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
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
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
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对应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
可见“人”的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
但“民本”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
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
今天,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
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关注民生,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作者:赵颖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赵颖(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3)摘要:“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6) 03- 0115- 03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
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
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
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
“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原本的含义是说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将会被人的地位所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将会被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所取代。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初是针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世纪神权统治所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论文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实现方式和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本质区别和在重视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专权、专利方面存在的一致性。
发展当代中国的民主,应积极培育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清除“官本位”思想。
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现代民主;民主建设一、民本论与现代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它起源于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自西周以后,统治阶级就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
民本论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对它的表述和理解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追求民权,反对专制。
“民”是一个政治意义的名词,在古代是指与君、臣相对的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广大庶民。
民为国本,就是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平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因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民是战争胜负、事业成功、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苟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既然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因此,治国就要为民。
于是,爱民、重民,安民、救民,富民、利民和教民,成为统治者治国为民的主要内容。
民权,即是指民众的政治主权和行政参与权。
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的政权模式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最高主权和一切政治事物的仲裁权。
民权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中只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但是,这种肯定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现实的政治。
民本思想深入到统治者的心中,使其认识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将天下奉一人”之理。
现代民主,主要是指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精神指导下的西方民主,是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政治思想。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最终在我国得以确立。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理论研讨会上有这样一段精辟表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同时明确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党的宗旨上进行阐述的,说明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这是一篇xx 主义的光辉文献,为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从“民本”到“人本”,无数仁人志士出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及追求理想道德社会的目的,竭尽毕生精力,主xx民安民的施政之道,为民请命。
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无疑是进步思想,也是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萌芽。
随着近代民主政治的出现,民本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
民本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据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庶民是国家主体,民贵而君轻;第二,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盛衰兴亡;第三,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
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即已提出,在《尚书》中记载也相当丰富,它是对神权思想的挑战和对君权的一种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极力宣扬民本思想的当推“儒家”。
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为后世政治家的座右铭。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他认为,民本不仅仅是为了人民,也关系到自身的安危和存亡。
秦末和隋末无数次农民大起义使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许多有识之士对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幕僚亲眼看到了农民大起义的强大威慑力量;魏徵以“舟”比作“君”,以“水”比作“庶人”(百姓),用“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警告最高。
据此,唐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民安民政策,迅速消除了战乱,稳定了政局,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赋 税 和徭 役是 封 建 国 家 得 以 存 在 和 发展 的 物 质 基 础 , 而 赋 役 对 百 姓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有 重 要 而 又 直 接 的影 响 。许 多 思 想 家 从 爱 民 的 立 场 出发 , 张 轻 徭 薄 赋 , 求 统 治 者 “ 田野 之 主 要 轻 税 , 关 市 之 征 , 商 贾 自数 , 兴 力 役 , 夺 农 时 ” 《 子 》 , 平 省 罕 无 (苟 ) 以 有 利 于 百 姓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同 时 在 增 收 赋 税 时还 要 做 到 去 之有度 , 以保 证 社 会 再 生 产 的顺 利 进 行 。 如 孟 子 所 说 : 不 违 正 “
墨
论 中 国 古 代 民 本 思 想 的 现 代 借 鉴 意 义
丁 伟 民
( 江 商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5 ) 浙 浙 1 0 3 摘 要 :中 国 古代 民 本 思 想是 影 响 中 国治 国安 邦 大 业 达 几 千 年之 久 的 政 治 思 想 , 承认 、 视 民 众在 社 会 政 治 、 济 它 重 经 和 道 德 生活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这 对 坚持 以 人 为 本 地 构 建 和 谐 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中 国古代 民 本 思 想 以人 为本 和 谐 社 会 中 国 古代 民本 思 想 的 内涵 民本 思 想 是 中 国传 统 治 国理 论 的核 心 。 “ 民本 ” 字 简 言 二 之 即 “ 为邦 本 ” 出 自《 民 , 尚书 ・ 子 之 歌 》 “ 惟 邦 本 , 固 邦 五 :民 本 宁” 意 思 是 说 只 有 民众 才 是 得 天 下 的 根本 。 中 国 古 代 民 本 思 , 想 萌 芽 于 西 周 之 际 , 成 于春 秋 时 期 , 战 国 时 期 臻 于 成 熟 。 形 在 战 国之 后 , 民本 思 想 不 断得 到 充 实 与 发 展 , 明 清 之 际 达 到 巅 到 峰 。 中 国古 代 民本 思 想 的发 展 历 程 来 看 , 统 民本 思 想 主 要 从 传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启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革命。 二战后 , 电子 革命 的出现 离不开 美苏权 力
转 移 的逻辑 。 因此 , 技术进 步背 后 , 国政治 始 大
终 是一 项不 容忽视 的 因素 。比较概括 性 的结 论 可能是 : 国际竞争越 激烈 , 国家 扩展技 术进 步 的
意愿越 强 , 重大技术 变迁 的可 能性越 大 。 而权力 转移 时期则 是 国际竞争最 激烈 的时期 。 以 , 所 在 世界政 治 出现权力 转移 的时候 ,重 大 的技 术变 迁 出现 了。 因此 , 界 上重大 的技术 变迁往 往率 世 姜喜 咏撰 文指 出 , 当前 , 马克 思主义 哲学 中 国化研究 在不 断深化 与拓展 开来 ,最初 的关 于
入研 究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与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曹德 本 、 陈飞撰 文认为 , 中国传 统 民本思想
中国化 的关 系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的中 国化 与世
是 中国基本国情下特有的思想 ,是在中国古代
社 会几 千年 的发展历 史上 ,逐步 丰富 和发展 起
界化 的关 系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中 国化 与现代
( 仪 赵 辑)
来 ,对 维护 中 国封建 社会 的稳定 起着 一定 的作 用 。但 中国古 代讲 以 民为本是 为 了封 建统治 的
长治久安 , 具有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 与现代
的 以人 为本 相 比有着 本质 的 区别 。胡 锦涛 同志
指 出 :我们 提 出以人为本 的根 本含义 ,就是 坚 “ 持全 心 全意 为人 民服务 , 党 为公 、 立 执政 为 民 , 始终把 最广 大人 民的根本 利益 作为党 和 国家工 作 的根本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坚 持尊重 社会 发展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姓名:夏姗专业:英语学号:12000615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约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
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阅读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中提倡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
这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发展有怎样紧密的联系呢?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传统文化,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民主建设有重要额借鉴意义。
传统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为人民做主,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在施政过程中做到贵民、爱民、顺民、信民、富民,不要无视百姓,官逼民反。
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
因此在建设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要弄清民本思想的实质才能判断是继承还是摒弃。
将他们作为比较,区分他们的主体、“民”的本质含义、民本与民主社会的背景以及其与统治者的关系、二者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差别。
同时寻找二者对待民众力量的态度、道德约束以及对统治者约束力限制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剖析两者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时期,即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只有民本思想而没有民主思想。
阅览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
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
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③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浅议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化

浅议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化【摘要】:民本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粹,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
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主旨。
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对我国封建社会以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民本思想;以人为本一、古代民本思想的涵义及产生的历史原因1.古代民本思想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本思想。
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天帝”就产生了崇拜、信仰,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了民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古代思想家们也意识到民众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和王朝兴衰的决定力量,于是就有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这可以看做是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
商周时期,鉴于商纣王因暴虐统治而丧失政权的教训,周公为替周朝政权的合法性寻找理论依据,便提出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的思想。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他们都有共同的思想主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惟邦本”的思想。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曰:”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
” 这里明确使用了”以民为本”这样一个概念。
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这也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后来,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及”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以民而立”的民本思想。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二是”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关于”民贵君轻”思想的著名论断。
他认为,在人民、国家和君主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虽然”君权天授”,君治理民,但强调的是”民”对”社稷”和”君”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021文艺评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历代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与变迁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换不足,极度分散的特点。
千千万万个彼此相似又极其分散的乡镇组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尊君”的传统思想。
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民,农业生产需要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提供赋税和劳役,达到国祚绵长的目的。
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两架马车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而这里“重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君”。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民众、治理民众。
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尚书·盘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对于“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儒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贯彻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思想,通过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条件,酌情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等措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强调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善民生是统治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众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自觉爱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依附与消长的关系。
秦汉时期,贾谊系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
他回答了前人没有深刻剖析的问题:历史事实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民的重要性在于,在君民关系的此消彼长中,最终的胜利者是人民。
他希望统治者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以此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

论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及对现代以人为本的意义摘要: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几乎无不涉足,无不论及。
他们各以自己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本文通过阐述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要素及特点,对民本主义有了更深的把握,结合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意义,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
关键词:民本主义思想;要素;共同特点;以人为本;现代意义1 儒家民本主义的要素1.1以天人之辨为理论基础在儒家民本主义中,有一个从哲学的高度立论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之辨,通过阐发深刻的哲理来探究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究天人之际”①,它的表现形式有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天命观主要论述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天道观是论述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天理观则是论述天理与人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命还是人命,还是天道与人道,以及天理与人理,都是在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总之,儒家天人之辨是从哲学的高度,“究天人之际”,从原始形态天命观到天道观,再到天理观,是理论思维不断深入的标志,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人命源于天命,还是人道遵循天道,以及人理服从天理,都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为人世间立定准则,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
1.2以义利之辨为伦理准则儒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是利民、富民,但利民、富民不是无限地满足人们的利欲之心,而是要使民众的利欲之心有所节制,使之规范在道义的准则中,只有这样,社会风尚才能良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有序,只有文化底蕴充实,民族素质才能提高。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不富足的古代社会,利民的第一要义是如何处理物质利益的问题,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个时时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到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保证群体和谐的根本,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从“以人民为中心”看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法治化
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以法治国,现代发展则更强调法治化,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规范社会 关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发展的新内容
01
人民的需求
传统民本思想关注人民的物质需求, 现代发展则更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 全面发展,包括教育、文化、健康等 方面的需求。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独特性和优势。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
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激发人民的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
02 0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政府更加注重解决社会不公、贫富 差距等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 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 对于传统民本思想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的研究 还不够深入,对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 环境中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 化对于传统民本思想的研究。例如,可以进 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以及其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 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更好地了解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政府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04
从“以人民为中心”看传 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继承的必要性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 代社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今天以人为本的区别和联系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一定的共同点和联系,但由于这两种思想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条件的不同产物,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论述主张轻刑薄税,制民以产。
与今天国家和政府尽量减轻人民负担,并积极鼓舞并扶住民主产业有着相似性。
但是孟子并不反对剥削,他只是认为这种剥削不能超过民众所能忍受的限度,因为民众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源自给条件下,才不会反叛,君主的统治也就相安无事了。
而今天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条件下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社会发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孟子倡导听政于国人,希望君主注意倾听民众的意见,并作为施政的依据,用人得当,行赏有度,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从而及时的解决和减缓君主与人民的矛盾。
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主张倾听人民的意见,从而更好的了解群众之所需,服务于群众。
孟子建议君主“与百姓同乐”,是在提示君主们,用“与民同乐”的手段来争取民心,进而“得天下”,这里的百姓是居于君主之下的。
今天的与人为本也提倡领导者们与百姓同苦同乐,深入百姓,与之不同的是,现在的领导者们就是人民群体中的一个,没有所谓的得失天下,我们同属一个共同的群体,为了共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通过对以上孟子民本思想和今天以人为本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都带有丰富的民主性。
分别属于各自年代的先进思想,体现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基,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
但两者社会背景、体制不同。
民本思想所处封建社会,必然带有君权主义,有明显的贵贱、上下之分的封建特征,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必将引导我们科学发展观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两者利益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孟子站立的立场是统治者,他的理论和思想是为统治者们服务的,他倡导的政策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君主的统治,和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从“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

元代民族矛盾较为尖锐 ,杰出的政治家许衡提出了 “正君心 、求民心”的政治主张 ,要求统治者仁政爱民 , 将 “民心”作为检验 “君心”的标准 。平民出身的明朝 开国皇帝朱元璋 ,他在认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关系时 , 称 : “君舟民水 ,载覆无常”, “凡为治者以安民为本 , 民安则国安。”王阳明则认为 “亲民”是儒家一直以来不 断追求的政治 目标 ,要将亲民作为治国理政的初衷 ,亲 民是至善的外化形式 ,是实现至善的途径 。清初名臣范 文程 ,为清 王朝 入主 中原 、一统 天下 ,铸 就 了开拓 之 功 。 他在制定经济、政治和军事政策时,均以民 隋、民心和民 利为依据 ,推动了民本思想在清朝的贯彻实施 ,使得人民 在一定程 度上安 居乐业 。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 书》, “皇祖有训 ,民可 近不可下。民性邦本 ,本固邦宁。” “民性邦本”的思想 反 映 了统 治 者 与人 民 的相 互依 存 关 系 ,只有 人 民安 定 团 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
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属于政治思想的两个不同范畴,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把人民大众作为统治的根本,以人民大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统治阶级制定政策和制度的出发点;“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强调“由民作主”。
他们的区别表现为一下的几方面:一、主体不同“民本”的主体是体现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力代表,主要指儒家知识分子及其服务的对象封建统治阶级.儒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将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君主统治的思想通过统治强力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按照儒家的政治主张来保护和管理普通的百姓,按照儒家理想主义的政治要求来改造人民、指导人民,使其思想、言论、行为更加符合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而“民主”的主体是拥有民主权利的人民大众。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一切事务中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国家的主人只能是人民自己,人民自觉行使民主权力,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客体不同所谓客体,是一事物改造和作用的对象。
“民本”是以封建统治和君主权力为前提,对人民大众的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要求和希望,使广大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统治者往往推行愚民政策,一定程度上关注百姓的经济生活要求。
因此,民本思想的客体就是百姓的思想、个体行为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民主”的客体是民主权力及其运用。
民主的目标在于使民主的主体正确认识和理解民主的科学内涵,增强民主意识,自觉行使民主权力,提高民主的能力,不断完善民主的保障体制,此外还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之,人民的民主思想、民主观念、民主行为、民主制度等是民主的改造对象,即民主的客体。
三、根源不同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实现封建君主专制的长治久安和实现自身一定的政治追求而继承前人陆续提出的,。
民主思想根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主张,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服务的,这是民主思想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
浅论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

浅论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不知从何时起,为人民服务没人讲了,代之以官员、砖家的口头语“以人为本”。
乍听起来似曾相识,原来我国历史上还有“以民为本”之说。
怎样理解这三句话呢?那就要了解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及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先探讨“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产生在“官国” 体制之下,对应的是“官本”。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
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
此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然而,孟子也就只能提出:“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至于如何才能使“民为贵”,或许只好有待于君王们大发慈悲善心了,而“与民同乐”云云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国家不“以民为本”,国民一旦失去应有的国民待遇亦或公民权利,国民也不负国民应尽的责任,国家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呢?所以孔孟二夫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亦轻。
”意在告诉“父母官”们善待“子民”,不要官逼民反,失去民心,否则,他的统治就不稳,他的利益甚至生命都难以保全。
所以“以民为本”主要是针对执政者、权力拥有者的道德品质要求,也是利益分配要求。
“以民为本”思想也是我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兴替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再探讨“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思想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应的是“神本”。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神权淹没了人权,神性压制了人性,神灵吞噬了心灵。
激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普世化运动,这才有了“以人为本”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人为本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
“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
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
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
“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
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
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从社会心理基础来看,中国自古的民众就缺乏个体意识,存在着对君主的依附心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最底层。
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君主的思想依附性,根本谈不上个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由君主来规定的,他们的一切必须听凭君主来为自己作主。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至西周时期,当时的领导者已开始从桀、纣的亡国以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和“敬德保民”(《尚书·康诰》),开始重视民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加剧,民众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示出来。
孔子较早地提出了重民、富民思想,他说:“足民足食,民信之矣。
”(《论语》)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本思想体系。
至于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的著名比喻,更是集中反映了“民本”的思想。
汉唐时期,民为邦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西汉思想家贾谊吸取秦亡教训,提出“民者,万世之本”的思想(《新书·大政》),唐太宗李世民总结隋亡教训,悟出必须做到“国以民为本”。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更加完善,王夫之宣称:“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
”(《泰誓上》),对民众的力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其民本哲学思想有鲜明的民主因素。
二、传统民本思想(一重视民众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指出当政者必须以仁爱之心待民。
他说:“仁者,莫大于爱民。
”(《孔子家语》)因此,他一再申述“仁者爱人”的政治观点,要求统治者要废除“苛政”,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并以“舟”与“水”的关系作比,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仁者爱人”的重要性,“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荀子·哀公》)孔子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孟子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实中,认识到庶民对于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观点,强调了民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绝尔也。
”(《孟子·离娄上》)汉初贾谊则提出“民为政本”的主张:“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新书·大政》)(二)是对“官”提出的要求无论是民本思想还是以民为本,都以承认社会存在着“官”与“民”的群体性划分为前提,而且“民本”的提法本身就是对“官”提出的要求。
传统民本主义者所看重的是统治者的“德”,而非民众的自主性。
为此,它对君主和官吏的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民本思想所塑造的最理想人物就是“明君”和“清官”,旨在通过对君主和官吏品德人格的塑造来限制和约束君主的行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是为了富民在中国传统民本观看来,“民以食为天”,民本思想主要着眼于民生问题,重视民生问题是民本思想的重要特点和内容。
民为本,而固本首当富民,民富则安,民贫则乱,先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这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为了维系民心,统治者要推行仁政,藏富于民,使人民“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墨子指出:“民之所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墨子·兆乐》)如果到了民众不能生存的地步,政权便不会巩固。
富民,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
三、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区别传统的民本思想纯粹是一种子民哲学,统治者“爱民”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牧民”,他们所采取的一切利民措施其最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
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以现代的民主思想为前提,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的尺度。
在现代的人本思想中,人不再是祈求帝王的恩赐,而是把自己当成了社会的主人。
(一)两者都注重民众的作用,但其目的不同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为民作主,而非由民作主,君主“爱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牧民”。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子民哲学思想。
历史上的思想家和开明政治家既承认民为国本,又讲君为民主。
孟子在讲“民贵君轻”的同时,又说“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荀子舟水之喻的民本思想是很深刻的,但荀子民本论的工具性思想同样也很突出,他说:“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君道》)之所以要重民、爱民,其目的是要使民众“为己用,为己死”。
一个“用”字突出表明了传统民本观的工具性特征:民并非君本意义上的“本”,民不过是工具;爱民是为了用民,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而并非是真正置民于君之上,以民本否定君本。
现代以人为本思想改变了人本思想的“民为仆”的局面,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现了人民的解放。
以人为本思想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提出的,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有选择自己的领导的权力,并对其进行监督,从而实现自己对自己的领导。
人民群众应该拥有绝对、最高的权力,其他一切权力都是从中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
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他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二)实现利益的主体不同在中国古代,官与民是两个利益完全不同的群体。
传统民本思想下,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切利民措施其最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者自身的利益。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的“民本”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治国方略,与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两回事。
民本思想主张以民众的需要和利益作为发政施治之准则,但其前提是等级制度的存在,维护统治者的长治久安,其实质不是否定君主专制,而是“得民”以达“治民”、“牧民”,最终实现统治者的利益。
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以及一些封建帝王从不同的政治变动中得出了一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民心向背决定着政治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统治者只有获得了人民的拥护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此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疾苦,保护人民利益,否则就会失去民心,最终丧失对民众的统治权。
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的主旨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民众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
首先,领导者不是独立于民众之上的的群体,领导者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特别是要着眼于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毛泽东同志曾一再告诫全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其次,领导者与人民群众是同一利益的主体,两个群体的利益是共同的。
每一位领导者都来自于群众,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领导者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领导者的利益寓于人民群众、国家利益之中,只有将个人利益融入人民利益之中,才能最终从根本上实现个人利益,领导者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是为了实现民众的利益。
领导者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领导者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主导自己。
(三)“官”与“民”的群体性划分的实质不同。
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并且等级界限具有不可逾越的特性。
官与民是两个利益完全不同的群体,人被划分为不同的政治等级,其中最重要就是君、臣与民的等级划分。
在三个等级中,君王高高在上,不能与百姓混同,不能与臣民平起平坐;臣通过君主专制制度也拥有了统治民众的权力,成为君主统治社会的工具;而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只能俯首称奴,成为君主统治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三个等级之间的界限是不能轻易被逾越的,君与民是对立的两极,君不是民中的一员,而是在民之上的一个社会主体。
传统民本思想所要求的只是君主身在高位要念及百姓,施惠于臣民,绝不存在给人民大众以主权的意图。
传统民本观所包含的群体界限的不可逾越性决定了民本思想的利益主体是统治者,民本思想的提出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实现统治者的最终利益。
现代以人为本思想下,虽然也存在着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群体性划分,领导者与人民群众之间有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人民群众也有一个自觉服从领导的问题。
但是这种领导与服从根本不同于君王与臣民之间的那种统治与服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