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掌握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认识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运用史料,了解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认识社会变迁的必然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在不同领域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社会生活的变迁。
(2)提问:你们知道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哪些变化吗?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社会变迁的原因。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
6. 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六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生活变化生活习惯的的西化社会风俗的演变2.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的变革生活方式的转变3.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抗日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战时体制下的社会变迁七、教学内容:第七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生活变迁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的建立生活水平的提高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3.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政策对生活的影响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第八章: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智能产品的应用2. 社会制度的进步法治建设的完善人权保障的提高3. 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娱乐的多样化九、教学内容:第九章: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与启示1. 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全球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对生活的影响2. 社会生活变迁的启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结合3. 面对社会变迁的策略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自我更新能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2. 课程拓展探讨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变迁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社会变迁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1. 全球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文化交流的加强生活方式的相互借鉴2. 社会问题的全球化环境问题的挑战人口问题的压力3.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社会生活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 社会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要求3.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个人层面的实践社会层面的推动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社会生活与公民素质1. 公民素质的内涵公民素质的定义公民素质的重要性2. 社会生活与公民素质社会生活对公民素质的影响公民素质对社会生活的作用3. 提升公民素质的路径教育的作用社会环境的培养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社会生活与心理健康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2. 社会生活与心理健康社会生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 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自我调适的方法寻求专业帮助的方式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2. 课程反思思考课程学习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套教案围绕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展开,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特点,以及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
如: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3]
价值观 活才能安康,从社会生活变迁史中,联系生活,领悟历史发展的
核心素养与价值观。
课标依据:
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2.知道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
课标与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八年级下册第 19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需要让学生 在横向上,了解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日常社会 生活,与学生生活相接近,交通与通信更是每天都会接触或使用 的,所以和学生的切身实际相联系,可以更好的用图片,数据和 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中来。纵向上,时刻都在以“变”为 核心,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给学生在视觉和感官上带来 巨大冲击。而整课的线索在于“改革开放”,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 时间点线索,有这个时间线索,可以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明了。所 以,再将时政热点“改革开放 40 周年”纳入课本提问,让学生感 知社会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实施,让学生在情 感上进行升华,更进一步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 化,提升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时代认知感。 教学重点:1. 社会生活中衣食住娱的变迁
过渡:衣食住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物质生活满足了,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展了起来。
④ 休闲娱乐的变化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什么玩具
啊?
生:略。
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单一,改革开放后,休闲
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
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活动。
(学生活动探究——我来说故事)
生:略。
己生活的对比,初步
师:没错,是粮票。除了粮票还有布票、购物票等。这些是 了 解 变 化 的 根 源 在
在改革开放前的购物凭证。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为了缓和供应 于 改 革 开 放 这 一 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程标准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1.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写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迁的具体表现。
2能在与同学的讨论及启发下,说出引起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
3.能随着课堂的推进,不断地增强爱党爱国的热情,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得以提升。
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方式,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的变迁。
2.教材地位: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不计最后的活动课),是对本册书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也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成效的显性反映,仿佛一切高高在上的国家大政方针都走进了民间,与人民生活、个人命运紧紧联在了一起,是最能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国家治理效果的一课,是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最好素材。
勿庸置疑,本课在整册书、整个中国现代史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1.学生家庭、个性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广州市老城区——越秀区海珠广场附近。
周边商铺林立,学校的生源也大多来自这些个体户家庭。
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故学生生源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多数不是独生子女,所以性情也不会过于刁钻,本性较纯朴,对老师比较信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普遍不差,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没有目标,比较懒惰,心中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不愿行动起来。
2.历史思维发展特点分析。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对历史学科的时空性、实证性等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年龄尚小,而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来就属于待提高型,文字阅读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史料分析能力比较欠缺;同时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看问题多数只能看到表面。
所以,课堂上不适于用大段的文字材料,而要多选择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作为教学的教学媒介,深入浅出地展示课本的内容,再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从表面到实质进行剖析。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社会生活的变迁》名校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1(活动导向型)
3.古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变为现实是通过()
A.航天技术 B.计算机网络 C.自动化技术 D.新材料技术
4.吃饭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看到二维码扫一扫,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有()
①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变化②经济的发展③政府政策的引导④科技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板书设计】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活着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活着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科技、经济等众多方面。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我们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活着的历史。
一、教学目标1.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结构、文化等。
2.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懂得历史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历史事件和物品,推断历史和未来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1.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老照片、电影片段、历史文献等材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如封建秩序、公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讨论。
2.文化习俗的变化通过展示古代文物、新闻大事件、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习俗变迁,如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异、文物保护、重要节日和庆典等。
3.科技和经济的变化通过电影片断、科技展示、新闻报道等途径,让学生了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如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等,以及未来科技与生活的可能性。
三、教学方法1.授课方法:采用讲解、展示、互动等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2.应用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思考,进行总结、评估和分析。
3.合作学习: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发表观点,并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热身:介绍活动学习的形式、准备资源,并提醒学生注重环保和安全。
2.了解历史:介绍历史资源、文献、文物、视频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物品。
3.讨论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事件和物品的意义,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4.总结历史:让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估,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物品,并归纳历史变化的特点。
5.预测未来:根据历史的变化趋势和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未来事件和物品的预测和探讨。
6.交流思想:通过小组互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交流思想,探讨未来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生活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认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1.2 教学内容: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生活方式: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家庭古代社会结构:阶级制度、官府、民间组织第二章:中世纪社会生活2.1 教学目标:了解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认识中世纪的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社会阶层。
2.2 教学内容:中世纪农业生产:封建土地制度、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组织中世纪城市发展:城市兴起、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生活中世纪社会阶层:贵族、农民、城市平民、教会阶层第三章:近现代社会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和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工人阶级的形成、城市化科技进步: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医疗保健的进步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社会问题第四章:当代社会生活4.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挑战,认识全球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全球化: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挑战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特点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第五章:未来社会生活的展望5.1 教学目标:展望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发展趋势,思考科技、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2 教学内容:科技发展趋势:、生物技术、可持续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社会公正第六章:饮食文化的演变6.1 教学目标:了解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6.2 教学内容:古代饮食文化:主食与副食的搭配、饮食礼仪、饮食器具中世纪饮食文化:饮食习惯的变化、饮食与身份的象征、厨房工具的发展近现代饮食文化:工业化对饮食的影响、餐饮业的兴起、饮食文化的交流当代饮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饮食多元性、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食品科技的发展第七章:服饰时尚的变迁7.1 教学目标:掌握服饰时尚的变迁历程,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布置富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现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互评、家长期末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组古今社会生活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讲述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代表性事物。
-古代社会生活:农耕文化、服饰、建筑、交通等;
-近现代社会生活:工业化、城市化、科技进步等;
-当代社会生活:互联网、移动支付、全球化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辩证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请学生完成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涵盖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图片包括古代农耕、服饰、建筑与现代科技、网络、城市化等方面的对比;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包括衣食住行、通讯方式、娱乐活动等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适应社会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反映过去社会生活的视频片段,如老电影或纪录片,然后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2、讲授新课(1)衣食住行的变迁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的服装图片,从过去的中山装、长衫到现在的多样化时尚服饰,讲解服装风格和材质的变化。
对比过去和现在的饮食,如过去的粗粮、简单菜肴到现在的丰富美食、多样的烹饪方式。
展示过去的居住环境图片,如土坯房、四合院,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住宅小区进行对比。
讲述交通方式的演变,从步行、自行车到汽车、高铁、飞机等。
(2)通讯方式的变迁介绍过去的书信、电报,到后来的固定电话,再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通讯。
(3)娱乐活动的变迁回顾过去的露天电影、戏曲表演,对比现在的电影院、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
(4)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影响等方面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4、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生活在不同方面的变迁表现,如交通、通讯、娱乐、教育等。
能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进步,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变迁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反映过去社会生活的视频片段,如老电影或纪录片。
(2)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过去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有哪些不同?”2、新课讲授(1)交通方式的变迁展示不同时期交通工具的图片,如马车、自行车、汽车、高铁等。
让学生对比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讨论交通方式的变迁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讯手段的变化介绍从书信、电报、电话到手机、互联网通讯的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使用不同通讯方式的经历和感受,分析通讯手段进步带来的便利和问题。
(3)娱乐活动的多样化展示过去和现在的娱乐活动图片,如传统戏曲、露天电影、电子游戏、在线直播等。
探讨娱乐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
(4)教育的发展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条件、教育理念和教育普及程度。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变迁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生活和职业规划的影响”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变化,积极适应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课后作业(1)让学生收集自己家庭在过去几十年中的生活变化资料,如照片、物品等,并制作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社会生活的三个重大变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的到来和建设。
(2)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和课件呈现,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产生的原因。
(2)透过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表象,深入揭示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然伴随着旧的消退和新的兴起,了解历史地看待事物和珍视生命,珍惜开放的现代社会。
(2)感受中国人民在自己独立自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经历和付出的艰辛,凝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起因、过程、结果。
(2)了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2.教学难点:(1)理解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
(2)理解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发展互相促进的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藏在照片里的历史”(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图一:清代的官员、士人、商人。
图二:20世纪20年代的南京市民。
图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职工。
(2)教师提问:图一:如果你是当时的士人,在清朝世道真的越来越悲催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图二:南京市民生活比起清朝、民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代表了什么?图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工的生活状况变好了,你有没有想过这变化背后代表了什么?(3)引入新课:今天的历史课,我们将学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变迁。
通过这张鸟瞰南京的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的市容在不断变化,市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2.新课讲解(1)教师通过ppt教授生活变迁的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的到来和建设。
(2)教师提问:①为什么会从封建到资本主义呢?②资本主义同样不完美,为什么又向社会主义转型?③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变化?(3)给学生们阅读全书或部分的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较为清晰地了解历史变迁的过程和历史事件的演变。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
2.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
2.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PPT、教材《社会》四、教学过程1.引入 (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展示一张古代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2.知识讲解 (15分钟)通过教材《社会》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讨论与交流 (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小组合作探究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例如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的普及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发表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总结和展示 (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和展示,让整个班级共同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让学生梳理出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6.作业布置 (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梳理出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合作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9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搜集与人们生活变化有关的材料,进一步掌握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讲述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人们生活的巨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信件传递。
那时一封信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才能到达。
21世纪的中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千里之外的亲友联系,方便快捷。
通信方式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探究新知一、日常生活的变化(一)变化阶段【教师活动】提问: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变化表现【教师活动】出示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娱方面变化表现的表格。
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并展示结果。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对比现代人们的穿着,可以看出现代人们的穿着丰富多彩。
第19课_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
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活动标题: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张丽红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
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
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在每一位学生的显示屏上都播放着一组组学生活动的精彩画面。
(将学生军训时期、运动会上、以及各类活动时摄下的精彩镜头或拍摄的照片压缩成光碟进行播放,旨在激活兴奋点,激增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这些生动而精彩的画面,你有什么感想?学生: A: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B:感谢摄影和照相技术的发明,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瞬间。
教师: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那么你们知道照相和电影在我国是如何出现的吗?知道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给以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新课(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师设计疑难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探究变迁: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中山装与旗袍,具有生命力。
看多媒体图片一组,反映出近现代名人都穿民族服装。
观看另一组图片(清末、民初男女头像各一),并请学生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自由搭配图片,而且要求反映真实的历史,并能说明理由。
从发式的演变过程,突出这种变化的进步性。
小组讨论: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发式、服装的变化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突出社会在发展和历史在不断进步,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美”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两组,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
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
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
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的标志。
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知识拓展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派两名同学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要求符合历史,并注意称呼与礼节。
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准备,同时多媒体出示具体要求。
为了体现公平性,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决定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服饰和称呼的变化。
请大家看看称呼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除了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的变化外,还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先让学生自由表述,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汇报小组提出问题。
汇报小组的成员给以解答。
(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进行调控)老师:(屏幕显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完成对本课的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行归纳总结,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结束语:历史就象一条小溪,从我家流到你家,记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为历史的小溪画上精美的一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课堂练习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
(可以借助网络)5六、评价现在我们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一次精彩回放,看我们本节课各方面表现精彩的有哪些同学?哪些地方?教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引导补充,如:哪一组材料组织的最好,汇报的最精彩、最有创意等等。
每组的汇报提纲是否简洁明了,逻辑性强每组汇报成果时的创意是否独特、新颖、有立意。
回答问题时,答对给小组加分参与同学多的小组整体加分(旨在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七、教学自我反思本节课用“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三个子目来说明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情景再现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把第二个子目“箭发辫改称呼”与“服饰的变化”相融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愿组合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和当代,不同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
目的是让学生从了解当时的社会称呼、礼节和服饰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样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同时,用表演的方式,可以把枯燥的历史史实通过学生生动、有趣的表演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效果。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往往不感兴趣。
但如果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那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所以关注现实就是历史教育的落脚点。
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认识昨天,感悟今天,把握未来。
3、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附一印发资料部分内容材料一 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后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片。
特别是慈禧太后,她一生共留下七八百张照片,其中有生活照,也有化妆照,她有自己专门的照相师--裕勋龄(附裕勋龄人物像),她对摄影术的好奇,使我们看到了慈禧太后晚年的生活。
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照相的传入和运用,和正在发生着巨变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锁定的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段,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大量的有关图片请参阅网站中设的“历史图库”)材料二“西洋影戏”----是中国人对电影最初的叫法。
“西洋”指电影是外国人发明的,“影戏”是中国人自己的叫法,取自于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一词。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纸(皮)影戏和走马灯,盛行于民间,甚至流传到中亚和欧洲,这被认为是电影的前身。
但是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结果,是欧洲人发明的。
1878年,美国摄影家梅勃里奇把12架照相机放在马跑的路面上间隔相等的12个小屋,将快门拴在细绳上,细绳横在路中央,当马跑过时,每碰断一根绳子,便拍下一幅照片,把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放在幻灯机上放映,于是一张张静止的照片便成一匹奔跑的马。
这种活动照相的出现开始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了。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馆举行了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开放映,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电影诞生的日子。
材料三 1896年8月11日电影自西方飘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附《西洋镜》电影剧照)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馆的杂闹中蓦然升起了白色的幕布,看见黑白影像的洋人开始跳跃,看见的人都惊诧不已,西洋影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英国公使给宫里送了放映机和几套影片,没有想到放映的时候发生爆炸,老太后决定清宫以后不要再放映这种玩意了,但是中国生意人的生意经也和普天下的商人一样敏锐,在北京开丰泰照相馆的沈阳人任景丰,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人,为了给自己在大栅栏开的大观楼影戏园提供片源,在1905年找到当时的著名演员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附《定军山》电影剧照)照相机师刘仲伦在照相馆的院中三天拍了三本露天电影,这部电影后来在北京的大栅栏影戏园和吉祥戏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后上映,引发了十分轰动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