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
川崎病川崎病,是在1967年时第一次被一位日本的儿童医生所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病的原因是什幺,极有可能是对某种病菌的反应。
川崎病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的小朋友,偶尔会有8~9岁的大孩子患病,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发病。
发病时,幼儿突然发高烧,体温在38~39度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但精神较好,食欲也只是略微下降。
发烧两天左右时全身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口中粘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两眼充血、发红,但没有脓。
手脚又红又肿,油光晶亮的,也有整个膝部和手脚发红的,一两个星期后体温下降时,脚尖开始出现脱皮,脖子上多个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可能会引起各种心肌炎和血管炎等疾病,差不多25~35%的患者心脏会受到影响,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成动脉瘤。
川崎病几乎全都能痊愈,只是偶尔有少数病人可突然死亡。
川崎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点,发烧常常会被认为是喉咙发炎或感冒。
如果宝宝连续5天发高烧就必须引起注意。
出现红色的疹子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麻疹,但川崎病不会像麻疹一样咳嗽、打喷嚏,如果已作过预防接种,就不可能是麻疹。
心脏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心脏有没有受到牵连,以及冠状动脉是否扩张或狭窄等。
此外检查中可能会发现血小板增多、血沉积加快、白血球增多、贫血等。
川崎病在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医生确定是川崎病后,如发病后的9天内能及时使用阿斯匹林的话,宝宝很快就会退烧,大约一个星期时就会痊愈,而且患上动脉扩张的几率不到5%,如果治疗的太迟,动脉扩张的几率为25%。
同时配合使用丙种球蛋白也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但有时宝宝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发烧、出红疹等,必须在医生的监护下才能使用。
实际上,即使诊断不正确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任何医生都习惯用抗生素、退热药对付持续的高烧。
但如果单独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
同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烧一样,要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川崎病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
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
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
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
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
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
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
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
1192河北医药2021年4月第4卷第8期Hedei MedOO1-0002021,Vd43Apr No.8 doi:10・3969/j・issn・1002-7396.2021.06016-论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张英谦张翰墨曹亚丽王文露刘倩齐焕军王华【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指导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3年4月69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TIG抵抗及CAL发生的影响。
结果KD患儿年龄分布为1个月~11岁,<6岁患儿占92.6%;男:女=409:1;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不完全川崎(iKD)与完全川崎(cKD)比较皮疹、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及肢端肿胀脱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室化验指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红蛋白(Hb)、血沉(ESR)与KD合并CAL的发生独立相关,为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ITIG无反应型KD发生率为7.05%,发热5d内给予IVIG,产生IVIG抵抗的发生率较6~10d及>14d以上应用组明显升高(P<0.01)。
发热5d内与2~14d给予ITIG组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AL发生率与>14d应用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KD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3RD组较cKD组表现除发热外,其他主要表现均明显少于cKD组。
化验检查中Hb减低、N%及ESR升高可作为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5d内应用IVIG发生抵抗率增高,且不能降低CAL发生,5~14d应用ITIG CAL发生率最低。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高热、结膜炎、唇口腔黏膜炎、皮疹和手足红肿等症状。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危险情况发生,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超声能够实时观察和评估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诊断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心脏功能等。
超声诊断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指标:
1. 冠状动脉内径:通过测量冠状动脉的内径,可以判断动脉是否存在异常扩张或狭窄。
通常来说,直径增大超过1.5倍,或者大于5mm的冠状动脉内径被认为是异常的。
2.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超声可以观察和测量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速度。
冠状动脉病变时,血流速度常常增快,提示动脉狭窄或堵塞。
3. 冠状动脉壁结构:超声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壁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冠状动脉病变时,壁厚度常常增加,壁形变和钙化也会出现。
超声还可以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心室收缩功能、瓣膜运动等。
由于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等心脏并发症,超声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评估心脏损害的程度。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对于川崎病的患儿来说,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非常重要。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动脉和中等动脉,尤其容易发生心脏问题。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程呈慢性、复发性,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给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对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显得尤为关键。
让我们了解一下川崎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川崎病是由一些未知的病因引起的全身性炎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小型和中型动脉。
其主要特点是全身性微血管及小动脉炎性变化,炎症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而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25%,是已知唯一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冠状动脉扩张、瘤形成和狭窄,其中又以狭窄和闭塞最为严重。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
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超声诊断至关重要。
针对川崎病儿童的特殊情况,超声诊断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手段,从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比如通过M型、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等技术手段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增厚、瓣膜功能和腔室功能等,以及对心脏多普勒进行分析,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灌注情况等。
这些都对于川崎病儿童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超声诊断技术在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扫描、MRI等,进行多模式影像对比分析,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超声诊断技术还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患儿心脏功能的改变,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测预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诊断则是对川崎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核心技术。
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超声诊断在诊断和评估方面的重要性,及时规划治疗方案。
也应重视对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其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案。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_时艳艳_刘芳_吴琳_等
论著文章编号:1005-2224(2014)09-0681-06DOI :10.7504/ek2014090610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时艳艳,刘芳,吴琳,马晓静,梁雪村,黄国英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分级的川崎病(KD )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特点及不同危险等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且病史资料完整的1253例KD 患儿,依据《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方法,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及病变部位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生不同临床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结果(1)KD 患儿急性期冠脉病变发生率为24.3%(304/1253)。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进行分类,冠脉正常的Ⅰ级病例949例,占75.7%;Ⅱ级32例,发生率2.6%;Ⅲ级251例,发生率20.0%;Ⅳ级13例,发生率1.0%;Ⅴ级8例,发生率0.6%。
(2)累及单支、双支、三支、四支冠状动脉者分别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42.4%、29.3%、16.1%和12.2%;发生病变的冠状动脉分支中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分别占43.5%、18.6%、6.8%、31.1%。
(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不完全型KD 、CRP >100mg/L 是Ⅱ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 、不完全型KD 、ALB <30g/L 是发生Ⅲ~Ⅴ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1)KD 冠状动脉病变以Ⅲ级为最多见,占82.6%;V 级最少见,占2.6%。
(2)57.6%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二支或二支以上的冠状动脉。
(3)KD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左冠状动脉主干最常见,其后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4)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 、不完全型KD 、ALB <30g/L 是Ⅲ~Ⅴ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cal)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否发生cal及其严重程度是影响kd预后的关键因素。
收治川崎病患儿62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4月~2011年5月收治kd患儿62例,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新修订的kd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女19例。
年龄0.5~11岁,其中≤1岁16例(258%),2~3岁31例(50%),>3岁15例(241%),平均年龄2岁7个月。
根据急性期彩超结果及冠状动脉诊断扩张标准分为两组[1],冠状动脉扩张组(cal)22例(355%),男13例,女9例,年龄0.5~7岁,平均17个月;发热时间3~15天,平均695天。
无冠状动脉扩张组(ncal)40例(645%),男30例,女10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22个月;发热时间2~14天,平均552天。
所有患儿均处于急性期。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总结分析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测定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
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3岁2例(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
两组患儿血钠的比较:cal组血钠浓度<135mmol/l 14例(636%);ncal组血钠<135mmol/l 12例(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p<005)。
两组患儿plt、crp、esr的比较,见表1。
讨论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典型表现包括高热、皮疹、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和口腔黏膜炎症。
川崎病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炎、动脉瘤和甚至冠状动脉闭塞,为此超声诊断在早期发现和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途径和遗传因素有关。
在川崎病发病过程中,全身各种血管壁同时受累,可能引起全身性微小血管炎症,进而导致全身各种器官受累。
其中最危险的是冠状动脉的受累。
研究表明,约25%的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者会发生冠状动脉异常,其中约5%~10%患有川崎病的患儿可能由于冠状动脉异常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川崎病对冠状动脉的影响主要是冠状动脉炎症、冠状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炎症是川崎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冠状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的重要并发症。
对于川崎病患儿,及早发现和诊断冠状动脉病变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更为安全和方便。
在川崎病患儿中,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能够辅助诊断和监测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
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瘤、动脉狭窄等异常情况。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对心肌功能进行评估,为了解决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2. 超声血管成像超声血管成像是另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超声检查手段。
由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通常是在冠状动脉末梢,因此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很难对其进行观察和评价。
而超声血管成像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分支和病变情况,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检查手段,可以评估血管壁的弹性和硬度。
2017护士资格考试备考知识:川崎病对小儿的危害
2017护士资格考试备考知识:川崎病对小儿的危害天气正在逐渐变暖,爱玩好动的小伙伴们心里又有了浮动,但是报考了2017护士资格考试的考生们可不要忘了,自己还要参加护士资格考试。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护士资格考试辅导资料,供您在放松之后查看学习。
川崎病对小儿的危害: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
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患儿一般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持续高热不退1-2周、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淋巴结肿大。
上述症状消退后,可在手指和脚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出现特征性的膜样脱皮,也可见肛门周围处脱皮。
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包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多可于1-2年内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纤维化可促使内膜增生,导致冠状动脉不能有效扩张,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还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缺血症状或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黏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由于引起川崎病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故目前还没有预防其发病的良好措施,但由于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夏秋之交,应尽可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川崎病患儿不管有无冠状动脉病变,都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尽量避免发生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以减少长大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1. 引言1.1 川崎病的概述川崎病,又称混合性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疾病,以全身性微血管炎和中型和小型血管炎为特征。
该病首次由日本医师川崎清于1967年报道,至今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川崎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童期,多见于1-5岁男孩。
在中国,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持续不退、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等,但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
由于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冠状动脉病变至关重要。
面对川崎病患儿的患病风险,及时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对川崎病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治疗该疾病,避免其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而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应用无疑也将发挥关键的作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降低川崎病患儿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危害不可小觑。
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一旦发生病变,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甚至缺血,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除了心脏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病变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冠状动脉病变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心肌进行性损伤,发展为心肌病变,甚至出现猝死的危险。
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是至关重要的。
超声诊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程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川崎病患者中,尤其需要重视冠状动脉病变的危害,以便及时干预,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1.3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的重要性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
94. 6
奎堕兰
堡 舅 2 卷第6 G agog ec un J .08 V12, o 6 9 塑 und M daJ r ̄ u 2 , o 9 N. n ilo n 0 .
通过对逼尿肌超微结 构 的研究 , 我们从 形态学 上 正确认识 了 B H 引起 的逼 尿 肌功 能 变化 , P 有利 于对 B H综合 征 的病 因分析 。而且对 B H治疗 的预后评 P P 估也有一 定的指导 意义 , 以期提高前列腺 增生症 的手 术疗效 , 甄别持续性不稳定膀胱等无效手术者 , 避免无 效 手术 的痛 苦 和 经 济 损 失 。
o eit cv iigd su cin. 1 fg rar odn yfn to i I.Agn ersr n r lv lu igd tu o : oma e ̄ s
ip idcnrcly J .JUo,19 ,10 5 m ar ot ti [ ] rl 9 3 5 :1 6—1 5 . e a it 6 7 6 [ ] 吴 永 安 , 丽 华 , 树 伦 ,等 .前 列 腺 增生 症 的逼 尿 肌功 能 观 5 李 李 察 [] J .中 华 泌 尿外 科 杂 志 ,19 1 : 6 6 6 9 5, 6 64— 6 .
t eu rs utrl td fte hpcnrc l dt sr J .J i hat c a u yo h yoot te e uo [ ] r r u s a i r
Url 0 2,1 8:1 6—1 . o ,2 0 6 2 31
[ ] E B D WIA ahl yadp lohs lg fdt sri n 2 L A A .Ptoo n ahp yioyo er o i・ g o u n cniec [ ] rl l o hA o t ne J .U o Ci N r m,19 2 ( ) 4 9— 1 . n n t 9 5, 2 3 : 9 5 2 [ ] C AR T N R G,MO L Y A R,C A E SP,e a.Fcl 3 H LO R E H MB R t 1 oa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
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摘要】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手足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
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关键词】川崎病护理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两个月到5岁的婴幼儿发病为主,其中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2-3:1。
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
1 临床表现起病初期会发生持续性高热,可达39度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一般长达5天以上,发热3—4天后会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干裂、潮红,舌乳头突起,充血似杨梅状,口腔及咽喉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躯干出现多形性红斑,颇似猩红热皮疹[1]。
急性期手足呈实性肿胀,掌、趾及指端朝红,持续一周左右开始消退。
在指、趾末端及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此为特征性表现),伴有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相当多的患儿早期会出现心脏损害,例如有心肌炎、心包炎和内膜炎等体征,甚至会出现瓣膜关闭不全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2 护理2.1 卧床休息由于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会出现高热的现象,并且发热时间长,因此需要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限制活动量,尤其要避免剧烈的运动,降低机体耗氧量,保护心脏[2]。
2.2 发热的护理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所以需要定期监测体温,一般情况下是每4小时测量一次,且在测量之前需要擦干腋下汗液[3]。
当患儿的体温超过38.0℃时就要进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常见于儿童。
它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和静脉,尤其是冠状动脉。
川崎病的特征是实质性高热,伴有多种症状和体征,包括口腔和眼部黏膜出血、皮肤疹、淋巴结肿大和其他系统的受损。
川崎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内膜下层和外膜之间的纤维素、胶原纤维、钙盐和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血管壁增厚、局部膨胀的病变。
随着病程的发展,这些病变可能导致十分危险的后果,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猝死等。
由于川崎病的症状和体征较为特殊,超声检查成为诊断和评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键方法之一。
冠状动脉的超声检查主要有两种方法:经胸壁超声和经食管超声。
经胸壁超声能够检查冠状动脉的长度、直径、张力、转折和弯曲情况等。
此外,经胸壁超声还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和瓣膜病变等。
经胸壁超声操作简便、无痛和无辐射。
经食管超声是通过食管壁来检查心脏和冠状动脉。
由于食管位于心脏后方,这种检查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并对冠状动脉的病变进行更准确地评估。
超声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标准包括冠状动脉内膜高度、破损面积、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等。
经过超声检查,如果发现冠状动脉存在病变,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图像检查和治疗。
总之,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超声诊断应该是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
但需要强调的是,超声检查只是辅助性诊断方法,不能取代其他检查方法。
对于怀疑患有川崎病的患者,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1.PCI:适应证:有明显缺血症状、体征,或各种负荷试验有缺血 表现,或者虽无缺血表现,但冠状动脉重度狭窄≥75%),有进展成 严重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患儿。
禁忌证:多发性冠状动脉病变,或对侧冠状动脉有显著狭窄或闭塞, 或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病变,或冠状动脉长段病变。
PCI 技术包括:血管内溶栓、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 架植入术和旋磨消融术。PCI 术后3~6个月需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 治疗效果,且必须继续抗血栓和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其术后再狭窄 率、远期效果的数据均有限。
Kobayashi 评分法 2006 年 Kobayashi 等提出关于KD的高危评分体系。
1、血钠≤133 mmol/L (2分);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0 U/L(2分);
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2分);
4、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 4 d 内(2 分);
1.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计数在川崎病急性期可出现轻度降低,但恢复期升高,这 种血小板高聚集性状态持续至少3个月,偶尔持续1年,因此,对即使没有冠状动 脉病变解剖形态异常的患儿也建议应用小剂量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对有冠状动脉
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形成者,应持续服用小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缺血性心脏病 及血小板激活引起的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移植手术比较稳定的年龄为学龄期或
以上,对幼儿施行手术要慎重考虑,最好药物
维持到学龄期且运动水平有所提高时再手术。
但对严重病例也可在婴幼儿期选择手术治疗。 日本资料显示,移植血管的10年通畅率可达 90%以上,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川崎病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Harada评分法 Harada评分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年龄<1 岁; 2、男性患者; 3、血浆白蛋白<35g/L; 4、红细胞压积(HCT)≤0.35; 5、 C反应蛋白(CRP)≥+++; 6、 外周血白细胞 (WBC) 计数≥12 × 109/L; 7、 血小板计数<35 × 109/L。 满足以上 7项中的 4项 (即 4分以上) 为高危人群。在国内进行的一项研究中 发现, Harada评分的相关因素中, WBC计数、 HCT、 CRP均与川崎病合并 冠脉病变密切相关, 其中主要危险因素是 CRP。研究中还发现评分大于 4 分者, 冠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提示 Harada评分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 病变的一项预见性指标。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25% [
。
例 ( 4 例 , 1 例。3 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 , 男 2 女 7 6 其
中单纯左冠状动脉扩张 2 例 , 1 单纯右冠状动脉扩张
通讯作者 62
本组K D患 儿 C L A 的发 生 率 为2 . % 。 74
山东 医药 2 1 年 第 5 卷第 5 01 1 0期
5例 , 双侧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1 0例 ; 状 动 脉 瘤 1 冠 8例 ;
巨大冠状动脉瘤 5例; 合并其他心脏病变有二尖瓣 反流 5例 、 动脉 瓣 反流 2例 、 尖瓣 反 流 2例 、 主 三 心 包积液 8 )N A 组 16 男 9 例 ,C L 5 例( 7例, 5 女 9例) 。
C L的危 险 因素 。 A
1 资料 与方法
( C 、 小板 ( L ) 血 清 白蛋 白( L 、 WB )血 PY 、 A B) 血钠 水 平进 行 比较分析 。 采用 S S 1. PS3 0统 计 软件 。计 量 资 料 比较 用 t
本 组 25例 K 患者 均 符 合 K 1 D D诊 断 标 准 J , 其 中男 12例 , 6 5 女 3例 ; 年龄 1 月 一1 岁 。根据 个 1 患儿年 龄 分 为 婴 儿 组 ( 2个 月 ) 3例 和 儿 童 组 ≤l 9 (>1 月 )2 2个 12例 。按 超 声 心 动 图 ( C 检 查 结 U G)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川畸病(KD)是一種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发疹性小儿疾病。
其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病变(CAL)可导致冠状动脉瘤(CAA),心肌梗死及猝死。
CAL在未经治疗的患儿中发生率较高(约为15%~25%),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CAA的发病率已降至5%以下。
目前,KDCAL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成为KD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
有关KDCAL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在基因水平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尚待完全阐明,获得多数认可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免疫系统异常活化与细胞浸润1.1 T细胞的活化Dnouchi等[1]研究认为三磷酸肌醇激酶(ITPKC)基因能直接调节T细胞激活与增殖,提高T细胞激活效率可能是KD并发CAL的主要病理过程。
他们进一步的研究(2009年)表明,在KD急性期,应用IVIG 24 h 后,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降低了CAL概率[2]。
Hirono等[3]研究发现,在KD 急性期,由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分泌的两种S100蛋白(MRP-8/MRP-14),在应用IVIG 24 h后急剧下降,其水平高低及持续时间与CAL呈正相关,这提示活化的中性粒细胞是KD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1.2 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产生TNF-a作为一种主要促炎因子,是机体免疫防御,炎症损伤等发病的重要介质,young等[4]通过动物模型发现,TNF-a mRNA在外周血中高表达,其在冠状动脉随病变加重而增加,而给予TNF-a阻滞剂的小鼠,却无CAL发生,从而证实了TNF-a参与CAL的形成。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1. 引言1.1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多系统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虽然这种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这是由于炎症过程中血管壁的损伤和炎性反应导致的。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脏问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显得格外重要。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变化。
通过超声诊断,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及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严重的后果发生。
2. 正文2.1 什么是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首次在日本由川崎等医师于1967年描述,因此得名。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皮疹、结膜炎、口腔黏膜炎、手足红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川崎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至5岁之间,但也可见于青少年和成人。
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及遗传因素有关。
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多器官的血管炎症,尤其是冠状动脉。
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甚至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闭塞等严重后果。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
超声检查在诊断川崎病及监测病情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指导临床治疗。
了解川崎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冠状动脉的病变需要引起重视。
通过超声诊断,可以有效监测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2.2 川崎病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多器官血管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虽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川崎病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这对患者的健康有着严重影响。
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原因竟然如此!
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原因竟然如此!
相信很多人对于川崎病还是比较陌生的,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也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需要了解这种疾病的深奥知识,但应该懂得起码的致病原因。
1、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曾怀疑尘螨传播的立克次体和疮疱丙酸杆菌是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但未被证实;也有报道与逆转录病毒有关,曾在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发现与逆转录病毒相关的逆转录酶活性。
患者HLA-BW检出率增高。
因此,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
2、川崎病急性期T淋巴细胞减低、循环T4细胞活化、T8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活化。
这些免疫异常可能由嗜淋巴组织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对内皮细胞的亲和性可能是多发性血管炎的原因。
3、尸检发现冠状动脉是损害最多的部位,其他尚有主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心脏有心内膜炎及心肌炎。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死,常导致死亡。
4、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
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CD4增多,CD8减少,CD4/CD8比值增加。
此改变在病变3~5周最明显,至
8周恢复正常。
CD4/CD8比值增高,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
状态,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促进B细胞多克隆水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导致血清IgM,IgA,IgG,IgE升高,活化
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1L-1,4,5,6)、r-干扰素(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
川崎病常见的致死原因是
川崎病常见的致死原因是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致死原因主要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发展有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致死原因,并给出防治措施,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
川崎病的致死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病变:川崎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炎,进而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病变。
这些心脏病变可能导致突发的心脏衰竭和心律失常,严重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
2. 血管病变:川崎病的患者普遍出现全身多处血管炎症性病变,特别是冠状动脉的病变较为常见。
如果冠状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将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3. 血栓形成:由于血管内膜炎症引起的血管损伤,川崎病患者在病程中易发生血栓形成。
严重的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
4. 抗凝系统异常:川崎病的发生和抗凝系统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抗凝系统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也会增加心脏病变的发生风险。
除了上述直接与川崎病本身相关的致死原因外,还需要注意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输液过量导致心力衰竭、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等。
预防川崎病致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防治措施:1. 早期诊断:川崎病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咽峡炎、皮疹、肢体红肿等。
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这些症状,及时到医院进行确诊。
2. 引导正确治疗:治疗川崎病的关键是应用充分剂量的免疫球蛋白,通常需要静脉输注。
此外,对于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应联合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
3. 密切观察并发症: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心脏病变的发展情况。
必要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 加强疾病宣传和教育:对于家长和医生,需要加强对川崎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川崎病。
鉴别川崎病,防治冠脉损伤
文/ 王小衡(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近年来川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报道,北京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5年的19/10万上升到目前的30/10万左右。
川崎病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如EB病毒、逆转录病毒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等,诱发免疫失调,引起全身急性中、小动脉炎,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最严重的危害是在患无临床症状,做心脏彩超,重点观察冠脉变化,头半年每1~2个月复查1次,以后1年复查1次,重点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连续2~3年,心脏彩超未发现冠状动脉受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川崎病系自限性疾病,多数经住院正规治疗能痊愈,预后良好,得过之后95%以上的人不会复发。
但极少数合并冠状动脉瘤者可发展成出院后要坚持定期复查。
已出现冠状动脉改变的患儿一般要求每1~3个月复查1次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后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3次正常后改为3~5年后复查。
本病患儿长期复诊十分重要,了解照组有效率为60.71%。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学上,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为心气不足,统血无力,血流缓慢,血脉瘀阻,心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复方血栓通胶囊正是根据这一病机,用黄芪益气养心,辅以三七、丹参、玄参等中药活血通脉,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祛瘀止痛之功,对稳定型心绞痛有确切疗效。
■[1]沙倩萍,常红梅,柯昌毅.硫酸氢氯比格雷片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急性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房,2014,25(28):2616-2618.[2]张耀民.复方血栓通胶囊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陕医,2011,32(6):664-6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
*导读: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
5倍。
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
……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诊断要件包括:
(一)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二)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三)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四)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五)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六)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
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
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
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指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
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合并症包括:
(一)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 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
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扩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钙化引起心肌缺氧。
(二)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
(三)胆囊水肿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
(四)肠道假性阻塞。
(五)无菌性脑膜炎。
(六)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除了心脏血管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组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应该会逐渐消失。
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
5倍。
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