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让人深思。
这两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行军途中壮士们思念故园的情景。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首先来看“行军九日思长安”这一句。
这句诗直接点明了壮士们在行军途中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壮士们已经远离了故园,步入陌生的旅途。
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许多远离故园的人来说,长安象征着他们心灵的精神寄托。
在漫漫行军九日之中,壮士们时时刻刻怀念着长安,思念着那个熟悉而美好的故园。
接下来是“故园后两句”。
这里的“故园”是壮士们离开的故乡,可能是他们成长、生活了许多年的地方。
这两句诗暗示了壮士们对故园的不舍之情。
故园的回忆在壮士们的心中涌现,使他们更加思念和怀念。
同时,“故园”一词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象征着壮士们对自己的家人和亲友的思念,对那份温暖和依靠的渴望。
这两句诗通过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展现出壮士们在行军途中的情感起伏。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音韵和意象,使整个诗句富有韵律感。
诗句短小精悍,却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绪。
读者在阅读这两句诗时,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诗中的情境和情感中,产生共鸣。
此外,这两句诗还通过意象的运用增强了其艺术感。
通过“行军九日”和“故园后两句”这样的具体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壮士们的辛劳和思念之情,使整个诗意更加生动而真切。
在评析这两句诗时,我们不能忽视它所揭示的主题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壮士们行军思念故园的情感,反映了壮士们忠诚、坚韧、不屈的精神。
他们用行军的辛劳和思念的心情,表达了对家园和亲人的眷恋,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正义的忠诚。
总的来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这两句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壮士们在行军途中怀念故园的情景。
这两句诗通过简洁质朴的表述、音韵和意象的巧妙运用,使诗意更加生动而真切。
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忠诚、坚韧和正义的精神也深深震撼着读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绝,表达了诗人在行军途中对远离故园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形式是七绝,每句四个字,四句共十六字,整齐简洁。
这种形式使得诗的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有力,与诗人坚定的情感相呼应。
其次,诗的主题是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离开长安故园已久,此时思念之情渐起,不禁让诗人回想起那个曾经居住过,充满回忆的地方。
诗人通过描述故园的景物和气氛,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再次,诗中描绘了故园的景物。
诗人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描绘出长安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故园之中。
例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句子,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故园的美丽和热闹。
最后,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诗人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他回到故园,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回归故园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综上所述,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通过对故园的描述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诗人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将情感娓娓道来,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那份思乡之情。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注释】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可怜。
⑷傍:靠近、接近。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分)3.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2.【答案要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3.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参考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赏析: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 岑c én参强qi án ɡ欲y ù登d ēn ɡ高ɡāo 去q ù,无w ú人r én 送s òn ɡ酒ji ǔ来l ái 。
遥y áo 怜li án 故ɡù园yu án 菊j ú,应y īn ɡ傍b àn ɡ战zh àn 场ch ǎn ɡ开k āi。
诗词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诗词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这战场开放了。
诗词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情感
主旨:思念故园长安之情。
情感:对故园的思念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离家已久的行军者,在行军的九天中,思念着遥远的故园长安。
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首都,象征着他的家乡和亲人,也代表着他的根和情感归属。
他在行军的过程中,思绪时常回到长安,思念着亲友和家乡的一切。
这种情感强烈而真挚,流淌在他的心中,使他无法忘怀长安。
整个诗篇中,通过行军九日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故园长安的思念之情。
他将长安作为心灵的寄托和向往,用九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他思念故园的强烈程度。
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使主人公在行军过程中不断回忆故园的面貌,渴望回到故园。
整首诗抒发了流亡异乡者对故园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和所属文化的无尽眷恋和忧伤之情。
通过描绘行军九日思长安的主题,诗人抒发了乡愁、思乡之情,以及对故园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
想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远
遥怜liá n故园菊, 应傍bà ng战场开。
靠近
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没有人送酒来为我助兴。 我思念爱怜遥远的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它们)应当靠近战场旁边开放着。
遥怜故园菊,
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切。
应傍战场开。
想象。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 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 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 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 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赏析 强欲登高去,
“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的景况。
无人送酒来。
用典。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 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 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 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 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行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及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及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及赏析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前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绝句。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鉴赏】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言绝句,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赏析
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前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绝句。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鉴赏】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言绝句,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b/3759htm。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句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分句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分句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分句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句诗以明代文学家于谦的行军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长安故园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诗的结构。
整句诗由四个字组成,分为两个分句。
第一个分句为“行军九日”,第二个分句为“思长安故园”。
整首诗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简洁的结构,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想念之情。
行军九日,其中的“行军”二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在外出征时的身份和行动。
在筹划、打仗和行进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充满着艰苦和危险。
这样的九日行军经历,勾勒出了作者在边塞抗击敌寇的英勇形象。
同时,九日的时间也加强了行军的紧迫感和艰苦程度。
思长安故园,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在久违家乡的行军途中,作者对长安故园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长安在这里不仅仅代表一个地名,更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整句诗以行军九日作为承前衬后,通过描写行军的艰辛,凸显了作者在外奔波的辛苦。
而在这严峻的环境下,作者不仅感叹行军的艰辛,更加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故园的怀念,不仅仅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向往,更是对亲人的思念和家庭温暖的向往。
通过表达这种思念,作者抒发了对家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突显了行军途中的孤寂与无助。
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外行军的心境和情感,既有对艰难行军途中的思考和感触,也有对长安故园的思念和眷恋。
这样的诗句在描绘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对家园乡亲的思念和关爱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在外行军时,回忆家乡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慰藉,它能激励我们坚持下去,战胜困难。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家乡的人情味和温暖,牢记故园的美好,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记住自己的根与心。
这样的文章不仅仅阐述了诗句的内涵,还联系到了现实生活,并给予了读者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分句的赏析,我们不仅能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还能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受到作品的意义。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带拼音版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带拼音版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带拼音版(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带拼音版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翻译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二、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鉴赏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
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
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陶潜居宅,有人送酒。
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作为我国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作大多写在出征的时候。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朝代:唐代作者:岑参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鉴赏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 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教学文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句子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句子赏析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诗啊,可有意思啦!“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你瞧这开头,诗人本来是勉强想去登高的,为啥勉强呢?估计是心里有事,没那个兴致,但又想着登高能舒缓舒缓心情。
结果呢,还没人给他送酒来。
哎呀,这得多失落呀!感觉他一个人在那军中,孤零零的,连个能一起喝酒解闷的人都没有。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一句可太妙啦!他远远地想念着长安故园里的菊花,想象着它们应该在战场旁边绽放着。
这菊花多无辜呀,本来应该在宁静的园子里好好盛开,现在却在战火纷飞的地方。
诗人通过想象故园菊的遭遇,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整首诗读起来,那种孤独、思念和无奈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岑参这家伙,把自己的心情藏在这简单的几句话里,让咱们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心疼他。
小伙伴们,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第二篇哈喽呀,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品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
一开始“强欲登高去”,诗人这强行想要登高的心思,就透着一股无奈。
就好像心里明明不想,但又觉得应该去做,是不是像极了咱们有时候不得不做一些不乐意的事儿?“无人送酒来”,哎呀,这得多寂寞呀!登高的时候,要是有杯酒暖暖身子,解解愁,那多好。
可啥都没有,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
再看“遥怜故园菊”,这“遥怜”两个字用得太好了,那种远远牵挂着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虽然人在行军途中,心却早就飞到故园的菊花那儿去了。
“应傍战场开”,想象着那美丽的菊花在战场边绽放,这画面又美又让人心酸。
菊花那么娇嫩,战场那么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直接说自己有多苦,有多想家,但每一个字都透着这些情绪。
岑参可真是个高手,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咱们的心都给揪起来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因为这首诗,想起自己在远方的家,想起那些让自己牵挂的人和事儿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讲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讲义一、作品背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之时,诗人随军行至边塞,在重阳节时思念起长安的故园。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岑参作为一名随军的诗人,身处军旅之中,心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原文及译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怜惜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它们大概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三、诗句赏析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这两句开篇就描绘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诗人在行军途中,重阳节到了,本想登高饮酒,这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然而,身处军旅,条件艰苦,无法如愿,更没有人能够像当年陶渊明那样送来美酒。
“强欲”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的强烈反差。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由自己的处境联想到了长安故园的菊花。
“遥怜”一词,传达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他想象着故园的菊花,此时应该在战场旁边寂寞地开放。
菊花本是高洁、美好的象征,但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它们的命运令人心生怜悯。
这两句以景写情,通过对菊花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
四、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重阳节时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感,既表达了对长安故园的深切思念,又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五、艺术特色1、含蓄深沉诗人没有直接抒发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家乡的眷恋,而是通过对登高、送酒、故园菊等细节的描写,以及巧妙的想象,将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使读者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2、以小见大全诗围绕重阳节的习俗和对故园菊花的想象展开,从一个小小的节日和普通的菊花入手,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以小见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情景交融诗中的景与情相互交融。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注释]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可怜。
⑷傍:靠近、接近。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分)3.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2.[答案要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3.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参考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赏析】: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落日熔金暮鸦唱”,一首著名的古诗,从其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之情。
相隔九日,作者就如一个远行的游子,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却永不减弱。
深爱自己的城池,亦可谓有种普世的情感,而“行军九日思长安”的作者之一王昌龄,更是以个人之力,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这座熟悉的城池长安。
传说,在九州东南侧,曾经有一座叫做“长安”的城池,它坐落在黄河之北,历史早已久远,曾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秦、汉、隋、唐时期,都是一座著名的都城。
在意义上,长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都城之一,犹如故乡,让曾经走过一段历史的人们,心中总有一份别样的情感。
王昌龄立足于古时,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念。
其中《行军九日思故园》的内容,给人以深深的感受,那份思念,回忆着当年的故乡,唤起无数的回忆:“残灯孤城古色空,凭栏深宫古香飘”,从这句短小而精致的诗句,就可以看得出长安的古朴之美,也可以想象出隋宫的宁静之美,令人涌起几许思念。
当然,最直接的证明,还是文史留下来的资料。
在历史资料中,对长安的介绍十分详细,其中《水经注》是关于长安的最有记录的文献。
经过仔细的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长安,城外的景色令人眼前一亮,它具有流动的水源、宽广的面积,更有许多条街衢。
可以说,这种细致的布局,使长安变得更加美丽,令人回味无穷。
而对于古人来说,长安不仅仅是一座城,它更是一种情感。
比如,身为长安居民的卢照邻,他曾经写下这样的话:“当年长安老街,每步即步处醉心,今犹是故人家,只见楼台动摇尘”,这里他把自己对长安最深的思念,化作一句句的诗文,表达出他的感受,令人更加感叹历史的变迁。
今天,长安已不复从前,而那些曾经熟悉的街道,也早已改变模样。
在这里,不仅是古人留下来的足迹,更有朝代更迭而千变的历史文物。
遍布全城,令人惊叹,历史与现在,时刻并存,当我站在那里,脑海中却想起了那些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古诗,仿佛还可以听到不灭的声音:“青山徊萧条,白鹭柔惊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歌。
以下是诗歌的全文及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军在外,恰逢重阳节,思念长安故园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想要登高赏景,却因为行军无法实现,无人送酒来,更增添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怀。
后两句写诗人遥想故园的重阳节,那里的菊花应该在战场旁盛开,象征着生活的坚韧和顽强。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翻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及注释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鉴赏一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文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
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说陶渊明"尝九月
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
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陶潜居宅,有人送酒。
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
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