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看工业设计

系统论看工业设计
系统论看工业设计

从系统论角度看工业设计思想体系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Approach

徐娟燕/Xu Juanyan

摘要:系统论观点正在逐步渗入到各个学科领域。本文以产品设计为原点,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通过对几种主流的工业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工业设计思想体系的主体框架。

关键词:系统论工业设计思想体系

Abstract:System approach is gradually pervading all kinds of subjects. Based on the system approach,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s and give the main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Key Words: System approach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前言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首先提出的。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确立了这门科学的学术地位。现在系统论思想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在各个学科领域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由于面对的设计对象和设计环境日益复杂,从而有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工业设计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论被逐步引入工业设计领域。本文旨在以产品设计为原点,以系统论为指导,从工业设计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来分析目前工业设计界有关设计思想,以期能够获得一个全面反映工业设计思想体系的系统框架。

一、系统论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在定义之外,系统论还强调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规律性,以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前人们最熟悉的迪卡尔分析方法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反其道而行之,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方设法靠近事物去解剖事物的各条脉络,而是采取后退远观的姿态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概念,并看清楚事物内外各要素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把握全局的心态再去接近具体问题。这样一个以退为进的思想方法,是全面认识事物的有效手段。

二、工业设计中的系统论思想

工业设计无论现在的分支学科有多少,它首先是从产品设计开始的。以产品设计为核心,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系统,即产品的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件工业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它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产品系统。产品的外部系统包括了与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相关的一切外部要素,产品与这些要素的结合构成了广义的工业设计系统。产品系统隶属于工业设计系统,并且是它的核心子系统。

通常我们将人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产品的外部环境要素来考虑,从而形成人─机─环境这样一个关联形式作为工业设计系统的基本框架。纵观人类对产品设计的认识过程,从机器中心论,到人中心论,再到生态设计观,我们发现,对产品设计价值的观察立足点是逐步后退的。观察的焦点从产品本身开始,逐步扩大到产品与人的关系,最终扩大到人机与环境的关系。镜头越拉越远,对工业产品的本质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却日渐清晰,这是空间的一个缩影过程,却在不经意间采纳了系统论看待问题的方法。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处在一个时空交替的过程中,因此在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时间轴,时间轴上还存在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两个要素,一个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一个是同类产品的演化历史。时空要素的确立为工业设计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各自的栖息地。

在工业设计系统要素初步确立的基础上,我们再去认识当今工业设计界的一些主流设计思想,就可以发现其实这些设计思想都可以被纳入一个工业设计思想体系,它们大都从工业设计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试图寻找要素之间的平衡点,以寻求系统效用的最优化。

1、功能论设计思想──产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功能论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前提就是系统论,即从系统的整体性、可分性、相关性去研究设计对象的功能系统全貌。功能论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实质就是把设计对象视为一个功能系统,用抽象定义的方法分析其总的功能,并罗列出实现总功能的低一级功能(分功能),进而寻求实现各分功能的技术途径,得到实现分功能的结构,再将各分结构加以整合,实现设计对象的总功能。这是一种非常理性和有序的系统分析方法,在对设计对象层层剖析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设计中的不合理因素,或者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创造更多的结构组合形式,它为靠感性和直觉进行的设计过程常常带来数量众多的创新设想。但是,功能论设计思想以最有效地实现机器功能为唯一目标,忽略了人的操作因素,并不能保证人-机协同作用的效率。

2、人性化设计思想──工业设计系统中产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机器中心论”之后的“人中心论”,可以看作是系统论设计思想中考虑系统与环境关系的首要产物。作为环境中与产品关系最为密切的要素──人,显然应当给予重点关注。从机器效率到人机效率,效率还是衡量一件工业产品的唯一指标;从人机效率到机器服务于人,价值的天平已经明显向人这边倾斜。人机工程学探讨产品在满足功能前提下如何更好地适应人的需求;设计心理学研究产品设计人的设计行为,以及产品使用人的消费诉求;无障碍设计将产品设计中的人性化关怀付诸于实践;产品语义学不失时机地为信息社会带来缓解人类视觉疲劳的良方。世界由人类主宰,设计为人服务,这一切似乎天经地义。然而系统具有的动态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揭露了人性论的陕獈。

3、环境论设计思想──工业设计系统中产品与环境要素的关系。产品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小环境与大环境。小环境指产品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物的环境。一件工业产品应该与它周围的事物和空间相协调,无论是从功能的角度、美学的角度或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这是小环境论。组合式设计、系列化设计、整体空间设计等都应属于由小环境论催生出来的设计概念。大环境指人类生存的整个生态系

统,工业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应以不危及人类及后代的生存环境为基本准则,绿色设计思想、极简主义、再生主义等都意在为大环境论摇旗呐喊。环境要素的出现打破了人──机平衡的状态,使工业产品的设计者们不得不在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4、商品论设计思想──工业设计系统中产品与时间要素的关系。宇宙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地球上的每种物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而一件工业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特定阶段,它都与不同的对象之间发生关系。这种生命周期的特殊性,也就是它的生产者与使用者的分离,确立了它的商品的本质。工业产品与时间要素的纠集,一方面衍生了工业设计系统中以商品为核心的其他分支学科,如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加一方面也迫使产品设计师将设计的具体对象从“产品”扩大至“商品”,必须充分考虑从产品原材料的选择、制造工艺的运用到产品的包装、流通、销售、服务乃至回收,这一过程因素对商品设计的影响。一件商品的价值,首先是为生产者带来利润,因为没有利润的商品不会有人去生产。在利润的前提下,才是对系统其他因素的考虑。这些由商品的性质衍生出来商品论设计思想在工业设计系统的时间轴上找到了它的位置。

显然,一件特定的产品还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的演化历史,这段历史囊括了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因素,它对于今天的产品风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产品的历史因素纳入工业设计系统,以使得该系统更接近完善。

三、工业设计思想体系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工业设计思想体系的框架初步凸现出来,我们可以用图形来形象地表示如下:

工业设计思想体系框架图

图中给出了一个空间轴和一个时间轴,在空间轴上存在人、机、环境三个要素,分别对应了功能论、人性论、环境论这三种设计思想,每一种设计思想分别都有一些具体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支撑。在时间轴上存在商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演化史两个要素,前者对应了商品论的设计思想。而对于产品形态演化规律的探索和预测形态变化的趋势,也许正在成为工业设计将要探讨的下一个课题。

四、结语

“系统”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产品系统符合狭义系统的概念。广义的系统可以理解为相关要素的集合,并不一定要完成某种功能,工业设计系统就属于广义的系统范畴。在庞大的工业设计系统面前,工业产品的设计者们需要进行多项选择:是创造更完美的形态,还是追求更完善的功能?是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利润,还是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做些善事?是执着地表达自己的美感体验,还是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这些系统要素从表面上看给产品设计带来了诸多限制,设计者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好让大家都满意,但事实上这点做不到,

所以就带来取舍的问题,也就是系统的优化问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历史条件

下,系统优化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水平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设计师应能在特定的优化目标下平衡各要素。反过来,约束与自由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各种限制因素也会催生新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例如,当希望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无障碍设计应运而生;当希望设计的产品不至于增加居住环境的负担时,很自然地选择了与生态主义的结合;当企业要求承诺利润的时候,设计者必然会将产品当作商品来规划,这来自各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大大拓展设计了的生存空间。

至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系统论思想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首先给产品的设计者们带来的是坐控全局的气度,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智慧的理性和更多的创想空间,以及更加多样化的设计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乐山著,?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简召全主编,?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美]杰拉尔德〃·温伯格著,?系统化思维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4、何人可著,?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徐娟燕,女,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一个系统论的视角

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一个系统论的视角 摘要: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企业环境系统进行解析,有利于建立起较完整的企业环境分析的理论框架,也有利于企业全面认识和把握企业环境变量,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决策与环境的互动性和适应性。关键词:企业;环境;互动关系;系统 一、引言企业成长过程中与日俱增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倾向于将企业系统理解成为非线性系统、复杂系统,并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企业发展的过程,解决和解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随着科学范式由牛顿范式向系统范式的转换,管理科学也要进行范式的转换。如何从系统论、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角度审视企业,如何将企业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提升到一般管理理论之上进行分析,乃至如何改变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行为失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都已经成为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作为系统加以考察研究,盛行于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还形成了一股“系统热”,形成了“系统学派”和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为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级主管人员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基本观念和一般方法,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西蒙(Simon)指出“系统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那种特别适用于解决复杂组织问题的科学方法。”孔茨(Koontz)断言“不论哪一种管理著作,也不论哪一个从事实务的主管人员,都不应该忽视系统方法。”斯科特(Scott)甚至称系统理论的引入是管理理论的真正革命,并把这比作是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转变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分析企业系统演化的概念、内涵和企业系统演化的基本原理,研究企业系统演化的模式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复杂环境下企业系统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的原则与法则,对开拓现代系统理论与管理理论之间交叉的研究领域、发展系统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企业组织的变革也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系统论思想引入企业管理研究领域,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尝试,概括起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可归结如下: 1)企业内部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确定的非线性关系,可以导致简单确定的企业系统行为,比如销售收入的周期性变化,也可以导致复杂的企业系统行为,比如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间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变化. 2)确定的决策模式可以产生相同的企业系统行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企业系统行为,仅仅因为环境的细微变化;即使企业所处的环境保持不变,企业系统行为也具有内在不确定性. 3)决策者应该对企业内、外部所发生的变化作出恰当的反应,对于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过分敏捷或者过分迟钝,都容易引起企业系统行为的混沌变化. 4)在一定的管理模式和环境条件下,企业系统行为仍然具有突变性,使得任何基于趋势的预测都是不可靠的. 5)企业系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使得相近的初始条件并不能产生相近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性质上完全不同的行为,因而长期的较为精确的预测是困难的. 6)管理的战略参数(比如,R&D投入占销售收 入的比例)与企业系统动态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研究,为通过战略参数的调整而获得预期的系统行为或避免危险的系统行为,提供了决策依据. 7)企业系统具有的内随机性,可以用来解释诸如企业突然“破产倒闭”这样一类的奇异现象,而不必从企业外部寻找原因。随着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学科交叉性的增强,运用

浅谈整体论与还原论对医学的影响

浅谈整体论与还原论对医学的影响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有些对象可以通过解剖拆分后来认识,有些则不必或根本不可能进行解剖拆分,所以就形成了还原论和整体论两大认知世界的方法。 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如此,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多数人认为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例如,为了研究生命,我们首先将其分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然后研究其各个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研究组成这些系统的各个器官,为了解器官又必须进一步研究组织,直到最后的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研究。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它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谈到整体论。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将系统完全分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研究事物。比如研究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但当然也有可能会丢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由以上的阐释,我们对整体论与还原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医学领域,对很多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特别是精神心理方面的认识,不可能全部实现量化,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也没有必要去实现量化,再则人生于天地之间,受天地的影响,存在许多的差异,不可能都去解剖,且尸体与活体本身存在差别。在不可解剖拆分和难以量化这两种情况下,就只能采用整体论来认识世界。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认识论,即中医在认识上以整体论为主,西医则以还原论为主。受各自的认识论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形体组织及五官九窍都可纳入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通过经络的联系,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学不但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生命价值观。它强调人要敬畏大自然,要与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那么,从什么角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摘要:莫兰认为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它们代表着科学方法论依次达到的三个梯级。 复杂性研究从20世纪末叶兴起,目前在国内外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它涉及又一个新型的跨学科的方法论。虽然人们对“复杂性”概念还缺乏严格一致的定义,但大家都意识到复杂性方法是为弥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科学的简化方法的不足而产生的。下面我结合分析国际上复杂性研究的主流的三个阶段或流派的学说的内容来探讨一下复杂性方法的基本内涵。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是当代系统地提出复杂性方法的第一人,他追求在人类思想领域里实现一个关于“复杂性范式”的革命。他的复杂性方法主要是用“多样性统一”的概念模式来纠正经典科学的还原论的认识方法,用关于世界基本性质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统一的观念来批判机械决定论,提出把认识对象加以背景化来反对在封闭系统中追求完满认识,主张整体和部分共同决定系统来修正传统系统观的单纯整体性原则,等等。莫兰提出复杂性思想的标志时间可以定在他发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的1973年。1979年,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首次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普利高津实质上是把复杂性科学作为经典科学的对立物和超越者提出来的。他说:“在经典物理学中,基本的过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2页)而今天,“物理科学正在从决定论的可逆过程走向随机的和不可逆的过程。”(同上书,第224页)普利高津紧紧抓住的核心问题就是经典物理学在它的静态的、简化的研究方式中从不考虑“时间”这个参量的作用和无视自然变化的“历史”性。他所提出的关于复杂性的理论就是不可逆过程的物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揭示物质进化机制的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说这个理论研究了物理、化学中的“导致复杂过程的自组织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普利高津所说的“复杂性”意味着不可逆的进化的物理过程所包含的那些现象的总体:在热力学分岔点出现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动态有序结构的不断

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危机

《前沿》 2009年第1期 系统论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危机 张秀芬3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将环境问题置于由自然环境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构成的人地 复杂巨系统中,讨论了我国当今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危机的根源、实质与发展过 程,提出人类应尊重自然,积极调整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人地系统诸要素间的结构,保持系 统的稳定性,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及清洁生产,优化产业 结构,实现人地系统的总体最佳。 [关键词]系统论 环境危机 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1—0096—03 一、系统论管窥 系统论最初为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非(1901-972)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他将生物的总体及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该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并成功地将该理论运用于生态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许多领域。一般系统论与几乎同时代兴起的信息论和控制论一道,开辟了“对复杂系统进 行整体性综合研究的崭新道路”[1];上世纪60年代,普里高津进一步论述了形成系统稳定结构的具体机制,创立了耗散结 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哈肯进一步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内部的诸要素、诸层次、诸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调节,自发组织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目的、产生宏观协同行为的协同系统,创立了协同学;与此同时,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分形等新的系统理论也日趋成熟;70年代各学科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系统运动热潮”;如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系统论已逐渐臻于完善,并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 系统论一般指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运动规律及演化机制的理论,也称一般系统论。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组织性(或相关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系统存在的外部条件,即系统以外对该系统有影响、有作用的诸因素的集合称为环境,环境与系统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系统存在与生成演化的必要条件和土壤,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通常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整体性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 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环境塑造着环境中的每个系统,环境又是组成它的所有系统共同塑造的。”[3]此外,宇宙万物是普 遍联系的动态之网,其中要素、系统和环境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封闭的孤立系统。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层次性原理、系统开放性原理、系统目的性原理、系统突变性原理、系 统稳定性原理、系统自组织原理、系统相似性原理等。[4]系统论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新范式,广义地说,它包括三个主要领 域,即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1]。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体系为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在传统科学和方法论视域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深入研究系统论理论及方法论体系对于中国环境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地系统及其层次结构 本文所指的环境,是根据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定义,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自? 69?3[作者简介]张秀芬(1974-),女,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作业: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整体医学观的认识和理解。我的医学整体观。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 论的范畴。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 呈现的健康和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 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1。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沿用这种整体论的思想至今并成为中国传 统医学的一大特色。整体观也是现代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 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其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 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2。我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基础上的整体观。躯体是一个整体人体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和分化而成的有机整体不像机械那样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整体是元整体不是合整体3。元整体原理揭示了人所特有的、不同于机器的整体性整体内的部分离开整体不能独立存在。人体这一元整体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 的动态系统。系统内八个子系统都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相互联系着彼此密不可分。子系统功能正常彼此之间就能维持一种正常的关系整体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反之亦然。一个子系统

功能异常将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影响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 整体的功能。临床上常常见到的是一个系统出现了病变可以在其他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有时候甚至疾病所在的 系统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之前其他系统就已经出现了症 状和体征。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而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的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而机体的 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的病变的发展 和经过4。心身是一个整体人体不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一个心身合一的整体。在人体这一整体内心身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躯体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心理疾病可以在躯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甚至可以引起躯体的病理变化。心身医学是研究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 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心身相关的医学分支学科。现代医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健康和疾病现象把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看 成是生命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再将二者完全 割裂开来。这样一种医学认识论上的进步对于临床工作有现实意义。由世界卫生组织组织14个国家参加、15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合作研究“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的报 告中99.1的心理疾病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各个科室就诊5 。从此研究结果中心身的关系可窥一斑。

系统论还原论在机械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题目:系统论还原论在机械中的应用

系统论还原论在机械中的应用 摘要:系统论与还原论究竟孰优孰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系统论与还原论思想在机械若干领域的应用,并指出其在分析问题时的优缺点,进而指出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是应用两者相结合的思想,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关键词:系统论还原论机械 系统论和还原论是自然辩证法中两大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观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能简单地从狭隘的一方面去论证两者之一的优越性,任何观点的成立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并且不同的观点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机械学科,本文将从机械的观点去理解系统论与还原论。 系统论,亦称“机体论”。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由贝塔朗菲所创立[1]。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本书,一个工厂,一台机器,甚至整个地球等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在机械系统中就是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2],即整体的部分之间不是线性关系,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各个部分之间有耦合作用。在机械中最典型的就是黑箱模型,黑箱模型又称系统辨识。例如,我们知道可以将一个振动系统简化为惯性原件、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的组合,利用理论方法可以求得其固有频率或者各阶次的模态,但是当系统比较复杂时,或者简化的假设不成立时,就只能利用系统论的方法。通过对整个系统激励,进而得到它的响应,从响应和激励的关系可以建立传递函数,如果下次想要得到某个特定的响应,则可以根据响应值和传递函数推导出所需要施加的激励,同理如果施加特定的激励,也可以求得此时的输出。在此过程中不关心系统中某个部分有什么特性,只是从整体考虑,不考虑内部结构,将系统看作是一个暗箱,这种优点是还原论所不能企及的。在信号处理中,全息谱,全矢谱等都是利用全信息对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利用信息融合技术,综合考虑各个方向上的信息,而不是从某个方向去考虑,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体特性。 随着设备日趋大型化和复杂化,系统论起的了加快的发展,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还原论认为复杂的事物均有简单的事物构成并可分解为简单的事物[3],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它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谈到要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知道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

纸箱尺寸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

纸箱尺寸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 1、前言 我国的包装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设计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包装的设计过程中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论分析方法,从而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包装不能够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要求。这一点,在目前的纸箱尺寸设计中反映得十分明显。 纸箱属于纸器包装中的一部分。纸器包装是各种包装方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它既可以作为内包装又可作为外包装,而纸箱则是纸器包装中最常见的形式,它具有易开启搬运存放,可再生反复使用,能在表面上印刷各种文字和图案,相对价格比较低廉等优点,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为包装内容物提供较好的促销作用和保护作用,所以纸箱包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有理由对纸箱包装的设计予以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只是对纸箱的箱型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纸箱的尺寸大小却无任何要求,主要由设计者来定,而设计者在确定纸箱尺寸时又主要是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够包容得下包装内容物;二是具有足够的强度。对于一些大件物品,象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纸箱的尺寸和形状确实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大小与形状,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时候,包装纸箱比其所包装的单件产品要大得多,如衣物、食品以及小商品等,这时候纸箱形状和大小的设计相对来说就要灵活得多,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设计。其实,制约纸箱大小和形状的因素除去包装内容物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所以设计时只有系统地综合地把握住所有的制约因素,才能够真正合理地确定纸箱的大小形状。下面仅以出口服装的包装纸箱设计来说明这个问题。由于为了便于制造、存放、搬运,这类纸箱一般都是设计成长方体形,所以,实际在设计中要确定的是纸箱的长宽高三个尺寸的大小。 2.纸箱尺寸大小的制约条件 为了使问题简单明了,我们暂不考虑纸箱的生产制造这个环节,仅就纸箱的使用过程来加以分析。显然这样做并不会使我们的问题和答案失去意义。 纸箱在服装厂出口中的使用过程一般可以概述如下: 1)将出口服装按单装箱,再用胶带纸封箱,填写必要的文字说明,再用塑料带捆扎。 2)装车。有二种方式:一是将纸箱码在托盘上随托盘一起装车,这样做便于自动或机械化装卸,效率高,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是将纸箱直接码放在货车车厢内或集装箱内。

医学生自然辩证法课后心得

医学生自然辩证法课后 心得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自然辩证法课后心得 自然辩证法师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的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一、我对自然观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人对自然是有认识的,对这种认识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观。人们的自然观是有差异的,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科技成果,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已由恩格斯所说的基本点发展到新的阶段,即自身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阶段。其一是系统论的提出使我们对自然界由19世纪的一般性阐述上升到今天的高度自觉性理论阐述;其二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使它自身理论化有了科学哲学基础;其三是自然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研究和基本确立,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正在向自身理论化的道路迈进。现代(二十世纪以来),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当然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直接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 基于以上学习,我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对周围自然界产生愈来愈不可低估的影响。自然不在时纯粹自然的状态,我们对它的作用的范围愈来愈广,程度愈来愈深。自然界如何发展变化,已经和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至少我们周围的自然是如此。人类对自然的无序的过度的利用,导致了

还原论整体论系统论

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这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问题。 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学家是彼塔朗菲,他是位分子生物学家。当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知道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整体论方法,强调还是要从生物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论方法没有发展起来。但整体论方法的提出,不失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明确提出把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他的系统论方法,这是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 综合集成方法的科学价值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钱老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这就将系统论方法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法。其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及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与智慧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论就是综合集成理论。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体现。把综合集成方法应用到技术层次上,就是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工程就是用于系统管理的综合集成技术。把综合集成理论与技术用于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就是综合集成工程。

如何利用系统论知识在产品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利用系统论知识在产品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从设计的基本涵义出发,探讨了系统论原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 系统论产品设计原理要素应用 引言: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加速了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人们对于所使用的产品也因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给我国工业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工业设计起步较晚,对于方法论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尤其是产品创新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缺乏。要使我国工业产品的创新得到较快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现今,工业产品已逐步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子产品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产品的功能和造型已不再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最主要因素。而产品的创新性、外观造型、宜人性等因素愈来愈受到重视,在竞争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这种趋势促使企业在着手进行新产品开发时把面向产品的创新性、外观造型、人机工程学的设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也迫切要求对产品设计的研究能有进一步的突破,以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目前所形成的产品设计观念,论文将系统论引入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以系统思维和系统操作模式来指导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系统论相关知识的整理,结合现代产品设计的理念,指出了产品设计的系统观与系统设计形式。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影响产品设计的各方面因素,将它们归结为思维与认识和设计过程技术方法两个方面,构成了产品设计过程的两个主要因素,可以看作是产品创新的“左膀右臂”,并将它们组建成产品创新设计的两个子系统。在两个子系统中,根据其内部要素的不同,在分析它们之间的结合关系的基础上总结设计原理、寻找创新设计方法,分别为它们建立方法库。在结合产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的形式对所有创新设计方法的选择与组合应用进行优化,以期得到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的最优解。最终通过所有这些方法来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并为其建立系统模型,得到一个模式化的创新设计求解方式。 一、系统论基本原理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即部分构成整体。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述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稳定性原理、突变性原理、自组织原理、相似性原理,等等。 二、设计的基本涵义

整体论和还原论,归纳和演绎

现代系统科学名词。亦称“机体论”。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由贝塔朗菲所创立。强调生命系统的组织化、目的性特征,反对机械论把世界图景归结为无机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的、盲目的运动,但忽略了偶然性、随机性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后来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1.组织化观点。2.自调节观点。3.动态性观点。4.开放性观点。5.渐进性集中化的观点。 整体论holism是指一个系统(宇宙、人体等)中各部分为一有机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根据此一理论,分析整体时若将其视作部分的总和,或将整体化约为分离的元素,将难免疏漏。最常被认为重视整体论的是中医学;它将人体各部份视为一有机整体,而不单是器官的整合。要医治病人须保持整个人阴阳调和,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整体论不仅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并且认为它与其所处的环境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考察、认识它的本质;所用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推演,因此,得到的结论虽然不是很准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却比较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整体论的的主要特点与优势是:1,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整体的属性与功能,这种整体的属性与功能是只有整体才具有、其部分或成分所没有的。2,经验(而非实验)在认识与处理问题时起重要作用,经验虽然不如实验那么清晰、准确,但是实验的使用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够进行实验,而经验却不受那么多条件限制地广泛应用:3,只为整体具有、不为部分具有的那些属性到底是怎么涌现出来的,还没有弄清楚,不是逻辑分析与推演解决得了的,只能凭借形象思维从宏观、整体的角度。以经验为基础,运用体验、顿悟、直觉、灵感来认识,靠模拟、类比、象征、比喻来说明。4.整体论所得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定性结论,具有模糊性,不是定量结论,不具有精确性,但却应用广泛,因为有许多事物还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定量化。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的发展中,曾一度出现过机械论(还原论)和活力论。机械论力图用分析的方法,把生物运动简化、还原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用物理和化学原因来说明生命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它虽然正确地指出了要搞清生命现象的奥秘,必须研究生命现象赖以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但是把生命现象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则是错误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指出:“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意识和思维是人类大脑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不是物质原子、分子本身固有的,它是物质的一种组织特性。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早在1924年至1928年,为了反对当时在生物学理论和研究中的机械论方法,就强调应当把生物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30年代,他进而提出了机体系统论概念以及用数学和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这就是他的一般系统论萌芽。到4()年代贝塔朗菲把他的萌芽思想推而广之,有意识地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类比同构的方法,对于各种现实系统,如社会集团、个人、技术结构等等进行全面考察和比较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借助数学和逻辑工具把系统的因素、层次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综合复杂联系定量化、精确化、模型化,从而创立了,一门称之为一般系统论的新学科。这就是他的‘般系统论由萌芽到诞生。 其一般系统沦的基本范畴有: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和功能等。其基本理论原则有: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因素相互作用原则、动态原则等。自贝塔朗菲创立并倡导系统论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此间,由于研究者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建立理论的目的与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同,先后形成了几种一般系统论。

系统论看工业设计

从系统论角度看工业设计思想体系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Approach 徐娟燕/Xu Juanyan 摘要:系统论观点正在逐步渗入到各个学科领域。本文以产品设计为原点,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通过对几种主流的工业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工业设计思想体系的主体框架。 关键词:系统论工业设计思想体系 Abstract:System approach is gradually pervading all kinds of subjects. Based on the system approach,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s and give the main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Key Words: System approach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前言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首先提出的。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确立了这门科学的学术地位。现在系统论思想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在各个学科领域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由于面对的设计对象和设计环境日益复杂,从而有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工业设计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论被逐步引入工业设计领域。本文旨在以产品设计为原点,以系统论为指导,从工业设计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来分析目前工业设计界有关设计思想,以期能够获得一个全面反映工业设计思想体系的系统框架。 一、系统论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在定义之外,系统论还强调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

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 高等教育结构合理与否将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优化层次结构的建议,如适当降低重心、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明确高等教育各层次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等等。 [标签]系统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基本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原则,并提出若干调整、优化层次结构的建议。这对于缓解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过剩和短缺问题,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系统论为指导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原则 1947年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一文,标志着系统论的诞生。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系统论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自问世以来,系统论曾对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同理,以系统论为指导来分析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以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1.整体性原则 贝塔朗菲曾说过: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由此可见,整体性是系统最为鲜明、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系统思想的灵魂。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有各部分(要素)的功能,而且有由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新功能,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这三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要素或部分的行为只有协调于系统整体的行为之中,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忽视任何一个教育层次,都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减退,因此,我们在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调整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教育层次在层次结构体系中都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都应有其他层次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也就是说,每个教育层次都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是宇宙间的普遍性规律。所谓层次,就是指系统的有序分层。系统和要素、高层次和低层次系统具有相对性。一系统之所以被称为系统,只是相对于

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级) 生命科学哲学作业 作业题目: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学号:060 学生姓名:王艳丽 2014年05月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关键词(Keywords) (1) 前言 (1) 1还原论及其信念和研究成果 (1) 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 (1) 1.2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 (1) 1.2.1 还原论信念 (1) 1.2.2还原的研究成果 (2) 2 突现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 (3) 2.1还原与突现的辨析 (3) 2.2突现论的实质 (4) 2.3突现论的发展 (4) 3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4) 3.1争论实质 (4) 4现代生物学 (6) 4.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6) 4.2分子生物学中还原论与突现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中文摘要 突现论与还原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还原论和突现论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阐明其争论的实质。进而从现代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思考还原论与突现论。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还原论突现论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ery Morden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is a primary issu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conception and their historisal evolution of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to clarify the debate. Then from the Morden Life Science that the evelu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dileberate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Keywords: Molecular Biology Reduction Emergence 前言 自从20世纪初著名哲学家奎因首次使用“还原论”一词并把它看作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二个教条”后,还原论和突现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日趋激烈。几乎所有的科学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多次世界性的科学哲学大会都把这个问题作为会议的中心主题。 1 还原论及其信念与研究成果 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 “还原”很早就被使用,意思是“减少”、“化简”、“把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和“把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等。科学中运用是在18世纪,意思是指把化合物变化成相对简单的元素(其反义词是“氧化”)[1]。 还原论(Reduction)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2] 1.2 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 1.2.1 还原论信念 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

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整体思维

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整体思维 扬州职大电大贾湛2007.1.23 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诞生已经半个多世纪,但种种原因就是不能放在学校思想教育内容的重要位置上。国学和中医捍卫者总是用整体思维来糊弄人们,并以系统科学为挡箭牌,掩饰其核心内容的封建迷信色彩。殊不知,要是真正普及三论,则将彻底破坏中医的理论基础。让我们看看上世纪的伟大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这里只能谈系统论。 我们知道上世纪初,物理和化学这些研究简单事物的科学已基本成熟,科学的重点向生物学倾斜,这样的背景下,有机论思想在上世纪20年代初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提出来,它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1945年他又发表了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系统论的出现,不仅是对过去知识高度地哲学概括,而且具体指导了复杂系统的理论研究。这与古代的粗糙思维有天壤之别。 首先贝塔朗菲认为物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他不讨论那些部分与部分间没有太大关系的事物,不讨论象沙子砖瓦这样的内部相互作用简单的对象。他定义: 系统——有相互作用的元素的综合体。 可见,贝塔朗菲承认事物是有差别的,物理和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部分与部分间相互作用有限的简单事物。下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强调事物有无机和有机的不同,而且复杂的有机系统也有高低等级的区别。这实际上是在否定:万物相互作用,万物相似,万物有灵,心灵感应等不着边际的思想。 为了详细讨论不同的有机系统,贝塔朗菲用要素、结构和功能来讨论。首先严格地确定这些概念的意义: 要素——系统中原子系统即基本组成部分。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功能——是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行为、能力和功效。 系统论简单而全面的为人们勾划出,要想创造自己希望的新事物的途经就是两个,即改变要素和改变结构。即: 功能= 要素+ 结构 这无疑是在告诉那些还停留在古代粗糙思维的人们,如果不思进取,听其自然,胡乱联系,则享受不到科学的成果,享受不到发达的现代文明。 许多反科学者,总是认为人改造自然必然破坏自然,要受自然的惩罚。殊不知,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行为,正是违背科学造成的。科学要求我们思维要全面要完整,虽然为简化问题,常常忽略次要因素,但只要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未周全考虑就会全功尽弃。科学不是不尊重自然,而是细致地找出自然规律,看看怎么做才是自然允许的,怎样做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这种意识远远比听天由命,不去反抗不合理的存在要好多少倍。 人类有两个永久的梦想,一个是自由,一个是长生不老。为了第一个,古代人搞炼金术,为了第二个古代人搞炼丹术。可是粗糙思维的古人没有一个能成功。然而科学却真的能用其它物质炼成金子,长生不老虽然没有实现,但人的寿命大大延长。这些竟然一些中医维护者视而不见,还有人胡说什么:不吃西药没病,吃西药短命。这是我在网上听到的最无知的话了。 现代科学能够成功炼金,但我们不去炼金,因为这代价太大,消耗大量能源。再说金子正是因为少而值钱。当今科学一般不去在原子层次上改变要素来实现功能。新材料都在原来原子的基础上改变结构产生新分子,或用原来的原子分子改变物质结构来产生新材料的。而许多产品不一定用新材料,而是用原来的自然材料加工,多样的组合产生各种功能的产品的。可见人们运用科学创造自然界没有的新事物的时候,没有违背自然规律,这与原始初民的区别,只是在于了解自然的细节,从而比古人获得更多的自由。 系统论讲的结构就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论告诉我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非常强的作用有弱到忽略不计的作用。爱因斯坦理论还告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