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研究三支柱”都与“接受”有关 特别是渊源学和流传学。
渊源学
从“接受”出发, 追溯“影响”的异国来源
Fra Baidu bibliotek
流传学
着眼于“影响”得以发生的媒介与环境, 研究重心就在影响的终点——“接受者”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学早期形态的共同特点
1.属于“文学史研究”,是“历史或社会学研究”而非“文 学批评”;
前辈:钱锺书、季羡林、张星烺、范存忠、方重、戈宝权 后辈学者 :乐黛云、钱林森主编“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
❖严格意义上的形象学研究:特别是周宁撰写或主编的一系列
著作 ,将理论反思不断引向深入。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内容
具体问题研究之二
词汇研究 “套话”研究
【巴柔】采用福柯话语理论、东方主 义、结构主义等方法来讨论这类词汇 所蕴含的“文化”与“权力”、“自 我”与“他者”关系
形象(1860—1917)》(1964) 卡多《法国知识界的俄国:1839—1956》(1967)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发展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阶段 的形象学
是“影响研究三支柱” 中的一种,没有成为“专门之学”
20世纪80年代 得到根本改变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发展与现状——总结
1. 形象学自身的理论化 • 借助新的理论来建构形象学的理论基础 • 借新的理论来开辟研究空间,深化研究内涵 接受美学 场论 东方主义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空间
研究对象
接受者的民族或国家之社会现实环境,包括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势力状态;
文本
接受者遭遇的“客体世界”;“文本”具有“召 唤结构”,“文本”杰作能够产生对于庸常“期待” 的否定性作用,最终参与改变接受者的“接受屏幕”;
“接受”现象的各种差异性表现及其深层原因和 其他 变异机制。
(三)接受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它虽然着眼于接受者的“接受”,但重心却落在放送者在 他国获得的“机运”和“成功”之上,故流传学实为放送 者在异国的“声望”之学;
3.他国的种种“接受”是对于放送者的单向反应,接受者往 往是被动的。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学的早期形态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 接受美学愈益成为欧美学者的关注热点 。
“法国人喝葡萄酒” “德国人思维严谨”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内容
具体问题研究之三
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反思
研究数量较多, 但是大都重视史料罗列,缺乏思想深度
周宁的相关研究使这一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变: 《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二、接 受 学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学的早期形态
用简单化的形象 总括性地 来想象别的民族 加以研究
得出“漫画式的、图解式的 和令人惊奇的”抽象结论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形象学的萌蘖
20世纪初 关于“异国形象”的研究
形象学的生发
卡雷、基亚将对“异 国形象”的研究置入
传统影响研究中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卡雷和基亚确立了新的原则
使人们开始注重文学在表现异 国形象时的传播和建构作用
客体“缺席” 【萨特】
解构颠覆社会历史文化




凝聚整合社会历史文化
不能意识到想象物 与现实的差别
产生的“异国想象”是“意识形态” 二者之间的区别最小, 想象与现实相混
客体“在场” 【休谟】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巴柔修正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功能
在主体批判意识的强弱与想象物/现实之区别的大小 之间,并不是一种单一对应的关系。根据民族作家心目中 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高下优劣的差异程度,把民族作 家对于异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分为三种:
研 究
4、外国作家、文学和理论思潮的中国接受研究
5、翻译研究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美学的国内情况
我国较早接纳“接受美学”的 比较文学著述
《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
主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
要 《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著 述
《比较文学教程新编》【张铁夫等主编】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主编】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接受美学概述
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
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姚斯、伊瑟尔、施 特里德、福尔曼等率先倡导、建立。
重视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中的作用及规律, 被称为“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姚斯 《文本的召唤结构》 伊瑟尔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取决于 研究对象
异国形象
异国描述
“自我”的确立,始终是与“他者”相伴。
(二)形象学的性质与定义
形象学的性质
最根本的特性 一、“形象”所蕴含的是不同民族间“想象的相互诠释” 二、 “形象”的认知功能处于“再现”与“想象”之间
三、 “形象”兼具“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蕴含
四、 “形象”兼具“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五、 “形象”具有语言的一切特征,具有严格意义上的
读者参与的 “接受史”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接受学的性质和特点
摆脱了对流传学等传统影响研究类型的依附, 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类别
研究的内容更为广阔、深邃和复杂
不单是历史研究和文献实证, 而且还是“文学批评”乃至“文学理论研究”
影响研究从原来的单向流传,变成了双向的互动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诗学特性
(二)形象学的性质与定义
形象学的定义
形象学是把“异国形象”置于与“社会总 体想象物”的关联之中,研究一个民族对“他 者”的各种诠释(描述、想象、幻象、神话、 传说等)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 形态的原因。
(二)形象学的性质与定义
形象学的定义
跨学科考察 注重探讨
他者形象
社会总体 想象物
围绕“读者”与“文本”两要素 姚斯和伊瑟尔
在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其一、
文学
文学的本质 如何存在
作者
文本
读者
其二、 读者对文本
的阅读
受到 “接受屏幕”的制约
产生 “期待视野”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围绕“读者”与“文本”两要素 姚斯和伊瑟尔
在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其三、

文学文本的 成
卡雷
(影响研究)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 且经常是靠不住的。在这种研究中,人们往 往试图将一些不可称量的因素加以称量。相 比之下,更为可靠的则是由作品的成就、某 位作家的境遇、某位大人物的命运、不同民 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旅游和见闻等等所构 成的历史……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卡雷的贡献
新的研究 空间
接受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
以一国作家为主体的读者 对异国文学的接受和反应
研究视角
文化背景、文学原理与批评、原作与 译本的比较、发行调查、一般舆论反响
审视和探究 反观和认知
接受过程中对于异国文学和文化的过 滤、误解、变形乃至扭曲等各种现象的 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
本民族文学与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三)接受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内容和方法
其一,研究某一作家对国外某一作家或某些作 家的接受与反应。
民族历史文化传统 与社会现实
“异国形象”的 方法论研究
“异国形象”本身 (最主要)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内容
理论建构研究
难以区隔 相互交叠
具体问题研究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内容 理论建构研究之一
形象学的性质 形象学的特点
跨学科性
新文论化 注重总体性和
综合性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各民族间通过文学作品、旅游日记所表 现出来的“想象性的相互诠释”
研究力作
《法国游客与作家在埃及》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 形象学拓荒力作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基亚
不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 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 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这就是近五十年来 法国的一种远景变化,它使比较文学产生了真 正的更新,给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发展与现状——总结
3.形象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 • 相关论著极其丰富,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影视文化以及
历史、宗教、哲学、伦理、地理等各个层面; • 高校开设形象学课程,硕、博士生撰写相关学位论文; • 比较文学教材编写形象学篇章。
(二)形象学的性质与定义
形象学的性质
形象学的 性质
197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办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九届 年会,次年出版的年会论文集(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H. R. 姚斯为主编之一)第二卷名为《文学交往与接受》。
标志 “比较文学接受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美学的国外情况
在欧美学者所撰比较文学概论性著述里 安排专门章节来论述“接受研究”者并不多见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研究成果 洛托拉利《18世纪法国的俄罗斯幻象》(1951) 马朗东《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意识中的法国形象》(1952) 罗勒、斯蒂芬《英国文学中的瑞士》(1952—1955) 狄戎《法国思想中的德国危机:1871—1914》(1959) 热内《从格兰多热到巴拿布思:法国小说和戏剧中的美洲人
形象学的内容 理论建构研究之二
形象学的目的
借达 助成 形象学的功能
考察“异国形象”在民族文化中 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复杂表现
审视和辨析“形象”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利科诠释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功能
能够意识到想象物 与现实的差别
二者之间的区别最大,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的工具 产生的“异国想象”是“乌托邦”
20世纪九十年代 初,代表学者: 莫哈、巴柔 形象学成为比较 文学学科的一种 专门研究类型。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学术背景 19世界末20世纪初
比较文学研 究取向趋异
受进化论影响 重视归纳与综合
强调文献实证, 排斥理论综合和
美学评价
难以操作 “影响研究”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一、狂热
二、憎恶
三、友善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内容 理论建构研究之三
形象的分类【莫哈】
关于形象本身
形象的学术史演变【卡多】
形象的诗学【巴柔】 巴柔的研究,把形象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内容
具体问题研究之一
在文学事实联系脉络下延伸出来的相关成果
❖艾田伯:形象学巨著的《中国之欧洲》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也相当丰富:
研究对象
主体
即“接受者”,可以是单个的人(不仅仅是作家),也 可以是一个群体。每个人的情绪、气质、性格、品行、 教养、背景、经历、嗜好,等等,都是构成“接受屏 幕”的重要因素;
时间
即接受者所处的“年代”,主要牵涉到历史分期、流行 思潮、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及其相互关系对接受的影 响;
(三)接受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伊夫·谢弗莱尔
《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在德国》 《今日比较文学》
齐马
《比较文学导论》 设有专章“比较性接受研究”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美学的国内情况
从1983年起进入 我国学界
引发研究与应用 的热潮
1、跨文化视域下的接受美学与诗学研究
主 2、以接受美学为参照的中国诗学理论重构与反思
要 3、阐发研究
丰富形象学研究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姚斯
接受美学
布尔迪厄
“场论”
萨义德
“东方学”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发展与现状——总结
2.形象学迅速向其他欧美国家传播
20世纪60年代起 向欧美传播
形象学趋向 社会化 政治化 历史化
文化心理化
彼此 冲突
遭遇著名学者抵制
文学研究的 真正价值 探讨文学的 内在形式和 美学品格

与象
Chapter
变学 异、
学接


Four
本讲纲要 一、形象学 二、接受学 三、变异学
一、形象学
导言
形象学发展历程
萌生
扩展
飞跃
20世纪四五十 年代的法国标 志着早期法国 学派在观念和 方法上的重要 转向。
20世纪七八十年 代以后 保罗·利科确立 “形象”的两个 主要功能:“意 识形态”和“乌 托邦”。
自我(叙述者/
注视者及其文化)
他者
两极关系(同一性/相异性) 表现在文化间的爱憎态度 身份上的认同与别异 本质上的褒贬判断
自我反观、自我书写、自我 言说的深层原因和变异机制
(三)形象学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形象学的对象
“异国形象”的 创造者
依赖
“社会总体想象 物”
包括 依赖
主体、自我、叙述者 、注视者,等等
“召唤结构”
开放未定而具有可连接性的 “意义空白”
各种图景片段间的 “未定性空缺”
“否定性”
(二)接受学的性质与定义
围绕“读者”与“文本”两要素 姚斯和伊瑟尔
在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其四、 良好的 “召唤结构”
打 破
庸常的 “期待视野”
形 成
创造性的 “视域融合”
其五、 文学史即 “效果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