西贡的生活,着重讲述了她与一位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
以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观”来解读篇中的这段爱情,能窥探这段爱情注定不可能的深层原因,从而领略小说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情人》;爱情;二元对立;结构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035-04冯霞/四川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0100)。
《情人》是法国当代最负国际知名度的女性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该小说为她赢得了国内国际声誉,并获得当年的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作为法国新小说的集大成者与创始人之一,这部小说则是其新小说的扛鼎之作。
它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诸多创新手法在当时令文艺界耳目一新,并为后来者所效仿。
首先她以第一人称咏叹式的叙述为主,间或以他者自居。
时而似在旁观,时而似在自省,让读者如临其境又很难辨识作者是在讲述自己还是杜撰。
其次,她打破小说叙事的时空概念,顺叙、插叙和倒叙交错并用,信息流在过去与现在的隧道里自由穿梭,意识转化成梦语般的文字被碎片化记录。
再则,故事情节随着时空顺序的转移而转换,小说回忆了15岁那年,女主人公在原法属殖民地越南西贡的成长经历。
她以碎片化的语言,跳跃式的主题切换,时而讲述她的家庭和家人,时而讲述她的学习,时而讲述她的心路历程,时而讲述她的爱情故事。
但这看似松散的情节背后仍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她的初恋,抑或早恋。
这段恋情是起于15岁那年,她在码头邂逅一位三十几岁的中国富家子弟,由此展开的一段性爱、伦理与金钱交织的不伦之恋。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对立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对立
李军
【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7)003
【摘要】采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分析了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对立的叙事技巧,从理想与现实的对照、生前与死后的对照、空间位置的对照及色
彩的对照等各方面分析该小说中叙事技巧的成功运用,指出它们不仅深化了悲剧主题,而且赋予了文本全新的意义和深邃的艺术魅力.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李军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主角" [J], 吕晶晶
2.对立冲突之下的孤独──二元对立视角下《欺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成因解读 [J], 林鸿
3.二元对立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J], 张松存
4.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对立 [J], 郭伟平
5.从解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 [J], 赵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对立
但唤 醒 黛 西 旧 情 的 并 不 是 盖 茨 比 的 一 片 痴 情, 而是他 别 墅 内 部 的豪 华 装 饰 和 盖 茨 比本 人 的 奢华 生 活 。这 时 候 的黛 西 已不 再 是 当 年 的 黛 西 ,
悲剧故 事 。 可 以说 , 茨 比的 悲 剧 是 美 国梦 的 悲 盖
剧。
1 作 品 中 的 二 元 对 立
1 1 幻梦 与现 实的对 立 .
作 品最根 本的深 层 结 构 。“ 元 对 立 ” 架 了人 类 二 构 行为, 而作 家 的生 活 经 历 都 会 或 多 或 少 地 影 响 其
・ 1 6 ・
的一 切 。黛 西 在 盖 茨 比 心 中 的 崇 高 地 位 无 人 可
比。
残 局 。在 整个 夏 天 , 茨 比 的豪 宅 中 几 乎 每 天 歌 盖
舞 不绝 , 声 不 断 。尼 克 也 用 了整 整 一 页 的 篇 幅 笑 来 回忆 光 临盖 茨 比别 墅 的客人 , 见其 奢 华 气 势 。 可 小 说第 一 章一 开始 就 对 盖 茨 比家 大 宴 宾 客 的热 闹
创作 , 菲茨 杰拉德 也 不例 外 , 突 出表 现 在 他 的代 这
黛 西是 盖 茨 比一 生 追 求 的人 物 , 他 心 中理 是 想的化 身 。 自从 5年 前 与黛 西 相 爱 , 茨 比为 了 盖 他 心 中 的 女 神 就 奋 力 拼 搏 。 由 于 盖 茨 比 出身 贫 寒, 配不 上 富贵人 家 的小 姐黛 西 , 盖 茨 比参 军期 在 间, 黛西 嫁 给 了 同样 出身 富 贵 的 汤姆 。 盖 茨 比归
《 了不 起 的 盖 茨 比》 中的 二 元对 立
二元对立在《觉醒》中的体现的优秀论文
二元对立在《觉醒》中的体现的优秀论文二元对立在《觉醒》中的体现的优秀论文摘要:觉醒作为凯特肖邦的晚期代表,充分体现了女性对婚姻,爱情的独立性的追求,却以幻灭告终。
文中大量运用了二元对立的概念,本文拟从二元对立的研究手法,对作品中体现出的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存在与缺失的对立,幻想与幻灭的对立,生前与死后的对立进行研究。
关键词:二元对立;觉醒;幻灭作者简介:张心雨,女(1985.8-),生源地:陕西榆林,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下设的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二元对立在理论是索绪尔创立的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列维斯特劳斯类型的模式的基本运作方式也是二元对立,他“将文化现象进行分解,按二元对立结构框架重新组合,现其本质意义和价值,即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4]P271。
如今,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已被结构主义批评家运用到了文本分析上。
研读《觉醒》文本,会发现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二元对立概念,本文拟以二元对立的研究手法,对作品中体现出的理性与感性,存在与缺失,幻想与幻灭的对立进行研究。
一、女主角的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艾琳娜,小说的主人公。
在与艾戴尔莱迪奈接触后,从她身上学会了自由表达情感的方式。
艾琳娜从过去谨慎的行为与压抑的感情中逐步解放出来。
她从一名贤妻良母的'状态走向彻底的觉醒,艾琳娜成为了一名令人刮目相看并具独立性的女人,她离开了丈夫和孩子,只对自己的感性负责。
之所以说她感性是因为其没有看到社会的约束。
艾琳娜不仅对自己的觉醒缺乏理性的认识,罗伯特更是其所不能把控的一部分,因为他也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受社会道德,良知,责任的约束。
除了两位女主角在生活态度上的鲜明对比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俩人在思想上的理性与感性的不同。
虽说艾琳娜作为19世纪的典型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为了爱情婚姻及性的自我追求,可以放手一搏。
但最终的命运是使她孤寂的走向大海。
在大海温柔的怀抱中,她认为自己已脱离了丈夫和孩子;并摆脱了罗伯特对自己的不理解。
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融”——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融”——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作者:李晓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李晓莉(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式,从环境、人、生命、自然等生态角度解析文学作品,重新发现、评价作家及其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唤醒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思考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危机。
通过《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表达出自然永远是人类的依托,和谐的两性关系有助于人类走出工业化社会下的人性桎梏。
小说中蕴涵的浓郁生态思想激发了读者一种独特的自然观和两性观,并引起了对于构建和谐共融社会的无限共鸣。
关键词:二元对立;和谐共融;生态批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162-03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D.H.劳伦斯是最富有独创性而又引起了争议的杰出作家。
英国现代派诗人兼评论家T·S艾略特评论说劳伦斯的作品“完全不值得一提”,痛斥劳伦斯笔下的人物“谈情说爱时不仅丧失了几个世纪所形成的高尚的文雅的风度,而且似乎重新陷入进化的变形过程中”[1]。
然而英国当代评论家伯吉斯指出:“劳伦斯的长篇小说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它们所展示的激情, 而且在于它们所具有唤起自然世界即一切有生之物的感觉以及色彩的影响的那种力量。
”[2]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批评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美国学者所确立。
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格罗费尔蒂给其下定义为“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批评”。
中国学者也总结出了生态批评理论的三大特性:第一,生态批评研究文学文本中的生态哲思,从而重新解读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如何被表述或压制。
第二,生态批评应关注人类之间的社会生态和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态。
第三,生态批评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格局[3]。
乔伊斯作品中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
乔伊斯作品中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摘要:乔伊斯一生饱读大量西方哲学经典作品,不仅从中摄取了可资借鉴的哲学理论,也更善于将经典哲学学说、现代思想和个人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
其作品处处透射着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这是其作品获得不朽的重要因素。
标签:乔伊斯;二元对立;哲学思想在《芬尼根的守灵》(简称《守灵》)中,乔伊斯塑造了不少双生体式人物,借助这些角色,乔伊斯建立起了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并把这一关系的哲学依据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
布鲁诺的辩证哲学是《守灵》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
布鲁诺的辩证哲学明确指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经过相互转化,形成对立的统一。
对立的双方不是分别存在于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一个整体。
乔伊斯从布鲁诺的哲学中主要借鉴的就是这种辩证的观点。
一、混成词与二元对立哲学世界观乔伊斯在《守灵》里自造的词语中,为数最多的是“混成词”,即将几个词语的部分字母组合而自造的新词。
混成词有着非常复杂的美学效果。
从目的上讲,它是乔伊斯挣脱社会文化资源掌控者对他的联合封锁,创造自己的自由空间的武器;从构词方法上说,它是乔伊斯用双关的复义手法为读者所设的迷宫;从阅读效果上看,混成词自身的构词规则反过来又使这个新的空间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乔伊斯的掌控,获得衍生潜力。
混成词不是对传统词语的彻底抛弃,相反,混成词的解读正是以对传统词语的熟悉为基础的。
不过,混成词所依据的传统词语并不局限于某一种语言,而是多种语言的混合,带有当代色彩的文化融合,是在空间上对传统词语界限的突破。
混成词是《守灵》词语运用中最精彩的一笔。
乔伊斯曾用“万花筒”来概括这部独特的作品,万花筒由艺术家制造,却可以变化出艺术家从未想到的千百种花样;它有规则却不定型,是一个表面封闭实则开放的自由空间。
万花筒这种矛盾辩证的哲学特征正是《守灵》中混成词的精辟写照。
由于一个混成词中包含着几个词语,它在词义上就获得了复义的效果。
交织的复杂性——从二元对立看《人性的污秽》的主题凸显
交织的复杂性——从二元对立看《人性的污秽》的主题凸显陈 梅细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人们不难发现,其中交织着复杂多变的主题。
罗斯通过塑造一组又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元素,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把这些元素融入其复杂的主题中,凸显了《人性的污秽》所体现出来的富有层次的、寓意丰富的复杂主题,突出了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白人和黑人对立为主线的矛盾冲突。
一、二元对立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价值《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三部曲的第二部。
2000年一经出版,它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科尔曼无心说出的“幽灵(spirit)”事件为导向,引出了关于种族、文化、性别等多重主题交织的一系列事件。
小说的主人公科尔曼·西尔克原是一名黑人,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遭遇种种不平等待遇,以至于难以实现美国梦的时候,他抛弃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利用自己浅肤色的特点将自己的身份变成了犹太人,并与母亲和妹妹决裂,彻底告别过去,走向全新的人生。
讽刺的是,本是黑人的科尔曼,最后正是因为“幽灵(spirit)”这一带有歧视黑人色彩的词汇而被定义为种族主义者,从而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终点。
在科尔曼渐渐沦陷的过程中,充斥着种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推手。
黑人和白人、知识分子和文盲、男性和女性等二元对立的因素在事件的发酵中起着环环相扣的推动作用,最终导致了科尔曼的灭亡。
“二元对立”是索绪尔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某一领域中相互对立且不可缺少的一组元素。
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是通过从两种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来构建世界使其产生意义的。
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认为,一些特定的二元对立可以体现出文本的主题意义。
在《人性的污秽》中,多重二元对立构建了其主题的复杂性,也建构了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美国社会。
二、《人性的污秽》中几组二元对立主题(一)黑人与白人的对立作品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末的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白人对黑人的排挤十分严重。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doc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
2020年4月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本文关键词:对立,德拉,现象,婚姻,小说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本文简介:《菲德拉的婚姻》(TheMarriageofPhaedra)是美国现代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早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收录在《精灵花园》(TheTrollGar-den,1905)中。
其它六篇分别是《弗莱维亚和她的艺术家们》、《雕塑家的葬礼》、《花园小屋》、《魂断荒漠》、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本文内容:
《菲德拉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Phaedra)是美国现代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早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收录在《精灵花园》(The Troll Gar-den,1905)中。
其它六篇分别是《弗莱维亚和她的艺术家们》、《雕塑家的葬礼》、《花园小屋》、《魂断荒漠》、《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保罗事件》。
《菲德拉的婚姻》是根据故事中的一幅画命名的,讲述的是伦敦画家特雷芬尔和艾伦女勋爵之间不匹配的婚姻悲剧。
叙事者是美国画家麦克马斯特,故事是他根据特雷芬尔的仆人詹姆斯所提供出的零零散散的信息拼凑出来的。
麦克马斯特非常仰慕特雷芬尔的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
1。
论薇拉·凯瑟短篇小说《菲德拉的婚姻》中的二元对立
论薇拉凯瑟短篇小说《菲德拉的婚姻》中的二元对立王晶【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薇拉·凯瑟短篇小说《菲德拉的婚姻》的表层文本延续《精灵花园》集的主线书写,反映了男女之间、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情欲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二元对立。
这些二元对立项并非单纯的并置,故事的含义深藏于其中,其秩序被颠覆、被倒置,即女优于男,非艺术家优于艺术家,理想世界优于情欲世界,反映了凯瑟以一种崭新的、变革性的角度审视了婚姻中的男女关系,以及艺术家与非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
%The surface text of willa Cather’s The Marriage of Phaedra a continuation of the main theme of The Troll Garden,which repudiates the conditions of the male/female,artist/non-artist,realistic world/ideal world binary oppositions. HoweVer,these binary op-positions are not a simple juxtaposition.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story lies beneath these dichotomies,in which the order is suspected and inVerted,that is,the later is better than the former,thus reflecting Cather’s Views on marriage between man and woman as well as artist and non-artist’s attitude toward art.【总页数】4页(P23-26)【作者】王晶【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相关文献】1.论薇拉·凯瑟短篇小说中的艺术家形象 [J], 王阳阳2.薇拉·凯瑟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 [J], 丁玫3.薇拉·凯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J], 王晶4.二元对立视阈下浅析薇拉·凯瑟《来吧,爱神》中伊甸·波尔的觉醒 [J], 尚蓥卿5.二元对立视阈下浅析薇拉·凯瑟《来吧,爱神》中伊甸·波尔的觉醒 [J], 尚蓥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性别意识的发展历程——门罗小说《男孩和女孩》的二元对立因素解析
立视角来看,小说通过三组二元对立结构,展现了男 权社会下男性的地位优势以及女性的生存困境,说明 女性想要通过依赖男性的方式去改变自身弱势地位 是难以成功的。女性只有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 定义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才能摆脱被动、从 属的地位。
一、空间对立与男性性别认同 《男孩和女孩》描写了叙述者在现实世界的真实 空间与她描述的幻想空间的二元对立,体现了她对父 亲所属空间与对母亲所属空间的情感对立。二元对 立是结构 主 义 的 分 析 方 法,它 以 索 绪 尔 的 语 言 学 理 论,如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历时与共时等成对概 念为基础,从“结构成分中找出对立的、有机联系的、 排列的、转换 的 关 系,认 识 对 象 的 复 合 结 构。”[4]102著 名的结构主 义 者 罗 兰 · 巴 尔 特 就 认 为 “只 有 通 过 找 出文本中的代码或二元对立才能解释文本中隐藏的 信息。”[5]97因 此,通 过 分 析 小 说 的 表 层 对 立 结 构,可 以探究其深层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小说对父亲所属空间的肯定和赞美显示了叙述 者对父亲男性身份的认同。剥狐狸皮的地下室、狐狸 养殖场和广阔的室外都是属于父亲的空间。在叙述 者眼里,父 亲 所 属 空 间 里 的 一 切 都 蕴 含 着 神 秘 和 美 好。父亲在地下室宰杀狐狸,在长木板上剥狐狸的皮 毛,场面本应是血腥的、残忍的,但叙述者忽视了这些
[摘 要]《男孩和女孩》是艾丽丝·门罗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小说 中的三组对立结构,即空间对立、分工对立和功能对立,展现了叙述者从反叛到妥协的女性性别意识发展历程。 叙述者反叛女性身份的失败,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改造和压迫,揭示了加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说明 女性想要通过依赖男性的方式去改变自身弱势地位是难以成功的。女性只有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定义 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才能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doc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2020年4月《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本文关键词:对立,德拉,现象,婚姻,小说《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本文简介:《菲德拉的婚姻》(TheMarriageofPhaedra)是美国现代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早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收录在《精灵花园》(TheTrollGar-den,1905)中。
其它六篇分别是《弗莱维亚和她的艺术家们》、《雕塑家的葬礼》、《花园小屋》、《魂断荒漠》、《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本文内容:《菲德拉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Phaedra)是美国现代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早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收录在《精灵花园》(The Troll Gar-den,1905)中。
其它六篇分别是《弗莱维亚和她的艺术家们》、《雕塑家的葬礼》、《花园小屋》、《魂断荒漠》、《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保罗事件》。
《菲德拉的婚姻》是根据故事中的一幅画命名的,讲述的是伦敦画家特雷芬尔和艾伦女勋爵之间不匹配的婚姻悲剧。
叙事者是美国画家麦克马斯特,故事是他根据特雷芬尔的仆人詹姆斯所提供出的零零散散的信息拼凑出来的。
麦克马斯特非常仰慕特雷芬尔的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敢登门拜访,在他死后三年才下定决心前往伦敦观赏他未完成的画作《菲德拉的婚姻》并为其写传记,却不幸得知守寡的艾伦无视丈夫的遗愿,决定出售他的遗作和画室,准备嫁给格雷沙姆上尉。
一心想要保护主人画作的詹姆斯不顾一切、冒险偷画的举措打动了麦克马斯特,于是麦克马斯特来到艾伦夫人的订婚典礼劝说她改变主意,却为时已晚,这幅画早已被利益熏心的犹太画商买走,带到了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
评论家对《菲德拉的婚姻》赞誉之词不多,出现在一些零散的评论里,而且批评的声音多于赞美的声音。
赫尔迈厄尼·李(Hermione Lee)认为该篇是凯瑟模仿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的见习之作,不仅语言生硬无味,而且人物死气沉沉[1]; 玛里琳·阿诺德(Marilyn Arnold)认为它是《精灵花园》里最不容易让人记住的一个短篇[2].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菲德拉的婚姻》的表层文本仍然延续《精灵花园》集的主线书写,和其它六篇故事一脉相承,反映了凯瑟对艺术家身份、女性、婚姻的一种思考。
小说《情人》中的二元对立的建构及消解
小说《 情人》 中的二元对立的建构及消解
左秀
(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 院, 重庆 40 1) 075
摘要 : 玛格丽特. 杜拉斯 的《 情人 》 是一篇长期享誉 文坛的长篇 小说 。 文将运 用结构 主 义解读 小说《 人》 本 情 中所存 在 的各种 “ 二元 对 立 ” 素 , 中挖掘 出电影 的深 层 结构 . 所建 构起 来的 “ 要 从 并对 二元 对立” 结构进行消解 , 情人》 为《 这部作品提供新 的赏析角度 , 进一 步巩 固小说在 世界 文 坛的 重要地 位 关键词:情人》 《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消解 “ ; 中图分类号:16 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6 32 1 (0 20 - 180 17 - l12 1 )60 3 -2 -
《 情人》 是玛格丽特. 杜拉斯根据 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著的长篇小 说。 故事发生在 12 年的法国殖民地越南。 99 简是一个 l 5岁的法国 贫困少女 ,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母亲是一所很小学校的校 长, 两个哥哥一个胆小怯懦, 一个吸毒成瘾、 横行霸道 。 —次回学校 的渡船上 , 简认识了中国有钱少爷东尼, ^ 两 迅速萌生好感。他们 经常在东尼的“ 单身公 寓” 里幽会、 玩耍。然而现实的束缚 , 道德的
和分析这部作品,咐 少用结构主义的角度去赏析 。 去艮 本文从结 构主
义的视角出发 , 通过展示小说中所存在的“ 二元对立” 要素来揭示 作品的深层结构 . 并对这些二元对立要素进行消解 , 更好体现小说 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简是贫穷的, 可她是白人, 是殖民者。 尽管家境破落. 但她拥有 标榜地位的最后一张筹码一白种人。 东尼是富有的, 可他是有色人 种, 是在当时没有社会地位的中国人 。自从认识东尼的第一天, 简 就在心里一再强调, 不喜欢中国人 , 她 她和他在一起只是因为钱 , 因为 萍、 懒女 这 的中国人泛指一类族群 , 束 。 不是特指她 的爱人 。 种族差异的枷锁牢牢捆绑着“ 中国情人” 东尼 , 以至于在他面前她 始终处于“ 从属者” 的地位。 初次相遇时 , 1 他习 颤抖不已的递香烟的 5 双手, 彻底暴露了 中的惶恐与胆『 这种 l恐与胆 I 去。 皇 去自始至终 伴随着影片。 当简第一次坐上东尼的车时 . 两人各自靠在车子的一端坐着。 简双手合抱胸前 , 自我保护 , 这是 是少女本能的矜持 , 也是对中国 人的嘲讽和轻视。当学校里的同学知道简和一个中国男人睡觉之
情感外化下的二元对立形象
情感外化下的二元对立形象作者:魏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9期摘要:在狄更斯的创作中,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小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狄更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一、范围极广,小说中范围极广的人物形象塑造对于小说情节推动的作用。
二、情感外化,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细小的暗示以及其他人物之口表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二元对立原则,使小说对立双方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关键词:狄更斯;长篇小说;人物形象;外化;二元对立狄更斯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著名的作家,创作内容十分广泛,除了诗歌,几乎当时所有的文学样式都有所尝试,但其中成就最大、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还要数小说,尤其以其长篇小说的创作见长。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15篇长篇小说,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文学经典作品。
他的长篇小说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反映与批判相结合,充分表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复杂的复杂社会。
小说并不能抽象的表达思想,它的批判必然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既人物形象。
一、范围极广的人物塑造T'S·艾略特认为:“狄更斯塑造人物出色,科林斯以情节擅长。
”可见,人物塑造,是狄更斯小说创作中重点中的重点。
狄更斯长篇小说涵盖极广的社会面貌,从上流社会的宴会到底层社会的贫民窟,从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到工人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几乎涉及到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狄更斯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细致的描写,抓住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
但是由于狄更斯最熟悉的还是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特别善于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惨生活遭遇,以写实笔法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层的虚伪、贪婪、凶残,从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出发,展现出了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图景。
狄更斯的小说往往篇幅十分庞大,内容繁复,并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事件或者相互之间有一定联系的事件贯穿始终,而支撑起这些长篇小说整体框架的正是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这些人物形象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王烈琴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3)006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提出了颠覆二元对立等级模式的设想,并在小说的语言、创作技巧上向传统的小说模式进行了挑战.伍尔夫的这部小说的创作体现了对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有意识的应用.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王烈琴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721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颠覆二元对立--《到灯塔去》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J], 陈志杰;李慧勤
2.灯塔中的守护天使——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到灯塔去》 [J], 孟繁君;常巍
3.男女二元对立的颠覆——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羞耻》 [J], 周霞
4.从颠覆的二元对立看《明智的孩子》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J], 彭明艺
5.从对立走向对话──解读《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的两性原则及雌雄同体的隐含意义 [J], 杨跃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别的凝视机制: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认同
性别的凝视机制: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认同
姚月洁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视觉文化中性别凝视的机制经历了二元对立到多元化认同的发展:传统的性别二分角度,以观众的生理性别来分,主要将凝视分为男性凝视和女性凝视;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酷儿理论的出现挑战了二元对立的观念,提出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性。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姚月洁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6
【相关文献】
1.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论《飘》中的双性同体意识 [J], 彭晓娥
2.论《十九世纪妇女》对父权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 [J], 廖衡
3.难以逾越的鸿沟——论《欲望号街车》中的性别二元对立 [J], 李静
4.男性气质焦虑、挫折与顿悟--乔伊斯《死者》对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 [J], 陈玲
5.女性性别意识的发展历程
——门罗小说《男孩和女孩》的二元对立因素解析 [J], 姚匀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对立到共存——《达洛维夫人》中的二元对立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从对立到共存——《达洛维夫人》中的二元对立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达洛维夫人》是英国作家E·M·福斯特所著的小说,讲述了英国上层社会的达洛家族与印度民族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小说中,二元对立现象居多,包括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种族间的对立等。
如何分析这些二元对立因素,并探讨他们之间是否能够实现和谐共存,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达洛维夫人》中的二元对立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他们的本质与产生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不同社会间文化、种族等不同因素之间的和谐共存。
三、研究内容1. 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及其冲突,通过对小说中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场景进行剖析,探讨如何消弭文化间的矛盾,实现文化融合与交流。
2. 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二元对立阐释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和产生原因,剖析小说中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关系及其矛盾,探讨如何实现殖民地的平等和自由权利。
3. 种族间的二元对立分析不同种族间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区别,并探究其所带来的种族间的对立现象,依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描写,研究如何消弭种族间的敌对感情,促进种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小说中每个二元对立因素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不同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提出针对不同对立因素的解决方案。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如何加强不同社会间文化、种族等不同因素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可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谐共存,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查阅与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的范围和实施方案,完成研究方案撰写;第二阶段: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二元对立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取关键数据和资料;第三阶段: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归纳和统计,分析不同二元对立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展望;第四阶段: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评审申请和答辩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德拉的婚姻》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现象《菲德拉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Phaedra)是美国现代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早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收录在《精灵花园》(The Troll Gar-den,1905)中。
其它六篇分别是《弗莱维亚和她的艺术家们》、《雕塑家的葬礼》、《花园小屋》、《魂断荒漠》、《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保罗事件》。
《菲德拉的婚姻》是根据故事中的一幅画命名的,讲述的是伦敦画家特雷芬尔和艾伦女勋爵之间不匹配的婚姻悲剧。
叙事者是美国画家麦克马斯特,故事是他根据特雷芬尔的仆人詹姆斯所提供出的零零散散的信息拼凑出来的。
麦克马斯特非常仰慕特雷芬尔的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敢登门拜访,在他死后三年才下定决心前往伦敦观赏他未完成的画作《菲德拉的婚姻》并为其写传记,却不幸得知守寡的艾伦无视丈夫的遗愿,决定出售他的遗作和画室,准备嫁给格雷沙姆上尉。
一心想要保护主人画作的詹姆斯不顾一切、冒险偷画的举措打动了麦克马斯特,于是麦克马斯特来到艾伦夫人的订婚典礼劝说她改变主意,却为时已晚,这幅画早已被利益熏心的犹太画商买走,带到了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
评论家对《菲德拉的婚姻》赞誉之词不多,出现在一些零散的评论里,而且批评的声音多于赞美的声音。
赫尔迈厄尼-李(Hermione Lee)认为该篇是凯瑟模仿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的见习之作,不仅语言生硬无味,而且人物死气沉沉; 玛里琳-阿诺德(Marilyn Arnold)认为它是《精灵花园》里最不容易让人记住的一个短篇【2】.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菲德拉的婚姻》的表层文本仍然延续《精灵花园》集的主线书写,和其它六篇故事一脉相承,反映了凯瑟对艺术家身份、女性、婚姻的一种思考。
"二元对立原则";最初是由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提出来的重要的语言学理论,用于研究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语言与言语、句段和联想之间的关系。
后来布拉格学派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发展了索绪尔二元对立的语言学理论,创造性运用它分析诗歌,形成了语言学诗学流派。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文学中的民间故事和神话,后来的评论家受到启发逐渐开始运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典型文本,以揭示蕴含在表层文本中的深层文本的涵义.《菲德拉的婚姻》的表层文本反映了男女之间、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情欲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二元对立。
这些二元对立项并非单纯的并置,故事的含义深藏于其中,其秩序被颠覆、被倒置,即女优于男,非艺术家优于艺术家,理想世界优于情欲世界。
一、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
薇拉-凯瑟在创作早期认为"严肃的艺术应该是男性涉足的领域";,莎土比亚、福楼拜、詹姆斯等男性大师都是她敬仰、模仿的文学前辈。
虽然在《精灵花园》中,凯瑟所塑造的女性大多不是艺术家,不过却或多或少的与艺术沾边,例如《弗莱维亚和她的艺术家们》中的弗莱维亚是艺术家的妻子;《雕塑家的葬礼》中的莫瑞克夫人是雕塑家的母亲;《花园小屋》中为了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嫁给富商,毅然放弃自己音乐梦想的卡罗琳;《瓦格纳作品音乐会》中为了爱情与情人私奔而放弃音乐教学的乔治亚娜婶婶。
若不是她们轻视或者抑制自己的艺术才华,或许能成为艺术家。
《菲德拉的婚姻》中的女主人公艾伦是画家特雷芬尔的妻子,两人之间的对立冲突集中体现在婚后的生活当中。
他们的婚姻在外人眼中看似幸福,实际上一点都不幸福。
这种无形无影的婚姻战火无不弥漫在字里行间。
两人隶属不同的社会阶层,艾伦属于英国贵族阶层,是一位拥有贵族头衔的女勋爵;特雷芬尔则是小烟草零售商的私生子,自幼在画招牌的人那里当学徒,一直游手好闲、桀骜不驯、目不识丁,后来进入夜校拜师吉利尼,吉利尼把这块泥坯重新塑造成一名自成流派的画家。
艾伦叛逆、桀骜不驯、敢于下嫁给一个平民,公然藐视上层社会的统治秩序,使特雷芬尔通过婚姻得到了准男爵的头衔。
两人排除万难最终走到一起,本应永远幸福的生活下去,凯瑟并没有让他们的婚姻延续童话故事的模式,而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其真实的婚姻生活。
由于两人背景、个性、爱好、品味、朋友圈的差异,他们婚后的生活简直是一个灾难,可谓是"冰";与"火";的争斗。
特雷芬尔热情、狂热、有想象力,而艾伦冷漠、高傲、有杀伤力。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特雷芬尔的才华似乎吞噬了他最亲的人,甚至摧毁了他本人。
他与艾伦的婚姻是失败的,而他的《婚姻》竟是呕心沥血未完之作,耗尽了他的精力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
借用艾伦姐姐玛丽夫人的话,"他是个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英国的上流社会无法真正理解并认同出身中产阶级的特雷芬尔所表现的"真正的艺术";; 不仅如此,玛丽还认为特雷芬尔粗暴的对待她的妹妹,"他肆意践踏过她心中的一切。
女人不会从那种伤害中恢复过来,至少艾伦这样的女人不会。
她们内心深处会继续留血";①。
而艾伦的不幸在于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了阶级的禁锢,屈尊下嫁给了一个画家。
这个贵族出身的女子想在婚后改造丈夫,让她丈夫和她一样有社会修养。
"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一种误会的基础之上,他没日没夜的工作,聚众狂欢,放荡粗野,侮辱她的朋友,把他的朋友强加于她";②。
更要命的是两人对艺术的认知不同,艾伦无法欣赏丈夫的画作。
她敢于在他面前坦白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让他把画扔掉,气得他大声谩骂并扔掉画笔。
艾伦则小心且冷漠的提起裙子,目光镇定,高抬着下巴不紧不慢的走出画室。
一方面妻子欣赏不了丈夫的画作,一方面丈夫因为对艺术的坚持不会为她做出如何改变和让步,继而恶化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经过这次争吵,她再也没有走进画室。
两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决裂。
艾伦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抗,这表现在丈夫生前与之冷战,在他死后,艾伦一边篡改丈夫的传记,一边修改他的遗嘱,把他的全部作品和画稿捐献给了X 画廊。
《婚姻》以高价卖给犹太画商。
理由是特雷芬尔生前花掉了她相当大一部分财产,她要补充自己那份世袭家产。
在故事结尾艾伦还宣布与没有收入的格雷沙姆上尉订婚,想再一次做回婚姻的主人。
艾伦的行为一步步蔑视并颠覆夫权,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她的举动是一种威胁,这也让仆人和麦克马斯特感到寒心。
正如凯瑟所言"已婚的夜莺鸟很少会歌唱";(Married nightingales seldom sing).凯瑟本人终身未婚,她在作品中对婚姻流露出悲观、质疑、不赞同的态度,不幸的婚姻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例如《菲德拉的婚姻》中画家和妻子一同缔造的水火不容的婚姻,《拓荒者》中亚历山德拉和卡尔友谊式的无性婚姻、弗兰克枪杀有婚外恋的妻子玛丽、《我的安东妮亚》中卡特的婚姻充满伤害和毁灭,为了不让妻子继承自己的财产,他决定让妻子比自己先死,残忍的杀害了她之后再自杀。
《我致命的敌人》中主人公对丈夫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从这些描写当中可以看出凯瑟对待婚姻的态度,即婚姻所体现的联结意识是扼杀自我的根源。
二、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二元对立。
故事中的艺术家是麦克马斯特和特雷芬尔,非艺术家是特雷芬尔的仆人詹姆斯。
作为叙事者和故事的参与人,麦克马斯特讲述的故事是根据詹姆斯对画家主人断断续续的回忆拼凑出来的。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画家麦克马斯特(MacMaster)的人名里"master";是"大师";的意思。
事实上人非其名,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而是一名对艺术认识浅薄的美国画家。
他本人十分矫揉造作,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作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他没有创作出什么好的作品,艺术成就远远不及特雷芬尔。
在故事里作为特雷芬尔的仰慕者和后辈,他对艺术和人生、男人和女人的看法很传统。
和麦克马斯对立的人物是非艺术家的詹姆斯。
根据莎拉-奥布赖恩(Sharon O' Brien)的观点,凯瑟是以自己的偶像作家亨利-詹姆斯为其命名的,詹姆斯是特雷芬尔画室的看守人。
在故事的开头他的主人已经死去,詹姆斯一出场就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又宽又大,一看就知道他穿的是主人生前的旧衣。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逐渐得知他在年幼的时候被特雷芬尔收留,帮他打理画室,特雷芬尔教他调色,在不断相处的过程中内心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特雷芬尔的影响,渐渐的理解了主人的画。
两人的关系是主仆,也是朋友,又是志同道合的艺术追随者。
詹姆斯来自社会底层,他同情主人不幸的婚姻,不喜欢艾伦夫人那伙傲慢的朋友,认为主人原本是个自由自在的绅士,过得很快活。
可自从他迷上艾伦夫人,简直完全变了样,身子饿瘦了,脸色愁白了,人完全垮了。
他认为"正是那幅画杀了主人;正是那幅画毁了他";.主人因中风死去后,妥善保管《婚姻》成为詹姆斯的天职,这幅画在他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得知艾伦以高价卖掉《婚姻》时,他异常悲伤、沮丧。
紧接着詹姆斯冒着坐牢的危险不顾一切后果偷走了这幅画,雇了一辆马车穿越浓雾笼罩的伦敦市,深夜来到麦克马斯特所住的旅馆,恳求这个美国人把画藏到巴黎,因为他不愿意主人呕心沥血的画被卖给对艺术无知的人。
凯瑟运用反讽和二元对立倒置的手法表达了她对艺术的看法,通过詹姆斯盗画把平淡的娓娓述来的故事推向了高潮。
试想作为一个局外人,一个称不上艺术家的业余爱好者居然是故事中唯一真正关心那幅画的人。
也许和搞艺术的人呆得太久了,受到了画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心接受了其思想,詹姆斯才是真正关心画的命运的人,画比他自己的名声和生命更重要。
而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和詹姆斯相比,作为画家的麦克马斯特对《婚姻》的珍视度和保护意识远不及不是画家的詹姆斯。
他劝说艾伦改变主意的言语远不如詹姆斯偷画的行动那么真切、那么自然、那么有力。
事实上,故事一开头詹姆斯身着画家的旧衣,画家虽已死,詹姆斯在故事中俨然是画家的影子,他和画家一样对真正的艺术的热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三、情欲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二元对立。
《婚姻》是特雷芬尔生前留下的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是他的代表作。
据说凯瑟在1902 年曾游历英国,在英国博物馆见到了以忒修斯为题材的画,受其影响把这个事件写到了故事当中。
在《婚姻》的画中,画的是希腊神话故事。
菲德拉是希腊神话英雄忒修斯(杀死牛头人身怪物弥诺陶洛斯)的妻子,被忒修斯强娶,此时的忒修斯已经不是翩翩少年英雄了,而是到了耄耋之年。
不幸的是,她爱上了忒修斯的儿子希波吕托斯,被其拒绝后羞愤上吊自杀。
临死前她留下一封信给忒修斯,诬陷继子强奸她,试图令其父子不和。
特修斯不相信儿子的无罪声明,将其放逐。
特雷芬尔根据神话传说改编了该故事,这幅画是他世界观的终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