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氧运输系统
f22供氧总压制度
f-22供氧总压制度一、供氧方式f-22战斗机的供氧方式采用无液氧、无高空启动的供氧方式,即利用空气分离器从发动机压气机引气,经过分子筛进行脱水、净化处理,以及氧气调节器调压,供给飞行员呼吸用氧。
二、供氧压力在标准海平面,供氧总压应保持在0.49Bar-0.50Bar之间,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供氧总压也相应下降。
此外,飞行员通过氧气混合比例调节环,可以调整氧气浓度,以满足不同飞行状态下的需求。
三、供氧流量供氧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供给飞行员的氧气量。
F-22战斗机的供氧流量由飞行员的呼吸频率和氧气流量计控制。
在正常供氧流量下,飞行员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氧气流量。
四、氧气混合比例氧气混合比例是指飞行员吸入的氧气浓度与空气的混合比例。
F-22战斗机通过调节氧气混合比例调节环来控制氧气浓度。
飞行员可以根据飞行高度、飞行状态以及个人需求来调整氧气混合比例。
五、氧气存储与运输F-22战斗机没有液氧存储设备,所需氧气由空中制氧系统提供。
该系统通过发动机引气,经过分子筛进行脱水、净化处理,分离出纯度较高的氧气,再通过氧气调节器供给飞行员。
这种供氧方式避免了液氧存储带来的安全隐患。
六、氧气检测与监控F-22战斗机的氧气系统配备有氧气浓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飞行员吸入的氧气浓度是否符合标准。
此外,还设有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供氧总压、供氧流量和氧气混合比例等参数,以确保供氧系统的正常工作。
七、应急供氧措施为应对紧急情况,F-22战斗机配备了应急供氧设备。
当飞行员遇到高空缺氧等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应急供氧设备快速补充氧气,保证飞行安全。
八、操作规程与安全注意事项飞行员在使用F-22战斗机的供氧系统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在使用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供氧系统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为确保供氧系统的安全性,飞行员应定期接受供氧系统使用培训,熟悉应急处置流程。
总之,F-22战斗机的供氧总压制度涉及到多个方面。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7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下面哪种感觉与人体的平衡能力关系不大:A.位觉B.本体感受C.视觉D.触觉和压觉2.协调性是人体多项身体素质或机能与运动技能结合的综合表现,其生理学基础涉及到哪些系统或器官机能水平和彼此间的协作与配合:A.感知觉、骨骼肌和内脏器官的协调作用B.感知觉、骨骼肌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C.感知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D.骨骼肌、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3.在运动后的恢复期,各器官的功能水平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机体所消耗的氧量可称之为:A.氧亏B.运动后过量氧耗C.摄氧量D.需氧量4.人体通常每平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上,在最大用力条件下能产生多大的肌力:A.1~2kgB.3~8kgC.10~15kgD.16~20kg5.肌肉工作所表现的各种能力称为身体素质,其中哪种素质通常称为基础素质:A.力量B.速度C.灵敏D.柔韧6.负荷训练可引起肌肉肥大,其机制主要与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A.肌纤维增粗B.毛细血管增加C.肌红蛋白增多D.肌糖原含量增加7.一次大负荷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最明显的练习方法是:A.等张练习B.等长练习C.等速练习D.超等长练习8.速度素质主要的供能系统是:A.乳酸能系统B.ATP-CP系统C.有氧系统D.无氧供能系统9.通过适当的负荷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得到明显的增长,其主要的原因是:A.肌肉中肌糖原贮备量增多B.肌肉中收缩蛋白含量增多C.肌肉中ATP贮量增多D.肌肉中调节蛋白含量增多10.短跑运动员骨骼肌中,哪一种酶的活性最高:A.乳酸脱氢酶B.琥珀酸脱氢酸C.苹果酸脱氢酶D.丙酮酸脱氢酶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长跑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每分需氧量()、总需氧量多。
12.力量训练的超负荷原则,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而是指不断超过本人()的负荷。
一、力量素质分类
第九章身体素质及其训练身体素质: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能力要素。
身体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力量素质的分类•绝对肌力:指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相对肌力: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断面积(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维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
•肌肉爆发力: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肌肉耐力: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肉体积)实验:力量训练100天,上臂肌横面积↑23%,肌力↑92%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加造成的肌肉横断面积与力量的关系肌肉横断面积屈肌力量小结:肌肉体积越大,力量越大。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肉横断面积增加造成的。
男女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慢肌纤维运动单位:指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
快肌运动单位慢肌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
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纤维数量多,则神经支配比大。
同样类型的运动单位,神经支配比大的运动单位收缩力强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水平低者:60%肌纤维参与活动水平高者:90%肌纤维参与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肌节最适初长(2.0-2.2 m)时,粗细肌丝重叠佳,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最大肌肉被拉长后立即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远大于肌肉先被拉长,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收缩所产生的肌力。
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①协调各肌群活动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对抗肌放松能力,可显著地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运动与氧运输系统PPT(完整版)
氧运输系统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肺的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心脏肥大类型各异,一般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脏为离心性肥大,以心腔扩大为主,也伴有心壁增厚;
通气功能。肺活量指尽最大可能深吸气 心肌肥大是心脏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然而通常刺激交感神经却出现冠状动脉舒张的效应。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血压随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有所升降。
为2500~3500毫升。 维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而且对脂肪酸、酮体的利用率一般组织高。 (一)运动与心肌的能量代谢要点
从外界环境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氧气,要依 靠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进行运输, 运送到全身组织细胞供利用。血液是充盈于心脏 和血管中的一种流体组织,由细胞与液体两部分 组成,细胞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液体部分是血浆,内含大量水分和多种化学物质, 如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在血细胞中,红 细胞数量最多,健康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 450~550万个,平均约为500万个;健康女性约 380~460万个,平均约为420万个。红细胞主要成 分是血红蛋白,氧气的运输任务主要是由血红蛋 白完成的。我国健康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 白含量约为12~15克,女性约11~14克。
运动与氧运输系统
呼吸系统
氧
运
输
心血管系统
系 统
血液
氧运输系统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它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并运送 到各器官组织,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呼 吸系统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氧气进入血 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由心脏这个血 液循环的动力站不停推动,使血液流遍全身, 将氧气送到各组织器官。人体从外界环境中 摄取氧的能力受氧运输系统各个环节功能能 力的制约。
运动生理学大题
1.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2} 运输作用{3}调节作用{4}防御和保护作用2.试述肺通气的指标及测定意义?{1}肺活量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也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简单易行指标{2}连续肺活量连续地测5次肺活量,根据5次所测数值的变化趋势,判断呼吸肌的机能能力。
{3}时间肺活量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
{4}最大通气量可以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3.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中的意义。
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反射弧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中。
运动中的意义: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
例如:投掷前的引臂和起跳前的屈膝动作,都是利用牵张反射的原理牵拉投掷和起跳的主动肌,使收缩更有力。
4.状态反射的概念、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动作技能时起的作用。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张力重新调配的一种反射性活动。
规律: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紧张性减弱。
例如: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取低头姿势。
5.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生物信息传递{2}相对特异性{3}高效能生物放大{4}拮抗与协同作用6.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糖代谢{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7.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的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2}换能作用{3}编码作用{4}适应现象8.决定肌肉力量生物学因素?{1}肌纤维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6}年龄与性别{7}体重9.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1}最大摄氧量能力{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4}能量供应特点10.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2}缓冲乳酸的能力{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1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调整赛前状态{2}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1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窦性心动徐缓此时间运动训练的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分,产生机理使迷走神经加强,迷走神经加强而交感神经减弱;运动性心脏增大,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是极显著差别的;心血管肌能的改善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
2024年《体育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2024年《体育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1.六大营养素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
A、无机盐B、微量元素C、钙D、铁参考答案:A2.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中,常引起明显肿胀的是A、距腓前韧带B、跟腓韧带C、距腓后韧带D、距腓前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参考答案:A3.自我监督包括主观感觉与客观检查,下面的什么是主观感觉A、脉率变化B、体重C、肺活量D、排汗量参考答案:D4.关于消除运动性疲劳常用的方法,以下那一种方法是不正确的A、睡眠、积极性休息、按摩B、物理疗法、营养与药物、心理恢复法C、进行阳光浴D、氧气及负离子吸入法参考答案:C5.关于外用西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2%的红汞溶液能抑制细菌繁殖,常用于皮肤、黏膜的擦伤B、1%的龙胆紫溶液对组织无刺激性,无毒,可用于关节部位、脸部、皮肤及黏膜损伤,口腔溃疡也可以用,因其收敛作用较强,涂后伤口结痂快C、2%的碘可消毒作用强,对组织刺激性大,不宜直接涂于伤口,常用于未破的疖、虫咬伤以及皮肤消毒D、消毒用的酒精浓度为70%—75%,不宜直接用于伤口参考答案:B6.大学生肥胖者的运动处方要求每周锻炼()为宜。
A、1次次B、2-3C、4-5次D、每天一次参考答案:C7.关于休克急救的描述正确的是A、使患者安静平卧或头低脚高仰卧位(呼吸困难者不宜采用),保暖B、保持呼吸道通畅C、昏迷者头应侧偏,并将舌牵出口外,必要时可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D、以上都正确参考答案:D8.以下哪些训练方法是通过练习组间的不完全恢复,对机体实加负荷积累刺激的A、持续训练法B、间歇训练法C、重复训练法D、组合训练法参考答案:B9.关节脱位的征象是A、剧烈压痛B、功能丧失C、关节畸形D、以上都正确参考答案:D10.水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人体若丢失水分()以上,生命活动将无法维持。
A、0.15B、0.2C、0.25D、0.3参考答案:D11.科学锻炼的运动处方是为了促进人的()和增强()A、新陈代谢、健康B、健康、自信心C、新陈代谢、体质D、健康、体质参考答案:D12.体育锻炼进行自我监督时,主观感觉主要看哪些方面A、一般感觉B、锻炼心情及不良感觉C、睡眠、食欲情况及排汗量等D、以上都对参考答案:D13.运动知觉从从模糊状态变得明确化的过程,也是逐步掌握运动技术的过程,这一过程中,A、自身反复练习;教师的讲解等B、教师的讲解等;自身反复练习C、表象训练;自身反复练习D、教师的讲解等;表象训练参考答案:B14.持续5分钟以上尚有余力的运动叫做()。
体育教师考编运动生理学重难点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8.35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下中 上
一、氧的运输
(三) 氧离曲线 意义: ①肺泡PO2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时,不会明显缺 氧;
②VA/Q不匹配,即使呼吸加强, 肺泡通气量↑,
也无助O2的摄取。
一、氧的运输
中段40-60mmHg较陡(释放段) 反映:Hb释放O2 表明:PO2降低能促大量氧离, 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90%~75%) 意义: 维持正常安静时组织的氧供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DpG↑ →氧离曲线右移 DpG↓ →氧离曲线左移
机制: ①能与Hb结合形成盐键→Hb构型变为T型; ②能提高[H+]↑→波尔效应→Hb对O2亲和力↓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e.g.高原缺氧→RBC无氧代谢↑→DpG↑→曲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温度
T↑→氧离曲线右移 T↓→氧离曲线左移 机制: T↑→H+的活度↑→ 氧离易 e.g. 组织代谢↑→局部 T↑、CO2和H+ ↑ →氧 离易 ;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机制: T↓→H+的活度↓→氧离难 e.g.低温麻醉时,有利于降低组织耗氧量 冬天,末梢循环↓→氧离难→易冻伤
下中 上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PH和PCO2 PCO2↑/PH↓[H+]↑→氧离曲线右移 PCO2↓/PH↑[H+] ↓→氧离曲线左移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 酸度对Hb与O2亲和力的 影响
一、氧的运输
(四)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意义: 组织:CO2扩散入血→血液[H+]↑→曲线 右移→促氧离 肺脏:CO2扩散入肺泡→血液[H+] ↓→曲 线左移→促氧合
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
第二章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呼吸是一个燃烧过程,速度非常慢,否则完全跟木炭一样。
一一Antoine Lavoisier有氧代谢过程是燃烧营养物质燃料来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的作用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燃料到身体组织,然后清除产生的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双重作用被称为血液的呼吸功能。
本章描述这种呼吸功能是如何进行的。
氧气的运输将肺部的氧气运输到代谢组织,可以使用四个临床参数描述:(a)血液中的氧气浓度,(b)动脉血氧气的传递速率,(c)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摄取率,(d)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分数。
这四个氧气输送参数以及派生每个参数的方程见表2. lo彻底了解这些参数是管理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
血中的氧(02)量氧气不容易溶解在水中(1),且由于血浆是93%的水,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结合氧(气)的分子(血红蛋白)来促进血液的氧合。
血液中的氧(02)也被称为02含量,02含量是02的总供量,它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溶解在血浆中。
2.1缩写:Hb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S&02和Sv02二分别指动脉和混合静脉血中血红蛋口的氧饱和度(含氧血红蛋口占总血红蛋£1的比例);Q二心脏输出;CaC02= 动脉血中C02含量;CvC02=混合静脉血中C02含量。
与02结合的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与02结合的血红蛋白(HbO2)浓度由公式2.1 (2)中的变量决定。
HbO2=1.34XHbXSO2 (2. 1)Hb是血液中的血红蛋口浓度(通常以g/dL表示,即g/100 mL); 1・34是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以每g血红蛋白多少mL 02表示);S02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口占总血红蛋口的比例(S02二HbO2/总Hb),也称作血红蛋口的氧饱和度。
HbO2与Hb 浓度的单位(g/dL)相同。
公式2. 1表示:当血红蛋白与02完全饱和时(即当S02二1时),每g血红蛋白通常结合1. 34mL的氧气。
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是将氧气从外部环境输送到人体的细胞中,以满足细胞的呼吸需求。具 体功能包括:
1. 氧气的吸入:通过呼吸过程,人体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到肺部。
2. 氧气的运输:肺部将吸入的氧气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血液通过 心脏的泵血作用,将氧合血红蛋白带到全身各个组织和细胞。
3. 氧气的释放:在组织和细胞中,氧合血红蛋白与细胞内的氧气交换,氧气从血液中释放 出来,进入细胞内。
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4. 二氧化碳的运输:同时,氧运输系统还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细胞中带回到肺部,通 过呼吸过程排出体外。
总的来说,胞产生的代 谢产物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代谢。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名词解释1.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2.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3.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4.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5. 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6.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7.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8.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9.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10.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1.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12.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13.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14. 速度素质:15.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6. 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3
二、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气量虽少,但起着重要的桥 梁作用 O2、CO2---物理溶解在血液或组织液中---化学结合
第二节 氧的运输 一、血液中氧的主要运输形式是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O2,1.5%;化学结合,98.5%。 血红蛋白参与O2、CO2的运输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O2=HbO2
12
四、氧解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 (一)氧解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的解离或结 合关系
13
(二)氧离曲线可依其特点和 意义划分为三段 1、氧离曲线上段 血液PO2在60-100 mmHg之间 的Hb氧饱和度或血氧含量。 上段比较平坦,表明PO2在 这一范围内变化对Hb氧饱和度 或血氧含量影响不大,反映Hb 与O2的结合部分。
9
(三)1分子血红蛋白可结合4分子氧 1分子Hb含4个血红素,1个血红素含1个与O2结合 的Fe++。 氧容量(oxygen capacity):100 ml血液中,Hb所 能结合的最大O2量。 氧含量(oxygen content):Hb实际结合的O2量。 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Hb氧含量占氧容 量的百分比。
4
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的工具 Hb由珠蛋白(globin)和血红素(heme)组成 珠蛋白含4个多肽链,分别相连1个血红素。 1个多肽链+ 1个血红素=亚单位 1个血红素由4个吡咯基组成1个环,中心为Fe++, O2的结合部位。 成人Hb由2条α链和2条β链组成, 即α2 β2。
5
6
7
10
(四)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或解离可影响血红蛋白
对氧的亲和力
Hb的两种构型:去氧Hb为紧密型(tense form,T 型);氧合Hb为疏松型(relaxed form,R型)。 • R型对O2的亲和力高,约为T型的500倍。 • O2+Hb---T型逐渐转为R型---Hb对O2的亲和力渐增 • HbO2---Hb+O2---R型逐渐转为T型---Hb对O2的亲和 力减小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2)氧债的计算: 氧债=总耗氧-(0.25×时间) 负氧债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其无氧耐力的高低。
憋气试验:吸气后憋气、呼气后憋气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过量氧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 态耗氧量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高最大吸氧量的可能性较
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
•乳酸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
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 •以最大吸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 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 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2.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
动中,将通气
量变化的拐点
第三节 无氧运动能力
概念:习惯上把不需氧的力量爆发型运动
(依靠磷酸原(ATP-PCr)系统供能
的运动)和无氧耐力运动(依靠糖无氧酵
解供能的运动)统称为无氧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
(一)力量爆发型运动的生理基础
1.骨骼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
力量爆发型运动训练,不仅使肌纤维中ATP和 PCr 贮量增加,同时肌酸激酶(CK)活性也增 高,可以更快的催化PCr 水解,使ADP更迅速地 再合成ATP。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五)最大吸氧量的应用
1、评价耐力运动成绩 2、确定运动强度 3、运动选材的指标
(六)最大吸氧量平台
最大吸氧量平台是指人体在最大吸氧量峰值 水平能维持的运动时间。
(三)无氧阈
•概念:
无氧阈是指人体 在递增负荷的运动 过程中,人体的供 能全部由有氧代谢 供能而转入由有氧 代谢和无氧代谢共 同供能的转折点 (亦称拐点)。 无氧阈根据测定 方法可分为乳酸无 氧阈和通气无氧阈。 两者的意义相同。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题库及答案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2新陈代谢3运动单位4疲劳5兴奋6膜电位7动作电位8体液9人体内环境10红细胞比容11渗透压12 碱储备13运动性贫血14自动节律性15心动周期16心输出量17心力储备18血压19动脉脉搏20呼吸21外呼吸22内呼吸23呼吸运动24潮气25时间肺活量26肺通气量27氧利用率28最大摄氧量29肺泡膜扩散容量30物质代谢31能量代谢32氮平衡33基础体温34激素35 内分泌36 内分泌腺37感受器38感觉器官39感觉40视野41中央视觉42周围视觉43视力44前庭器官稳定性45运动技能46运动动力定性47需氧量48摄氧量49氧亏50运动后过量氧耗51乳酸阈52身体素质53 力量素质54有氧耐力55无氧耐力56速度素质57动作速度58赛前状态59超量恢复60运动性蛋白尿61晶体渗透压62运动性血尿64姿势反射65分化抑制66“第二次呼吸”二.填空1.可兴奋组织包括()()()。
2.肌肉具有()和()生理等特性。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和()。
4.单收缩包括三个时期:(),()和()。
5.慢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能();快肌属于()型肌纤维,收缩(),但易()。
6 较大强度运动时()纤维首先被动员。
7.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8.体液由于存在部位不同,分为()和()。
9.血液总量约占人体体重的()。
10.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和()。
11.血液的渗透压分为()和()。
12.正常人血红蛋白值男子为();女子为()。
13.正常成人血小板数量有()。
14.由于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
15.心房主要作用是();心室的主要作用是(),心跳的正常起搏点是()。
16.心肌的生理特征有(),()和()。
17.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由于()。
18.最大心率一安静心率=()。
体育教育生理学复习题
2010级运动生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价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3.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道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
4.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5.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为“乳酸阈”6.碱贮备:每100毫升血浆中含有的碳酸氢钠量称为。
7、兴奋: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8.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9、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关系或氧分压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产生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11、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中,中枢不断调整不同部位骨骼几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个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称~~。
12、视野:指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
1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14、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15、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的尾产物和过剩的物质,以及机体不需要的物质,经血液循环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16、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的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17、物质代谢: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更快、更高、更强”B.“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C.“参与比取胜更重要”D.“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答案】 D2、体育教学中,制定课时体育教学目标首先应考虑的因素是( )A.时间和条件B.方法和模式C.步骤和时段D.季节和环境【答案】 A3、运动过程中氧运输系统功能达到最高水平时,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此时人体处于何种状态?()A.赛前状态B.真稳定状态C.假稳定状态D.进入工作状态【答案】 C4、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 )A.促进学生身体发展B.培养学生体育兴趣C.促进竞技体育发展D.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答案】 A5、影响投掷铅球远度的主要因素是( )A.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B.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C.出手速度和出手高度D.出手高度和出手力量【答案】 A6、看电视转播排球比赛时,经常欣赏到中国女排姑娘的风采,排球比赛靠的是全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多变的进攻战术,在电视转播中经常听到“XX队员在2号位扣球得分”的解说。
下面对2号位描述正确的是()A.面对球网前排右侧的位置B.面对球网前排左侧的位置C.面对球网前排中间的位置D.面对球网后排中间的位置【答案】 A7、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受()因素的影响。
A.学生个体差异B.师生数量C.教师性别D.体育场地器材【答案】 C8、排球比赛中为了便于移动、起跳、倒地和击球,应当采用何种准备姿势()A.一般准备姿势B.后排防守准备姿势C.前排保护准备姿势D.高姿准备姿势【答案】 B9、排球规则规定,当发球队员击球时,如果队员不在其正确的位置上,则构成()犯规。
A.位置错误B.次序错误C.发球D.击球【答案】 A10、最大肌力测验通常采用( )A.50%衰减测验B.倒立测验C.台阶测验D.IRM测验【答案】 D11、肘关节受伤后用绷带包扎.应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2 运动对氧运输系统影响的研究(研究设计)
1 实验目的
1.1掌握不同运动强度时通气量、需氧量、吸氧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测定的实验原理。
1.2了解在不同运动强度时通气量、需氧量、吸氧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变化规律。
1.3通过设计型实验设计与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在学习与掌握相关实验技术与技能、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Monark功率自行车,测氧仪;
2.2呼吸口罩,三通活栓,多氏袋,气量计和秒表
50 100
3 实验要求
3.1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独立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自主实施。
3.2 掌握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Monark功率自行车的使用方法。
4 实验原理及应用
4.1实验原理
人体运动时,能需要量大增,而能量的来源最总又是通过糖和脂肪的氧化来供给的。
因而,通气量、需氧量、吸氧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都随能需要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本实验通过收集运动时和运动后恢复期的呼出气量和分析其中的氧含量的变化,按公式计算出不同强度运动时上述指标的变化。
4.2应用
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可反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和吸氧量、能耗量成正比。
定量负荷时,训练水平越高,吸氧量、需氧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越低,恢复时间越短。
5 参考方案
5.1熟悉测氧仪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5.1.1本仪器由氧传感器(氧电极)和直流放大
器两部分组成。
氧电极是以铂金为阴极,氯化
银做阳极,氯化钾溶液做电解液,当被测气体
经过薄膜进入电解池时,溶解的氧分子被还
原,而产生电极电流,电极电流与气体中氧含
量是成正比的,当该电流经过直流放大器放大
并换能后,即可从仪表上读出氧含量的百分数(如图)。
检查电池电压:打开电源开关,将波段开关开到V档。
表针指在红线范围内为电池电压正常,如在红线以下,需要更换电池。
5.1.2定标:将波段开关开到“25”档,捏动吸气球,待5min后,调节O2%电位器至21%(空气中氧的百分数)。
5.1.3测定:将收集气体的气袋与气体采样管相连接,另一头捏动吸气球3~4次,即可读出被测气体的氧含量。
如测定值小于5%时,可将波段开关换至5%档,以提高数据精确度。
测定完毕后,将电源关掉。
5.2测定安静时的肺通气量及呼出气中氧的百分数令受试者戴上呼吸口罩并连上多氏袋,
收集安静时3~5min的呼出气量,并用测氧仪测定其中氧的百分数。
再将多氏袋同气量计相通,将袋内气体通过气量计读数,将读数除以气体收集时间,即为每分钟的肺通气量。
如果有条件,可以直接将呼出气输进自动气体分析仪,分析仪可以自动打印出呼吸深度、呼吸频率、呼出气中O2和CO2百分数等。
5.3测定不同强度运动时的肺通气量及呼出气中氧的百分数
5.3.1受试者戴上呼吸口罩并与三通活栓相连,三通活栓的两个出口分别与多氏袋相连。
先将三通活栓开口扭到1号气袋,令受试者用50W的强度蹬自行车功量计,同时收集运动时第lmin的呼出气,当第1min到时又将三通活栓扭到与第2号气袋相通,收集第2min运动时的呼出气,同时拿下第1号气袋,装上第3号气袋,准备收集第3min运动时的呼出气,依此类推,共蹬3min。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收集恢复期每分钟的呼出气,共收集5min。
然后用测氧仪测定每分钟呼出气中氧的百分数,用气量计测定每分肺通气量。
5.3.2将自行车功量计的强度分别改换到100W、200W,再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此时恢复期可根据强度延长7~9min(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为止)。
5.4计算
将安静时及不同强度运动时(50W、100W、200W)的每分肺通气量和呼出气中氧的百分数记入表内,并计算运动时吸氧量、需氧量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
吸入氧的百分数(吸O2%)=20.93%—呼出气中O2%
每分吸氧量=肺通气量(L·min-1)×吸O2%
运动时吸氧量=运动时每分吸氧量之和—(安静时的吸氧量×运动时间)
恢复时吸氧量=恢复期每分吸氧量之和—(安静时吸氧量×恢复时间)
运动总需氧量=运动时吸氧量+恢复时吸氧量
运动后的过量氧耗=恢复时吸氧量
6 注意事项
6.1实验前应检查呼吸口罩和多氏袋,切不可漏气。
6.2运动时呼出气可以收集在一个多氏袋,但恢复期呼出气则需一个多氏袋装lmin的气体。
6.3本实验较为复杂,必须组织好、分工明确。
人员可参照下面安排:总指挥兼报时1人,管理口罩和三通活栓1人,换气袋2人,测每分钟呼出气中氧的百分数1人,管理气量计兼测肺通气量2人,负责记录每分肺通气量和呼出气中氧的百分数1人和保护人员1人。
7 实验报告内容
7.1将实验中不同强度运动的吸氧量测定结果登记制表;
7.2以运动强度为横座标,需氧量、吸氧量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为纵座标作图,分析不同运动强度对上述各指标变化的影响。
8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莉,张晓辉,兰江,补充低聚糖对人体大强度运动能力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期
2、洪平,李开刚,利用IST-II型等动游泳训练测试系统测定游泳运动员上肢最大有氧能力的研究.游泳,2002年5期
3、高建新,赵晓光,陈连壁,生理学实验指导.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4、邓树勋,王健,乔德才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6、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7、杨锡让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
8、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9、洪泰田主编,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