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汉代文字
汉代文字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一、汉代文字材料1、简牍文字。
目前已经发现的汉简很多,参看下面所附汉简发现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居延、银雀山、凤皇山、阜阳等西汉早期简牍(属古隶书);还有定县、大通西汉晚期简牍,武威东汉早期简牍;以及居延汉简(跨度大,有草书)。
百年来汉简发现表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定县汉简2、帛书目前发现的汉代帛书主要有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容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等,均属于西汉早期的古隶书。
帛书老子甲本3、石刻文字汉代简帛文字被发现之前,主要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刻石。
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等。
“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
“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的。
“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
“石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
“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
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
汉武帝
思想文化教育上
创立太学
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 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 文官制度。
思想文化教育上
在长 安创办中 央太学和 地方郡国 学两级官 学。
思想文化教育上
乐府
乐府一名本指管理音乐的官府。汉武帝在 掌管雅乐的太乐官署之外,另创立乐府官署, 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采诗夜诵, 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 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后人 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乐府。
军事外交上
击溃匈奴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 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 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 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 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 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 展。
军事外交上
楼兰之战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从 票侯赵破奴率兵数万击姑师(车师)及楼兰。 姑师也多次袭杀汉使。赵破奴令数受楼兰追杀、 拦截之苦的王恢为先锋,率700人,攻破楼兰, 俘楼兰王。楼兰降服于西汉。
军事外交上
开拓西南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朝积极准备重新开拓西 南夷,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平南越,接着 “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 侯始依南粤,南粤已破,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 郎王”。汉朝全部控制了夜郎地区。接着又诛反抗汉朝的邛 君、笮侯,冉駹等部皆震恐,请求置吏,汉朝便“以邛都为 粤(越)嶲郡,笮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 为武都郡”。将蜀西部的西夷地区完全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 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 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穷兵黩 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 (公元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 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 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第五章 汉代的法律制度1
第二节 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二、东汉对西汉法律的继承与改造
东汉王朝继承汉律,改变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释放奴婢: 光武帝刘秀出于恢复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多次 颁布释奴法令。 二是减轻刑罚。东汉时期各代皇帝发布减刑诏 书50余件。 东汉后期,法令日渐严苛,激化矛盾,导致其 统治的灭亡。
背景4:黄老学派和道家的关系
黄老道家是道家的两大分支之一。在战国秦汉 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 魏晋玄学崛起后,它的地位才被老庄派取代。 而且它与老庄派关系非常密切。今本《道德经》 就是老子原始思想和黄老思想共同融合的结果, 即使是老庄派的代表作——《庄子》,也深深 的打上了黄老思想的烙印。
第五章
第一讲
第一节
第二节
汉代的法律制度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 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第一节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
一、汉初的政治形势与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 思想
无为:顺从人民的意愿,遵从自然的发展。 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必须轻徭 薄赋、省减刑罚、与民休息(即政府尽量不干预百姓 的生产和生活,减轻剥削和压迫,让百姓能在相对平 静的社会环境中休养生息)。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但须以德 为主,以刑为辅,先德后刑,刑罚要轻缓,法令要省 减,即“无为而治”。 陆贾《新语·无为》:“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 重,行罚者不患薄,布赏者不患厚,所以亲近而致远也。” 刘安《淮南子》:“省事”、“节欲”,“反于无 为”,德主刑辅,以求取得民心,天下大治。
第二节 两汉的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
三、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四)法律注释著作: 对“律”的解释,使之合乎儒家道德精神,若 得到皇帝认可,便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如 “郑玄章句” (五)《春秋》经: 在遇到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却不合乎儒家道德 的案子, 司法官依《春秋》经义断案。其具有 凌驾于各种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
汉的成语_
汉的成语汉的成语:拔赵易汉、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彪形大汉、饱汉不知饿汉饥、拔赵帜易汉帜、楚界汉河、胡言汉语、河汉无极、河汉江淮、汉人煮箦、好汉不吃眼前亏、汉官威仪、汉贼不两立、江汉朝宗、绿林好汉、邈若河汉、门外汉、披霄决汉、骑牛读汉书、气逾霄汉、气冲霄汉、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铮铮铁汉、不到长城非好汉、痴心女子负心汉、痴心妇人负心汉、汉武托孤、汉皋解珮、好汉做事好汉当、好汉惜好汉、好汉英雄、河汉予言、河汉吾言、河汉斯言、花腿闲汉、江汉之珠、江淮河汉、男子汉大丈夫、气凌霄汉、墙外汉、秦皇汉武、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英雄好汉【成语解释】(1)拔赵易汉: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2)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
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3)彪形大汉:彪:小老虎,比喻躯干壮大;汉:男子。
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
(4)饱汉不知饿汉饥:饱:吃足;饥:饥饿。
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1 / 5(5)拔赵帜易汉帜:帜:旗帜;易:换。
比喻偷换别人的胜利成果(6)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
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7)胡言汉语:犹言胡言乱语。
(8)河汉无极: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
银河广阔,无边无际。
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
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
(9)河汉江淮: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
比喻胸怀宽广。
(10)汉人煮箦:汉:汉中地区,在今陕西省。
箦:席子,此指竹席子。
汉中有个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当作竹笋来煮着吃。
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11)好汉不吃眼前亏:俗语。
指聪明人能识时务,暂时躲开不利的处境,免得吃亏受辱。
(12)汉官威仪: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
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13)汉贼不两立:比喻有我无你。
汉画像石、砖刻画
总之,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其特点是写实。《淮南子》中说:“寻常之处,谨毛而失貌。”高诱注:“谨细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即要抓在对象的比例动态,从大处着眼。刻画主要讲究线条,粗细交错,变化转折,简朴拙质,奔放活泼为其特色。
表现地主贵族享乐生活的,有密县打虎亭一幅疱厨图和饮宴图,内画杀鸡、宰牛、酿酒、烹调的情节,婢仆择盘进馔的图象和宴请宾客的场面。表现娱乐的,有沂南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图,内有惊险的马戏,丰富多彩的杂技,鱼龙曼衍之类的化装节目。在一幅画幅中,表现数十个精彩节目,非常现实生动。小幅构图,有表演七盘舞,或描绘巴俞舞等。洛阳出土的汉画砖中绘有上林虎圈斗兽图。又有军面戏(翻筋斗)、舞偶人戏(傀儡戏)。其他还有鸟获扛鼎、跳丸、跳剑、走索、钻刀圈、马上倒立图景,以及坐着观舞的人,蓄养倡、伎、优伶,宴会,歌舞、吹竽、弹琴图景。表现各种劳动的,有汲水、烧火、杀猪、宰羊、杀鸡、打鸭、烧茶、煮饭。在狩猎图中,可以看到猎人和猛兽搏斗。
山东的画象石最多,总数已达1000块以上。山东安丘汉画像石墓,60多幅画面,内容丰富,神话传说,奇禽异兽,历史故事,社会生活无一不有,表现墓主死后“极乐生活”。除现存的武氏伺、郭巨祠外,还有山东肥汉画石像、山东沂南画像石墓等。根据《水经注》所记,汉人李纲、朱鲉、鲁峻、蔡昭、张伯雅、曹嵩、盛允、尹俭、王子雅等也有石墓。
这在全国各地所发现的墓中还不是最大的。这数以千计的画像石,是在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两汉的石刻画,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就山东及淮海地区来说,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经济上有渔盐之利。《战国策》记载,苏秦为赵合纵说齐时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及车,人肩摩,连袄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山东的乐舞百戏的画像石,正是临淄富实的写照。
汉代雕塑艺术的特点
汉代雕塑 产品推介: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
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
石刻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
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1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3公里。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它们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设置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故而又称汉昆明池石刻。
牵牛石像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
这组石刻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
牵牛石像 另一组著名的西汉大型石刻,是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
现存作品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石蟾、卧牛、野猪、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犊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块。
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
立马石刻,亦称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体。
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赞颂霍去病反击匈奴侵扰所建树的赫赫战功,是汉代纪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现存两汉大型石刻,尚有陕西省城固县饶家营汉博望侯张骞墓前的1对石虎(或称石辟邪),约雕造于西汉元鼎(前116~前111)年间,虽已严重风化,犹存雄健姿态。
另有咸阳石桥乡出土的石蹲虎、山西安邑出土的石走虎、青海海宴出土的石虎座等。
西汉小型石刻,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跽坐石俑、西安坝桥及兴平北吴村出土的石虎镇等。
汉简介——精选推荐
汉简介噶当派⼗六尊相据《千⼿千眼观世⾳菩萨圆满⽆疑⼤悲⼼陀尼经》载称,观世⾳在过去⽆量劫时,听千光⽟静住如来说“⼴⼤圆满⽆疑⼤悲陀罗尼经”,发愿要利益⼀切众⽣,于是长出千⼿千眼。
中间画的即是⼗⼀观⾳。
唐卡除了画千⼿千眼观⾳之外,周围还画有噶当派的⼀些重要⼈物及其供奉的佛像。
此唐卡称噶当派⼗六尊。
⼤慈贡嘎宁布嗡阿玛哈布美班智阿南达嘎尔哞(咒语)⼀0九⼆年,通达⽂学、历算,精通佛学论著及章法,对艺术、医学、声明学、修辞学亦有很深的造诣,为世⼈所称诵。
在章·达玛宁布⼤师处学《⼤乘阿毗达摩砸集论》,在格西仓·仁钦扎巴处学《五部地论》和《⼆律仪》;另从师众多⾼僧⼤德,博览群书,精通⼤⼩五明,严守三律。
有菩萨慈悲⼼肠,不贪欲妄念,⼀⼼修法,侍奉上师,终于证得正果,亲眼⽬睹本尊上师,贯通教义教规,神变显⽰⽆穷,⽤秘乘,秘诀的⽢露滋润每⼀个求法⼈的⼼灵。
论著除《释量论⼗⼀解》外另有两部。
公园⼀⼀五⼋年,藏历第三⼟虎年九⽉⼗四⽇语耶茹觉若卡圆寂,享年六⼗七岁。
⾄尊扎巴坚赞嗡阿巴札热噶亚夏达杂吽(咒语)公元⼀⼀四七年⽣,从会说话起,便爱幽静,不吝啬,肯学习,⾮同⼀般孩童。
⼋岁时,从降森·达⽒坚赞处受梵⾏居⼠戒,守戒甚严,既便是细微戒律从不违犯,胜过出家僧⼈。
平时除会织曼荼罗外从不动荤。
⼗岁,受《律依⼆⼗颂》及聆听了密宗修持仪轨等。
⼗⼀岁,在尊师等众多学⼠⾯前回忆讲述了佛教经典,学者们为之惊叹,起名为洛卓钦布(⼤智)。
新川弟⼦是萨迦班智达。
平时著述⽴说,著作⾔简意赅,通俗上⼝,符合众⽣⼼愿。
修持密乘证得正果,本尊佛为之加持。
获得⼤智,能解除神和龙王等的疑虑。
如有需要神龙便为之效⼒。
遇有疑难瑜伽⼤⾃在便会解答。
有次禀告法师:“吾欲往极乐世界观游”。
随即前往,在那⾥留住许久,之后,⼜往北⽅⾦⾊神界,以摄轮王⾝份遨游整个佛国。
回投原⾝⼜修持⼤⼿印法,并证得正果。
于公元⼀⼆七六年,藏历第四绕回⽕⿏年⼆⽉⼗⼆⽇乘密乘缘起次第圆寂归天。
“汉”的由来及汉民族的形成
“汉”的由来及汉民族的形成作者:曾秋霞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汉”的由来是中国民族史中最为基础的认知,掌握这一认知,通过外族对我族的称呼,,结合斯大林对于民族形成的定义,以及汉朝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以确定汉民族具体的形成时期。
关键词:刘邦汉王朝汉民族公元前20年(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刘邦起兵响应,称沛公。
初属于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
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
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
同年二月,项羽由于不满刘邦以逸待劳先进入咸阳,所以片面毁约,故意将其分封到当时较为蛮荒的汉中、巴蜀一带为汉中王,统治汉中郡、蜀郡与巴郡一带。
不久,刘邦以项羽负约,旋与项羽连年争战(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南下,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正月,诸侯王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
2月28日(正月[汉书为二月甲午]),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国号“汉”,史称“西汉”或“前汉”。
先定都洛阳,不久迁到长安(今陕西西安)。
刘邦为什么在取得统一后还把这个曾经带给他侮辱的“汉”字定为国号呢?大致有以下原因:一、刘邦曾为“汉王”。
秦朝灭亡后,项羽封王18个,每个王统治一个小王国。
他把刘邦封为汉王,把刘邦的小王国定名为汉。
因为刘邦小王国的都城设在南郑,而南郑是秦时汉中郡的官署驻地。
而汉中郡一名,又来源于汉水一名,所以刘邦把他的小王国定名为汉。
也就是说汉中是他的发祥地,古人很看重这一方面。
二、“汉”字含义意为美。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心中不满,军师萧何劝他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孟康曾解释说:“语,古语也,言地之有汉,若天之有河汉,名号休美”。
晋时也有人说:“流俗语云天汉,其言常以云配天,此美名也”。
在刘邦创立汉朝之前,没有“汉人”、“汉族”之说。
而在汉朝创立之后,西方、北方等汉边界之外的民族,便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
汉明帝半封其子,抑制封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明帝半封其子,抑制封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的教训,分封同姓子弟为藩王,以此成为皇室的屏障。
在藩王分封之时至亲子弟往往被分于险阻要地,扼守天下之吼,这是汉王朝在分封子弟时的基准。
汉王朝统治者希望通过至亲血缘关系来维系藩王与中央之间的关系,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汉王朝对全国有效的控制,确保汉王朝国祚的长久。
但是由于藩王自身的骄纵与野心往往促成了藩国与中央的矛盾,藩王在其国内是最高统治者,但相对于中央其只是臣,这种权利形式上的落差,以及对权力再分配上的造成的利益不均,使得藩王借于藩国的势力力图实现权利的再分配,这种权利的再分配往往是倾向于自身的,故在历代王朝中藩王与中央的矛盾不能被根除。
但是藩王的叛乱必定是少数,藩国在王朝的巩固上确实起到着积极作用,正是分封的存在使得统治集团实现了利益均沾,缓解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的矛盾,因此历代王朝都奉行分封制度。
但在分封上往往是遵守至亲子弟王于善地的原则,而汉明帝时期却出现了与潮流不同的分封趋势,其对自己子嗣的分封则是以光武帝分封为依据的半封其子。
汉明帝为何半封其子《后汉书·后纪》记载:十五年,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悉半诸国。
后见而言曰:“诸子裁食数县,千制不已俭乎?”帝曰:“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岁给二千万足矣。
”汉书上记载汉明帝此处半封其子是因为对于先帝的尊重,自己的皇子不能与先帝的相比,其目的是说汉明帝是为孝帝,并且是为仁兄弟。
首先,根据这段记载汉明帝不让自己的皇子与先帝皇子等同,使自己的皇子降格为先帝皇子的一半,这是对先帝的尊崇,认为先帝的功德自己是无法比拟的。
光武帝作为中兴之主,恢复了汉室江山,其功德可以与高祖皇帝相比拟,这是后汉任何皇帝所不能比拟的,从这点出发汉明帝裁抑诸子,使得诸子不能与先帝诸子相比较是对先帝的尊崇。
其次,先帝的诸子对于自己来说是为兄弟,自己裁抑诸子而尊崇自己的兄弟是为亲亲之举,这就是对自己诸兄弟的无形的恩宠,这就显示了汉明帝对于诸位兄弟的恩情。
中国两汉时期的经济(公元189年)
中国两汉时期的经济(公元189年)中国两汉时期的经济(公元189年)在共同推翻秦朝之后,刘邦⼜在中原逐⿅中打败项⽻,于公元前202年统⼀全国,建⽴了汉王朝。
汉朝包括了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和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两个阶段,长达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统治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创意义。
汉王朝在亚欧⼤陆的东部建⽴起⼀个幅员千⾥的帝国,声威之显赫不亚于⼤陆西部的罗马帝国,构成了古代⽂明中光辉灿烂的⼀幕。
1.农业和农民经济(1)两汉农业⽣产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的农业⽣产⼒有了飞跃发展,⽜耕和铁农具的⼴泛使⽤,标志着农业的重⼤进步。
两汉时期,⽜耕和铁农具在全国得到推⼴,使⽤更为普遍,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京城长安和三辅地区,教⽼百姓使⽤2⽜3⼈的耦犁法耕⽥。
东汉章帝时,王景做庐江(今安徽中部)太守,"教民犁耕。
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东汉⼈崔寔记载辽东地区犁耕的使⽤,"今辽东耕犁,既⽤⼆⽜,两⼈牵之,⼀⼈将耕,⼀个下种,⼆⼈挽耧,凡⽤⼆⽜六⼈",远在岭南的九真地区(今越南中部),东汉初年也开始使⽤⽜耕。
汉代⽜耕的普及,还可从考古材料中得到验证,内蒙、⼭东、江苏、河南、陕西等地出⼟的汉墓壁画、画像⽯,都多次发现有⽜耕的图画,⾜以反映⽜耕在汉代普及之⼴。
铁器在汉代农业⽣产中也得到重视。
汉武帝为了推动农业的改良,在中央的⼤司农设置了铸铁之官,同时在全国44个郡县设置了铁官,"作铸铁器,给⽤甚众".两汉的⽔利⼯程建设甚丰。
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朔⽅、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以溉⽥,⽽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太⼭下引汶⽔,皆穿渠为溉⽥,各万余顷。
佗⼩渠披⼭通道者,不可胜⾔",汉代修渠灌溉相当普遍。
关中地区的⽔利灌溉最为发达,汉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规模较⼤的灌溉渠道。
我们都经常说“汉奸”,这个“汉”字,指的是“汉族”的“汉”吗?
我们都经常说“汉奸”,这个“汉”字,指的是“汉族”的“汉”吗?二言三拍03-07 22:2622赞踩汉奸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
按照《辞海》定义,汉奸原指汉族之变节败类,后演变为“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
通俗一点说,汉即国家,汉贼即国贼。
有一种说法曾甚嚣尘上,即“只有汉族才有那么多汉奸”。
关于“汉奸”这个词的来由,有此一说:汉奸一语,肇于汉初御胡,行于两宋抗金,复兴于清末列强侵,大盛于伪满及抗日时期矣。
据清人《汉奸辨》云:“中国汉初,始防边患,北鄙诸胡日渐构兵,由是汉人之名,汉奸之号创焉。
”可见于汉时乃指媚胡之人。
“汉奸”的构词法相当奇特。
由于“奸”字有出卖国家、民族、集团利益的人的义,譬如“奸臣”。
现在的人也往往认为,“汉奸”的字面解释就是出卖汉族利益的人的意思。
但是,我们仔细考究“汉奸”这个词的历史典故,却会发现,用“汉奸”来称呼那些背叛汉族的人,其实是错误的。
最先引起疑惑的是清末《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文》: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该说满清一朝是最最防汉抑汉的,怎么慈禧也开始用起“汉奸”这个词了呢?难道说,满洲八旗的汉化真的如此彻底,连宣称“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慈禧也在宣战文中维护汉人的正统,将背叛满清政权的人视为“汉奸”?这事越想越叫人蹊跷,幸而有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朋友告诉我,“汉奸”这个词是从《清史稿》开始才出现的,从前的二十四史,以及我们手头掌握的清以前的资料,均没有这个词的记载。
甚至连明朝灭亡后那些矢志抗清的明遗们。
如果“汉奸”的本义真的是汉族的投敌者的话,为什么率先使用这个词的并不是那些明遗,而是满清的统治者们呢?这是否意味着,比起明遗们,满清统治者们更加痛恨“汉奸”?而这又是为什么呢?仍然是《清史稿》中的“汉奸”搜索结果:前七处均是对参与西南少数民族抗清活动的汉人的称呼,只有最后一处的“汉奸”和欧洲列强有所牵扯。
谈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而在艺术成就方面,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和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是我们学习两汉乐府诗应该重点学习的部分。
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擅长选取富有诗意的生活镜头来展现人民大众的生活,叙事题材有明显的尚奇现象,选择常见的生活情景也都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对人物的刻画方面将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绝无雷同。叙事方面两汉乐府诗叙事诗大多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大多数叙事诗多具有完整的情节,不局限于一两个生活片段,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述的一般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述,一条是刘兰芝与婆婆、兄长的矛盾及冲突;一条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相互同情和日益加深的过程,这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而在有头有尾的故事中叙事又是详略得当,繁简有法的。汉乐府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作者都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将叙事诗和抒情诗分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距。而在篇幅上,则是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在刻画人物时,则习惯于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汉组词成语
汉组词成语一、“汉”字的组词(一)两字词语1. 汉字释义:记录汉语的文字。
例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 汉族释义:中国的主体民族。
例句: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3. 汉语释义:汉族的语言,是中国的主要语言。
例句:他正在努力学习汉语。
4. 汉水释义:也称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
例句:汉水流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5. 汉学释义:①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而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②外国人指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
例句:这位外国学者对中国汉学很有研究。
(二)三字词语1. 男子汉释义:男人,强调男性应有的坚强、勇敢等品质。
例句: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遇到困难从不退缩。
2. 汉白玉释义:一种白色大理石,可以做建筑和雕刻的材料。
例句:故宫里有很多汉白玉雕刻的栏杆。
(三)四字词语1. 汉官威仪释义: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
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例句:他试图恢复汉官威仪,以正朝纲。
二、“汉”字的成语1. 楚界汉河释义: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
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例句:两国在边境地区形成了楚界汉河的局面。
2. 绿林好汉释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
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例句:这些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深受百姓爱戴。
3. 气冲霄汉释义:形容魄力非常大。
例句:他的英雄气概气冲霄汉。
4. 河汉江淮释义: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
比喻胸怀宽广。
例句:他有河汉江淮般的胸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5. 江汉朝宗释义:指江河奔流入海。
也比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例句:在时代的浪潮下,各种力量如江汉朝宗般汇聚。
古代帝王故事之汉昭帝
古代帝王故事之汉昭帝导读:本文古代帝王故事之汉昭帝,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汉昭帝生平简介中国西汉皇帝。
刘弗陵。
汉武帝少子。
公元前87~前74年在位。
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病重时,立刘弗陵为太子,同时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共同辅佐少主。
刘弗陵即位为汉昭帝,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决断朝政,继续实行武帝晚年的政策,与民休息。
短短几年内,流民稍迟,田野益辟。
始元六年(前81)命桑弘羊征召贤良文学召开盐铁会议,问民之疾苦,贤良文学力主罢盐铁、酒榷、均输官,以示节俭,对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起了促进作用。
元凤元年(前80),燕王旦、上官桀与桑弘羊谋废昭帝而立燕王。
事情败露,上官桀与桑弘羊被族诛,燕王旦自杀。
昭帝统治期间,西汉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汉昭帝的事迹故事汉武帝少子,母赵婕妤(即钩弋夫人)。
幼年即位,初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共辅国政,继续实行武帝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
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因武帝时期官营盐酒铁及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遭到“贤良、文学”的批评,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不久与匈奴和亲。
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更改武帝时制度。
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史称刘弗陵自幼聪明多知,又长得身高体壮,很受武帝宠爱。
原太子刘据被杀,太子之位一直空缺。
武帝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吕氏之乱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将其母赵婕妤赐死。
第二年,汉武帝临死之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公元前87年二月戊辰,武帝死后第三天,刘弗陵继位称帝,明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
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朝政大权由霍光执掌。
但据史书记载,少年的汉昭帝也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
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诬陷辅政大臣霍光,结果被14岁的昭帝识破阴谋。
汉的来源
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伏羲女娲给了我最初的模样
-当夸父追逐着自己的理想
-当后羿射下第九颗太阳
-我的始祖开始走出蒙昧洪荒
-将一个不朽的传奇开创
-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其实,华夏这个概念并不是夏朝上朝提出的,而是周朝提出的。如果夏商是克里特岛文明,则周朝就是取而代之的希腊文明。
周朝已经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尊王攘夷”,“德以睦华夏,刑以威四夷”,“夷狄无信,不如伐之”等等,跟后世汉人的所谓“夷狄弱则卑伏,强则寇盗”的看法一致。这说明,在血统和文明上,已经有了深厚的华夏认同。这是民族形成的根基。这跟某些民族单靠一个军事强人形成的暂时的强盗联盟,大不相同。
-让我清楚的知晓
-炎黄是我的庇佑
-我将延续炎黄的荣耀
-不灭的希望
-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沐浴着轩辕氏的荣光
-龙的血液在我的体内流淌
-华夏是我的骄傲
-我亦愿作华夏的好儿郎
-再次证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无祖先-无愧炎黄-曾经富庶的国度叫做宋明汉唐
-这里的人们含蓄平和
-却又不乏狂放张扬
-这里没有残暴的杀戮
-只有日月流光蔓延着平静安详
-也曾有人打破这绝美的一切
-让我的祖先蒙羞让我的家园遍体鳞伤
-但我依然自豪
-为奋起抗争的前辈为那斩不断的源远流长
-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继承着往圣的智慧先贤的理想
-五千年挥不掉的烙印深刻心上
-我沐浴着轩辕氏的荣光
-龙的血液在我的体内流淌
-华夏是我的骄傲
汉的部首-汉的拼音-汉的组词-汉的意思
汉的部首|汉的拼音|汉的组词|汉的意思◎成年男人:汉子。
老汉。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
汉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中国朝代名:汉代。
汉隶(a.汉代的隶书。
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英文翻译◎汉Chinese man详细解释详细字义◎汉漢hàn〈名〉(1) (会意。
从水難(省去隹)声。
音熯。
本义:水名。
即汉水)(2)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the Hanshui River] 汉, 汉水也。
上流曰漾。
——《说文》徐偃王处汉东。
——《韩非子·五蠹》达于汉阴。
——《列子·汤问》汉之阴。
收众汉南。
——《资治通鉴》(3)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
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4) 银河。
也称云汉、银汉、天汉[the Milky Way;the Galaxy]星汉灿烂。
——曹操《步出门夏门行》(5)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6)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the Han Dynasty]匈奴留汉使。
——《汉书·李广苏建传》不知有汉。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其实汉贼。
——《资治通鉴》废汉自立。
(7) 又如:汉宇(汉室。
指汉朝。
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
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8) 民族名。
汉族的简称[the Han nationality]。
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9) 汉族人[the Han people;the Hans]。
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10) 男子的俗称[man]。
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11) 国名[Han state](12) (公元221—263)三国之一。
汉文化
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称。
汉文化一般指称中国古代历代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狭义上也可以理解成汉朝的文化,又称为中华文化、华夏文化。
历代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一,语言文字汉文,完全以汉字书写。
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至今发展成通用简化汉字。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官话、粤语、吴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
中国大陆法律规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文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汉语普通话有4个声调:55(阴平声)、35(阳平声)、214(上声)、51(去声)。
南方江淮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等方言区声调可达5~9个,保留入声,部分地区上声,去声分阴阳。
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是“汉语音韵学”,建立于公元5世纪,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汉语的词汇特点,一是单音成义,即一字一音表达一个意思,构成了一个语素(词素),独立使用。
二是语素的构词能力极强,有包含原意的合成词构成,有不包含原意的联绵词构成。
三是注重词中的字序,字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成语代表了华夏文明的语言集粹。
汉族的语法特点,第一是词序固定,一般按“主语——谓语——宾语”的词序构成句子。
在现代汉语典型句型中,定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状语一般置于它所修饰的动词前面。
第二是虚词的应用,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是汉语在习惯上的表达与理解,常常不受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语法理论中形态成份的约束,而受“意合法”原则制约。
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以前,在许多国家制度上,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
故有汉承秦制之说。
但是汉制绝不是对秦制的完全复制,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西汉在政治结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续了秦朝的制度,但是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在统治思想和政策上又与秦朝迥异。
汉承秦制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行政体制上,秦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利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君主一人专制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①从中央的丞相到地方上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汉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未有所改。
其次,汉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
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
同时,汉代的监察制度也与秦朝一脉相承。
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监督,在地方设置监察官员,称监郡御史或称监御史。
汉朝,刘邦建立统治后,继续沿袭秦制,但是在秦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革和发展。
中央设御史府之长———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的监察官。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②。
同时,御史大夫的副贰———御史中丞,专掌纠察百官。
然而,在地方,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对地方的监察,“秦有监御史,监诸郡,汉兴省之③。
”致使地方吏治日趋腐败。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部分地区恢复了御史监郡制度。
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并在公元前106年设立十三部刺史,驻地专司监察地方。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④。
”十三部刺史皆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有御史中丞具体督管,在地方设有固定治所。
十三部刺史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已趋于基本形成。
在官吏的选拔上,汉朝继承了秦时的察举与征辟。
郡国长官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皇帝推荐各种人才,如贤良方正、孝廉、茂才异等。
由皇帝加以考试,然后任官。
或征召在全国特别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专人去聘任,聘为中央或地方的幕僚属吏。
汉的意义
汉的意义——汉中的历史汉中由来汉中的称谓由来已久。
据史记载,汉中其名甚古,地名源于汉江,《史记.高祖本记》注引载“梁州本汉中郡,以水为名”,《汉中志府》也说:“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
也就说汉中的地名至今至少有几千年了,有史据可考从汉中建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纪名区。
汉中是人类及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据史料记载,汉中与“华夏”一词密不可分,古代称秦岭为华山,称汉江为夏水。
而秦岭呵护和汉江滋润着的丰水宝地就是汉中,可以说汉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另据新华社1998年3月29日播发的消息说,在我国“江、淮、河、汉”四条大河中,尤以汉江水质最好。
汉江居于我国南北结合地带,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成为古人类栖息的摇篮和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汉水中上游为猿人走廊,自150万年到20万年前的漫长历史时空中,人类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
汉中境内的龙岗寺古人类遗迹和李家村、何家湾古文化遗迹等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外学者由此撰文稿,人类并非仅仅起源于非洲,中国的汉江流域同样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前不久,文化名人余秋雨在汉中游了两天后大发感慨:“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又与汉中密不可分,汉中这地方不来,那我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家”!天命归汉汉中自古有“天汉”之美称。
天汉者,汉人(狭义特指汉朝人)之自谓也。
《诗经》中有《云汉》一篇,《诗经;小雅;大东》中也有“惟天有汉、鉴亦有光”的句子。
天汉,即天上的银河。
在古人眼里,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汉水是效法天上的银河而存在,也象天上的银河一样有其光辉。
主管名山大川的天神把汉水作为汉中的标志,连同古代帝王也远望而祭祀。
所以古人一直把汉中称为“天汉”,成为雄视宇宙的象征。
西汉宫廷建筑
西汉一.未央宫(汉代大型宫殿建筑群)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建筑格局未央宫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
长乐宫与未央宫分列于汉长安城安门大街东西两边,因而它们又分别称为东宫和西宫。
汉代尚“右”,方位以“西”为尊,西宫就是皇室正宫,即所谓“公宫”。
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天体恒星为三垣,中垣有紫微十五星,也称紫宫。
紫宫是天帝的居室,把未央宫称为紫宫,是因为它是人间皇帝的宫城。
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
两条东西向干路将未央宫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居全宫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
前殿北侧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处建有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中国最早的国家档案馆——石渠阁;前殿西侧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侧为皇宫池苑区,建有沧池、渐台等。
这种主要宫殿居中、居高,辅助宫殿居后及两侧的建筑配置,成为后世皇宫布局的典范。
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汉长安城面积的七分之一,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本身的壮丽宏伟则有过之。
四面建宫门各一,东门和北门有阙。
东阙在东司马门外,正对长乐宫西阙。
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一指导思想第一阶段,西汉中前期宗奉黄老思想,包括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大约七十年时间;“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二阶段,自武帝亲政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儒家思想的本义:人是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复合体,但人的本质在于精神生命——仁,在政治上——唯仁者宜居高位。
仁政:先养后教。
内圣外王。
二董仲舒①“王权天授”。
②“天人感应”、“王者法天”。
③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④三纲五常。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
三主要立法㈠、“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㈡、《九章律》。
在秦律(法经)六篇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
㈢、《傍章律》、《越宫律》和《朝律》《傍章律》是叔孙通制定的关于礼仪制度方面的内容,十八篇。
《越宫律》是廷尉张汤制定的有关宫庭警卫方面的法律,二十七篇。
《朝律》((《朝会正见律》或《朝仪》)是御史大夫赵禹制定的有关朝见皇帝的制度礼法,六篇。
㈠、律。
基本的法律形式,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㈡、令。
关于国家行政的各类事宜的一般规制㈢、科。
在律之外关于特别犯罪与刑罚的单行法令,又称“科条”或“事条”。
“比傅律令上闻而可之者,依之断罪科刑,是即科,以补充律令”㈣、比。
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又称“决事比”“科谓事条,比谓类例”㈤、法律章句。
汉代儒者开始以儒家注释经典的方式注释律令,形成“法律章句”。
㈥、经义:“春秋决狱”1.恤刑原则(刑事责任年龄)。
以年龄确定2.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容隐原则)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汉宣帝:“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3.上请原则。
贵族官僚犯罪,司法官员不得直接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断,皇帝批准后再下法司。
凡上请,一般都会减刑。
4.自首减免处罚原则。
“自出”。
“先自告除其罪”(杀人、首恶、造意、卑幼伤害尊亲除外),如有数罪,只免自告之罪。
5.法不溯及既往。
“犯法者,各以法(发)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迄也。
”。
6.保辜。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斗伤人,而以伤辜二旬中死,为杀人。
”7.原心论罪。
“君亲无将,将而必诛”1.死刑。
基本死刑是斩首和腰斩。
族刑,“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2.肉刑。
墨、劓、剕(斩左右趾)、宫。
3.徒刑。
(髡钳、完)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罚作。
4.赎、当。
“顾山”,即允许女徒刑犯每月出三百钱雇人代替自己。
罚金、夺爵、禁锢、徙边等1.危害中央集权。
①阿党附益、左官。
②事国人过律罪。
③出界罪。
④酌金罪。
⑤非正罪⑥僭越罪。
2、危害君主专制①谋反、大逆②废格诏书、矫诏、矫制③漏泄省中语罪④非所宜言、直言、妄言。
⑤欺谩、罔上罪⑥不敬、大不敬罪⑦腹诽⑧非议诏书、毁先帝罪⑨怨望、诽谤、左道、妖书妖言:⑩更相荐誉、钩党、交通、泄密书。
3.官吏职务犯罪①鞫狱不直、故纵、故不直、故失、失出入人罪、受赇枉法。
官吏在司法中的违法渎职行为。
②贪污、奸利、受所监临、受所行(巡)、受所将、主守盗。
官吏非法接受百姓或部下馈赠或非法侵占公私财物的行为。
③选举不实、度田不实、擅兴徭役、专擅、残贼、软弱不胜任等。
④僭越、逾制、失礼等。
4.违反宗法伦理不孝(对父母、祖父母的伤害、忤逆、遗弃等行为)、居丧(奸、作乐、嫁娶)、内乱、禽兽行(亲属之间的乱伦行为)、通奸、乱妻妾位、非正(立继承人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兄弟争财。
5.普通刑事犯罪。
主要是侵犯人身财产及其相关罪行。
①群盗、群饮、通行饮食。
盗贼集团犯罪和有盗贼团伙嫌疑的集体饮酒行为,为罪犯提供通行便利和饮食帮助的行为。
②首匿、舍匿、篡囚、嘱托、行赇罪:藏匿、劫夺罪犯,非法请托官员谋私利的行为③知犯不举:即见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即为故纵,与罪犯同罪。
杀人、抢劫、劫持、买卖人口、教唆、取息过律、借物不归、不偿债。
不当得为——空白条款(兜底条款)郑玄:“得遗失物及放丢六畜,持诣乡亭、县廷,大者公之;小者私之。
”买卖契约:叫“券”、“市券”、“券书”债务契约:“贷子钱”。
七出:不事舅姑;无子;多言;恶疾;淫逸;偷盗;妒忌三不去:与更三年丧;有所取无所归;前贫贱后富贵家长制——“三纲”“五常”的确立;“不孝”、“大逆”;鼓励同居共财四司法机关㈠、中央1.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
2.廷尉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主要负责审理“诏狱”和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
3.尚书台:三公曹(西汉)和二千石曹(东汉)此外,丞相、御史大夫也有一定的司法权。
㈡、地方实行行政与司法合一的体制,郡守(下设决曹掾等)和县令兼理司法“告”或“告诉”:由百姓个人提起的诉讼,包括自诉、告发、告举、自告等;“劾”或“举劾”:由政府官吏以其职务职责提起的诉讼,包括公诉、弹劾、纠举等。
“诣阙告诉”:直接到京师向皇帝上书或控告。
对告诉的限制。
第一,层级限制。
严禁越诉,违者有罚;第二,主体限制。
卑幼不得告发尊长,未成年人、在押犯无告诉权。
“告辨”是审理开始时,司法官向当事人交待有关的法律要求。
“讯”是法庭审讯当事人,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取证。
对人犯不实行逮捕,而派官员直接前往其住所进行调查审讯,这叫做“即讯验”、“即就验”或“即验问”,有时简称“即讯”。
“读鞫”就是在判决前须向被告或其家属宣读审讯结果,即宣布法庭认定的违法犯罪事实。
“论”或“结”是案件事实审查完毕,引用法条定罪量刑。
“乞鞫”就是被告人或其家属不服判决时可要求重审的制度(时限一年)。
“报”是法定的上报审批制度,遇到法律规定需要上报的案件,要报请上级或中央批准,判决才能生效请谳:疑难案件逐级上报复审或再审的制度。
斋居决事:继承周代,以狱讼事关人命,故斋戒以决之,以示极端慎重和哀伤。
录囚:上级派官员对在监服刑的犯人不定期或定期地进行重新讯问考查,以便发现冤假错案及时纠正的制度。
秋冬行刑:汉禁止夏季断死罪,秋后(立秋——冬至)才可以谳死罪报囚。
五刑制改革1.思想背景。
汉初奉行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具体地说就是要求统治者清静无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2.社会背景。
社会矛盾缓和,治安状况良好3.法律背景。
汉初总体上依然延续秦朝的法律体系,法律严苛的特点并没有完全消除,法律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4.个性因素。
文帝个性仁恕宽厚。
“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
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
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
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
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
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
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
”《汉书•刑法志》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取消无期徒刑(或不定期刑),将终身服役的劳役刑改为有期限的劳役刑。
六汉景帝改革笞刑景帝元年(前156年):“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
”①减轻笞刑汉文帝汉景帝前156年前144年笞五百⎢笞三百⎢笞二百笞三百⎢笞二百⎢笞一百②制定《棰令》。
规范行刑的工具和方法。
A、规定笞杖长5尺,顶端厚1寸,末端厚半寸,竹板制成,削平竹节;B、受刑部位是臀部;C、行刑中途不得换人笞刑的规范化标志着刑制改革的完成。
局限性与意义:1.局限性:①西汉文、景帝的刑制改革,只是将肉刑制度从正式刑罚体系中剔除出去,但并没能彻底废除肉刑。
②“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轻,民易犯之。
”刑罚体系本身仍然不甚合理。
2.意义:①刑罚由残酷走向文明的里程碑②旧五刑体系瓦解,新五刑体系开始形成③促进了法律的儒家化春秋决狱:汉朝士大夫在断案时,对律无正条或者依法处理有悖常理的疑难案件,便以儒家经典中的伦常大义作为断案的根据。
因为最常引用的是为孔子编定的最能体现儒家微言大义的《春秋》一书,所以又称为春秋决狱。
㈠、背景1.国策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虽然法家思想在法律中的地位已经大大弱化,但从整体上来说,当时的法律仍然是法家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不能满足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甚至可能发生冲突。
3.汉代最杰出的儒家代表人物的出现——董仲舒,他以个人高超的修养、权威和能力开辟了一条将儒家思想落实到法律层面上的实践道路。
原心定罪(论心定罪)▪“《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春秋繁露•精华》。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论曰: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有斗,莫不有怷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
《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亲亲尊尊:以“君臣父子之义”为评判标准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
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
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
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
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
”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
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遂送诏狱。
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
”—《汉书》”意义:1.在定罪量刑时,强调分析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有其合理因素。
局限性:太注重主观动机。
2.开创出一条发展法律的新路径,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为司法寻找到一个合理的依据。
3.使得儒家思想进入到了现实政治法律操作中,有了一个通经致用的途径,从而加强了儒学的现实意义,使得儒学成为实学。
4.积累儒家法律解释的经验,为后来法律章句及疏议奠定学术思想基础。
汉代前后延续四百年,开创了一个盛世王朝。
它继承了此前历史上一切优秀法制文明结果,又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它在总结了前朝法制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放弃了一切专任法制、纯粹功利的政策,而注意长远,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以孝教化天下。
在此情形下,法制逐渐走向儒家化道路,废除肉刑,引经决狱,经师注律,秋冬行刑等都生动昭示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在此直接的意义上,中华法系实乃奠基于汉朝。
因此,汉代在中国法制史上乃为一至关重要的朝代。
1 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