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甲三取穴经验

合集下载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三足阳明胃经(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四足太阴脾经(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五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七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八手少阴肾经(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九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十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关冲: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简便取穴:无名指尺侧爪甲根部(原穴)阳池: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简便取穴:腕背横纹上,当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取之十一足少阳胆经(井穴)足窍阴: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简便取穴:四趾外侧爪甲角的根部。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精选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

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

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李华㊀胡慧#㊀李华,女,硕士,主治医师#通信作者:胡慧,女,教授㊁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 薪火传承3+3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针灸科㊀北京100078)摘要:介绍杨甲三教授的单手进针法㊂杨甲三教授在临床和教学实践中独创其特有的单手进针法,其法汲取了传统双手进针法的一些特点,将传统的 刺手 与 押手 归于一手,并将针具㊁进针的多种手势与角度相互结合,具备了准确㊁少痛㊁轻巧㊁快速㊁实用等特点㊂其进针方式有空压式㊁角度压式㊁捻压式㊁连续压式等4种㊂每式的持针㊁进针及操作都有严密的方法和适用范围㊂关键词:毫针刺法;单手进针法;经验中图分类号:R245.3㊀㊀㊀doi :10.3969/j.issn.2095-6606.2015.01.008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 on needling with one handLI Hua,HU Hui #(Acupuncture Department of Dongfang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㊀100078)Abstract :To introduce Professor YANG Jiasan s experience on needling with one hand.Professor YANG Jiasan develops the specific needling with one hand in clinic and teaching practice,which absorb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ular needling with two hands,makes the needle-holding hand and pressing hand together,combines the way inserting needles and the angles,so as to make the needling accurate,painless,dexterous,fast and practical.The needling ways are air-pressure type,angle-pressure type,twist pressure type and continuous pressure type.Every type has strict ways and applications.Keywords :filiform needle puncture;needling with one hand;experience 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针刺的操作方法,如‘针经摘英集“[1]云: 其病并依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何?答曰:一则不中穴㊂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㊂三则难及其分,气不至出针㊂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成㊂ 所以针刺手法的好坏,与临床疗效是成正比的㊂毫针进针法是毫针刺法中的第一个环节,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针刺基本手法之一㊂按通常的习惯,进针时需两手配合,即右手持针,称为 刺手 ,左手辅助,称为 押手 ㊂ 刺手 的主要作用是掌握针具,运用一定技法将针尖透过皮肤,再刺到适当的深度㊂至于 押手 ,古人曾相当重视㊂‘难经㊃第七十八难“有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之说㊂认为进针并不单靠右手,须同时用左手在穴位部施以弹怒爪切㊁提捏舒张等手法,并用其扶持针身,防止针身弯曲,协同进针㊂换言之, 押手 的作用不外是固定穴位,减少进针的困难与疼痛㊂杨甲三教授认为针刺是一个连贯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都不可草率行事㊂双手进针法固然是遵循了古人经验的一种可行方法,但也存在着速度慢㊁费时费力等不足,能否创制一种既具有 刺手 压手 双重作用,又简便易行的进针方法呢?杨甲三教授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㊁食指捏持针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㊁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 弹怒爪切 之功,形成了独特的毫针单手进针方法,而左手完全被解22现代中医临床Modern Chinese Clinical Medicine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2卷第1期2015年1月Vol.22No.1Jan.2015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㊂这种单手进针法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古人进针法的精髓,且把操作复杂的手法改为较简单的手法,现将杨教授单手进针法整理如下㊂1㊀4种进针方法杨甲三教授的4种进针法有悬空下压式(简称空压式),角度转变下压式(简称角度压式),捻转下压式(简称捻压式),连续压式[2]㊂现就每种进针方式的持针法㊁进针法及操作要点分述如下㊂1.1㊀空压式空压式的持针法是以右手拇指㊁食指夹持针柄,中指自然扶住针身,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15mm左右㊂如持长针,则右手拇指㊁食指下移夹持针身,余指持法同上㊂进针时将持针手悬空,针尖距皮肤的距离约50mm,针身与皮肤的夹角约呈90ʎ,对准穴位向下冲压,迅速将针刺入皮下㊂针尖至皮肤距离要适当,一般为50mm左右㊂如过高,一则不易刺中穴位,二则下压时手法势必过重而增加痛感;如过低,则往往因向下冲压的力量不足而造成进针的滞缓,同样会增加痛感㊂露出的针尖不能过长,如过长,一则进针后势必针尖直达肌深层,不宜行针调气,二则易致针身弯曲,不便操作㊂虽然针尖仅外露15mm,但在冲压过程中,由于拇指㊁食指的压力,实际刺入体内的深度可下达5mm,可完全透过皮肤或达肌肉浅层㊂此外,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下端使指下缘与针尖几乎平齐,这样在进针的同时,皮肤的着力点就有3处(无名指㊁针尖㊁小指),从而起到 押手 模糊患者痛觉㊁减少进针痛感的作用㊂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及各种长度的毫针进针㊂四肢㊁腹部肌肉丰厚或平坦处的穴位如合谷㊁曲池㊁手三里㊁外关㊁足三里㊁三阴交及腹部等穴位需直刺或深刺时多用此法㊂1.2㊀角度压式角度压式有两种,需直刺时,持针法与空压式相同,需斜刺时,右手拇指㊁食指夹持针柄,其余3指并齐扶持针身,针尖与小指下缘可完全平齐㊂直刺时,使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75ʎ角,无名指㊁小指轻压穴位两侧皮肤使之紧张,针尖对准穴位,然后将腕部内旋,迅速使角度由75ʎ转为90ʎ,利用由角度转变产生的向下压力将针刺入皮下㊂针身与皮肤表面的夹角直刺时宜在75ʎ左右㊂如角度太小,角度转变过大,产生向下的压力过大,可因手法过重而增加痛感㊂反之,如角度太大,角度转变过小,产生向下的压力过小而可导致进针困难㊂斜刺时,针身与皮肤的夹角则呈90ʎ,小指轻压穴位一侧皮肤使之紧张,针尖对准穴位,同样将腕部内旋,使角度由90ʎ迅速转为110ʎ,当针尖透过皮肤即已形成斜刺的手势及斜刺所需的角度,而将针刺入皮下㊂此法适用于全身所有穴位的进针,腹部诸穴尤宜使用(此处穴位皮肤松弛并多皱折)㊂使用25~40mm长度的毫针行直刺㊁斜刺或浅刺时亦很适用㊂角度转变的速度一般宜快不宜慢㊂腕部内旋时动作要灵活㊁自然㊂速度快则进针速㊁疼痛少㊂但在刺某些重要穴位时,如睛明穴,因邻近眼球,局部血管丰富,故手法不宜太快,切忌孟浪㊂1.3㊀捻压式捻压式的持针法是拇指较食指端靠前10mm 左右,与食指夹持针柄,余3指持针法同空压式㊂直刺时,呈90ʎ,斜刺时,则呈45ʎ或者135ʎ㊂直刺时,无名指与小指轻压于穴位旁皮肤,45ʎ角斜刺时,无名指轻压于穴位旁皮肤(因此时小指不触及皮肤), 135ʎ斜刺时,则用小指及无名指指尖轻压于穴位旁皮肤,然后,针尖轻点在穴位上,拇指迅速将针柄向后向下一捻,针尖即随之刺入皮下㊂捻压式的捻转角度较大㊂持针法要求拇指端较食指端靠前10mm 左右夹持针柄㊂捻转完毕后,拇指端要退至食指端后5mm处,其目的是尽可能加大捻转的角度㊂本法适用于40mm长度毫针进针㊂多用于皮肉较浅薄处或筋骨间穴位,如列缺㊁昆仑㊁犊鼻㊁内关㊁足临泣㊁中渚等,亦可用于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诸穴㊂1.4㊀连续压式连续压式的持针法是以右手拇指㊁食指夹持针柄,中指㊁无名指㊁小指并齐扶住针身,针尖与小指下线平齐㊂进针有沿皮刺与皮内刺两种㊂沿皮刺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65ʎ角左右,无名指㊁小指压紧穴位旁皮肤,针尖轻点于穴位上,利用指力㊁腕力迅速将针沿皮刺入皮下,再连续下压数次,直至刺达病所㊂皮内刺时,小指㊁无名指及中指均紧压皮肤表面,针身与皮肤夹角约呈170ʎ左右,用同样手法将针尖刺入皮内㊂当针刺入皮肤时,局部痛觉敏感,进针较为困难,故中指㊁无名指㊁小指下压穴位部皮肤的力量应加重㊂3指充当 押手 的作用很突出,可避免皮肤在骨面等处滑动,并可固定穴位㊂当针尖透过皮下后,应用连续而均匀的压力,下压二三次将针刺入预定部位㊂勿用断续的压力或一次压力将进针完成,否则,易致手法生硬及过重㊂32第1期李华等㊀杨甲三教授单手进针法经验总结本法多用于头面部皮肉非常浅薄部位,如四神聪㊁上星㊁百会㊁头维㊁率谷㊁丝竹空等穴位的进针,也适用于需沿皮刺㊁皮内刺的各种病证㊂2 讨论杨甲三教授的进针法简便,进针时患者痛感少㊂李颖等[3]认为要实现无痛进针需要针刺前的循㊁扪㊁按㊁压㊂因为其产生的触压觉主要是由较粗纤维传导,且上传速度远大于由较细的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刺痛,比如针刺痛,所以针刺前进行局部的触摸,可实现进针的无痛或微痛㊂针刺速度越快,其穿透力越强,透皮时间越短,其刺激还未通过反射弧传导至中枢,针刺已经完成㊂杨甲三教授的持针法中用小指㊁无名指按压皮肤,且前3种进针法刺入皮下速度快,可达到少痛的目的㊂连续压式的操作方法较前3种进针法进针缓慢,应用连续均匀的压力,将针刺入预定部位,故给皮肤的末梢神经一种持续的良性刺激,促使患者皮肤产生感觉,又不发生疼痛,可起到良好的镇静㊁镇痛作用[4]㊂杨甲三教授的单手进针法在临床上确实非常好用,他带过的学生,在跟他学习以后,几乎都采用了他的这种进针方法㊂且十几年后,这些医生在全世界各个领域继续发扬与传承着杨氏单手进针法,教会了更多的学生应用此进针法㊂目前很多医生在原来的杨氏单手进针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改进了持针方法,如由无名指与小指夹持针身,改为中指与无名指夹持针身,这样方便于小指较短的一些操作者㊂总之,杨甲三教授的单式进针法为针刺操作方法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㊂它给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带来了简便㊁易学的操作方法,同时给患者们带来了减少进针痛的另一种方法㊂希望在同仁们的不断临床应用及学习中,此操作方法继续得以发扬㊁改进㊁完善㊂参考文献:[1]杜思敬.针经摘英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8.[2]胡慧.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41-246.[3]李颖,陈秀华.全国名老中医陈全新教授进针手法经验述要[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88-90.[4]赵利华,黄瑜,庞勇.朱琏缓慢捻进针法传承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1):45-46.(收稿日期:2014-11-03)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21页)锻炼方法和调护方案㊂在治疗面瘫时杨教授将病程㊁病位紧密联系,详辨经络证型,又深谙针刺手法运用之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面瘫诊治理论体系,其学术思想在治疗其他疾病中也均有体现㊂除了针刺手法㊁辨病选方配穴方法之外,其特有的腧穴取穴方法,如 三边 三间 [10]理论也被后来医家所推崇和传承㊂参考文献:[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9-220.[2]陈冬.针灸治疗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南京中医学院,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37.[4]胡慧.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甲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57-65.[5]王永炎.中风病防治要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1-83.[6]林佩琴.类证治裁[M].李德新,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李学川.针灸逢源[M].郭长青,杨光,点校.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1.[8]喻昌.医门法律[M].史欣德,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9]田丽芳.杨甲三针灸治疗经验[J].中医杂志,2003,44(1):23-24.[10]林美君,郭长青.杨甲三取穴经验研究[J].山西中医,2009,25(1):22-23.(收稿日期:2014-11-03)42现代中医临床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2卷。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教学稿)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教学稿)

杨甲三教授取穴经验杨甲三教授生平杨甲三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针灸学家、教育家,原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针灸推拿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甲三教授。

卒于2001年5月5日,享年83岁。

杨甲三教授1919年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自幼耽嗜医学,十三岁时因慕吴中名医吴秉森之名,遂执师徒大礼,受业于吴氏门下。

自此,每日栖宿师宅,沉潜医道。

三年师满,旋又师从于针灸大家承澹庵先生,专修中医针灸,于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传习班。

其后,即于江苏县悬壶济世。

复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医,尤善内、妇科)亲传,悉承衣钵,教泽殊深。

50年代初期就职于南京中医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担任针灸教学工作及江苏省各市、县的针灸巡回普及工作,因工作认真、成绩出色,于1957年调入北京,参加北京中医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一直担任学院针灸基础及临床教学工作。

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成立时,出任第一任主任。

自五十年代以来为北京中医学院的创建、发展以及针灸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前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首任主任、终身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等职。

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六十多年来精勤不坠,殚思竭虑,探微索奥,尊求古训,博览群书,致力发展针灸学术,创三边三间取穴法、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深得穴理,精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0年代即绘制出版了经穴挂图,《杨甲三取穴经验》一书自出版以来已发行了25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刊行海外,在国际针灸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手穴的取穴原理分析

手穴的取穴原理分析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4, 3, 24-27/10.12677/tcm.2014.31007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4 (/journal/tcm.html)Analysis of Hand Acupoints Selection PrincipleAnping Zhang1, Ling Zhao2*, Yongtao Wang1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2College of Acumox and Tuin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Email: *1348780125@Received: Jan. 2nd, 2014; revised: Jan. 6th, 2014; accepted: Jan. 8th, 2014Copyright © 2014 Anping Zhang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ping Zhang et al.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Abstract: Hand acupoints are all at the end of the human hand; the application of hand acupoints is very characteristic. In a small palm, there are many hand acupoints; position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hand acupoints has its unique theo-retics, so we can’t choose acupoints only by the effectiveness in the clinical. I will classify hand acupoints based on different selection principle and analyse the principle of hand acupoints selection in this article.Keywords: Channels Acupoint; Hand Acupoint; Acupoint Selection Principle手穴的取穴原理分析张安平1,赵玲2*,汪泳涛11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Email: *1348780125@收稿日期:2014年1月2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6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8日摘要:手为人体四末,手部穴位的应用非常有特点。

针灸取穴笔记

针灸取穴笔记

针灸取穴纲要: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针灸大成。

标幽赋》大部分穴在三边、三间(即肌肉边、肌腱边、骨边,或在两肌肉间、两肌腱间、两骨之间)——杨甲三取穴要先明骨度,体表标志要记住,穴间距离掌握好,分寸歌诀要背熟骨度分寸取穴法,是将人体不同的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然后等分,每一等分就是一寸,所以男女老少都适用一、手和腕部的穴位首先在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远心端连续画圈定腕横纹,大概位置在腕后第一横纹和第二横纹之间少商:拇指指甲根的桡侧角商阳:食指指甲根的桡侧角中冲:中指尖端关冲:无名指指甲根的尺侧角少冲:小指指甲桡侧角少泽:小指指甲尺侧角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边缘,赤白肉际处劳宫:中指微屈,中指尖所抵处,在第三掌骨桡侧边缘少府:小指微屈,小指尖所抵处,在第四、第五掌骨之间二间:从食指远心端向上推挡手处三间:从食指近心端向心远端推挡手处它们都在赤白肉际处,但三间在掌骨小头拐弯处合谷:食指第二掌骨中心,桡侧边缘阳溪:拇指上翘,腕横纹凹陷处液门:手背第四第五缝赤白肉际处中渚:手背第四第五掌骨小头之间阳池:沿中渚向近心端推挡手了,即是此穴,在腕横纹处前谷:小指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推挡手处,在赤白肉际处后溪:小指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推挡手处,即第五掌骨小头凹陷处腕骨:后溪向上推挡手了即是此穴,在赤白肉际处阳谷:从腕骨向上推,一上坡,一下坡处,即是此穴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大陵:握拳,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神门:豌豆骨桡侧边缘此三穴均在腕横纹上,之间距离大约相等二、前臂部和肘部穴位点肘部穴位,先定肘横纹,肘横纹与肘尖水平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边缘曲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边缘少海:肘横纹上,肱骨内上髁与纹头连线中点小海:肘横纹上,肘尖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天井:肘尖上1寸凹陷中曲池:掌心向胸,肘横纹尽端尺泽、曲泽、少海、小海、曲池都在肘横纹上从腕横纹到肘横纹为12寸手三阴,腕上5分、寸、寸半2、3、5、7寸经渠:腕上一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搏动之间列缺:腕上一寸半,桡骨小头近心端孔最:尺泽、太渊连线,太渊上7寸,桡骨边缘内关: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伸肌腱之间间使:腕横纹上3寸,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伸肌腱之间郄门:腕横纹上5寸,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伸肌腱之间握拳,尺侧腕屈肌腱桡侧边缘有一沟,为心经沟阴郄:腕横纹上5分,在心经沟上通里:腕横纹上一寸,在心经沟上灵道: 腕横纹上一寸半,在心经沟上大肠经:屈肘,掌心向胸,高点连线,曲池到阳溪为12寸偏历:阳溪上3寸,在阳溪到曲池连线上温溜:阳溪上5寸,在阳溪到曲池连线上下廉:阳溪上8寸,在阳溪到曲池连线上上廉:阳溪上9寸,在阳溪到曲池连线上手三里:阳溪上10寸,在阳溪到曲池连线上三焦经:肘尖与阳池连线12寸(穴位均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阳池上2寸,桡骨和尺骨之间支沟:阳池上3寸,桡骨和尺骨之间会宗:支沟旁开,尺骨桡侧边缘三阳络:阳池上4寸,桡骨和尺骨之间四渎:阳池上7寸,桡骨和尺骨之间养老:掌心向下,尺骨小头高点,转手骨开,即掌心向胸时成为一缝支正:腕上5寸,尺骨掌面骨边三、上臂部和肩部的穴位云门:叉腰,锁骨下窝肩髃:前臂伸直,肩部前凹陷处,锁骨肩峰前下缘肩髎:肩髃后一横指,锁骨肩峰后下缘肩贞:腋后纹头上一寸臑俞: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把笔夹在腋窝最上方,前后纹头水平线分别为腋前纹头,腋后纹头腋横纹与肘横纹之间距离为9寸手三阴定位:将拇指放于肱二头肌腱桡侧、中指放于尺侧,食指放在中间,拇指所对为肺经,中指所对为心经,食指所对为心包经天府:腋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沟中,肌肉边内侠白:腋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沟中,肌肉边内天泉: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两头交界处青灵:腋前纹头下6寸,内侧沟中,肌肉边上集全,腋窝最高点,腋动脉搏动处手三阳经:腋后纹头到肘尖9寸肘髎:曲池上1寸,肱骨边缘手五里:肩髃与曲池连线,曲池上3寸臂臑:肩髃与曲池连线,曲池上7寸,正好在三角肌起点处清冷渊:肩髎与尺骨鹰嘴连线,尺骨鹰嘴上2寸臑会:肩髎与尺骨鹰嘴连线,肩髎下3寸消泺:清冷渊与臑会中点四、胸部穴位两乳头之间为8寸中间为任脉,旁开2寸为肾经线,旁开4寸为胃经线,旁开6寸上边为肺经线,下边为脾经线膻中:两乳头之间中点,即第四肋间隙华盖:即胸骨角处玉堂:膻中与华盖连线三等分,中上三分之一交点紫宫:膻中与华盖连线三等分,中下三分之一交点天突:胸骨上缘璇玑:天突华盖连线中点中庭:胸剑联合处步廊:中庭旁开2寸乳根:中庭旁开4寸食窦:中庭旁开6寸巨阙:肚脐上6寸幽门:巨阙旁开5分不容:巨阙旁开2寸缺盆:锁骨上缘中点气户:锁骨下缘,缺盆一上坡,一下坡俞府: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腹哀:肚脐上3寸,旁开4寸商曲:肚脐上2寸,旁开5分曲骨:耻骨联合上缘,沿肚脐向下推挡手处横骨:曲骨旁开5分气冲,曲骨旁开2寸阴廉:气冲之下2寸足五里:气冲直下3寸急脉:腹股沟动脉搏动处,曲骨旁开2。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一、关于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刘清国运用火针从神论治抑郁症临证经验

刘清国运用火针从神论治抑郁症临证经验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自责自罪、思维迟缓、饮食睡眠障碍等躯体伴随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刘清国运用火针从神论治抑郁症临证经验刘继鹏1,杨可桢1,2,徐 萌3,臧颖颖1,袁静云1,龚 玉1,孙 娇1,李音音1 指导:刘清国(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2401;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6; 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摘要] 刘清国教授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治病求本,谨守神机逆乱之病机,谨遵调神开郁之法。

刘教授认为抑郁症病位在脑,临证选取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头部调神穴位,妙用火针疗法,共奏调神开郁、舒达气机、调畅情志之功。

并对典型医案进行报道,以期丰富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抑郁症;火针;神机逆乱;调神开郁;刘清国;临证经验[中图分类号] R249;R2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7-358X (2024)03-0299-05DOI :10.16295/ki.0257-358x.2024.03.015Clinical Experience of LIU Qingguo in Treating Depression from Spirit with Fire Needle TherapyLIU Jipeng 1,YANG Kezhen 1,2,XU Meng 3,ZANG Yingying 1,YUAN Jingyun 1,GONG Yu 1,SUN Jiao 1,LI Yinyin 1Mentor :LIU Qingguo(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2401,China ;2.Sir Run Run Shaw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310016,China ;3.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Professor LIU Qingguo scrupulously follows the method of regulating the spirit and relieving the depreesion based on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isease and scrupulously observeing the pathogenesis of qi disorder. Professor LIU believes that depression is located in the brain ,clinically ,the acupoints of Baihui (GV20),Shenting (GV 24),Sishencong (EX -HN 1),and Benshen (GB 13),and acupoints in head to regulate the spirit are selected ,and fire needle therapy is applied flexibly ,which achieves the effect of regulating the spirit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regulating qi and emotions. And typical medical cases are reported to enrich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depression.Keywords depression ;fire needles ;qi disorder ;regulating the spirit and relieving depression ;LIU Qingguo ;clinical experience[收稿日期] 2023-12-0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2074553)[作者简介] 刘继鹏(1996—),男,山东泰安人,2023年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基础与临床研究。

杨甲三取穴经验总结

杨甲三取穴经验总结
后 太溪穴。都以内踝尖为标志
4.小腿部:骨边,骨中,筋边取
• 骨边:胫骨后缘骨边 三阴交,阴陵泉
• 骨中:胫骨内侧面中间。 蠡沟,中都
• 筋边:跟腱的前边 复溜穴,筑宾穴
பைடு நூலகம் 5.膝关节部:骨髁上下与后方
• 髁下: • 胫骨内侧髁下缘有阴
陵泉,后1寸是膝关穴, 再后两肌腱(半膜肌 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是阴谷穴。
• (2) 探幽微、重实践,倡毫针单手进针法 杨甲三认为针刺是一个连贯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 都不可草率行事。双手针法固然是遵循了古人经验的一种可行方法,但速度 慢,费时费力。杨甲三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 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怒爪切” 之功,而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
• (5) 论治之法,针药并举 杨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三个特点。
• 其一,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 • 其二,在临床治疗时善于针药并用。杨甲三常论及于此,用药
如用兵,用穴也如用兵,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 的,只是治疗方法内外不同罢了。杨甲三早年习医之始即内外 兼修,后虽专攻针灸,但处方用药始终没有荒疏,临证时每遇 疑难杂症,则以针药并举,常可起沉疴而愈痼疾,颇有效验。 • 其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 法所囿。
• (4)参穴理、识法度,巧施配穴 • 运用头部腧穴治疗病种多达五十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
各科及急症救治。临床上凡遇脑病、头面五官见证,头部腧穴必 用无疑。且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根据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 杨甲三运用头部腧穴特别注意它们的主治规律,如精神神志疾病, 多取前额发际以上的腧穴及顶部腧穴,取神庭、本神、四神聪, 配合皮内刺,形成了疗效卓著的“调神针法”,广泛应用于癫痫、 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精神紧张综合症、精神性 月经不调等疾病;风证(不论外风、内风)多取风池、风府等颈 项部腧穴;头顶部腧穴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杂症,均可应用,揭示 了头部腧穴的主治规律。

杨甲三

杨甲三

杨甲三临证经验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探索总结取穴规律 ◆五输穴的特点、主治及其运用 ◆毫针单手进针技法 ◆运针贵在同精,补泻当须活看 ◆头穴应用广泛,原穴配伍灵活
杨甲三临证经验
1.探索总结取穴规律 1979年,《杨甲三取穴经验》出版 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关键,结合骨度分寸折量,将相 邻穴位分经分部,进行对比、定位。在剖析、厘定十 四经经穴分布位置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经穴定位 的种种规律性。
(1)空压式:适用于大部穴位及各种长度的毫针。 ①持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自然扶住针身,无 名指与小指挟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半分许。如持长针,则 右手拇、食指下移挟持针身,余指指法同上。 ②进针法:持针手悬空,针尖距皮肤的距离 约2寸左右;直刺,对准穴位向下冲压,迅 速将针刺入皮下。 ③操作要点:针尖至皮肤距离要适当,一般 为2寸左右;露出的针尖不能过长。
37.8°,咽部粘膜充血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隆起色红,悬雍 垂轻度充血。本病证见咽喉肿痛,伴发热恶寒、脉浮数等,系 风热入侵肺卫,证属手太阴外经病实证。治以宣肺解表。
杨甲三临证经验
▲处方:鱼际、少商、风池, ▲治疗经过:三穴均行泻法。鱼际、少商三棱针放血。 风池,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初诊痛止, 再诊肿退,三诊疾愈。
杨甲三临证经验
(3)腕部:两骨、两筋、一横纹
两骨:指大多角骨和豌豆骨。 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 一横纹:指掌后第一横纹。
大多角骨桡侧下缘取太渊。 豌豆骨桡侧取神门。 两筋之间取大陵。 三穴皆在掌后第一横纹上
杨甲三临证经验
(4)前臂部:骨边、筋边、筋间取
骨边:指桡骨和桡骨茎突边缘。 筋边:指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边。 筋间:指掌长肌肌键和桡侧腕屈肌 肌腱之间。

中医医案——胆囊结石(二)

中医医案——胆囊结石(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利湿法治愈胆石症病案:覃某,男,32岁。

初诊:1991年6月24日。

主诉及病史:行B超查体时发现胆内有结石,遂以碎石术治疗,结石未能排出。

诊查:神倦乏力,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小数。

辨证:湿热蕴于中焦。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以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味。

处方:茵陈10g 山栀10g 大黄3g(后下)当归10g 柴胡8g 赤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5g 南沙参15g 蒲公英15g 赤苓15g炙鸡内金15g 5剂患者服上方药尽剂后,于7月13日行B超复查,发现结石由原直径1.5cm变为0.4cm。

嘱再进数剂而愈。

按语此患者于查体时发现胆内有结石,经碎石后未能排出。

就诊时患者无明显症状。

杨老言:胆石症系中焦湿热为病,湿热蕴结,渐炼为石。

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为法,方进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蒲公英清热解毒,炙鸡内金消积除石,辨证正确,用药精当,而效如桴鼓。

1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46,杨甲三医案。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1956年由南京调入北京中医学院。

原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被聘为国家科委医药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

当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从古今穴位图谱变化看《针灸穴位图解》特点

从古今穴位图谱变化看《针灸穴位图解》特点

是起着辅助的作用 , 针灸医生 的学 习离不 开师徒之 间的 口
耳相授 。
治疗注意事项。其英 文版的文字部 分 , 于每 一腧穴之下 也
分列腧穴特异性 , 名释义 、 位 、 穴 定 取法 、 位解 剖 、 灸 法 、 穴 刺
在现代医学传人中国之前 , 取穴 图大 多为手绘平 面线 条 图, 在平 面人体上做一 比较直观 的标记。随着现代 医学 的传人 , 以及 西方绘 画技术 ( 如透视 画法 ) 的传 入 , 灸学 针 借鉴 现代 医学 的解剖学知识和现代 绘画知识 , 将解 剖学与
关键词 : 灸穴位 图解 ; 灸图谱 ; 针 针 特点 中图分类号 : 2 5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 0— 16 20 ) 1— 0 6- 2 R 4. A 10 7 5 (0 8 1 0 5 0 针灸图谱 的发展经 历 了一 个漫 长 的过 程。从手绘 平 面 图到手绘立 体 图, 到摄像 真人 照片 , 再 发展 到今 天与数 码技术和解 剖学相结合 , 它的进步 给针灸学 习者带 来 了越 针灸学结合起来 , 相继 出现 了腧穴解剖 图和腧穴横断面解
经发挥》 中的经穴 图, ・ 明 张介 宾 的《 类经 图翼》中的经穴 图等 , 都是当时有代表性 的图谱 。这些 图谱的 画法 直观简 单, 给针灸医生进行准 确定位提供 了一定 的帮助。但是 由 于时代的局 限以及社会文化 的影响 , 这些 图谱过 于简单写
意, 给人 的印象 总是有些 模糊 , 上只有 部位 描述 而无取 加
针灸学 的传播与发展。 近年来 , 随着 现代数 码技术 的发 展 , 于计 算机 技术 基
古代流传下来 的针灸 图谱采 用 的大都是 平面 线条 画
法。宋 ・ 王惟一撰《 新铸铜 人腧穴针灸 图经》 中的经穴 图 , 宋・ 王执 中的《 针灸资生经 》 中的经穴 图 , ・ 寿《 元 滑 十四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导读代序董氏奇穴为我国山东省平度县人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代代单传,至董先生在台湾行医,始允许学生在其诊治病人时侍诊学习,间亦回答学生发问,虽有讲义油印本,从未以上课形式传授,故门下诸生各人所得不尽相同,但其学生编书时,均以董先生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为蓝本,再加入自己所闻及经验。

本讲义穴位用法经验系以赖金雄师伯所编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为本,删除部分罕用穴位,而本人经验部分及诸多董先生门人分别发表之病案,将以课堂讲述为主。

董氏奇穴按董景昌先生定名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盖有不自囿〞奇穴〞一隅,而认为是正统针灸之意。

今附上董先生于1973 年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时自序的部分内容,以为读者一窥董先生将其「祖传之秘」公诸社会之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五针穴,颁行「五脏图」,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垂今历二千五百年,医圣辈出,遗着亦伙,惜以文字深奥,语意含蓄,非躬亲体验,实难领悟真谛,是以面授口传,居于重要地位,但囿于私相传习,秘而不宣,致高深医理,每失所传,良可惋惜!一般所传之针灸医学,循十四经脉络,订为三百六十五穴位。

但观历代名医遗着,经穴经废弃者有之,经外再发现者亦有之。

不独「俞穴铜人」未臻完备,十四经脉络穴位亦迭有鼎革,针灸医学仍须继续研究与发展,乃不争之论。

景昌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术神速治愈。

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

奈先祖遗着毁于兵燹,至深遗憾!所幸景昌记忆力强,对先祖面授之针术尚能牢记要诀,来台以后施行义诊,计有三十万病患同胞深受董氏针术之惠,复因三十万人次之临床验证,董氏针术之疗效乃无可置疑者也。

为响应政府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发扬我国传统而优良之医术,景昌之奇效针术虽属祖传之密,亦愿公诸社会,贡献人群,一则复兴中华文化,再则亦为先祖「救世济人」传统医德之发扬。

杨甲三取穴经验研究

杨甲三取穴经验研究
b to n o ain t u o wa d t ha s c p it n wh l o y ae i h e i sa d tr e i e v l.T r e ui n a d lc to o p tf r r ot tmo ta u on si o eb d r n tr e sde n h e ntr as h e
上肢前臂部腕掌侧横纹至肘横纹手三阴经之间共有l2个穴位假如腕横纹起点错误则手三阴经上肢前臂部腕掌侧横纹至肘横纹的所有穴位定位将全部改变这是杨甲三取穴经验与目前针灸学教学取穴的不同之处

2 2・
山西 中医
20 0 9年 1 月第 2 5卷第 1 期
S A X O C Jn 0 9V 1 5N . H N I FT M a.20 o 2 o1 J .
s e r s l s e tn o i e a d b n i e A d tr e it r as ae b t e wo mu c e , e d n n i sa e mu ce i ,e d n s n o e sd . n h e ne v l Y ewe n t s ls t t n o s a d d d d wo
meh d i s l a n a mpo ec rt eefc n cii. to s i et l r a dC i rv uai f t l c mp o e n n v e i n
Ke wo d : NG Jasn, aue o h s ga u ons a u on y r s YA i—a f tr f oi c p it,c p it e c n
( cp ntr C lg ei nvrt o hns Mein ,eig 10 2 C i A uucue oeei B in U i sy fC i e d i B in ,00 9,hn l n jg e i e c e j a)

三衢杨氏补泻

三衢杨氏补泻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一、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致令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指持者: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用。

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

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三、口温者:凡下针,入口中必须温热,方可与刺,使血气调和,冷热不相争斗也。

温针一理最为良,口内调和纳穴场,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得祥。

四、进针者: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

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郄腘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岂堪施,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

循其部分理何明,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两来临。

六、爪摄者: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摄法应知气滞经,须令爪切勿交轻,上下通行随经络,故教学者要穷精。

七、针退者: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诚心着意,混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

退针手法理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阴三气吸,须臾疾病愈如飞。

八、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

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

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

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九、指捻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

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

张大炯主任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经验总结

张大炯主任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经验总结

张大炯主任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经验总结摘要:张大炯主任以大钟穴为主穴治疗中风后足下垂内翻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疗法。

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张主任提出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大钟无补法”“重泻大钟”的独到见解,认为中风患者肢体症状应称为“挛痿”,病机为“阴急阳缓”,针对患侧下肌出现的足下垂内翻,应“扶阳抑阴”、即扶助阳经经气,抑泻阴经经气,以达纠正矫偏。

文章从大钟穴定位、操作手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详解。

关键词:张大炯;针灸;足下垂张大炯主任从医多年,学贯中西,师古而不泥古,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开拓创新,穴位定位、主治以及手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笔者有幸跟师随诊,想将张大炯主任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场经验进行总结并介绍如下。

1定位《针灸学》对大钟穴的定位为:太溪穴下0.5寸稍后,当跟腱内缘处。

张大炯主任认为该定位方法的描述有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之嫌。

因“太溪下0.5寸”及“稍后”都无法精确描述穴位准确位置,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

精准取穴是保证针灸疗效的第一步,因此,张大炯主任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及西医解剖知识提出大钟穴的新的定位方法:跟骨上缘及跟腱前缘凹陷中。

张大炯主任从纵横两个方面对大钟穴进行了精确的坐标定位,这与杨甲三教授的腧穴取穴规律“三边(骨边,筋边,肉边)”“三间”(骨间,筋间,肉间)的观点不谋而合。

杨大炯教授的取穴方法使得其在临床应用时取穴精确,简便易见。

2操作方法直刺0.3-0.5寸,于天部寻气。

采用三才寻气法。

行提插泻法,以泻阴经经气,以患者出现窜,动,抽震感为度。

3典型病例患者,男,55岁,2019年8月3日出诊,患者主诉:右侧肢体不遂3月余。

患者4月晨起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半身活动不便,口角歪斜,颅脑CT扫描示左基底节区及脑干梗死,入院后进行对症治疗。

3个月后,症状有所缓解,遗留右下肢的足下垂足内翻,行走需要借助拐杖,呈划圈步态。

为了治疗这一症状前来求助张大炯主任。

张大炯主任初诊:神情,精神尚可,语言表达欠清,右肢肢体不遂,偏瘫步态,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腻,脉弦滑。

经穴奇穴定位取穴-A4横.20191270

经穴奇穴定位取穴-A4横.20191270

经穴奇穴定位取穴苟芽山童一、手太阴肺经:中府:仰卧位,于胸部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取穴。

云门:①.距前正中线6寸,锁骨外端内下方窝凹陷中取穴。

②.正坐位,用手叉腰,当锁骨端内下方出现三角形凹陷底部。

天府:①.腋前纹头下3寸处,肱二头肌桡侧缘沟中取穴。

②.臂前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

侠白:肱二头肌桡侧缘,天府穴下一寸取穴。

(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取穴。

)尺泽:微屈肘,在肘横纹上当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穴。

孔最: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桡骨尺侧边上,腕横纹上7寸取穴。

列缺:①.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侧掌取穴。

②.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达之凹陷处即是。

经渠:腕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尖掌面骨边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取穴。

太渊: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搏动处(桡动脉外侧凹陷处)。

鱼际:在第1掌指关节后,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取穴。

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取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取穴。

三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取穴。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取穴。

阳溪:在腕背桡侧,拇指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偏历:侧腕屈肘,在桡骨外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3寸取穴。

温溜:侧腕屈肘,在桡骨外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5寸取穴。

下廉:侧腕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4寸取穴。

上廉:侧腕屈肘,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3寸取穴。

手三里:侧腕屈肘,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取穴。

曲池:侧腕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取穴。

肘髎: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取穴。

手五里: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甲三取穴经验(摘要)手三阴经取穴一、手太阴肺经云门穴和中府穴:云门穴与锁骨胸骨头下缘平齐,旁开锁骨中点二横指的凹陷处。

其下1寸是中府穴。

由腋前纹头到肘横纹是9寸。

天府穴:在腋下3寸。

侠白穴:在腋下4寸。

这两个穴都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尺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

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孔最穴:掌后第一横纹上7寸,在桡骨尺侧边。

列缺穴:桡骨茎突的起点。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的高点掌面骨边。

太渊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鱼际穴:在掌指关节后方,掌面骨边。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骨边、筋边、沟中、取穴。

骨边:指桡骨尺侧边取孔最穴,桡骨茎突高点掌面骨边取经渠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取尺泽穴。

沟中:指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取天府穴和侠白穴。

二、手少阴心经极泉穴:在腋窝正中,动脉跳动处。

青灵穴:肱骨内上髁上8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少海穴:屈肘纹尽处。

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将尺骨小头三等分,平根是灵道穴,平中是通里穴,平头是阴郄穴。

神门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神门、阴郄、通里、灵道,这四个穴都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少府穴:平四、五掌指关节后,四、五掌骨之间。

少冲穴: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肱骨内上髁上3寸。

纹头: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

筋边:指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取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

每个穴相距5分。

三、手厥阴心包经天池穴:乳外旁1寸。

天泉穴: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肌腹中。

曲泽穴: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

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4个穴位。

郄门穴:掌后第一横纹上5寸。

间使穴:掌后第一横纹上3寸。

内关穴: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

大陵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劳宫穴:二、三掌指关节后,第三掌骨桡侧边。

中冲穴:中指尖端。

本经要点:肌中、筋边、筋间取穴。

肌中:指肱二头肌肌腹中间取天泉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取曲泽穴。

筋间: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

手三阴经分部小结1、指尖部:指尖、爪甲角根取。

中冲穴:在中指尖端。

少商穴、少冲穴:在爪甲角的根部。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根部。

少冲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2、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后方取。

鱼际穴:第一掌指关节后方,第一掌骨内侧边。

劳宫穴:第二、三掌指关节后方,第三掌骨桡侧边。

少府穴: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四、五掌骨之间取穴。

3、腕部:两骨、两筋、一横纹。

两骨:指大多角骨和豌豆骨。

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肌腱。

横纹:指掌后第一横纹。

大多角骨的桡侧下缘有太渊穴。

豌豆骨的桡侧有神门穴。

两筋之间有大陵穴。

这三个穴都在掌后第一横纹上。

4、前臂部:骨边、筋边、筋间取穴。

骨边:指桡骨边和桡骨茎突边。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最高点的掌面骨边。

孔最穴:在掌后第一横纹上七寸,桡骨的尺侧边。

筋边:指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都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筋间:大陵、内关、间使、郄门四穴都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肘关节部:横纹、纹头、筋两边。

尺泽穴,曲泽穴都在肘横纹上。

尺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边。

曲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边。

少海穴:屈肘时,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处。

6、上臂部:一肌两条沟中取。

一肌:指肱二头肌。

两条沟:指肱二头肌有两条沟。

桡侧沟和尺侧沟。

天泉穴:在肱二头肌中间,腋前纹头下二寸。

天府穴、侠白穴都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天府穴在腋前纹头下3寸;侠白穴在腋前纹头下4寸。

青灵穴:肱骨内上髁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手三阳经取穴法一、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二间穴、三间穴,分别在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

合谷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阳溪穴:在腕上桡侧两筋间(即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陷中。

)屈肘,掌心向胸。

曲池穴:屈肘纹头尽处。

桡骨内侧。

由曲池穴到阳溪穴作一尺算。

(屈肘后,肘横纹到腕关节阳溪穴的长度缩短了)手三里穴:曲池下2寸。

桡骨内侧。

上廉穴:曲池下3寸,桡骨内侧。

下廉穴:曲池下4寸,桡骨外侧。

偏历穴:阳溪上3寸,桡骨外侧。

温溜穴:阳溪上5寸,桡骨外侧。

肘髎穴:肱骨外上髁上1寸,肱骨外缘骨边。

手五里穴:肱骨外上髁上3寸,肱骨内缘骨边。

臂臑穴:三角肌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

肩髃穴:肩峰前缘直下骨下凹陷处。

巨骨穴:锁骨肩峰与肩胛岗结合部的凹陷中。

天鼎穴:扶突穴下1寸。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汇合处。

扶突穴:平甲状软骨(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中间。

禾髎穴:在人中穴旁5分,对鼻翼内侧缘。

迎香穴:鼻翼外侧中点,鼻唇沟中。

本经要点:骨两边。

屈肘侧置体位,曲池、手三里、上廉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髎在肱骨外侧;手五里、臂臑在肱骨内侧。

二、手太阳小肠经少泽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前谷穴和后溪穴:分别在第五掌指关节的前和后。

腕骨穴和阳谷穴:分别在三角骨的前和后。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五穴都在赤白肉际上。

养老穴:手心向下体位,在尺骨小头高点当手心向胸时,转手则骨开处取穴。

支正穴:阳谷穴上5寸,尺骨内侧边上。

小海穴:尺骨鹰咀和肱骨内上髁之间。

肩贞穴: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

臑俞穴:肩贞穴直上,肩胛岗的下缘取穴。

秉风、天宗、曲垣三穴取法:肩胛岗中点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肩外俞穴:第一胸椎棘突下缘旁开3寸处。

肩中俞穴:第一胸椎棘突上缘旁开2寸处。

天窗穴: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取之。

天容穴: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取之。

颧髎穴:颧骨高点骨下取之。

听宫穴:耳屏前凹陷。

本经要点:胛岗中、端上下取。

肩胛岗中点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外下缘内1寸是臑俞穴,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三、手少阳三焦经取穴法关冲穴:无名指尺侧爪甲根部。

液门穴和中渚穴:分别在四、五掌指关节的前、后取。

阳池穴:腕背横纹上,当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取之。

外关穴:阳池上2寸,尺、桡骨之间。

支沟穴:阳池上3寸,尺、桡骨之间。

会宗穴:阳池上3寸,尺骨桡侧边。

三阳络穴:阳池上4寸,尺、桡骨之间。

四渎穴:阳池上7寸,尺、桡骨之间。

天井穴:尺骨鹰咀直上1寸陷中。

清冷渊穴:尺骨鹰咀直上2寸。

消泺穴和臑会穴:三角肌的后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是臑会穴。

臑会与清冷渊穴之间是消泺穴。

肩髎穴:锁骨肩峰后缘直下骨下凹陷取之。

天髎穴:肩胛骨的内上角端取之。

天牖穴: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取之。

翳风穴:乳突的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中间。

瘿脉穴:乳突的前下缘。

颅息穴:乳突的前上缘。

角孙穴:折耳,耳尖尽处取之。

耳门穴: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

和髎穴:耳根前1寸取之。

丝竹空穴:眉外陷中。

本经要点:尺、桡两骨之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穴;会宗穴在尺骨桡侧边。

手三阳经分部小结:一、指尖部:爪甲角根取。

商阳穴:在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关冲穴:在无名指尺侧爪甲角的根部。

少泽穴:在小指尺侧爪甲角的根部。

二、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前后取。

大肠经:二间穴、三间穴:在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取。

三焦经的液门穴、中渚穴:分别在第四、五掌指关节的前后取。

小肠经的前谷穴、后溪穴:分别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的前后取。

三、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阳溪穴:在大多角骨、桡骨、两筋间(即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阳池穴:在月骨、尺骨、两筋间(即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

阳谷穴:在三角骨、尺骨之间。

四、前臂部:骨边、骨间、骨两边。

小肠经的支正穴:在尺骨内侧边缘。

三焦经的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五穴都在尺、桡两骨之间,会宗穴在尺骨桡侧边。

大肠经:偏历、温溜、下廉三穴在桡骨的外侧。

上廉、手三里、曲池三穴在桡骨的内侧。

五、肘关节部:纹头、脚尖是标志。

曲池穴:屈肘纹头尽处。

小海穴:在肘尖与肱骨内上踝之间。

天井穴:在肘尖上1寸。

(肘尖即尺骨鹰咀)六、上臂部:一肌一骨前后取。

一肌:指三角肌,一骨:指肱骨。

三角肌的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是臂臑穴。

三角肌的后下缘与肱骨的交点是臑会穴。

七、肩关节部:锁骨肩峰前后取。

锁骨肩峰的前缘直下骨下凹陷是肩髃穴。

后缘直下骨下凹陷是肩髎穴。

八、肩胛部:胛岗中、端、上下取。

肩胛岗中点,岗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

岗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

肩胛岗的外端下缘内1寸是臑俞穴。

肩胛岗的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九、颈部:一结、一角、一条肌。

一结:指结喉。

一角:指下颌角。

一条肌:指胸锁乳突肌。

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是人迎穴。

中间是扶突穴。

后缘是天窗穴。

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是天容穴。

后缘是天牑穴。

足三阳经取穴法一、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瞳孔直下7分,下眼眶边上。

四白穴: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处。

巨髎穴: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

地仓穴:口角外4分处。

大迎穴:下颌角前下1.3寸。

颊车穴:咬肌的高点处。

下关穴:颊车直上,颧弓下缘取穴。

头维穴:鬓发前缘直上与神庭穴横开的交点。

人迎穴: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水突穴:人迎直下约1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气舍穴: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与乳中线相交处。

胸部穴:有气户、库房、屋翳、鹰窗、乳中、乳根六穴。

取法是都在肋隙间、上下隔一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