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动力学课件
合集下载
酶动力学分析PPT课件
第20页/共101页
• 式(3-12 ) 即米 氏 方 程 , 式中 的 两 个 动 力学 参 数 是 KS和 rP,max。 其 中 :
KS
k1 k1
CSCE C[ ES ]
KS表示了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特性。KS的单位和CS的单位相同, 当rP=1/2 rP,max 时,存在KS=CS关系。
rP,max =k+2CE0。表示当全部酶都呈复合物状态时的反应速率。
•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P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rP k2CES
( 3-11 )
式中:
C[ES] —中间复合物[ES]的浓度,它为 一难测定的未知量,因而不能用它来 表示最终的速率方程。
第16页/共101页
对上述反应机理,推导动力学方程时的三点假 设:
• (1)在反应过程中,酶的浓度保持恒定,即: CE0=CE+C[ES]。
建立反应动力学方程
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
第3页/共101页
酶促反应特征
• 优点:
• 不足:
• 反应在常温、常压、中性pH范围进行,节能且效 率高。
• 反应专一性强,副产物生成少; • 反应体系简单,反应最适条件易于控制。
• 反应仅限少数步骤,经济性差; • 反应周期较长;
第4页/共101页
第一节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级反应速率方程。
rS
rmax很大时,大部分酶为游离态的酶,而C[ES] 的量很少。要想提高反应速率,只有通过提高CS值, 进而提高C[ES],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因而此时反 应速率主要取决于底物浓度的变化。
将上式进行重排,积分,可以推出
rmaxt
Km
ln
CS0 CS
第28页/共101页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况.pptx
• 判断反应方向或趋势:催化可逆反应的酶对正/ 逆两向底物Km不同 —— Km较小者为主要底 物
第27页/共93页
⑶Km值与Vmax值的测定
双倒数作图法(double reciprocal plot),又 称为 林-贝氏(Lineweaver- Burk)作图法
Vmax[S] V = Km+[S]
键特异性
棉子糖
OH
O
H OH
CH2OH OH H
第7页/共93页
•键 专 一 性
• 这种酶只对底物分子中其所作用的键要求严格,而不管键两端所连基团的性质。例如,酯酶可以水 解任何酸与醇所形成的酯,它不受酯键两端基团R和Rˊ的限制。
O
+ R C O R'
H2O
O
+ R C O-
R' OH
+ H+
第8页/共93页
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最适pH才有意义。
第40页/共93页
• 绝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5~8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多在6.5~8.0之间, 植物及微生物中的酶最适pH多在4.5~6.5左右。但并不排除例外,如胃蛋白酶 的最适pH为1.9,肝中精氨酸酶最适pH为9.7等等。
脲酶
2NH3 + CO2
NH 2 尿素
NH CH3
OC
+ H2O
脲酶
NH 2 甲基尿素
第5页/共93页
• 这类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它们对底物的要求很严格,甚至有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进行一种化学 反应。
• 例如脲酶只能作用于尿素,催化其水解产生氨及二氧化碳。而对尿素的各种衍生物,一般均不起作 用。
第6页/共93页
第27页/共93页
⑶Km值与Vmax值的测定
双倒数作图法(double reciprocal plot),又 称为 林-贝氏(Lineweaver- Burk)作图法
Vmax[S] V = Km+[S]
键特异性
棉子糖
OH
O
H OH
CH2OH OH H
第7页/共93页
•键 专 一 性
• 这种酶只对底物分子中其所作用的键要求严格,而不管键两端所连基团的性质。例如,酯酶可以水 解任何酸与醇所形成的酯,它不受酯键两端基团R和Rˊ的限制。
O
+ R C O R'
H2O
O
+ R C O-
R' OH
+ H+
第8页/共93页
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最适pH才有意义。
第40页/共93页
• 绝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5~8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多在6.5~8.0之间, 植物及微生物中的酶最适pH多在4.5~6.5左右。但并不排除例外,如胃蛋白酶 的最适pH为1.9,肝中精氨酸酶最适pH为9.7等等。
脲酶
2NH3 + CO2
NH 2 尿素
NH CH3
OC
+ H2O
脲酶
NH 2 甲基尿素
第5页/共93页
• 这类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它们对底物的要求很严格,甚至有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进行一种化学 反应。
• 例如脲酶只能作用于尿素,催化其水解产生氨及二氧化碳。而对尿素的各种衍生物,一般均不起作 用。
第6页/共93页
酶动力学课件1财富值.ppt
反应进行的方向
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反应进行的限度
反应进行的速率
反应机制
化学热力学
化学动力学
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反应速
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1
影响反应速率因素包括:
➢
➢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
抑制剂、激活剂等。
➢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2
(一).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51
(2)抑制反应类型
巯基酶抑制剂
*专一性抑制
丝氨酸酶抑制剂
不可逆抑制
非专一性抑制
抑制作用
* 竞争性抑制作用
可逆性抑制
▲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52
1.不可逆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I 以共价键与E活性中心上的
必需基团 结合,从而抑制酶
活性。这种I不能用透析、超
3.64
3.17
2.94
2.86
2.78
40
1/v
7
6
5
4
-1/Km=-2.8510 5
3
Km=3.51 10-6
2
1
-4
-3
-2 -1 0 1
1/Vm=2.55 ; Vm=0.39
2
3
4
5
1/[S]
41
(三).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最适pH:酶具
有最大催化活性
时的环境pH。
反
应
速
度
●典型的酶速度-
乳酸脱氢酶
(1.7×10-5)
丙酮酸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况课件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 况课件
目 录
•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述 • 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方程 • 酶促反应的速率常数与酶活性 • 酶促反应的抑制剂与激活剂 •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应用
01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述
酶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度专一性和高效性的特性,能够加速生物体内的 化学反应。
03
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可以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或
小分子物质,用于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
酶催化反应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有机肥料生产
利用酶催化反应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 力。
生物农药
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功能的生物农药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转基因作物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酶编码基因导入作物中,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产量和品质。
蛋白质工程
通过酶催化反应对蛋白质进行定向进化或改造,以优化蛋白质的性 能,应用于生物医学、工业和农业等领域。
酶催化反应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药物研发
01
酶催化反应可用于合成新药或优化现有药物的合成路线,降低
药物的生产成本。
疾病诊断
02
某些酶的活性与某些疾病相关,通过检测酶的活性可以用于疾
病的诊断。
生物传感器
金属离子
如Mg^2+、Zn^2+等, 能够通过提供催化活性所 需的电子或稳定酶的结构 来促进酶促反应。
蛋白质
如蛋白激酶等,能够通过 磷酸化等方式激活酶的活 性。
抑制剂与激活剂的应用
药物研发
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的酶来治疗疾病。
生物工程
在发酵工程、酶工程等领域中,利用抑制剂与激 活剂来调控酶促反应过程。
目 录
•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述 • 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方程 • 酶促反应的速率常数与酶活性 • 酶促反应的抑制剂与激活剂 •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应用
01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述
酶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度专一性和高效性的特性,能够加速生物体内的 化学反应。
03
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可以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或
小分子物质,用于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
酶催化反应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有机肥料生产
利用酶催化反应可以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 力。
生物农药
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合成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功能的生物农药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转基因作物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酶编码基因导入作物中,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产量和品质。
蛋白质工程
通过酶催化反应对蛋白质进行定向进化或改造,以优化蛋白质的性 能,应用于生物医学、工业和农业等领域。
酶催化反应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药物研发
01
酶催化反应可用于合成新药或优化现有药物的合成路线,降低
药物的生产成本。
疾病诊断
02
某些酶的活性与某些疾病相关,通过检测酶的活性可以用于疾
病的诊断。
生物传感器
金属离子
如Mg^2+、Zn^2+等, 能够通过提供催化活性所 需的电子或稳定酶的结构 来促进酶促反应。
蛋白质
如蛋白激酶等,能够通过 磷酸化等方式激活酶的活 性。
抑制剂与激活剂的应用
药物研发
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的酶来治疗疾病。
生物工程
在发酵工程、酶工程等领域中,利用抑制剂与激 活剂来调控酶促反应过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ppt课件.ppt
五、Km和Vmax值的测定
(2) 双倒数 作图法
将米氏方 程式两侧 取双倒数, 以1/v1/[s]作图, 得出一直 线.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五、Km和Vmax值的测定
(3) Hanes— Woolf作图法
- d[ES] / dt = k2[ES] + k3[ES]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当酶体系处于动态平衡时,ES的形成速 度和分解速度相等
k1([E] — [ES]) * [S] = k2[ES] + k3[ES]
因为当底物浓度很高时,酶反应速率(v)与 [ES]成正比,即
v = k3[ES] ,代入(1)式得:
V = k3[E][S] / (Km+[S])
(2)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饱和而转 变为ES复合物,即[E]=[ES],酶促反应达到最 大速度Vmax,所以
Vmax = k3[ES] = k3[E]
i =1-a (4) 抑制百分数; i %=(1-a) x 100% 通常所谓抑制率是指抑制分数或抑制百分数。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抑制作用的类型
v 根据抑制作用是否可逆: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共49张PPT)
❖ 中间络合物学说最早是由 Henri和Wurtz两位科学家 提出的。
❖ 在1903年,Henri在用蔗 糖酶水解蔗糖实验研究化 学反响中底物浓度与反响 速度的关系时发现,当酶 浓度不变时,可以测出一 系列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化 学反响速度,以该反响速 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可得 到如图3-2所示的曲线。
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
本质上来说就是酶的修饰抑制
竞争性抑制剂。 ⑴ Vm值降低,Km值不变;
3酶活力测定时需注意:
测定酶活力常用的方法:
❖ 有某些重金属离子如Ag 、Cu 、Hg 、Pb 等 K+、Na+、Ca2+、Mg2+、Zn2+及Fe2+
图3-1 酶促反响的速度曲线 测定酶活力常用的方法:
+
2+
2+
2+
对酶的抑制作用也属于这一类。 3激活剂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
1 竞争性抑制 2 非竞争性抑制 3 反竞争性抑制
①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
❖ 是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
❖ 大多数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
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 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 制作用。 ❖ 其抑制程度取决于底物和抑制剂的相对浓度,可以 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解除这种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反响模式
❖ 在竞争性抑制中,底物(S)或抑制剂(I)与酶(E)的结合
都是可逆的,因此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式:
[S]>>[I]:高浓度的底物可解除抑制
图3-5 竞争性抑制曲线
特点:
⑴ Vm值不变,(表观)Km值增大; ⑵ Km随抑制剂浓度[I]的增加而增加; ⑶双倒数作图所得直线相交于纵轴; ⑷抑制作用可以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致消除。
酶及其动力学PPT课件
单位酶制剂中的活力单位数 活力单位数/毫克或摩尔酶制剂
(4)测定方法
求出速度,除以活力单位,即为单位数
速度测定常用方法 分光光度法 荧光光度法 同位素标记法 电化学法
最常用分光光度法 直接比色分析法 化学偶联分析法 酶偶联分析法
第23页/共72页
2、分离纯化
工业上大多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获得大量酶制剂。 优点:不受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动、植物体内的酶大多可从微生物体内找到, 微生物繁殖快,产酶量丰富。还可以通过选育菌种来提高酶的产量和用廉价原料 大量生产。
工业上酶应用的优点:
1. 酶的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不发生副作用。 2. 酶作用条件温和。 3. 酶及其反应产物大多无毒性。
第29页/共72页
酶的固定化就是把水溶性酶经物理(吸附法与包埋 法)或化学方法(共价偶联法与交联法)处理后, 使酶与惰性载体结合或将酶包埋起来成为一种不溶 于水的状态。
吸附法:使酶被吸附于惰性固体的表面,或吸附于离子交换剂上。 包埋法:使酶包埋在凝胶的格子中或聚合物半透膜小胶囊中。 偶联法:使酶通过共价键连接于适当的不溶于水的载体上。 交联法:使酶分子依靠双功能基团试剂交联聚合成“网状”结构。
1、中间产物学说 Henri和Hurtz提出
k1
k3
S+E
ES
k2
E+P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有多余的酶没与底物结合,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中间
络合物的浓度不断增高。
当底物浓度较高时,溶液中的酶全部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虽增加底物浓度 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产物生成。
2. 米氏方程式(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第8页/共72页
四、酶的分类与命名
(4)测定方法
求出速度,除以活力单位,即为单位数
速度测定常用方法 分光光度法 荧光光度法 同位素标记法 电化学法
最常用分光光度法 直接比色分析法 化学偶联分析法 酶偶联分析法
第23页/共72页
2、分离纯化
工业上大多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获得大量酶制剂。 优点:不受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动、植物体内的酶大多可从微生物体内找到, 微生物繁殖快,产酶量丰富。还可以通过选育菌种来提高酶的产量和用廉价原料 大量生产。
工业上酶应用的优点:
1. 酶的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不发生副作用。 2. 酶作用条件温和。 3. 酶及其反应产物大多无毒性。
第29页/共72页
酶的固定化就是把水溶性酶经物理(吸附法与包埋 法)或化学方法(共价偶联法与交联法)处理后, 使酶与惰性载体结合或将酶包埋起来成为一种不溶 于水的状态。
吸附法:使酶被吸附于惰性固体的表面,或吸附于离子交换剂上。 包埋法:使酶包埋在凝胶的格子中或聚合物半透膜小胶囊中。 偶联法:使酶通过共价键连接于适当的不溶于水的载体上。 交联法:使酶分子依靠双功能基团试剂交联聚合成“网状”结构。
1、中间产物学说 Henri和Hurtz提出
k1
k3
S+E
ES
k2
E+P
当底物浓度很低时,有多余的酶没与底物结合,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中间
络合物的浓度不断增高。
当底物浓度较高时,溶液中的酶全部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虽增加底物浓度 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产物生成。
2. 米氏方程式(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第8页/共72页
四、酶的分类与命名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件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通常会加快,但当底 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不再增加。
详细描述
底物是酶催化反应的对象,底物的浓度也会影响反应速 率。通常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会加 快。然而,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趋于 稳定,不再增加。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位点有限,只能与 一定量的底物结合。
详细描述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酶促反应所需的最小能量,只有当底物获得足够的能量时,才能够 被酶催化发生反应。活化能的大小反映了酶促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活化能越高,反应 越难以进行。通过实验测定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
机制。
03
米氏方程与双倒数图
米氏方程的推导
总结词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 度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和推 导,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具体形式。
酶促反应动力学在药物代谢领域的应用,如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 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药物合成
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优化药物合成 的反应条件和提高产物的纯度,降低副反应和废物产生。
在Hale Waihona Puke 境科学中的应用污染物降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污染物降解领域,如有机污染物的 生物降解和重金属离子的转化,通过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 参数,实现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和转化。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
详细描述
温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分子间的运动越快,从而促进酶与底物的结合和反应的进 行。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对于维持酶的活性和促进反 应的进行非常重要。
酶快速反应动力学第一章.ppt
是至关重要的符合物,经过一个单分子过程(1.1.4式),ES复合物形成
产物。
下面要推导出能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机制的速度方程。当考虑EP复 合物的形成时,酶以三种形式存在: E, ES 和 EP。 因此,酶的总浓度为
e0 = [E]0 = [E] + [ES] + [EP] 假定在酶反应中,下述平衡迅速建立起来
这些在实验上可以测得的参数是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常数,通常成
为速度参数或动力学常数,包括 Km, k0 (or kcat)。
现在,我们用Km , V, k0(or kcat)代替速度方程
ν=
β e0 s α+ s
中的α和,那么速度方程有如下形式
ν=
Vs
=
k0 e s0 n kcat e0 s =
Km+ s Km+ s Km+ s
1913年Michaelis and Menten 重新做了蔗糖反应转化酶催化的蔗 糖水解反应的实验。他们改进了实验条件,克服了Henri实验的缺点,采 取了如下的措施:
1. 控制水溶液的pH,使用了pH4.5的醋酸buffer; 2. 考虑了产物的变旋影响,使用NaOH终止反应,加速产物的变旋作 用。
酶的稳态动力学的基本目标是对酶催化的总反应进行测量与分析, 只涉及底物与产物,而不考察酶分子本身。
预稳态动力学可以直接研究总反应中所包含的分步反应。研究者的 兴趣所在是酶分子本身所发生的变化或能够反映这种变化的变化上。
两种动力学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稳态动力学由于所要求酶制剂用量 少,且不需要使用特殊的仪器设备,因而长久以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研究人员所获得的信息是间接的,有时也是不确切 的。预稳态动力学由于测量快速反应,而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例如, 停流装置)。它的优点是可以提供用来解释复杂反应机制的信息。应该 指出,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研究酶反应来说都很重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物理意义 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 物理意义:酶促反应速度为 物理意义 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 底物浓度。 (Vmax)的一 半时的底物浓度。 的一 半时的底物浓度
C. Km除了与底物类别有关,还与pH、温度有关, Km除了与底物类别有关 还与pH、温度有关, 除了与底物类别有关, 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Km值。 条件下有不同的 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 值 D. Km可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如酶能催 可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可判断酶的专一性 化几种不同的底物, 化几种不同的底物,对每种底物都 有一个特 定的Km值,其中 定的 值 其中Km值最小的称该酶的最适 值最小的称该酶的最适 底物。 底物。
Briggs和Haldane提出稳态平衡理论 和 提出稳态平衡理论 Briggs认为并不总是K3<<K2, ES E+P这一步也可能速度很快,这时,E, S和ES将不能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布氏 提出稳态理论。
酶催化的反应中各成份的变化
稳态理论的假设
②.稳态米氏方程的推导
游离酶浓度=[E]游离酶浓度=[E]-[ES] ES生成速度=k1([E]-[ES])•[S] ES生成速度 生成速度=k [E]-[ES]) ES分解速度=k2[ES]+ k3[ES] ES分解速度 分解速度=k 当稳态时: ES生成速度 生成速度=ES分解速度 当稳态时: ES生成速度=ES分解速度 k1([E]-[ES])•[S]= k2[ES]+ k3[ES] [E]-[ES])
Kcat/Km
表示酶的实际催化效率
Kcat/Km是[E]和S反应形成产物的表观二 是 反应形成产物的表观二 和 反应形成产物的 级速率常数,也称为专一性常数。 级速率常数,也称为专一性常数。
只有Kcat/Km可以客观地比较不同的 可以客观地比较不同的 只有 酶或同一种酶催化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
(4) 作图法测定 作图法测定Km和Vmax 和
用这些数据求丝氨酸脱水酶的表观米氏常数。 用这些数据求丝氨酸脱水酶的表观米氏常数。 作图法: 解:1、v对[S]作图法 、 对 作图法 丙 酮 酸 µM/20min µ µ µ
Lineweaver-Burk 双倒数作图法 Hanes-Woolf作图法 Woolf-Augustinson-Hofstee作图法 Eisenthal-Cornish-Bowden作图 作图法 - 作图 测定Km和 的方法很多, 测定Km和V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 Lineweaver–Burk的作图法 Lineweaver–Burk的作图法 — 双倒数作图法。 双倒数作图法。
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1).米氏方程的提出 ) 米氏方程的提出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推导 年 和 推导 了米氏方程
V m ax V=
[S ]
K m + [S]
[S]:底物浓度 : V: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 :不同 时的反应速度 Vmax:最大反应速度 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Km:米氏常数
②二级反应
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2次方( 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 次方(或两种物质的浓度的乘 次方 积)成正比。 对时间作图,为直线,斜率为K 对时间作图,为直线,斜率为 半衰期与初浓度成反比
③零级反应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为常数
平衡常数
平衡: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仍在继 平衡: 续进行,但反应速率相等的动态过程。 续进行,但反应速率相等的动态过程。 反应的平衡常数与酶的活性无关, 反应的平衡常数与酶的活性无关,与反应速率 的大小无关,而与反应体系的温度、 的大小无关,而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反应物及 产物浓度有关。 产物浓度有关。
Lineweaver-Burk 双倒数作图法
实 例
Neurospora crassa 的D-丝氨酸脱水酶催化反应: 丝氨酸脱水酶催化反应: 丝氨酸脱水酶催化反应 CH2OH · CHNH2 · COOH → CH3CO · COOH+NH3 在实验中测定酶的饱和曲线得到下列数据: 在实验中测定酶的饱和曲线得到下列数据: [s] ×10 -5(M) 0.20 0.40 0.85 1.25 1.70 2.00 8.00 v 20分钟生成丙酮酸(µM) 分钟生成丙酮酸( ) 分钟生成丙酮酸 0.150 0.200 0.275 0.315 0.340 0.350 0.360
快速平衡假说与稳态平衡假说的实 质区别
项目
快速平衡学说
稳态学说
酶和底物生成不稳定复合物[ES],酶催化反应是经该中间复合物完 成的,即: k+1 k+2 E+S [ES] E+P
k-1
假设 [ES]在反应开始后与 E 及 S 迅速 达到动态平衡 [ES]的生成速率与其解离速率相 等,其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曲线: ①. v- [S]曲线:近似双曲线 曲线 ②.当[S]<< <<Km( [S]很小时) ( 很小时) << 很小时 即v 与[S]成正比 成正比 ③.当[S]>> >>Km( [S]很大时) ( 很大时) >> 很大时 v ≅Vmax,酶被底物饱和,v与[S]无关 ,酶被底物饱和, 与 无关 ④.当v=1/2Vmax时, 时 [S]=Km(mol/L) = (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 中间络合物学说
Henri和Wurtz提出 和 提出
中间产物的证据
中间复合物的直接观察 光谱改变 酶的物理性质改变 分离结晶 酶和底物的共沉降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应为一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酶反应的速度在不停地变, 酶反应的速度在不停地变,实验 上只有初速度的测定才有意义。 上只有初速度的测定才有意义。
动力学方程
KS 与 K m
(3)米氏方程的讨论 米氏方程的讨论
V=
V m a x [S ] K m + [S]
a.当[S]<< . <<Km时, << 时 v=(Vmax/Km) [S], 即v 与[S]成正比 成正比 b.当[S]>> >>Km时, . >> 时 v ≅Vmax, , 即[S]↑而v不变 ↑ 不变 c.当[S]=Km时, . = 时 v=1/2Vmax
酶浓度、底物浓度、 、温度、 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 抑制剂、激活剂等。 抑制剂、激活剂等。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一).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 酶促反应速度一般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用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和产物的生成量来 表示 反应速度取其初速度, 反应速度取其初速度,即底物的消耗量很小 一般在5﹪以内) (一般在 ﹪以内)时的反应速度 底物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
E. Km值近似等于 的解离常数Ks, 值近似等于[ES]的解离常数 ,可表示酶 的解离常数 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 与底物之间的亲和力: Km越大,亲和力越小,酶的催化活性低; Km 越大,亲和力越小,酶的催化活性低; 越大 越小,亲和力越大, 越小,亲和力越大,酶的催化活性高
F.根据正逆反应 根据正逆反应Km的差别及细胞内正逆两 根据正逆反应 的差别及细胞内正逆两 相底物的浓度推测酶促反应的正逆方向 正逆方向。 相底物的浓度推测酶促反应的正逆方向。 G.根据代谢途径中各个酶的 根据代谢途径中各个酶的Km及其相应底 根据代谢途径中各个酶的 及其相应底 物浓度判断限速步骤 限速步骤。 物浓度判断限速步骤。 H.根据 根据Km值的大小判断分支代谢的流向。 值的大小判断分支代谢的流向 根据 值的大小判断分支代谢的流向。
①.动力学参数的意义
Km 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 最大反应速度( 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一 半时 的一 底物浓度。 的底物浓度。 单位是mol/l。 单位是 。 A. Km值是酶的特 值是酶的特 征性常数。 征性常数。与酶 的浓度无关, 的浓度无关,不 同的酶, 同的酶,其Km 值不同
([E]-[ES])•[S] [E]-[ES]) [ES] [ES]= ES]=
k2+ k3 = k1
= Km
[E][S]
Km + [S]
因v=k3[ES],当所有E被S饱和时,即达到最大速 [ES],当所有E 饱和时, 此时[ES]=[E], 度,此时[ES]=[E],Vmax=k3 [E] 代入上式: 代入上式: v= k3[E][S] = Km + [S] Vmax [S] Km + [S]
Km可以推断某一代谢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 可以推断某一代谢物在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
乳酸脱氢酶 (1.7×10-5) ×
乳酸 乙酰 CoA 乙醛
丙酮酸
丙酮酸脱氢酶 (1.3×10-3) × 丙酮酸脱羧酶 (1.0×10-3) ×
当丙酮酸浓度较低时, 当丙酮酸浓度较低时,代谢走哪条途径决定于 Km最小的酶。 最小的酶。
酶促反应动力学(Enzyme Kinetics) 酶促反应动力学
Vmax [S] V= Km + [S]
反应进行的方向 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反应进行的限度 反应进行的速率 反应机制