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土壤耕作
火麻仁栽培技术
火麻仁栽培技术火麻仁是一种药用植物,其种子富含营养,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火麻仁的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火麻仁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一、选种火麻仁的选种是栽培成功的基础,应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栽培。
种子选择上要注意种子的大小均匀、颜色鲜亮,有一定的发芽率和抗逆性。
同时也要注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土壤准备火麻仁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好的土壤可提高产量和品质。
火麻仁适合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在土壤准备上,要先进行耕作和翻耕,同时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三、播种火麻仁的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这样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播种前,应先进行种子处理,可以通过浸种浸泡在40℃的水中,浸泡时间可以根据种子质量调整,一般为6-8小时。
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整齐的沟槽中,覆盖适量的土壤即可。
四、施肥火麻仁的施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可以选择腐熟的马粪或鸡粪进行施肥。
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施肥量,适量施肥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但过量施肥则可能导致植株生长过旺,不利于种子的形成和发育。
五、灌溉火麻仁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特别是种子发芽和生长初期更需要注意适时适量的灌溉。
灌溉时要注意不要过量,避免水分积聚导致根系缺氧和病害的发生。
另外,在干旱季节要加强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六、病虫害防治火麻仁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常见的病虫害的侵袭,如火麻仁霜霉病、红蜘蛛等。
对于火麻仁霜霉病的防治,可以使用草铵盐进行喷洒,每隔7-10天重复一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
对于红蜘蛛等害虫,可以使用农药进行喷洒,选择适当剂量和时间,防治效果更佳。
七、收获和贮藏火麻仁的收获时间一般在播种后100-120天左右,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稍有差异。
火麻仁的收获可以采用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机械收割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药用植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药用植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道地药材:指大家公认的、生长于某特定地区的、质量优良和疗效好的正品药材。
GAP的概念: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此过程的简称。
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行业管理法规。
标准操作规程(SOP):各生产基地应根据各自的生产品种、环境特点、技术状态、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达到GAP要求的方法和措施,这就是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中药区划的概念:研究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域系统,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规律,从自然、经济和技术角度,进行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区域特征、历史成因、时空变化、区域变异,以及与中药数量、质量等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按区域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生产区域。
第一章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生长:是植物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
生长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发育:是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
经过一系列的质变以后,产生与其相似个体的现象。
发育的结果,产生新的器官—花、种子、果实。
定根:是由种子的胚根直接发育来的。
不定根:是由茎、叶或其他部位生长出来的,其产生没有一定的位置。
直根系:主根发达,垂直向下生长,侧根小而少。
如:桔梗,党参等。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侧根发达,根系簇生。
如:龙胆,麦冬等。
根的变态:药用植物的根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其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了许多异常的变化,形成了变态根。
中药材种植对土壤的要求
中药材种植对土壤的要求土壤的选择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土壤质地、营养、水分、酸碱度、土壤空气及土壤微生物等均影响土壤肥力及中药材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土壤污染程度也是中药材品质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
另外,种植中药材选择土壤地块重点关注四个指标。
指标1:土壤质地沙土:沙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好,但保水能力差,土壤温度变化剧烈,对热的缓冲能力差,所以易干旱。
如河滩、季节性河床等。
此类土壤适宜种植耐旱的药用植物,如甘草、防风等。
黏土:土壤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但供给养分慢,土壤耕性差,耕作阻力大,不利于根系生长。
药用植物一般生长周期较长,不能每年进行耕翻,同一般农作物相比,对多数中药材更不适宜。
品种也只能选择以植株、花朵、叶子、果实入药的品种。
如紫苏、蒲公英、枸杞等。
壤土(两合土):土壤各种颗粒的粗细比列适度,沙粒、黏粒适宜,兼有沙土和黏土的优点,是多数中药材栽培最理想的土壤类型。
特别是以根、根茎、鳞茎做药的植物最为合适。
适于沙土种植的中药材在此类土壤中也能更好的生长。
指标2: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对植物生长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所含营养成分较为全面,含有较多的大量元素和丰富的微量元素,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
二是腐殖质是良好的胶结剂,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三是腐殖质可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四是腐殖质为黑色,容易吸收光能,提高土温。
五是有机质可以使土壤保持较好的水、肥、气、热条件,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
指标3:土壤PH值酸碱度(PH值)小于6.5的为酸性土壤,在6.5---7.5的为中性土壤,大于7.5的为碱性土壤。
不同的酸碱度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从而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对中药材种植来讲,酸碱度中性土壤最好。
PH值调节改良大多数植物在ph值大于9.0或小于2.5的情况下都难以生长。
对于北方碱性土壤,通常每亩可用15-25公斤石膏(硫酸钙)作为基肥施入改良。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发展多学科融合研究
引入新技术与方法
未来研究应注重多学科的融合,综合 运用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壤耕作之间的内在机制 。
未来研究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方法,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 研究效率和精度,为药用植物种植制 度和土壤耕作提供更为科学和可靠的 依据。
03
药用植物种植与土壤保 护
药用植物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土壤养分流失
药用植物种植过程中,过 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可能导 致土壤养分流失,降低土 壤肥力。
土壤结构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 密度可能破坏土壤结构, 影响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 力。
土壤污染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等 问题可能对土壤环境和植 物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旨在保障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和可持续利用,对于中药产业的 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需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药用植物的安全、有效和 质量可控。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的历史演变
古代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古代药用植物种植以野生采集为主,随着人们对药用植物 的认知加深,逐渐开始驯化栽培,但管理较为粗放。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 土壤耕
目录
•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 土壤耕作与药用植物生长 • 药用植物种植与土壤保护 •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实践 •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研究展望
01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概述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是指为满足药用需求而建立的植物种植管理体系,包括种植种类、 种植技术、采收加工等方面的规定。
土壤保护措施在药用植物种植中的应用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替代传统化学农业,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
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
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证药材生产,获得高产优质要的技术措施。
由于各种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人们对药用部位需求不同,其栽培管理工作有很大差别,要努力做到及时而充分满足各种药用植物不同生育阶段中对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养分的要求,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自然灾害,以确保优质高产。
(一)灌溉1.灌溉原则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2.灌溉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3.灌溉方法分沟灌、畦灌、喷灌、滴灌、渗灌、浇灌等。
(1)沟灌法即在垄间行间开沟灌水,灌水沟的距离、宽度应根据植物的行距和土壤质地确定。
沟灌适用于条播行距宽的药用植物,如颠茄、紫苏、白芷等。
沟灌的优点是侧向浸润土壤,土壤结构破坏小,表层疏松不板结,水的利用率高。
(2)畦灌法本法是将灌溉水引入畦沟内,使水流逐渐渗入土中。
畦灌法适用于密植及采用平畦栽种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北沙参等。
缺点是灌水欠匀,灌后蒸发量大,容易破坏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空气不流通,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因此,灌后要结合中耕松土。
(3)喷灌、滴灌法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灌溉方式,优点较多,如喷灌,雾点小,均匀,土表不易板结,节水和节约劳力。
滴灌,是使灌溉水缓缓滴出,浸润作物的根系土壤,能适应复杂地形,尤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4)浇灌法用喷壶或皮管浇水,仅适用栽培小面积药材使用,但阳畦育苗时使用广泛。
(二)排水排水是以人工的方法排除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和地面积水,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加强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促进植物残体矿物化,避免涝害。
1.明沟排水即在田间地面挖沟排水。
此法简单易行,但占耕地较多,肥料易流失,沟边杂草丛生,容易发生病虫害,影响机械化操作。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和土壤耕作
• 根据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种植旳植物季数, 把一年种植两季植物称为一年两熟,如莲 子—泽泻(“—”表达年内复种);一年种
植三季植物称为一年三熟,如绿肥(小麦 或油菜)—早稻—泽泻;两年内种植三季 植物,称为两年三熟,如莲子—川芎→夏 甘薯(中稻)(符号"→"表达年间植物接茬 播种)
• 耕地复种程度旳高下,一般用复种指数来 表达,即整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旳百 分比。公式为:
•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久内,分行 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植物旳种植方式。例如 在玉米、高粱地里,可于其株、行垄上间作穿心 莲、菘蓝、补骨脂、半夏等。与单作不同,间作 是不同种植植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 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间作时,不 论间作旳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间作 旳植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但植物共 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植物旳共处期超出其全 生育期旳二分之一。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旳种植 方式。
• 2 水分条件在热量条件能满足复种旳地域能否实 施复种,就要看水分条件了。即热量是复种旳可 能性首要条件,水分是复种可行性中旳关键条件。 例如热带非洲热量充分,能够一年三熟、四熟, 但是某些地域因为干旱,在没有浇灌条件下,复 种旳发展受到很大旳限制,所以只能一年一熟。 降水量、降水分配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 量、农田基本建设等都影响着复种。从降水量看, 我国一般年降水量达600 mm旳地域,虽然热量能 满足一年两熟旳要求,但水分则成为限制因子。
• 耕地复种指数=(整年种植植物总收获面积÷ 耕地面积)×100%
• 表达措施,它以年为单位表达种植旳季数。 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 熟、五年四熟等都称为熟制。其中,对年 播种面积不小于耕地面积旳熟制,如前三 种,又统称为多熟制。
黄芩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
黄芩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摘要:黄芩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文介绍黄芩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土壤条件、温度要求、水分管理、肥料施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养殖黄芩并获得良好的产量和品质。
正文: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作者calensis)属于薄荷科,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也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之一。
黄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抗菌等方面。
对于想要养殖黄芩的人来说,掌握正确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下面将为您介绍黄芩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土壤条件黄芩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最适宜的土壤是疏松、酸性至中性的壤土或砂质土壤。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避免低洼潮湿的地方,以免造成水渍,影响植物生长。
二、温度要求黄芩的生长温度适宜为15℃-28℃,最适宜为20℃-25℃。
夏季高温会导致黄芩休眠或凋谢,同时也容易引发病虫害。
因此,在夏季高温时,可以通过遮阴措施来降低温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水分管理黄芩对水分要求较高,但过湿的环境容易造成根腐、霉菌病等问题。
在种植期间,应保持适宜的湿度,并注意节制浇水。
一般情况下,黄芩在生长期和开花期需保持相对湿润的土壤条件,而在冬季休眠期则适度减少水量。
四、肥料施用黄芩需要适量的有机肥料供应。
在种植前可将有机肥料或腐熟的农家肥均匀撒在土壤上,进行耕作,以保证土壤富含养分。
生长期间,每隔2-3周可施一次复合肥,提供养分补给。
注意施肥时量要适中,过量施肥可能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根系烂死等问题。
五、病虫害防治黄芩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黄芩褐斑病、霜霉病、斑点病、黄龙病、蚜虫、螨虫等。
为了保持良好的植株生长和产量,我们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定期进行植株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采用适宜的农药进行喷洒。
此外,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适宜的水分管理也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黄芩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就是以上所述。
地苦胆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地苦胆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地苦胆是一种药用植物,具有降糖、降脂、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地苦胆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方法:
种植技术:
1.地点选择:选择海拔在1000m左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土层深厚、
疏松、肥沃、渗透性好的土地。
2.选种和繁殖:优选交配系和优良品种苗种。
3.土壤处理:在春季进行耕作,翻松一次。
在10月下旬摘花后,落
叶时再进行一次耕作,使根部能透气透水,吸收养分。
4.播种:在春季播种,种植密度为每亩15万株左右,行距50厘米,
株距15厘米。
播种前,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栽培管理:
1.浇水:地苦胆爱湿怕干,需保持土壤湿润。
如遇旱情应加强浇水。
2.施肥:适度施肥,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以有机肥为主。
3.松土:在花开之前进行轻度松土,使根部通气透水。
4.除草防虫:定期除草,及时清除杂草。
如遇害虫,应采取防治措施。
5.剪枝:在开花前进行适当的修剪,使植株长势平稳,匀称。
6.收割和贮藏:地苦胆经过1年以上种植后即可收获。
在割掉植株的
地方堆上一些牛粪,将地苦胆小根段挖起晾晒,将晾干后的地苦胆小根段
装袋贮存。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选择性种植:药用植物栽培一般需要根据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和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和土壤条件,并选用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
2. 精细管理: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细管理,包括对植物的水分、温度、光照、肥料、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控制和调节,以确保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符合药用品质要求。
3. 有机耕作:药用植物栽培多采用有机耕作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证植物的纯度和质量,符合药品安全标准与要求。
4. 采收时机:药用植物的采收时机十分重要,通常会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药用部位和药物成分的积累情况,选择最佳的采收时间,以保证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5. 加工与贮藏:药用植物在采收后需要进行加工和贮藏,包括干燥、提取、浸泡等处理方式,以保持药用植物的药效和稳定性,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需要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环境要求、栽培管理措施、采收时机以及加工贮存方法,以确保植物的药用品质和安全性。
药用植物栽培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栽培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
2. 综合防治: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合理应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以及其他有效的防治技术,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达到保护作物,人畜健康,增加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 怀药:其组成成分为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中药因产在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最为珍贵,故被称为怀药。
源自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
4. 本经:即《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
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堕胎,海藻治瘿瘤。
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 年。
5. GAP: 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良好农业规范”。
从广义上讲,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作为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
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
该标准主要涉及大田作物种植、水果和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牛羊养殖、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畜禽公路运输等农业产业等。
6. 土地准备:7.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 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药用植物栽培制度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达到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而土壤耕作是指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提供营养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密切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二者的关系以及常见的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方法。
一、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的关系1.土壤质量:土壤的肥力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对于药用植物而言,土壤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其药用成分含量和品质。
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才能够满足药用植物对养分的需求。
2.环境适应性:药用植物在栽培过程中需要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pH值、温度、湿度等。
通过调整土壤的酸碱性、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等措施,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病虫害防控:药用植物作为特殊的农作物,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
通过合理的栽培制度和土壤耕作措施,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常见的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方法1.土壤改良:基于土壤肥力的要求,采用有机肥或化学肥料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水平。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改善土壤的结构和保水保肥性能。
2.水分管理:药用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尤其在生长期需要适量的灌溉。
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灌溉制度,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特点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密植与间作: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所需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密植和间作。
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间作可以利用药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土壤肥力和优化植物生长环境。
4.病虫害防控: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如植物间轮作、损伤预防和农药的选择和使用等,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5.定期修剪: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的需要经常修剪,有的则需要定期修剪。
通过修剪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改善植株外观,提高药材的品质。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自然疗法的追求,药用植物的种植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保证药用植物的品质和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的相关知识。
一、药用植物种植制度药用植物种植制度是指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营养需求和药效特点,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栽培措施,以确保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稳定。
1. 选择适宜的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同时阳光、湿度等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选择种植基地时,要根据具体的植物要求,选择土质肥沃的地块,并考虑阳光照射情况和水源等因素。
2. 合理的种植方式根据不同的药用植物特点,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例如,一些草本药用植物适合通过直播方式进行种植,而某些乔木类药用植物则可以通过扦插或嫁接的方式繁殖。
3. 精细管理和科学调控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适时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此外,科学调控植物生长旺盛期和抗逆能力也是种植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土壤耕作技术土壤是药用植物的生长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有助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耕作技术。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土壤耕作的关键环节,根据植物的需求和土壤肥力,进行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等的合理配置和施用。
同时,不同药用植物对肥料的需求也不同,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施肥方案。
2. 土壤保水保墒土壤保水保墒是指保持土壤水分和湿度的一系列操作,如覆盖保水、添加有机物改良土壤结构、合理灌溉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干旱程度,有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
3. 合理的翻耕与松土土壤翻耕和松土有助于改善土壤通透性和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翻耕和松土有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操作。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与土壤耕作
11
五、 轮作与连作
☺(一) 概念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植 物的栽培方式。 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 方式。 复种连作。 ☺(二) 轮作倒茬的作用 1、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 2、协调、改善和合理地利用茬口 3、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植物产量
12
☺
(三) 连作
耕地的深度要根据药用植物种类、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而定. 耕地最好在前作收获后,土壤宜耕期立即进行。 深耕后效的长短,因土壤特性、施用有机肥数量、气候条件 以及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等情况而异。
20
(二) 表土耕作措施和作用
☺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0~10 cm以内的耕层土壤状况的措施。
☺主要包括: ☺耙地:疏松表土,透气保墒,平整地面,混拌肥料,耙碎根茬,清除杂草
9
(二) 间作、混作、套作的技术原理
☺间作、混作、套作是在人为调节下,充分利用不 同植物间某些互利关系,减少竞争,组成合理的复 合群体结构,使复合群体既有较大的叶面积,延长 光能利用时间或提高群体的光合效率又有良好的通 风透光条件和多种抗逆性,以便更好地适应不良的 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保证稳产增收。 技术原理: ☺1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品种搭配 ☺2 建立合理的密度和田间结构 ☺3 采用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13
(四) 茬口顺序与安排 在安排药用植物茬口应注意的问题有:
叶类、全草类药用植物,如菘蓝、毛花洋地黄、等,要求土壤肥 ☺ 茬口: 植物在轮作中给予后植物以种种影响的 沃,需 N肥较多,应选豆科或蔬菜作前作。 用小粒种子进行繁殖的药用植物,如桔梗、柴胡等,播种覆土浅, 前茬植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易受草荒危害,应选豆茬或收获期较早的中耕植物作前茬。 属于某些病害的寄主范围或是某些害虫的同类取食植物,安排轮作 ☺ 茬口特性:栽培某一植物后的土壤的生产性能, 时,必须错开此类茬口。如地黄与大豆、花生有相同的胞囊线虫, 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植、物本身的生 枸杞与马铃薯有相同的疫病,红花、菊花、水飞蓟、牛蒡等易受蚜 虫危害。 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长年限长,轮作周期长的可单独安排它的轮作顺序:如人参需轮 作20年左右、黄连需轮作7~10年、大黄需轮作5年以上。 ☺
药用植物土壤耕作
药用植物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农业技术措施。
它对改善土壤环境,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起着主要作用。
因此,为了使药用植物持续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掌握耕作的基本原理和各项耕作措施,因地制宜地制定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制度。
一、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一)土壤耕作与土壤、气候、植物的关系土壤耕作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库之一。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每一个肥力因素和它们的综合体都是土壤与无机环境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的结果。
土壤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
植物和动物也为土壤提供物质资源。
如植物残体及根茬还田和动物提供的厩肥等,通过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被分解成腐殖质或矿质养分;植物根系在土壤内的穿插和蚯蚓的松土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土体构造包括表土状况、土层结构和厚度以及蓄水、供水和保肥、供肥的性能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例如雨、雪和太阳曝晒,出现干湿现象、冻融交替,使土壤膨松熟化,对植物根系生长有利。
大风、暴雨的袭击导致土壤的板实,甚至造成风蚀和水蚀,又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也经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并直接影响到土壤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生态系统,不受人类的干涉,是闭合式的生态系统。
"气候-植物-土壤"之间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比较缓慢和稳定。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多的农产品,所采取各种农事操作,对土壤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应采取耕作、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土壤生态系统,促进药用植物生长。
土壤耕作就是用机械方法,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调节土壤固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建立良好的耕层构造,以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诸因素。
中药材秋季种植的注意事项
中药材秋季种植的注意事项
中药材秋季种植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田块选择:中药材种植对土壤要求较高,种植田块要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褐土、粉壤质或砂壤土地块为好,黏重土壤不适宜种植。
要精细整地,清理田间和四周杂草、残枝烂叶和农业废弃物。
播种前将土壤深耕25-35厘米。
2.种子、种苗选择:要选择当地的道地中药材种类或大宗中药材的种子种苗,要买良种,购买时一定要找可靠的、信誉好的售种单位,最好到有专门繁种基地的国家科研部门购买。
选择颗粒饱满、无色变、无虫蛀、无霉变的种子。
3.施肥选择:秋季整地施肥时,选择经过完全腐熟的不含重金属的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化肥选择硝酸铵、磷酸二铵、硫酸钾,这样才能够确保出苗,质量有保证。
4.掌握种植技术:大多数中药材的种子(柴胡、黄芩、桔梗、黄芪等)比较小,不能够种植太深,或太浅,选择合理的株距和行距,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起垄和条播。
5.秋冬季管理:在秋冬季节,中药材的管理也十分重要。
这包括清洁田园,如清除残枝杂草;施足冬肥,以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预防暴雪冷冻天气,做好防冻措施;以及注意浇水、追肥技巧等。
以上就是中药材秋季种植的主要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
药用植物栽培制度的分类
根据种植方式的不同,药用植物栽培制度可以分为连作、轮作和间作等类型。连作是指同一种药用植 物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的模式;轮作是指不同种药用植物在不同地块上依次种植的模式;间作是指 两种或多种药用植物同时种植在同一块地块上的模式。
根据施肥方式的不同,药用植物栽培制度可以分为有机肥和化肥等类型。有机肥是化学方法合成的肥料,如氮肥、磷肥 、钾肥等。
草。
土壤耕作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
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耕作可以破碎大土块,增加土壤的透气 性和保水能力,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翻耕可以将深层土壤的有机质和矿物质 翻到表层,提高土壤的肥力。
促进根系发育
土壤耕作可以疏松土壤,使根系更好地伸展, 促进根系的发育。
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
通过土壤耕作改善了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 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
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 、深耕晒土等农业措施,改善 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农药等生物 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具有环 保、高效的优点。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见效快,但需要注意农药残 留和环境污染问题。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 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安全、无
病害种类
药用植物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 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和线虫 病等,每种病害有其特定的症状
和病原。
虫害种类
药用植物虫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虫、 食叶害虫、刺吸害虫和蛀干害虫等, 不同虫害对药用植物的危害方式和 程度也不同。
发生规律
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植被 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掌握 其发生规律有助于预测和防治。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
一 药用植物的种植制度
(二)连作 1.概念: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植物的种植方式。
如:菘蓝→菘蓝→菘蓝;牛膝→牛膝→牛膝 2.不同植物对连作的反应 (1)忌连作的植物:(种1年后需隔2年以上再种)这些作物连作时,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发育异常,减产严 重,甚者绝收。
如:地黄、大黄、黄连、人参、三七、白术、丹参、川芎、当归、薯蓣、黄芪等。 (2)耐短期连作植物:(连作1~2年后需隔1~2年再种)这些作物在连作两三年内受害较轻。
壤,促进土壤熟化;粉碎或消除根茬和杂草残体,掩埋病菌及害虫,减轻病虫危害;改善耕层理化和生 物状况,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比例,为药用植物正常生长发 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土壤基本耕作技术包括耕翻、深松耕和上翻下松三种方法。
一、土壤基本耕作技术
(一)耕翻
1.耕地深度 在药用植物生产上,一般翻耕深度为15~20cm,浅耕10~15cm,较深的达20~25cm。 要根据药用植物种类、土壤特性和气候特点决定。
作用:减少水分、养分消耗,促进养分转化。
一 药用植物的种植制度
水稻田后种植泽泻
小麦过后种植水稻
水稻过后种植油菜
一 药用植物的种植制度
(二)复种的条件 1.热量条件 首要条件。
一般用积温表示。积温:是指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内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积温小于3600℃一年一熟 积温3600℃~5000℃一年可两熟 积温5000℃~6500℃一年可三熟 积温大于6500℃一年可三熟至四熟
枣树与甘蓝(一高一矮)
一 药用植物的种植制度
(三)间作、混作、套作类型 1.粮药、菜药间、混、套作
粮药间作
芝麻套种菘蓝
一 药用植物的种植制度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植物是自然界中的宝库,我们仅知其一二。
在大自然中,草木的生长、繁衍离不开土壤的作用。
药用植物的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话题,对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药用植物种植制度的发展与土壤耕作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药用植物种植制度的发展药用植物的种植制度是指一套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旨在保证植物健康生长,提高药效和产量。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用植物种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首先,科学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和土壤条件非常关键。
不同的药用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适宜在高温多湿的环境生长,有的适宜在干旱少雨的地方生长。
因此,科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将不同的药用植物分区域种植,并针对不同土壤条件分析土壤的养分成分,为后续的土壤耕作技术提供指导。
其次,合理的施肥技术是药用植物种植制度的重要环节。
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种植药用植物时,科学家们根据植物的营养需求,研发出专用的肥料,既满足了植物的养分需要,又不会对土壤造成长期的污染。
肥料的施用方法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而得以完善,采用喷施、追肥和基肥等方式,为药用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了保障。
再次,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是保证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草木生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病菌和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药用植物的健康生长,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通过选择适宜抗虫虫杀菌剂,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和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周期等方法,既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又保证了植物的药效和产量。
二、土壤耕作技术的应用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的质量和养分对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的土壤耕作技术的应用对于药用植物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是保证土壤营养的重要途径。
植物对于各种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进行混配,合理施用,以保证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均衡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植物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农业技术措施。
它对改善土壤环境,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起着主要作用。
因此,为了使药用植物持续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掌握耕作的基本原理和各项耕作措施,因地制宜地制定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耕作制度。
一、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一)土壤耕作与土壤、气候、植物的关系土壤耕作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库之一。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每一个肥力因素和它们的综合体都是土壤与无机环境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的结果。
土壤是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
植物和动物也为土壤提供物质资源。
如植物残体及根茬还田和动物提供的厩肥等,通过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被分解成腐殖质或矿质养分;植物根系在土壤内的穿插和蚯蚓的松土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土体构造包括表土状况、土层结构和厚度以及蓄水、供水和保肥、供肥的性能等,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例如雨、雪和太阳曝晒,出现干湿现象、冻融交替,使土壤膨松熟化,对植物根系生长有利。
大风、暴雨的袭击导致土壤的板实,甚至造成风蚀和水蚀,又不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也经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并直接影响到土壤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生态系统,不受人类的干涉,是闭合式的生态系统。
"气候-植物-土壤"之间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比较缓慢和稳定。
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多的农产品,所采取各种农事操作,对土壤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不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应采取耕作、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土壤生态系统,促进药用植物生长。
土壤耕作就是用机械方法,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调节土壤固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建立良好的耕层构造,以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诸因素。
然而,不恰当的土壤耕作,也会对土壤中诸因素的比例产生影响。
例如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因耕作不当,搅动土壤过多,会跑墒和加重干旱程度。
在斜坡地耕翻不当,还容易引起土壤的水蚀和风蚀。
多雨季节,在土壤过湿的条件下,耕作可压实土壤,或使耕作层形成大土块,降低整地质量,影响作物播种和种子萌芽、出苗以及根系的生长。
因此,必须权衡利弊,选择对土壤破坏最轻的耕作措施和机具,或尽量减少耕作作业次数。
研究和掌握当地、当时气候、作物、土壤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合理地调节土壤内部的生态平衡,促进药用植物的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达到药用植物的稳产、高产和全面持续增产。
这就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要求。
(二)土壤耕作的任务1 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1)药用植物对耕层构造的要求。
耕作层(有称熟土层,简称耕层)是耕地表面到犁底层的土层,通常15~25 cm深。
耕层构造通常表现在耕层土壤中固相、液相、气相的比例关系上。
由于耕层中土壤团聚体与单粒的结合和排列方式不同,构成了大小不同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有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
在毛管持水量的情况下,水分被保持在毛管孔隙内,非毛管孔隙充满着空气。
如果土壤(固相)与毛管孔隙(液相)和非毛管孔隙(气相)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土壤中水分和空气的协调存在,从而使养分和温度状况表现良好。
耕层构造的另一种表现是土壤的松紧度。
这也是土壤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比例关系的反映。
土壤过松,非毛管孔隙占优势,耕层土壤疏松易耕,通透性强,但持水力差,土壤湿度不稳定,养分易淋失,不利于药用植物生长;土壤过于结实,容重加大,毛管孔隙多,通透性不良,透水性差,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有效化,根系伸展受阻,影响药用植物尤其是深根性药用植物的良好生长。
良好的耕层构造中,固、液、气三相比例的指标因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作物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旱地土壤总孔隙度占总容积的52%~56%为宜,其中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之间的比为1:1,或毛管孔隙稍多为好。
在干旱地区,毛管孔隙稍多,可以增强蓄水抗旱能力,但非毛管孔隙小于总孔隙的10%时,则通气不良,对药用植物生长不利。
从土壤容重(紧实度)来说,大多数药用植物以1.1~1.2 g/cm3合适。
例如块茎、根茎类药用植物要求疏松的土壤,以土壤容重1.0~1.2 g/cm3为好。
(2)耕层构造的动态变化。
在农业生产中,耕层构造受到自然、生物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常常变坏或变好。
例如干湿交替、冻融交替,蚯蚓的松土作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形成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都会使耕层变得疏松,通气性好,适宜于作物和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土壤自身的重力作用,人、畜和机械的压力以及降雨和灌溉等因素的影响,常会使土壤紧实,容重加大,孔隙度减少。
大雨后,表土结构破坏,土粒悬浮起来再沉积在表面,失水后干缩结皮,形成硬壳,阻碍幼苗出土,也影响空气交换和水分渗透,甚至引起较大的土壤冲刷,所以,雨后和灌溉后通过松土破除表土板结是很重要的。
人、畜机具和车辆通过,对耕层土壤的压紧作用也是很大的。
总之,耕层构造经常变化,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药用植物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要求,应经常调节耕层构造。
(3)土壤耕作是创造和维持良好耕层构造的基本措施。
团粒结构学说认为,土壤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条件,并提出直径2~3 mm或1~10 mm范围内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最高。
我国南方的耕作土壤结构多属非稳性的土壤团聚体。
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下,不同的药用植物对耕作层中、上、下层次的土壤团聚体大小以及它们所构成耕层构造状况的要求都不相同。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以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
2 适宜播种的表土层在药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同生长时期对耕层表面状态的要求也不相同。
在播种前,土壤耕作的任务是精细整地,为播种和种子的萌发出苗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一般要求播种区范围内地面平整,土壤松散,无大土块,表土层上虚下实,使种子能够播在稳实不再下沉的土层中,种子上面又能够覆盖团粒状态的松土。
这样使毛管的水分不断地流向种子,供给种子萌发出苗之需。
种子萌发需要的氧气和热量则通过疏松的表土层得到充分的供给。
萌芽后的幼苗也容易通过这一疏松的表土层迅速出土。
整平地面可以使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出苗整齐均匀,也便于排灌。
3 翻埋残茬和绿肥,混合土肥播种前在地表常存在前作的残茬、秸秆和绿肥、以及其他肥料,需要通过耕作,将它们翻入土中,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使其分解,并通过耕地、旋耕等土壤耕作,将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调节耕层养分分布。
4 防除杂草和病虫害药用植物收获后,翻耕可以将残茬和杂草以及表土内的害虫、虫卵、病菌孢子翻入下层土内,使之窒息,也可以将躲藏在表土内的地下室虫翻到地表,经曝晒或冰冻而消灭之,同时,将地表的杂草种子翻入土中,将原来在土层中的杂草种子翻在疏松、水分适宜的表土层内,促进杂草种子发芽,再用耙地措施,使杂草根土分离以消灭之。
此外,药用植物生育期间的中耕,也是防除杂草的主要措施。
(三)土壤耕性与耕作质量农田土壤耕作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土壤特性、耕作工具与操作技术三方面。
研究和掌握与土壤耕作有关的土壤特性,确定宜耕期,采取正确的耕作措施,是土壤耕作质量的保证。
1 土壤耕性和宜耕性的概念在耕作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等)的综合反映,称为土壤耕性。
土壤耕性的好坏,影响耕作的难易、宜耕期的长短和耕作质量的好坏。
适宜耕作状态的土壤耕性又称为土壤宜耕性。
处于宜耕状态的土壤,犁耕阻力小,耕作容易,土壤易散碎为较多的团粒结构,耕作质量好。
2 影响耕性的因素(1)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耕性好坏的基本条件。
土粒越小,总的表面积越大,土粒之间的接触面也越大,粘结力也越强,粘着力和可塑性也较大。
湿时耕作易粘农具,产生垡条,工作质量和效能较差;干时耕作土质变硬,阻力大,耕作困难,质量差,效能较低。
砂壤土、砂土疏松易耕,宜耕期较长,但砂土不易团聚容易流失,肥力不高。
壤土有机质多,结构好,土质疏松,耕性最好,肥力也高。
(2)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多,能使黏质土疏松,黏结力、黏着力、可塑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相应的增加了有效腐殖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结构良好的土壤,团粒内部的土粒结合紧密,团粒间的接触点大大减少,土壤的黏结力和黏着力降低,土壤的下塑限提高。
因此,有机质多的土壤,易于耕作,耕作质量好,且宜耕期较长。
(3)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影响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因而影响土壤宜耕性。
土壤最适宜耕作的含水量范围称为宜耕范围或宜耕期。
在影响土壤宜耕性的多种因素中,土壤质地、有机质等因素在同一种土壤里变化不大,而变化最剧烈的因素是土壤水分。
为了提高土壤耕作质量,必须选择最适于耕作的宜耕期,也就是选择最适宜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最适宜耕作的易耕期一般以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40%~60%(即土壤达湿润状态)时为宜。
一般认为,当土壤的表面发白,干湿相间呈斑状,脚踏土块即碎或手捏土团平举松手下落易碎时,均为土壤宜耕的标志。
不同质地的土壤宜耕期的含水量的范围也有差别。
这是由于土壤水分对黏结力、黏着力和可塑性的影响随土壤质地而变化。
黏土宜耕的含水量范围较窄。
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的60%时,就出现很强的可塑性;反之,水分少于田间持水量的40%时,黏结力又明显增加。
砂土无论含水量多或少,黏结力和可塑性都小,所以,砂土宜耕含水量的范围大。
在药用植物栽培上,安排土壤耕作先后顺序时,由于黏土宜耕期短,应首先保证黏土田地有最合适的宜耕期;壤土的宜耕期比黏土长,应排在黏土田地之后;砂土田地宜耕期最长,可作为搭配安排。
二、土壤耕作措施及其作用药用植物种植过程中,需要实施一系列的土壤耕作措施。
不同的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作用不同,其影响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
根据对土壤耕层影响范围及消耗动力,可将耕作措施分为土壤的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型。
土壤的基本耕作是影响全耕作层的耕作措施,对土壤的各种性状有较深远影响;表土耕作一般在基本耕作基础上进行,往往作为土壤基本耕作的辅助性措施,主要影响表土层。
(一)土壤基本耕作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包括耕翻、深松和上翻下松三种方法。
三者都起着影响整个耕层土壤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翻转耕层土壤,改善耕层理化和生物状况,通过翻转耕层土壤,将上下层的土壤交换,通过晒垡等过程,促进土壤熟化。
耕翻可以消除地表残茬、杂草和病虫害,调整养分垂直分布,有利于根的吸收。
疏松耕层,增强土壤通气性,也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使养分得以分解释放。
疏松的耕层也有利于根系伸展。
然而,耕翻也有不足之处:人力物力消耗大;加剧土壤流失,坡地尤为严重;在干旱地区翻耕土壤水分容易流失;过多的生土翻上表层来不及熟化,影响当年作物生长,影响及时播种;在非宜耕期,耕翻会使耕层土壤形成大土块,不利于种子发芽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