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和小林》精读课程(三)—中小学生新课标经典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林和小林》文学手法
1《大林和小林》中的视角
视角这个短语指的是在书中讲述故事的人,也称为叙述者。
在小说创作中,人称视角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很少见)。
最常见的视角就是第三人称,这也是读者最容易接受的视角。
第三人称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作者可以随意交待故事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人称就是以“我”的口吻讲故事,故事的内容范围受限于“我”的感知范围内。
第一人称的优势在于代入感强烈,弱点在于叙事自由度低,而它的优缺点正好跟第三人称互补。
在《大林和小林》中,叙述者使用了第三人称视角。
这意味着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
你可以通过寻找人称代词她、他、它、他们和角色的名字来识别第三人称视角。
不同视角的优缺点
第一人称,这个视角便于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便于讲述人物历程,可以迅速营造出代入感,读起来更为亲切。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也称为全能视角,能比较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一部作品要采用哪种视角来写,很大程度上只是作者的个人喜好,然而,每种视角有其优缺点。
比如第一人称视角往往容易让作者倾入大量的感情,写起来也更为简便,不用切换视角,但只能写“我”看到的,感受到的,局限比较大,不利于大剧情的铺陈。
也很难制造出故事的“高潮”和“冲突”。
而全知视角可以向读者灌输大量的背景信息,但一定要加以节制,适可而止。
充满“儿童性”的叙述视角
尽管这是一部揭露剥削阶级下的黑暗社会的故事小说,但里面的情节以及词语并没有生涩难懂,处处彰显着一种儿童的趣味在其中。
在《大林和小林》一书中,有许多语句体现着鲜明的儿童性,如大林的“我也懒得哭”,一个“懒”生动刻画了大林霸道以及懒惰的性格;还有“想得太妙了!月亮不再是夜晚照明的月亮,倒像极了水果刀,那样的怪兽要长多么高”。
叭哈说:“我也一定要把你养胖!”为什么呢?叭哈一定会说:“我是世界第一大胖子!”除此之外,《大林和小林》中也体现了“儿童性”的逻辑思维,如小林面对四四格的压迫,他说:“泥土是我们掘的,汗是我们流的,桶子是我们搅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卖金刚钻了。
”他这样的逻辑思维显然是站在儿童角度中的自我认可是非观来描写的。
此外还有文末,当国王他们要求小林他们开火车的时候,作者只是写小林这些劳动人民不肯,如果站在成人的角度,完全可以写成一部鲜血淋漓的革命史。
但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写怪物推火车,这里也充分反映了儿童思维的世界观。
课程总结
《大林和小林》结尾最后一句“那位铁路工人大叔对那位童话作家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再次点明作者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听取并转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林和小林》中涉及的人物形象众多,主角线索就有大林和小林两个人,采用全知视角,有利于故事情节的推动,展现更多故事细节与信息。
但是童话的创作视角,本应该以纯真的儿童眼光,表达儿童的天真、愉悦的心灵世界。
但张天翼的童话创作继承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传统,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不是逼近童心感悟世界,而是冷静理智地对儿童世界进行旁观,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传达着自己成人化的情感倾向。
2《大林和小林》中刻画/塑造:技巧,释义与案例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生动的语言,塑造的生动人物形象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塑造人物形象的。
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大林和小林》中充满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幻想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要求,不断地以奇幻的色彩变化,引人入胜。
故事里有名叫皮皮的狗绅士,有“总以为自己很漂亮”的鳄鱼小姐,有满脸绿胡子、喜欢啰嗦、对工人残忍苛刻至极的工厂主四四格,有被四四格变形成鸡蛋、且常常把自己鼻子搞丢的可爱乔乔。
比如,小林力大无穷,早上扔出去一个铁球,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铁球才从天上掉下来。
还有四四格死了,但却出现了第二个一模一样的四四格,接着又是第三个……如此的夸张变形,正迎合了我们儿时天马行空的想象,童话里的人物往往拥有平常人所不具备的超人能量。
对话描写让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对话有利于设置悬念和发展人物性格。
《大林和小林》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大量的对话,通过对话,也让我们感知了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
例如:
大林看看口袋,叹了一口气:
“我将来一定要当个有钱人。
有钱人吃得好,穿得好,又不用做事情。
”
小林反对道:
“嗯,爸爸说的:‘一个人总得干活。
’”
“因为爸爸是穷人呀。
财主老爷就不用干活。
爸爸说的:‘你看有田有地的可多好!’”
“妈妈和爸爸都是穷人,妈妈和爸爸都是好人。
可不象财主老爷。
”
“可是,有钱人才快活呢,”大林大声说。
“穷人一点也不快活,穷人要做工,要……”
想呀想的,大林就把眼睛闭起来。
大林躺到了地上,就睡着了。
大林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和小林都做了富翁。
他和小林拿许多许多珠宝给了怪物,怪物就乖乖地走开了。
怪物
还对着他和小林鞠躬哩。
他又梦见他和小林住在一间很好很好的屋子里,吃得好,穿得好,又不用做活。
大林快活极了。
“做了富翁可真好呀!”
从这段对话中,兄弟两个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印象深刻。
张天翼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作品中的叙述、描述性的语言少,而人物的对话语言多,甚至故事的情节和结构也由对话来推进,这样有利于表现出人物形象的传神、性格化。
课程总结
《大林和小林》正是通过幻想、夸张、变形的手法,以及大量的对话为我们塑造了形态各异,富有特征的人物形象,增强了童话的趣味和乐趣。
3《大林和小林》中的叙事方式
对照性的叙事框架
张天翼在《大林和小林》中采用了对照式即对比的创作手法,倾注了对社会底层儿童生存现实的深切关注。
在描写正面事物的同时描写反面事物,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行为、命运等置于强烈的对比之中,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恶”与“善”的斗争的讲述,通过对“有钱人”与“穷人”不同“命运”的对比,毫不犹豫地摧毁、否定、讥刺、批判着前者。
一个很长的童话要让儿童读者看得头绪分明,自然很不容易;一个很严肃的贫富对立、阶级对抗的题旨要让小读者看得爱不释手,当然更是难。
但是,张天翼却能化难为易,寓教于乐,并由此启人心智,引人入胜。
作品中嘲讽了国王、王子、公主之流的昏庸无能,暴露了吃人的剥削者四四格、叭哈的穷凶极恶,而且通过大林的经历,着意写了做“富翁”的“好处”(可耻和无聊)。
而小林与小姑娘乔乔则热爱劳动,不怕艰苦,敢于反抗,并与劳苦大众同心协力,团结起来同四四格及其狐群狗党作斗争,最后获得斗争的胜利。
整部童话暗示了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
这种暗示,是通过童话里幻想与现实相对照的方式来实现的。
民间故事的格调
张天翼的童话,很容易想到他作品中的民间传统因素,《大林和小林》中,“两兄弟”(或“两姐妹”)的人物设置方式更是典型的民间故事模式,两林兄弟,一个勤劳勇敢,另一个懒惰贪婪,这是民间故事的二元对立构成方式,作者安排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外表特征的两个人,突出地形成鲜明的对照,结局是善的一面获得胜利,使事件得到完满的结局,也自然而然地更适合民众的朴素的口味。
从总体上,“两林”也很接近民间故事中复合形式中的现实故事,如实描写人的原始的心性,按对立原理,讲善恶对立,选取社会主题,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幻想,并加上荒诞、虚构等成分。
课程总结
作为一个童话故事,张天翼运用对照性叙事框架和传统的民间故事的角度,把成人阶级的矛盾以“儿童性”的角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童话作品突破了时代背景的牢笼,与国外
童话可做类比性研究。
4《大林和小林》中的语言
张天翼创作童话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他认为给孩子写东西应当努力达到两个标准,即对“孩子有益处”与“孩子们爱看,看得进,能够领会”。
而第二个标准恰恰是针对语言而说的,“爱看”,当然是指有趣,“看得进,能够领会”则指语言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形象直观
词语运用上,张天翼的童话,各类词中名词使用最为突出,其中普通名词的使用频率较大,尤其是表示房屋、家具、动植物、人体、饮食、人物亲属等具体名词的使用频率最高。
如《大林和小林》第一章中共用了一百多个名词,在这些名词当中,使用频率较多的分别是: 表示人物的名词,如:农人、妻子、儿子、财主等;表示自然景物的名词,如:太阳、月亮、星星、山等;表示人体的名词,如:皮、牙齿、脸等;以及表示动植物的名词,如:松树、树林、兽、乌鸦等,这些具有实在意义的名词比例大,容易引起儿童对具体事物的联想。
形象化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
在《大林和小林》中,唧唧做了叭哈的儿子后,侍侯唧唧吃饭的竟有二百个听差,饭来张口竟到了有人把菜送到嘴里,连嚼都用不着费劲,有人帮助将上颚下巴一合一合,菜就被嚼烂了,咽也不用费劲,有人帮助捅下去。
虽然这与现实不符,但却符合儿童的感知、随意联想。
象声词和复叠的广泛使用
复叠词均从不同程度上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并且形式整齐、节奏和谐。
在《大林和小林》中,句子、篇章的复叠则更加突出,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小林被卖给四四格后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星期五。
起来拿早饭。
后来剃胡子。
后来做工。
后来挨打。
后来我哭了。
后来睡。
星期六。
起来拿早饭。
后来剃胡子。
后来做工。
后来挨打。
后来我哭了。
后来睡。
星期日。
起来拿早饭。
后来剃胡子。
后来做工。
后来挨打。
后来我哭了。
后来睡。
星期一。
起来拿早饭。
后来剃胡子。
后来做工。
后来挨打。
后来我哭了。
后来睡。
星期二。
起来拿早饭。
后来剃胡子。
后来做工。
后来挨打。
后来我哭了。
后来睡。
在这里,小林的悲惨生活由于语句、篇章的不断重复而产生了一种幼儿般的稚拙的口语形式风格,构成的是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艺术景致,增加了童趣。
运用口语
口语因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张天翼的每一篇童话都能够熟练、自然地运用儿童的口语化的语言。
作者在口语语体中还较多地运用了方言土语、俚俗语和粗鄙词语,使作品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
如“问你们要一点儿吃的东西,你们都不给。
就那么稀罕!”非常生动形象。
课程总结
张天翼曾说:“语言怎样才算美?我认为经济、恰如其分、不可更易就是美;朴素就是美。
花哨、堆砌并不等于美。
”张天翼形成了他独特的“张氏语言”
5《大林和小林》中的氛围营造
幻想氛围
作为优秀的有代表性的童话,张天翼的作品充满着“《西游记》般奇妙的幻想”,作者将“儿童的感觉加以夸张并导入童话因素”,把官僚、奸商、资本家描写成为狐狸、狗、妖怪等等幻想世界中的人物。
并且,作者运用“新奇的想象、跳跃的笔触”编织出孩子们喜欢的情节紧张发展的故事。
这样“一个接一个千奇百怪的幻想”,加上和“现实的悲喜剧及阶级斗争”,两种因素的融合产生出了奇妙的效应,一个神奇的反映了现实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想象世界的奇妙氛围由此产生。
看似怪诞、滑稽无逻辑的快速连接的想象其实更符合孩子的认知习惯,乍一看这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那种天马行空式的幻想很相似,但它更为现实,也更中国化。
比如养尊处优的大林,在叭哈家被养得肥头大耳,在学校参加运动会,和乌龟蜗牛进行五米赛跑,可比赛结果却是,乌龟第一,蜗牛第二,他第三。
短短五米的赛程,他们跑了“五小时又三十分,破全世界记录”,可他的养父叭哈却说:“你跑第三,真不错!”此时观战的蔷薇公主因为他的“好”成绩兴奋得昏了过去,并在心中暗暗地爱上了他!这种夸张幻想的氛围深深吸引了读者。
作者以孩子的感觉为媒介切入现实,展开想象,并设置出跳跃的情节、悬念迭出的故事。
通篇统一的明快、紧张、热闹、新奇的气氛,就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感觉世界,也为张天翼的童话作品笼罩上了一层浓浓的幻想氛围。
课程总结
张天翼非常注重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经过深入思考,注入幻想的因素,又从中折射出生活的真实色彩。
童话中的幻想是离奇莫测的,令人惊奇不已,但决不是虚无缥缈的胡思乱想。
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必须和谐、自然,它是从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幻想,从幻想里折射出斑斓的人生,给少年儿童以深刻的教益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