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下的危机【康乾盛世下的阴影】

合集下载

专题06 “落日余晖”下的盛世危机-2023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

专题06  “落日余晖”下的盛世危机-2023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

衔接点06“落日余晖”下的盛世危机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有人测算乾隆15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时,中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的32%,居世界首位。

而英法德俄意五个发达的欧洲国家总共才占了17%的份额,被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一、“康乾盛世”时的中国盛极一时,但为何随后却遭到西方国家“吊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天朝上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压,国家民族堪称被多方位“碾压吊打”。

那么,时间往前推,在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即康乾盛世时代,我国当时尚处在世界前列,能否打得过西方?(一)康乾盛世下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要素。

1、经济方面,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治世”,也就是清王朝最为强盛时期——“康乾盛世”,持续近150年。

当时我国依然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和整个西太平洋的绝对霸主,体量巨大,实力绝伦。

虽然是作为农业经济的顶峰时期,但是经济总量占比世界依然达到近1/5,这一规模相比于当时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最初期的西方列强来说,也是不遑多让。

2、政治方面,康乾时代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最高点的阶段,皇权专制制度走向最顶峰,“皇帝一统,政令通行,四海升平,宇内宴服”。

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整体处在相对最为稳健和成熟的阶段,官僚体系、各项政治制度运作执行十分高效通畅,整个国家、社会紧紧地结成一个整体。

3、军事方面,就军队战斗力与武器装备等方面来讲,康熙和乾隆这前后两个60年其实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康熙年间,比较典型的战斗,如对准噶尔部的战争,清军采取的主要战法就是火炮开路,冷兵器骑兵冲锋。

而到了乾隆年间,同样地对回部、对准噶尔战争,清军采取的主要战法已经是变为鸟枪步兵方阵+轻型火炮+披甲骑兵突击的新形式,无论是战术战法,还是武器装备等都有了不小的升级优化。

康乾盛世的辉煌与危机

康乾盛世的辉煌与危机

康乾盛世辉煌与危机康乾盛世,一共有134年。

从康熙1662年继位,到乾隆1795年退位,一共是134年,将近一个半世纪。

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号称盛世的其他各个时期相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它都远逾前代,具有历史上罕见的集大成之势。

然而,正是在盛世的莺歌燕舞中,一场巨大的历史震荡悄然酝酿,许多不为时人注目的细微变化,清晰地预示着未来历史的巨大变迁。

盛世的辉煌历史学家将康乾盛世称为辉煌,是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

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国家统一是至高无上的。

国家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清代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冒顿一统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与中原地区相抗衡。

元朝有过短暂的大统一,但不久即被推翻,继之而起的明朝,又不得不修长城以御蒙古。

只是到了清朝,经过康雍乾三代皇帝七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以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统—新疆为标志,终于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康乾盛世从此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即所谓“鼎盛”、“全盛”时期。

中国的疆域版图,在这个时期基本奠定下来,这对清朝乃至近现代中华民族抵御列强侵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随着统一进程的加快,从18世纪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起,清廷就对全国进行实地测量,到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绘制成《皇舆全览图》,这是中国第一幅用近代方法测量绘制的全国地图,它不但对中原,而且对边疆地区进行了详尽的测绘,乾隆中叶,清朝统—新疆后,又对伊犁和南疆进行测量。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清廷对《皇舆全览图》进行修订增补,将新绘新疆地图增入,称作《乾隆内府舆图》地图,这幅地图可以说是清朝前期掴家统一的科学见证。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的危机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的危机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的危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被誉为“康乾盛世”,这一时期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繁荣。

然而,与此同时,清朝封建社会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

本文将就清朝的康乾盛世和封建社会的危机展开探讨。

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这主要得益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英明治理。

康熙统治期间,他采取“皇帝道德建功法”和“康熙皇帝博物院”的措施,加强封建思想的传播,巩固了皇权的合法性。

雍正继位后,他大力反腐倡廉,整顿官场,加强中央集权,使得政府运行更加高效。

乾隆时期,皇帝以隆重的太平盛典来庆祝朝廷的繁荣和伟大,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和威望。

清朝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主要得益于农业、商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开展。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期间,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兴修水利,加强农田的治理,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生产的条件。

商业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商人投资经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商人的权益。

外贸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朝与西方诸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朝康乾盛世中也存在着封建社会面临的危机和问题。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上的贵族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土地资源和财富,底层农民和工人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土地兼并和无偿赋税等问题使得农民生活濒临崩溃,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封建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婚姻家族制度束缚,女性地位低下,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对象。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给清朝封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危机。

与此同时,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上也存在着封建礼教的困扰。

封建礼教主张男尊女卑、尊老爱幼,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清朝的妇女地位低下,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对象,教育机会也受到严重限制。

这种保守的思想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使得康乾盛世的政治形势虽然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封建社会的危机。

“康乾盛世”下潜藏的危机是什么?

“康乾盛世”下潜藏的危机是什么?

“康乾盛世”下潜藏的危机是什么?人们总是习惯称康熙和乾隆时期的那段历史为“康乾盛世”。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

他们认为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1793年之后,中国的经济相对西方而言就直线下降,往后几乎没有再上升过,直到1949年以后。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要经历一定的量变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事物的内涵也总是隐藏在其表象之下。

可以看出,清王朝的盛世背后隐藏着不被人察觉的危机。

其中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对封建社会的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1、封建专制到达顶峰,大兴文字狱,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社会失去活力,科技发展彻底消失。

2、“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止。

3、人口膨胀并没有和人口素质提高同步。

使中国后来的工业化时期人口失去了增长的空间,从而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4、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长期断绝与世界的往来,使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

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迁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康乾盛世”的存在是否真实。

因为清朝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

从这些事件来看,很难想象出那是一个太平盛世应该有的景象。

康熙帝骄傲的宣布,永不加赋。

乾隆帝得意洋洋的宣扬十全武功,在屠戮持反对意见的汉族文士同时,享受着一群无耻文人的吹捧鼓劲,人间天堂眨眼而至。

但一切都是自欺欺人,虽然得益于美洲植物玉米、番薯的大力推广,暂时填饱了上亿国民的肚子,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的越发严重,还是有大量民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对清廷的态度可想而知。

国富民穷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时期,据当时来华的马戛尔尼使团记录,当时清朝底层人民处于一种触目惊心的贫困中,贫穷的底层一见外国使团丢掉一些死猪死鸡,都会争先恐后跳下海,去打捞,而接待使团剩下的残羹剩饭,用过的茶叶,也会被贪婪地争抢。

盛世危机

盛世危机

9、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封闭港口,固守疆域
C、严格中国对外贸易
D、不许外国人来华
10、清朝中期,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B、清政府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
C、西方国家发展迅速
D、清朝社会制度落后
11、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
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
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清政府
➢ 对外闭关锁国; ➢ 对内重农抑商; ➢ 统治者盲目自大; ➢ 大兴文字狱。
社会危机
1、19世纪的东西方社会的走向
¤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向近代工业国
家转变,推行殖民扩张。
广州十三行(清前期)
闭关锁国的变化
严厉海禁
放宽海禁 多口开放
限制开放
松江 泉州 广州 宁波 只限广州一口开放
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利弊
利<弊
利: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的侵略。 弊: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 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 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 要原因之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
17世纪60年代至18世纪90年代,包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在位期 间,共100多年,历史上称作“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 2.社会安定; 3.统治者的个人才能; 4.人民的辛勤劳动。
乾隆南巡图(局部)
伏尔泰说:举世最优美、最古 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国家是__中__国___

论康乾盛世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五号字)

论康乾盛世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五号字)

论康乾盛世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摘要:“康乾盛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盛世”。

本文对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其政治上日益狭隘和倒退,先进生产力受到打压和抑制;官僚机构腐化堕落,吏治腐败愈演愈烈;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行闭关锁国,官员、士大夫在精神上萎靡消沉,庸碌无为,政治制度日趋平庸腐朽。

关键词:康乾盛世政治弊端吏治腐败闭关锁国“康乾盛世”是清王朝前期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兴盛的一个时期。

一方面,这一时期清王朝的统治处于一种建国初期的上升和强力时期。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

手工业来生产规模扩大,分工进一步精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疆域空前扩大。

另一方面来看,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均已落后于西方,封建制度已如落山之日盛世下的清王朝已是弊端日现积重难返。

清政府为了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一度强势的资本主义萌芽终被呃杀;与此同时大兴文字狱,残害仕人,钳制思想,禁锢文化,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封闭、沉闷、昏暗、颓败的时代。

而与此同时,欧洲已发生工业革命走生了资本主义的强盛道路。

但清王朝统治者并没有足够的眼光和远见来超越封建社会衰败的进程引导中国走向革新、开放、富民、强国的道路。

“康乾盛世”时期,其政治制度的弊端已显露无遗。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政治上日益狭隘和倒退,先进生产力受到打压和抑制。

清政府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清承明制”。

清代对大臣的管制十分严格,由于前期皇帝多勤政,又推崇乾纲独断,导致内阁、军机处形同虚设,常常是“跪受笔录”。

在地方上,清政府设立严密的监察体系和措施,如御史制度和密折制度,严格控制地方权力,统治制度陷于空前僵硬。

清王朝对处于萌芽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

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

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

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众所周知,康乾盛世是清政府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巅峰。

然而,在这辉煌的景象背后却有着潜在的巨大危机。

一.经济在康乾盛世时期,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粮食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也数一数二,但总归是农业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一种经济形式。

当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现象,可是这种新的生产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牢牢地将农民固定在贫瘠的土地上,无疑等于扼杀了任何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使得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

这种自然经济结构由于其狭小的生产规模、简单的性别分工、落后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效率,所以经济结构十分脆弱,经不起一丁点风吹草动,具有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

这也使得社会经济极易走向崩溃。

而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爆发,已经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由手工生产转为了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其生产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

而其“按时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广也极大的促进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适应为西方在以后的短短几十年赶超中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当时中国的科举制早已名存实亡,它已不再是靠能力选拔官员的一个制度,改而实行“八股取士”。

这只是为封建王权培养的一批走狗。

在社会上又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

西方这时候进行的工业革命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变化,他们在民主思想的熏染下,民风开放,科技以飞快的速度发展。

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教育的普及,使其人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拥有了更加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三.政治康乾盛世看似应当是一个政治开放的时期,其实不然。

相反的,它还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发展到巅峰的时代,像军机处的设立就是皇权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康乾盛世何以由盛转衰

康乾盛世何以由盛转衰

康乾盛世何以由盛转衰康乾盛世,指的是清王朝前期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其出现的原因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明末清初的战乱,到了康熙年间逐渐稳定下来,生产开始恢复发展,于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就在这样的盛世下,清朝的统治隐含着严重的危机。

当时的世界已经呈现出了走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如何应对这个历史巨变,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严峻选择。

而清朝统治者对此一无所知,继续在做着天朝大国的虚妄之梦。

康雍乾时期的盛世,只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而没有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开辟出任何新的路径。

18世纪以后,西方世界出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中国则陷于贫困、落后和长期危机之中。

到乾隆朝的中后期,大清帝国的统治迅速地由盛转衰。

经济上,清政府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和政策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已经根深蒂固),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依然是清朝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皇帝和皇室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西方国家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达,重商主义,开始工业革命。

政治上,清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而且开始腐败,在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各级官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日益昏庸腐朽,官场败绩与日俱增,政治日益黑暗,贪污贿赂成风,在中央出现了以和绅为代表的大贪官,地方上更有“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西欧封建国家改革。

与政治腐败相联系的是军备废弛,军力衰败。

八旗兵入关以后圈占土地,俸禄优厚,终日悠闲,承平日久,昔日骁勇骠悍的八旗兵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专募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也不堪言战。

总数达百余万人的清军已经丧失了保卫国家,抵御侵略的能力。

思想文化上,满族贵族实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对中国古代康乾盛世的评价

对中国古代康乾盛世的评价

对中国古代康乾盛世的评价
“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
一个不完美的盛世。

为什幺不完美呢?后人是如何评价康乾盛世的呢?小编整理了对中国古代康乾盛世的评价,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
1康乾盛世简介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此时期称为康乾之治。

西方传统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称这段时期为”HighQing”,即清朝的高峰期。

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间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萧条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康乾盛世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时期,学界对“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
存争议。

1康乾盛世疆域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

到乾隆年间平
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

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评价及争议“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

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没有出现的情况。

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第二,八股取士,并且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在此期间,整个社会发展缓慢,欧洲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

此外,还有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但却加剧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多次边民起义,此外,改土归流亦只流于形式,仅是“换了官名,人还在,一姓土皇”。

某些史学家不赞同“康乾盛世”的提法。

如周思源不同意康乾时期是“盛世”,只能称“康乾之世”。

他的主要理由有:汉唐之所以公认为盛世,与其政治环境宽松、精神昂然进取有很大关系。

而康雍乾三朝最大的失误就是禁锢思想,以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残酷的禁锢思想。

至于“康雍乾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明末以来战乱频仍之后的一种恢复性发展。

而并不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产力革命性大提高。

”史学家戴逸在肯定“康乾盛世”提法的同时,也曾指出其四方面消极因素: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称之为“盛世的阴影”。

鲁迅说他看了外国人的一些记载,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

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

以康乾盛世下的危机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谈谈你的

以康乾盛世下的危机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谈谈你的

以康乾盛世下的危机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
文谈谈你的
从清朝入关1644年算起,清朝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大约花费了120年的时间。

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康乾盛世恰好与此重叠度很高。

我们可以从东西方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做一个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走向了顶峰之后,开始了盛极而衰的进程。

西方世界的发展在摆脱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的黑暗统治之后,开始了科技与制度方面的革新,开始了领跑全球的进程。

就在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一百三十多年的“康乾盛世”(1662-1796年)中,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了,也预示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分道扬镳了。

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社会继续沿着农业社会的方向发展,而西方社会摆脱了农业社会发展的束缚,走向了工业发展和全球化发展。

也就意味着中国农业社会的能力开始并加速落后于西方的工业社会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是人力畜力和机械力机器动力之间落差巨大的对比,也就意味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必然性。

以“康乾盛世下的危机”为题,150字

以“康乾盛世下的危机”为题,150字

以“康乾盛世下的危机”为题,150字
1、因为康乾盛世时期这个时期的清朝经济都是由落后的第一产业产出,只不过是传统的封建农业文明发展发展到了顶峰所呈现出的经济而已。

这种经济只是数据上呈现出一种压迫感与震撼感,但是缺乏进取性与扩张性,因此很难像西方那样出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就经济的质量来看,康乾盛世所呈现出的经济是没有活力的,就如同现代的日本一样,尽管经济总量仍然很大,但是却难以进一步发展。

2、在封建社会之中,财富都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盛行,这些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的人并没有去寻求更多的财富,而是尽可能将财富化为实体,比如田地等。

这就让的清朝原本就显得发展动力不足的经济雪上加霜。

正是因为那时的经济所呈现的这些特点,所以康乾盛世时期的经济在现在看来实际上和虚假的无异。

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探析

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探析

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探析作者:孟雪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众多历史学家称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为“康乾盛世”。

康乾时期,虽然封建政治、经济还在继续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但是,在封建社会固有规律的支配下,这一时期,特别是乾隆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清朝开始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帝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政治日益腐败,户口激增导致民间经济情势转坏,创新精神不足。

【关键词】康乾盛世;衰落;原因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清康、雍、乾三朝,比较过的有秩序承平的日子;然到乾隆中叶以后,清室即入衰运。

”从1661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领先的。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盛世之后,为什么清王朝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呢?这种巨大的反差又使我们必须从康乾盛世入手,研究清室入衰运的原因之所在,探讨盛衰演变与历史的周期律。

一、帝王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钱穆先生曾在《国史大纲》中说:“乾隆好大喜功,不如雍正之励精图治。

雍正刻薄,不如康熙宽仁。

”封建统治阶级凭借手中的大量不义之财,任意挥霍民脂民膏,生活极为奢侈腐败,其中乾隆皇帝就是一位好大喜功、挥霍无度的封建帝王。

他在位时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南巡都兴师动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怨声载道。

初次南巡时,江南总督黄廷桂科派地方绅商承办差务,严催急督,民不堪其扰。

刑部员外郎蒋楫独力在苏州捐办临幸大路,计费白银三十万两,“亲自督工,昼夜不倦。

” ③每次南巡途中,地方官贡献土特产品皆有定例,从织绣龙袍、绫罗绸缎,到珍异器用、时鲜果品,应有尽有,所费动辄万金。

如此劳民伤财,乾隆却全不在意,他说:“朕清跸所经,观民问俗,关政治之大端,即动用数十万正帑,亦何不可。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1.基本含义;关于康乾盛世,历来争议不断,一方认为“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疆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激增,手工业的发达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

另一方则认为康乾时期“思想活跃”、“文化昌盛”、“贸易繁荣”、“科技发达”这几项均不能达标,因此不是盛世:①思想方面,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肆意屠戮文士,流放关外(著名流放地如宁古塔)的士人竟高达数百万之巨,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并彻底扼杀了明末以来的启蒙思想解放进程;②文化方面,满清统治者借修编《四库全书》之名,趁机销毁、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统治阶级观念的书籍;③外交方面,闭关锁国,“贸易繁荣”自然也算不上;④科技方面,轻视热兵器与科技,“科技发达”显然不是。

西方传统史学界亦提及这种说法。

也有些学者指出康乾时期的缺陷,比如马克思曾表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2.历史评价;我们应以客观实际的态度评价这一时期的功过是非。

“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平庸的盛世。

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当时是世界领先)、仁宗盛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当时是世界第一)没有出现的情况。

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明末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势头被呃杀;第二,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

唐朝“开元盛世”和清朝的“康乾盛世”其中危机形成的原因和表现

唐朝“开元盛世”和清朝的“康乾盛世”其中危机形成的原因和表现

吏治腐败是两大盛事的共同特点,到了唐朝后期,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大量土地兼并,而且农民逃亡,特别是节度使掌握着军事力量而内地军备较弱,导致了“守外虚内、内轻外重”的局面,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因。

而清代官僚机构吏治腐败,官吏结党营私,贪污贿赂。

早在康熙统治时期,大小官员朋比为奸贪污的现象时有发生,到了乾隆时期,统治者包庇贪官污吏,导致贿赂公行,吏治日废。

朝廷中奢侈淫靡、贪赃枉法的歪风邪气越来越严重。

二.政治制度皇帝居功自傲,安于享乐是导致两大盛事的政治制度腐败的主要原因。

玄宗统治后期,面对经济表面上的繁荣,玄宗居功自傲,改变了以往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开始懈怠于朝政过起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2的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淫逸生活。

嫉妒贤能的奸臣被委以重任,把持着朝政,而正直的忠臣则被罢官,朝政越来越昏暗和腐败,唐朝从此渐渐走向衰落。

而清朝的经济在康雍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但到了乾隆时期政治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除了政体的专制独裁外,还和皇帝纵情享乐,以及朝廷不能及时调整政府与官僚利益分配关系有关。

乾隆后期,他居功自傲,自称“太平天子”,开始贪图享受,沉湎于奢糜生活,对朝政漠不关心,不听规谏,包庇贪官,一味粉饰太平。

清朝也逐渐走向衰亡。

三.百姓苛政繁重、土地兼并都是造成两大盛事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天宝年间,统治阶级更加腐化,土地兼并、兵役日重。

农民往往被迫“卖舍贴田,以供王役”3。

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佃户或流民,贫者越贫富者就越富,但玄宗仍然任用奸臣,放手让他们搜刮百姓,苛政暴敛加剧了百姓的苦难,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而在乾隆时期,土地大量兼并,赋役繁重,致使大量的农民无法忍受横征暴敛,弃田逃亡,阶级和民族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农民的大规模反抗斗争不断爆发,其中白莲教起义的爆发剥开了清王朝繁荣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清廷的腐朽和虚弱,成为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四.外部进行分析在外部比较,两大盛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21-22版: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创新设计)

21-22版: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创新设计)
目录
【素养提升】 1.历史解释——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 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方的管辖权。
主要是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④设立__理__藩__院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
政策。
目录
2. 版图奠定 清朝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 葱岭,西北达_巴__勒__喀__什__池___,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
今帕米尔高原
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台__湾_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 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1.重点: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危机。 2.难点:认识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CONTEN TS
1
///////
读教材
自主学习
2
///////
提能力
合作探究
目 录
3
///////
重落实
随堂演练
4
///////
学业质量
课后评估
1
读教材 自主学习
认知
预习
质疑
目录
读教材 自主学习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目录
2.唯物史观——“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积极: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 加狂暴,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崩溃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崩溃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崩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76年。

尽管清朝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时期,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崩溃。

本文将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以及政治腐败等方面探讨清朝康乾盛世的原因及其最终崩溃的因素。

一、经济繁荣清朝康乾盛世的经济繁荣主要得益于康雍乾三位帝王的改革政策。

康熙皇帝秉持“宽中取严”的治理方针,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实行耕地免役政策,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乾隆时期,兴修灌溉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增加了农业产量。

此外,乾隆朝还推行了一系列商业政策,鼓励商人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康乾盛世期间,清朝经济的繁荣也受益于对外交流的扩大。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不断增加,尤其是与英国的贸易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清朝还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的贸易,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二、文化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对于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康乾时期,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文学、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康熙皇帝的文化政策鼓励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进入朝廷;乾隆时期,清朝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的扶持,康乾时期的文化繁荣可谓前所未有。

在康乾盛世时期,清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艺术和文化收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故宫文物珍藏。

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历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三、政治腐败然而,正因为康乾盛世的繁荣,也孕育了清朝的政治腐败,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崩溃。

清朝政府在康乾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贪污腐败问题,官员们追求个人利益,荒废职守。

康乾时期文官和武官之间的利益纷争激化,导致了社会动荡。

特别是乾隆朝后期,贪官污吏广泛存在,国家财政出现严重赤字,给清朝的政权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康乾盛世时期大量的外来移民,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导致了土地失去平衡、资源分配不均,引发了社会矛盾。

清朝政府未能有效控制移民现象,也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解决移民导致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高三历史高考难点突破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

高三历史高考难点突破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

2010高考历史难点突破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统治者注意调整生产关系,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缓和,社会安定;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历史上把这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

其实,“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在盛世的背后已潜伏着危机。

这一盛世主题的巨大反差,成为学习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思维难点。

●难点磁场1.从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年~1795年)是清王朝的兴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简析“康乾盛世”是怎样形成的?试从这一时期西欧和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势说明这一盛世景象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及其导致的后果。

2.最近,随着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播放,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在康熙帝执政(1661年~1722年)的同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请据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归纳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

(2)概括康熙和路易十四在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方面的差异及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3)17、18世纪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有何不同?这一趋势在中法两国各有什么表现?●案例探究1. “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往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错解分析:该题中最具迷惑性的是B项,因为B项所说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正是“康乾盛世”的基本特征,和“康乾盛世”的关系较为紧密。

但从逻辑关系上讲,B项并非原因,更非根本原因,只能算是“康乾盛世”的内涵。

解题方法与技巧: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1)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乾盛世下的危机【康乾盛世下的阴影】
康乾盛世,固然有其光明一面,但是由于趋时影视和畅销书刊的美化,不及其负面影响。

光明面已被时贤说尽,兹不再赘,笔者要谈的,是光明背后的阴影。

康乾时代有三大弊政,曰黩武、捐纳、游乐。

黩武。

武功是盛世的标志之一。

康乾时代几次对边疆地区用兵,对维护国家统一是必要的。

但乾隆所谓“十全武功”之列的大小金川、缅甸、安南等不义之师,则属于黩武,耗费、伤亡巨大。

对缅甸、安南两役,前后近20年,有几次全军覆没,结果是撤军讲和,乾隆还打肿脸充胖子,说“振旅而还,无损国威”。

捐纳。

康乾时代国库岁入4000万两,正常支出3000余万两,所余不过数百万,远不足以应付大量额外用项,故施行了大规模的捐纳制度,即捐官、捐监、赎罪和报效等。

捐官捐监。

以银买官或学历(监生相当于秀才,也可以入仕)。

捐者多官位少,实缺还要送钱给主管部门或地方。

捐出的钱在得官后肯定得成倍捞回来,贪污乃成必然。

赎罪银。

交银可以减免罪行。

不仅贪官如此,清官为防责任事故(如黄河决口),也不免收下属馈送,这样下属贪污也就不好查了。

这在《儿女英雄传》中有生动的描写。

报效或称捐输。

捐一些特殊项目,如军费、河工、庆典、兴建、巡幸等。

示意地方督抚和巨商捐纳,实际是摊派。

其数字巨大,如“十全武功”中捐款达3000万两,有两个盐商就捐了1150万两。

当然他们不会做亏本生意,两淮盐商与官吏勾结,以筹备乾隆南巡为名,每个盐引(专卖凭证)加价3两,从中贪污了800多万两。

游乐。

康乾时代均大建宫室。

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均始于康熙,成于乾隆。

两帝均六次南巡。

康熙号称节省,然曹雪芹祖父因4次接驾,亏损30万两。

乾隆更为奢华,舳舻相接,纤夫达数千人。

沿路
州县搭彩棚戏台迎接,甚至为了临幸,挖湖造山建园,所费更不下千万。

以上种种,必然引起大量贪污腐化。

著名的如康熙时的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等,乾隆时的李侍尧、和�等。

明珠是“货贿山积”,乾学是“五方供赋归东海(乾学别号)”,高士奇是“万国金珠献澹人(士奇字)”,李侍尧仅一任总督即贪3100万两,和�家产达8亿两,相当国家10多年岁收。

到乾隆后期“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亏空甚多”,“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两帝确也大力治贪,但愈禁愈烈,有制度原因,也有感情原因。

许多费用要靠捐款,捐者必贪。

如史家说到和�的作用:“乾隆以军旅之费,土木游览,以其不出自正供之费,岁无虑亿万,悉索之和�,和�索之督抚,督抚索之州县。

”州县当然索之百姓了。

与贪污孪生的是渎职及不作为。

被称为康熙三大名臣之一的张伯行,其名言是:“勤上本,懒结案,准谎词,冤到底。

”乾隆时三法司积案万件不处理。

官吏只要钱,不办事,结果可想而知。

种种弊端,最后负担都落在老百姓身上,而且层层加码。

所谓“州县有千金之通融,胥吏得乘而牟万金之利。

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乘而牟十万之利”,百姓有冤难诉,兼以土地兼并,人民流离失所,北京城乞丐多达10万人。

于是强者起而为盗,官员为了政绩,不敢报剿,最后酿成民变。

如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涉及多省,一直到嘉庆七年才平息。

国力大耗,军费过亿。

至此必须解答人们熟知的康乾盛世几大标志,即永不加赋、蠲免钱粮、人口增加、国库充盈。

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即使不全是作伪,至少水分不少。

永不加赋?康熙50年诏全国永不加赋,一直传为德政。

事实上正赋之外,当时还有耗羡(即附加税),其数目从20%�30%到50%�80%。

雍正时耗羡归公变成正税,虽一时减少了民负,但正如黄宗羲定律,每次并税之后,一定会有新的附加。

果然乾隆后产生了“平余”、“重戥”、“浮收”、“淋尖”、“踢脚”、“洒散”等名目繁多的税种,税负不是少了,
而是加了多少倍。

蠲免钱粮?乾隆十年起各省轮流免除钱粮,以后又普免3次,称为德政。

但老百姓并未得到实惠。

乾隆四十五年广西生员吴英条陈:“圣上有万斛之弘恩,贫民不能尽沾其升斗。

”即是说上免下不免,上下演双簧。

乾隆明明知道,却不会去追查地方官,而是以触犯御讳(乾隆名弘历)为由,将吴英凌迟,子侄5人处死。

另一个例子更明显:乾隆五十五年,户部侍郎尹壮图奏各省督抚贪污亏空,乾隆命尹去查,同时用500里加急驿传告诉地方官“设法挪移,弥缝掩饰”。

结果使尹查无实据被革职。

人口增加?康熙时2400万,乾隆初为1.4亿,五十五年达3亿。

八十年中人口增加了10倍多。

不过,康熙时统计的是丁口数。

当时有丁税,所以百姓多瞒报,四五丁只报一丁,十丁仅报二三丁,实际人口已是一亿多。

一般来说,人口增长主要是农民。

因政府奖励移民垦荒(前6年免税,官吏升迁),百姓需要增丁,雍正又摊丁入亩,从而使人口增加。

国库充盈?康熙末年库存800万两,雍正时达6000万两,乾隆初2400万两,乾隆末达7000万两。

其原因一是田亩增加,工商税也大增(如盐、矿税收)。

二是捐纳多。

三是上下交征利,如朝廷贷款给盐商做生意,坐收本息。

四是物价上涨,由康至乾普遍上涨了3至5倍。

当时财富集中,一般大商人都有百至千万,所以政府有几千万并不是什么惊人的数字。

最后,引用顾准的一则笔记,大约可概括盛世的特征:“中国历史上的武功和文化,都离不开对农民剥削的加深。

每一朝代的极盛时代,同时就是剥削程度上升的时代,是商工发展的时代(以军需和奢侈为动力),也是农业总产量提高的时代,可是同时也是农民生活下降的时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