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北缘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合集下载

论述题

论述题

四川盆地的行程及演化历史四川盆地共经过两次大规模海浸。

第一次从寒武纪延续志留纪,形成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然后在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重庆附近部分煤矿生成。

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生成。

到了三叠纪,“印支运动”使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这一时期恐龙称霸一时。

到了白垩纪末期,发生“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龙门山断层等大断层。

同时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变为陆相,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形成。

裸子植物衰退,恐龙灭绝。

在新生代,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形成,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堆积在西部凹陷区,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京津冀地区冬天雾霾怎样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森林的破坏, 是三线地区(沿海地区,输送地区,西北地区)森林的大量被破坏,特别是沿海森林地区的破坏最关键!另外,工业和经济的粗开放式排放也起了重要作用。

解决办法:○1消除霾是根本,减少工业排放,限制汽车污染,改良城市取暖烧煤,雾霾严重时注意老百姓和餐饮企业的煮饭方式,城市建设施工合理防尘,禁止焚烧秸秆等;○2减少这种载体“雾”的产生,恢复沿海(特别是山东)和水汽输送沿途 (如京津冀地区)的森林的同时,加大力度恢复西北的森林和草地。

深圳市恒泰裕工业园山体滑坡原因:此次滑坡灾害是一起受纳场渣土堆填体的滑动,不是山体滑坡,不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临时余泥渣土受纳场违规作业,受纳泥浆漫溢,冲出山体,冲进靠近山体的恒泰裕工业园。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

Vol. 94 No. 6Jun. 2 0 2 0第94卷 第6期2 0 2 0年6月地 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苏柱穀⑵,李忠权1⑵,应丹料,李根心,应文军.2.3),杨渊尹2.4),刘恒幕.2), 丁針2),唐华强1,2)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自然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41;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绵阳,621700内容提要: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位于盆地中西部.龙门山构造带以东。

分析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成 因机理对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和指导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大量地震反 射剖面和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资料.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地层特征.识别古隆起发育区的前二叠系缺失情况,以及各套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不整合削截点和上超点。

利用地震、连井剖面相结 合方法•较为详细地刻画了加里东古隆的形态特征,进而认识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以灯影组顶面古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平衡剖面技术•确定了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演化阶段.将其划分为震旦纪雏形期、寒武纪-志留纪发育期、泥盆纪-石炭纪剥蚀夷平期、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埋藏期、晚三叠世-现今调整定型期5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 背景和四川盆地基底断裂特征,进一步分析加里东古隆起动力学成因机理。

综合研究认为.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 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和基底断裂分期分段活动的影响。

是基底作“堑垒式”差异隆升使盆地出现“大隆大坳”此起 彼伏的构造格局,从而影响了继承性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关键词: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地震解释;形成演化;成因机理隆起构造是盆地内部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 (Yan Jiaqi.1983),对于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 体系和流体活动都有很大的制约。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位于华南克拉通的西北部,是一个早期的内陆盆地。

震旦纪-早寒武世是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构造-沉积演化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演化过程。

一、构造演化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四川盆地发育的早期,桂东隆起因四川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碰撞而形成。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块西北边缘与楚南地块发生了剪切作用,形成了大破断裂(汶川—平武断裂)。

四川盆地作为克拉通内陆盆地,地壳稳定,在海侵过程中,发育了以多组走向不同的断裂组成的岩体应力系统,形成了星状断裂带。

在此基础上,盆地內生岩浆活动形成了褶皱和垂向挤压带,形成了一系列构造组合。

这些构造组合控制了盆地沉积—堆积—侵蚀等历史过程。

二、沉积演化受华南克拉通西北部地壳稳定的影响,四川盆地早期以低粘度流体运动为主,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其中以角砾岩相、角砾砂岩相为主。

晚震旦世以后,盆地受到次级构造的控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晚震旦世时期,盆地深水区发育了大面积的全球性寒潮,盆地沉积区南部也发生了显著的后碎屑流沉积。

早寒武世初期,盆地南部深水区发生强烈的浊化作用,形成了滑液沉积。

在滑液沉积的同时,盆地的浅水区发生了显著的澄清作用,发展了大面积的滩地沉积。

早寒武世中期,盆地的滩地和主要的深海有了明显的生物群落区分,并且开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黑烃层。

晚期则发生了多期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作用,形成了较厚的砂岩—泥岩地层,其期间还有断续的斜坡碎屑流沉积。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构造控制了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剖面的展布,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也反过来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过程。

这种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华南克拉通内陆盆地和华夏地区地质演化的规律和历史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石炭纪末海水退出上扬子台地,经受了短期间断后,早二叠世初逐渐海侵,广泛接受岩性单一、厚度稳定的台地相沉积,与此同时,上扬子区不断南漂,晚二叠世到达赤道附近,三叠世初,华北、华南两板块间相距千余公里,以后逐渐靠拢,中三叠世以后,两板块相碰撞拼合,成为统一的中国古大陆,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

早二叠世海侵初期,普遍沉积了河湖沼泽和滨海沼泽相砂、泥岩、泥灰岩,超覆在石炭、泥盆系之上。

中期栖霞组为浅海台地相灰岩,几乎覆盖了整个上扬子地区。

其特点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较多泥质和硅质,形成了含硅质条带或结核的灰岩。

晚期(茅口中晚期)。

台地内部又一次出现拉张断陷和断块的差异升降运动,导致沉积环境的差异,表现为两组台盆环境,并在台盆两侧肩部出现滩相沉积。

早二叠世生物组合以筳、珊瑚和腕足为主。

晚二叠世沉积概况
早二叠世后,又一次广泛海退,加之断块的差异沉降,使茅口组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晚二叠世沉积格局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强?
2烈玄武岩喷发,康滇古陆上升扩大,成为主要物源区。

?长兴期又一次大规模海侵,台地边缘和台沟边缘礁相发育,是台地的重要成礁期。

晚二叠世早期(龙潭期)为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夹煤层的薄灰岩;晚期长兴期以开阔台地碳酸盐相为主。

此相区以东为开阔台地相区,以灰岩和燧石灰岩为主。

但在存在NE和NWW向台盆沉积,晚二叠世以硅质粘土岩,放射虫硅质岩、页岩和生屑灰岩,属深水沉积(大隆组)。

台盆两侧的肩部发育众多的生物礁体,两台盆的交汇处还发
育一些点礁。

三叠世沉积概况。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1. 引言
本章节介绍文档的目的和背景,以及对四川盆地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2. 地理概况
本章节详细描述了四川盆地所在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大小等基础信息,并附上相关图表和数据。

3. 古生代时期
a) 前寒武纪:解释前寒武纪时期四川盆地形成原因,包括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

b) 寒武纪至奥陶纪:讨论这一时期岩相特征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大规模火山活动。

4. 中生代时期
a)志留系到泥盂系: 描述中生代早晚两个阶段发育过程, 包括海侵-陆退与湖泊扩张.
b)二迭世末至三叠世初: 论述该时间段内断裂构造影响下新型深水环境出现.
5.第三紀時候
與其它區域導致不同於之前內外力結合引起階坡垮塌與沉積物運移的特殊環境.
6. 第四紀時候
a) 更新世:解释更新世时期冰川活动对盆地演化的影响,包括冰蚀和堆积作用。

b)全新世至今: 讨论现代湿润气候条件下水系发育以及人类活动对盆地环境带来的变化。

7.结论
本章节总结了四川盆地演化历史中各个阶段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过程,并提出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之处。

附件:
1. 相关图表、数据或模型结果等支持文档内容说明与分析部分;
2. 研究报告、学术文章或其他相关资料引用列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构造运动:指由于板块构造力量而导致岩层产生断裂错位、隆升下陷等形态改变。

2. 湿润气候条件:指相对较高年平均温度并有适宜雨量供给保证植被覆盖率较高情况下存在着充足土壤含水状态。

龙门山北段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及物理模拟

龙门山北段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及物理模拟
受剥 蚀 , 泥盆 系 以上 地层 被剥蚀 殆 尽 ] 。天井 山构 造
印 支 幕 构造 活动 时期形 成 的逆 断层再 次 活动 .逆 冲 推覆 , 在 天井 山构造 核部 形成 断 弯褶皱 , 甚 至是 倒转 背
斜。 天 井 山构造 后翼 浅层 发育一 系列 后翼 突破 构造 。 断
2 . 2 陆 隆伸 演化 阶段
喜 山运 动使 龙 门山后 缘发 生强 烈 的基底 卷入 型 褶 皱变 形 ,地 层 及早期 滑脱 面在 强烈 挤压 作用 下褶 皱 抬 升, 形成枫 顺 场对 冲构造 及仰 天窝 向斜 , 并 发育 了一 系 列逆 冲断层 , 由于后 缘地 层变形 十分强 烈 , 地层 大量 遭
地 层剥 蚀殆 尽 .雷 E l 坡地层 也 在靠 近马 角坝 断裂 附 近
有 部分 残 留 。 前缘地 层 相对剥 蚀较 少 , 只在 背斜核 部 部
分须 家河组 下部 地层 遭受 剥蚀
龙 门 山前 缘 的上 侏 罗 系莲 花 口组下 部 、 下 白垩 统 剑f 1 关组 下部 或天 马 山组 下部 普遍 发育 冲积 扇相 的砾 岩 。彭灌 至天 全地 区 的上 白垩 统夹 关组 底部 也 发育 有 冲 积扇相 的砾 岩 , 上 白垩统北 段前 缘无 沉积 。 上 述地 层 的分布 和沉 积特征 说 明 ,盆 地西 南部及 龙 门山确 实存
主要是 下泥 盆统 及志 留系 或更 老地层 的砂 岩 这 些地
砂糖 状 白云 岩l 1 … 。 此 时构 造活 动相对 平静 , 受 到伸展 运
动 的影 响 , 地 层 伸展 至 1 4 8 . 3 k m, 伸 展率 为 3 . 1 %。马角
坝正 断层在 该 时期 已经停 止发育 ( 见图 l e ) 。 嘉 陵 江组一 须家 河三 段沉积 期 间 . 早 三叠 世 . 扬 子 板 块西 北缘 平武 附近 的摩 天岭构 造带 有 间歇性 海底 火 山喷 发 , 仍 为伸 展 构造 环境 ; 中三叠 世 . 龙 门 山岛链 将 龙 门山裂 陷槽 与川西 特提 斯洋 分隔 开来 ,西 侧沉 积一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地形单元,位于四川省中南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度约300公里,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四川盆地曾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地质变迁丰富多彩。

其中,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尤为重要,对于四川地质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是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四川古地理环境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四川盆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与海陆环境演化,为今天的四川地质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震旦纪时期(约6亿年前),四川盆地处于一种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大量泥岩、砂岩、灰岩和炭岩等沉积物堆积在盆地中部。

这些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围山地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沉积形成了一层层的地层结构,成为盆地中的各种岩石类型。

在早寒武世时期(约5亿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地球上的一部分大陆开始裂开,形成了南北向的普格古大陆和东西向的古扬子地块,它们以四川盆地为分界线拼接成为中国的最早期大陆。

古扬子地块和普格古大陆的碰撞产生有力的冲击力,使四川盆地发生了显著的构造运动。

斗南古隆起和龙门山—大巴山古隆起在此时期形成,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南方海域频繁淹没沉积,形成了石灰岩、页岩、泥岩和砂岩等,这些岩石记录了四川盆地古生物和古古地理的变化历程。

总之,震旦纪-早寒武世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是四川盆地地质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得出四川盆地的自然演化历程和地质特征,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第44卷第6期2020年12月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Vol.44No.6Dec.2020DOI103969/jissn2095—4107202006004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白晓亮,鄱诚,和源,王晶,明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幵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摘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展布,建立沉积演化模式。

结果表明:栖霞组可以划分为Sql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旋回,Sql海侵体系域迅速海侵,造成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大于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局部层段可见颗石藻及钙球粒等水体较深的生物组合,反映迅速海侵造成水体突然加深的过程;Sql高位体系域广泛发育厚层台地边缘颗粒滩相,随海平面的上升,高部位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可以弥补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碳酸盐岩生长以加积为主,发育一套厚层稳定分布的台缘颗粒滩相沉积。

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栖霞组早期沉积是逐渐向古隆起的超覆过程,栖霞组中晚期发育海侵背景条件的碳酸盐岩台地一斜坡一盆地沉积模式,加里东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古地貌高部位控制滩相展布。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台地边缘;沉积演化模式中图分类号:TE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07(2020)06-0033-100引言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二叠统栖霞组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

近期川西北、川中地区多口探井钻探成功,进一步证实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勘探前景广阔。

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位于栖霞组中上部,其成因与分布受控于台缘滩、台内滩相的展布,因此,明确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对滩相展布的预测至关重要。

从四川盆地看古隆起成藏的两重性

从四川盆地看古隆起成藏的两重性

作者简介:黄籍中,高级工程师,成都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195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历任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三届理事、有机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八五0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级专题长;长期从事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论著一部。

地址:(610051)四川省成都市华油路143号2幢3单元102室。

电话:(028)86015496。

E 2mail:hjz1933@从四川盆地看古隆起成藏的两重性黄籍中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黄籍中.从四川盆地看古隆起成藏的两重性.天然气工业,2009,29(2):12217.摘 要 从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泸州)开江印支期两大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入手,类比论证了不同性质的古隆起对油气藏形成的利与弊。

结果表明:¹泸州)开江印支期隆起属继承性沉积型隆起,剥蚀幅度弱,中石炭统黄龙组/天窗0展布范围小,而且发生在下志留统油系烃源大量排烃之前,有利于古油藏、古气藏的形成与保藏,该区勘探程度虽已较高,但仍具勘探前景;º乐山)龙女寺加里东隆起,属剥蚀型隆起,剥蚀幅度大,延续时间长,震旦系灯影组/天窗0发生在古气藏形成之后,古气藏遭受明显破坏,导致现今气藏气源不足,该区勘探宜转向古隆起外围,目的层以下古生界为主。

结论认为:印支期隆起有利于油气的富集与储存,应列为勘探的主要靶区。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期 印支期 古隆起 油气成藏 勘探有利区 DOI:10.3787/j.issn.100020976.2009.02.003古往今来,隆起、古隆起在油气圈闭成藏进程中极具重要性。

因此,历来备受关注。

然而纵观已发表的论文、论著,对其正面(构建)论证多,而对其负面(破坏)讨论少。

殊不知,隆起、古隆起由于其所经历的地质事件不尽相同,故在构建油气藏的进程中其作用亦有所不同,即两重性不可忽视。

四川盆地以1958年川中喷油为契机,加大勘探与研究力度,迄今已逾50年,加之前期的勘探与研究工作,对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认识比较深刻。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写一篇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报告,
800字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报告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半拱形盆地。

它最初是一片大陆海洋,然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目前的形状特征。

在这一构造运动中,早寒武世构造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对该盆地的形态、构造具有重大影响。

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阶段始于2.5亿年前,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碰撞型构造(2.5亿-2亿年前)、褶曲型构造(2亿-1.8
亿年前)、变形断裂型构造(1.8亿-1.3亿年前)。

在碰撞型构造中,促使了四川盆地发生东部褶曲,形成东部褶曲带,由此导致了中部坳陷的发育。

在褶曲型构造中,由于四川盆地大地构造运动,造成了横向褶曲,形成了褶皱带,从而促进了盆地的发展。

在变形断裂型构造中,由于强烈的拉伸作用,出现了大范围的断裂,进而导致了坝湾形态的发育。

此外,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的沉积演化过程也对四川盆地的形态、构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早寒武世阶段,四川盆地的岩盘受到了大规模的沉积,其中有大量的火成岩,例如石灰岩、石英砂岩及页岩等。

随着构造运动的推动,不同构造体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例如坳陷湖泊沉积、间断河流沉积、湖心岛沉积及断层沉积等。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构造的发展及其沉积演化过程对
四川盆地形态、构造及沉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其特有的半拱形盆地构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孙汉骁;邢凤存;谢武仁;钱红杉【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24(36)1【摘要】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①加里东运动早期拉张—伸展作用导致四川盆地周缘坳陷加深,其后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碰撞挤压,形成了晚奥陶世以上扬子地区为中心,西北、西部、南部三面环隆的古地理格局。

②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可划分出(混积)滨岸、碳酸盐缓坡、(混积)陆棚相等沉积相类型。

宝塔组—临湘组主要发育碳酸盐缓坡相;五峰组沉积期海侵达到高峰,碳酸盐缓坡被淹没,发育(混积)陆棚相深水黑色页岩;观音桥组沉积期发生的海退导致大部分地区由深水陆棚转为浅海陆棚亚相;各时期古隆起周缘均有(混积)滨岸相发育,受物源影响部分地区具有混合沉积特征。

③研究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格局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等因素综合控制,在沉积相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上均有体现。

【总页数】15页(P121-135)【作者】孙汉骁;邢凤存;谢武仁;钱红杉【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P618.13【相关文献】1.扬子板块西北缘晚奥陶-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演化与烃源岩的关系2.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演化与黑色页岩的关系3.湘鄂地区晚寒武世末至早奥陶世特马道克期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4.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5.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凯迪期—早志留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开江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四川盆地开江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四川盆地开江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梁东星;胡素云;谷志东;袁苗;石书缘;郝彬【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5(035)009【摘要】开江古隆起是四川盆地内的三大古隆起之一,也是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前人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的形态,未系统阐述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为此,基于区域地质、野外露头与钻井等综合资料,分析了不同构造期该古隆起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对烃源岩发育、储层发育以及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古隆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以下4个时期:①云南运动期,古隆起初具雏形,形成开江、梁平2个隆起高点,呈南北向展布;②东吴运动期,古隆起继承发育,隆起范围扩大并呈北西西向展布;③印支运动期,古隆起最终定型,隆起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呈北东向展布;④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古隆起发生解体形成现今构造面貌.结论认为:开江古隆起是因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基底差异区域抬升、强烈拉张作用与板块俯冲远端效应的综合作用而形成,其形成演化对该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展布和石炭系岩溶储层发育以及石炭系—三叠系天然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页数】7页(P35-41)【作者】梁东星;胡素云;谷志东;袁苗;石书缘;郝彬【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特征 [J], 杨跃明;文龙;罗冰;王文之;山述娇2.四川盆地宣汉—开江古隆起的发现及意义 [J], 谷志东;殷积峰;姜华;李秋芬;翟秀芬;黄平辉;彭平;杨帆;张航3.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史 [J], 李吉君;曹群;卢双舫;王伟明;李文浩;颜鑫桐;史颖琳;阴建新4.四川盆地达州-开江古隆起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 杨跃明;文龙;罗冰;宋家荣;陈骁;王小娟;洪海涛;周刚;何青林5.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 [J], 苏桂萍;李忠权;应丹琳;李根;应文峰;杨渊宇;刘恒麟;丁啸;唐华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及其基本特征

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及其基本特征

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古隆起的厘定及其基本特征孙衍鹏;何登发【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3(087)005【摘要】古隆起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的分析,可为探讨大陆陆内构造变形提供基础,古隆起也是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地震剖面、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等证据揭示,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缺失并非周边造山作用剥蚀形成,而是古隆起活动造成,本文称之为剑阁古隆起,对其进行厘定和描述.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的年代地层格架,并结合Bischke曲线分析法,确定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古隆起成因.剑阁古隆起相对高部位的边界近似为须家河组缺失尖灭线,分布在江油—剑阁—广元—旺苍一带.它于晚三叠世须三期开始形成,主要发育期为须四期到须六期,持续到早侏罗世后衰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形成—演化—衰亡的隆起旋回,持续大约21 Ma,造成约350 m的地层沉积间断,后期改造使古隆起初始形态不复存在.剑阁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勉略洋盆的关闭,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晚三叠世扬子地块北缘前陆盆地的前隆部分,它的发现对分析扬子地块北缘构造演化和川北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of paleouplift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tudying the inland tectonic movement.Paleouplift is now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 for hydrocarbon.Seismic profiles,well data and outcrops of North Sichuan Basin indicate that the lack of upper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as not caused by erosion due to surrounding orogeny,but by the formation of a paleouplift,which is named Jiange paleouplift and discussedin this bined with Bischke Plot Analysis,we verifi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uplift by analyzing the time-strata relationship of seismic profiles and cross well lines.The high altitude boundary of the Jiange Paleouplift is equivalent to missing pinchout line of Xujiahe Formaiton,which distributes around Jiangyou,Jiange,Guangyuan and Wangcang,with its center in Jiange.It began to form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3th member of Xujiahe Foramtion in late Triassic,developed mainly from the 6th member to 6th member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and demised at end of Early Jurassic,experiencing a complete uplifting circle of formation-development-demise and lasting about 21Ma.This uplift resulted in the sedimentation gap of about350m,and the initial morphology of the uplift does not exist due to the later transforma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Jiange Paleouplift was controlled by closure of the Mianlue Ocean,which is tectonically located in the fore-bulge part of the Late Triassic foreland basi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e.Its discove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northern margin of Yangtze Plate and for guiding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effort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North Sichuan Basin.【总页数】12页(P609-620)【作者】孙衍鹏;何登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北部致密砂砾岩储层基本特征 [J], 张正林2.川西北剑阁古隆起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控气作用 [J], 王鼐;魏国齐;杨威;王玉伟3.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的厘定及其成因机制 [J], HUANG Hanyu;HE Dengfa;LI Yingqiang;FAN Huida4.四川盆地大型古隆起斜坡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演化特征与天然气规模成藏模式 [J], 杨跃明;王文之;文龙;罗冰;张旋;陈曦;贾敏;龙虹宇5.古隆起在四川盆地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成储中的作用 [J], 杨威;王小丹;魏国齐;谢武仁;刘满仓;苏楠;金惠;武赛军;沈珏红;郝翠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探讨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

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探讨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

从实验岩石变形过程探讨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机制刘顺;罗志立;熊荣国;宋颖辉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7)004
【摘要】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处于脆性、半脆性-半延性域的岩石,其变形经历两个阶段,前期的变形相对均匀分布阶段和后期的变形集中化阶段.把此认识应用于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的形成研究中,得到:古隆起及周围岩石圈古生代在区域拉张力的作用下,先经历了变形相对均匀分布阶段(Zb-O),形成了乐山-龙女寺及天井山古隆起;后经历了变形渐进式集中化阶段(S-P),先形成了乐山-龙女寺与天井山联合古隆起(S),后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联合古隆起(D-P);后期阶段的变形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等少数断裂上.
【总页数】5页(P343-347)
【作者】刘顺;罗志立;熊荣国;宋颖辉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地质学系,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学院地质学系,成都,610059;四川石油管理局;中国新星石油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P589.1
【相关文献】
1.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气藏成藏控制因素 [J], 李国辉;李翔;杨西南
2.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J], 李伟;易海永;胡望水;杨
庚;熊璇
3.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北坡石炭系的含气远景探讨 [J], 万湘仁
4.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动力学成因机理 [J], 苏桂萍;李忠权;应丹琳;李根;应文峰;杨渊宇;刘恒麟;丁啸;唐华强
5.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古岩溶型储层的分布特征 [J], 徐世琦;李天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发育特征及控油气作用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发育特征及控油气作用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发育特征及控油气作用胡烨;袁晓宇;王彦青;刘光祥;宋晓波【摘要】盆地中古隆起对早期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探资料,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印支期古隆起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川西地区不仅发育了孝泉—新场—丰谷近东西向古隆起的雏形,在龙门山前和川西坳陷内部还发育北东走向的\"串珠\"状古隆起;地震属性揭示,印支期古隆起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裂缝的展布以及岩溶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综合考虑储层展布特征、古隆起与储层叠合程度、烃源条件与油气运移通道匹配关系等认为,除了大型构造隆起带和斜坡带,川西凹陷印支早期古隆起区也可能是油气有利勘探区带.【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8(040)005【总页数】5页(P650-654)【关键词】控油作用;古隆起;印支期;川西地区;四川盆地【作者】胡烨;袁晓宇;王彦青;刘光祥;宋晓波【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3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油气勘探实践认为,盆地中古隆起对早期油气聚集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1-2]。

我国中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且发育众多数量的古隆起,迄今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基本都与古隆起、古隆起斜坡带有关,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成藏[3-7]。

近年来,对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钻探取得了重大油气突破,川西坳陷海相层系展现出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然而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剥蚀作用影响,川西地区构造复杂,对古隆起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西北缘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李国辉;杨光;李莉;李楠;戴鑫;陈双玲;周红飞;苑保国【摘要】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天井山古隆起均形成于早古生代,对前者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天井山古隆起的关注还不够.近年,在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发现了双鱼石二叠系及泥盆系气藏,为此开展了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基于地面地质、钻井、地层及沉积、构造演化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①早寒武世早期,天井山古隆起即具水下隆起特征,在早寒武世晚期隆升成陆,形成于志留纪末;②泥盆纪—中三叠世,天井山古隆起相对平静,晚三叠世始,由于龙门山推覆作用使古隆起再度活跃,遭受抬升剥蚀,侏罗系超覆在寒武系—三叠系不同层位上;③古隆起的形成动力源于扬子板块东南缘与华夏地块挤压的应力传导和板块西、北边缘刚性杂岩体阻挡共同作用,而古隆起再度活跃的动力则源于松潘—甘孜洋关闭及龙门山构造带的推覆抬升作用;④在晚三叠世前,现今的川西拗陷为联合古隆起下斜坡,有利于烃类聚集,而现今龙门山构造带则位于联合古隆起顶部或上斜坡.结论认为:龙门山构造带推覆体下部具有油气勘探潜力.【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8(041)004【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四川盆地;天井山古隆起;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与演化;控藏作用;勘探潜力【作者】李国辉;杨光;李莉;李楠;戴鑫;陈双玲;周红飞;苑保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长期以来对四川盆地古生代古隆起的研究都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为重点,对位于盆地西北缘的天井山古隆起的关注甚少。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四川盆地在龙门山冲断带北段的油气勘探已取得新的进展,发现了双鱼石二叠系气藏。

因此,有必要开展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有助于发现和总结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油气富集规律。

龙门山构造带是由西部汶川—茂汶大断裂和东部安县—灌县大断裂限定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带内断裂发育,比较显著的映秀—北川断裂位于中央。

目前,关于龙门山向东推移的距离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缩短量应为40%~60%[1-3],推移距离因地而异,10~50 km。

但对于盆地和板块尺度,这种位移量不会显著影响对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沉积演化分析。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北段分布着一系列隆起,自彭灌杂岩体以北,在绵竹鱼洞口、北川、江油水根头、五花洞、天井山、矿山梁均见下古生界不整合面,显示早古生代上述地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隆升与剥蚀。

狭义的天井山古隆起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北段,亦为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地理位置在广元碾子坝、矿山梁、天井山、江油五花洞、水根头一带,呈北东向展布。

地面由4个小型隆起组成复合型隆起带,核部出露下寒武统长江沟组和磨刀垭组*。

古隆起地层缺失较多,古生界缺失寒武系中上统—志留系,三叠系及侏罗系也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图1)。

显示古隆起经历了多期活动。

1 区域背景四川盆地西缘在晚三叠世前为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洋的接壤带,晚三叠世以新,为龙门山冲断带,发育多条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既控制沉积建造,也控制构造单元。

其中彭县—灌县断裂是盆地西部边缘与外围构造区的分界断裂,具有长期活动性,对断裂两侧的沉积建造控制明显。

图1 天井山地区地面地质简图注:原长江沟组分三段(1:20万区测报告),1962年方飞龙等将原长江沟组分解,下部两段仍归长江沟组,上段归磨刀垭组,后《四川省区域地层表》(1979)、《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采用滇东地层系统,命名为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

鉴于该区岩性岩相特殊性,本文仍采用方飞龙的划分方案早古生代断裂西侧上升,下古生界具有不同程度剥蚀,而东侧下降,下古生界较齐全。

晚古生代呈相反运动方式,西侧下降东侧上升,西侧沉积了巨厚的泥盆系—石炭系,东侧受上扬子整体抬升成陆,仅表现为大陆边缘沉积,厚度小,层位不全。

二叠纪—早中三叠世相对平静,但沿断裂带分布下二叠统和中三叠统生屑滩、颗粒滩相沉积,说明断裂带对沉积作用仍有控制。

印支运动晚幕伴随龙门山褶皱回返,断裂活动加剧,西侧形成褶皱山脉,与上覆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东侧褶皱弱,与上覆层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期后,龙门山强烈上升并成为盆地物源区,断裂东侧相对下沉,形成中新生代拗陷,堆积了数千米厚的前陆盆地陆相碎屑岩。

至喜山早期发展成为现今叠瓦式大型逆掩断裂带,构成盆地西界。

2 古隆起及周边地层展布2.1 下古生界(C—S)寒武系仅存下寒武统长江沟组(对比筇竹寺组)和磨刀垭组(对比沧浪铺组),未见中、上寒武统。

长江沟组可分2段,长一段为灰色、青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长二段为中厚层岩屑砂岩、页岩互层,上部夹灰岩透镜体;磨刀垭组为厚层块状砾岩,偶夹岩屑砂岩透镜体,砾石主要为燧石,次为石英砂岩,少许变质岩及火成岩,物源来自北部摩天岭古陆前震旦系。

剥蚀程度南强北弱,自南向北,残存层位渐新,南部(水根头、五花洞、天井山)仅存长江沟组,北部(碾子坝、矿山梁)残留长江沟组—磨刀垭组。

奥陶系、志留系在天井山及其以南地区缺失。

碾子坝、矿山梁地区受古隆起影响,奥陶系、志留系厚度较小,层位不全,仅存上奥陶统—中志留统。

总厚约150 m,岩性变化较大,“宝塔灰岩”在隆起区砂质含量增高,志留系厚度减小。

向北厚度渐增,层位渐多(图2)。

2.2 上古生界(D—P)该区上古生界为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但由于处于扬子古陆西北边缘,受海平面变化影响,地层层位及沉积厚度变化大。

古隆起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超覆在下寒武统—中志留统之上,上覆中泥盆统(金宝石组、观雾山组),其间缺失甘溪组和养马坝组,亦无上统分布。

古隆起区向西,泥盆系层位较多(3统齐全),厚度也较大;向东进入盆地内,仅见中统,双鱼石地区存金宝石组和观雾山组。

石炭系的变化特征与泥盆系相似,西部层位较全,厚度较大,东部变薄直至缺失。

泥盆—石炭系在隆起区厚度只有180 m,往北至马角坝—罗家坝一带,石炭系厚达276 m,再北至仰天窝,泥盆系厚达5 900 m。

图2 川西北地区下古生界野外剖面地层对比图二叠系在全区均有分布,岩性岩相与盆地内均可对比,表明该区从属上扬子台地沉积环境。

2.3 中生界(T—J)三叠系在该区普遍分布,厚度一般大于2 000 m,出露面积也较大,3统5组(下统飞仙关组、铜街子组、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上统须家河组)齐全。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内,冲断前缘带仅零散分布。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超覆在寒武系—三叠系不同地层之上,与下伏地层界线呈平行—斜截关系。

白垩系只分布在盆地内,仅存下统。

3 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天井山古隆起由于处于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洋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受不同构造单元演变历程的差异性及边界效应的影响,构造演化更具复杂性。

从沉积、构造特征看,受东部扬子板块的影响更明显一些。

3.1 形成期(C—S)3.1.1 早期具水下隆起性质分布在矿山梁、天井山、水根头等地的长江沟组和磨刀垭组的岩性岩相与其南、北相应地层对比具有特殊性。

长江沟组下部以灰绿色粉砂质页岩、钙质泥质粉砂岩夹灰岩团块,上部为灰绿—黄灰色、灰色岩屑砂岩与粉砂岩、页岩互层夹海绿石砂岩及砂质灰岩。

磨刀垭组以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细砂岩及页岩,斜层理发育,由下至上砾石增多,砾径变大。

从长江沟组到磨刀垭组表现出向上变粗的逆粒序,厚度大,为浅海至三角洲沉积产物。

在天井山北部的广元朝天地区,南部北川地区、绵竹清平地区,西北部青川地区,与长江沟组相当层位的地层称“邱家河组”,岩性岩相与长江沟组完全不同,厚度较小,一般小于200 m,局部增厚。

为含锰、炭、硅质千枚岩,局部富磷,中部间夹碳酸盐岩,为半深海沉积产物。

东部不明。

天井山地区长江沟组的特殊性反映了在早寒武世早期该区可能表现为水下隆起性质,大量陆源碎屑注入可能与北部摩天岭古陆有关,但陆源输入路径不清。

3.1.2 经历了多期抬升隆起从天井山古隆起及其北部地区均未见下寒武统中上部—上寒武统推测,可能在早寒武世晚期(龙王庙组沉积期)就已隆升成陆并遭受剥蚀,且持续至早奥陶世,在盆地西北缘形成向北东方向倾伏的隆起带,隆起高部位仅残留长江沟组,倾伏端残留长江沟组和磨刀垭组。

中奥陶世大规模海侵使古隆起倾伏端淹没接受沉积,古隆起对沉积有控制作用,自北东倾没端向古隆起方向,奥陶系层位抬高,厚度减薄,如广元谭家沟奥陶系见中统—上统(下统缺失),厚度263 m,向南西方向的广元猫儿塘剖面仅存上统宝塔组,厚度仅25 m,再向南西缺失。

古隆起南东倾没端的北川—绵竹鱼洞口一带沉积上奥陶统。

奥陶纪末的都匀运动使古隆起2次抬升,下志留统自广元三磊坝厚86 m,向南西方向的火石岭减薄至38 m,再向南西的广元猫儿塘缺失。

中志留世沉积范围较早志留世有所扩大,在猫儿塘剖面中志留统与下伏宝塔组不整合接触。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使天井山古隆起3次抬升,普遍缺失上志留统。

至此,天井山古隆起定型(图3),并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连为一体,成为加里东期四川巨型古隆起的北分支。

图3 天井山地区泥盆纪前古地质图注:古隆起西部地质界线未进行推覆位移恢复据上观之,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经历了早寒武世水下隆起()→首次抬升成陆(l—O1)→再次淹没(O2—O3)→再次抬升(O末)→3次淹没(S)→3次定型抬升(S末)的多次往复升降过程(图4)。

3.1.3 成因机制图4 前泥盆纪天井山古隆起形成演化示意图天井山地区位于震旦纪—寒武纪“德阳—安岳克拉通裂陷槽”内[4]。

那么该区如何从震旦—早寒武世早期的裂陷区转变为早寒武世晚期隆起区?实现这一构造反转的力学机制是什么?“德阳—安岳裂陷槽”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初始发育期(麦地坪组沉积期)、壮年期(筇竹寺组沉积期)、萎缩期(沧浪铺组沉积期)、消亡期(龙王庙组沉积期)[5]。

即裂陷槽在早寒武世就完成了发育、发展到消亡的全过程,中—晚寒武世该区进入扬子准地台的浅水台地沉积阶段。

郁南运动对扬子板块的影响通常认为扬子板块与东南侧华夏、云开等地块挤压由南向北逐步传导,板块内部主要受远程效应控制。

早期观点认为郁南运动在靠近江南隆起带的贵州地区表现较明显,四川盆地仅在汉南地区有表现,该区下奥陶统超覆在中寒武统之上。

目前来看,天井山地区的活动强烈程度要高于汉南地区,表现为:①天井山地区剥蚀最强烈地区仅残存下寒武统长江沟组长二段,磨刀垭组—上寒武统均被剥蚀;②隆起最高部位缺失奥陶系和志留系,泥盆系超覆在长江沟组二段之上,向北至矿山梁地区为上奥陶统宝塔组超覆在磨刀垭组之上,表明在隆起核部在奥陶纪甚至志留纪为古陆,未接受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