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妙的对联》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对联方面的主要知识,把握对联的灵魂,会做简单的属对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句有顺序地了解对联知识,运用学到的对联知识进行属对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热爱传统文化,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文采。
二、教学重点了解对联方面的主要知识。
三、教学难点对联欣赏和属对练习。
四、教学关键让学生掌握对联知识树,鼓励学生创作对联,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五、教学过程(一)目标诊测对句填空:座上珠玑昭日月,( )预设:堂前黼黻焕烟霞;(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二)实施目标1.导入:补写对联,属于高考考点“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部分。
2.基础知识学习。
(1)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仗: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等。
)③平仄相对(音韵和谐)。
对仗非常工整的,叫严对。
例1: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例2: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例3:一畦(qí)(平)春韭绿(lǜ)(仄),十里(lǐ)(仄)稻花香(xiāng)(平)。
过渡:也有宽对,要求不太严的,因为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人们看对联,主要还是看意思。
例4: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
(也叫流水对,又叫串对。
)(2)对联的灵魂还是“意趣”。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
读对联,赏对联,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
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预设:化静为动,写出了傍晚洞庭湖上的壮丽景色,具有独特的美感,妙趣横生。
小结:从炼字角度看,对联又是浓缩的艺术。
过渡:可见,对联的灵魂还是“意趣”。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结构3. 对联的韵律特点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5.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结构及韵律特点2.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3. 对联的鉴赏能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引导学生领悟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分组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介绍对联的上下联、横批等要素。
3. 分析对联的韵律特点:讲解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
4.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观察经典对联,总结创作规律。
5. 小组合作创作对联:分组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展示和评价:挑选优秀对联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对联,如春联、寿联、挽联等,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对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古迹、名胜等地,了解对联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的对联作品,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对联教材,提供系统的对联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对联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唐代。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且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联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4.掌握运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汉字认识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1.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2.运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幅对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谈谈对联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20分钟)2.1对联的起源和特点对联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用来用于传递交际信息的,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对联的特点有:韵律优美,形式简练,意境深刻,可以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2对联的基本要素对联的基本要素有:上下联、对仗、韵律、格律和意境。
在对联的写作中,这些要素都需要被充分的发挥。
2.3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1.对联的写法:可以从把握格律、运用联想、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详细讲解对联的写法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2.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是指形式要求,要遵循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字数相等、平仄相和、音调相同等规律。
3.对联的技巧:对联的技巧包括双关、典故、意象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对联的意境深入。
3.练习(45分钟)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对联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的写法和技巧。
3.1跟读练习教师可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展示一幅对联,让学生先跟读,感受对联的韵律和意境,然后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奇妙的对联——中考专题学习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对联专题”进行一个方法的指导。本人
把这个过程简化为生动的古诗导入、先讲后
微课特点
练、真题演练三个步骤进行讲授敎學,让初次 接触该题型的同學们能够对该题型有一个清
晰的认识,并能通过结合对联的四个特点,掌 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中考对联的 解答能力。
适用对象
七、八、九年级
设计思路
敎學过程
一、片头
介绍微课的基本信息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本微课内容分为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用一首王安石的《元日》古诗引出课
题——对联,激发學生兴趣。 二、介绍对联的定义、种类,帮助學生了解对联的特
点。
二、正文讲解 三、采用“先讲后练”的敎學方法,分别介绍对联的
四个方面的特点,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撰 写的基本方法。 四、通过“中考链接”了解中考题型,提高提高中考 对联的解答能力。
三、总结
对以上内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一)字数相等,避免重复;
对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联 (三)末字相对,仄起平收;
(四)内容相关,合乎逻辑。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奇妙的对联——中考语文专题學习: 微课敎學设计
微课名称
奇妙的对联——中考语文专题學习
敎材版本
部编版
时间长度
09:40
授课人
庞海玲
學科
初中语文
學校名称
茂名市新世纪學校
知识点来源
广东省中考题型
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 知识点描绘
从而提高中考对联的解答能力。
本微课结合语文學科的广东中考省考题型—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3. 对联的分类和玩法。
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对联的分类和玩法,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趣味对联故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对联,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对联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对联的准确性、创意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收集对联的作业,评估其认真程度和参与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创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对对联文化的理解。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鼓励,以及是否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时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对联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文学素养。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
学校
课名
《奇妙的对联》
教师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1.应用了哪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1、本词课件主要运用希沃白板5制作,比以往的课件制作软件更清晰、更简洁、更方便
2、运用了白板5的插入功能,快捷、方便。
3、运用白板5插入视频,使学生更真切的感知教学内容
4、运用白板5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15-25分钟,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四个生活情境,希沃相关软件“剪辑师”的运用插入了宁夏风光旅游介绍短片
3.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创新点及效果思考(教学组织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
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我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希沃白板5的功能,适时恰当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1)希沃相关软件“剪辑师”的运用,将视频插入到课堂中,可以把难点突破,达到明确学习目的作用。
(2)希沃白板的应用,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明白每一教学目标。
4.对新技术的教学适用性的思考及对其有关功能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希沃白板5的功能非常强大,起到了寓教于乐和师生积极互动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希沃白板5中“课堂活动”的分类还比较少,可以适当丰富一些资源。
2.在教学活动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关键事件(起止时间(如:5'20''-10'40''),时间3-8分钟左右,每节课2-3段),引起了哪些反思(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
1-3分钟时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郑板桥对联导入新课
5-15分钟时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继续扩充,不断地拓展。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l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l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l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l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 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__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要求学生讨论说明来历和妙处,教师适当点拨。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周建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奇妙的对联》这一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中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它主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究发现祖国文化的精髓,并在对对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尝试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对对联不仅仅是文字和思维游戏,他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是汉字奇妙的外在体现,更是中国人思维灵性的彰显。
因此在教学这一专题时,就不能只注重对联知识,虽然中考、高考语文卷中,都出现了对联题目。
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就把三维目标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这堂课综合考虑了如下因素:1.围绕学科特点,立足教材,把握要点,突出语文性,2.符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增加趣味性,3.联系社会实际,灵活选择,注重实用性,4.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基础,增强探究性,5.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思辨性。
基于以上五个因素,我对本专题做了分四步走的设计:第一步,了解对联: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联,让学生归结出对联的基本特征,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等,从演绎到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二步:欣赏对联,通过欣赏学生和教师搜集的奇联妙对,体会不同种类对联的创造方式,真正体会对联的奇妙特征,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文化的探究学习,同事能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每一个奇妙的对联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第三步:评改对联,这实际上是对对联特点的深化过程。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对联的构成规则。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对联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平仄、韵律的运用。
(2) 创意编写具有个性特色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对联的构成规则。
3. 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平仄、韵律运用。
4. 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5. 分享展示:(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编写一副对联,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意和个性。
2. 学生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民间的应用和流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多参与对联创作活动,提高对联水平。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编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对联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团队协作和讨论的能力。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学生能够创作出结构完整、对仗工整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对联,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学生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创作的品质,提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创作结构完整、对仗工整的对联。
难点:对仗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创作具有创意和个性化的对联。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联示例和参考资料。
学生准备纸笔和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结构、对仗、平仄等。
教师举例说明对联的修辞手法和创作要求。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析给出的对联示例。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对仗的技巧。
4. 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个人或小组合作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困难。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对联的创作质量,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学生进一步学习对联的分类和应用,如春联、横幅等。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对联,如诗意对联、幽默对联等。
学生可以参加对联比赛或活动,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对联文化,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联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掌握对联的节奏和韵律。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总是落后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或许就是课堂之所以美丽的真正原因吧。
下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教学本课,我的初衷是把它设计定位为一节关于对联知识的普及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鉴赏对联,学习基本的对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贯彻新课程理念,构建开放、有序、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
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学习。
亮点为:1、教学引入部分,设置情境,联系生活,且富有语文气息。
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
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拟写对联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学情,先示例,再做基础练习和能力提升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在能力提升环节链接高考,以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不足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对名联趣联内含的传统文化涉及不够,欣赏部分可稍加大比重,拟写部分稍稍压缩,或可尝试,这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2《奇妙的对联》是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的一个专题,其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与对联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他们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第一篇:《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为了适应中考考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我将高一的对联教学知识提前到初三下期来讲,开始有点担心孩子们不能很好地接受,因而我临上课时,改动设计了几个有趣的教学环节,把教学难度降低了,所以上课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应该不错,这使我明白:知识的传授始终要忠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上好课,收到扎扎实实的效果。
第二篇:《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福州市聋哑学校李锦希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奇妙的对联》是高中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一课。
总体而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这几堂课的课堂效果不错,学生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课型。
我想,除了教学内容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课前准备充分。
课前,我提出了“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形式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同时,还准备了一些和对联相关的材料,比如对联小故事、对联的种类等,丰富学生的知识。
我想,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材变得更生动,如何使普校的教材更好得为我们所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师生互动活跃。
从根本讲,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在处理《奇妙的对联》一课,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布置预习题,印发的资料,课堂上设置的活动环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思维非常活跃,会有一些新奇,甚至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有可能超越老师的预设,比如同学们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的理解就与我的预设有所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大家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鲜活,灵动。
否则,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对不同意见采取打击压制的方式,学生会最终丧失对语文的兴趣。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 -完整获奖版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雷雯各位领导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对联》,接下来下列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第一部分:说教材奇妙的对联,是普高必修一的综合性学习,我们职高教材里虽没有这一课,但对联的学习充满趣味,能让学生了解发现祖国文化的精髓,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尝试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第二部分:说学情职业中专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古诗文学习兴趣不浓。
故在学习对联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初中小学所学知识,用趣味性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的设计上,尽量简单,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欣赏——朗诵——讨论,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对联的魅力,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对对联的方法,能够对出简单的对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会拟写对联;课时安排:1课时第四部分:教学过程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通过影视剧中经典充满趣味性的对对联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视觉上给予冲击,创设情境。
我将演示:《唐伯虎点秋香》片断,并通过PPT展示视频中的趣味对联,激发学生兴趣。
环节二: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通过串讲法带领学生学习对联的基本常识,重点掌握对联的六大特点和三种对联对法。
在举例时尽量引用一些小学初中学习过的对偶性的诗句,以便于学生理解。
1、讲述对联起源、分类等基本常识。
2、展示几幅对联,让学生自主探讨对联的特点3、总结:字数相等,用字不重;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内容相关,仄起平收。
4、对联对法:一般上下联的联意存在着并立、对立、顺连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在掌握对联基本常识和对法后,选取经典的充满趣味的对联展示给学生。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对联的定义、来源及发展历程。
②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常见表现形式。
③能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联,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气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结构。
2.对联的基本表现形式。
3.欣赏对联的韵味与内涵。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对联的内涵。
2.如何根据韵味和音律判断对联的好坏。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
2.图片解析法。
3.课外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请学生欣赏以下几组对联,然后让学生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谷不分贵贱粗,六合只论是非清。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步:讲解1.对联的定义与来源。
对联是汉族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所谓对联就是古代的联语、衬字、衬语等的统称。
对联源于古代简练的文体,起源较早,大约在唐朝。
兴盛于明代,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往来春秋之际,常要用对联来增添节日气氛、增进友谊。
2.对联的基本结构。
对联的基本形式是“上下联”的排列组合,即上联与下联联接紧密或衔里呼应。
在这种典型的排列形式中,上联与下联往往构成一组完整的意义,且上下联一般以四个字为一组。
3.对联的表现形式。
对联的形式很多,但总的来说,它们有以下几种特点:①押韵字必须相同。
②词意相近相对。
③对上对下意境相协调,意思相关,意味深长。
④语言简练、形式规范、朗朗上口。
⑤对联还应具有富有文化内涵和韵味的特色。
第三步: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下几组对联,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组,给出自己的理由。
1.“山居采菊人归去,天气晚来风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步:欣赏请学生欣赏课堂上提供的各种对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浅析《奇妙的对联》高中教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
浅析《奇妙的对联》高中教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随着中小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联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结合《奇妙的对联》一书的高中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进行浅析。
一、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一书是一本以对联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读本,其中既有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法技巧的介绍,也有丰富多彩的对联鉴赏和欣赏。
该书既包含了对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又注重了现代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旨在通过对联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符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了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和载体。
二、教学设计在对联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成果,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一)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法技巧在教学初期,应该注重对联的基础知识和写法技巧的讲解和演示。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举例说明等方式来介绍对联的构成原则、字词选择、平仄押韵等方面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对联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欣赏对联的魅力和风采在学生对对联的基础知识掌握后,可以通过对文化巨匠的对联作品进行欣赏和品评,以感受对联的魅力和风采,并拓展对对联的认知领域。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性体验来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融合对联元素的文学创作在学生对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深化理解后,可以通过融合对联元素的文学创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对联为主题,创作诗歌、文学作品等,通过对联的音律和韵律的灵活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评汪颍老师公开课《奇妙的对联》
首先得为汪颖老师的大气侠气点赞!学校开展公开课活动,语文组几位老师都不敢第一个上,汪颖老师说:我来吧。
后来教研室来学校检查工作,汪颖老师又一次主动说:我来吧。
汪颖老师这一节课《奇妙的对联》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教法灵活,习题设计由易到难,有梯度。
老师亲切柔和,课堂气氛活跃。
看得出来学生很享受这样的课堂,兴致盎然地解决一个个问题。
我认为这一堂课优点是像小溪流水——清浅,那缺点也是清浅,内容稍显单薄。
这堂课的主体内容是: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对联的基本要求,根据所学对联知识完成习题。
这堂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对联”,老师重点讲了对联,而对联的奇妙性,除了开头引入的那副对联挺奇妙,之后就很少涉及。
我认为应该再补充一些内容。
首先可以介绍堪称奇妙的几种对联类型,比如,谐音联。
苏东坡和朋友佛印和尚互讽。
东坡出上联:狗啃河上骨(和尚)佛印对下联:水泛东坡诗(尸)再比如,回文联上联:凤落梧桐梧落凤下联:珠联璧合璧联珠可以说奇妙的对联有很多。
汪颖老师教的是ipad班,可以让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找一些有趣的对联,课堂上交流。
其次,细读奇妙对联,分析妙在何处。
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同时培养学生品读语言,深入思考的习惯。
比如导入时老师出示的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副对联的确很奇妙,学生也很快理解了它的内涵: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这幅对联为什么那么奇妙呢?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这副对联与众不同:一是,一般对联要看对联写了什么内容,而这副对联要求读者想到没有写什么,这也是传统对联的一种类型,隐字联。
二是,对联利用了“一十”与“衣食”的谐音。
三是,利用了“东西”的一词多义。
这副对联,只有十个字却暗藏颇多玄机,展示了作者的才智,同时对联也表现出作者诙谐幽默,穷开心的气质。
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他们自己找的对联奇妙之处是什么。
另外,一个上联可以对出多个下联。
以什么为标准评判优劣?形式还是内容?我认为主要根据内容判定高下。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共3篇
《奇妙的对联》说课稿共3篇《奇妙的对联》说课稿1很多人都听过“苏轼的三年豆蔻年华,范成大的五十年龙钟”,这是古人有意为之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属于汉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今天我介绍的是新版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奇妙的对联》,该课文主要介绍了对联的特点、全国各地的对联文化和写对联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魅力,启发学生的文化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对联这种文化形式的美好。
一、参与活动、启发思路首先,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竞技意识,体会与拥有对联素材、掌握相关技能的小伙伴的愉快竞赛过程。
活动内容包括:为同学提供对联题目,获得先到者的小奖励;自由组成队伍,通过自行设计对联、采用对联样本,创作出一副对联,即制作工具提供媒介的方式来推广对联文化。
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魅力,启发他们对对联的思考和创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文分析《奇妙的对联》这篇课文,是由对联专家赵云鹏编写的,在语言组织、内容精华和专业性上有一定保证。
教材特别按照性别区分,让男孩和女孩分别练习写对联,体现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课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联的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对联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前后句相对称,内容上或意境上互相呼应,交相辉映,达到文脉相承,意义生动的效果。
第二部分,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地域特色。
对于不同的地方,对联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也体现了我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多样性。
对于那些对联并不熟悉的学生们,通过学习全国各地的对联文化,增进认知和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是写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从字形、词义、声调、格律、文化等五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在学习写作的同时,也锤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课堂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联文化,我设置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其中有通过幼儿园过来的对联涂鸦,引发学生的ON思考,迸发出绘画的灵感;也有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学习全国各地的对联文化,并从中获取写对联的创作灵感和技巧;还有利用对联文化来丰富学生的周末生活,并鼓励学生向家人朋友展示自己写的对联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福州市聋哑学校李锦希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奇妙的对联》是高中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一课。
总体而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这几堂课的课堂效果不错,学生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课型。
我想,除了教学内容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课前准备充分。
课前,我提出了“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形式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同时,还准备了一些和对联相关的材料,比如对联小故事、对联的种类等,丰富学生的知识。
我想,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材变得更生动,如何使普校的教材更好得为我们所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师生互动活跃。
从根本讲,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在处理《奇妙的对联》一课,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布置预习题,印发的资料,课堂上设置的活动环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思维非常活跃,会有一些新奇,甚至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有可能超越老师的预设,比如同学们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的理解就与我的预设有所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大家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鲜活,灵动。
否则,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对不同意见采取打击压制的方式,学生会最终丧失对语文的兴趣。
当然,我也认识到自己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节好课层次的高低首先在于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材料,讲练结合的做法,都在教学设计中完成,而这些的优劣决定着这一节课能否成为上乘之作。
我上的是《奇妙的对联》的第一课时,原先的教学设想是在积累有关对联的知识、欣赏对联的同时,对先前的词性、词语结构等语法知识进行复习。
后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设计太过繁琐、死板,有点约束了学生的发挥,而且影响了后面的进度。
在听了几位老师的评课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有的时候一堂课太过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
以上这些,是我的一点体会。
如果我把这些试着运用到其他课型中去,是不是也会有更多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