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8年经济危机与欧债危机看《资本论》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08年经济危机与欧债危机看《资本论》
的生命力
从08年经济危机与欧债危机看《资本论》的生命力
摘要:本文选取08年经济危机与欧债危机,通过对其现实情况及成因的分析,来与《资本论》相对照,由此得出《资本论》一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结论。
关键词:经济危机资本论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供需矛盾
引言
经济危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破坏力极其强大,会导致经济秩序紊乱,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会引发社会动乱,激化民族、阶级矛盾,甚至可能引发国际争端增加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而各国政府都竭力通过各种经济、行政手段防止危机发生或减弱危机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资本论》再次畅销,人们对自由资本主义产生怀疑,而转向了社会主义企图寻求解决办法。
(一)马克思的《资本论》与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研究财政学的重要现实意义之一,就是希望得到实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的方法。而经典著作《资本论》为我们了解经济危机本质及解决当今经济危机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现象。《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用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而是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他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就是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从生产(供给)角度来说,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生产方式具有一种跳跃式地扩张能力。他在《资本论》中指出:“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从而激化了市场供需矛盾,致使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在现代工业周期中,大工业的这种巨大的迅速扩张的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而资本家的趋利性和对过热的市场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其不断的增加投入以生产更多商品,使得市场的供给过剩。
从消费(需求)角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出了这样的分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失业人数增加。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由此,必然要造成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形成狭隘的消费和市场,进而产生商品生产与实现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危机的出现。”同时,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消费(需求)的减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第二方面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使用和协作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失业率的上升。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作品《21世纪资本论》提出,加剧社会收入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式r>g,即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同时他也提到:“财富分配总是深受政治影响,不能单纯的考虑经济运行机制。各社会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力量对比共同造成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历史”。有许多资料可以反映经济危机爆发前劳动者们的惨
况。而普通劳动者作为社会的大多数,其消费能力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总体消费能力;劳动者的低收入,必然导致了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的下降。
(二)扩大信贷消费以解决供需矛盾终成泡沫——2008年经济危机对《资本论》的印证
生产扩大化与消费的矛盾是形成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那么《资本论》中的这个观点是否同样适用于2008年经济危机呢?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2008年经济危机由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开始。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盛行的这种透支消费一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超前消费这种方式似乎拉动了消费的增长使其与不断扩大的生产相适应,从而避免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消失论”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这种透支消费的方法,其实就是现代版的“将牛奶倒进河流”,其目的都是为了避免生产过剩。
然而,这种“寅吃卯粮”的解决办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透支消费恰恰反映了有效需求的不足和生产的过剩。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老百姓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据统计,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统计表明,这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同时,美国政府近30年来一直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以上两点,都符合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显示了透支消费背后美国实际消费能力的不足。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那样:“在危机中发生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业中暴露和爆发的”。也就是说,经济危机会首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信用规模的膨胀又反过来引起了生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