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专题..

合集下载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20讲 泡沫经济生成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20讲 泡沫经济生成
1970年至1989年的20年时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19倍,同期日元汇率 提高约3倍。所以到1989年,根据美元标准测算的国民总收入(GDP)、人均国 民收入、国民财富积累等项指标,已因日元升值的乘数效果而变成了6倍多。日本 国民享受了站着不动也能“收入倍增”、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诗词 语)的甜蜜。 但是,日元升值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压力却是真实的。为了在日元不断升值的 前提下生存,外向型企业要么是通过更加彻底地推行“合理化”降低成本以保持 出口竞争力,要么是把生产基地移向海外,要么是扩大 “内需”产品生产,总之 从产业结构到生产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企业的生存环境趋于严峻。 制造业竞争力强劲,但农业、服务业等国家保护下的弱势产业面貌未改。 国民为1987年后人均收入超过美国而陶醉,但对按购买力评价标准人均收入尚低 于美国20%的意义却无人愿意去思考。
第20讲 泡沫经济的生成 20讲
在完成国企民营化和推进金融自由化的1980年代后,日 在完成国企民营化和推进金融自由化的1980年代后,日 本出现了战后以来时期间最长的经济景气局面,通称“平成 景气”。但是这次景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虚拟经济的“成长” 推动的,因此又存在着巨大的泡沫成分。 一、企业行为的扭曲 一、企业行为的扭曲 经济繁荣的“虚像” 二、经济繁荣的“虚像” 三、数字显示的泡沫危机
二、经济繁荣的“虚像” 经济繁荣的“虚像”
长期景气:从1986年11月起,日本发生了战后以来少见的长达54个月的“平成 景气”。 高增长率:1986至199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5%,高出其他发达国家2个百 分点。 人均GNP超过美国: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按照美元计价的日本国民总收入、人 均国民收入、综合国力等诸项经济指标由此也被急剧提升。按照时效汇率换算, 1987 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美国的60%以上,人均国民产值19553美元, 60 19553 超过美国18570美元和联邦德国的18373美元。 股市繁荣: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80年代后一路飙升,1980年, 日经平均股价为6870日元,1985年升至12557日元,1989年12月29日升至 38915日元,10年之间增长了5倍多。 头号对外债权国: 1985年,扣除对外负债后,日本的对外纯资产额是1298亿美 元,成为世界第一债权大国。 二号资本输出国:1987年为1393亿美元,超过传统的海外投资大国英国和德国,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海外投资大国。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

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创新、出口导向、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

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政策、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1. 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阶段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建和发展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这一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 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但在1990年代初破灭。

此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但在21世纪初,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3.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挑战目前,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这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女性就业、引进外国劳工和提高生育率等。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 技术创新日本以其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

2. 出口导向日本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导,对外贸易占据了日本经济的重要位置。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化工品等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创汇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 全球化日本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进行跨国投资和合作。

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一定影响力。

日本的经济

日本的经济



→ → →
3.1.2 日本经济成功的要因
3)85--89日圆升值的对应措施
升 工 到 用 通 电 加 化 少 计 在 94 本 自 值厂美 。讯子 值的量算 日年,动 的,国 等技 。市,机 本机提化 影减, 领术 场对, 。器高, 响少欧 域在 。应多 人效降 。日洲 的信 高多品 的率低 圆 办 应 息 附 样 种 65 。 成 , , %
值得炫耀,值得自豪?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GDP)已经在今年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 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面对中国GDP超越 日本,国人为何没有开香槟庆祝?而50年前 提出的要15年赶上英国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全 国人民,我们今日不仅超越了英国,更成为经 济体量排名中的亚军。有趣的是,从政府到民 间,面对这样的成绩却似乎觉得脸面无光,世 界第二的位置,不值得炫耀,不值得自豪






3.1.2 日本经济成功的要因
2)对应石油危机与日圆升值的主要措施
膨成 胀功 。地 克 服 了 通 货

口日 ,圆 但升 有值 利不 于利 进于 口出 。

业小重 ,,厚 重制长 工造大 业业 轻 电销薄 子售短 。

提自 降十节新 高 动 10 年 能 技 质化 间。术 量, 单钢开 与计 位铁发 效算 制,实 率机 品化用 。, 下工化 。, %
5)日圆再升值
( 90年代初 — )
88年后 120—140 93年 100 95年 80 现在 120
对企业的影响 海外转移、现地生产 扩大内需、利用进口
日本经济7年后再现衰退
日本内阁府08年11月17日公布的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第三季度国内生 产总值(GDP)环比下滑0.1%, 出现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2020年(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

(发展战略)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经济发展史1.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

可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情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

和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

美、英、法、德4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年。

日、美、英、法、德5国于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美元、474美元、227美元、242美元、302美元(按1965年美元价格折算)。

5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1965年的GNP和人均GN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

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

和此同时,明治政府仍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和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例如,于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3150俩白银,相当于3亿6400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壹般会计岁出为7000—8000万日元)及于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

从壹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和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壹个特点。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07统制经济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07统制经济

政友会的山本条太郎在《经济国家的提倡》一书中写道:“我国的政 治历来将国防、外交、教育置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产业方面却落后甚 多。结果导致他国已然存在的经济参谋本部、作为国策的产业统制机 构等至今尚未成为国会讨论的对象。” 他呼吁“直接与产业相关的农 林、商工、交通、通信等机关自不待言,即使是外交、国防和教育, 也应在内治内政的所有方面,成为产业国策的运转机关。内阁是推行 产业国策的参谋本部,首相的任务是参谋总长、军令部长。” 以首相 为首的政府官员“所有人等,其首要资格须是产业官,是产业驾驶 员。” 军部本是专司国防的特殊集团,对国民经济等内政问题没有发言权, 但这一时期却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干预起内政事务。1934年,陆军省新 闻班发表了《国防的本意及其强化的提倡》手册,首次提出所谓总体 战体制,宣称“战争乃创造之父、文化之母”,而为了准备总体战, 必须进行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实施统制
第七讲 战时统制经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战争 间隔期”,日本的发展充满变数,而日本却在多种可能性中 作出了最坏的选择,对外关系上放弃与英美协调路线,大肆 推行日本版亚洲门罗主义,对中国、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疯狂 进行军事扩张;在国内政治上右转,建立天皇法西斯体制, 实行军事独裁,经济上否定自由放任,为支撑对外侵略战争 而强制实行高度的国家垄断,于1937年至1945年发动亚洲太 而强制实行高度的国家垄断,于1937年至1945年发动亚洲太 平洋战争期间全面推行战时统制经济。 一、战时统制经济的发生 二、战时统制经济的结构与特征 三、战时统制经济的实施
“转向”的风潮 转向”
财阀的转向以三井、三菱最具代表性。1933年,团琢磨死后掌握三井实 权的常务理事池田成彬以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为名,投入3000万日元基金, 成立三井报恩会。三菱在截至1935年的4年间向社会捐款1763万日元。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空前的挫折。1932年,号称无产政党的社会民众党 和社会大众党先后在党的宣言中明确宣布,支持日本在1931年发动的侵 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3年6月,日本共产党领导人佐野学、锅山贞亲在狱中发表“转向声 明”,承认以往反对天皇制是一种“错误”,表示拥护现行体制,并支 持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所谓非指向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 民间右翼和军部皇道派通过“下克上”的法西斯运动改变了日本政治, 但是充分利用形势并最后享受法西斯运动成果、进而切实掌握日本国家 权力中枢的却是军部上层的另一个法西斯派别统制派。统制派主张在天 皇的一元领导下,实现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上的高度统一,以便最 大限度地集中国力,实现日本的大陆扩张计划。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de)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de)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de)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de)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de)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de)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de)起始阶段(de)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de)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de)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de)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de) GNP 和人均 GNP (de)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de)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de)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de)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de)“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de)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de)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de)极为重要(de)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de)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de)中央政府(de)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de)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de)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de)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de)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de)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de)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de)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de)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de)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de)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de)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而美、英、法各国(de)义务教育(de)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de)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de)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de)强有力(de)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de)“传统因素”(de)贡献分不开(de).随着工业化(de)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de)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de)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de)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de)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de)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de)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de)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de)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de)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de)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de)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de)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de)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de)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de)从军记者语)般(de)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de)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de)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de)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de)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de)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de)结果,导致恶性(de)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de)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de)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de)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de)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de)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de)经济复兴之路(de)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de).在经济复兴(de)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de)“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de)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de)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de)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de)日本经济、社会(de)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de)“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de)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de)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de)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de)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de)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de)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de)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de)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de)价格补贴和巨额(de)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de)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de)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de)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de)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de)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de)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de)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de)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de)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de)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de)“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de)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de)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de)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de)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de)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de)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de)实际GNP 超过1944 年(de)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de)56%.从1946—1955 年(de)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de)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de)“宣言”.1955 年度(de)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de)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de)判断,所依据(de)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de)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de)4%—5%(de)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de)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de)战败之初过低(de)经济水平(de)补偿(即越是低水平(de)经济越容易达到高(de)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de)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de).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de)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de)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de)出发点是大相径庭(de),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de)增长率数字(9%—10%)(de)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de).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de)“终点”年份,日本(de)实际GNP 达到1946 年(de)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de) 倍.日本(de)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de)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de)60%.这样(de)增长速度在日本(de)历史上是空前(de),在世界(de)历史上也是少有(de).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de)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de)“特需”)为主导(de)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de)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de)增长,即迅速增长(de)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de)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de)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de)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de)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de)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de)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de)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de)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de)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de)“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de)一个象征,使广大(de)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de)增长.迅速增长(de)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de)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de)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de)规模从1958 年(de)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de)年产20 万吨,1973 年(de)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de)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de)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de)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de)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de)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de)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de)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de)英文词(de)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de)新(de)中心.其中小轿车(de)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de) 辆,1973 年(de) 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de)日元对美元(de)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de)出口产业(de)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de)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de)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de)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de)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de)第二经济大国.日本(de)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de)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de)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de)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de)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de)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de)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de)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de)“不平衡”(de)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de)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de)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de)劳动力(de)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de)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de)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de)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de)“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de)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de)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de)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de)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de)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de)转折产生了决定性(de)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de)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de)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de)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de)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de)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de)日本经济(de)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de)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de)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de)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de)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de)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de)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de)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de)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de)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de)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de)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de)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de)高度化与企业素质(de)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de)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de)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de)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de)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石油危机前后10 年(de)实际增长率随着日本(de)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de)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de)时代走向独创(de)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de)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de)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de)良好(de)经济表现与迅速(de)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de)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de)增强,日本(de)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de)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de) 3 年多一点(de)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de)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de)“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de)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de)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de)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de)价格会继续上涨(de)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de)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de)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de)有代表性(de)225 种股票(de)平均价格计算出来(de))达到创记录(de)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de)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de)人们手里(de)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de)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de)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de)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de)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de)“大型景气”(de)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de)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de)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de)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de)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de)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de)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de)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de)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de)下降与所保有(de)股票价格(de)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de)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de)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de)资金需从同系列(de)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de)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de)重任(de)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de)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de)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de)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de)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de)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de)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de)原因除政府政策(de)失误(在“内需不足”(de)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de)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de)后遗症以外,最根本(de)原因还在于日本(de)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de)发展.世纪日本(de)经济、人口、人均产值(de)增长率。

你看看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你看看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你看看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本有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造成经济长期低迷。

一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前的“广场协议”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高速增长期后又出现了“辉煌的10年”。

日本产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尤其对美国形成了巨额贸易顺差。

美国迫使日本达成出口“自愿限制协定”,但效果不佳。

1984年底,美国对日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

1985年9月,美国加上英、法、德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

到1988年日元兑美元几乎翻了一番,从238∶1骤升至128∶1。

一方面,日元升值造成日本企业大肆进行海外投资,购买美国资产;另一方面,出口减少造成经济增速下降,日本大幅调低利率,实施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大量国外热钱流入,导致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飞涨。

日本股市价格5年间增加了3倍,房地产价格上涨了2.4倍,国家资产几乎翻了一番。

1990年,日本的地价市值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的4倍,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股价和房地产价格一路狂跌,银行资产大量缩水,不良贷款增加,经济急剧下滑,跌入衰退的深渊难以自拔。

有人把这次泡沫经济破裂称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

之后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银行不良债权久拖不决,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日本成为世界上政府负债最高的国家,2010年政府债务总额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27%,所幸国债96%是由日本国民购买的。

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低迷。

二是有限的国内需求,制约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日本经济长期依赖外需,出口商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国的地位。

日本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有限的国内需求形成了一大矛盾。

日本的国内发展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

日本很少看到有新建的楼房和新修的基础设施,许多地方多少年都保持原样,强烈地感受到日本的发展已达到完善成熟的程度,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东北亚区域经济

东北亚区域经济

跻身资本主义工业国

中日甲午战争(1894) 日俄战争(1904) 一次大战(1914-1918) 二次大战(1937-1945)
战后经济形势


¼ 工厂厂房和1/3设备被毁 发电、钢产量损失1/7,炼油能力损失 6/7. 1947年,战后第一部《经济白皮书》: “国家有赤字、企业有赤字、家庭有赤 字”。
东北亚区域经济专题(二)
第二讲 日韩经济发展与东亚奇迹
一、日本经济发展与东亚奇迹
1.日本总体概况
总体概况



本州、四国、九州和北海道四个大岛及 6800多个小岛 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 (大阪府、京都府)、43个县 市町村
2.日本经济发展简要历程

广场协议背景:1985年前日本顺差
广场协议背景


从1980年起,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 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 的3.6%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
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 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 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 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 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 称为“广场协议”。


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浮动汇率——日元升值(1:360—1:308) 1973年中东战争——石油危机——原油 涨价(1桶2.6美元——11.6美元)—— 伊斯兰革命——二次石油危机——石油 涨价
经济低俗速发展(1974——1990)

日本经济入门-第三章第一节

日本经济入门-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安定经济成长期【课文翻译】日本经济从1970年代开始迎来了巨大的转换期。

长期以来的高增长率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而迅速下降。

石油危机给已经转换成为对石油依存度高的产业结构的日本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然而,对于第一次经验的石油危机,日本企业根据减量经营和ME技术的利用等积极应对,很快地突破了困境。

因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以及出口剧增伴随的贸易黑字(贸易逆差)的积累,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债权国。

与此同时,与美国发生了激烈的摩擦,对此该如何应对,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第一节第一次石油危机1.1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1973年11月,在第4次中东战争中,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采取了把原油价格上涨到原来的4倍,并且供给大幅度减产了25%这种果断的手段。

这个利用石油作为外交王牌的政治性的决定,使得世界各国一起陷入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即所谓的滞胀危机。

像表3-1所示的那样,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美国、英国、西德国等都哪个国家都是低的经济增长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升率很高。

1960年开始到1973年领先的国家的实际GDP增长率平均是5.0%,1973年到1975年下降到了1.6%。

其他的国家,1973年到1975年的通货膨胀率较1964年到1973年平均的3.7%上升到了10.5%。

1.2 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的能源大多依赖进口,从而使得刚转换成高度依赖石油的产业结构的日本经济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以石油危机为转机,日本经济10%左右的高增长率到此为止,并在1974年成为和战后初期一样的负增长,从此,日本经济进入了安定经济成长期。

针对于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从一下的4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交易条件的恶化。

交易条件是用出口资金量一单位和进口资金量交换,以进口资金测出的出口资金一单位的价值来表示。

如果和出口价格相比,进口价格更贵的话,就意味着交易条件的恶化。

在1972年,日本的汽车的平均价格是每台1460美元,因此,相当于买了770桶石油。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经济失衡的定义和表现
日本地区经济失衡的主要领域
产业结构
日本地区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
劳动力市场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失衡现象,一些地区的劳动力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劳动力不足。这导致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区域发展
日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先进。这也导致了经济失衡现象的出现。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对比研究,将日本地区经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寻找相似点和差异点,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多启示。
关注日本地区经济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完善研究方法和结论。
进一步深化对日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失衡原因的研究,从更微观的企业和个人层面入手,深入探讨其行为和市场机制。
日本是全球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具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和基础设施。
02
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
日本在许多领域,如汽车、电子、机械等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这使得日本在全球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和亚洲市场的出口。
大型企业主导
日本的大型企业如丰田、索尼、松下等在全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企业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很大。
日本地区经济失衡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不平衡,因为日本在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贸易顺差和逆差都会对全球贸易平衡产生影响。
贸易不平衡
日本地区经济失衡可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因为日本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市场波动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在这种体制中,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的排列顺序为 政府既调节市场,同时又直接引导企业,并将重点放到企 业上。政府的主导型居于首要位置。其特点是强调政府的 主导作用,强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政府这只“看得 见的手”往往直接伸向企业。宏观调控的受力点侧重于企 业。企业同时面对政府和市场两个调节者,其决策受政府 的直接影响。
• (2)战后特定的社会环境:
• 二战后,日本本土满目疮痍,社会经济秩序一片混乱,陷 于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由 国家出面,运用政权力量来整顿社会经济秩序,迅速恢复 饱受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 • 由于战后特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加上日本经济发展中固有 的依赖性和伴生性,迫使日本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 济体制,由国家充当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角,运用政权 力量来配置相对不足的经济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计 划和政策,以实现其长期发展目标。
• 二战后,日本资本主义及产业革命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呈现 的特点则是形成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经济 根源。 • 日本经济的结构的二重结构从量上讲,是指在日本经济中 一方面存在着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存在着数 量和比重非常大的中小企业;从质上来讲,是指日本经济 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占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大企业 ,另一方面存在着带有前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征的中小企业 。日本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二元化和分散化作为日本社会特 有的历史遗产,与欧美先进国家存在着单一同质的经济结 构不同,这也是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原因 之一。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1政府干预经济的一般原因市场失灵?2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和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日本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脆弱性以及国家干预的必然性?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868年后才逐步开始的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为了尽快赶超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政府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全面干预和强制

日本经济的崛起

日本经济的崛起

日本经济的崛起近几十年来,日本经济一直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引人瞩目。

它从一个战后重建的国家转变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讨论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并探讨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日本经济转型的原因1.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政府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通过出口导向的模式迅速恢复了经济。

此外,高效的工业化和改良农业生产也为战后重建奠定了基础。

2. 技术创新:日本在科技产业方面表现出众。

特别是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日本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来赢得全球市场份额。

丰田、索尼等企业成为了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品牌。

3. 劳动力和教育:日本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强大的教育系统也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支撑。

日本人在纪律、专业和技术方面享有盛誉,这使得日本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二、日本经济崛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国际贸易:作为一个出口驱动型经济体,日本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通过出口商品和技术,为全球市场提供了高品质产品,同时也为日本本身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2. 外国投资:日本成为了吸引外国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外国公司在日本设立工厂和办事处,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流动。

3. 全球金融市场: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其金融市场也日益发展壮大。

东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全球资本的涌入。

4. 技术创新和研发:日本的技术创新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日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致力于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不断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

三、日本经济崛起面临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日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给养老保险、医疗、劳动力供应等方面带来了压力,同时也使得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2. 威权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给日本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日本需要保持竞争力,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

3. 自然资源依赖:日本几乎没有自然资源,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进口依赖会给经济带来压力,尤其是当全球市场价格波动时。

日本的经济之日元

日本的经济之日元

正面是京都平等院风凰堂,背面是月桂树枝。因为含铜量 太高,这款硬币可能是最丑的日本硬币了。 根据年份的不同,它们价值也从一枚10日元到20日元不等。 最值钱的是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的边缘有齿的10日元硬 币。因为1959以后发行的10日元硬币都没有锯齿边缘,所 以这款硬币现在非常稀有,价值约50日元一枚。所以亲在 花掉10日元硬币之前,一定要记住先确认下有没有锯齿。
2004年新版的5000元日元,它的正面是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樋口一 叶的肖像,她是日本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者之一,开始揭露社会黑 暗、描写下层社会贫苦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且语言简洁有力。同时 也是日本纸币上出现的第一位女性人物。表达的含义有:一叶生前 的生活是很贫困的,希望今后人们看到这张纸币的时候,能够更加 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背面是korin ogata 创作的鸾尾属植物绘画。
正面的肖像是日本著名细菌学家野口英世,背面是日 本的国花樱花和富士山。
日元的汇率及其国际影响力
By tom-Pan
5/23/2014
copyright 2006 free template from
26
• 当年明治政府将一日圆的币值订定为与纯金1500毫克 等值,并设有次一级的币值单位钱,相等于0.01日圆。现 时日圆的汇率是1美元换101.6日圆(2013-5-23)。 • 1874年日本走向银本位(1日圆等于90%成色的416 格令白银,与同期西洋银元白银含量非常接近) • 1897年明治30年,日本第二次金本位,规定1日圆等 于750毫克黄金(0.75克),1美元=2.005日圆,一直维 持到1917年。20年稳定。100日元=49.875美元 • 1914年大战爆发,停止金本位。(大正3年) • 1923年9.1关东大地震,当时1美元=2.63日元 • 1928年,1美元=2.3日元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

日本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科技的发展
主要是:科技研究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科技市场占有能力。 【1】科技研究能力:其大小意味着该国所具有的科技发展潜能, 从根本上决定该国的科技实力。 【2】科技转化能力: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直接生产力所需周期的长
短和科学技术创造的附加价值的大小。
【3】科技市场占有力:是指科学技术在市场上的交易能力。
【2】第二阶段1965-1973年,此时期是日本在经济和技术上全面赶上 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曾出现了长达58个月的“伊奘诺景气”。 此阶段日本经济发展有四: (1)日本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 (2)技术革新取得的突破。 (3)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地位显著改善。 (4)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
(三)低速稳定增长时期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在1956-1973年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第二经济大国。在 此年间 ,日本经济发展大体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1956-1964年); 第二阶段(1965-1973年)。 【1】第一阶段出现了被称为“神武景气”(1956-1957年)和 “岩户景气”(1959-1961年)的两次经济发展高峰。 此阶段日本经济发展特点有三: (1)设备投资大量增长。 (2)能源结构发生改变,由煤炭变为石油。 (3)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神武”取自第一位人间天皇的名号。
岩户景气
1958年起,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开始。日本大量生产汽车、 电视及半导体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钢铁取代纺织品成为主要出口 物资,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称为岩户景气(Iwato
boom)。
这是借用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的传说中有关“天之岩户” 的“岩户”二字,形容一九五八年七月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共四 十二个月的长期经济繁荣。这个称呼来源于日本的神话故事,说 的是远古时代成千上万的神仙在太空聚会,当祭典结束时,诸神 终于将天门(由岩石砌成,称“岩户”)推开,里面的天照大神 下降人间,从此开创了日本国。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16 列岛改造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  16 列岛改造

一、从国土综合开发到“列岛改造论” 从国土综合开发到“列岛改造论” 二、列岛改造计划的要点 三、列岛改造计划的实施 四、简短的评价
一、从国土综合开发到“列岛改造论” 从国土综合开发到“列岛改造论”
1、佐藤政府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佐藤政府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1960年代末期,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人们抱怨日本虽然成了 经济大国,但国民却没有富裕感。 计划的出台:1969年 5月,佐藤内阁批准国土综合开发审议会草案,公布实施了 旨在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简称“新全综”)。 “新全综计划”概要:规划了截至1985年的国土开发蓝图,提出了人与自然关 系协调,全面开发国土以实现均衡发展,形成地区自主开发特色以及改善城乡文 化环境等四大基本目标,进而又具体提出了把日本划分为三大地带和七个经济圈 的国土全面开发设想。 “新全综”提出的开发方式是:根据国土利用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 向,从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入手,建立中枢管理功能集中、物流机能系统 的新网络,以便消除时间和距离对地区经济发展构成的障碍。 计划的政策措施:“新全综”提出了若干大型建设项目,其中的新网络开发项目 包括现代通讯网络建设和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港口等交通网络建设,产业 开发项目包括大规模农业开发基地、工业基地、流通基地、旅游观光基地等。 “新全综”还就边远地区大型工业基地建设、大城市工厂外迁、煤炭等夕阳产业 转型、大城市交通网及干线高速交通网建设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计划的实施:佐藤内阁后期,北海道苫小牧东部和青森陆奥小川原等大型工业开 发项目已经启动,《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已经揭开了国土全面开发的序幕
第16讲 列岛改造 16讲 ――日本式西部开发政策的挫折 ――日本式西部开发政策的挫折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

1.泡沫经济、日本泡沫经济、中国泡沫经济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日本1987年至1990年初所经历的泡沫经济时代正是日本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的阶段。

实际GDP的增长率、工业生产指数的上涨率即使低于高度经济增长阶段的极佳表现,也各自达到了平均5.5%和7.2%的高水平。

尤其是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固定设备投资的增长率几乎达到了高速增长期的20%水平。

而个人住房投资与随之而来的家电消费也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但是,当时的物价水平,由于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大幅升值所带来的便宜的进口产品增加(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世界经济处在通缩的阴影中)和日本企业国内供给能力不断加强等原因,并没有跟随当时货币供应量的迅速膨胀而上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今天,中国经济同样呈现出“高增长、宽货币、低通胀”这样看似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状况。

但是,不能掩饰的是当年资金在日本的资本市场“沉淀”的烙印:首先受资金影响冲在最前面的是股价表现,而且在对美国股灾的影响做了“技术调整”后,股价更加凶猛地站上高峰,1989年12月末迎来了38915点的日经指数巅峰(可是到了1992年8月日经指数就跌去了六成)。

紧随而来的是地价在全国范围内的攀升浪潮,1990年9月日本全国城市地价指数冲上了最高峰,房价也随之而涨,势不可挡(可是到后来1994年中旬为止各自价格都跌去了八成左右)。

今天,中国市场的“地王”们不断刷新土地拍卖的“天价”和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价格一路攀升的楼盘是否涵盖了跟日本当初一样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在今天中国同样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的状况下我们也不得而知,甚至我们主观上都想认为这种状况是暂时的,不会和日本当年泡沫经济崩溃联系在一起。

有趣的是,在那个被事后认为最疯狂的房地产泡沫的时代,日本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日本央行官员和新闻主流媒体上都没有人公开表示过对泡沫崩溃的担忧之辞,尽管学者们在学术论文和会议中已经有不少人在研究泡沫经济的问题——这批学者后来最强烈地批判了政府当时因为没有对他们及时公开相关的信息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不负责任”和对学者“不信任的行为”。

日本经济的特点与变革

日本经济的特点与变革

日本经济的特点与变革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导,以家电、汽车等制造业为主要支柱,长期保持着较高水平的GDP增长率。

日本经济的特点在于:高度依赖出口、靠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制造维持竞争力,半导体、电子产品、汽车、机床等行业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然而,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日本经济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变革。

一、日本经济的特点1.高度依赖出口日本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其制造业输出量在世界上占据极大的比重。

出口是维持日本经济稳定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对美国、中国等主要国家的出口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份额。

然而,出口对日本经济的依赖也使得其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

2.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制造日本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制造。

日本在半导体、电子产品、机床等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其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竞争力。

然而,由于欧美等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本的技术优势开始受到挑战。

3.“企业社会责任”和“保持就业”的理念日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保持就业”等重要理念。

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也要对社会和环境承担一定责任。

此外,保持就业的理念也被认为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在面对经济下行时,不愿意大幅裁员,产生了部分企业“僵尸企业”问题。

二、日本经济的未来变革1.加强对外开放当前,随着世界贸易体制的变化,日本需要更大程度地加强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其中,应加强与亚洲、东盟等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日本与该地区的资源互补和工业协作。

同时,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今天,日本应加快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

2.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日本应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应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等手段为日本企业提供更多的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

3.实施“第四次产业革命”当前,日本正在进行“第四次产业革命”,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革命。

高中历史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山东张彩红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然而经过10年的恢复和发展,到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了战前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创造了经济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因为当时国际、国内都出现了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

1. 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日本历史上一次政治、经济、社会的大改革。

2. 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

随着“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出于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转变政策,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保护,使日本节省了巨额财政开支。

3.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使日本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同时,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也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主观上看,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与日本政府制定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分不开的。

1. 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经济进入有计划的高速发展阶段。

2. 日本政府加强投资,重视教育。

这一时期,日本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中等、高等教育。

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

3. 日本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并积极发展电子、石化和人造纤维等新型工业,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经济专题 一、日本的基本国情 1、国土 陆地国土:37.8万平方公里(占世 界陆地面积的0.25%) 海洋国土(200海里经济区域): 429万平方公里 2、人口 约1.27亿(占世界的2%) 高龄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 25%)
•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达到7%时,为“老龄化社 会”(Ageing society),达到14%为“老龄 社会”(Aged society),达到20%时为“超 老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 • 中国(大陆):10%(未富先老) • 摩纳哥:全世界最“老”的国家(27%)
二、发展历程
• • • • • • • • •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幕府体制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1192-1867年(军阀执政,天皇成为陪衬) 17世纪初,德川幕府统一日本,结束战乱 到17世纪末,封建商业空前繁荣 主要产业: 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 纺织业
(二)明治政权的”殖产兴业”政策
• 1853年日本在英美逼迫下开埠通商(黑船 事件),与西方的不公平贸易刺激了日本, 也激化了日本国内的矛盾,1868年爆发了 以推翻幕府统治为目的的政变,睦仁天皇 即位,年号“明治” • 为改变落后面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 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端
•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 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 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 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 天皇于公元前660年(我国东周)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 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 念日”。
• (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经济 •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西 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与扩 张 • 通过对俄、英等国供应军需品,大力扩展对外 贸易,1914-1919年,日本对外贸易增长了3倍多 • 1919年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 1931年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战争刺激使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 • 1929-1936年日本工业生产增长了52%,钢产量 由230万吨增长到580万吨 • 二战前,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德、法、英的 世界第五工业强国
2、后期产业革命
• 中日甲午战争—20世纪初 • 战争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 战争赔款(2亿315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 中央财政支出的5倍) • 轻工业继续大发展 • 19世纪90年代开始,重工业迅速发展(机械、钢 铁、造船等) • 1905年的日俄战争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工业的发展 (日本取代俄罗斯获得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煤、 铁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
• 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日本2011年开始出 现贸易收支赤字,持续四年至今。 • 核电站停运导致火力发电站燃料进口数量 激增,日元贬值加剧贸易进口值攀升,制 造业完成海外布局亦导致日本本土出口能 力下降。
• 美国、中国和韩国是日本前三大出口贸易 伙伴 • 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美 国和澳大利亚
(三)稳定增长时期(1973-1991年)
3、资源
• • • • • • • 贫乏(尤其是矿物资源) 石油和铁矿石全部靠进口 渔业资源丰富 4、民族结构 单一民族(大和民族) 5、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
• GDP:4.8万亿美元(2014年) • 人均GDP:3.7万美元
• 日本的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2% • 第二产业:36%(工业占比较高的发达国 家) • 第三产业:62%
经济统制和经济军事化时期
• • • • • •
20世纪30年代至1945年8月15日 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直接干预 经济被纳入国家统制和经济军事化轨道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 军工产业 军需订单
三、战பைடு நூலகம்的日本经济
• • • • • • •
(一)战后经济恢复(1946-1955年) GDP年均增长9.2% 1953年的GDP超过1944年水平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年-1973年) 年均增长9.7% 1964年加入OECD,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1968年赶上西德,成为经济规模仅次于美 国的西方国家
措施
• 1、兴办国营企业 • 1870年设立工部省(工业部) • 以军工为中心的国营重工业和社会基础设施(交 通、通讯) • 2、创建银行制度 • 设立国立和私立银行(注意到了银行对经济发展 的重要性) • 3、扶持私人企业 • 部分国营企业卖给私人;政府贷款支持(建立私 有企业制度,培养财富的创造者) • 4、仿效欧美的教育制度,学习欧美文化,输入欧 美科技(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学中国了)
黑船事件
• 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舰队强行 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在美国 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 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 美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 (今函馆)两港口,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 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 • 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 签订了类似条约。
(三)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 • • • •
1、早期产业革命 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 纺织工业等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主要是国营军工企业 1890年颁布商法(中国的第一部商法: 《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 • 19世纪80年代起,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中 国的第一家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1872 年)
日本的对外贸易
•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货 物进出口总值15023.04亿美元,较上年的 15469.55亿美元下降2.9%。 • 其中:出口总值6903.13亿美元,下降3.4%; 进口总值8119.91亿美元,下降2.4%;贸易 逆差1216.78亿美元,扩大3.4%,创历史新 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