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学案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时间和地点。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4)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阐述他们的主要思想。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3.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5.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观念。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阐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如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
(4)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阐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如科举制度、皇权等。
(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推动中国现代化、启发民智等,并总结其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认识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学案2: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自主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混乱。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2.目的: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领域的革新运动。
3.开始的标志:年,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4.代表人物:、胡适、、鲁迅。
5.主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口号:与,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2.内容:(1)思想解放:抨击和,猛烈抨击以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代表文章:鲁迅《》)(2)提倡和。
(3)文学革命:提倡文学,反对文学,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性质(地位):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4.影响(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堂小结】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达标训练】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A.宣传马克思主义B.与洋务派论战C.与立宪派的论战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A.《新青年》B.《中外纪闻》C.《民报》D.《申报》3.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4.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A.民权和平等B.民主和科学C. 新道德和新文学D.民主和自由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1915 陈独秀《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北京大学二、民主科学旧道德旧文化孔子狂人日记民主科学新旧白话文思想解放封建道德礼教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传统文化【达标训练】1.D2.A3.C4.B5.A。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1.2 教学内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民族危机和民众疾苦。
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呼吁改革的声音。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清朝末年的困境。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
学生能够解释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2.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倡导。
2.2 教学内容:民主、科学、民生主义的提出。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倡导新文学、新艺术、新教育。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倡导。
展示相关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学生能够解释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倡导。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展示相关人物的事迹和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学生能够列举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学生能够解释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革。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内容;2.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人物;2.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引入《热血传奇》这部电影开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人物:(1)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的“五四精神”。
(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3.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1)让学生自主阅读《五四宣言》,然后让学生讨论宣言中的主要内容和主张。
(2)在黑板上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张,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4.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和总结,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1)通过讨论,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教师总结并给出评价。
四、教学方式:1. 导入:电影导入;2. 听课和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讨论;3.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五、教学手段:1. 影视资料:《热血传奇》;2. 课件:整理课堂内容,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反馈:1. 随堂小测: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讲座或线上研讨会,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和实践;2. 鼓励学生阅读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研究。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感悟时代发展的脉搏。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等4.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4.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
5. 总结: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意义,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直观教学:利用图片、文献等资料,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风貌,突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角色,体验当时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的启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成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性作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课本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新文化运动的探索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本章节的重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人物角色扮演:组织学生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3.文学作品分析:选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通过细读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白话文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4.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多角度探讨,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兴起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和原因1.2 教学内容清朝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清朝末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和原因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条件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2.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民主、科学、民族主义、自由、平等等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2.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思想和内容的掌握程度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事件与人物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低谷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3.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与影响4.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意识等新文化运动的不足和局限:过于批判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等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中国5.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秀传统和精神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和价值5.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和启示的掌握程度第六章: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6.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七章: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7.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7.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7.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八章: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8.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8.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和启示8.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当代世界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第九章:新文化运动的遗产与挑战9.1 教学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了解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遗产: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新文化运动面临的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社会变革与稳定的平衡等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和挑战的掌握程度10.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10.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化、社会进步等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局限、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10.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反思和评价10.4 教学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历史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案例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讲解“四提倡四反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思想。
3.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介绍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4.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 总结课程: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的影响和传承。
2. 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弘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问回答等方面,给予相应评价。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新文化运动》学科领域:历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民族危机等,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b. 主要阵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c. 重要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d. 文学革命:白话文取代文言文e.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传播等3.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b.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民主、科学思想的核心。
c.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人物。
d.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让学生认识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e.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分析、评价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图片等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查询途径。
4. 视听设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社会基础。
认识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思想文化状况。
1.2 教学内容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困境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组织学生讨论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变革。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3.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2. 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1915年,北京、上海等地。
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推崇民主、科学思想,反对专制、迷信。
b.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民主、科学等观念的含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4. 案例:介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具体事件,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5. 讨论: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时的表现,包括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以及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思考。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安排学生观看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纪录片或电影,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 课型:___________ 备课日期 __________ 上课日期 ___________
主备人: __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____ 序号:
第10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指导学生从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起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民主与科学意识,理解当今的科学发展观。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
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自学指导】
5、主要阵地
6、主要内容一’一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新世纪的曙光”
1哪一年谁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哪两篇论文来颂扬十月革命? (仔细审题)
2、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创办了什么?
3、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维拓展】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矛头指向孔教
【当堂训练】
同步训练
【学(教)后心得】
教法、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