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之蒹葭》精品导学案 (打印版)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文化理解: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认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语言运用: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和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蒹葭》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诗歌意象的教学,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意象的内涵。虽然我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解释,但部分学生似乎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意象的美。
4.思维发展:通过分析《蒹葭》的主题和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
5.情感态度: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诗歌主题的理解:《蒹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追求。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核心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诗歌朗读:学会正确朗读《蒹葭》,感受古文的韵味。
4.词语释义: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5.赏析名句:品味《蒹葭》中的经典诗句,领悟古人的智慧。
6.课后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感受《诗经》的魅力,理解《蒹葭》的意境,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诗经二首——蒹葭》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蒹葭》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蒹葭》,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家有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蒹葭》。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晞.()湄.()..()溯洄跻.()坻.()涘.()沚.()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①蒹葭:②苍苍:③溯洄:④溯游:⑤晞:⑥阻:⑦跻:⑧采采:⑨涘:⑩浊:(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3.用现代汉语翻译《蒹葭》。
4.这首诗意境朦胧,面面感非常强,请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一下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请简要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预习检查1.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芼()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四、课文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二首:蒹葭》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典诗歌教学的挑战与魅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起来,但在理解和鉴赏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意识到在讲解《蒹葭》这首诗时,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其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诗经》整体框架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蒹葭》在其中的地位和价值。此外,对于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我应通过更多实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蒹葭》的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蒹葭》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尝试运用《蒹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学习诗歌表达的重要依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渴望和思念。这个案例展示了古代诗歌在实际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代人民的情感世界。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学习内容分析:在学习了《关雎》,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蒹葭。
相比于直接学习《蒹葭》要容易一些,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复习掌握《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背诵本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4.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普遍较差,有几个极差(看着拼音也读不出字音)。
教学策略设计
多媒体展示画面、问题、答案,播放音乐;朗读;讨论;点拨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多媒体教学
《诗经》二首《蒹葭》导学案这篇文章共1191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7)12. 《诗经》二首(《关雎》)主备人:王兴法审核人:骆秀志王国飞侯韦华冯呈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关雎》。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想象能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也可以借助音乐和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
现存305 篇,又称“诗三百” , 大多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诗》《书》《礼》《易》《春秋》),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 (160 篇)各地民歌;“雅” (105篇)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40 篇)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本诗第一句中“关关”一词,为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二、基础梳理1、疏通字音雎鸠(j ū ji ū)窈窕(yǎo ti ǎo)好逑(hǎo qi ú)寤寐(wù mèi)悠哉(yōu zāi)芼(mào)2、重点字词含义(1)窈窕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2)好逑: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3)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4)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5)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6)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7)芼:择取,挑选。
(8)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三、初读感知1、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参考答案: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诗经>二首》,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初年到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2《蒹葭》集体备课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学案
《蒹葭》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预习检测;1、《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篇,又称。
2、《诗经》共分、、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是: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感受音韵美2、配乐朗读;(板书课题)3、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点评);4、师生探讨如何感受音韵美?(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很整齐,有节奏感;(2)作品押韵:“ing”“i”“i”;(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5、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6、自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见课件)三、合作交流;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2、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3、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意境。
)(氛围、境界)5、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老师出示示例)6、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课文,小组讨论)7、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执着追求,矢志不渝的“追求者”。
课堂检测:1、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作业:课外阅读《诗经·桃夭》。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设计2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
⼋年级下册《诗经》两⾸(关雎,蒹葭)导学案12《诗经》⼆⾸新课展开关雎【朗读诗歌,理解诗意】⽤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右两边去捞取。
善良美丽的少⼥,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愿,⽇夜⼼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弹琴⿎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钟⿎声换她笑颜。
【通读诗歌,整体感知】1.这⾸诗讲了⼀个什么故事?请⽤⾃⼰的语⾔来描述。
写了⼀个男⼦对⼀个美丽少⼥的相思之情,求⽽不得,他⽇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关雎》这⾸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章四句写⼀个青年⼩伙⼦,见到河洲上⼀对相亲相爱的⽔鸟,听到它们⼀唱⼀和的鸣叫,⾃然引起⾃⼰的⽆限情思,何况他⼼⽬中正有着⼀位所爱的⼈⼉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理想的配偶。
第⼆章⼋句写他⽇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边劳动时的窈窕⾝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对未来的幻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再读诗歌,梳理结构】全诗共5个⼩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第⼀部分(第1节):描写⼩伙⼦见到⼀位漂亮的姑娘,从⽽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部分(第2、3节):描写⼩伙⼦求婚,苦于⽆法,求之不得,因⽽朝思暮想,寝⾷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部分(第4、5节):描写⼩伙⼦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感悟精彩句⼦】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什么?有何作⽤?“悠哉悠哉”这是直接的⼼理描写,写出了男主⼈公的绵绵情意,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形容⼼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睡,这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的不平静。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班级:————————组名:————————姓名:————————年月日12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自主】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到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了解《关雎》《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诗歌朗读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通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整体感知《关雎》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释疑】《关雎》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2.师生交流:①形象美:这是一位淑女;这是一位君子。
②情感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意境美:④语言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⑤艺术表现美: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拓展】《关雎》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蒹葭》的基本概念。《蒹葭》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它属于《诗经》中的风雅颂分类。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和象征意义,了解它如何巧妙地传达情感。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蒹葭》全文诵读与解析:通过对诗歌的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意,掌握重点词汇(如:蒹葭、伊人、水一方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蒹葭》,掌握文言词汇,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比兴手法和文言词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作一首以思念为主题的现代诗,借鉴《蒹葭》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二首之《蒹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思念亲人或朋友的情况?”(举例说明)这种情感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蒹葭》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念之情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和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复习《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把握诗歌蕴含的美好情感。
3、背诵诗歌。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颂》共40篇,主要是祭祀用的乐歌。
它们从各个反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及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
赋:“铺陈其事”——叙事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淑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文题解说《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三、字词学习为下列划线字注音: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白露未晞()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四、疏通文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苍苍:伊人:溯洄:阻:溯游:宛: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引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诗经》两首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自主预习案】1.填空题。
(1)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自主预习案】1.(1)《诗经》 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3.C.4.B【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第12课《诗经》二首之《蒹葭》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4.优化问题的设置,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5.注重鼓励和表扬,关注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学有所获。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对意中人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的具体内容。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不仅描绘了景色,也隐喻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蒹葭》的文学特点,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创作非常感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难。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5.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感受《蒹葭》中的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诵读《蒹葭》,让学生感受古风的韵味,掌握其韵律特点,如重章叠句、节奏感等。
-文学手法:分析《蒹葭》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学习并掌握《蒹葭》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领悟《蒹《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体会《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第12课《,_诗经_二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蒹葭》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
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
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
学习目标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品格素养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预习资料速查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 篇。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多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 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 篇。
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文体知识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八年级蒹葭导学案
八年级蒹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主人公执着的追求。
4、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背诵全诗,积累名句。
2、难点(1)对诗歌中主人公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2)对诗歌中“伊人”象征意义的探讨。
三、知识链接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背景介绍《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情歌。
关于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它可能是当时人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真实写照。
四、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节奏和情感。
5、全班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五、诗歌解读1、字词释义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跻(jī):(路)高而陡。
坻(chí):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诗句翻译(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芦苇十分茂盛,白露凝结成霜。
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的意义2、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3、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理解《蒹葭》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作用【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诗歌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可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指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赋“是直接铺陈叙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2、《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蒹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1、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2、出示学习目标
(二)、文学常识回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1、配乐朗读;(板书课题)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探讨如何感受音韵美?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很整齐,有节奏感;
(2)作品押韵:“ing”“i”“i”;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
5、齐读课文;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1、自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见课件)
2、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
依据:白露为霜。
清晨。
依据: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教师准备: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意境。
(氛围、境界)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老师出示示例)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
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
烟水迷离......
(1)、学生自己写。
(2)、请学生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追
求者”的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
惘、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执着追求,矢志不渝的“追求者”。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3、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七)、美读课文,感受诗意美
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诵读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从而感受诗歌意境美。
1、男生女生交替读
2、齐读课文(配乐)
(八)、当堂检测
指明学生检查背诵(根据屏幕提示背诵)
结束语: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九)、作业:课外阅读《诗经·桃夭》。
附加:板书:蒹葭
《诗经·秦风》
亲情友情
追求者——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