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5 黄河颂(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黄河颂》展开,包括知识,了解作者光未然及其创作意图。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掌握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词组、成语,提高词汇量。
另外,我发现课堂总结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不够到位。为了加强这一点,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课堂小结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感受过自然的力量?”比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的伟大和它所蕴含的精神。
-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课文中对黄河的深情赞美和民族精神的表达,需要教师引导和解读。
-自主学习与探究: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黄河文化,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合作效率,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举例: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识别并体会“波涛汹涌”这一成语在文中的形象描绘,再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修辞手法,以加深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以突破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黄河精神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5黄河颂教课目的1.认识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经过频频朗诵课文,深入理解包含在此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沉浓烈的思想感情。
4.感觉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激烈的爱国感情,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重难点要点经过频频朗诵课文,深入理解包含在此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子女的骄傲和骄傲。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叹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概、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唱她,由于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唱她,由于她厚重,自己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由于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子女们共同经历过磨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朝夕,黄河又以她澎湃的力量,激励她的子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 1938 年 9 月,诗人光已然率领抗战演出队到达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日,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已然那充满激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感情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简介光已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 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 年到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 年 8 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恼恨、浓郁深邃的抒怀气味广为传唱。
1938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颂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
新中国建立后,曾担当《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黄河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势不可挡的力量。
2. 学习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3.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课型与课时】1.以朗读为主2.第一课时【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
3.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黄河相关的知识,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兴趣,增加积累,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课文简析】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
这些只有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诵才能表现出来。
【教学创意】本课的创意就是有感情朗诵。
《黄河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利用这个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诵读的潜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你见过黄河吗?你心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一起去聆听黄河那激昂的旋律……多媒体放映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借组画面感受黄河的汹涌气势,借组音乐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
学生看过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概说课文文意光未然(1913~2002),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写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如“九曲黄河”和“惊涛拍岸”的象征意义,我会通过对比和实际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义精神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其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黄河颂》的阅读与理解;《黄河颂》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探讨与分析;对课文中重要词句、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黄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阅读课文《黄河颂》,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如“九曲黄河”、“惊涛拍岸”等,并了解其修辞手法。
3.探讨和分析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了解黄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感。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提醒我在组织小组活动时,要更加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复习必备】2019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黄河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感受了解内容。
2、理解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及诗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课内阅读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朗读并背诵诗歌2、课外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故事等。
有关黄河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有关黄河的俗语: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5、九曲黄河十八湾(二)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三)预习反馈: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点评。
2、朗诵展示:朗诵诗歌,我们除了要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
(教师评价:发音的准确、节奏停顿、情感)(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大屏显示探究导引)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颂)2、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5.黄河颂_第2课时-人教七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5黄河颂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
3.理解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的黄河形象,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地朗读诗歌,复习旧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
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第二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诗歌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1)大声朗读“望黄河”部分,诗人“望”到了什么景象?“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黄河的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伟大精神的?“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它把这首歌词的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歌颂黄河泽被众生。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前文一直在写黄河,标题也是“黄河颂”,可诗歌最后四句却在写英雄儿女,是离题吗?不是。
黄河是母亲河,最后写英雄儿女是文章主题的升华,由景及人。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黄河的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激发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国情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以及黄河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关于河流的经历,我发现学生们对黄河的了解并不深入,这让我意识到,对于这样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课文,背景知识的铺垫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接着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身边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讲解。
-情感态度的传达:课文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学生可能难以完全体会,需要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
-创作背景的认识: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不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解释: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加深理解。
2.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分析课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表达与创作能力;
3.强化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河作为母亲河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进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但我观察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仍然显得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6.教学内容:
-《黄河颂》的背景知识介绍。
-课文朗读与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赞美黄河的意图。
-词汇学习: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用法。
-情感体验: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讨论与交流:探讨黄河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朗读、复述等方法,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学习课文中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学重点:
-掌握《黄河颂》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5.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黄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壮阔的河流?”(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的伟大与神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念。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意义深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教案2
《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通过导入语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的资料和课文相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和爱国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 第2单元第5课《 黄河颂》教案2
《黄河颂》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一、新课导入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8分钟)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 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哺(bǔ)育澎(pã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 diān (巅)峰流 xiâ(泻) 发 yuán(源)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
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起源。
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来源:Z,xx,]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识记划横线部分)1.作者链接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5黄河颂【教课目】知与技术:认识本首歌的作史背景; 有感情地朗文,品歌中的言; 提升歌的朗能力。
程与方法:通频频朗文,深入理解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 ; 通合作沟通,理解歌用平的言表达深沉郁的思想感情。
感情度与价:感觉中所表的大的民族精神和烈的国感情,培育学生国主情操。
【教课要点】有感情地朗歌,在理解歌的象征手法的基上,感觉中民族的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教课点】引学生领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法学法】法、合作研究法【教课】2【教课程】第一一、入从古到今,黄河以其雄伟的气,奔在中国大地上,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子女。
歌黄河就是歌我大的中民族⋯⋯我一同去倾听《黄河》那激动的旋律⋯⋯(听《黄河》朗)二、作家作品光已然,原名光年,1913 年出生在湖北光。
1927 年在中学年月就参加革命工作。
1935 年作了《五月的花》歌,1939 年到延安后作了歌中民族精神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曲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作品,共有八个章,分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口曲》《黄水》《黄河怨》《保黄河》《大吼吧,黄河》。
三、准下边色字的字音:山 di ān哺bǔ育澎péng湃pài狂lán zàn歌源yuán屏障 zhàng zhuó流滋zī 气概pò劈pī成宛wǎn解狂:大波涛山:山培育:饲养滋:生四、朗感知同学自由朗首注意朗奏和重音朗指1、“我站在高峰之,望黄河,奔向南。
”一句下文,所以停要稍。
后边的四个分句注意要点“奔”“劈”的重,且四句越越激动,表黄河的气。
2、三个“啊”要得深邃,声音稍稍延,“黄河”要得高昂,表示在歌。
3、最后的两句“像你一的大!”充了斗的信心,要得有力五、自主、合作、研究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要点词?“颂”2、本诗能够分几个部分?请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个部分:序曲、主体、结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我完成了《黄河颂》这一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通过分组讨论和朗诵练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了对诗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生动展示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3. 实例分析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为主,系统、全面地传授《黄河颂》的诗意、修辞手法和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6.诗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有“我对黄河,怀有无尽的敬意”和“黄河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敬仰之情和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7.对于黄河的理解和感悟,我认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的浩渺和汹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毅力,黄河的泛滥和治理则象征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的斗争精神。
- 举办“黄河知识问答”竞赛,检验学生对黄河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典型例题讲解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分析《黄河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黄河颂》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1. 比喻: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黄河的水流比喻为从天而降,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黄河颂二课时
教学设计
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3.1 课题 5.黄河颂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1.找出“望黄河”部分表现黄河特点的词语;学习黄河的精神。
2.结合补充资料,理解颂黄河的目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找出“望黄河”部分表现黄河特点的词语;学习黄河的精神。
教学
难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教学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编号:07
过程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新课;
方法:1.师直接引入;2.师板书课题;
二、精读望黄河部分:
1、诗歌中,找出“望黄河”部分表现黄河特点的
词语。
2、从作者描绘的景象中 ,你感受到黄河有怎样的
精神特征?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方法:1.生圈点勾画批注2.师巡视个别点拨3.小组交流4.生自愿举手汇报5.点评补充。
二、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要歌颂黄河?
方法:1.补充作者情况;2.生思考交流3. 生自愿举手汇报4.点评补充。
5.师补充板书。
三、课堂检测:
1.P23页问题探究1.2小题。
2.P22页自主练习的5小题。
四、作业:
1.绩优学案p22上的1——4题;P23—24页的基础关1——5题
2.熟读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见课本)意图:直奔主题。
意图:教会学生如何精读。
意图: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意图: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黄河颂
光未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评价反馈。
二、深层探究,合作释疑
1.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
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
明确: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朗诵词提纲挈领的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内容是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 作者从哪些方面去颂黄河的?突出黄河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明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优势;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精神价值。
三、研读探究,赏析语言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怎样理解“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黄河的流经长度、流域面积、流经区域博大,而且又与人类的发源、发展息息相关;黄河九曲十八弯,百折不回奔向大海,性格坚强,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作“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作“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明确: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其次,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品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明确:】用“劈成”能够渲染出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的气势。
⑵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明确:用“泻”字可以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滚滚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6.“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人们对黄河深情的依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7.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二例吗?
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处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四、拓展延伸,开启思维
1.请以“啊,黄河”为开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黄河。
明确:啊,黄河,你用有力的大手,推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向前奔腾。
啊,黄河,你用滔滔河水,清洗了一代又一代不屈的中华魂。
啊,黄河,你用浑厚的歌声,唱响着炎黄子孙勇往直前的进行曲。
2.你知道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有哪些?请说给大家共赏。
明确: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浪淘沙》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你能举出沿黄河各省区一些著名的石窟吗?
明确:牧野古战场、巨鹿古战场、官渡古战场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主旨: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语言特点:歌词语言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歌词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韵律自然和谐。
六、布置作业: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