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1949-2008:贵州省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08年国家统计数据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2008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3%。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7.1%,二手住宅价格上涨6.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
表1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946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346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9%。
全年税收收入57862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8413亿元,增长17.0%。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6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6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76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1万公顷,增加139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3万公顷,增加13万公顷。
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完整版.pdf
1灡 农作物生产情况 2 1 1暋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 ……………………………………………………… 17 2 1 2暋全国茶叶面积和产量 …………………………………………………………………………… 31 2 1 3暋全国水果面积和产量 …………………………………………………………………………… 32 2灡 畜牧业生产情况 2 2 1暋全国主要牲畜年末存栏 ………………………………………………………………………… 34 2 2 2暋全国主要畜禽出栏 ……………………………………………………………………………… 35 2 2 3暋全国主要畜产品产量 …………………………………………………………………………… 36 3灡 渔业生产情况 2 3 1暋全国水产养殖面积 ……………………………………………………………………………… 38 2 3 2暋全国水产品总产量 ……………………………………………………………………………… 39 2 3 3暋全国渔业乡村、人口、劳动力 ………………………………………………………………… 41 2 3 4暋全国机动渔船拥有量 …………………………………………………………………………… 42 4灡 全国饲料生产情况 2 4 1暋全国饲料产量 …………………………………………………………………………………… 43 5灡 全国农业机械拥有量 2 5 1暋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 44
一、 综合篇
1灡 农业基本情况 1 1 1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3 1 1 2暋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及乡村户数、人口 …………………………………………………………… 4 1 1 3暋全国乡村从业人员及主要行业分布 ……………有耕地面积及构成 …………………………………………………………………… 6 2灡 农业生产条件 1 2 1暋全国农村电力、水利建设及能源消耗情况 ……………………………………………………… 7 1 2 2暋全国主要农用物资投入情况 ……………………………………………………………………… 8 1 2 3暋全国农作物自然灾害 ……………………………………………………………………………… 9 1 2 4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 10 3灡 农业生产发展 1 3 1暋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构成 ………………………………………………………………… 11 1 3 2暋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 …………………………………………………………………… 12 1 3 3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 ……………………………………………………………… 13 1 3 4暋全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 14
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1949-2008:全国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
(10 000 hectares)
Forest-coverage Rate
(%)
Total Standing Stock Volume
(10 000 cu.m)
Stock Volume of the Forest
(10 000 cu.m)
Water Resources
Total Water Resources Volume (100 million cu.m)
Cultivated Area
(10 000 hectares)
Major Mineral Basic Reserves
Petroleum
(10 000 tons)
Natural Gas
(100 million cu.m)
Coal
(100 million tons)
Iron
(Ore, 100 million tons)
(km)
Mainland Shore
Island Shore
Climate
Percentage of Climatic Zones to Total Area of Territory
Humid Zone
(aridity<1.0)
Semi-Humid Zone
(aridity 1.0-1.5)
Semi-Arid Zone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吨)
铁矿
(矿石,亿吨)
锰矿
(矿石,万吨)
铬矿
(矿石,万吨)
钒矿
(矿石,万吨)
原生钛铁矿 (矿石,万吨)
Territory
Area of Territory
《贵州省情》部分考试试题及答案
《贵州省情》部分考试试题及答案《贵州省情》考试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欠发达)和(欠开发)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
3.(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4.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5.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6.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 高原山地)和(丘陵)。
7.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都督府统领各州。
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14.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每题1分,共10分)1.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A )A、赫章韭菜坪B、铜仁梵净山C、威宁草海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2.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 C )A、赫章B、玉屏C、威宁D、铜仁3.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 D )A、红水河B、乌江C、北盘江D、赤水河4.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 A )A、黄壤B、石灰土C、紫色土D、水稻土5.贵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
在高大山脉具有垂直分布特点,一般从山脚到山顶依次表现为:( C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落叶阔叶混交—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6.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历年粮食产量:历年人均粮食产量:可见,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949—1958年:百废待兴,一五计划,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几乎翻番。
到1958年,人均接近300千克,几乎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了。
1959—1961年:受到大跃进的严重干扰,再加上连年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倒退回1950年的水平,人均只有1949年的水平。
再加上还要拿粮食偿还苏联的外债,导致大面积饥荒。
1962—1977年:继续大力兴修水利,培育良种,发展化肥工业。
粮食产量受到政治运动影响,时有起伏。
但总体增幅依然可观,人均从229千克增长到近300千克。
1978—1984年:兴建化肥厂,大力推广良种(比如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另外包干到户也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1985—1996年:粮食产量依然时有起伏,总体增幅可观。
到1996年,突破5亿吨,人均突破400千克。
1997—2003年:三农问题突出,农业收入下降,种粮积极性锐减,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滑。
到2003年,人均只有330千克,不如1982年的水平。
2004—2021年:重新振兴农业,废除农业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补贴水平,粮食连续6年增产。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至今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是吃50,60年代的老本,投入不足,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粮食水分仪产品简介卤素加热快速水份测定仪是我公司新研制的新型快速水分检测仪器。
环状的卤素灯确保样品得到均匀加热,操作简便、测量准确。
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仪器采用环形管卤素加热方式,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最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
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卤素加热可以在高温下将样品均匀地快速干燥,样品表面不易受损,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
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
新中国60年:中国粮食增产之路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而且在这28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仅为11320万吨,但1950—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也出现连续增产。
其中1950年增长率高达16.73%,1952增长14.08%。
但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
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
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产量曲线的变轨。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
接着,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
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
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
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注:部分数据引用尹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一文)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0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震荡走高。
《新中国粮食产量》
新中国粮食产量整理者:老老狐狸饱喝足的夜晚,正好整理1949至2013年的粮食生产数据,是为记!愿老祖宗保佑吃饱了饭的后辈,老祖宗同样保佑吃喝讲究的后辈。
——整理者言一、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万吨,仅及1936年(1.5亿吨,建国前最高产量)的75%,人均粮食产量208kg,扣掉种子、饲料等,人均原粮不及1天1斤,这一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5岁。
49到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期,农村进行了土改并开始组建互助组,粮食生产快速恢复。
52年的各主要工农业指标都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粮食总产量达到1.64亿吨,是36年的109%,人均粮食产量达到285kg。
三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3.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94%。
二、1953~1958,集体经济发展时期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这一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化,农民拿出土地组建起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到了56年,合作化基本完成。
58年开始了狂飙突进的公社化运动,仅半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变成了“人民公社”。
56年粮食产量1.9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307kg,这是第一次突破300kg大关,基本达到了热量安全线。
57、58年,粮食总产量小幅增长,58年达到1.98亿吨,但同期人口增长更快,58年人均粮食产量回落到300kg以下,为299.5kg。
六年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3.17%,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0.82%。
1958年,留在国人记忆里的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放卫星”等,这一年粮食虽然有所增长,但不到2亿吨被吹到3.5亿吨,错误的数据带来错误的决策,加上收粮不及时带来的损失,为接下来的三年困难埋下伏笔。
三、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是极为困难的三年,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下降,61年,粮食总产量1.37亿吨,低于51年水平,人均粮食产207kg,更是回落到解放前。
200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更新时间:2009-02-262008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严重雪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困难,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为333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7.8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08.71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76.84亿元,增长12.9%。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2.3%和41.3%,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上升0.1个和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8824元。
二、农业种植业保持较快发展。
全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04.7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长。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91.96万公顷(4379.36万亩),比上年增长3.5%;烤烟种植面积19.48万公顷(292.16万亩),增长9.8%;油料种植面积45.52万公顷(682.73万亩),增长5.1%;蔬菜种植面积55.83万公顷(837.44万亩),增长5.8%。
年末,果园面积13.33万公顷(199.92万亩),比上年增长7.0%;茶园面积10.52万公顷(157.76万亩),增长46.5%。
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58万吨,比上年增长5.2%。
烤烟、茶叶、花生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表1 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林业稳步发展。
全年林业实现增加值21.00亿元,比上年增长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