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合集下载

2020-2021生物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

2020-2021生物2教师用书: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2教师用书:第1章第1节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含解析第2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分离定律及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

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3.归纳、总结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

1.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化抽象为形象,感知生命的神奇。

2.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发,体会“假说-演绎法",并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探究分析。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二、分离定律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2.分离定律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2.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 4.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提示] 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当二者相符时,假说就是正确的,不相符时,还需对假说进行修正,再进一步进行实验检验。

2.√3。

√4.√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及分离定律1.彩球组合为Dd所代表的配子结合方式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相同.因为D(雄)+d(雌)→Dd,D(雌)+d(雄)→Dd。

2.孟德尔是运用假说-演绎法总结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各指什么?提示:(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中为什么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提出问题。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熟知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会鉴别胶体和溶液。

一、分散系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思考1 完成下表,写出常见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分散质 分散剂 烟微小尘埃(固) 空气(气) 雾微小水滴(液) 空气(气) 食盐水食盐(固) 水(液) 有色玻璃金属氧化物(固) 玻璃(固)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2)常见分散系⎩⎪⎨⎪⎧ 溶液:如盐酸、食盐水等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浊液:如泥水、油水混合物等思考2 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钠三种成分,如何除去泥沙?提示 泥沙、淀粉、氯化钠与溶剂水分别形成悬浊液、胶体和溶液,由于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差异,悬浊液不能透过滤纸,而胶体和溶液能透过,所以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泥沙。

1.判断正误(1)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2)“冰水混合物”是一种分散系( )(3)分散系有的是纯净物,有的是混合物( )(4)分散系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5)油水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答案 (1)× (2)× (3)× (4)√ (5)√2.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 .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 .是否能通过滤纸C .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D .是否均一、透明、稳定答案 C解析 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二、胶体1.胶体的树状分类思考1 (1)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与淀粉溶液中分散质粒子在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 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是Fe(OH)3集合体,而淀粉胶体中一个淀粉分子就是一个分散质粒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西 分界线 东
西
点 拨: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 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 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
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
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人教版 七年级 地理(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地球
地轴
仪,知道了地球仪
的五要素。这节课, 纬线
我们具体认识一下
地球仪上的这些点
和线。
南极
北极 经线
探究新知 (一)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什么是经线? 什么是纬线? 什么是经度? 什么是纬度?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 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 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45°S
S
60°S
75°S 90°S
(2)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重要的纬线及纬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N 90°S

新教材苏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新教材苏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NO.1 必备知识·聚焦概念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 1.生物电现象 人体内的活细胞或组织都存在复杂的电__活_动___,被称为生物电现 象。生物电是由细胞质膜两侧的电__位_差___或电__位_差_的__变_化_____引起的。
2.动作电位的产生 (1)刺激:生理学中,将能引起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__动_状_态____ 发生变化的任何内__外_环_境__变_化_____因子都称为刺激,刺激包括机__械__刺激、 _化_学__刺激、温__度__刺激和电__刺激等。 (2) 静 息 电 位 : 当 细 胞 未 受 刺 激 时 , 细 胞 质 膜 内 外 两 侧 存 在 _外_正_内_负____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
三、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通常以化学信号传递 1.突触小体和突触 (1)突触小体:神经细胞的轴__突_末_鞘____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 膨大成球状。 (2)突触:突触由突__触_前_膜____、突触间隙与突__触_后_膜____组成。
2.传递过程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_突_触_小_泡____向突 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_神_经_递_质____→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 触后膜的_受_体__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__体__结合→突触后膜 上的离__子_通_道____发生变化,引发_电_位__变化→神经递质被_降_解_或_回__收____。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内和
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 ( )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
4.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第一节.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及误差

第一节.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及误差
【教师讲解】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 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 的.
【提问】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
【教师讲解】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 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总结】两者区别:错误可以消除, 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 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 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鼓励学生说出 多种方法和用具.认识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 (h). 【学生活动】(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归零、 停止;如何读数. (2)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 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2.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提问】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1.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s.比 秒大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的 换算关系:1 h=60 min=3600 s.在物理实验室中常 用停表来计时,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类钟表,古代还 利用日晷和沙漏来计时.
2.误差和错误.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中都 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地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等引起的, 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消除的.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及误差
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刻度尺测量长 度的注意事项,教师抽查.
会认: 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 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零刻度线 量程
单位
分度值

第一章第一节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课件

第一章第一节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课件

3.钠、钾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比较 (1)分析预测 钠原子与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都是1),钾原子电子层数比钠多, 钾原子最外层电子离核远,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 钠强,单质钾与水(或酸)反应比钠更剧烈。
(2)实验探究
①实验现象 相同点:金属浮在水面上;金属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 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不同点:钾与水的反应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 ②化学方程式: _2_N_a_+__2_H_2_O__=_=_=_2_N_a_O__H_+__H_2_↑__;_2_K_+__2_H_2_O_=_=__=_2_K_O__H_+__H_2_↑__。 (3)结论: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钾原子比钠原子容易失去电 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元素强。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 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一、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征
2、电子层
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 壳层,称作电子层。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规律——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
6.“10电子微粒”和“18电子微粒”的推导
(1)10电子微粒
(2)18电子微粒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
(1) 核外电子总数为10个电子的微粒 阳离子:Na+________M_g_2_+__A_l_3+___N__H_4_+__H__3O_ + 阴离子:N3-________O_2_—__F__—___O_H__—___N_H2— 分子:HF________H_2_O___N_H__3_C__H_4___N_e__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讲义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讲义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结合构造原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根据思维模型熟练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2.通过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学习,全面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一、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1.构造原理(1)含义以光谱学事实为基础,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称为构造原理。

(2)示意图2.电子排布式(1)含义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能级符号及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的式子。

(2)表示方法以Al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例,各符号、数字的意义如图所示:(3)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三步法”第一步:按照构造原理写出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第二步:根据各能级容纳的电子数填充电子。

第三步:去掉空能级,并按照能层顺序排列。

(4)简化电子排布式将电子排布式中的内层电子排布用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加方括号来表示而得到的式子称为简化电子排布式。

如氮、钠、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分别为[He]2s22p3、[Ne]3s1、[Ar]4s2。

1.根据构造原理,试比较下列能级的能量高低(填“>”或“<”)。

①2p______3p______4p②5s______5p______5d③6s______4f______5d______6p答案①<<②<<③<<<(1)从构造原理示意图可以看出,从第三能层开始,不同能层的能级出现“能级交错”现象:随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并不总是填满一个能层后再开始填入下一个能层的。

电子是按3p→4s→3d的顺序而不是按3p→3d→4s的顺序填充的。

(2)一般规律,能量:n s<(n-2)f<(n-1)d<n p,在书写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时,仍按能层顺序书写。

2.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简化电子排布式。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42张PPT)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42张PPT)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划分标准:西经20度、东经160度
20°W和160°E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160°E
20°W
160°E
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想一想: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 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 个半球? (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 纬线有什么不同?
南北半球的俯视图
三、经线和经度
N
W E 60° 45° 30° 15° 0°15° 30° 45° 60°

线
初 子

S
1、经线和定义
经线: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 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叫做经线。也叫子 午线。
2、经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所有经线等长
形状:半圆,正对的经线 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 均可平分地球
全部等长 _南__北__方向
自学互研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仪
【自主探究】 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 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 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一、地球仪的构成 1、地轴 指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 注意: ①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
N
2、纬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除极点外,每条纬 线都自成闭合的圆圈,也 称为纬线圈。
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长度:各条纬线长度不等,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为一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 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课件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 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课件

[答案] (1)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和,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 子数。 (2)根据上述实验中的描述“α 粒子是一种不带电子、带有 2 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等于 4 的微粒”可知,在 α 粒子中有 2 个质子和 2 个中子,符号为42He2+。 (3)原子中存在原子核,且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 分。(其他合理解释也可)
(5)某化学老师在讲卢瑟福测定实验时,设计了学生探究活
动,向圆圈 A、B、C 中投乒乓球,若 B 为标准模型,向
A、B、C 中各投入 20 次乒乓球,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 中没有反弹,B 中有 1 次反弹,则说明原子是什么结构? ②若 B 中有 1 次反弹,C 中有 10 次反弹,则又说明什么问题?
(4)①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②金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 α 粒子的质量。(写出上述两点中 的一种或者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①A 中没有反弹说明没碰到质量大的物质,也就是说可能 是空心的,B 中有 1 次反弹说明碰到了质量大的物质,说明 原子不是空心的。
②B 中有 1 次反弹,C 中有 10 次反弹说明原子中质量大的 物质所占的体积很小,即原子核比原子小很多,电子的运动 空间较大。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 稳定结构,其最高正价为 +m(m为最外层电子数)
得到一定数目的电子,达 到稳定结构,其最低负价 为m-8(H为m-2)
[互动讲练] (原创)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从氢元素(1号元素)到氖元素(10号元素)次外层电子数均为2 B.从钠元素(11号元素)到氩元素(18号元素)次外层电子数均为8 C.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原子易失电子,均具有强的还原性 D.某元素原子M层电子数比K层电子数多5个,该元素的最高正 价为+5 [解析] A项中,氢元素、氦元素只有1层电子;C项中氦元素 原 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它是稳定结构;D项中的元素是Cl元 素, 最 高正价为+7。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1节辽阔的疆域(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1节辽阔的疆域(第2课时)教案

辽阔的疆域(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目标】1.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2.知道我国陆上疆界及大陆海岸线的长度认识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通过估算我国领土最北端和最南端纬度相差的度数及领土最东端和最西端经度的度数来认识我国是陆地大国。

4.通过描图、填图能在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濒临的海洋和主要的岛屿。

初步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

(重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看图复习导入新课导入:看图复习地球的位置。

引出中国的疆域四至的位置和邻国的位置。

学生看图复习中国的位置通过复习中国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读图与量算1.展示下图2.看上图总结:(四至点)北-头上顶着漠河县南-脚踩曾母暗沙岛东-嘴喝两江汇合水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3.教师巡视4.总结:通过计算我们游一游,逛一逛:一、沿着边界线,你能游览到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分别在哪?你能发现东西经度差南北纬度差是多少,以及东西两端、南北两端的实际距离分别是多少千米?二、沿着陆上国界线,按逆时针方向,你共游览了哪些国家?三、沿着海岸线我们乘坐轮船由北往南旅行,你会途经哪些海域,看到哪些岛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读1.3《中国疆域及其四至》1.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量算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加深对我国国土之“大”的印象,从而激体感知国土辽阔知道,我国无论是东西横向距离还是南北纵向距离,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土面积是非常辽阔的。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19-20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基因工程的实施过程

19-20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基因工程的实施过程

第2课时基因工程的实施过程1.简述基因工程的一般过程。

2.理解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

(重、难点)3.掌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重点)4.掌握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方法。

(重点)知识点一| 获取目的基因和构建基因表达载体1.获取目的基因(1)通过基因文库获取目的基因:①基因文库的含义:将某种生物细胞的整个基因组DNA切割成大小合适的片段,分别与载体连接起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的基因。

这个受体菌群体就被称为基因文库。

②种类:a.基因组文库:含有一种生物所有的基因。

b.部分基因文库:含有一种生物的一部分基因。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①原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

②场所:生物体外(PCR仪)。

③优点: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结果可靠、能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扩增。

④发明家:美国科学家穆里斯。

(3)通过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目的基因:①仪器:DNA合成仪。

②基因特点:比较小、脱氧核苷酸序列已知。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1)目的:使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有效表达,能稳定存在且遗传给后代。

(2)组成:一个基因表达载体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应包括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合作探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下面图1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图,图2为基因表达载体模式图。

请据图分析:图2探讨1:图1中的①是什么物质?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要选用同一种①吗?为什么?提示:图1中①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要,因为:选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会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可以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切割的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起来。

探讨2:图1中②是什么物质?试探讨用②连接目的基因和载体DNA时产生几种可能的连接方式?哪一种是符合要求的连接方式。

提示:图1中②是DNA连接酶。

可能有3种连接方式,即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相连、载体DNA 和载体DNA 相连、目的基因和载体DNA 相连。

其中符合要求的是目的基因和载体DNA 相连形成的重组DNA 分子。

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2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2课件第1章第1节第2课时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课时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
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目标素养 1.通过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 释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过程。 3.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出发,体会“假 说—演绎法”,并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相关遗传实验的 探究分析。
(5)要认真观察每次的组合情况,记录要如实、准确,统计数 据时不能主观更改实验数据。
(6)要重复进行实验,实验次数足够多才能接近理论值。
结合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相关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数量必须相等? 提示:同一个小桶中的两种彩球模拟杂种子一代(Dd)产生比 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因此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数量必须相 等。 (2)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 抓取? 提示: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答案:C
解析: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后代的性状表现只有一种,无法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A项
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重难归纳
1.模拟内容及结果、结论
模拟内容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
雄生殖器官
①彩球组合类型的数量比为
②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 DD∶Dd∶dd≈1∶2∶1
雌、雄配子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性与隐

第1章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2课时)

第1章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2课时)
2N2H4(g)+ 2NO2(g)= 3N2(g)+4H2O(l) △H=-1135.2kJ/mol
9. 已知: ① C(s)+O2(g) = 2CO2(g); H=393.5kJ/mol ② 2CO(g)+O2(g)=== 2CO2(g); H=-566kJ/mol; ③ TiO2(s)+2C2(g)===TiCl4(g)+O2(g); H=+141kJ/mol 则 TiO2(s)+2Cl2(g)+2C(s) =TiCl4(s)+2CO(g) 的H为: C A. -313.5kJ/mol B. +313.5kJ/mol C. -80.0kJ/mol D. +80.0kJ/mol
4.已知H2(g)+Cl2(g)=2HCl(g) △H=―184.6kJ·mol-1, 则反应 HCl(g)=1/2H2(g)+1/2Cl2(g)的△H为 (D ) A.+184.6kJ· mol-1 B. ―92.3kJ·mol1 C. ―369.2kJ· mol-1 D. +92.3kJ· mol1
课堂小结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物质变化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反应热 测量 能量变化 焓变 含义 与反应热的关系 计算 盖斯定律 含义
课堂检测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 mol水蒸气放 出241.8kJ的热量,1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 放出2.45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正确的是: A
7、已知在25℃、101kPa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
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 是 (B )
A、C8H18(l)+25/2O2(g)=8CO2(g) +9H2O(g) △H= -48.40kJ· -1 mol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与焓变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与焓变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与焓变[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形成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理解焓变的含义、表示方法。

2.模型认知:建立从定性到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思维模型,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意义。

一、化学反应的内能变化1.内能2.用内能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若U(反应产物)>U(反应物),反应吸收能量;若U(反应产物)<U(反应物),反应释放能量。

(2)内能变化与反应热的关系化学反应体系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两种形式是热和功。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内能的变化等于反应热和功的加和,即:ΔU=Q+W。

如反应前后体系体积不变且没有做电功等其他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化学反应前后体系内能的变化,用公式表示:ΔU=Q。

(3)内能变化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如果反应后体系的内能是增加的,则Q>0,反应吸热。

如果反应后体系的内能是减少的,则Q<0,反应放热。

(1)化学反应体系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形式只有热能()(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内能变化等于反应热和功的加和,即ΔU=Q+W()(3)内能绝对值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或实验测定得知()(4)化学反应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就是反应热()答案(1)×(2)√(3)×(4)×在恒温恒容的密闭体系中,H2(g)与I2(g)反应生成HI(g),该反应体系的内能变化如图所示(没做电功等),解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体系的ΔU______(填“>”“<”或“=”,下同)0。

(2)W______0。

(3)该反应体系的反应热Q=________。

(4)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反应物的总能量比反应产物的总能量高13 kJ②破坏反应物中化学键所需的能量低于形成反应产物中化学键释放的能量③反应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比反应产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高④该反应不需要提供能量就能发生反应⑤反应开始前体系的内能等于反应物化学键中储存的总能量答案(1)<(2)=(3)-13 kJ(4)①②③二、化学反应的焓变1.焓与反应焓变(1)焓(2)反应焓变2.反应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1)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反应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1章地球和地图 第1节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1章地球和地图 第1节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初步认识了地球仪,本节课要求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深化,继续学习和认识经纬度和经纬网。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经纬度的实践应用即经纬网定位。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基础。

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经纬网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经纬线的特征、经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判读;利用经纬网定位。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仪,知道了地球仪的五要素(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举手发言)。

这节课,我们具体认识一下地球仪上的这些点和线。

二、探究新知(一)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1.活动探究: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纬线、经线,说出经纬线的特点。

(1)各小组拿出一个简易地球仪,教师解释纬线、经线的含义和特点,学生阅读教材P6-7的内容并进行理解,将纬线、经线绘制在地球仪上。

(2)小组展示绘制好经纬线的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比较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区分经纬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轨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轨道

2.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同一能级,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如 p6 和 d10)、半充满(p3 和 d5)和全空(p0 和 d0)状态时,体系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如 Cr:1s22s22p63s23p63d44s2(错误) 应为 1s22s22p63s23p63d54s1 Cu:1s22s22p63s23p63d94s2(错误) 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1
[微思考] 金属的焰色反应是怎么回事?
[提示] 某些金属原子的电子在高温火焰中,接受了能量,使原子外层的电子从基态 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约 10-8 s)便跃迁到基 态或较低的能级上,在跃迁过程中将产生发射光谱。
二、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 (1)电子运动的特点:电子质量小,运动速度快,无规则,故无法确定某个时刻处于原 子核外空间何处。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 (2)电子云。 ①定义: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②意义:用单位体积内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概率大小。
3.在 1s、2px、2py、2pz 轨道中,具有球对称性的是( )
A.1s
B.2px
C.2py
D.2pz
解析:1s 轨道和 2p 轨道的图像分别为:
由图像可看出,呈球对称性的为 1s 原子轨道。 答案:A
4.以下表示氦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中,对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最详尽的是( ) 答案:D
5.基态硅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 答案:C
2.图 1 和图 2 分别是 1s 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图和原子轨道图。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 是( )
A.图 1 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 1 个电子 B.图 2 表示 1s 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 C.图 2 表明 1s 轨道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 D.图 1 中的小黑点表示某一时刻,电子在核外所处的位置 答案:D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解析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相互转化及其转 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现象。在电流作用下,基态氖原子的电子吸收能 量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这一过程要吸收能量,不会发出 红色光;而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 将释放能量,从而产生红光,故A项正确。
二、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1)电子的质量很小(9.109 5×10-31 kg),带负电荷。 (2)相对于原子和电子的体积而言,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 (3)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快,接近光速(3.0×108 m·s-1)。
2.电子云 (1)电子云: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_概__率__密__度__ 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2)电子云轮廓图的形状:s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是__球__形,p能级的电子 云轮廓图是_哑__铃__形。
氢原子中确实只有1个电子,但轨道是人为规定的,可以是空轨道,C项
错误。
12345
返回
课时对点练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基态、激发态及光谱
1.(2020·开远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
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五彩缤纷
C.金属可以导电
D.樟脑丸久置后消失
n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如:
(2)s能级只有1个原子轨道。p能级有3个原子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
用px、py、pz表示。在同一能层中px、py、pz的能量相同。
(3)原子轨道数与能层序数(n)的关系:原子轨道数目=n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云南省景洪市三中高一期中)分离沸点不同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
是()
A.过滤B.蒸馏
C.萃取D.分液
【解析】蒸馏是分离沸点不同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答案】 B
【点评】本题为简单题,主要考察了蒸馏的概念。

2.(2015·云南省景洪市三中高一期中)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
互接触的是()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分液操作中,分液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解析】过滤的操作中玻璃棒要与三层滤纸紧靠;漏斗下端与接液烧杯内壁紧靠;分液时,分液漏斗下端与接液烧杯内壁紧靠;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悬于试管的正上方滴加液体。

【答案】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点,属简单题。

3.(2015·广州市高一期末)下列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中,可将花生油和水分离的
操作是()
【解析】花生油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将其分开,答案选B。

【答案】 B
4.(2015·西安市庆安中学高一期末)下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

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
A.蒸馏、过滤、萃取、蒸发
B.蒸馏、蒸发、萃取、过滤
C.萃取、过滤、蒸馏、蒸发
D.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解析】蒸馏烧瓶是用来做蒸馏实验的;普通漏斗是用来过滤的;分液漏斗是用来萃取或分液的;蒸发皿是用来做蒸发实验的。

【答案】 A
【点评】本题为简单题,主要考察了实验和仪器的配套使用。

5.(2015·徐州市高一期末)现有三种液态混合物:①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②汽油和水;③溴水。

在实验室分离这三种混合物的正确方法依次为()
A.蒸馏、分液、萃取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①乙酸和乙酸乙酯是互溶两种液体,利用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②汽油和水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③溴易溶于有机溶剂,采用萃
取的方法进行分离。

A正确。

【答案】 A
6.(2015·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B.用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
C.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D.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
【解析】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故可以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A正确;用蒸馏的方法可将水转变为蒸馏水,除去了Cl-等杂质,B 正确;汽油和煤油本身是有机溶剂,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将它们分离,C不正确;氯化铵加热
易分解为气体,氯化钠加热难分解,所以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D正确,选C。

【答案】 C
7.(2015·北京市昌平区高一期末)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完成的实验任务是()
A.粗盐提纯
B.从海水中提取蒸馏水
C.用CCl4提取碘水中碘
D.分离酒精和水
【解析】题图所示装置用于分液,粗盐提纯必须要过滤和蒸发,不选;从海水中提取
蒸馏水用蒸发,不选;用CCl4提取碘水中碘是萃取和分液,要选;分离酒精和水是蒸馏,
不选;答案选C。

【答案】 C
8.(2015·大连市高二期末)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B.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加到水中,及时搅拌并冷却
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解析】利用沸点不同,可以将汽油和煤油用蒸馏的方法分离,煤油的沸点较高,A 对;B对;浓硫酸密度比水大,稀释的时候应将浓硫酸慢慢加到水中,搅拌并冷却,C对;O2和H2会发生反应,故不能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否则有爆炸的危险,D错。

【答案】 D
9.(2015·宝鸡市卧龙寺中学高一期末)海带中含有碘元素,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如下实验步骤来提取碘:①通足量氯气②将海带烧成灰,向灰中加水搅拌③加CCl4振荡④过滤⑤用分液漏斗分液。

合理的操作顺序为()
A.①→③→⑤→②→④B.②→①→③→④→⑤
C.②→④→①→③→⑤D.③→①→②→⑤→④
【解析】海带中提取碘,先将海带剪碎,放入坩埚中灼烧成海带灰,加水搅拌,使可
溶物充分溶解后过滤,通入足量的氯气,将溶液中的I-氧化成I2,最后加CCl4,分液。

【答案】 C
【点评】掌握提取I2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SO2-4
C.某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
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硝酸除去OH-,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
【解析】A中亚硫酸盐加入稀盐酸也会产生无色气体,B中BaCl2溶液加AgNO3也会产生白色沉淀,C中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一定显酸性。

【答案】 D
1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A.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铁粉
B.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C.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
D.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
【解析】B中汽油与煤油不可用萃取的方法,可用蒸馏的方法;C中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可用结晶的方法;D中方法易爆炸。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2.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B.升华C.结晶
D.分液E.蒸馏F.过滤
(1)分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________;
(2)分离碘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
(3)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________;
(4)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

【解析】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应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碘和水的混合物应用萃取分液
的方法;水和汽油互不相溶,应用分液的方法;酒精和水互溶且二者的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答案】(1)F(2)A(3)D(4)E
13.人们可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式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开来:
(1)不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BaSO4与水,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2)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如水和食盐,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3)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如氯化钠和硝酸钾,可通过
________方法将其分离;
(4)两种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液体,如苯和四氯化碳的混合物,可用________方法分离;
(5)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与水,可通过________方法分离。

【答案】(1)过滤(2)蒸发(3)结晶(4)蒸馏(5)分液
14.(2015·经典习题选萃)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酒精、苯、CCl4都是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之间大都能互溶;
材料2:碘(I2)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材料3:溴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其溶液呈橙色。

在酒精、苯、CCl4、NaCl、蒸馏水五种试剂中:
(1)能把碘单质从碘水中萃取出来的是________,进行分液之后是否能得到纯净的碘单质?________________。

(2)能把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并在分液时使溴从分液漏斗下端流出的是________;萃
取时,液体接近无色的是________层,有色层是________层。

(3)CCl4能把碘酒中的碘萃取出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苯与四氯化碳均不溶于水,酒精、氯化钠易溶于水,故苯与四氯化碳均
可萃取碘水中的碘,但分液后得到的是碘的有机溶液,而不是纯净物;(2)因苯比水的密度小,四氯化碳比水的密度大,因此能把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在分液时使溴从分液漏斗下端流出的是四氯化碳,萃取时,上层液体是水,接近无色,下层液体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呈
橙色;(3)CCl4不能把碘酒中的碘萃取出来,因为酒精与四氯化碳互溶。

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充分挖掘并利用信息材料;
②酒精与CCl4互相溶解;
③分液时遵循“下口流上口倒”。

【答案】(1)苯与四氯化碳否
(2)四氯化碳上下
(3)不能,因为四氯化碳与酒精互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