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背后的本能信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知识背后的本能信仰

哲学认识论史上的最大争论之一,就是所谓“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之间的争论。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得来的;然而理性主义者认为,除了我们凭经验所知道的以外,还有某些我们不是凭借经验而知道的“天赋观念”。为了解决这场争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创立了先验哲学,试图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调和起来,他认为知识是由知性范畴综合感性杂多形成的,使得知识既具有了经验的实在性也具有了先验的观念性。但是康德在现象界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同时,却遗留下来了一大块知识的盲区即本体界,在康德看来本体界的物自体不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

一般人都认为知识和信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知识是可以被理性证明、由经验支撑的真理,它通向科学;信仰是不证自明的信念,它通向宗教。事实上,知识和信仰并非决然割裂的,正如罗素在《哲学问题》中提出的“一切知识都必须根据我们的本能信仰而建立起来,如果这些本能信仰被否定,便一无所有了。”这些“本能信仰”并非是陈述知识的逻辑形式或构成知识的知性范畴,而是承载着我们普遍的世界观、潜藏在我们日常思维中的信念。

一、知识中对超感性世界的信仰

知识中对超感性世界的信仰即我们相信在感觉材料以外还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的实在,在常识中人们从不怀疑这一点,但在认识论中却很难被证明。我们的认识能力所能向外部世界获取的仅仅是感觉材料。例如我面前有一张桌子,通过视觉作用可以得知它是棕色的、通过触觉作用可以得知它是坚硬的。现在如果有两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同时看着这张桌子,凭什么说他们分别获取的、不尽相同的感觉材料所指向的是同一个客体呢?我们所感受到的和所思维着的都是本质上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何证明世界上除了我们自身和个人经验以外,还有别的事物是实存的?

其实在认识事物之前,我们就拥有了对超感性世界的信仰。这种信仰源于我与物的本源联系:我确信面前的桌子是实在的,因为如果它只是一个幻影的话,我绝不可能在它的桌面上写文章。物质的存在只有通过我们的实践才能感受到,实践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关乎到人生在世的意义,因此人与物的实践关系比认知关系更本源。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相应的感觉材料,拥有了形成知识的基础。

这种信仰是超乎于认识层面的,但如果否认这种信仰,我们将获得不了任何确定性的知识。经验主义者贝克莱就否认这种信仰,他认为物质对象的存在只在于它们的被感知,物体的东西实际上是某个心灵中的一簇观念,它们具有某种稳定性,甚至当我们没有感知到它们时,它们也是如此,因为上帝仍然在感知着它们。然而没有物质世界的实在,我们何来感知?没有日常的实践,我们又何来观念?

另外,我们信仰的超感性世界并非柏拉图所谓灵魂中的理念世界。他主张在理念世界中已经包含了一切的真理,人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回忆。我并不认为理念世界是先在和实在的,它源于理性对于完美的追求,是由理性缔造出来的精神王国。我们本能信仰的超感性世界是超乎感觉材料之外与之上,一定有一个持久性的共同客体,它是构成为不同的人和不同时间的感觉材料的基础或原因。

在认识论中我们永远都不能证明在自身和经验之外的那些事物的存在,但是我们需要并拥有这样的信仰,来确保知识的可靠性和必然性。

二、知识中对自然一律性的信仰

众所周知,经验主义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将或然的经验材料上升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然而理性主义所谓的“内在原理”就一定普遍有效吗?让我们深入分析休谟问题: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太阳明天会升起,因为它总是无一例外地天天升起;甚至运用我们所知晓的物理知识

来解释,根据运动定理,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物体,在不受外力干涉的情况下,这种运动是不会停止的。但是又有谁能保证运动定理是恒常有效的呢?纵使过去有再多的证据都证实定律是有效的,也不足以保证它未来也会起作用。

这就关系到科学背后对自然一律性的信仰,我们相信每一桩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事物都是某种普遍规律的一个事例,普遍规律是不容许有例外的。这其中隐含着我们普遍的世界观:即相信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勇毅的求知者,世界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这是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乐观主义倾向,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像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这种自然一律性来。

但是我们真正追求到了自然一律性了吗?20世纪量子力学的建立,证明了对微观世界粒子的运动,牛顿力学已经不再适用了。正如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主张的,科学是为“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范式”,它不仅是一些单纯的定律或公式,而是一整套包括形而上学和方法论在内的信念体系。科学“范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反常的事例日益积累,范式所规定的准则逐渐失去约束力,人们将放弃旧的范式而转向新的范式,亦进入了一个新的科学发展时期。

我们在接受科学作为现代知识的主流形态的同时也在无意识中默认了许多形而上学的信念。例如人们将数学化作为知识确定性的标准,它不但通过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关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且通过社会科学为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划了原则和标准。当量化的科学信念挤占了人文学科的领地,致使我们的人文信仰过分萎缩,一切思维和知识都将被数学化的科学原则占据。

类似数字化的信念,是人们在科学思维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不自觉的思维模式,它同时又和我们对自然一律性的信仰纠缠在一起,被人误认为是我们本能信仰的一部分罢了。

三、本能信仰的本质及其研究意义

我们的本能信仰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罗素认为,哲学应当为我们指明本能信仰的层次,从我们所最坚持的那些信仰开始,并且尽可能把每种信仰都从不相干的附加物之中孤立出来、游离出来。这些从我们思维深处抽离出来的本能信仰,就是知识最真实的根基。

我认为,人的本能信仰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原始时期,人们普遍的本能信仰是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并且同时受到神的支配;到了近代,人们逐渐相信我们是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并且能够揭示出自然的规律。本能信仰的转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最初受制于自然,到学会顺应自然,甚至试图改造自然;实践能力的提高带动了认知能力的进化,就像从充满想象的孩子成长为理性思考的成人。本能信仰来源于人类的实践生活,超越于我们的知识领域,因此只有通过哲学的追问和理性的批判才能无限地接近于它。另外,本能信仰并不同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关乎人生在世的意义,然而本能信仰只关乎我们认知的可能性和知识的确定性,它是人公认的、非神保证的。

对于本能信仰的研究就像是一次精神的探险,促使我们不断思想思维的本身、质疑无疑的知识,这项工作是困难的却又是重要的,它为认识论及其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